• 养殖
  • 夏白菜不包心防治方法 1、合理施肥。在大白菜包心结球期,要注重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控制氮肥,以抑制其疯长。一般在结球初期和结球中期,应各施一次三元复合肥,每次每亩施10-15公斤,随浇水冲施。2、科学浇水。在大白菜包心结球期,必须保持水分均匀、充足供应,切忌时多时少,以防时干时湿,并以保持土壤湿润为宜,可早、晚各浇1次清水,切记中午不能浇水。同时,还要用杂草将畦面覆盖住,覆草厚度3-5厘米,以减少水分损失,保持土壤湿润。3、及时防治病虫害。在大白菜包心结球期间,要注意经常检查叶片,发现有霜霉病、软腐病等为害时,要在发病初期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50%瑞毒锰锌500-600倍掖,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8天喷雾1次,连续防治2-3次即可。4、及时喷施叶面肥。在大白菜包心球期,每隔7-10天可叶面喷施1次800倍蔬菜专用型高美施有机腐殖酸活性液肥,或0.3%的尿素与0.3%的磷酸二氢钾混合液,连喷2-3次,均匀喷湿叶片,可有效促进大白菜的包心。5、设置遮阳网。棚室夏伏茬大白菜播种后,在棚室前坡面上设置银灰色或黑色遮阳网,能显著降低棚内温度,有利于大白菜的包心。 作者: 2019/06/06 08:51
  • 喂奶牛这4种错误方法要改掉 1.精饲料和补充饲料的搭配比例不合理。建议个体养牛户选用正规饲料厂家出售的较好的奶牛精饲料和补充饲料,也可选用奶牛专用预混饲料或浓缩饲料,按其推荐的配方自行配制。  2.青饲料和粗饲料有啥喂啥。正确做法是一年四季“青中有干、干中有青、青干结合”,并为奶牛提供一定数量的块根和糟渣类饲料,这样既可提高日粮的适口性,又能满足奶牛产奶的营养需要。  3.精饲料和粗饲料的搭配比例不准确。牛是草食动物,草是奶牛的基础饲料。在饲喂中,产奶牛精饲料和粗饲料的搭配比例一般为5:5。  4.饲喂方法落后。一是先喂部分粗饲料,然后精饲料和水一块喂;二是精饲料、粗饲料和水混在一块喂。这两种方法都使奶牛缩短了吃料时间,减少了进入瘤胃的唾液。三是将粗饲料铡得过碎,这会使饲料在瘤胃内快速发酵,长期下去容易造成奶牛消化机能不正常,产奶达不到正常水平。  比较好的方法是:(1)按照产奶量等情况确定精饲料和粗饲料的饲喂量,拌匀后饲喂,即全混合日粮饲喂法,最后饮水。(2)先粗后精,先干后湿,拌料时以潮湿不起粉尘为好,最后饮水。尽量做到奶牛每日吃草7~8小时、反刍7~8小时、休息7~8小时。 作者: 2019/06/03 09:05
  • 如何防治山羊羔羊白肌病  近来应一些山羊饲养场出诊要求,经现场临诊发现部分疑似羔羊白肌病,此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青饲料缺乏之时,现浅谈其症状及防治措施:  一、主要症状和病因:出生8-9天后患病羔羊精神浓郁,状态显营养不良,背腰发硬,运动缓慢,后躯摇晃,行步不稳,被毛粗乱,缺乏光泽,黏膜淡黄色略带黄白,有腹泻多尿症状。出现四肢无力,脚软,走几步倒下运动困难、喜卧为主要特征,吃奶,体温正常,症状出现后4-5天死亡,解剖病变,肺部稍苍白,肾脏出血,小肠有黄色积液,关节有白色粘状量大液体。骨骼肌、心肌呈现苍白。本病在出生超过20天后不发生就不发生了。用于喂羊的饲料均为上年青贮草料,青贮饲料变质,造成饲料维生素E分解和破坏。长期饲喂加上没及时添加相应硒和VE,又没有供给新鲜青料,是造成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二、防治措施(1)预防羔羊白肌病关键在于加强对妊娠母羊、哺乳期母羊和羔羊的饲养管理,尤其是在冬春季节应注意饲草多样化,严禁喂给储存过久腐败变质的青储料,可在饲料中添加含硒和维生素E的预混料;(2)也可给怀孕母羊在产羔羊前1个月肌肉注射0.1%亚硒酸钠VE合剂与5ml;(3)也可羔羊出生后第三天肌肉注射亚硒酸钠VE合剂与2ml,断奶前再注射1次;(4)加强母羊饲养管理,供给豆科牧草,对怀孕母羊补给0.2%亚硒酸钠液,皮下或肌肉注射4-6ml。三、治疗措施(1)对发病羔羊用0.1%亚硒酸钠肌肉注射2-4ml/次,1周—2周应重复注射一次;(2)维生素E肌肉注射,羔羊每天一次,10-15mg/次,连续一周。 作者: 2019/05/31 08:59
  • 鱼苗鱼种的基本条件 鱼苗,是从孵化至体长3.3厘米的统称。刚孵出的鱼苗,称之为水花或鱼花、海花。刚孵出半天至两天的鱼苗,又叫“嫩口苗”;孵出第3天~7天的鱼苗,叫“老口苗”。鱼苗经20天~30天饲养,成为3厘米长的稚鱼,又叫夏花或火片、寸片;夏花再经3个月~5个月饲养,体长10厘米~16厘米,称为1龄鱼种。或按出塘时间,分别称为秋片、冬片、春片。    质量良好的鱼苗鱼种,是实现快速饲养商品鱼并获高产的基础。为此,苗种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要符合当地气候、水质、饲料等条件,充分满足商品鱼生产年度计划要求。苗种培育,应与饲料供应、商品鱼上市计划配套,1龄鱼种的培育数量、规格,应符合下一年成鱼池的放养计划,放养2龄鱼种,则要考虑后年的成鱼池计划要求,形成一年扣一年的阶梯式发展,实现商品鱼连年均衡生产。    苗种的种类要全,能实现不同食性的鱼类同池混养和综合养殖模式,以充分利用水体、天然饲料和农业资源。    苗种体质要健壮,无伤无病,规格要大些。这是提高鱼类成活率和养殖效益的重要前提。特别是放养于湖泊、河汊、水库中的鱼种,更要保证足够大的规格,以减少逃逸损失和避免敌害侵袭。    挑选质量良好的苗种,应掌握以下诀窍:    看体色。对于孵出后3天~4天的同一批鱼苗,质量好的鱼种,身体均应有光泽、体色相同、无白色死鱼、身体清洁、略带黄色或红色。对于体长3厘米~4厘米的鱼种,如草鱼,身体应呈淡金黄色;鲢鱼,背部呈银灰色,两侧及腹部为银白色;鳙鱼,呈淡金黄色,黑斑不明显。    看游动。鱼苗,将桶内的水搅动形成漩涡,凡在漩涡边缘逆水游动者,是体质健壮的鱼苗。如把鱼苗投入瓷盆内,口吹水面,凡逆水游泳者是好鱼苗;将水倒掉后,鱼苗在盆底能剧烈挣扎,头、尾能弯曲或圈状者,是健壮鱼苗。对于鱼种,如游动活泼,顶水力量强,在网箱中密集时鱼头向下,只看到鱼尾不停地扇动,则为健壮鱼种。 作者: 2019/05/28 09:08
  • 蜜蜂繁殖新方法 紧脾春繁。春繁期选干燥、向阳和避风的场地,每2个蜂箱并列放在一起。在无风的傍晚,每群喂糖水或对水蜂蜜250~300毫升。待2小时后,蜜蜂兴奋散团,箱内温度升高可进行抖蜂紧脾。不论原群内有多少张脾,只选留一张即可,多余的脾全部提出,使蜂多于脾。这样能促使蜂王快速产卵,一般蜂王在紧脾后1~3天即可产卵,防止早春低温寒潮的袭击,使产卵圈不受冻,仔蜂健康发育,同时也使一部分蜜蜂得以休息,延长寿命。  奖励饲喂。紧脾后,每夜从箱底进行奖励饲喂。糖水或蜜水盛入箱底饲喂器中,由巢门伸入箱内。这样不需要开蜂箱,操作也方便,蜂箱中温度保持恒定。第一次饲喂可稍多些,一般每群喂350~400毫升,以后看蜂数多少和产卵圈的大小而定,以脾上有少量的角蜜为宜。饲喂要勤,每夜一次不能间断,饲喂量不宜太多。  加人工花粉。脾早春天然花粉极少,若有多数蜂王开始产卵,为了保证蜂群内花粉供应和扩大产卵圈,则要加人工花粉脾(若有天然花粉脾更佳)。加第一张脾应是一面为空隙巢房,另一面为花粉房。加脾方法根据蜂脾关系而定,蜂数多的群,将有粉的一面朝内;蜂数一般的将巢房的一面朝内。等蜂王已在人工粉脾的空巢房内产卵,第一张粉脾的人工花粉吃掉一半时,即紧邻第一张粉脾加第二张人工花粉脾。如此可加第三、四张,这样群势发展迅猛,能及时获得强群,投入生产。 作者: 2019/05/28 09:07
  • 预防猪免疫失败 采取哪些措施 疫苗免疫只是动物疫病防控的措施之一,不一定打了防疫针就不会发生疫病,同时还要做好饲养管理、消毒、规范引种等工作。打了疫苗发病,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母源抗体的干扰。多数病毒性和部分细菌性烈性传染性猪病母猪免疫后,仔猪在母源抗体水平较高时进行同种疫苗的免疫,会受到母源抗体的干扰。如猪瘟免疫规范的母猪,出生仔猪获得的猪瘟母源抗体持续28天后开始快速下降,猪蓝耳病母源抗体持续21天,仔猪出生一周内免疫以上疫苗会受到母源抗体的严重干扰,无法产生预期的免疫效果。2、免疫操作不规范。疫苗免疫过程中,注射部位不准确、不消毒,注射深度不够,针头不按猪龄选择长度,不更换针头一针到底,甚至还打飞针,皮下、皮内、肌肉注射分不清等问题比较普遍,导致免疫后抗体水平不整齐或不合格,疫苗免疫后不能起到较好的保护效果。3、疫苗质量因素。疫苗质量直接影响免疫成败。猪常用疫苗种类多达10多种。疫苗的保存、运输、稀释、使用等环节,也能造成疫苗变质、效价下降,导致免疫失败。4、免疫抑制的影响。免疫抑制是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免疫组织器官受到损伤,免疫细胞呈递抗原能力受到阻断和抑制,机体免疫应答不全,在低致病力和弱毒病原的感染下都能引发疫病。造成机体免疫抑制的因素很多,如霉菌毒素、重金属、放射性辐射、应激因素、营养不全、维生素缺乏以及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病等。目前免疫抑制在猪群中普遍隐性存在,不同猪群免疫抑制程度不同而已,猪场应高度重视免疫抑制现象,做好相应的预防和控制。5、饲养管理因素。营养不全价、设施设备不健全、猪群生活环境较差,生长所需的营养得不到满足,机体健康水平得不到保障。因此,免疫接种后猪群抗体水平不能达到预期水平和保护力,导致猪群免疫失败,易引发突发性重大动物疫情。6、注射疫苗前,该种病处于潜伏期,免疫后发病。要预防免疫失败,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科学饲养管理,提升健康水平。养猪场要围绕自繁自养、全价料饲养、程序化免疫、制度化消毒、科学化用药、保健性防疫等科学的饲养管理来提升猪群健康水平。2、免疫与监测相结合,避免盲目免疫。传统的养猪场户认为注射了疫苗就万事大吉,而且对免疫接种和采样监测有排斥性。免疫和监测是相辅相成的,通过监测可以确定仔猪首免时间,根据监测结果评价免疫效果,制定补免时间,利用监测来预测一些疫病的潜在威胁。对猪群不同时期的跟踪监测是科学合理地制定免疫程序的依据,可以避免免疫的盲目性,确保免疫的时效性。科学的监测能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发现病原微生物的隐性感染,避开疫苗间的相互干扰,提升免疫质量。3、避免免疫抑制,消除潜在隐患。猪群免疫抑制现象普遍存在,而且逐步成为影响猪群健康的重要因素。免疫抑制是机体破坏免疫系统抵抗的一种无形杀手,但也是可以避免和控制的。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饲料,控制饲料霉变因素;监测水源、饲料的重金属含量、放射性射线的污染等物理因素;淘汰病原性免疫抑制猪只和猪群,控制病原性免疫抑制因素;根据不同年龄饲喂不同营养价值的全价饲料,提高免疫力;加强疫病监测、减少转群等应激,消除疫病和应激造成的免疫抑制现象。4、疫苗保质保量,确保免疫效果。疫苗质量低劣和不规范操作是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选择正规企业生产或政府采购疫苗,使用匹配的稀释液和规定稀释度进行疫苗稀释,稀释后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否则不能再使用。疫苗注射时按照说明书所述的免疫剂量、注射部位、注射方式进行免疫,免疫前后停用抗生素5天左右,确保细菌性疫苗免疫后不被清除;接种时按猪只大小选择不同规格的针头,并避免漏免,保证疫苗免疫的质量和效果,减少免疫失败的发生。 作者: 2019/05/27 09:20
  • 羔羊日常饲养管理几点注意,哺乳和补饲是关键 羔羊日常饲养管理几点注意,哺乳和补饲是关键   羔羊是指哺乳期(约4个月)的饲养阶段。由出生到断乳的羔羊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出生后到8周龄阶段,羔羊主要靠母乳生长,关键在于加强母羊的饲料、提高其泌乳能力。二是9周龄~16周龄阶段,由于母羊泌乳减少,重点应放在羔羊补饲上。      1、分阶段调整饲料      20日龄~1月龄每只羔羊每日喂精料50克~70克,1月龄~2月龄每日喂精料100克~150克,2月龄~3月龄每日喂精料200克,3月龄~4月龄每日喂精料230克,4月龄~5月龄每日喂精料300克。配方为:玉米面55%、麦麸12%、豆饼30%、食盐1%、鱼粉2%,粗饲料为羊草。      2、早喂初乳  羔羊出生后30分钟内要保证其吃到初乳,以提高免疫力。      3、细心管理  一是母子分群、定时哺乳、圈内培育。二是母子不分群,在羔羊20日龄后母子可合群放出运动。       4、适时离乳  羔羊在3月龄~4月龄时逐渐断乳。开始断乳时,每天早晚让羔羊哺乳,之后逐渐增加羔羊的喂饲次数,一般经7天~10天即可。      5、尽早补饲  做到早开食,以刺激羔羊消化器官的发育。羔羊出生后10天即可用炒香料、胡萝卜丝、吊鲜草把等训练早吃草料。方法是在圈舍内一侧设羔羊栏,在栏内安放料槽,槽上安上一横杆防止羔羊进入弄脏饲料,槽内经常放有混合精料或炒的香料,让羔羊自由采食;待全群羔羊都会吃草料后再改为定时、定量补给。1月龄以内的羔羊每天每只补喂精料50克~100克,1月龄~2月龄羔羊每天每只补料150克,日喂2次。3月龄~4月龄羔羊每天每只补料200克,每天喂2次~3次。      6、加强运动  羔羊出生1周后,在天气晴朗、无风时放运动场让其自由活动、增加日光浴。羔羊舍要通风、干燥。羔羊20日龄时就应赶出运动,时间及里程要逐渐延长,从幼龄进行锻炼,育成后羊的体质健康、适应性也增强。 作者: 2019/05/17 09:12
  • 无公害奶牛生产技术规范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奶牛生产过程中引种、育种、繁殖、环境、饲养、消毒、用药、防疫、牛奶收集和废弃物处理应遵循的规范。本标准适用于包头地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的奶牛饲养与管理。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7959  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 16567  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GB 16568  奶牛场卫生规范GB 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T 20804  奶牛复合微量素维生素预混合饲料NY/T 388  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T 1172  生鲜牛乳质量管理规范NY 5027  无公害食品  畜禽饮用水水质NY 5030  无公害食品  畜禽饲养兽药使用准则NY 5047  无公害食品  奶牛饲养兽医防疫准则NY/T 5049  无公害食品  奶牛饲养管理准则奶牛营养需要和饲养标准(第二版)3  术语与定义 3.1  净道牛群周转、饲养员行走、场内运送饲料、奶车出入的专用道路。3.2  污道粪便等废弃物、淘汰牛出场的道路。3.3  牛场废弃物主要包括牛粪、尿、死牛、褥草、过期兽药、残余疫苗、疫苗及药瓶和污水等。4 引种、育种、繁殖 4.1 引种引进种牛,按照GB 16567进行检疫。4.2 育种4.2.1 选种选配4.2.1.1  每年10月对全场牛群按父代公牛谱系进行分类。同时计算出成乳牛经校正后305天产奶量的平均水平。以全场牛群外貌进行调查与评价。对全场牛只的系谱构成,外貌性状和泌乳性能与父系性能的优劣对比做到记录在案。4.2.1.2  成乳牛的比例数占全群牛的60~65%。种用母牛群占成乳牛群的55%~65%。与配公牛精液的选择要符合本奶牛场定向培育要求,与本场母牛结合好,无近亲关系。4.2.1.3  后备牛培育各阶段指标。初生重:≥35kg;三月龄:97kg;六月龄:178kg,体高106cm;十二月龄:320kg,体高122cm;十五月龄:360kg,体高125cm;十八月龄:416kg,体高131cm。4.2.2 牛籍档案4.2.2.1  牛只编号:采用终身制,12位制。符合中国奶业协会制定的《中国荷斯坦母牛品种登记实施方案》中的命名规则。牛场可以使用国家统一牛只编号的后6位作为牛场内牛只管理编号。4.2.2.2  犊牛出生3个月后,及时向中国奶业协会申请良种登记。4.2.2.3  出生日期和花纹:牛只在出生24h内应登录编号,出生日期,性别,出生体重和描绘犊牛站立时左右两侧毛片花纹(或照片)。4.2.2.4 编号标志方法有:耳标、脚环、颈圈、尾部标号、腹部烙印、电子识别等。4.2.2.5 编号内容:性别、出生地点、牧场编号、出生年月、序号。耳标应扎在左侧或左右二侧。4.2.2.6 系谱:应有2~3代父母本的系谱资料。4.2.2.7 父系内容包括:牛号、品种、育种值、女儿头数及平均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和重复率等。4.2.2.8 母系内容包括:牛号、品种、第一至最高胎次的产奶量,乳脂率和乳蛋白率等。4.2.2.9 生长发育记录:按不同发育阶段测定和填写体尺、体重及一胎外貌评定。4.2.2.10 繁殖记录:犊牛编号、胎次、分娩日期、与配公牛、难产、流产记录。4.2.2.11 生产性能记录:各胎次305天产奶量、胎次、泌乳天数、总产奶量、加权平均乳脂率、加权平均乳蛋白率。4.2.2.12 牛只去向:简要记录日期及到达地点。4.3 繁殖4.3.1 奶牛发情与发情周期4.3.1.1 奶牛的初情期初情期因品种、营养状况和气候等多种因素而有差别。包头市养殖育成母奶牛的初情期一般为6~10月龄,平均8月龄;性成熟期一般为8~12月龄,平均10月龄;体成熟期一般为16~20月龄,平均18月龄,体重达360kg,表明母奶牛可以开始配种。成年母奶牛生产后第1次发情时间平均52天,冬春季比夏秋季产犊的母奶牛产后第1次发情晚8天,分别为56天和48天。第一次发情时,应建立该牛的繁殖档案。8至14月龄无发情征候的,应及时检查,采取措施。4.3.1.2 发情周期4.3.1.2.1 基本特征从一次发情开始到下一次发情开始之间的时间,称为一个发情周期。奶牛平均发情周期为21天。4.3.1.2.2 行为变化敏感躁动,寻找其它发情母牛,嗅闻其它母牛外阴,压捏腰背部下陷,尾根高抬,爬跨它牛或“静立”接受它牛爬跨。4.3.1.2.3 发情表现外阴潮湿,阴道粘膜红润,阴户肿胀。外阴有透明,线状粘液流出,或粘污于外阴周围,有强的拉丝。臀部、尾根有接受爬跨造成的小伤痕或秃毛斑。60%左右的发情母牛可见阴道排血,大约出现在发情后2天。4.3.1.2.4 发情鉴定4.3.1.2.4.1  大多数母牛发情持续期为10~24h。4.3.1.2.4.2  发情鉴定主要采用观察法。有80%以上的发情母牛表现站立发情症状,早晨出现爬跨的占60%,中午出现爬跨的占10%,傍晚出现爬跨的占30%。鼓励使用兽医B超,对奶牛进行发情鉴定,提高发情鉴定的准确度,以便掌握适时受精的时机。4.3.1.2.4.3  对产后40~50天未见发情牛只,应及时检查和采取措施。依照上次发情记录,推算本次发情日期,可提高发情鉴定的效率。4.3.2 适时配种和配种技术4.3.2.1 适时配种母牛流出粘液,粘丝提拉可达6~8次,二指水平拉丝后,粘丝可呈“Y”状,是配种最适宜的时段。“开始发情”后16~24小时可视为最佳配种期。通常在早晨发现牛发情的,可在下午输精;在下午发现发情的,可在次日早晨输精。观察到静立,强拉丝粘液征候,即予输精,是最佳的机遇。当诊断为母牛延迟排乳时,可进行第二次输精。建议使用兽医B超对卵巢和卵泡发育情况进行鉴定,以便科学判断,进行适时输精。4.3.2.2 配种技术4.3.2.2.1  直肠检查子宫和卵巢状态及把握子宫颈输精是规范的配种技术。发情观察结合直肠检查触摸卵泡成熟状态,是提高受胎率的良好方法。在即将排卵及刚刚排卵时输精,会得到高的受精率。输精前及输精中应保持牛阴户周围的清洁及输精器具的洁净和卫生。在输精器接近子宫颈外口时,应用把握子宫颈的手拉向阴道,使之接近输精器前端,而不是用力将输精器推向子宫颈。4.3.2.2.2  输精器进入子宫颈外口后,可用改变输精器前进方向,回抽,摆动,滚动等操作技巧,使输精器前端通过子宫颈。禁止以输精器硬戳的方法进入。4.3.2.2.3  直肠把握子宫颈的要领:轻柔触摸肛门,使肛门肌松驰。分次掏出粪便,避免努责。避免空气进入直肠而引起直肠膨胀。从子宫颈侧面,用食、中、拇指握住子宫颈。子宫颈比较结实,阴道质地松软,子宫体似海绵体。精液的注入部位是子宫体与子宫角的结合部。4.3.2.2.4  在技术熟练的条件下,可将精液注入排卵侧的子宫角大弯部。非一次性输精用具,在每天牛输精后应清洗,干燥消毒后备用。4.3.3 同期发情4.3.3.1  同期发情技术是控制一群奶牛在同一个时期发情的技术。4.3.3.2 同期发情技术有孕酮—雌激素埋植法和前列腺素法:a)   孕酮—雌激素埋植法。使用外源性孕激素处理9~12天,可使周期性黄体退化,抑制卵泡发育。同时撤除孕激素的处理,即可在同一个时期发情;之后,给予雌激素处理,可以提高同期发情率;b)   前列腺素法。一次处理法:前列腺素F2a型及其类似物能使卵巢黄体溶解退化,使卵巢活动进入新的卵泡发育成熟期。在奶牛发情期的第6~17天内(实际操作多在11~13天)深肌或皮下注射PGF2a可使成熟黄体溶解退化,在2~5天内将出现卵泡成熟的发情状态。发情周期第1~5天(黄体尚未成熟),第18~21天(黄体退化期)在此两个时段内注射PGF2a将会无效。c)   两次处理法:使用前列腺素处理9~12天后,再注射一次前列腺素,可以获得较高的同期发情率和配种受胎率。4.3.3.3  PGF2a可治疗持久黄体型不孕症。4.3.3.4  PGF2a有溶解黄体作用,切忌应用于有孕牛只。4.3.4 精液的质量、贮存和取用4.3.4.1 精液的质量活力大于等于0.35,直线运动精子密度大于等于1000万个,顶体完整率大于等于0.4,畸型精子率小于等于20%,非病原细菌数小于等于1000个/mL。4.3.4.2 贮存精液封装于0.25mL的塑料细管中,贮存在高真空保温的液氮罐内。液氮罐放置在清洁、干燥、通风的木质垫板上,周围不能有化学品。罐内应保持有足够的液氮存量,液氮水平面应保持18cm以上,至16cm即添上,5cm水平是极限。4.3.4.3 取用需要取出的冻精,时间不超过10s,超过后应放下重新取用。需要使用的冻精,取出后置38℃水浴瞬时解冻,然后予以保温并在最短时间内输精完毕。精液清单上应包括公牛号、数量和取用记录。清洗液氮罐时,精液应快速转移,在罐外时间不超过3~5s。4.3.5 妊娠诊断4.3.5.1  妊娠诊断可计算预产期和安排干奶期。4.3.5.2  奶牛场实用的妊娠诊断的方法有直肠检查和兽医B超诊断。4.3.5.3  直肠检查应注意解剖学位置,循序渐进。直肠检查一般在输精后60天进行检胎,确诊有胎,在180~210天进行检胎,确保有胎,再进行干奶。4.3.5.4  直肠检查进行妊娠诊断的主要特征包括,卵巢:有2.5~3.0cm,子宫:孕角有波动感,变大,180天左右下沉在腹腔内,210天后开始上升。宽韧带:子宫中动脉有震颤感、博动感、流水感、后期变粗。4.3.5.5  利用兽医B超,可以在输精后28天进行妊娠诊断,准确率达到92%。4.3.5.6  利用兽医B超进行妊娠诊断的主要妊娠特征包括,用5.0MHz电子扇扫和电子线阵探头通过直肠内探查,早期妊娠检查声像图主要表现为妊囊和胚斑,探查到其中之一者即可确诊为妊娠。4.3.6 繁殖计划4.3.6.1 基本要求初配月龄:15月龄以上,体重:350kg以上。 4.3.6.2 产犊间隔一般要求在12~13个月之间。4.3.6.3 产犊季节建议避开夏季最热的月份产犊,10月和11月不配种。4.3.6.4 选种选配4.3.6.3.1 使用优秀公牛精液,可以提高后代的产奶量,获得较高的回报。4.3.6.3.2 在选用优秀公牛精液时,还应注意其结合效应。4.3.6.3.3 在选种选配时,还应考虑到不同公牛的受胎率,精液拮抗等因素。4.3.7 繁殖障碍4.3.7.1 子宫内膜炎因产犊时或之后处置不当或宫缩乏力导致恶露滞留,细菌大量繁殖而引起。子宫内膜炎是一种对奶牛养殖损害极大的疾病,应在治愈后进行配种。4.3.7.2 内分泌紊乱4.3.7.2.1  生殖激素相互和循环的作用,使奶牛的繁殖循序实现。4.3.7.2.2  当某一种生殖激素失常、失衡时,就会发生繁殖障碍。4.3.7.2.3  由于激素失衡而导致的繁殖障碍,可选择相应的药品,按商品说明正确使用。4.3.7.2.4  使用药品时,要做好记录,产奶不能销售;治疗完毕后,做小样发酵实验,检验合格后,方能销售。4.3.8 繁殖记录与档案4.3.8.1 繁殖记录4.3.8.1.1  记录内容:牛只发情、过情、异常行为,子宫(阴道)分泌物状况及配种、检胎、流产等。4.3.8.1.2  牛只繁殖卡内容包括:牛号、所在地、牛舍、出生日期、父号、母号、发情期、配种日期、与配公牛、检胎结果、复验结果、分娩或流产、早产日期、难/顺产、犊牛号和重大繁殖摘记。4.3.8.2 档案(月报表)4.3.8.2.1  每月3日将上月配种检胎情况汇总列表报告。4.3.8.2.2  配种月报表内容包括:序号、舍号、牛号、配种日期、与配公牛、配次、耗精数与备注。4.3.8.2.3  检胎月报表内容包括:序号、舍号、母牛号、与配公牛号、配种日期、检胎日期及结果、预产期。实行电脑管理的单位,内容不应低于上述各条要求。5 牛场环境与工艺 5.1  奶牛场应建在地势平坦干燥、背风向阳,排水良好,场地水源充足、交通方便但远离居民和其他畜牧场、未被污染和没有发生过任何传染病的地方。5.2  牛舍按照GB 7959标准应具备良好的清粪排尿系统。5.3  舍内的温度、湿度、气流、风速和光照应满足奶牛不同饲养阶段的生理需求,以降低牛群发生疾病的机会。夏季要采用防暑降温措施。5.4  牛舍内空气质量应符合NY/T 388的规定。5.5  牛舍地面和墙壁应选用适宜材料,以便于进行彻底清洗消毒。5.6  牛场内应分设管理区、封闭生产区及粪污处理区、病畜隔离区,管理区和生产区应处上风向,粪污处理区、病畜隔离区应处下风向。5.7  牛场净道和污道分开,污道在下风向,雨水和污水应分开。5.8  牛场周围应设防疫河或围墙,场区设有若干绿化隔离带。5.9  牛场排污应按照GB 18596,遵循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6 饲养 6.1 饲养和饲料添加剂6.1.1  饲料及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NY 5032的规定。6.1.2  奶牛的不同生长时间和生理阶段至少应达到《奶牛营养需要和饲养标准》(第二版)的要求。6.1.3  严禁在饲料中添加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各种化学、生物制剂及保护剂等添加剂。6.1.4  应清除饲料中的金属异物和泥沙。6.2 兽药使用6.2.1  对于治疗患疾病的奶牛必须使用药物处理时。应按照NY 5047执行。6.2.2  泌乳牛在正常情况下控制使用抗生素药物,必须用药时,在药物残留期间的牛乳不应作为商品牛乳出售,牛乳在上市前应按规定停药,应准确计算停药时间和弃乳期。6.2.3  不允许使用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违禁药物。6.3 防疫牛群的免疫应符合NY 5030的规定。6.4 饮水6.4.1  场区应有足够的生产和饮用水,饮水质理应达到NY 5027的规定。6.4.2  经常清洗和消毒饮水设备,避免细菌滋生。6.4.3  若有水塔或其他贮水设施,则应有防止污染的措施,予以定期清洗和消毒。6.4.4  牛只必须有足够的清洁饮水,可采用自动饮水器。自动饮水器应保持清洁,定期清洗消毒,放牧场饮水应每天更换,确保奶牛健康。7 卫生消毒7.1 消毒规范参照GB 16568的规定。7.2 消毒剂消毒剂应选择对人、奶牛和环境安全、且没有残留毒性,对设备没有破坏的消毒剂。7.3 消毒方法7.3.1 喷雾消毒使用有效浓度的消毒药,配备喷雾装置进行喷雾消毒,主要用于牛舍清洗完毕后的喷洒消毒、带牛环境消毒、牛场道路和周围及进入场区的车辆。7.3.2 浸液消毒使用有效浓度的消毒药水溶液,对手、工作服和胶鞋等物品进行消毒。7.3.3 喷撒消毒在牛舍周围、入口、产床和牛床下面撒生石灰等杀死细菌或病毒。7.3.4 热水消毒通过煮沸和高压灭菌的方式杀死细菌或病毒。7.4 消毒制度7.4.1 环境消毒牛舍周围环境(包括运动场)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和下水道出口,每周用消毒药彻底消毒1次。在大门口和牛舍入口设消毒池,对进出车辆进行消毒,并及时更换消毒液,随时保持有效消毒浓度。7.4.2 人员消毒7.4.2.1  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更衣和紫外线消毒,工作服严禁穿出场外。7.4.2.2  一般牧场不接受外来参观者,必须进入场区参观时应彻底消毒,更换场区工作服和工作鞋。疫病流行期间不允许参观。7.4.3 牛舍消毒牛舍在每班牛只下槽后应彻底清扫干净,定期用高压水枪冲洗,进行喷雾消毒或熏蒸消毒。7.4.4 用具消毒定期对饲喂饲养用具、料槽和饲料车等进行消毒,可用0.1%新洁尔灭或0.2~0.5%过氧乙酸(PH5);日常用具(如兽医用具、助产具、配种用具、挤奶设备和奶罐车等)在使用前后应进行彻底消毒和清洗。7.4.5 牛体消毒挤奶、助产、配种、注射治疗及任何对奶牛进行接触操作前,应先将牛有关部位如乳房、乳头、阴道口和后躯等进行消毒擦拭,以降低感染机会和牛乳的细菌数,保证牛体健康。8  管理 8.1 基本要求8.1.1  奶牛场严禁饲养任何其他家畜家禽,并应防止周围其他畜禽进入场区。8.1.2  保持各生产环节的环境及用具的清洁,保证牛体卫生。运动场内设置牛体刷拭装置刷拭牛体,保持牛体卫生,防止污染乳汁。8.1.3  成乳牛应坚持定期护蹄、修蹄,建议在上挤奶厅的路上设置浴蹄池,放置10%的硫酸铜溶液进行浴蹄,防治肢蹄病。8.2 人员管理牛场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有传染病患者应及时调出。8.3 饲喂管理8.3.1 饲喂管理8.3.1.1  按饲养规范饲喂不堆槽,不空槽,不喂发霉及变质和冰冻的饲料。应捡出饲料中异物,尤其是铁钉,保持饲槽清洁卫生。8.3.1.2  保证足够的新鲜、清洁饮水,运动场设食盐、矿物质(如矿物质舔砖等)补饲槽、饮水槽或自动恒温饮水箱,定期清洁和消毒饮水设备。8.3.2 日粮配合8.3.2.1  反刍动物应注意日粮中的精粗比例,满足奶牛的营养需要。保持奶牛各种营养平衡及不同牛只的个体差异,良好的适口性。矿物质比例应平衡,钙磷比1.5~2:1;控制日粮的水分(35%~50%),精饲料水分含量不得高于14.0%。8.3.2.2  饲料的营养指标应定期测定。8.3.2.3  饲料的配方应要求稳定,特别是饲喂青绿饲料时,应充分考虑货源,改变日粮应分步进行,设置5~7天的过渡期,以维持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平衡和稳定。优先保证粗饲料来满足奶牛的营养需要,不足部分再给予精料的补充。8.3.3 饲喂程序将饲料按品种一道一道分发给牛只,要求定时,并给予足够的采食时间,以维持瘤胃pH值,可先粗料后精料再粗的方式。8.3.4 TMR饲喂TMR是全混合日粮的简称,把精料和粗料混合在一起后饲喂。精粗饲料混合均匀,改善了饲料适口性,避免奶牛挑食和营养失衡现象的发生,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增加产奶量和养殖效益。建立推广TMR饲喂方式。8.3.5 粗料饲喂按牛舍或按组分配粗料(青贮玉米时),可在其表面洒上粉料或汤料诱牛采食。可以把稻草铡短后饲喂,提高适口性,增加奶牛采食量。8.3.6 精料饲喂按牛舍或按组分配精料,供牛采食。8.3.7 矿物质和添加剂饲喂把矿物质和添加剂混入精料中饲喂,也可让牛只舔食。8.3.8 高产牛饲喂可采用开小灶,给予补料的方法饲喂。必须高度重视高产牛的饲养,提高养殖效益。8.3.9 夏季饲喂日粮组合宜少而精,提高饲料的营养物质浓度。适当减少含粗纤维高的饲料,特别应控制劣质饲料,以减少热增耗。供给适口性好的粗料、混合精料。根据食欲不均衡分喂,增加夜间饲喂量。供给清洁饮水。设法改善牛只小环境,安装排风扇,调整放牧时间,保证牛只休息。8.3.10 后备母牛各阶段饲喂8.3.10.1 犊牛阶段划分哺乳期(初生~60天),犊牛期(61~180天),发育牛(181天~15至18月龄),育成牛(配种(15至18月龄)~初产)。8.3.10.2 初生犊牛饲养初生犊牛应放在单独的犊牛岛中饲养,每头一栏。犊牛出生后应在2小时内及时饲喂足量初乳,如母牛患病无乳,可用分娩期相近的其它健康母牛的初乳。犊牛5~7天后移至犊牛舍饲养。应防止不良应激,防止饲料突变,防止下痢、肺炎和脐部感染,培养耐粗性能和增进瘤胃容积和消化机能。8.3.10.3  “三定”饲喂哺乳应严格掌握定时、定温和定量,乳温38℃。哺乳完,抹掉嘴边的奶渍,防止形成互舔的恶癖。哺乳期60天,哺乳量360kg。第1~3天,喂奶量3kg、4kg、4.5kg。第4~7天,喂奶量5kg、5.5kg、6kg、6.5kg。第二周,每天7kg。第三、四周,每天8kg。第五周,每天7kg。每六周,每天6kg。每七周,每天5kg。第八周,每天4kg。以后四天共10.5kg。8.3.10.4 早期开食出生后7天至3个月,训练其采食植物性饲料如干草、青贮与少量颗粒饲料。断奶后至6月龄,精料比例逐步降低,粗料比例逐步提高。采用犊牛代乳料可参照犊牛哺乳期饲喂方法。8.3.11 成乳牛饲喂采用引导饲养法,在奶量上升趋势期以“料领着奶走”,在奶量下降时以“料跟着奶走”,对牛群进行泌乳归档,进行分群饲养。8.3.12 新产牛饲喂分娩后喂温水,喂消化率高,适口性好的饲料。精料视食欲、消化、恶露、乳房等情况,以每天增加0.45kg。控制青贮玉米和块根,干草任其自由采食。 8.3.13 泌乳牛饲喂泌乳前期(分娩后2~3周至100天),料领着奶走,至奶量不再上升或食欲饱感状为止。混合精料占体重2.3%左右。精粗比40:60,体况差的牛可以添加脂肪。泌乳中期(101~200天),料跟着奶走,混合精料可渐减。精粗比50~45:50~50。泌乳后期(201~干奶),奶量明显下降,可视食欲,体膘调正日粮需要。精粗比40:60,体膘恢复到7.5成。防止过肥。泌乳曲线是评价奶牛饲养管理的一项工具,可用测定的产奶量或DHI检测的数据来描绘泌乳曲线。奶牛泌乳高峰出现在分娩后4~8周。如果泌乳高峰不高,注意日粮蛋白质,如果泌乳高峰维持短,注意日粮能量。乳蛋白与乳脂肪之比应在0.85~0.90:1之间。8.3.14 干奶期饲喂精料给量根据粗料品质及体膘调整。精粗比35~30:65~70,体膘以3~5分为宜。干奶期应饲喂专用的精饲料,符合GB/T 20804-2006的要求,其中蛋白质含量≥20%;减少食盐饲喂量,氯化钠≥0.5%;增加维生素A、维生素D3和维生素E的含量,维生素A≥27000IU/kg,维生素D3≥7500IU/kg,维生素E≥400IU/kg,维生素A、D3和E的含量分别是产奶牛的3.6倍、3.5倍和7.1倍。8.4 饲养方式采用舍饲加运动场方式,舍饲方式采用栓系定位饲养,将牛只固定于牛床位,实行固定操作。达到一定规模后,可按产量、泌乳期进行分群饲养,或实行散放饲养。9 挤奶管理 9.1 预冲洗、碱洗、配洗和清洗9.1.1 基本要求贮奶罐、挤奶机使用前后都应清洗干净,按操作规程要求放置。包括预冲洗、碱洗、配洗和清洗。9.1.2 预冲洗用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软性水冲洗。时间:挤完牛奶后应马上进行冲洗。用水量:以冲洗后水变清为止。水温:35~46℃之间为最佳。9.1.3 碱洗循环后水温不能低于41℃。时间:循环清洗5~8min。每日1~2次。温度:开始温度74℃以上, pH11.5。9.1.4 酸洗温度:35~46℃。时间:循环配洗5min。pH3.5。每周1~7次。9.1.5 清洗在每次挤奶前用符合饮用标准的清水进行清洗,清除可能残留的酸、碱液和微生物,清洗循环时间为2~10min。9.2 挤奶方法9.2.1   乳房炎病牛不应上机挤奶,上机时临时发现的乳房病牛不应套杯挤奶,应转入病牛群手工挤净后治疗。9.2.2  挤奶前,检查有无红、肿、热、痛症状及创伤。全面清洁乳房。擦干乳头。检查第一把奶,检查有否凝块,线状或水样奶。9.2.3  挤奶前后浸奶头可有效降低乳腺炎发病率。挤奶时套上奶杯。9.2.4  牛奶出场前先自检,不合格者不应出场。9.3 挤奶时间每天的挤奶时间确定后,奶牛就建立了排乳的条件反射,必须严格遵守,不轻易改变。9.4 挤奶间隔和次数科学安排挤奶间隔可以获得最大产奶量。每天挤奶2次时,最佳挤奶间隔为12h左右,间隔超过13h,就会影响产奶量。每天挤奶3次时,最佳挤奶间隔为8h左右。提倡三次挤奶,挤三次奶比挤两次奶可以提高10%~20%的产奶量。建议在权衡劳动强度和管理情况下,每天挤三次奶。9.5 设备管理机械设备应定期检查、维修和保养。9.6 干奶期9.6.1 一般为60天,根据预产期推断出干奶期。干奶前必须进行有胎复验,确定有胎后再干。9.6.2 干奶前15天,作隐性乳腺炎检测,对有乳腺炎乳区应及时治疗,干奶期是治疗乳房炎的最佳时期,待治愈后再进行干奶。9.6.3 干奶期与泌乳期最好不使用同一种抗生素。采用快速干奶法,到干奶这一天,挤空奶后即停奶。9.7 生奶保存9.7.1 生奶在牧场中的保存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牛奶挤出后,必须在2h内将牛奶温度冷却到4℃以下保存。9.7.2 直冷式奶缸内牛奶贮存温度应保持≤4℃,贮奶缸应保持≤7℃。热奶混入冷奶时,混合奶温不得超过10℃,混入牛奶1h后,全部牛奶应达到≤4℃。10 牛奶盛装、贮藏和运输 应符合NY/T 1172的规定。11 灭蚊蝇、灭鼠 11.1  搞好牛舍内外环境卫生,消灭杂草和水坑等蚊蝇孳生地,定期喷洒消毒药物,或在牛场外围设诱杀点,消灭蚊蝇。11.2  定期投放灭鼠药,控制啮齿类动物。投放灭鼠药应定时、定点,及时收集死鼠和残余鼠药,做无害化处理。12  病死牛及产品处理 12.1  对于非传染病及机械创伤引起的病牛只,应及时进行治疗,死牛应及时定点进行无害化处理。12.2  使用药物的病牛生产的牛奶(抗生素奶)禁止作商品牛奶出售。12.3  牛场内发生传染病后,应及时隔离病牛,必须按照畜牧兽医相关法规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病牛所产乳及死牛应作无害公处理。13 废弃物处理 13.1  场区内应于生产区的下风处设贮粪场,粪便及其他污物应有专人管理。每天应及时除去牛舍内及运动场褥草、污物和粪便,并将粪便及污物运送到贮粪场。13.2  场内应设牛粪尿、褥草和污物等处理设施,废弃物应遵循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符合GB 18596的规定。14 资料记录 14.1  繁殖记录:包括发情、配种、妊娠检查、流产、产犊和产后监护记录。14.2  兽医记录:包括疾病档案和防疫记录等有关记录。14.3  育种记录:包括牛只标记和谱系及有关记录。14.4  生产记录:包括产奶量、乳脂率、蛋白率、细菌数、生长发育和饲料消耗等记录。14.5  病死牛应做好淘汰记录,出售牛只应将抄写复本随牛带走,保存好原始记录。14.6  牛只个体记录应长期保存,以利于育种工作的进行。 作者: 2019/05/10 09:15
  • 规模养殖场如何提升养殖安全水平 首先,在入场管控上,规定人员、车辆进入养殖场前须彻底消毒,并严禁外来无关人员进入养殖场。其次,大力倡导散装饲料统一配送,或配置场内中转饲料车,确保外部饲料车不进场。自配饲料的规模养猪场,饲料加工车间要与生猪生产区分开,并配置制粒机进行高温加工。禁止餐厨剩余物饲喂生猪。此外,还要实行养殖场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相对隔离,生产区内净道、污道分设,安装视频监控、自动温控等智能化信息化设备,配备驱鸟器。设立独立的兽医室、检测室,配置全车洗消的设施设备,配备高压水枪、机动高压消毒机等,场外设有病死猪低温暂存间。建有引种隔离舍,具备人员洗澡和居住条件。为了保证栏舍内有适宜的饲养密度、温湿度和通风换气条件,实行封闭式饲养管理,单栋猪舍全进全出。售猪环节要有阻断接触、交叉的设施。病死猪、医疗废弃物等均应及时清理、无害化处理,严禁随意丢弃。粪污须及时收集,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作者: 2019/04/28 09:32
  • 规模养殖场如何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要发展规模养殖,卫生防疫工作必不可少。农民朋友可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卫生防疫制度,确保养殖场防疫符合规范。1.隔离饲养对畜禽场、畜禽舍、畜禽群实行严格的隔离,是规模化饲养中一项重要的措施。畜禽场的生产区只能有一个出入口,非生产人员不得进入生产区。场内生活区、办公区不得饲养畜禽,也不能从场外购畜禽肉,所需畜禽肉由本场供应。生产人员从场外进入生产区都要经过消毒、更换已消毒好的工作裤和胶鞋;工作服在场内定期清洗并消毒;饲养人员要坚守岗位,不得串入其他区的畜禽舍,生产区的车辆不得驶出生产区外,各舍的物料等要专管专用。从外地引进动物时,首先要查看产地检疫证,在混入群体之前应隔离观察至少3周,为防止引进的动物将病原体带入整个动物群,隔离期间应对引进全部动物进行详细的临床观察和血清学等检验及驱虫,未按期注射疫苗的要补注疫苗。查出的阳性动物应根据情况进行合理处理,并对其污染的场地进行彻底消毒。2.全进全出所谓“全进全出”就是在场址选择与场内布局都合乎要求的情况下,同一单元内的畜禽群在同一时间内转入或转出圈舍。该单元在畜禽群转出后空栏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下一批畜禽在消毒后才能转入其中。3.控制参观一般情况下谢绝参观。必需参观的人员也要严格消毒,更换鞋和消毒过的工作服,严格执行场内的管理制度。4.警惕外来病入侵畜禽疫病的来源,可分为外源性(也就是病原从场外进入)和内源性(即病原来自场内畜禽群自身)两种。有些外源性疫病一旦引入到畜禽养殖场后,又变成了内源性疫病。外源性疫病主要由饲料、污染的饮水、场内职工、昆虫及其他途径传入,所以在购进畜禽、拉运饲料等过程中,加强疫病监测,强化消毒措施对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十分必要。5.加强培训动物防疫的法律、规范不断完善,防疫技术不断改进和提升,疫病的发生特点不断变化,新的疫病时有发生,新的防疫产品不断涌现,只有加强学习,经常参加动物防疫部门、畜牧业相关生产企业、学校的培训,才能及时了解信息,掌握先进技术,搞好防疫工作,减少疫病发生。6.做好档案记录档案记录包括养殖场建场档案、引种、生长日志、免疫、检疫、监测、用药、疫病、出栏、病畜(禽)及污物处理(淘汰、无害化处理)用工人员档案等。建立和完善档案记录,规范“痕迹化”管理制度,对规模养殖场争创疫病净化创建场及示范场,发展壮大养殖规模,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 2019/04/23 09:00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