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
  • 陈文胜:中国2.2亿农民干不过荷兰22万农民?                                 民以食为天,农业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前农民没有择业权、没有销售自己产品的权利,终生困守于土地,所有的建设都是农民自己出钱出力(国家只投资建设城市和工业),现在农民逐渐成为可以城乡流动的“自由人”,很多乡村建设都是国家投资。四十年前只有几亿人口却饿肚子,粮食连数量都无法满足,现在有十四亿多人口却农产品过剩,满街的农产品卖不出,不仅要“舌尖上的安全”还要“舌尖上的美味”。四十年前农业主要靠人力牛力,占全国80%的人口搞农业,现在就是偏远山区都机械化了,种田的劳动强度前所未有地降低,只占全国40%的人口搞农业。处于农业中国到工业中国、乡村中国到城镇中国变迁的千年大变局时代,中国农业究竟是兴是衰? 一、吃钱还是吃饭? 如何评价大国农业的核心问题。 如何评价今天中国农业,众说纷纭。诸如《中国2.2亿农民干不过荷兰22万农民?》等文,风扉网络。不可否认荷兰农业所取得的成就,因为荷兰在全面实现现代化后,就没有必要像中国这样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来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建构农业产业体系,而是围绕农业来布局整个产业体系,包括资本集聚与高科技融合、完善市场体系与土地财产制度,使农业具有全能的经济功能。所以,作为小国荷兰,无论是产能大小都不存在国内粮食安全风险,也不决定着世界农产品市场的话语权,不存在引发国际市场风险,只具有单纯的经济价值。 而中国作为全球人口大国,如果中国不能用自己的土地养活自己,即使全世界倾仓而出也养活不了中国,农业就被赋予了重要的国家安全功能。特别是需要约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这一特殊的国情,农业作为大国之基的战略产业,与GDP的多少无关,与在GDP中的比重多少无关。即使中国在未来再富裕强大,再多的钱也无法在国际市场上买回能够养活十多亿人口的农产品。因此,中国农业是确保国内需求,就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经济功能,完全用经济产值大小来评价中国农业是对基本国情缺乏清醒的认识。 按照美国学者温德尔‧贝瑞的说法,“不论日常生活有多么都市化,我们的躯体仍必须仰赖农业维生;我们来自大地,最终也将回归大地,因此,我们的存在,是基于农业之中,无异于我们存于自己的血肉。”而粮食的丰收和过剩使对农业现代化的取向,发生了以追逐利润为导向的单纯经济价值功能误读,这是“物本主义”登峰造极的结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以追逐利润为导向的资本主义农业的一切进步,不仅是抢劫劳动者艺术的进步,而且是抢劫土地的艺术的进步;一切在短期内提高土壤生殖力的进步都是走向毁灭那种生殖力的永久来源的进步。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如果没有足够的食品安全保障,再多的财富又有什么用呢?最后会发现钱是不能吃的。 二、农业为何不赚钱? 并非中国农业的独特现象。 亚当·斯密早就在指出,农业上劳动力的增进,总跟不上制造业上劳动力的增进。列宁就认为,在地理位置上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农业的地方的闭塞性和狭隘性,而工业不局限于地理位置就天然具有农业所没有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优势,工商业劳动生产率就远高于农业,导致乡村人口不断向工业、城市聚集,从而形成工农城乡差别。因此,在工业化进程中,农业效益递减与工业效率递增、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不可逆转,这是城乡之间经济差异的历史必然产物,是社会发展进程中阶段性的必然趋势。 根据党国英最近的研究,以农业强国的美国为例,农业生产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1960年的5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15%左右;而欧洲与日本的农场主收入构成也大体如此;在世界范围来看,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越来越集中于非农产业的兼业收入。根据陈立耀的《美国农业正在破产及原因》,截至2018年6月,威斯康星州、明尼苏达州、北达科他州、南达科他州和蒙大拿州等美国中西部地区共有84家农场申请破产,是2014年同期的两倍,而且农场收入还会继续恶化,在玉米和大豆集中种植区尤其突出,破产的趋势与数量还远未见顶。 在中国除了农业效益递减的定律外,还有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不平等,使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扭曲而未能体现农产品的真正价值。在市场经济中,农产品的经济价值应当反映社会劳动力的平均价格、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及其上涨的幅度、技术和资金投入所取得社会平均利润及其通货膨胀的幅度等市场因素。而从1996年到2006年的10年水稻价格只上涨了5分钱,根本就未能反映农业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动态变化。同时,中国农民处于高度原子化状态,成为市场体系中最弱势的群体,即使农产品市场价格再高农民也不会受益,而如果农产品产量越高则价格就越低。毫无疑问,中国农业的利润远远低于社会的平均利润,农民的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居民的平均水平,却彻底打破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预言,中华民族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远离饥饿的恐惧。荷兰22万农民能养活14亿中国人吗?中国农民太伟大了,不仅是荷兰,就是日本、美国农民都决不可能做到如此。 三、何以端好饭碗? 大国小农需要形成社会普遍共识。 今天的中国社会,饮食结构早已是多元化了,主粮比重大幅度下降。也就是说,粮食是大食品、农业是大农业,而且国内的农业生产水平也今非昔比,水里的、山上的、草原的、耕地上都在生产食品。农产品周期短,只要价格好,在三五个月就可生产出来,农民的生产能力不成问题。关键是农产品品质与市场消费需求出现偏差,导致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现象同时并存,是相对市场需求的结构性问题而非农产品不能供应的问题。一方面农业增产不增收还存在着卖难,另一方面低质农产品大量过剩而高质农产品十分短缺。根据媒体报道,农产品滞销事件呈现出逐年增加,由2009年的6起上升至2018年上半年的17起,由零星分布逐渐演变成区域化滞销。如湖南在2018年底就出现了椪柑等水果大面积滞销现象,不少的县城在卖走私进来的泰国大米,本地大米卖不动。这种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的不平衡是现有农产品生产与市场关系扭曲的结果,因为中国社会阶层已经出现了高、中、低端的消费分化,但农业生产导向没有发生相应变化,生产不是从市场的需求出发,而仍然是政府根据目标而行政强力推动。 如何确保中国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的手里?不是没人种田,而是如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只要像房地产那样有利可图,农民会把房子拆掉种上庄稼。如果亏本也要让农民种田,农民就当然有权弃耕,曾经乡镇政府强行征收抛荒费也没能制止土地弃耕。农业是一个多功能产业,是准公共产品,这个公共责任不能全部由农民承担,应该站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大趋势中保护支持农业,而非习惯用计划经济或自然经济的思维来发展农业。进入工业化时代,仍然停留在农耕时代的思想观念与管理水平,这就是当前农业困境的根源,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最后一块短板。 日本也是小农,半个世纪的现代化还是三十亩左右规模,政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政策保护,全社会形成了宁愿高价买本国农产品、抵制外国农产品(哪怕价格再低)的普遍共识。日本大米价格卖到了100多元人民币一斤,水果按个数卖,还有农业装备大都是财政投入,特别是先给农民订单后再生产。而中国恰恰相反,一方面社会和市场不给农民先订单后生产,形成买方市场。另一方面政府强化扩大生产扭曲市场价格,一个劲地叫农民生产,好有廉价的食品任供城市市民选择。由于日本有一个强大的“农协”,大到集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于一体,不仅负责组织农业生产,购买生产、生活资料,出售农产品等经济活动,而且负责政府的各种农业补助金的发放,同时全方位代表农民的利益,影响到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确定与国家农业政策的走向。如何保护农业与农民,同为东亚小农的日本经验应足以成为中国的借鉴。                             作者: 2019/05/13 09:24
  • 农业人口转移新政 国家发改委:解决1亿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 新京报 6小时前 · 新京报官方账号 新京报快讯(记者 姜慧梓)日前,《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发布,提出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要结合落户、居住证两种方式,通过落户解决其中1亿城市非户籍常住人口的落户问题。 在5月6日国家发改委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陈亚军表示,解决市民化问题要“两条腿一块走”,一是落户,二是居住证,“原来有接近三亿的城市非户籍常住人口,一亿人通过落户解决,余下的要通过居住证制度全覆盖,实现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陈亚军介绍,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有两亿多的农民工在城市里就业和生活,但是没有在城市落户,也没有完全享受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其中65%分布在地级以上的城市,基本上是大城市。因此,需要大中小城市放开放宽落户限制。 针对社会上对放宽落户政策的误读,陈亚军表示,不能将其片面地理解为“抢人大战”或者放松房地产调控,其与特大城市调控人口规模也并不矛盾。 陈亚军表示,城市需要的是不同层次的人口,要坚持存量优先,即举家迁徙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等农村转移人口是落户的重点。同时,不管户籍制度怎么改,“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必须坚持、不能动摇。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 吕银玲 校对 王心 作者: 2019/05/06 20:45
  • 2025河北全面实现奶业振兴 全省生鲜乳产量达1000万吨                                 近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北省奶业振兴规划纲要(2019-2025年)》,提出到2022年,奶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25年,全面实现奶业振兴,在全国率先实现奶业现代化,奶源基地、乳品加工、乳品品质、乳品品牌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在河北省第二届奶农大会中,河北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顾传学讲到奶业事关民生,是畜牧业中最具活力的产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到2025年全面实现奶业振兴,全省生鲜乳产量达到1000万吨。 河北省奶业基础发展雄厚,优势明显: 1、河北省规模养殖水平全国第一,在八年前,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牧场就达到了100%,河北省奶牛存栏及生鲜乳产量位居全国第3位。 2、乳制品产量连续五年全国第一。 3、婴幼儿乳粉产能的增速全国第一,现在的产量15.5万吨,排在全国第2位,产值排第5位,君乐宝今年还要布局3个婴幼儿奶粉加工厂。 4、生鲜乳质量全国领先,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5、生鲜乳收购秩序全国领先,现在要求所有奶牛养殖企业与加工厂签订三年以上的生鲜乳收购合同,最大限度的保证在牛奶过剩的时候,生鲜乳正常的收购秩序。 我们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与障碍,突出表现在4个方面: ✦ 奶牛养殖的竞争力还不强。我省泌乳牛平均单产7.6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吨,但是奶业是全球竞争的产业,比国际一流国家低2.1吨。 ✦ 乳品企业与乳品品牌的影响力还不够强。在全球乳企20强中,我们国家伊利在全球排第8位,蒙牛排第10位。在规划中,君乐宝要在2025年进入全球前15位,产值达到670亿。 ✦ 我们的乳品结构还不完善,高端产品少。在欧美发达国家每人平均消费10公斤奶酪,相当于100公斤的生鲜乳消费量。奶业发达国家巴氏杀菌乳消费占95%以上,我们90%是高温灭菌奶,低脂、无糖等功能性产品少,奶酪等高附加值产品空白,在以后的十年中,我们乳品消费结构一定是向这个方向发展的。 ✦ 乳品企业与奶农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在发达国家奶业行成了养殖与加工互为依存、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我省只有婴幼儿乳粉和少数高端乳品生产企业自建奶牛场,多数乳企与养殖场之间为合同收购关系,乳企主导收购价格,养殖场缺乏话语权。 为了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最主要的是抓好5个环节: ✔ 扩规模。在未来我们要外购10万头的泌乳牛,使用93万只性控冻精,增加190万头后备母牛,大力发展家庭牧场。在养殖模式上,君乐宝今年试点了一种新的模式,通过去日本、欧洲等地考察,寻求最低投入方案。然后君乐宝和社会主体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避免奶农出现倒奶的损失,使奶农与乳企的利益链接更加的紧密。 ✔ 提单产。到2025年单产要从现在的7.6吨提高到9吨,建500个智能牧场,种植牧草100万亩,苜蓿50万亩,青贮玉米250万亩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能够提高奶牛单产的保证。 ✔ 提升加工能力。在未来我们要建40个乳品加工厂,19年已经开工建设5个,预计年底投产。 ✔ 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对生鲜乳运输车辆的全面检查,GPS定位、所有养殖场安装视频监控等,这都是保障生鲜乳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 ✔ 创品牌,提升消费信心。乳品企业要制定高于发达国家的生鲜乳和乳制品的标准,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开展品牌的策划、营销,参加国际认证,参加国际质量奖的评选等等,同时要开发奶业旅游线路,让消费者体验从奶牛养殖到乳品加工全链条的过程,现在每年大约有110万中小学生和游客加入到这个消费体验中,到2022年,实现奶业观光旅游年接待游客200万次。                             作者: 2019/05/06 09:35
  • 重磅!农业部:肉企5月1日起查非!湖南:4月20日前禁止冷冻肉销售                                 湖南防非:敢为人先! 即日起排查和监测重点是对屠宰串全业、生猎产品交易市场和冷库在2018年1月以来入库的冷冻猪肉,并于4月20日前全面完成排查和抽样工作。检测结果送达前,各屠宰企业、生猪产品交易市场和冷库不得擅自销售库存的冷冻生猪产品。暂停销售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31日入库的冷冻猪肉产品,严禁未经检验检疫和非洲猪瘟检测不合格的生猪产品流入市场。 湖南省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加强冷冻猪肉非洲猪瘟专项抽检的紧急通知 各市州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 为彻底消除肉品生产经营环节的疫情隐患,切实巩固和提升我省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成效,经研究,定于4月上、中旬,对全省范围内所有生猪屠宰企业。生猪产品交易市场和冷库,紧急开展冷冻生猪产品非洲猪瘟病毒集中处置行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认识 当前,非洲猪瘟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特别是病毒污染面广、风险隐患点多,去年至今年3月生产的冷冻生猪产品有传播、扩散非洲猪瘟病毒的风险。省外少数地方由于前段忽视此环节风险管控,引发疫情,造成被动局面,教训深刻。各地要高度警觉,引以为戒,坚决贯彻落实2月26日国务院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专题会议、2019年全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以及农业农村部(关于稳定生猎生产保障市场供给的意见)(农牧发(2019)9号)、农业农村部119号公告等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以高度负责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组织对辖区内所有生猪屠宰企业、生猪产品交易市场和冷库库存的生猪产品开展专项排查和非洲猪瘟病毒检测,严防染疫冷冻生猪产品流入市场,销毁阳性产品,消除病毒传播风险。 二、明确抽查范围和进度 本次排查和监测重点是对屠宰串全业、生猎产品交易市场和冷库在2018年1月以来入库的冷冻猪肉,特别是对从省外高风险区调入的生猪产品,进行拉网式排查和抽样检测。并于4月20日前全面完成排查和抽样工作。检测结果送达前,各屠宰企业、生猪产品交易市场和冷库不得擅自销售库存的冷东生猪产品。各级防指要组织农业农村(畜牧兽医)和市场监管部门,督促屠宰企业、生猪产品交易市场和冷库经营者依法落实非洲猪瘟防控主体责任,暂停销售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31日入库的冷冻猪肉产品,严禁未经检验检疫和非洲猪瘟检测不合格的生猪产品流入市场。 三、严格检测和规范处置 对检测合格的冷冻猪肉,要限期出库销售,清空库存,并对冷库御底消毒。抽检为非洲猪瘟核酸阳性的阴批次生猪产品立即封存。按照《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2019年版)》《湖南非洲猪瘟疫情I级应急响应方案(试行)》的规定,果断无害化处理,并争取当地财政对销毁的非洲猪瘟阳性生猪产品给予适当补贴。 对于未经备案、证物不符,伪造证明、无证经营等违规调运产品,坚决依法查处,不予补贴。屠宰企业、经营单位或冷库的阳性产品全部销毁,经营场地和冷藏设施经反复消毒,48小时后,可向当地畜牧兽医部门申请评估,经评估合格的,可恢复经营。在排查采样过程中,要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避免排查人员和染疫生猪产品扩散病毒。 四、严格监管措施 各地要按照4月2日下发的《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落实生猪屠宰环节官方兽医检疫监管制度和非洲猪瘟检测工作的紧急通知》精神,结合落实非洲猪瘟检测要求,进一步强化屠宰企业,生猪产品交易市场、冻库等日常监管,严格实施生猪屠宰检疫,督促屠宰企业严格规范管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做好非洲猪瘟排查、检测及疫情报告工作。同时,要严格按照省防指《关于规范生猪及生猪产品调运活动的通知》(湘防重病指(2019)2号)和《关于对入湘生猪及产品实行定点调运备案管理的通知》(湘防重病办(2019)4号)要求,积极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将对省外调入冷冻生猪产品的非洲猪瘟抽样检测作为一项长期防控措施,持续坚持,发现阳性的,检测结果按规定迅速报省防指办,并依法依规处理,阳性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及所涉地市纳入黑名单管理,其生猪产品暂时进入调入我省。 各地要严格规范检测信息管理和报送,防止造成负面社会影响。请各地于4月30日前将集中清查检测及处理记过报我办。 联系人:郑文成; 联系电话:0731-85517349; QQ503752947 湖南省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办公室 2019年4月3日 农业农村部最新通知                             作者: 2019/05/06 09:35
  • 印度食品安全标准局建议延长进口中国牛奶及其相关产品的禁令                                 据印度食品安全标准局(FSSAI)消息,印度食品安全和管理局建议对中国牛奶和奶制品(包括糖果)进口的禁令应延长,直至印度港口实验室配备好三聚氰胺检测设备。 印度政府在2008年首次禁止进口中国牛奶和奶制品,当时中国发现牛奶和婴儿配方奶粉以及其他食品被三聚氰胺污染。此后,禁令一直在延长。印度外贸总局(the directorate general of foreign trade, DGFT)上次通知延期是在2018年12月24日,延期至2019年4月23日。 印度食品安全与相关部委在2019年4月5日举行的会议上审查了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印度食品安全标准局表示,从中国进口牛奶和奶制品,包括以牛奶和牛奶固体为配料的巧克力和巧克力产品,糖果以及食品制剂的禁令可能会延长,直到入境口岸所有实验室检测三聚氰胺的能力都得到适当提升。                             作者: 2019/05/06 09:34
  • 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实现产业兴旺? 农业知识共享 农人丨农企丨农创丨农圈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形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力量,支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事业,发挥其连接乡村居民与城市市民的桥梁、纽带、媒介的作用,使乡村振兴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决策,并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乡村振兴”这一主题,使“三农”发展有了新的机遇。 然而,近年来农业形势相当复杂。一方面,经过20年农业产业化追求数量型增长造成一产化农业的过剩及占绝对比重的大面积污染,中央针对性地提出了“农业供给侧改革”。另一方面,我国农业基本要素因长期被外部市场定价而发生“资本替代劳动”导致的成本上推,再度造成20年前发生过的“地板高于天花板”现象——越是商品化程度高的农产品,其生产成本就越是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由此,在扩大农产品对外开放的压力下,农民很难获得市场化的收益。 农业长期深陷如此多重不利困境中,如何实现产业兴旺已经成为困扰各地对乡村振兴承担决策责任的一把手的难题。 本文认为,在按照中央要求坚决摒弃数量型粗放增长的同时,也要摒弃造成上述教训的粗放市场化,同时相应地提升把握现代市场运作机制的能力。只有根据国家生态文明转型和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新三农思想”让农民成为财产性增收主体,才能因地制宜深化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才能转向两型农业、一二三产融合的绿色生产方式,才能走出过去一产化农业不可能摆脱的困境。 01 乡村振兴的时代意义与新背景 “三农”问题本是工业资本向城市集中的时代产物,是内外条件发生变化并形成复杂矛盾的客观结果,因而也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直接体现。相对应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则是新时代中国向生态文明转型变革的需要,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 时代意义 中国乡村因其独特的习俗文化、经济制度、生产生活形态、治理方式等,对于社会的存续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进而使得乡村振兴具有以下时代意义: 1 有利于化解经济危机 我们在既往的研究中提出:相对于风险集中于城市“资本池”而言,生态化的乡村社会客观上发挥了“劳动力蓄水池”作用,遂使国家得以借助“三农”为载体多次实现经济危机“软着陆”,也使得乡土中国支撑的国家现代化进程几乎不间断地延续了60多年。 2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然而仍有数亿人生活在乡村,农户扩大再生产的生活成本包括养老等,主要由具有均田制性质的家庭承包地给予保障,同时乡村有着患难互助的礼俗文化,因而能够应对城市失业或经济萧条期带来的风险。这也是中国能够在劳动力资源都很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中靠沿海劳动密集产业崛起的内因。 3 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我们祖先耕作了五千年以上,创造了灿烂并可持续的农耕文明,主要是因为乡土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保持与维系着人与自然的总体平衡。今天承载着大多数居民的乡村依然是整个中国社会存续发展的最后屏障,因而维护并优化生态环境需要乡村振兴。 (二) 新背景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一定要看到背景、条件跟过去不同,进而据此设计出新的政策与制度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1 新型大国崛起面临重重阻力 2018年美国挑起贸易战,中国融入全球经济链条之路因中美关系趋紧受阻,我们需积极应对这种局势,一方面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产业联系,但风险和成本巨大。另一方面重塑内部有效的城乡产业循环。因此,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乡村在中国经济社会稳定中的保障作用更加重要。 2 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显现 生态危机是当前人类遭遇的共同问题,中国因为人均资源量少的国情则更加严重。我国不仅“城市病”越来越普遍,而且乡村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也日益严重,因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等引发的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整个社会都需要遵从生态文明战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走向可持续的生态转型。因此,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改变已经不可持续的一产化农业发展方式。 3 三大资本过剩与政府债务加重 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普遍过剩。从县级银行普遍存差的现象看,金融资本在中国也开始过剩。过剩资本在寻找新的投资领域、追捧新题材。在今天的中国,资本已经不再是稀缺的生产要素,进而导致资本价格和谈判地位双双下跌。 由于金融资本具有流动性、短期性和集中性的“新三性”,必然会脱离实体产业流向虚拟经济部门追求短时间的流动获利。在中国国家管控金融资本的体制下,却大有可能被强调“财政金融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利用为乡村振兴追加投入。同时,也利于缓解其加速走向虚拟化的趋势。 然而,随着在基础设施建设与民生保障上投资 (包括拉动经济增长所扩大的投资) 的加大,政府负债加重,能够有财政盈余的地方越来越少,因此继续靠财政投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越来越捉襟见肘。 4 中产阶层崛起释放经济增长新动力 在理论界讨论中产阶级崛起十几年之后,中央在2017年12月的经济工作会议文件中予以明确认可。文件指出“我国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根据中国社科院2016年10月的报告,中国已经进入中等偏高收入的国家行列。中国社科院2017年《社会蓝皮书》则认为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家庭人口占比达到37.4%。 崛起的中产阶层有下乡需求。他们主要集中于城市,拥有较高的收入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在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精神压力等“大城市病”面前,乡村由于其生态文化多样性和亲自然特征,成为与城市互补的生活场域、投资空间,提供了与城市不同的生活方式,因而乡村振兴对中产阶层或市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02 在乡村振兴中实现产业兴旺需要产业创新 我们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自觉、积极地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毫无疑问,最为重要最为基础的便是推进并实现乡村的产业兴旺。小农村社内部百业共存本来就是乡土中国的基础,是乡村之所以为乡村的体现与证明,因而需要以百业为题材去构思与设计产业兴旺的方针对策。本文认为应该有如下新认识、新思路与新举措,以此实现乡村的产业创新。 (一)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从产业业态上看,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已经不能就一产化农业来论产业,应该按照“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的理念思路,打破产业及价值与利益链接中的藩篱,推动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在乡村区域中的融合发展与一二三产业在企业 (合作社) 中的一体化存在。 这意味着不仅要拓展农业本身的产业领域,农业内部产业重组型融合,比如种植与养殖业相结合,而且要与工业、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房地产业,以及旅游餐饮养生养老等多种服务业结合起来,增加与丰富乡村产业的多元化业态。扩展并利用现代绿色农业的多种价值与功能,提升农村经济综合协调的附加值。 总之,不仅县域经济中的农业要“接二连三”,工业企业也要前伸后延,服务业要发挥自身对农业的在地引领与对接作用,通过组织与制度的创新培育利益共同体,整合并优化配置乡村的资源资产。 为此,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法规、人才技术上颁布优惠政策,放开进入限制,放活监管机制,正确积极高效地利用政府资源特别是要发挥好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动乡村的产业融合发展。 (二) 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 (创意农业) 在乡村振兴承载生态文明转型的新时代,实现产业兴旺特别是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客观上就要求发展多功能农业,或者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点、创新点与基础都在于各地结合本地资源环境条件推动农业多功能的开发、多价值的实现。 要充分展现其在政治、文化、教育、生态、社会、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功能,特别是在养生、养老、养病 (或称康养、寿养、医养) 等方面的价值。 要因地制宜贯彻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农村经济多元化业态调整,就要重视现实各种资源的多元化价值,具体包括对乡村中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开展多元化的社会活动,征集或丰富乡村创意题材,发展创意农业,发挥农业多方面的价值功能,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满足中产阶级引领社会消费趋势带来的多方面需要。 这应该是各地贯彻农业供给侧改革、服务乡村振兴的统筹安排,为过去农业产业化中简单理解的二产化 (加工业) 与三产化 (服务业) 提供了新的转型路径与调整内容。 (三) 发展社会化农业 (城乡融合) 随着中央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摒弃GDP考核,生态文明的多样性内涵也要求社会的单向度价值发生转变,即从产业资本化向社会生态化的转型。 只有通过农业的社会化才能实现生态化。生态资源多样性与人文社会多样性的对立统一,是生态文明多样性内涵的本源。在不同气候带之下的浅表地理资源的显著差异性,本来就是人类漫长历史中以多元化农业和多样化社会为主的客观条件。 社会化农业是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提供、日常的经营管理、前提的规划设计、产品价值的实现应该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优势互补,弥补个体经营的局限性或不足,增强、优化农业发展的条件,拓展农业的潜力与功能,包括为农业生产提供更稳定的保障,共担农业发展的成本与风险,共享收益与价值。 社会化农业可概括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活动包括其产业链的延长与附加值的扩展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在发展社会化农业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健全的制度设计、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需要市民下乡参与,共同推进生态文明时代社会化农业的发展。 社会化农业,不仅意味着人与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全面修复,也是构建城乡融合的共享经济的新领域,有利于形成多元社会群体互动的良性治理体系。 (四) 发展“两型农业” (立体循环农业)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在这个对现代农业六大功能的归纳中,最高层次的是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思想和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比如应时、取宜、守则、和谐,构成了华夏文明的主要哲学内涵,维持中华民族繁衍至今。 然而,现实中的农业是工业化特别是化学化的农业,是工业文明的产物,规模大、品种单一,不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同时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和化肥的滥用,成为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直接破坏了生态平衡。例如,山东大棚下面的土,已经没有任何有机质,因此就挖地三尺,买东北的土来填。这种农业发展方式曾经被当做现代化典型,尽管其既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也不利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发展多功能农业的客观需要。 因而,要传承中华文明历史,就要促进农业的生态转型,发展中央要求在2020年实现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即两型农业,发展立体循环农业。 不仅传承历史,还能保留、维护优美、清洁、干净与物种多样化的自然环境,满足人们对休闲养生农业的需要,进而确保乡村满足“四洗三慢”的要求,即在乡村中以新鲜空气洗肺、山溪清泉洗血、有机食物洗胃、乡土文化洗心,实现慢食、慢村、慢生活,使历史传承于幸福生活之中。 (五)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乡村是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看似阻碍着乡村的改造发展特别是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但小农经济将长期存在,这种家庭经营的形态能适应不同水平的农业生产力要求。中国即使加快城市化,达到70%的城市化率,仍然有约4亿人口生活在农村。总之,大国小农,就是我们最重要的国情农情之一。 我国不可能通过消灭“三农”来解决“三农”。关键问题在于怎么将小农经济与现代化结合起来,“小农经济长期化”与重构集体经济,只能通过发展集体经济的办法引导小农经济走向现代化。 同时,乡村是以集体为基本单元进行资源配置、生产协作、社会交往与习俗活动的,自古以来都是集体在给成员提供着最后的社会保障。现在我国是以集体为基本单位拥有土地所有权、分配土地承包权、维护或整合土地经营权,因而坚持并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巩固乡村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乡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与福利保障,有利于打造或稳固乡村生活共同体。 总之,在乡村振兴时代,唯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才能克服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增强乡村自我建设与发展的能力,同时为城乡融合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经济保障与对接的制度环境。 03 产业兴旺需要制度创新 实际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展何种产业,怎样实现产业兴旺,人们并不缺乏相关的思路与想法,甚至不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但是产业兴旺在现实中遭遇着一些瓶颈,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制度问题,这些瓶颈已经开始累积成制度性的束缚了。应该通过先行先试,创新制度,培育与创造实现产业兴旺的环境条件与动力机制,把实现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兴旺本身,作为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与结果。 因此,实现产业兴旺需要乡村开展继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后的第四次制度革命。本文认为关键的制度创新有以下五项: (一) 制定新政策推动“市民下乡”参与乡村振兴 城市中产阶层群体崛起,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尤其是对休闲旅游、文化品牌、安全与健康、生态环境、生活品质等具有以文化与安全为内在属性的消费品需求。 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等,客观上恰恰都属于中产阶级的消费范畴,潜在的增值空间巨大。比如,过去不作为要素的空气、田园风光、风俗人情等被中产阶级视作精神产品、文化产品。除了一般性的旅游、休闲、养生等,中产阶级下乡居住和亲子教育、体验式教育、参与式教育、传统文化传承等结合。离开这些需求与条件,就谈不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谈不上发展多功能现代农业与社会化农业。 因此,应该鼓励和引导城市居民以及社会资本进入乡村,在乡村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参与合作社及中小企业创办,推进各种乡村与农业创意题材的创造、开发与经营,或在乡村长期居住、生活。如城市家庭租入农户土地经营权开辟家庭菜园;租入农户多余房屋或房间用于疗养度假或者开展农家乐、民宿等经营活动。 (二) 深化“三变改革”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在长期去组织化条件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建是一个难题。农村集体资产,一方面所有权非常不清晰,大多数资产仅以资源的方式存在着。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和公平的利益分配。因而,很多地方通过借鉴贵州六盘水“三变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的改革经验,推进本地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受益。但是现实中的“三变”改革还属于“一级市场”的制度创新,作用相对有限,有待向资本市场深化。本文认为,有三种方式与步骤可以重建集体经济: 1.与村社可持续生存相关的资源性资产,在确权时应该被明确为集体所有。比如山林、水塘、庙宇等,这些资源性资产和村社可持续发展相关,可称为生存性资源性资产。和生存有关的这些资源应该确权给集体,整个集体资产的产权边界是以村社的地缘边界为边界。从这个角度来说,资源性资产确权是促使资源形成集体经济资产的第一步。 2.资源内部化定价使之成为可交易的资产。首先,借鉴股市发行人制度在村内发育“一级市场”,由村级组织发动本村农户参与协商,通过内部化的原初定价,来实现村域内的资源变资产。 其次,开放外部投资形成“二级市场”,也就是从内部化完成原初定价过渡到吸引外部投资人,促进要素再定价产生增值。即在这些村级集体资产形成过程中,完成原初定价的资源要素如何通过集体组织提高农民的对外谈判地位、吸纳外部投资人进入乡村资产交易的“二级市场”,实现乡村资产要素再定价或称要素重新定价。 最后,村集体建章立制只做资产管理和收益分配——集体一般不搞经营,而是把完成定价的资产入股到综合性合作社或村内私人企业,集体负责改善经营环境。 3.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界,请上级政府把各类下达资金捆绑用作乡村组织创新的“杠杆”,作为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的启动股本金,使集体经济组织坐拥成规模的资金,成为吸纳农户资源配比入股的做市商。在有条件的地方,此做法应该是第一步。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不仅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而且完成了资产的定价直至交易与投资,保证了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而在对接市民下乡与城乡融合的过程中保障集体与村民的利益。 (三) 培养重用“一懂两爱”人才 笔者在调研与实践中发现,人才不足特别是“一懂两爱”人才的缺乏是最终制约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兴旺的关键问题。为此,应培养重用“一懂两爱”人才。 1.教育要回归社会公益事业的属性,国家要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特别是农林院校的支持,限制规模化特别是产业化的教育发展,保证教育是教书育人的神圣事业而不是某些人借机盈利发财的商业活动,同时要保证教育是培养德智美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制造人力资源特别是商业机器的工具,保证教育特别是农林院校能够给乡村输出合格的“一懂两爱”人才。 2.改革完善大学生村官乃至基层公务员的选拔与培养机制,加大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力度,放宽大学生参加选聘的条件,但在选拔上明确“一懂两爱”的要求,将“一懂两爱”要求落实到大学生村官乃至基层公务员的选拔考试特别是面试环节上,并在上任后的试用期内做“一懂两爱”的考察评估。更要在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内培养并增强他们“一懂两爱”的素养与能力,围绕“一懂两爱”增加并优化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培养机制,与合作社管理培训、乡村治理革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培训、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项目发展等工作或活动结合起来,促使大学生村官深入全面精准地认识农业与农村,热爱农民与农村。 3.引导青年返乡创业,乡村离不开青年人,青年人也需要乡村,特别是在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时代,在外的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返乡创业将会成为一支充满希望的新生力量,他们有文化、有热情、有视野,因而应该被培养成“一懂两爱”的人才并服务于乡村振兴事业。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与扶持青年人返乡创业,支撑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形成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 (四) 创新体制机制发展“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社 创新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制度规范与管理模式,扩展与充实合作社的功能与业务内容,特别是要推进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形成“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社,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主要途径与载体,承接集体资产的经营。吸收社会组织与城市市民参与合作社,建立合作社多方参与、共担风险与成本、共享收益与价值的机制,保持与维护合作社的准公共品属性,发挥社区服务的功能,也让合作社成为社会农业、多功能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与基本组织方式。 为此,政府要在政策、人才、技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为其提供扶持,包括下派县级供销社工作人员给合作社配备“经理人”,其工资待遇由公共财政支付,人才由合作社使用,负责管理合作社的日常事务。 (五) 转变思维与导向培育发展社会组织 制定政策促进、引导本地的人财物参与乡村振兴特别是社会农业、多功能农业、两型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与集体经济的发展。鼓励与支持本地各行各业人士特别是专业人才、乡村贤达与知识分子乃至热心人士等成立专业协会或民间组织,推动他们加强沟通与协调,整合统一乡村振兴的资源与力量。倡导、鼓励与支持农民工、大学生等返乡创业,成立相应的组织团体,充分利用他们的经验、技术、理念、文化创意、热情与干劲。 总之,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形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力量,支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事业,发挥其连接乡村居民与城市市民的桥梁、纽带、媒介的作用,使乡村振兴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 作者: 2019/04/29 06:55
  • 致全区农牧民朋友的一封信 致全区农牧民朋友们的一封信 内蒙古农牧厅 今天 农牧民朋友们: 在春播之际,我们提醒广大农牧民朋友们要慎选种,选良种,重防控,共努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一要做到“三必须” 必须到正规门店购买种子。要到有工商营业执照、经过农牧业主管部门备案的种子门店购买种子。一旦造成损失,赔偿有保障。 必须购买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每个作物品种都有特定的适宜种植区域,如果盲目种植可能颗粒无收。要通过查看包装标签标识和咨询经营者、农业专家,确保所购品种适合当地种植。 必须辨标识留凭证。购种时要选择有审定登记备案号的品种,辨识生产、经营者等信息,索要销售凭证,妥善保存少量种子、包装物、标签等,以备出现质量问题时作为索赔依据,不要接受手写字据或收条。切不可购买和串换无包装、无标识和无品种名称的白包种子。 二要重防控 目前,国家尚未审批任何转基因玉米、大豆、油菜品种用于大田种植。所有“含有转基因成分”的玉米、大豆、油菜种子都是非法种子。种植转基因作物属于违法生产行为,发现后会被依法铲除,程度严重可能触犯有关法律。大家一定要自觉抵制非法转基因种子,避免违法种植造成损失。 三要共努力 发现走村串户销售种子的、销售白包种子的、销售未经审定登记备案品种的和生产经营转基因种子等违法行为的,请及时向当地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共同净化种子市场,确保农牧民朋友用种安全,共同维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 科学选种购种 农为本 种先行 选良种 正规店 看标识 仔细辨 多比较 防受骗 索票据 留样品 放心种 保安全 作者: 2019/04/22 21:38
  • 又是这种菌!法国出现感染者 上百吨奶酪被下架 海外网4月12日电 当地时间9日晚,法国食品安全部门宣布将布里奶酪(Brie)公司今年2月以来出产的奶酪全部下架,这些产品疑遭李斯特菌污染,已出现相关病例。 据《巴黎人报》报道,本次下架的布里奶酪约达上百吨,而该公司产品也曾出口到国外。布里奶酪公司总经理菲利普·博宾拒绝对此置评。但根据法国农业部在一份声明中的解释,法国公共卫生总局在布里奶酪食用者当中发现了李斯特菌感染病例,目前还不知道有多少人受到感染,也不知道感染者的具体健康状况,农业部决定至少将今年2月至4月9日生产的所有布里奶酪下架。 报道称,检测样本中发现李斯特菌超标150倍,细菌源可能来自牛奶,但失控原因仍然未明,目前正在进行卫生和刑事调查,以查明故障并确定责任。报道同时强调,这并不意味着在此期间生产的所有布里奶酪皆遭污染,但作为预警措施,建议已购买相关奶酪的消费者将商品退回经销点。 布里奶酪拥有“奶酪之王”的美誉,是法国最具代表性的奶酪之一,巴黎大区塞纳-马恩省是主要产地。布里奶酪公司成立于1939年,总部位于塞纳-马恩省的圣西梅昂(Saint-Siméon),年产量约为1000吨,2016年实现了930万欧元的营业额,并支撑着17家牛奶生产商的运营。 此次事件发生后,塞纳-马恩省宣布将布里奶酪公司今年1月以来生产的奶酪全部下架。当地政府11日上午表示,巴黎大区及法国北部地区已发现两名受感染的患者,当地将认真对待此次污染事件,但同时也担忧会对布里奶酪公司及该企业的65名员工造成影响。 这并不是布里奶酪第一次成为李斯特菌受害者。2013年,布里奶酪曾因李斯特菌污染被召回;2015年,布里奶酪公司曾暂时关门;2018年4月,该公司一度因李斯特菌污染陷入危机。 李斯特菌感染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感染潜伏期长达八周,感染者可能伴有发烧、头痛,以及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对于孕妇、婴儿、老年人及其他免疫力差的人群或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致死率较高,此前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李斯特菌致命事件并不鲜见。 作者: 2019/04/16 19:50
  • 2019强农惠农政策 农业农村部 财政部发布2019年重点强农惠农政策 乡村振兴要参 今天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19年,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1号文件和全国“两会”精神,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将继续加大支农投入,强化项目统筹整合,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便于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了解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发挥政策引导的作用,现将2019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实施的重点支农政策发布如下。 一、农业生产发展与流通   1.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补贴对象原则上为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补贴资金通过“一卡(折)通”等形式直接兑现到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工作的通知》(财农〔2016〕26号)要求,并结合本地实际具体确定补贴对象、补贴方式、补贴标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确保广大农民直接受益。鼓励各地创新方式方法,以绿色生态为导向,探索将补贴发放与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挂钩的机制,引导农民自觉提升耕地地力。   2.农机购置补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内选取确定本省补贴机具品目,实行补贴范围内机具应补尽补,优先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所需机具和支持农业绿色发展机具的补贴需要,增加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机具品目。对购买国内外农机产品一视同仁。补贴额依据同档产品上年市场销售均价测算,原则上测算比例不超过30%。   3.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着力发展一批小而精的特色产业集聚区,示范引导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发展。选择地理特色鲜明、具有发展潜力、市场认可度高的20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展保护提升。实施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促进项目,形成一批以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产业链为基础,集科技创新、休闲观光、种养结合的农业产业集群。承担任务的相关省份从中央财政下达预算中统筹安排予以支持。   4.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立足优势特色产业,聚力建设规模化种养基地为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现代生产要素聚集、“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2019年继续创建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择优认定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着力改善产业园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创建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中央财政对符合创建条件的安排部分补助资金,通过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认定后,再视情况安排部分奖补资金。   5.农业产业强镇示范。以乡土经济活跃、乡村产业特色明显的乡镇为载体,以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培育乡土经济、乡村产业,规范壮大生产经营主体,创新农民利益联结共享机制,建设一批产业兴旺、经济繁荣、绿色美丽、宜业宜居的农业产业强镇。中央财政通过安排奖补资金予以支持。   6.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示范。2019年支持天津、河北、福建、山东、湖南、广西、云南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示范。加快益农信息社建设运营,尽快修通修好覆盖农村、立足农业、服务农民的“信息高速公路”。信息进村入户采取市场化建设运营,中央财政给予一次性奖补。   7.奶业振兴行动。重点支持制约奶业发展的优质饲草种植、家庭牧场和奶业合作社发展。加快发展草牧业,积极推进粮改饲,大力发展苜蓿、青贮玉米、燕麦草等优质饲草料生产,促进鲜奶产量增加、品质提升。将奶农发展家庭牧场、奶业合作社等纳入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进行优先重点支持,支持建设优质奶源基地。承担任务的相关省份从中央财政下达预算中统筹安排予以支持。   8.畜牧良种推广。在内蒙古、四川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份,对项目区内使用良种精液开展人工授精的肉牛养殖场(小区、户),以及存栏能繁母羊、牦牛能繁母牛养殖户进行补助。鼓励和支持推广应用优良种猪和精液,加快生猪品种改良。在黑龙江、江苏等10个蜂业主产省,实施蜂业质量提升行动,支持建设高效优质蜂产业发展示范区。承担任务的相关省份从中央财政下达预算中统筹安排予以支持。   9.重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行动。以重点县为单位,突出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和大豆及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集成推广“全环节”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探索构建“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全产业链”生产模式,辐射带动“全县域”生产水平提升,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承担任务的相关省份从中央财政下达预算中统筹安排予以支持。   10.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农业服务组织、服务型农民合作社、供销社等具有一定能力、可提供有效稳定服务的主体,为从事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农户提供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财政给予适当补助,降低农户的服务价格。   11.农机深松整地。支持适宜地区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全国作业面积达到1.4亿亩以上,作业深度一般要求达到或超过25厘米,打破犁底层。承担任务的相关省份从中央财政下达预算中统筹安排予以支持。东北四省区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可根据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在适宜地区开展农机深翻(深耕)作业补助。   12.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2019年,中央财政支持轮作休耕试点面积为3000万亩。其中,轮作试点2500万亩,主要在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黄淮海地区和长江流域的大豆、花生、油菜产区实施;休耕试点500万亩,主要在地下水超采区、重金属污染区、西南石漠化区、西北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实施。   13.产粮大县奖励。对符合规定的常规产粮大县、超级产粮大县、产油大县、商品粮大省、制种大县、“优质粮食工程”实施省份给予奖励。常规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作为一般性转移支付,由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其他奖励资金按照有关规定用于扶持粮油产业发展。   14.生猪(牛羊)调出大县奖励。包括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牛羊调出大县奖励和省级统筹奖励资金。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和牛羊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由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用于支持本县生猪(牛羊)生产流通和产业发展,省级统筹奖励资金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用于支持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生猪(牛羊)生产流通和产业发展。   15.玉米、大豆和稻谷生产者补贴。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实施玉米及大豆生产者补贴。中央财政将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拨付到省区,由地方政府制定具体的补贴实施办法,明确补贴标准、补贴对象、补贴依据等,并负责将补贴资金兑付给玉米、大豆生产者。为支持深化稻谷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基本稳定,国家继续对有关稻谷主产省份给予适当补贴支持。 二、农业资源保护利用   16.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在内蒙古、四川、云南、西藏、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8个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施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在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和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实施“一揽子”政策和绩效评价奖励,补奖资金可统筹用于国家牧区半牧区县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也可延续第一轮政策的好做法。   17.渔业增殖放流。在流域性大江大湖、界江界河、资源退化严重海域等重点水域开展渔业增殖放流,促进恢复或增加渔业种群的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的渔业种群结构,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18.渔业发展与船舶报废拆解更新补助。按照海洋捕捞强度与资源再生能力平衡协调发展的要求,支持渔民减船转产和人工鱼礁建设,促进渔业生态环境修复。适应渔业发展现代化、专业化的新形势,在严控海洋捕捞渔船数和功率数“双控”指标、不增加捕捞强度的前提下,有计划升级改造选择性好、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标准化捕捞渔船。同时,支持深水网箱推广、渔港航标等公共基础设施,改善渔业发展基础条件。   19.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补偿。中央财政采取一次性补助与过渡期补助相结合的方式,对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工作给予支持,促进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和水域生态环境修复。其中,一次性补助由地方结合实际统筹用于收回渔民捕捞权和专用生产设备报废,直接发放到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过渡期补助由各地统筹用于禁捕宣传动员、提前退捕奖励、加强执法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与禁捕直接相关的工作。   20.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选择重点县,支持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产生的有机肥,集中推广堆肥还田、商品有机肥施用、沼渣沼液还田、自然生草覆盖等技术模式,探索一批“果沼畜”“菜沼畜”“茶沼畜”等生产运营模式,促进果菜茶提质增效和资源循环利用。   21.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整县推进,坚持农用优先、多元利用,培育一批产业化利用主体,打造一批全量利用样板县。激发秸秆还田、离田、加工利用等各环节市场主体活力,探索可推广、可持续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路线、模式和机制。   22.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支持畜牧大县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实现畜牧养殖大县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治理全覆盖。按照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以就地就近用于农村能源和农用有机肥为主要利用方式,新(扩)建畜禽粪污收集、利用等处理设施,以及区域性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大型沼气工程,实现规模养殖场全部实现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形成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发展的产业格局。   23.地膜回收利用。在内蒙古、甘肃和新疆支持100个县整县推进废旧地膜回收利用,鼓励其他地区自主开展探索。支持建立健全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体系,建立经营主体上交、专业化组织回收、加工企业回收、以旧换新等多种方式的回收利用机制,并探索“谁生产、谁回收”的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24.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以河北省黑龙港流域为重点,以休耕为重点开展种植结构调整,推广水肥一体化、设施棚面集雨、测墒灌溉、抗旱节水品种等农艺节水措施,建立旱作雨养种植的半休耕制度。   25.重金属污染耕地综合治理。以湖南省长株潭地区为重点,加强产地与产品重金属监测,推广VIP(品种替代、灌溉水源净化、pH值调节)等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模式,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模式。推行种植结构调整,实施耕地休耕试点。 三、农田建设   26.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年,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五个统一的要求,在全国建设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并向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倾斜。在建设内容上,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以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农田水利、机耕道路、农田输配电设备等为重点,推进耕地“宜机化”改造,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27.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四省(区)实施,建立集中连片示范区,集中展示一批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支持开展控制黑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水保肥、黑土养育、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等技术措施和工程措施。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实施任务。 四、农业科技人才支撑   28.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能力建设。支持县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及农民合作社联合社高质量发展,培育一大批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清选包装、冷藏保鲜、烘干等产地初加工设施,开展“三品一标”、品牌建设等,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29.农业信贷担保服务。重点服务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小微农业企业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重点聚焦粮食生产、畜牧水产养殖、菜果茶等农林优势特色产业,农资、农机、农技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农田基础设施,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精准扶贫项目,家庭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农村新业态。支持各地采取担保费补助、业务奖补等方式,降低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融资成本,解决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30.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农业职业经理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农业产业扶贫对象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提升其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支持有能力的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工作。   31.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支持实施意愿高、完成任务好的农业县承担体系改革建设任务,强化乡镇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农技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广应用一批符合优质安全、节本增效、绿色发展的重大技术模式。在贫困地区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从农业乡土专家、种养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科研教学单位一线服务人员中招募一批特聘农技员,为产业扶贫提供有力支撑。 五、农业防灾减灾   32.农业生产救灾。中央财政对各地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及生物灾害的预防控制、应急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工作给予适当补助。支持范围包括农业重大自然灾害预防及生物灾害防控所需的物资材料补助,恢复农业生产措施所需的物资材料补助,灾后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费,牧区抗灾保畜所需的储草棚(库)、牲畜暖棚和应急调运饲草料补助等。   33.动物疫病防控。中央财政对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强制扑杀和养殖环节无害化处理工作给予补助。强制免疫补助经费主要用于开展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刍兽疫、布病、包虫病等动物强制免疫疫苗(驱虫药物)采购、储存、注射(投喂)以及免疫效果监测评价、人员防护等相关防控工作,以及对实施和购买动物防疫服务等予以补助。国家在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过程中,对被强制扑杀动物的所有者给予补偿,补助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国家对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予以支持,由各地根据有关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完善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切实做好养殖环节无害化处理工作。   34.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在地方财政自主开展、自愿承担一定补贴比例基础上,中央财政对水稻、小麦、玉米、棉花、马铃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森林、青稞、牦牛、藏系羊和天然橡胶,以及水稻、小麦、玉米制种保险给予保费补贴支持,农民自缴保费比例一般不超过20%。继续开展并扩大农业大灾保险试点,保障水平覆盖“直接物化成本+地租”,保障对象覆盖试点地区的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和小农户;在内蒙古、辽宁、安徽、山东、河南、湖北等6个省(自治区)各选择4个产粮大县继续开展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保障水平覆盖“直接物化成本+地租+劳动力成本”;中央财政启动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实施奖补试点。 六、乡村建设   35.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体推进。贯彻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以县为单位整县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厕所粪污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任务,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36.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奖励。贯彻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进一步加大激励支持力度的通知》(国办发2018〔117〕号)精神,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措施实施办法》对各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评价,确定拟推荐激励县名单。中央财政在分配年度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时,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的县予以适当倾斜支持。   37.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中央财政安排专项奖补资金,支持和引导各地以行政村为单元,整体规划设计,整体组织发动,同步实施户厕改造、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并建立健全后期管护机制。奖补行政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原则上应达到85%以上。奖补资金主要支持粪污收集、储存、运输、资源化利用等设施建设和后续管护能力提升,兼顾户厕改造。奖补标准、方式等由各地结合实际确定。 来源:农业农村部网站 作者: 2019/04/16 11:44
  • 农村普及卫生厕所的利好消息 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发布通知,2019年起,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用5年左右时间,以奖补方式推动有条件的农村普及卫生厕所。 作者: 2019/04/14 15:00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