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中国
  • 痛风“祸根”被揪出!我们对嘌呤的误解实在太深了…… 创新内蒙古 (来源:科普中国) 作者: 2025/04/25 15:15
  • 【保密提醒】谨防AI成为泄密“跑风口” 原创 钟声 保密观 当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AI写作、AI对话、AI合成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不断用于办公场景,特别是AI写作深受办公人士的青睐,仅需输入关键词就可一键生成文章,快速提高办公效率。殊不知,AI工具在便捷办公的同时,也带来一定泄密风险。依托AI出方案  敏感内容网上传某涉密单位工作人员李某,在起草一份涉密方案时,听同事说AI写作很好用,只要写上主题和需求,就可以帮忙写出文稿。李某在好奇心驱使下,在手机上下载一款AI写作应用软件,并私自将该涉密方案的部分敏感内容输入AI写作工具,通过AI代写生成网络文件资料。事件发生后,李某受到严肃处理。借助AI提效率  科研成果遭泄露某科研机构一研究人员保密意识淡薄,为快速完成研究报告,擅自使用一款流行的AI写作应用软件辅助办公,将部分核心数据及实验成果上传到该应用,导致该研究报告中的部分涉密敏感信息被泄露,在网上流传,给该科研机构造成经济损失,也给国家利益带来损害。事件发生后,该研究人员受到严肃处理。隐患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高度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平台,AI接收的国家秘密信息会被作为大语言模型进行学习训练,数据获取、处理、存储、运算、传输各环节均面临泄露风险。AI数据挖掘功能可基于海量原始数据进行多维推理和关联分析,哪怕只是截取涉密文件片段,也存在被攻击窃取或经关联汇聚后泄密的风险。纪律提醒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使用AI办公须绷紧保密之弦,使用合法合规的国产大模型,强化风险意识,规范使用流程,不得将涉密文件、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以拍照、输入、复制以及其他任何形式,部分或者全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进行处理,坚决避免AI办公泄密。法规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使用非涉密信息系统、非涉密信息设备存储或者处理国家秘密。《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第十九条明确要求,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网络数据处理者应当加强对训练数据和训练数据处理活动的安全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处置网络数据安全风险。 作者: 2025/04/24 09:55
  • 全电驱动!世界最大,正式投用 科普中国 4月22日,由中交集团自主设计建造的世界最大全电驱可拆装环保绞吸船——“浚澜”船,在官厅水库清淤试点工程中正式投入使用。“浚澜”船是中交集团为官厅水库治理量身定制的“清淤利器”。该船搭载可拆装疏浚装备领域最强的电力驱动挖掘输送系统,绞刀功率达600千瓦,作业时如同“水下金刚钻”,能够轻松应对中高强度土质,每小时标准疏浚量达2000立方米,相当于每小时可以挖出一座标准游泳池。其最远输送距离可达5公里,最大挖深25米,接入深水模块后挖深可达60米。该船采用双动力模式,接入高压岸电,可实现施工作业零碳排放。同时,借助模块化设计,船体可以实现“积木式”拼装拆卸,拆成九大模块后可以实现陆地运输,在码头拼装后可在A级航区拖航,实现水陆两栖灵活调遣,可适应国内绝大多数江河湖库。来源丨科技日报 作者: 2025/04/23 11:24
  • 突围中的科普 | 纯度90%以上!攻克乳铁蛋白的科学奥秘 原创 贾紫瑶 创新内蒙古 乳铁蛋白被誉为“免疫黄金”是初乳中含量非常高的核心免疫功能蛋白牛奶中的乳铁蛋白就像“隐形侠”因为提取技术封锁我国每一罐高端奶粉里乳铁蛋白90%依赖进口每公斤售价堪比黄金乳制品生产使用成本居高不下随着国内乳铁蛋白市场消费量持续上涨需求巨大打破国外关键原料垄断实现技术封锁“突围”成为行业共性难题传统乳铁蛋白生产方式高度依赖于奶牛养殖这不仅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还面临活性成分大量流失的难题在实际生产中每10吨原奶仅能提炼出1公斤乳铁蛋白资源转化效率极低造成极大浪费如今在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科研人员们不断努力下成功研发出“乳铁蛋白高效分离及提取技术”一举打破国外关键技术壁垒成功填补国内技术领域空白实现核心产品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可控的跨越提升国产产品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推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科研人员在研究时发现乳铁蛋白在80℃就会“阵亡”为攻克此难题他们独创定向提取保护技术用精密温控和膜分离技术犹如“火候大师”精密温控把杀菌温度控制在80℃以下既消灭细菌又保护乳铁蛋白活性保障它们在加工过程中“安然无恙”再用比头发丝细千倍的特殊滤膜像淘金一样从牛奶中筛出珍贵乳铁蛋白纯度高达90%以上显著优化生产成本每公斤降低至合理区间“乳铁蛋白高效分离及提取技术”已在QQ星原生活性乳铁蛋白纯牛奶金典乳铁蛋白纯牛奶产品中推广应用相比传统常温奶活性乳铁蛋白含量达到6.5mg/100ml为UHT常温奶的8倍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体提升自护力消费者每天仅花5块钱就能补足营养为中国宝宝健康成长筑牢免疫防线在全球含乳铁蛋白奶粉市场中中国技术的应用比例高达四成这抹来自东方的“蛋白之光”正照亮全民健康新时代!从被“卡脖子”到全球领跑乳铁蛋白的逆袭之路正是科技“突围”工程聚焦产业之需、民生所向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生动写照乳业国创中心将加速突破技术瓶颈持续打造乳业创新标杆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稳步提升我国乳业在全球行业格局中的话语权与市场竞争力(来源:自治区科技厅创新平台建设处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 作者: 2025/04/23 11:24
  • 新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海洋热浪猛增 科普中国 一项新研究显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海洋热浪猛增,如今全球海洋表面平均每年经历极端高温的天数是80年前的3倍以上。海洋热浪是指海洋表面水温在一段时间内远高于正常水平的现象。英国雷丁大学研究人员参与的国际团队近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研究了气候变暖及海洋热浪相关数据后发现,在20世纪40年代,全球海面平均每年约有15天经历极端高温,如今这一数字已跃升至近50天;近一半的海洋热浪是由全球气候变暖所致,如果没有气候变暖,2000年至2020年间观测到的海洋热浪有47%根本不会发生。研究还发现,全球气候变暖还导致海洋热浪的强度越来越大,其最大强度上升了约1摄氏度,一些地区的升幅甚至更高。研究人员说,海洋热浪会破坏水下生态系统,长时间异常温暖的海水会杀死珊瑚,破坏海藻林并伤害海草床,这些都是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随着全球气温持续上升,海洋热浪将变得更加频繁和严重,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更大压力。不断增加的海洋热浪还会导致大气不稳定,使一些地区出现更频繁、更强烈的热带风暴。研究人员指出,人类活动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海洋,需要采取紧急气候行动来保护海洋环境。来源丨新华社 作者: 2025/04/22 10:00
  • 关于6G,我国率先实现→ 创新内蒙古 “嗖……”随着一架无人机在试验场内腾空起飞,不远处实验室内的电脑屏幕上,立即显示出人机的位置、速度、高度等状态信息。这是近日紫金山实验室刚刚建成的全球首个6G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投入运行的一幕。“这张网由射频单元、基带处理单元、感知数据处理单元组成,以6G无蜂窝通信、分布式协作感知、实时智能计算等技术为主要支撑。在6G基站通信时,通过它发射的电磁回波,感受到一公里左右的无人机目标运动轨迹及状态信息,以此验证6G通信系统的感知能力。”14日,紫金山实验室副研究员侯华舟表示。6G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的试验外场总面积达1.75万平方公里,围绕6G通信感知一体化、通信智能一体化、泛在接入、大规模连接、超低时延高可靠通信、沉浸式通信等6G六大应用场景进行技术验证测试,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较5G提升10~100倍的极致连接能力,以及毫秒级实时智能和分米级感知新能力,整体技术指标国际领先。侯华舟表示,目前试验网面向低空经济等率先开展了6G低空巡检、低空物流、低空安防等应用演示和商业应用试点,也正在与东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洽谈6G技术的验证测试。(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2025/04/17 15:10
  • 令人闻风丧胆的癌症之王,居然跟这个坏习惯有关...... 原创 关注胰腺健康的→ 科普中国  作者: 2025/04/15 11:41
  • 今天起,巴彦淖尔人晚饭请务必调整一下! 河套融媒 近日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进食晚的人血糖升高的幅度要明显大于早进食者吃得晚且晚餐吃得多更易损伤血糖改一下晚饭时间,就有助控糖发表在英国医学期刊《营养与糖尿病》上的这项新研究,以正处于糖尿病前期或早期2型糖尿病阶段的成年人为对象。研究者将他们分为晚进食者(每日45%以上的热量在下午5点后摄入)和早进食者,并进行75克2小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显示,不管参与者的体重、腰围或饮食结构如何,晚进食者血糖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早进食者。而这项新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提示我们,饮食对于健康的影响还在于什么时候吃,进食时间可对血糖代谢产生独立影响。这提示,糖前期或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调整进食时间来改善血糖控制。此前,日本熊本县立大学的一项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论:早点吃晚餐可改善24小时血糖水平,且能改进次日早餐后的脂质代谢。晚饭别拖到8点之后上海瑞金医院(北院区)营养科营养师杨诗晗表示,结合人体生物钟和食物消化所需的时长来看,尽量在19点前吃完晚饭,最晚不建议超过20点。偶尔吃得晚不要紧,但推迟晚餐时间不应成为常态。如果你是上班族,可以先吃个简餐再工作,尽量不将晚饭时间拖得过晚。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提醒,减肥人群、代谢能力较弱的老年人群,尤其要控好晚餐时间,最好在晚上7点前吃完。另外,多项研究表明,早吃晚饭对身体健康益处颇多。国际权威期刊《临床内分泌与代谢杂志》的研究显示,与18点吃晚饭相比,22点进餐者血糖水平更高,且身体消耗的脂肪量较低,不利于减重;土耳其一大学针对721名高血压患者的研究发现,19点后吃晚饭的人,整夜保持高血压的可能性比19点前吃晚饭的人高出2.8倍,不利于血压稳定;对于胃食管反流人群,睡前4小时不宜进食,早吃晚饭能有效缓解饭后胃灼热、泛酸等不适;从睡眠质量来看,晚饭吃得太晚,肠胃被迫“加班”,会使大脑在睡眠中保持活跃,导致失眠、多梦、浅睡等问题。这样吃饭也能降血糖对于有控糖需求的人群,在饮食上可遵循以下原则:食物选择“吃硬不吃软”,烹饪时间越长,食物糊化程度越高,对血糖影响越大,所以应少吃或不吃软烂的粥或面条,做到“宁干勿稀”。进食时不宜趁热吃,因为食物温度高会使淀粉糊化程度高,导致“血糖生成指数”升高,稍凉后食用更利于控糖。进餐顺序也很关键,建议按照“汤—蔬菜—肉—主食”的顺序,以减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降低升糖速度。烹饪方式尽量简单,研究显示,即食燕麦GI为83,而传统需自己煮的燕麦片GI仅59,可见简单烹饪能让升糖更慢。吃饭速度要放慢,吃早餐不少于15分钟,中餐和晚餐控制在半小时左右,避免食物迅速进入胃肠道引起血糖快速上升。热量摄入方面,一日三餐中早餐能量占全天25%~30%,午餐30%~40%,晚餐30%~35%,晚餐总热量不应超过全天的40%。转发提醒最爱的人晚饭早一点健康多一点祝大家血糖稳、血压顺、胃舒服一觉睡到大天亮来源:新华社、生命时报 作者: 2025/04/15 11:39
  • 老年人运动虽好,但应避开这3个误区,转提醒→ 创新内蒙古 随着气温回升许多老年人开始运动健身老年人在运动中比较容易出现意外伤害哪些运动才真正适合老年人?运动时又要避开哪些误区?往下了解,教你规避运动损伤↓↓哪种运动方式适合老年人?专家表示,最适合的运动方案应该像“精准用药”一样,建议老年人科学运动。专家介绍,老年人运动方式有很多种:①有氧运动(如健步走、游泳)可以提升心肺功能;②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增强肌肉力量;③柔韧性训练(如瑜伽、八段锦)可以改善关节灵活性,适合久坐人群。老年人在运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心脑血管相关的隐患专家表示,老年人在运动中,首先需要注意与心脑血管相关的隐患。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逐渐衰退,对于运动的耐受力和运动带来的一系列机体变化的调节能力都相对较差,易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肢体的运动损伤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肌肉、骨骼和关节会出现退行性变化,肌肉力量减弱、弹性下降,骨骼密度降低,关节灵活性变差,很容易在运动中发生肌肉拉伤、关节扭伤、韧带损伤、骨折等。如果进行一些剧烈的跑跳动作或不正确的伸展运动,可能拉伤腿部肌肉或扭伤踝关节。专家建议:运动前要充分热身,老年人在运动中一旦出现胸闷、头晕、关节疼痛等症状,应停止运动,严重的及时送医。推荐低强度、低冲击的运动,如健步走、太极拳、游泳等,既能锻炼身体,又可减少受伤风险。“筋长一寸,寿长十年”有没有科学依据?有些老年人过度追求身体的柔韧性,锻炼中进行大幅度的拉伸动作。专家表示,这样的运动一定要量力而行。拉伸本身确实会带来一些好处,可以改善局部肌肉的循环、排酸、让损伤之后的肌肉更快恢复。但是拉伸要适度,一些关节比较松弛,本身就不需要特殊拉伸的人,如果进行拉伸,甚至会造成关节的松弛、不稳,反而会带来更多损害。专家提醒,老年人进行柔韧性练习时,应避免弹震式拉伸,静态牵拉肌肉肌腱至感觉紧绷,每个动作保持30秒即可。老年人常年保持单一运动方式可取吗?有一些老年人长期只进行一种运动,如跑步、登山。然而,单一的运动方式可能存在健康隐患。专家表示,单一的运动方式有可能对关节或肌肉带来重复性损伤,而且不能充分锻炼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我们希望的是,运动是多结构的。比如既做有氧运动,又做抗阻运动,还要做柔韧性运动,多个结合起来。老年人运动应避开这些误区每位老人有自己的锻炼习惯,但坚持多年的习惯并不一定就是对的。比如这些运动习惯,存在很多健康误区。生病时坚持运动专家介绍,我们在生病时,免疫系统主要的任务是对抗机体的病毒、细菌,这个时候如果还去锻炼,会增加机体的负荷,进一步造成身体损害。运动后立即洗澡专家介绍,我们运动时,主要是靠肌肉去锻炼,所以大量的血液是存在于肌肉组织中的。如果去洗热水澡,外周血管舒张,会造成低血压状态。所以,有些人洗澡时会产生晕厥,甚至脑缺血。而老年人运动之后,冷水澡同样不能洗。冷水刺激会使血管突然收缩,导致血压迅速升高,可能诱发高血压危象,甚至引发脑出血或心肌梗死。如果要洗澡,建议运动半小时到一小时后,以温水为宜。空腹运动有些人喜欢空腹做运动,认为这样可以加速燃烧脂肪。专家表示,一般不建议老人采用这样的运动方式。专家提醒,肠胃功能差、易低血糖、60岁以上以及患有糖尿病或心脏病的人,不适合空腹运动。早上锻炼前一定要吃点东西,如面包、鸡蛋、牛奶等,更利于身体健康。经常运动是健康的生活习惯但一定要找对方法适度锻炼哦~(来源:央视一套综合自《朝闻天下》) 作者: 2025/04/09 16:57
  • 实现技术突破!我国首台,成功试运 科普中国日前,我国首台智能红外风机融冰设备在中国大唐江西蜈蚣山风电场成功试运,标志着我国在大容量风机智能除冰领域实现新的技术突破。这台设备通过模拟太阳辐射原理,用红外线为叶片迅速加温“解冻”,单台可在20秒内使3厘米厚的结冰在叶片表面融化,1分钟内使照射区域覆冰开始脱落,照射能量为夏季太阳光照的5倍至8倍。另外,它还具备“防冻”与“除冰”两种智能模式,平时像“天气预报员”实时监测环境,提前预防结冰;遇到严重覆冰时,1小时内即可完成整台风机的精准除冰,让相当于30层楼高的巨型叶片恢复运转。研发人员介绍,这种技术采用非接触式设计,目前已在5兆瓦大容量风机上验证成功,预计提升覆冰期间发电利用小时50%。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 2025/04/07 10:51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