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中国
  • 每天这个时间睡,真的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赶紧试试! 原创 曾心月 科普中国有人说:早睡早起对身体好。也有人说:只要你自己没有觉得哪里不舒服,晚睡晚起和早睡早起一样好。究竟哪种说法是正确的?是否存在一个最佳的入睡时间?这几年,有多项研究结果都表明,晚上 10~11 点入睡对心血管最好。这一结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22~23 点入睡对心血管系统最好2021 年 11 月,英国牛津大学和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欧洲心脏病学会旗下的《欧洲心脏杂志-数字健康(European Heart Journal-Digital Health)》 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加速度计衍生的入睡时间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英国生物样本库队列研究(Accelerometer-derived sleep onset timing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cidence:a UK Biobank cohort study)》的研究论文。此研究共纳入 88,026 名英国被试者,其中包括 51,214 名女性(58.2%)和 36,812 名男性(41.8%),平均年龄为 61.43 岁。研究人员通过腕带加速度计收集了这些被试的睡眠开始时间和醒来时间的数据,还收集了关于年龄、性别、睡眠的规律程度、自我报告的睡眠时间类型、吸烟情况、身体质量指数 BMI、有无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等一系列信息。然后,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了平均时长为 5.7 年的随访,发现有 3172 名(3.58%)被试患上了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慢性缺血性心脏病、中风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这些心血管疾病患者当中,有 43%在凌晨及更晚睡,38%在晚 11~12 点间睡,而仅有 15%在晚 10~11 点间睡,4%在晚 10 点前睡。在排除了混杂因素后,研究人员得出了结论:入睡的时间点和心血管患病风险呈现“U”型关系。晚 10~11 点睡觉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最小,太早太迟睡觉都会增加患病风险,凌晨(12 点)及更迟入睡患病风险最高。与 22 点~22 点 59 分入睡的人相比:22 点前入睡,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 24%;23 点~23 点 59 分入睡,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 12%;零点或更晚入睡,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增加 25%;在针对性别做的进一步分析中,研究人员发现女性与心血管风险增加的关联性更强,但其中的原因还不清楚。研究人员推测可能是由于内分泌系统对昼夜节律紊乱的反应存在性别差异;此外,被试的年龄较大也是个混杂因素,因为绝经后女性的心血管风险本来就会增加,因此也有可能入睡时间点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并无性别上的差异。这是迄今为止有关睡眠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关系的研究中最深入的之一。当然,任何研究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这项研究也有其局限性,比如研究对象主要是白肤色人种,且社会经济背景都相对比较好,参与者平均年龄较大、而绝经后女性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本来就会增加等等,确实不能代表所有人群,也不能定论为因果关系。图片来源:pixabay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幅员辽阔,从东到西跨越了五个时区,但我国各地统一采用的都是东八区的北京时间。因此,位于东八区的北京和位于东六区的乌鲁木齐,它们的 22 点~23 点,并不是一个概念。北京的日落时间早,乌鲁木齐的日落时间要推迟2个小时。所以如果对于北京人的生物钟来说,22 点~23 点是最佳入睡时间,那么对于乌鲁木齐人的生物钟来说,最佳入睡时间应调整为 0 点~1 点。在我国其他时区生活的人,也可以参考这一规律进行最佳入睡时间的换算。每晚睡 6~9 小时对心脏最好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睡眠与心脏健康之间存在关联,但因为有许多因素会同时影响心脏健康和睡眠,这使得确定因果关系变得更加困难。许多就此展开的科学研究都是观察性的,即观察不同的人群,看谁会患病。2019 年 9 月2 日,《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发表了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一项样本量近 50 万人的研究,不同于既往的观察性研究,这项研究同时还动用了遗传学研究。研究人员应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发现 27 种遗传变异与短睡眠有关,而这种短睡眠是心梗发作的危险因素。研究人员同时还考虑了体重、体力活动、社会经济地位、心理健康等 30 个因素,得出了睡眠时长本身(而非其他因素)是影响心梗风险的潜在因果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即使你不吸烟、经常锻炼,也没有心血管疾病的遗传易感,仅仅是睡眠不足或睡眠过多也会增加你患心脏病的风险。与每晚睡 6~9 小时的人相比,睡眠不足 6 小时的人在研究期间心脏病发作的几率高出了 20%。但是睡太长时间也不行,睡眠时间超过 9 小时的人在研究期间心脏病发作的几率增加了 34%。并且睡太多的人,跟睡眠不足的人比起来,风险还要更高!离每晚睡 6~9 小时这一范围越“遥远”,心梗风险越高。比如与每晚睡 7~8 小时者相比,每晚睡 5 个小时的人心梗风险增加 52%,睡 10 小时的人心梗风险增加了两倍。那么最佳的睡眠时长到底是多久呢?研究人员认为,每晚 6~9 小时的睡眠是对心脏健康最有益的睡眠时长。当研究人员单独对有心脏病遗传倾向的人进行研究时,他们发现这些人如果每晚睡 6~9 个小时,可以将他们心脏病发作的风险降低 18%。论文的主要撰写者、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伊亚斯·达格拉斯(Iyas Daghlas)教授说:“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不管你的心脏病发作的遗传风险是什么,健康的睡眠量可能会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就像健康饮食、不吸烟和其他生活方式一样。”但这项研究并没有探究过短和过长的睡眠为什么会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根据此前的一些研究结论,我们得知:睡眠过少会影响动脉内壁或内皮细胞,影响炎症细胞的骨髓发育,此外还会导致不良饮食以及不适时的进食。这些后果又会影响体重,进而影响心脏健康。睡眠过多还可能促进机体炎性反应,而炎症也与心血管疾病有关。其他关于睡眠与心脏健康关联的研究2023 年 9 月 15 日,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展的随机交叉设计试验显示,连续 6 周每天少睡 1.5 小时,明显损害了内皮氧化应激的清除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内皮氧化应激的不断积累又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2021 年 9 月 3 日,JAMA Network Open 上刊登了一项涵盖超 32 万名成年参与者的大型队列研究,揭示了“东亚人群睡眠时间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睡眠时间与全因死亡率之间存在J型关联——7 小时的睡眠时间是与全因、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原因死亡相关的最低点。在男性中,与 7 小时的睡眠相比,每晚睡眠超过该数值,比如达到 8、9、10 小时,全因死亡率将分别升高 9%、18%和43%;而睡眠不足 5 小时,参与者的全因死亡率也会升高 16%。与之类似,在女性中,与每晚 7 小时睡眠相比,但凡多睡 1 小时或少睡 1 小时均会使全因死亡率升高。2022 年 4 月 28 日,来自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在 Nature 子刊上发表的研究发现:最佳睡眠时长为 7 小时,与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有益关联;然而,当睡眠时长不足或超过 7 小时时,与认知功能下降以及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关。这些关于睡眠与心脏健康之间关联的研究不断提醒着我们:该睡觉的时候就要去睡觉,该睡不睡和睡眠不足,都是在跟自己的身体健康对着干。为了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保证在 22~23 点内入睡,尽量睡够 6~9 小时,最好是睡 7 个小时哦!参考文献[1]Shahram Nikbakhtian, Angus B Reed, Bernard Dillon Obika, Davide Morelli, Adam C Cunningham, Mert Aral, David Plans, Accelerometer-derive sleep onset timing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cidence: a UK Biobank cohort study, European Heart Journal - Digital Health, 2021;, ztab088, https://doi.org/10.1093/ehjdh/ztab088Celine Vetter et al. Sleep Duration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9). 作者: 2023/11/23 09:01
  • 警惕冻伤,重视这些信号与防护措施! 科普中国冻伤是由于寒冷潮湿作用引起的人体局部或全身损伤。轻时可造成皮肤一过性损伤,要及时救治;重时可致永久性功能障碍,需进行专业救治。冻伤的危险性在血液循环降低的人群和寒冷天气时没有适度增加保暖衣物的人群中更大。警惕冻伤,注意这些信号任何皮肤部位的发红或疼痛,都表示冻伤可能已经开始,应尽快从寒冷区域离开或对所有裸露部位的皮肤加以保护。凡有以下迹象都可能表明冻伤:①某块皮肤出现白色或灰黄色。②皮肤感觉异常坚硬或呈蜡状。③皮肤感觉麻木。图片来源:pexels冻伤时的三要三不要如果患者冻伤但没有失温的指征,并且暂时无法得到及时的医疗服务,可按以下方式处理。①要尽快进入温暖的室内。②要用温水(非热水)浸泡患处。③要用体温温暖冻伤部位,如用腋下温暖冻伤的手指。④不要用冻伤的脚走路,不然可能会增加损伤。⑤不要用雪擦或揉冻伤部位,不然可能会增加损伤。⑥不要使用电热毯、烤灯、火炉、电暖器等取暖,冻伤部位已经麻木,很容易引起烧伤。学会识别风寒指数,避免冻伤风寒指数是指不同风力级别和气温时的体感温度差异,它与风和寒冷造成的裸露皮肤热流失速度有关。风力级别越高,身体热量流失速度越快,皮肤温度越低。风力级别很高时,即使气温不是特别低,冻伤等严重的天气相关健康问题也更可能发生。不同风力级别和气温时的体感温度和可能发生冻伤的时间见上表。 作者: 2023/11/20 10:47
  • 最新研究:老年痴呆症正在悄悄年轻化 原创 施南平 科普中国  过去,提到痴呆症时我们通常都会很自然地将其与老年群体挂钩,但现在这种“老年病”正在悄悄年轻化。痴呆症,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以认知功能缺损为核心症状的获得性智能损害,表现为认知功能在记忆力、语言功能、视空间能力、注意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受损,同时,还会伴随一些性格改变、精神行为异常的症状。阿尔茨海默病,是痴呆症中最常见的类型。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痴呆患者约有1507万人,其中有983万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图源:unsplash.com 摄影师:Alex Boyd 6而根据最新发布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洞察报告》数据,我国的阿尔茨海默病正在呈现年轻化趋势。该报告对1000余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家属的真实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尽管62.1%的人群是在60~79岁之间才首次确诊阿尔茨海默病,但也有21.3%的患者在是低于60岁时就已首次发病。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低于60岁发病的患者中,有14.7%的患者是在50~59岁期间发病,有4.1%的患者是在40~49岁期间发病,有2.5%的患者发病时未满40岁。阿尔茨海默病这种疾病,其实我们想象得年轻。图源:unsplash.com 摄影师:Matt Bennett通过危险因评估、神经心理检查、影像检查和生物标志物检测等,可以筛查或者识别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或具有风险的人群,有利于早期诊断和干预疾病。但《报告》却发现,有超过六成的患者所在社区未进行过早期认知筛查,有12.8%的患者不了解认知筛查的情况。早期干预认知的不足,会导致患者很容易错过治疗的“黄金窗口期”,也就是轻度认知障碍阶段,因此《报告》建议尽早筛查、诊断和干预,为延缓和防控阿尔茨海默病赢得更多时间。对于有患病风险的人群,除了尽早做好筛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的运动、充足的睡眠也对预防阿尔茨海默病有着重要意义。图源:unsplash.com 摄影师:Tiago Muraro参考文献[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544-0?utm_medium=organic_social&utm_source=zhihu&utm_campaign=CONR_PF020_ENGM_AP_CNCM_002EA_weeklyS 作者: 2023/11/17 10:59
  • 戴口罩!打疫苗!多地疾控提醒:警惕叠加感染!  科普中国 进入 11 月以来,全国各地的气温变化幅度开始增大,多种呼吸道疾病都进入了高发期。央视新闻发出提醒:目前,我国流感活动呈上升趋势,预计逐渐进入高发季。图片来源:央视新闻根据 11 月 9 日中国疾控中心最新发布的 2023 年第 44 周( 2023 年 10 月 30 日-2023 年 11 月 5 日)流感周报显示:本周南、北方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持续上升,以 A(H3N2)亚型为主、其次为B(Victoria) 系。从图中可以看出,2023 年第 44 周(2023 年 10 月 30 日-2023 年 11 月 5 日),南方省份哨点医院报告的ILI%为5.7%,高于前一周水平(5.5%),高于 2020~2022 年同期水平(3.5%、3.6%和 3.0%)。北方省份哨点医院报告的 ILI%为 4.6%,高于前一周水平(4.2%),高于2020~2022年同期水平(2.4%、2.6%和 2.6%)。在最近的新闻中,我们也能陆续看到,全国多个地区开始发布流感病例增多的新闻。支原体感染还没走,流感又有抬头的趋势,真的是雪上加霜。除此之外,还包括细菌感染、诺如病毒感染等。专家提醒,需要警惕肺炎支原体与流感等其他呼吸道病原体叠加感染。多地疾控发出提醒,现阶段戴好口罩必不可少!为了避免孩子出现多种病毒叠加感染的风险,趁着流感还没暴发,家长们一定要赶快带孩子去接种流感疫苗!现在带孩子打疫苗,还来得及吗?今年的流感疫苗有变化吗?三价、四价应该选哪种?在咨询了疾控专家后,我们来给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孩子还没打流感疫苗现在打来得及吗?来得及,并且推荐尽快接种。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手段,能有效降低流感发生率以及感染后的重症和死亡概率。通常接种流感疫苗 2~4 周后,人体就会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目前流感刚刚出现上升趋势,今年的高峰具体会持续多久暂时也无法预估。现在带孩子接种流感疫苗,仍然是最好的预防选择。并且,在同一个流感季节,可能同时有 2 种,甚至 3 种不同的流感病毒株流行,感染一种病毒不会使机体产生对其他病毒的免疫力,接种流感疫苗可以预防多种流感病毒感染。即使是已经感染过流感的孩子,也有必要接种。今年的流感疫苗有变化吗?不同年龄孩子如何接种?有变化,最大的变化是:6~35 月龄的孩子,可选疫苗增加到了 3 种、3~17 岁有 1 种,3 岁及以上则有 4 种疫苗可选。为了便于理解,下面我们用一个表格来展示不同年龄组可选的疫苗:点击放大查看。图片来源:丁香妈妈选择方面,中疾控的建议非常明确:对可接种不同类型、不同厂家疫苗产品的人群,可自愿接种任何一种流感疫苗,无优先推荐。如果疫苗种类齐全,可以优先选择四价疫苗。当然了,为了尽早获得保护,最好的选择还是:有啥打啥。尽管流感疫苗的品类增加了,但免疫程序较去年没有大的修改,简单来说:对于 6 月龄~8 岁人群,首次接种流感疫苗需要接种 2 剂(但减毒活疫苗,无论之前是否接种过,都仅需 1 剂),非首次接种流感疫苗仅需 1 剂即可。各年龄组接种流感疫苗示意图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国内说明书与指南的免疫程序不同,接种时可能会按说明书方案执行,也能获得疫苗带来的保护,不用过度担心。孩子今年上半年打过流感疫苗有必要再打一次吗?有必要,我们推荐每年都给孩子接种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很多孩子在今年 3 月份的流感高发期,接种过一次流感疫苗,而每年流感季是指去年 10 月到今年 3 月这段时间,所以当时接种的还是 2022 ~ 2023 年流感季的疫苗。由于流感病毒容易变异,每年流行的毒株都可能与往年不同,每年的疫苗成分也会有相应的调整,比如今年相比去年就有调整:将 A(H1N1)pdm09 流感病毒亚型疫苗株做了变化另外,最新《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中指出:根据澳大利亚和中国浙江的研究,证实流感疫苗诱导的抗体保护水平至少可维持 6 个月之久,保护效果每个月约下降 2%~5%。今年 3 月接种的疫苗,到现在基本只有 45 % 左右了。图片来源:《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因此无论今年上半年是否接种过流感疫苗,都建议去接种今年的流感疫苗。如果今年 8~10 月份,已经按照建议的接种程序给孩子接种过流感疫苗,则不需要再次接种同一流感季的流感疫苗,目前也没有发现多打会有额外的获益。除了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还应做好这 3 点除了接种流感疫苗,最重要的还有做好日常防护:1尽量少去人多密集的区域流感的主要传播方式是咳嗽、喷嚏排出的分泌物和呼吸道飞沫传播。流感高发期,尽量不要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空气不好的公共场所。如果必须去,2 岁以上的孩子最好能规范佩戴好戴口罩。图片来源:pexels2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袖子等遮住口鼻;注意及时使用流动的水给娃洗手,不管是上厕所后,还是吃饭前,并尽量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3做好环境清洁流感病毒可以在体外存活数小时甚至数天,孩子的婴儿床栏杆、玩具等硬物,家庭中厨房和浴室台面、门把手等地方的卫生状况,需要家长格外关注,定期清洁,适度消毒。参考文献[1]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2]  国疾控中心 2023 年第 42 周(2023 年 10 月 16 日-2023 年 10 月 26 日))流感监测周报[3] Feng L, Zhang T, Wang Q, et al. Impact of COVID-19 outbreaks and interventions on influenza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J]. Nat Commun, 2021, 12(1): 3249. DOI: 10.1038/s41467-021-23440-1. 作者: 2023/11/13 09:02
  • 好消息!内蒙古将增加9价HPV疫苗供应量,预约方式… 内蒙古将在全区增加9价HPV疫苗供应量新华网呼和浩特11月4日电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疾控局了解到,内蒙古将于11月起增加9价HPV疫苗在全区各盟市的供应量。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工作部署,为进一步满足内蒙古广大适龄女性HPV疫苗接种需求,维护广大妇女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内蒙古自治区疾控局积极与HPV疫苗供应企业协商增加疫苗供应量。目前,各盟市HPV疫苗已陆续到货,全区将于11月中旬起统一在“蒙速办”进行预约放号。HPV疫苗接种是预防宫颈癌及相关疾病的有效方法,该疫苗为非免疫规划疫苗,群众自愿自费进行接种,适龄人群为9-45岁女性。有接种需求的适龄人群可在“蒙速办”注册后,由首页的HPV疫苗预约接种入口进行预约。内蒙古自治区疾控局提醒公众,9价HPV疫苗接种人员数量较多,请未预约成功人员耐心等待,每月都将开放预约,力争做到愿接尽接。 作者: 2023/11/06 11:03
  • 支原体肺炎是否会引发“白肺”?专家解读 掌上巴彦淖尔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五问五答近期,肺炎支原体在部分地区流行,一些医院接诊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增多。什么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出现哪些症状要提高警惕?怎样做好防治?针对社会关注热点,记者采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徐保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二科主任赵顺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医师张海迪等专家,进行解读。问:什么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答:肺炎支原体是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病原微生物,直径为2微米至5微米,是原核致病微生物,缺乏细胞壁。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为1周至3周。肺炎支原体感染好发于任何季节,北方地区秋冬季流行,南方地区则是夏秋季流行,每3年至7年出现地区周期性流行,流行时间可长达1年。肺炎支原体感染是我国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但5岁以下儿童也可发病。问:肺炎支原体感染有何表现?出现哪些症状要提高警惕?答: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轻者可不发病,或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重者可致肺炎、肺实变、胸腔积液等。该病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持续高热提示病情可能较重。部分患儿有喘息表现,以婴幼儿多见。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剧烈咳嗽、高热不退,应尽快带其就医。如果患儿出现发憋、喘不过气的症状,家长可以用力拍其后背,清理气道,然后尽快到医院就诊。问: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症状容易与流感等疾病混淆,如何区分辨别?答: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方法有很多,如血清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等。是否为支原体肺炎,需要医生根据患儿的病史、症状及体征,结合相关常规化验检查来综合判断。除了结合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病原学、血清学检查来判断之外,家长还可以观察患儿的咳嗽情况。肺炎支原体感染一般会出现阵发性、成串的咳嗽,早期为干咳,咳嗽比较剧烈,甚至影响到吃饭和睡眠。问:怎样做好防治?答:肺炎支原体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固有耐药。目前,一线治疗的药物主要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等。耐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患儿可能需要使用其他抗菌药物。抗生素类药物属于处方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难治性支原体感染和重症支原体感染患儿需综合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等。今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旨在进一步提高诊疗规范化水平。关键是及时识别、及时就诊,最佳治疗窗口期为发热后5天至10天以内。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要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如保持社交距离、手卫生、勤通风等,必要时戴好口罩。秋冬季室内通风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暖。问:支原体肺炎是否会引发“白肺”?答:这类肺炎可能会带来黏液栓堵住支气管,进而引发“肺不张”,即肺的含气量减少,造成影像学上的“白肺”。但这跟双肺弥漫性病变的“白肺”是两个概念。通过拍背排痰、药物祛痰、支气管镜治疗等手段,患儿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治愈,基本不会引发生命危险。多数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预后良好,重症及难治性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可能遗留肺结构或功能损害,需进行长期随访。来源:新华社 作者: 2023/10/26 10:30
  • 上热搜的“支原体肺炎”,究竟是啥? 人民日报   近日,全国多地医院出现较多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多以儿童为主。支原体是什么?多大的小孩容易得?大人也会得吗?下面带大家一一揭秘肺炎支原体。01什么是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目前世界上已知能独立生存的最小微生物。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结构,像是没有穿“外套”的细菌。75%酒精和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均可以杀灭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是北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肺炎支原体分为I型和II型共两种亚型,目前北京市主要流行亚型为I型。  人群对肺炎支原体普遍易感,但好发于5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  引起肺炎的病原体一般都有季节发病的情况,支原体肺炎近两年,尤其今年在我国一些区域流行,有少数家庭或班级出现聚集发病情况,但它不属于传染病,不会像新冠那样传染。02肺炎支原体如何传播?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潜伏期1~3周,潜伏期内至症状缓解数周均有传染性。  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咳嗽、打喷嚏、流鼻涕时的分泌物中均可携带病原体。03肺炎支原体感染有何症状?  肺炎支原体感染症状以发热、咳嗽等为主要症状,一般咳嗽比较剧烈,而且在发热退后咳嗽还可能继续1-2周。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还可引起肺外并发症,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肺炎支原体肺炎一般属于间质性肺炎,因此临床体征往往轻于影像学检查结果,而且临床症状消失后,肺部影像学检查还可能有炎症表现。  由于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大家所熟悉的青霉素和头孢,这类抗生素都是以细胞壁作为靶点,因此对肺炎支原体完全无效。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目前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首选治疗药物。  因此,市民朋友如果出现发热伴有剧烈咳嗽,应及时就诊,尽快查明病因,规范治疗,切忌自行盲目用药。04肺炎支原体感染怎么预防?  目前还没有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疫苗。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1、  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要时戴好口罩防护自己。2、  咳嗽、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捂住口鼻,或用手肘或上袖等遮挡,将用过的纸巾丢入带盖垃圾桶中。3、  注意手卫生,使用肥皂、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清洁洗手。如果没有流动水,可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等擦拭消毒双手。4、  流行高发季节,注意室内通风,每次通风不少于30分钟,以保持空气新鲜。5、  养成健康生活习惯,适量运动,增加身体抵抗力,注意保暖避免受凉。6、  学校、幼儿园等重点场所要注意通风消毒,做好日常的清洁工作,加强健康监测,避免出现聚集性感染。来源: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央视新闻 作者: 2023/10/23 09:56
  • 这几个“过度疲劳”的信号,是身体发出的警报,千万要重视!  科普中国 你有多久没有好好休息了?这个问题一问出来,社畜就开始捂胸皱眉,学生开始唉声叹气,带娃的宝妈都想哭了……工作的强度、生活的压力,让现代人疲于奔命,“疲劳”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特征之一。一般来说,如果只有在少数时候有普通的疲劳感,往往只需要停下来休息或者睡一觉,就能恢复精力,这种疲劳是正常的。但如果通过正常的休息,疲劳感仍然无法缓解,这时候就需要考虑自己的身体是否生病了。近年来,关于身体过度疲劳而突发“过劳死”的新闻屡见不鲜,昨天关于“过度疲劳的 6 种表现”再次冲上热搜。但医学上其实没有“过度疲劳”这一疾病,如果说身体因为过度疲劳而出现了一些症状,实际上指的是得了医学所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图源:新浪微博什么是慢性疲劳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由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在 1988 年正式命名的一个新病种。2015 年,美国国家医学研究所将慢性疲劳综合征重新命名为系统性运动不耐疾病(systemic exertion intolerance disease, SEID)。但是“慢性疲劳综合征”这个名字更为通俗直白,所以在本文中,还是沿用。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的、无法用一般劳累和疾病状况解释的疲劳症状。目前,没有有效的实验室检查或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慢性疲劳综合征。但患者在临床检查中,通常伴有发热、疼痛、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能力受损等非特异性症状。也就是说,当其他原因(包括药物副作用)不能解释患者身体的疲劳和其他症状时,可以考虑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得了慢性疲劳综合征呢?1994 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给出了几条诊断标准:1. 通过临床评定的、无法解释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疲劳,这种疲劳是新发的或者有明确的发病时间、非先天性的、不是由于正在从事的劳动引起的,经过休息不能得到缓解,且患者的职业能力、受教育能力、社交能力及个人生活等各方面较患病前有实质性下降。2. 下述的症状中同时出现 4 项或 4 项以上,且这些症状已经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6 个月或更长时间:① 短期记忆力减退或注意力不能集中;② 咽痛;③ 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肿大、疼痛;④ 肌肉酸痛;⑤ 不伴有红肿的多关节疼痛;⑥ 头痛,但其发作类型、方式及严重程度与以前不同;⑦ 睡眠后精力也不能恢复;⑧ 体力或脑力劳动后疲劳持续时间超过 24 小时。3. 排除其他疾病或不良嗜好引起的慢性疲劳。这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那么在生活中,当身体出现了哪些症状时,我们要如何判断自己的身体是不是处于慢性疲劳状态了呢?如何判断自己身体是否处于慢性疲劳状态?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主要患者人群已从体力劳动者转向脑力劳动者,在互联网、医疗、媒体、科教等行业的从业者中比较常见,并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但疲劳是一种主观感觉,难以用准确的词汇或语句来定义和描述,所以医学界目前也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指标。但近年来研究人员陆续制定了多个疲劳评估量表,如:疲劳量表(FS-14)、健康状况问卷(SF-36)、心理判定量表(SCL90)等,我们也可以结合这些评估量表中的指标,来初步判断身体是否处于慢性疲劳状态。在这里,我们给出一个自测的评估量表,大家可以对照指标测一测。身体慢性疲劳自测表1.早晨不想起床,勉强起床,也是浑身倦意;2.工作或看书时注意力难以集中;3.说话有气无力;4.不愿与同事交流,回到家后也常常默不做声;5.总是伸懒腰、打哈欠、睡眼惺忪;6.懒得爬楼,上楼时常常绊脚;7.公共汽车开过来也不想跑步赶上去;8.喜欢躺在沙发里,把腿抬高才舒服;9.四肢发硬,两腿沉重,双手易发抖;10.食欲差;11.心悸胸闷,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滋味;12.经常腹胀、腹泻或便秘;13.忘性大,越是眼前的事越容易忘掉;14.不易入睡或早醒,入睡后不断地做梦。以上指标中,若有 3~4 项符合,表明身体可能处于轻度疲劳;若有 5~7 项符合,表明身体可能处于中度疲劳;若有 8 项以上符合,表示身体可能处于重度疲劳,这时可以考虑就医,考虑是否得了慢性疲劳综合征了。不要小看上述症状,更不要觉得它们是忙碌的现代人常见的“小问题”。这些年,有多少老板和高管死在凌晨的跑步机上?有多少打工人死在通宵达旦的加班之后?慢性疲劳是给身体的预警,它在提醒你——你的身体已经超过了正常的负荷。这时,如果你停下来多多休息,进行充分调整,就可以减轻对身体的伤害。若未引起重视,未及时休息调整,那么“小问题”可能会引发“大问题”,严重威胁我们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做好这几件事远离慢性疲劳慢性疲劳综合征完全是可以预防的。在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做好以下几件事,远离慢性疲劳。8 件事让你远离慢性疲劳1.作息规律,不熬夜,保证每天 7~8 个小时的睡眠时间。2.合理安排时间,调整生活节奏,避免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和学习。3.避免久坐和大脑长时间高速运转,每工作或学习 1 小时,休息 5-10 分钟,可以站起来活动一下身体,走一走,扭一扭脖子和腰部。4.保证晚上和周末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培养业余爱好。5.定时用餐,控制进食总热量,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少吃零食和夜宵。6.养成运动习惯,每周进行 150~300 分钟中等强度或 75~150 分钟高强度有氧活动,每周进行 2 次以上的肌肉力量训练。7.学会释放压力,给负面情绪一个出口,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8.定期体检,关注身体健康。总之,身体是一个忠实可靠的“情报员”,当你感觉到身体较为疲劳时,一定要立即采取措施消除疲劳,让身体恢复健康,千万不要因为忽视发展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策划制作作者丨曾心月 科普作者审核丨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主任 研究员 作者: 2023/10/18 10:11
  • 脑卒中、脑中风、脑梗死、脑出血是一回事吗?一文说清  科普中国 脑卒中、脑中风、脑梗死、脑出血,你是不是常被这几个名词绕晕? 都是一个病吗? 到底有没有区别?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一一理清!2 分钟,让你轻松掌握! 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的供血动脉突然堵塞或破裂所导致。 “卒中”是西医的叫法,“中风”是中医的叫法,所以可以理解为:脑卒中=脑中风。 脑卒中容易引起偏瘫残疾,甚至死亡,得病的话,自己和家里人都饱受痛苦。 全世界每 6 个人在一生中就有 1 个人患有脑卒中;每 6 秒钟就有 1 个人死于脑卒中;每 6 分钟就有 1 个人因脑卒中而永远致残。 什么是脑梗死?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卒中最常见类型,指各种脑血管病变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血管堵了),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重,高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 什么是脑出血?出血性脑卒中就是我们常说的脑出血或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简单来说,就是血管破了。 虽然脑出血发病率低于脑梗死,但其致死率却高于后者。 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可使脑细小动脉发生变性、坏死,甚至形成微动脉瘤,在此基础上血压骤然升高时容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脑梗死和脑出血的简易鉴别时间脑梗死脑出血发病年龄多为60岁以上多为60岁以下起病状态安静或睡眠中活动中或情绪激动起病速度10余小时或1-2天症状达到高峰10分钟至数小时症状达到高峰全脑症状轻或无头痛、呕吐、嗜睡、打哈欠等意识障碍无或较轻多见且较重注意:不管是哪种卒中,一旦出现以下症状[1],一定要立即拨打 120 或 999 急救电话。 “时间就是大脑”,目前很多医院都建立了卒中中心,其绿色通道为卒中病人的及时救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作者: 2023/10/07 17:33
  • “全国都在咽喉炎”上热搜,到底怎么了? 科普中国近日,话题#全国都在咽喉炎吗#在多个社交平台登上热搜,引发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网友们纷纷留言:嗓子干、喉咙疼、办公室里咳嗽声不断、原来不止我这样......多家医院感染科、儿科专家表示,近期发热门诊就诊人数有上升趋势,以新冠病毒感染和甲型流感感染为主,患者主要是儿童和年轻人,绝大部分症状较轻。由于临近中秋国庆假期,人口流动量会大幅增加,疫情可能会出现低水平波浪式流行态势,总体来讲,疫情防控形势还是平稳可控的。只要公众及时接种疫苗,做好预防感染措施,就不必紧张。出现新冠和甲流共同流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疑难感染诊疗中心主任彭劼:“近期,发热门诊就诊量确有增加,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出现了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共同流行的情况。绝大部分患者是感染了新冠病毒或流感病毒,流感则以甲流为主。”为何会出现新冠和流感共同流行的情况?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赵祝香分析,正值季节交替,开学后人员流动性和聚集性增加,同时一部分人没有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感染甲流的概率就会增加。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之所以增多,彭劼认为,是与新冠病毒流行株中EG.5变异株占比呈上升趋势有关。目前,门诊还是“二阳”患者为主,且大部分患者病情较轻。这是由于EG.5变异株的致病力并没有增强,人体的免疫记忆可以缓冲毒株的毒力。1. 如何辨别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赵祝香介绍,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最大的不同是,细菌感染的患者会出现咽扁桃体红肿、化脓,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数值偏高。一般医院会结合血常规检查、抗原检测和临床症状来逐一排查。2. “刀片嗓”,但新冠和甲流抗原检测却呈阴性?彭劼表示,除了真的没有感染新冠和甲流外,还有可能是检测出现了假阴性。他解释,由于检测拭子灵敏度不够,或患者病毒载量不够高,就会出现假阴性的情况。因此,若出现严重不适,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专业检查。儿童要谨防链球菌感染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内科门诊主任、发热门诊主任李淑华:“9月份以来,到发热门诊就诊的儿童以多种病原体感染为主。其中,流感病毒感染数量较上一周有所增多,但并未达到明显的流感高峰。因此,防范病毒感染的同时,也要注意预防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比较常见的是链球菌感染患者大多会出现喉咙痛、咽扁桃体化脓、淋巴结肿大等,引起咽扁桃体炎、鼻炎、肺炎等,严重情况下,部分患儿会出现内脏损伤。因此,家长要特别重视,避免出现继发损害。患儿若确定细菌感染,就要进行抗生素治疗。治疗链球菌感染首选的就是青霉素类的抗生素,比如阿莫西林。咽喉疼痛怎么能缓解?1. 高渗盐水漱口用浓度达到3%-5%的高渗盐水漱口可有效缓解咽痛。咽痛人群居家可将5-6克食盐加入250毫升温开水充分溶解后用以漱口,含于口腔和舌根处20-30秒后将盐水吐出,再用清水漱口。可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以缓解剧烈咽痛,加速康复过程。2. 吃润喉糖病毒一般通过鼻腔或喉咙进入体内。含润喉糖时,口腔会分泌更多唾液,有助于抑制喉咙中的微生物。3. 适当多喝水饮水有助于咽痛的缓解,还可以让咽部黏膜保持湿润,在一定程度上稀释痰液,利于黏稠痰液的排出。这6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重度咽喉炎比较罕见,但其有气道梗阻风险,严重可危及生命。因此学会识别危险信号,及时就医,非常重要。当出现以下6种情况时,意味着引起嗓子疼的疾病可能存在一些风险,需要及时就医:我们应该如何防护?彭劼表示,虽然叠加感染新冠病毒和甲流病毒的概率很小,但是中秋国庆假期马上到来,还是要做好个人防护。他建议,公众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前往人群密集的室内公共场所时要科学佩戴口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开窗通风,科学锻炼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接种含XBB变异株抗原成分的疫苗。针对甲流感染患者,赵祝香建议,确诊后需尽早服用抗病毒药物。此外,公众最好在流感高发季节到来前接种三价灭活流感疫苗、四价灭活流感疫苗和三价减毒活疫苗,以获得最佳保护效果。策划制作来源|人民网科普 作者: 2023/09/26 10:52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