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中国
  • 冬季高发!这5个部位疼痛可能是心梗前兆!赶紧自查→ 科普中国每年冬天,都是急性心梗的高发期,尤其 12 月至次年的 1 月,心梗发病率会出现一个明显的高峰。心梗来临前,并非悄无声息,多数前兆症状会出现在身体 5 个部位,及早发现就能降低死亡风险。本文邀请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心内科主任医师张丽伟和心内科主任医师主治医师杨菲菲跟大家分享哪些部位不适要怀疑心梗,并教大家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图片来源:Pixabay12月、1月心梗高发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发动机”,如果为心脏供血的血管网络(冠状动脉)中血小板聚集,被血栓或破裂的粥样硬化斑块堵塞,就会形成心梗。心梗发作时,心脏供血被中断,如果不能及时恢复血供,就会损伤心肌细胞,还可能引发心脏的电生理紊乱,导致室颤,危及生命。为什么冬天心梗高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公永太表示,心梗发病有季节趋势,其中 12 月和 1 月是全年的峰值。人体在寒冷刺激下,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并使血中纤维蛋白原增加,纤溶活性下降,血液处于高凝低溶状态。同时,寒冷会激活血小板,使血液黏度增加,血流速度相应变慢,大大增加动脉硬化斑块破裂和形成血栓堵塞冠状动脉血管的几率。图片来源:Pixabay心梗前兆偏爱 5 个部位除非发生心脏骤停,大部分急性心梗并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发病后立刻昏倒。现实中的急性心梗,最典型的症状是胸痛伴大汗。这种疼痛常从胸骨后或心前区开始,范围有一个巴掌大小,超过 15 分钟甚至数小时不缓解。疼痛常被描述为绞痛、压榨痛、紧缩感,而不是针扎样,像胸口放了块大石头、或用胶带缠了几圈。在心梗发作前的数小时,甚至数天前,还可能出现一些不典型的先兆症状,一定不能大意了。1颈部、嗓子痛心梗发作几天前,有可能出现嗓子或颈部不适。和普通嗓子疼的区别在于,这种嗓子疼往往有堵塞感或紧缩感,也常伴有大汗症状。2牙痛和普通牙痛的区别在于,这种牙痛剧烈,但无明显牙病,有时牙痛部位不确切,往往数个牙齿都痛,服止痛药、经牙科处理,都不能解除牙痛。3上腹痛坏死心肌刺激迷走神经、心排血量降低,会导致胃肠道血液灌注不足,患者会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如果没有吃不干净的食物,却出现腹泻或恶心又吐不出来的感觉,且胃部不适持续加重,范围越来越大,就要怀疑心梗。4颈背痛由于心脏的感觉神经纤维分布在颈部和胸部的交感神经节上,因此心绞痛常放射到颈、胸交感神经所支配的颈背部。5左肩痛心脏缺血导致的疼痛,也可能放射到左肩、左臂内侧、小指及无名指。总之,如果疼痛是发生在“口腔至肚脐之间的区域”,症状越来越严重,尤其是 35 岁以上的男性,最好及时到医院做个心电图。图片来源:Pixabay怀疑心梗该怎么办?心梗的黄金急救时间是 2 小时左右。如果怀疑心梗发作,该如何做呢?1需要做紧急拨打 120 求救。出现胸痛,在确保血压不低时可含服硝酸甘油(如血压低则不能服用),如持续 15 分钟以上不缓解,不要再含服。等待救护车期间,让病人卧床休息,不要有过多活动,降低心脏负荷。有条件的要及时监测病情,包括血压、呼吸、脉搏、心率等,如果患者出现心脏骤停,要及时进行心肺复苏。2不能做不要自行开车去医院。自行开车一旦途中病情加重或发生猝死,无法及时应对,除非迫不得已不建议自驾。不要坚持要去有名的医院。应听从救护人员的指挥,就近前往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做支架不要犹犹豫豫。如果医生建议放支架治疗,要相信医生的判断,争取尽早开通闭塞血管。医生点出 6 个高危时刻在一年当中,冬季心梗高发;在一天当中,有一些特殊的时刻,更容易发生心梗,需要格外警惕。图片来源:Pixabay1起床时由于生物钟效应,早上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肾上腺素、皮质激素浓度升高,会使心脑局部血管狭窄及缺血加重,易发生心梗。建议早晨醒来后,在床上活动一下腿和胳膊,再慢慢坐起来。2排便时用力排便会导致腹部压力升高,使血压短时间内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脏负担。上厕所要特别注意,避免用力排便。如有必要,可服润肠类药物。3洗澡时热水会使全身血管扩张,加上待在密闭环境中,大脑和心脏易缺血缺氧,增加心梗几率。洗澡时间不能太长,控制在 15 分钟内;调节好水温,在饥饿和饱餐状态下都不要洗澡。4运动时突然剧烈运动,会导致血压升高,严重时会使全身血管处于扩张状态,使心脏缺乏动力,易诱发心源性猝死。秋冬季心脏不好的人,尽量选低中强度运动,如慢跑、散步等。5聚餐时饱餐和饮酒也容易引发急性心梗。尽量不喝酒,吃饭七八分饱即可,尤其是晚餐。6娱乐时打麻将、下棋都要长时间坐着,加之情绪波动,容易出现血压突然升高、心跳突然加速的情况。建议打牌时每坐 40 分钟就起来活动一下,同时保持平和的情绪。另外,预防心梗,生活中还需要做好 5 件事:定期监测血脂、血压;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均衡饮食,适当吃些水果、粗粮;戒烟酒;积极治疗慢性病。总之,大多数急性心梗都有前兆,尽早识别,及早就医,就能大大降低死亡风险。 作者: 2023/12/04 09:01
  • 那些常年关灯看手机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朱恺 科普中国 作为一个现代人,出门时,钱包可以不带,但手机绝对不能不带。2021 年 8 月 27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 4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6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10.07 亿。手机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交友的模式,但是科技进步带给我们生活便捷的同时,可能也隐藏了一些危害。频繁地使用也对身体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的眼睛。那关灯看手机是如何影响我们双眼健康的呢?我们可以从“眼表”“眼压”以及“眼底”三个方面了解一下。太长不看版夜间关灯,由于手机屏幕光亮和周围环境光差异明显,更容易造成视疲劳,引起干眼症;夜间关灯看手机和青光眼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但可能都会引起眼压升高;自然界的蓝光对黄斑损伤是确实存在的,且眼睛对电子屏幕蓝光的累加可能会导致眼睛感光细胞损伤,所以也需要警惕,但这方面目前还没有高等级的证据,我们可以期待后续研究;手机护眼/夜间模式可以减少部分蓝光,但收效甚微;关灯后最好的选择是不看手机,或者直接开灯看吧。关灯看手机会破坏眼表结构首先关灯看手机对眼表会有损伤。有人会问“眼表”是啥?其实眼表包括角膜上皮、结膜上皮和泪膜组织。图片来源:Pixabay关灯后长时间看手机极大可能会影响泪膜的稳定以及角膜上皮的完整性。泪膜作为眼表的第一层保护膜,可以有效隔绝外界刺激物并且润滑眼睛,长时间用眼,眨眼频次明显降低。并且有研究表明,在黑暗中使用手机阅读时,视疲劳症状可能会更严重,并且由于屏幕和周围明暗相差较大的刺激,就会出现明显的眼干、异物感。反复地干眼,还会出现角膜干燥、结膜充血等情况,使得角膜上皮产生脱落,角膜上皮脱落就好比皮肤表层被擦伤了一样,虽然很快就能自行复原,但是会造成烧灼感、刺痛等症状,破坏眼表正常结构。关灯看手机破坏眼压稳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长时间用手机后感觉眼睛胀痛,搜索一下看到有人说眼压增高,心里突然发怵:我是不是有青光眼,我是不是要瞎了?这些言论的传播让的熬夜看手机的大家,心里均是一咯噔。首先,我们要知道青光眼导致眼压增高主要是由于眼前房内的液体循环障碍所引起。打个比方,我们先来了解下眼部结构图,眼前房就是一个不停更新的水池,水分会不停生产,也会通过一些“下水道”结构排出,当下水堵了,水流不能循环,回到眼前房内,引起眼压增高,损伤视神经。而青光眼和夜间看手机又有什么关系呢?目前有研究提到,眼内前房结构小、年龄较大(大于 48 岁)的人群夜间使用手机会更容易引起眼压的快速增高;而对于年轻人而言,暗环境下使用手机 5 分钟开始眼压就会明显增加。而黑暗环境下看手机可能会引起眼睛内部发生以下两方面的变化:●近距离用眼时,瞳孔缩小、眼球内聚,这一行为可能会引起眼压小幅度增高,而且眼睛随着手机屏幕的滑动不停转动导致眼睛肌肉高强度运动,这也使得眼压有所增高;● 夜间使用智能手机对昼夜节律的干扰也可能会中断眼压的正常昼夜节律变化,这最终也可能导致眼压增高。因此,黑暗环境下看手机和青光眼对视神经的损伤属于平行关系,而非因果关系。也就是说黑暗环境中过长时间看手机和罹患青光眼对眼睛的影响相似,都是会让我们的眼压升高。关灯看手机可能影响眼底健康关灯玩手机对眼底可能造成影响。眼底指的是眼睛最后部内表面的一层感光组织,特别是中央部的黄斑是感光最敏锐的区域。如果说视网膜就像眼睛这部照相机的胶片一样,而这个胶片上感光最敏感的区域就是黄斑,眼睛是否能够看清晰物体,黄斑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一旦黄斑出现病变,就会引起视力下降和视物变形。图片来源:Pixabay那么手机真的会造成黄斑疾病么?首先,手机释放的光线中是包含蓝光的,在太阳光中,蓝光的波长范围在 380~500nm。而 415~455nm 波长内的蓝光会使眼睛内的黄斑区毒素量增高,电子屏的蓝光峰值非常高,所属的波长范围广。另外,有报告显示,单次暴露于光下 5 分钟左右,并不会引起感光细胞的显著损伤,但多次“5 分钟”累加的暴露,则导致感光细胞显著的损伤。高能的蓝光长时间进入眼睛,会造成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损伤,造成视网膜功能异常,感光器感光能力下降,加大我们罹患黄斑疾病的风险。理论上讲,大量蓝光的长期暴露可能导致眼睛黄斑的损伤,但目前还没有临床报道证明手机等等电子屏幕能够释放足够剂量的蓝光,造成黄斑的伤害。我们期待后面更多的研究报告。“护眼”和“夜间”模式有用吗?上文中已经提到了黑暗环境中看手机对眼睛影响的关键因素,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手机上的防蓝光功能又有什么作用呢?经过实验证据表明,与 400~460 nm 范围内的蓝光相比,暴露在 470~490 nm 范围内的蓝光(实际上偏紫色)对眼睛的伤害可能更小。现在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都开发了“护眼模式”和“夜间模式”。“护眼模式”的“护眼”原理是通过调低色温来减小蓝光的强度(蓝光的波长越长,强度越弱)。所以在关灯使用电子屏幕时可以选择打开“护眼模式”。而“夜间模式”则是将电子屏幕的亮度调低。常见的“夜间模式”是黑色背景上显示白色或彩色文字。因为该模式使用的对比度和颜色可减少眩光,帮助我们的眼睛更轻松地适应周围的光线,从而减轻眼睛疲劳,让夜间阅读相对普通模式来得轻松和舒适。关于夜间看手机的建议预防也许是避免伤害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梅奥诊所在《睡眠: 促进减肥的健康习惯》(Sleep: The healthy habit that promotes weight loss)一文中有这样子的提醒:“关闭电源,至少在睡前 30 分钟收起您的手机或平板电脑并关闭电视,享受无屏幕的放松吧。”美国眼科学会也提到:“蓝光已被证明会影响身体的昼夜节律,包括我们的生物钟和睡眠周期,在睡前一到两个小时应该停止使用电子屏幕,并在电子设备上使用夜间模式以减少蓝光暴露造成入睡困难的影响。 ”Q1 为什么蓝光暴露会造成入睡困难呢?因为,夜间我们长时间暴露在强光下,可能会使得大脑以为现在是白天了,从而停止产生褪黑激素(睡眠激素),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手机看着看着就会越来越清醒的原因。综上所述,由于光具有累积效应和许多不同的特性(例如,波长、强度、曝光持续时间、一天中的时间),关灯使用手机增加眼睛负担,存在潜在风险,尽可能还是减少使用。日新月异多姿多彩的现代生活一定离不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进步,随着 21 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科学的诞生,人们的生活已经大为改变。手机作为这个时代的科技代表产物,已经与生活紧紧挂钩。作为一个现代人,似乎没有了手机,生活也变得缓慢和低效。比如,马上到来的“双十二”,如果没有手机,我们怎么熬夜付款呀,如果不买点啥总觉得“损失了一个亿”的心情小编也深有体会。可是不合理地频繁地使用手机也对身体会有不利影响,比如眼睛,就可能会引起视觉疲劳、干眼症、打乱昼夜节律等。而且不管是“护眼模式”还是“夜间模式”,如果在关灯的情况下打开手机,屏幕和周围的光线始终存在较大的差距,眼睛注视手机屏幕的光亮时,瞳孔会因为光源受到刺激,久而久之也会引起视力疲惫。但是如果“道理都懂,臣妾就是做不到啊”答应我,那还是开一盏小夜灯吧。所以,那些常年关灯看手机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也许正在开灯路上......参考文献[1]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9/t20210915_71543.htm[2]Antona B ,  Barrio A R ,  Gascó, Adriana, et al.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reading from a smartphone in conditions of light and dark[J]. Applied Ergonomics, 2018, 68:12-17.[3]Lee E J ,  H  Kim. Effect of Smartphone Use on Intraocular Pressure[J]. Scientific Reports, 2019, 作者: 2023/11/30 10:40
  • 最新研究:肚子越大,大脑越笨,老得越快! 北京科学中心 科普中国 我们都知道,大肚腩的人容易得心脑血管病、脂肪肝、糖尿病。(戳此了解→ 腰围超过这个数,你就危险了!这4 种专门胖肚子的食物,千万少吃!)但是你大概想不到,肚子大还和脑容量有关系。近日有一项研究发现,肚腩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除了外表的不美观,还可能会让大脑加速衰老。哪些研究表明腹部肥胖与大脑的关系?2022 年 1 月,研究人员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上发表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指出:在校正心血管风险因素、受教育程度及脑血管损伤等混杂因素后,体脂含量(尤其是内脏脂肪含量)仍与认知障碍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图片来源:论文截图这项研究历时 8 年,共计纳入了来自加拿大的 9189 位受试者,排除了临床诊断有心脑血管病史(包括脑卒中、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及其他心脏疾病)的患者后,对受试者进行了体脂肪含量分析,并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评估内脏脂肪体积,获得精准的脂肪分布及含量数据。在认知功能方面,研究人员通过数字符号替代测试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对受试者进行综合评估。研究发现,每增加 9.2%的体脂肪率或 36ml 内脏脂肪,相应的认知功能加速衰老 1 年。同时研究也提示,减脂对维持认知功能具有重要意义。2023 年 4 月,《柳叶刀》子刊上刊登的一项研究也揭示出类似的结果 :肚子越大,脑子越笨!图片来源:论文截图这项研究集中于近万名的亚洲人群,显示:内脏脂肪和 BMI 升高,均与认知能力下降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研究者从新加坡生命健康队列(HELIOS)中收集到 8769 名参与者,并记录下他们的代谢指标和认知数据。此次研究中,BMI>27.5kg/m^2 被定义为肥胖症。统计结果显示,全部参与者中有 23.3%的患有肥胖症,另有 12%的 BMI 甚至超过了 30kg/m^2。在排除各种情况后,保证最终受试的亚洲人群中,人体脂肪含量是认知功能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MR分析显示,内脏脂肪和BMI的升高与认知表现下降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研究结果具体来说,内脏脂肪每增加 0.27kg,认知能力便会随之下降,相当于认知年龄衰退了 0.7年。所以,减肥新增了一大好处——减肥能延缓大脑衰老,预防老年痴呆!为何内脏脂肪能影响认知能力?研究表明,内脏脂肪影响认知能力的可能机制是:内脏脂肪组织作为内分泌器官会释放多种炎症介质,炎症介质可以穿越血脑屏障,干扰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并影响记忆和学习能力。此外肥胖与代谢紊乱也密切相关,例如胰岛素抵抗和脂肪激素异常,这些异常情况综合作用,可能会对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内脏脂肪主要存在于腹腔内,如肝、胰、胃、肠道等器官的周围和内部,其明显表现就是腹部肥胖。图片来源:pexels在对号入座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怎样才算是腹部肥胖。几乎每个人坐着的时候,腹部都会堆积一些肉肉,难道这就是腹部肥胖了吗?根据脂肪在体内分布的特点,肥胖可以分为外周型肥胖和腹部型肥胖。外周型肥胖在视觉上比较直观,一看就知道这个人是偏胖的,而腹部型肥胖相对不明显。有些人会认为自己体重上没有超重,四肢看起来也并不胖,所以肯定算不上肥胖,但反而要特别注意,这可能属于腹部肥胖。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腰围(cm)/臀围(cm))可以较为直观地判断自己是否属于腹部型肥胖, WHR>1.0 属于腹部型肥胖。所以即使体重正常,也可能因为腰臀比过大而属于腹部型肥胖。腹部型肥胖还有何危害?研究表明,内脏脂肪过多的腹部型肥胖,除了对认知能力有影响,还可能导致腰椎疾病、血管粥样硬化、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引发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甚至加大患癌风险等,另外腹部型肥胖带来的心理问题也同样不容忽视。肥胖群体往往在身体自尊方面比较敏感,嘲讽、品头论足致使他们在生活中、工作中时常因体态怀疑自己,产生躯体焦虑并且惧怕社交,更严重的个体会因此抑郁,患有严重的心理、精神疾病。所以说,腹部型肥胖,不仅会造成认知能力障碍,引发慢性代谢疾病,甚至会导致心理问题,这些足以让我们引起高度重视,避免腹部肥胖或者减掉腹部脂肪都非常有必要。图片来源:pexels我们都知道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可以避免腹部脂肪的堆积。而对于已经过多堆积的腹部内脏脂肪,高强度运动更有针对性的效果。研究表明,腹部脂肪对于运动强度的影响更加敏感,也就是说运动强度高的运动对腹部脂肪的刺激更有用。所以相对于中低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更加推荐高强度运动(如游泳,跳绳,高强度间歇训练即HIIT等)。还等什么?快点动起来吧! 作者: 2023/11/27 11:47
  • “天冷想赖床”不是懒,而是人类祖先留下的保命本领 原创 哈代 科普中国随着天气越来越冷,早晨起床似乎变得也越来越难,睡醒了总想赖一会儿床。为什么天气越冷,我们就越不想起床呢?这事还真不是因为懒,反而是人类祖先留下的高级保命本领。天冷想赖床是身体在保护自己光照和温度对我们睡眠的节律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做褪黑素的物质,它就像是“睡眠开关”,能够促进睡眠并延长睡眠时间。而这个“开关”受到光照的调节,清晨的阳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告诉大脑现在是白天,该起床了。在寒冷的冬天,太阳出来得晚,褪黑素持续分泌,容易让人感到困倦,醒不过来。此外,天气太冷时,睡眠质量会下降。如果想拥有高质量的睡眠,人和床之间形成的小气候的温度一般需要维持在 32~34°C 左右,然而,在冬天寒冷的天气里,这种理想的睡眠环境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人不容易睡得安稳。而且天气寒冷时,人们喜欢冲一个暖暖的热水澡让身体暖和起来再睡觉,但是过热的温度却反而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让人更难入睡。天冷睡不好,自然也就导致了白天的醒不来。另外,苏醒的过程也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入睡的过程中核心体温逐渐下降,开始苏醒时,核心温度需要缓慢恢复。当天气变冷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使核心体温的恢复,把人从睡眠状态中唤醒。总结一下:天冷不想起床,不是因为懒,而是身体在适应环境,需要更长的时间去苏醒过来。这时不妨耐心等一会儿再起床,让身体先“开机”。图源:unplash天冷想赖床是人类祖先留下的保命本领作为恒温动物,人类有感到最适宜的温度区间,一夜的睡眠让被窝里的温度温暖又舒适,但被窝外却是寒气袭人。寒冷意味着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体温,但如果继续躺在床上就可以保持体温。这时,刻进基因里的节能机制让人倾向于选择呆在温暖的被窝里,这种机制来自于住在山洞中恐惧饥寒的祖先们的经验,即尽可能地保存能量,并保护身体免受寒冷的伤害。另外,天气寒冷时,为了维持体温,血液的流速变慢,早晨刚醒来时常常肢体僵硬不灵活,这样的不适感让人更加不愿意动起来。除了以上两点,还有一种时常被忽视的原因,随着气温降低,身体和情绪也似乎跟着进入了“冬季模式”,这时大脑可能会患上一场“情绪感冒”,即季节性抑郁症。这是一种由寒冷天气引起的情绪低落、焦虑和疲劳的状态,具体表现为白天常常感觉像是被一只沉重的被子包裹住,昏昏欲睡、缺乏精力和困倦,晚上睡得更久,早上很难打起精神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适当赖床真的能保护心脑健康当室内温度较低时,人蜷缩在被子里进入睡眠状态后,头面部会受到冷空气的刺激。这种只有面部的冷刺激(冷脸测试,cold face test)会增加心脏副交感神经活动,诱发心动过缓。这时如果迅速从睡眠中唤醒进入兴奋状态,血管应激迅速收缩,心脏需要加大负荷来保持血液循环,容易出现头晕、心悸、体位性低血压,甚至引发心血管疾病。适当赖床可以给身体足够的时间适应室内外的温度差异,减少对心脏和大脑的负担。医生们也会建议天冷的时候坚持“221”起床原则,即睁开眼后先在床上躺 2 分钟,起来后坐 2 分钟,坐到床边等 1 分钟再站起来活动,给血管和心脏一个缓冲时间。此外,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发现:闹钟响起后再小睡一会儿的人,大脑会更加年轻。尤其对于爱熬夜或不午休的人来说,早晨适当“贪睡”,可以改善认知,减少疲倦感,让情绪状态更加积极。所以,如果在冬天早晨挣扎着不想起床,那就适当听从身体的感受,赖一会儿床,缓缓精神再起吧!这是人类祖先留给我们的高级本领,真的对身体有好处!参考文献[1] Hilz MJ, Stemper B, Sauer P, Haertl U, Singer W, Axelrod FB. Cold face test demonstrates parasympathetic cardiac dysfunction in familial dysautonomia. Am J Physiol. 1999;276:R1833–R1839. [2] Brown CM, Sanya EO, Hilz MJ. Effect of cold face stimulation on cerebral blood flow in humans. Brain Res Bull. 2003;61:81–86. doi: 10.1016/S0361-9230(03)00065-0.[3] Gavhed D, Makinen T, H 作者: 2023/11/24 11:03
  • 每天这个时间睡,真的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赶紧试试! 原创 曾心月 科普中国有人说:早睡早起对身体好。也有人说:只要你自己没有觉得哪里不舒服,晚睡晚起和早睡早起一样好。究竟哪种说法是正确的?是否存在一个最佳的入睡时间?这几年,有多项研究结果都表明,晚上 10~11 点入睡对心血管最好。这一结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22~23 点入睡对心血管系统最好2021 年 11 月,英国牛津大学和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欧洲心脏病学会旗下的《欧洲心脏杂志-数字健康(European Heart Journal-Digital Health)》 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加速度计衍生的入睡时间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英国生物样本库队列研究(Accelerometer-derived sleep onset timing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cidence:a UK Biobank cohort study)》的研究论文。此研究共纳入 88,026 名英国被试者,其中包括 51,214 名女性(58.2%)和 36,812 名男性(41.8%),平均年龄为 61.43 岁。研究人员通过腕带加速度计收集了这些被试的睡眠开始时间和醒来时间的数据,还收集了关于年龄、性别、睡眠的规律程度、自我报告的睡眠时间类型、吸烟情况、身体质量指数 BMI、有无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等一系列信息。然后,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了平均时长为 5.7 年的随访,发现有 3172 名(3.58%)被试患上了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慢性缺血性心脏病、中风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这些心血管疾病患者当中,有 43%在凌晨及更晚睡,38%在晚 11~12 点间睡,而仅有 15%在晚 10~11 点间睡,4%在晚 10 点前睡。在排除了混杂因素后,研究人员得出了结论:入睡的时间点和心血管患病风险呈现“U”型关系。晚 10~11 点睡觉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最小,太早太迟睡觉都会增加患病风险,凌晨(12 点)及更迟入睡患病风险最高。与 22 点~22 点 59 分入睡的人相比:22 点前入睡,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 24%;23 点~23 点 59 分入睡,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 12%;零点或更晚入睡,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增加 25%;在针对性别做的进一步分析中,研究人员发现女性与心血管风险增加的关联性更强,但其中的原因还不清楚。研究人员推测可能是由于内分泌系统对昼夜节律紊乱的反应存在性别差异;此外,被试的年龄较大也是个混杂因素,因为绝经后女性的心血管风险本来就会增加,因此也有可能入睡时间点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并无性别上的差异。这是迄今为止有关睡眠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关系的研究中最深入的之一。当然,任何研究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这项研究也有其局限性,比如研究对象主要是白肤色人种,且社会经济背景都相对比较好,参与者平均年龄较大、而绝经后女性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本来就会增加等等,确实不能代表所有人群,也不能定论为因果关系。图片来源:pixabay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幅员辽阔,从东到西跨越了五个时区,但我国各地统一采用的都是东八区的北京时间。因此,位于东八区的北京和位于东六区的乌鲁木齐,它们的 22 点~23 点,并不是一个概念。北京的日落时间早,乌鲁木齐的日落时间要推迟2个小时。所以如果对于北京人的生物钟来说,22 点~23 点是最佳入睡时间,那么对于乌鲁木齐人的生物钟来说,最佳入睡时间应调整为 0 点~1 点。在我国其他时区生活的人,也可以参考这一规律进行最佳入睡时间的换算。每晚睡 6~9 小时对心脏最好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睡眠与心脏健康之间存在关联,但因为有许多因素会同时影响心脏健康和睡眠,这使得确定因果关系变得更加困难。许多就此展开的科学研究都是观察性的,即观察不同的人群,看谁会患病。2019 年 9 月2 日,《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发表了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一项样本量近 50 万人的研究,不同于既往的观察性研究,这项研究同时还动用了遗传学研究。研究人员应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发现 27 种遗传变异与短睡眠有关,而这种短睡眠是心梗发作的危险因素。研究人员同时还考虑了体重、体力活动、社会经济地位、心理健康等 30 个因素,得出了睡眠时长本身(而非其他因素)是影响心梗风险的潜在因果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即使你不吸烟、经常锻炼,也没有心血管疾病的遗传易感,仅仅是睡眠不足或睡眠过多也会增加你患心脏病的风险。与每晚睡 6~9 小时的人相比,睡眠不足 6 小时的人在研究期间心脏病发作的几率高出了 20%。但是睡太长时间也不行,睡眠时间超过 9 小时的人在研究期间心脏病发作的几率增加了 34%。并且睡太多的人,跟睡眠不足的人比起来,风险还要更高!离每晚睡 6~9 小时这一范围越“遥远”,心梗风险越高。比如与每晚睡 7~8 小时者相比,每晚睡 5 个小时的人心梗风险增加 52%,睡 10 小时的人心梗风险增加了两倍。那么最佳的睡眠时长到底是多久呢?研究人员认为,每晚 6~9 小时的睡眠是对心脏健康最有益的睡眠时长。当研究人员单独对有心脏病遗传倾向的人进行研究时,他们发现这些人如果每晚睡 6~9 个小时,可以将他们心脏病发作的风险降低 18%。论文的主要撰写者、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伊亚斯·达格拉斯(Iyas Daghlas)教授说:“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不管你的心脏病发作的遗传风险是什么,健康的睡眠量可能会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就像健康饮食、不吸烟和其他生活方式一样。”但这项研究并没有探究过短和过长的睡眠为什么会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根据此前的一些研究结论,我们得知:睡眠过少会影响动脉内壁或内皮细胞,影响炎症细胞的骨髓发育,此外还会导致不良饮食以及不适时的进食。这些后果又会影响体重,进而影响心脏健康。睡眠过多还可能促进机体炎性反应,而炎症也与心血管疾病有关。其他关于睡眠与心脏健康关联的研究2023 年 9 月 15 日,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展的随机交叉设计试验显示,连续 6 周每天少睡 1.5 小时,明显损害了内皮氧化应激的清除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内皮氧化应激的不断积累又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2021 年 9 月 3 日,JAMA Network Open 上刊登了一项涵盖超 32 万名成年参与者的大型队列研究,揭示了“东亚人群睡眠时间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睡眠时间与全因死亡率之间存在J型关联——7 小时的睡眠时间是与全因、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原因死亡相关的最低点。在男性中,与 7 小时的睡眠相比,每晚睡眠超过该数值,比如达到 8、9、10 小时,全因死亡率将分别升高 9%、18%和43%;而睡眠不足 5 小时,参与者的全因死亡率也会升高 16%。与之类似,在女性中,与每晚 7 小时睡眠相比,但凡多睡 1 小时或少睡 1 小时均会使全因死亡率升高。2022 年 4 月 28 日,来自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在 Nature 子刊上发表的研究发现:最佳睡眠时长为 7 小时,与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有益关联;然而,当睡眠时长不足或超过 7 小时时,与认知功能下降以及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关。这些关于睡眠与心脏健康之间关联的研究不断提醒着我们:该睡觉的时候就要去睡觉,该睡不睡和睡眠不足,都是在跟自己的身体健康对着干。为了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保证在 22~23 点内入睡,尽量睡够 6~9 小时,最好是睡 7 个小时哦!参考文献[1]Shahram Nikbakhtian, Angus B Reed, Bernard Dillon Obika, Davide Morelli, Adam C Cunningham, Mert Aral, David Plans, Accelerometer-derive sleep onset timing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cidence: a UK Biobank cohort study, European Heart Journal - Digital Health, 2021;, ztab088, https://doi.org/10.1093/ehjdh/ztab088Celine Vetter et al. Sleep Duration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9). 作者: 2023/11/23 09:01
  • 警惕冻伤,重视这些信号与防护措施! 科普中国冻伤是由于寒冷潮湿作用引起的人体局部或全身损伤。轻时可造成皮肤一过性损伤,要及时救治;重时可致永久性功能障碍,需进行专业救治。冻伤的危险性在血液循环降低的人群和寒冷天气时没有适度增加保暖衣物的人群中更大。警惕冻伤,注意这些信号任何皮肤部位的发红或疼痛,都表示冻伤可能已经开始,应尽快从寒冷区域离开或对所有裸露部位的皮肤加以保护。凡有以下迹象都可能表明冻伤:①某块皮肤出现白色或灰黄色。②皮肤感觉异常坚硬或呈蜡状。③皮肤感觉麻木。图片来源:pexels冻伤时的三要三不要如果患者冻伤但没有失温的指征,并且暂时无法得到及时的医疗服务,可按以下方式处理。①要尽快进入温暖的室内。②要用温水(非热水)浸泡患处。③要用体温温暖冻伤部位,如用腋下温暖冻伤的手指。④不要用冻伤的脚走路,不然可能会增加损伤。⑤不要用雪擦或揉冻伤部位,不然可能会增加损伤。⑥不要使用电热毯、烤灯、火炉、电暖器等取暖,冻伤部位已经麻木,很容易引起烧伤。学会识别风寒指数,避免冻伤风寒指数是指不同风力级别和气温时的体感温度差异,它与风和寒冷造成的裸露皮肤热流失速度有关。风力级别越高,身体热量流失速度越快,皮肤温度越低。风力级别很高时,即使气温不是特别低,冻伤等严重的天气相关健康问题也更可能发生。不同风力级别和气温时的体感温度和可能发生冻伤的时间见上表。 作者: 2023/11/20 10:47
  • 最新研究:老年痴呆症正在悄悄年轻化 原创 施南平 科普中国  过去,提到痴呆症时我们通常都会很自然地将其与老年群体挂钩,但现在这种“老年病”正在悄悄年轻化。痴呆症,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以认知功能缺损为核心症状的获得性智能损害,表现为认知功能在记忆力、语言功能、视空间能力、注意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受损,同时,还会伴随一些性格改变、精神行为异常的症状。阿尔茨海默病,是痴呆症中最常见的类型。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痴呆患者约有1507万人,其中有983万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图源:unsplash.com 摄影师:Alex Boyd 6而根据最新发布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洞察报告》数据,我国的阿尔茨海默病正在呈现年轻化趋势。该报告对1000余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家属的真实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尽管62.1%的人群是在60~79岁之间才首次确诊阿尔茨海默病,但也有21.3%的患者在是低于60岁时就已首次发病。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低于60岁发病的患者中,有14.7%的患者是在50~59岁期间发病,有4.1%的患者是在40~49岁期间发病,有2.5%的患者发病时未满40岁。阿尔茨海默病这种疾病,其实我们想象得年轻。图源:unsplash.com 摄影师:Matt Bennett通过危险因评估、神经心理检查、影像检查和生物标志物检测等,可以筛查或者识别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或具有风险的人群,有利于早期诊断和干预疾病。但《报告》却发现,有超过六成的患者所在社区未进行过早期认知筛查,有12.8%的患者不了解认知筛查的情况。早期干预认知的不足,会导致患者很容易错过治疗的“黄金窗口期”,也就是轻度认知障碍阶段,因此《报告》建议尽早筛查、诊断和干预,为延缓和防控阿尔茨海默病赢得更多时间。对于有患病风险的人群,除了尽早做好筛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的运动、充足的睡眠也对预防阿尔茨海默病有着重要意义。图源:unsplash.com 摄影师:Tiago Muraro参考文献[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544-0?utm_medium=organic_social&utm_source=zhihu&utm_campaign=CONR_PF020_ENGM_AP_CNCM_002EA_weeklyS 作者: 2023/11/17 10:59
  • 戴口罩!打疫苗!多地疾控提醒:警惕叠加感染!  科普中国 进入 11 月以来,全国各地的气温变化幅度开始增大,多种呼吸道疾病都进入了高发期。央视新闻发出提醒:目前,我国流感活动呈上升趋势,预计逐渐进入高发季。图片来源:央视新闻根据 11 月 9 日中国疾控中心最新发布的 2023 年第 44 周( 2023 年 10 月 30 日-2023 年 11 月 5 日)流感周报显示:本周南、北方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持续上升,以 A(H3N2)亚型为主、其次为B(Victoria) 系。从图中可以看出,2023 年第 44 周(2023 年 10 月 30 日-2023 年 11 月 5 日),南方省份哨点医院报告的ILI%为5.7%,高于前一周水平(5.5%),高于 2020~2022 年同期水平(3.5%、3.6%和 3.0%)。北方省份哨点医院报告的 ILI%为 4.6%,高于前一周水平(4.2%),高于2020~2022年同期水平(2.4%、2.6%和 2.6%)。在最近的新闻中,我们也能陆续看到,全国多个地区开始发布流感病例增多的新闻。支原体感染还没走,流感又有抬头的趋势,真的是雪上加霜。除此之外,还包括细菌感染、诺如病毒感染等。专家提醒,需要警惕肺炎支原体与流感等其他呼吸道病原体叠加感染。多地疾控发出提醒,现阶段戴好口罩必不可少!为了避免孩子出现多种病毒叠加感染的风险,趁着流感还没暴发,家长们一定要赶快带孩子去接种流感疫苗!现在带孩子打疫苗,还来得及吗?今年的流感疫苗有变化吗?三价、四价应该选哪种?在咨询了疾控专家后,我们来给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孩子还没打流感疫苗现在打来得及吗?来得及,并且推荐尽快接种。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手段,能有效降低流感发生率以及感染后的重症和死亡概率。通常接种流感疫苗 2~4 周后,人体就会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目前流感刚刚出现上升趋势,今年的高峰具体会持续多久暂时也无法预估。现在带孩子接种流感疫苗,仍然是最好的预防选择。并且,在同一个流感季节,可能同时有 2 种,甚至 3 种不同的流感病毒株流行,感染一种病毒不会使机体产生对其他病毒的免疫力,接种流感疫苗可以预防多种流感病毒感染。即使是已经感染过流感的孩子,也有必要接种。今年的流感疫苗有变化吗?不同年龄孩子如何接种?有变化,最大的变化是:6~35 月龄的孩子,可选疫苗增加到了 3 种、3~17 岁有 1 种,3 岁及以上则有 4 种疫苗可选。为了便于理解,下面我们用一个表格来展示不同年龄组可选的疫苗:点击放大查看。图片来源:丁香妈妈选择方面,中疾控的建议非常明确:对可接种不同类型、不同厂家疫苗产品的人群,可自愿接种任何一种流感疫苗,无优先推荐。如果疫苗种类齐全,可以优先选择四价疫苗。当然了,为了尽早获得保护,最好的选择还是:有啥打啥。尽管流感疫苗的品类增加了,但免疫程序较去年没有大的修改,简单来说:对于 6 月龄~8 岁人群,首次接种流感疫苗需要接种 2 剂(但减毒活疫苗,无论之前是否接种过,都仅需 1 剂),非首次接种流感疫苗仅需 1 剂即可。各年龄组接种流感疫苗示意图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国内说明书与指南的免疫程序不同,接种时可能会按说明书方案执行,也能获得疫苗带来的保护,不用过度担心。孩子今年上半年打过流感疫苗有必要再打一次吗?有必要,我们推荐每年都给孩子接种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很多孩子在今年 3 月份的流感高发期,接种过一次流感疫苗,而每年流感季是指去年 10 月到今年 3 月这段时间,所以当时接种的还是 2022 ~ 2023 年流感季的疫苗。由于流感病毒容易变异,每年流行的毒株都可能与往年不同,每年的疫苗成分也会有相应的调整,比如今年相比去年就有调整:将 A(H1N1)pdm09 流感病毒亚型疫苗株做了变化另外,最新《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中指出:根据澳大利亚和中国浙江的研究,证实流感疫苗诱导的抗体保护水平至少可维持 6 个月之久,保护效果每个月约下降 2%~5%。今年 3 月接种的疫苗,到现在基本只有 45 % 左右了。图片来源:《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因此无论今年上半年是否接种过流感疫苗,都建议去接种今年的流感疫苗。如果今年 8~10 月份,已经按照建议的接种程序给孩子接种过流感疫苗,则不需要再次接种同一流感季的流感疫苗,目前也没有发现多打会有额外的获益。除了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还应做好这 3 点除了接种流感疫苗,最重要的还有做好日常防护:1尽量少去人多密集的区域流感的主要传播方式是咳嗽、喷嚏排出的分泌物和呼吸道飞沫传播。流感高发期,尽量不要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空气不好的公共场所。如果必须去,2 岁以上的孩子最好能规范佩戴好戴口罩。图片来源:pexels2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袖子等遮住口鼻;注意及时使用流动的水给娃洗手,不管是上厕所后,还是吃饭前,并尽量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3做好环境清洁流感病毒可以在体外存活数小时甚至数天,孩子的婴儿床栏杆、玩具等硬物,家庭中厨房和浴室台面、门把手等地方的卫生状况,需要家长格外关注,定期清洁,适度消毒。参考文献[1]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2]  国疾控中心 2023 年第 42 周(2023 年 10 月 16 日-2023 年 10 月 26 日))流感监测周报[3] Feng L, Zhang T, Wang Q, et al. Impact of COVID-19 outbreaks and interventions on influenza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J]. Nat Commun, 2021, 12(1): 3249. DOI: 10.1038/s41467-021-23440-1. 作者: 2023/11/13 09:02
  • 好消息!内蒙古将增加9价HPV疫苗供应量,预约方式… 内蒙古将在全区增加9价HPV疫苗供应量新华网呼和浩特11月4日电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疾控局了解到,内蒙古将于11月起增加9价HPV疫苗在全区各盟市的供应量。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工作部署,为进一步满足内蒙古广大适龄女性HPV疫苗接种需求,维护广大妇女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内蒙古自治区疾控局积极与HPV疫苗供应企业协商增加疫苗供应量。目前,各盟市HPV疫苗已陆续到货,全区将于11月中旬起统一在“蒙速办”进行预约放号。HPV疫苗接种是预防宫颈癌及相关疾病的有效方法,该疫苗为非免疫规划疫苗,群众自愿自费进行接种,适龄人群为9-45岁女性。有接种需求的适龄人群可在“蒙速办”注册后,由首页的HPV疫苗预约接种入口进行预约。内蒙古自治区疾控局提醒公众,9价HPV疫苗接种人员数量较多,请未预约成功人员耐心等待,每月都将开放预约,力争做到愿接尽接。 作者: 2023/11/06 11:03
  • 支原体肺炎是否会引发“白肺”?专家解读 掌上巴彦淖尔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五问五答近期,肺炎支原体在部分地区流行,一些医院接诊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增多。什么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出现哪些症状要提高警惕?怎样做好防治?针对社会关注热点,记者采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徐保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二科主任赵顺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医师张海迪等专家,进行解读。问:什么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答:肺炎支原体是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病原微生物,直径为2微米至5微米,是原核致病微生物,缺乏细胞壁。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为1周至3周。肺炎支原体感染好发于任何季节,北方地区秋冬季流行,南方地区则是夏秋季流行,每3年至7年出现地区周期性流行,流行时间可长达1年。肺炎支原体感染是我国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但5岁以下儿童也可发病。问:肺炎支原体感染有何表现?出现哪些症状要提高警惕?答: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轻者可不发病,或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重者可致肺炎、肺实变、胸腔积液等。该病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持续高热提示病情可能较重。部分患儿有喘息表现,以婴幼儿多见。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剧烈咳嗽、高热不退,应尽快带其就医。如果患儿出现发憋、喘不过气的症状,家长可以用力拍其后背,清理气道,然后尽快到医院就诊。问: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症状容易与流感等疾病混淆,如何区分辨别?答: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方法有很多,如血清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等。是否为支原体肺炎,需要医生根据患儿的病史、症状及体征,结合相关常规化验检查来综合判断。除了结合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病原学、血清学检查来判断之外,家长还可以观察患儿的咳嗽情况。肺炎支原体感染一般会出现阵发性、成串的咳嗽,早期为干咳,咳嗽比较剧烈,甚至影响到吃饭和睡眠。问:怎样做好防治?答:肺炎支原体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固有耐药。目前,一线治疗的药物主要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等。耐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患儿可能需要使用其他抗菌药物。抗生素类药物属于处方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难治性支原体感染和重症支原体感染患儿需综合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等。今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旨在进一步提高诊疗规范化水平。关键是及时识别、及时就诊,最佳治疗窗口期为发热后5天至10天以内。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要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如保持社交距离、手卫生、勤通风等,必要时戴好口罩。秋冬季室内通风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暖。问:支原体肺炎是否会引发“白肺”?答:这类肺炎可能会带来黏液栓堵住支气管,进而引发“肺不张”,即肺的含气量减少,造成影像学上的“白肺”。但这跟双肺弥漫性病变的“白肺”是两个概念。通过拍背排痰、药物祛痰、支气管镜治疗等手段,患儿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治愈,基本不会引发生命危险。多数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预后良好,重症及难治性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可能遗留肺结构或功能损害,需进行长期随访。来源:新华社 作者: 2023/10/26 10:30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