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中国
  • 吃糖让人快乐?吃甜食对眼睛不好?这份甜蜜的流言,到底有几分真? 添加糖,作为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在给人类带来热量的同时,也埋藏了一些健康的隐患。添加糖是指额外添加的游离糖,例如蔗糖、白糖、果糖等,当然也包括含有这些糖的食品和饮料。关于添加糖网上流传的许多说法:添加糖吃多了会致癌、孩子吃甜食孩子更容易近视、无糖食品不含糖能随便吃……这些说法是真是假?一起往下看吧↓01流言:吃添加糖能补元气,让人快乐?分析:假的。吃添加糖可能会产生短暂的愉悦感,同时也会增加抑郁的风险。糖分进入身体后会激活大脑中的愉悦及奖赏系统,给人带来愉悦感,但这种感觉并不会持久。研究发现,受糖分摄入引发的胰岛素分泌、能量代谢等因素影响,吃糖后一段时间身体不仅不会变轻松,反而会更加疲劳,大脑反应也会变迟钝。糖分在内体还会消耗B族维生素,而维生素B1、B6、烟酸缺乏时都会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和神经递质平衡。此外,国外人群追踪研究还发现,每天喝含糖饮料的人患抑郁风险明显增加。版权图库图片,不授权转载02流言:吃甜食对眼睛不好,会让孩子更容易近视?分析:假的。适量吃添加糖或甜食,并不会对视力造成损伤。糖尿病之所以会影响视力,是长期过高的血糖引发全身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发生病变,视网膜的毛细血管闭塞后会导致自身缺血缺氧。而新生成的毛细血管过于脆弱,容易自发破裂、出血,进而造成视力下降,这属于是糖尿病并发症。对于正常人而言,摄入含糖食物后,身体会迅速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多余的糖会以糖原的形式储存在肝脏和肌肉组织中,待有需求时释放,并不会对血管和视网膜造成损伤,更不会诱发近视。但是,不建议摄入过多甜食。03流言:添加糖吃多了就会得糖尿病?分析:不准确。添加糖吃多了与糖尿病之间并不能划等号。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是人体自身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抵抗引发的,与饮食、遗传、自身免疫、环境、生活方式都有一定的关系。过多的添加糖摄入可能会增加胰岛功能负担,导致血糖得不到稳定的控制。同时,过多的添加糖摄入还会造成肥胖,后者则会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尽管如此,并没有证据表明过多的糖分摄入与糖尿病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04流言:吃添加糖会让孩子多动?分析:假的。糖和多动症没有必然联系,二者缺乏生理学上的证据。多动症学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是发生于儿童时期的,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其病因包括遗传、神经生理学因素、轻微脑损伤、神经生化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和其他因素,这其中并不包含糖。早在1995年,国外开展的一项双盲试验就证明,吃糖并不会影响儿童的行为和认知能力。而由吃含糖食物引起的血糖一过性增高,可能会导致口渴、尿频、疲劳或易怒,但并不会引起多动症。也有专家认为吃糖可能属于大脑奖励机制的一部分,多动症患儿可能会爱吃糖,却证明不了吃糖会增加多动症风险。版权图库图片,不授权转载05流言:无糖食品不含糖,随便吃?分析:假的。无糖食品并不代表真的没有糖,更不意味着没有能量。无糖食品中可能也有添加糖的存在。根据GB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食品标签标“无糖或不含糖”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这就意味着300毫升饮料中,只要添加糖的含量不超过1.5克,仍可标注为无糖。此外,即便无糖食品中确实没添加糖,但其他原料中也可能含有糖或能量。例如无糖月饼的原料包括淀粉和油脂,前者会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而油脂在燃烧过程中也会产生能量。故而,无糖食品也不可无限量的吃。06流言:添加糖吃多了会致癌?分析:假的。糖与癌症发生之间并无确切证据。尽管有研究显示过多的含糖食品和饮料摄入,可能会增加患胰腺癌和结肠癌的风险,但这个过程需要多少糖的参与,需要持续多长时间,并没有确切的说法。此外,世界卫生组织在评估了糖摄入与健康的关系后认为,添加糖摄入过多会增加肥胖的风险,后者会增加多种慢性病和癌症的风险,但是并不能直接证明糖与癌症存在直接关联。07流言:吃糖对大脑好?分析:假的。过多的添加糖摄入可能会影响大脑功能。尽管葡萄糖是大脑的主要能量来源,但是过多的添加糖摄入会升高血糖,使大脑的关键神经元活性降低。有研究认为,长期大量吃添加糖,还会使脑容积不断缩小,思考和记忆能力下降,反应变得迟钝,难以集中精神。此外,食用果糖还会降低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胰岛素在大脑中会抑制脑细胞的正常活动,使得大脑神经细胞活力明显降低。版权图库图片,不授权转载08流言:吃添加糖多会导致白血病?分析:假的。吃添加糖与白血病发病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白血病的发病原因并不明确,现已证实的可能发病因素包括病毒、放射、化学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四方面。网络上流传的关于喝含糖饮料,或食用代糖会导致白血病的说法均系误读,截至目前没有任何临床证据表明吃糖与白血病发生、进展存在关系。科学健康吃糖应如何做?科学吃糖既要认识到糖给身体带来的益处,同时也要明白过多摄入糖的危害。没有必要因噎废食,只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就可以了。其中,控制总量是前提。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推荐,每日糖的摄入量应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此外,对于儿童、孕妇、老年人和血糖异常等特殊人群,还应适当降低食用含糖食品的频次。如果喜欢甜味的食物,可以通过天然含糖的食物加以替代,例如水果、蜂蜜等。结论吃糖产生的愉悦感是短暂的,每天喝含糖饮料的人患抑郁风险反而会增加;对于正常人来说,适量吃甜食不会损伤视力;无糖食品中可能含有添加糖,其原料中也可能含有糖,所以不能随便吃;吃过多的添加糖可能会使大脑功能降低;糖与糖尿病、癌症、多动症、白血病之间并无直接因果关系。 作者: 2023/05/31 09:30
  • 血管多强,生命就多长!做好这8件事,让血管老的慢一点!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阮磊2023年在医院公众号发文介绍,人身上大大小小的血管连起来约有10万公里,血管将血液、氧及营养输送到人体的各个部位。血管健不健康直接与心肌梗死、脑卒中、颈动脉狭窄、动脉瘤、血栓等疾病有关。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逐渐衰老,与此同时,生活压力、坏情绪、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会影响血管健康、加速血管老化。45岁后尤其要关注血管健康。01这些表现提示血管可能不健康1、突然出现意识不清,持续时间大约为几秒钟至几分钟,提示可能出现脑血管狭窄。2、跑步、爬楼梯等运动后觉得胸闷或胸骨后疼痛,像有一块石板压在前胸,提示可能供应心脏的冠脉狭窄。3、双臂血压差值超过20毫米汞柱,提示可能出现上肢血管狭窄。4、走路时突然出现下肢疼痛、无力或麻木,休息一段时间后缓解,提示可能出现下肢血管狭窄。02做好8件事血管老化慢一些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医学部副主任医师汪奇发文介绍,只要做到以下8件事,就可以让血管的老化慢些再慢些。1、关注血脂水平避免长期高胆固醇饮食非常重要,包括动物大脑、动物内脏、蛋黄等都要少吃。每年体检关注血脂水平,把胆固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非常重要。2、控制血压长期高血压会明显加快动脉硬化的进展,特别是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需要定期监测血压水平。高血压一方面与遗传因素相关,也与压力、熬夜、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有关。一旦发现血压明显升高,应当尽快诊治。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3、控制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就好似把全身的脏器泡在糖罐子里,会导致大、小血管弥漫性的斑块形成,造成严重的动脉硬化疾病。长期控糖治疗非常重要,要诀就三句话:管住嘴,迈开腿,吃好药。另外,也要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4、戒烟吸烟是诱发动脉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尼古丁可以诱发血管内皮反复收缩,导致内皮受损,加速动脉硬化进程,引发早期冠心病等动脉硬化疾病。戒烟是最经济的血管保养措施,同时也要避免二手烟。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5、增加有氧运动适当运动对血管保养至关重要,运动可以增加心血管储备能力,缓解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延缓动脉硬化进展。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年龄与心血管能力,选择跑步、游泳、骑车、挥拍类运动等。每周至少运动3~4次,每次30分钟以上为宜。6、保证良好睡眠尽可能保持正常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打鼾过程中有短时停止呼吸的人,一定要排除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可能。研究表明,打鼾可能与高血压、房颤、动脉硬化、猝死等有关。7、适当减轻压力长期高负荷的工作也是血管硬化的危险因素。因此,要做好自我调节,工作生活有张有弛,适当控制情绪,遇事不要太冲动。8、控制体重以腹型肥胖为代表的代谢综合征,容易加重心血管负担,引起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较早地发生动脉硬化。减重是规避这一危险因素的有效手段。总之,动脉硬化是人体正常老化的一个过程,甚至从少儿时期就开始发展,就和我们的皮肤长皱纹一样,不可阻挡,但也并不可怕。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延缓这一进程,避免血管老化得太快,防止血管严重阻塞。 作者: 2023/05/31 09:14
  •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便秘呢?5个方法帮到你! 男性和女性的差异有很多,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女性拉屎的难度真的比男性要大。同样进厕所蹲坑或坐马桶,女性通常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这一点中外皆然。有研究专门分析了1995年1月至2014年4月发表的与中国人便秘相关的论文,发现:中国女性便秘的患病率比男性高40%。[1]而荷兰的一项调查结果,更显示:女性发生便秘的风险是男性的两倍。[2]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便秘呢?今天来详细说说。01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便秘1.生理差异从生理构造上讲,女性的一些特征更容易让大便滞留在体内。有研究发现女性的结肠比男性更长(155cm vs 145cm)[3],也就是说,食物和排泄物在结肠停留的时间更长,在这个过程中,就有可能会被结肠吸收更多的水分,让大便干结。女性特征性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可抑制平滑肌收缩,减慢肠蠕动,因此女性的胃肠道转运速度也比男性慢。[4]走得慢、路又长,自然大便就不容易走出来了。2.盆底肌功能失调盆底肌功能失调与便秘是一对相互影响的难兄难弟。由于怀孕等原因,盆底肌功能障碍在女性中高发,据估计可影响多达50%的育龄妇女。在尝试排便时,骨盆底肌肉反常收缩或放松不足,容易引发排便困难。而排便困难又会导致蹲坑时间延长,需要更高强度的用力,腹压增大,后者会进一步加重盆底肌功能失调。[5]3.女性更不愿意使用公厕相比男性,出于对清洁度、便利设施可用性和隐私保护的担忧,很多女性并不愿意去公共厕所或者被长队拦在外面,不得不采取憋尿、憋屎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会增加大便在体内滞留时间,让大便更大、更干结而不易排出,还会因过度使用盆底肌,导致盆底肌功能失调。这些无疑都会增加便秘的风险。02如何缓解便秘?1.改变饮食习惯缓解便秘首先从改变饮食习惯做起,主要有三点:1)多吃高膳食纤维食物,可以增加肠蠕动我们知道膳食纤维进入身体后不会被消化道消化吸收,它们会跟食物残渣混合成便便,让便便变柔软,促进肠道蠕动,从而更容易被畅快拉出。这里推荐几类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全谷物,如全麦面包和意大利面、燕麦片和麸皮片谷物;豆类,如扁豆、黑豆、芸豆、大豆和鹰嘴豆;水果,如带皮的苹果、橙子和梨;蔬菜,如胡萝卜、西兰花、青豆和羽衣甘蓝;坚果,如杏仁、花生和山核桃。2)补充足够多的水分,可以软化大便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但想要解决排便问题,离不开水分的帮助。如果水分摄入不足,便便可能干结在肠道里,很难排出。3)便秘期间还需要避免或者减少以下食物:乳制品:奶酪、冰淇淋和其他乳制品的钙含量很高,具有高结合特性,可能会导致某些人便秘。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比如鸡蛋、红肉等,消化慢,胃肠道排空就慢,对于便秘人群不友好。类似的还有油炸食品,同样消化慢;加工零食和甜点,水分低、脂肪和盐含量高,同时也缺乏膳食纤维,都属于不友好的食物。2.定期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可以减少食物通过大肠所需的时间,从而提高消化道的整体效率。建议在餐后1小时开始锻炼,锻炼形式和强度不限,可以是散步、跑步、游泳、开合跳等。3.进行排便训练可以尝试把每天排便的时间固定下来,给肠道一个习惯性的信号。这个时间可以是早餐后15到45分钟,在吃东西后排便更容易。在训练期间,确保自己有足够的时间,一旦产生便意就可以立即去洗手间,排便时试着放松你的肌肉,或者坐马桶时把你的脚放在脚凳上,有利于排便。4.使用非处方药或者保健品可以使用某些非处方药或者保健品,比如膳食纤维补充剂、矿物油、大便软化剂等,但要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泻药。这里提供一点个人经验,使用矿物油时,尽量买胶囊剂型,直接喝真的很难喝,容易倒胃口。5.必要时及时就医便秘绝大多数时候都不需要担心,但是出现以下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出现这 4 种情况,要及时就医便秘如果持续不缓解,或者3天以上未排便便秘是突然发生的,之前从未有过伴随有大便出血,和或恶心、呕吐、腹痛有结肠癌家族史,同时新发便秘最后,大便正常的次数是一天3次至三天1次,偶尔出现便秘也不必过于恐慌,调整饮食+适量运动,放松心情,一起健康的拉屎吧! 作者: 2023/05/30 10:00
  • 别不当回事!这6种小病,很多人拖成了癌...... 癌症不是一日就长成的,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很多癌症有癌前状态,有一些良性病变其实是恶性肿瘤的“前奏”,如不重视,任其发展下去,有可能演变成癌症。小病不治成大病,所谓大病者,其中之一就是恶性肿瘤。以下几种“小病”不重视可能拖成癌症。1、慢性炎症①反流性食管炎增加食管癌风险。②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发展为胃癌的风险。③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据估计有3%~5%的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大肠癌,溃疡性结肠炎史20年,发生癌变者12.5%,30年时达40%)。④慢性肝炎,病毒性肝炎(主要是慢性乙肝和丙肝)是原发肝细胞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他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也是危险因素。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⑤慢性胰腺炎,可损伤胰腺实质,反复发生可使胰腺癌发病率上升。⑥胆道系统慢性炎症,是胆囊癌胆管癌的危险因素。长期慢性胆囊炎引起的磁性胆囊,22%存在胆囊癌。西方国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胆管癌最重要的危险因子,8%~40%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合并胆管癌。⑦膀胱感染(寄生虫、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可能增加膀胱癌风险。⑧前列腺的慢性炎症,可导致细胞过度增殖以修复病变组织,易形成感染相关性癌症。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患性病或前列腺炎病史的患者,患前列腺癌的风险明显增高。⑨包皮阴茎头慢性炎症,是阴茎癌的发病危险因素。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表明,有慢性支气管炎者,肺癌发病率高于无慢性支气管炎者(几乎2倍)。其他如肺结核病史、肺炎和肺气吸等都和肺癌有一定的关联。3、胃肠道息肉有大约15%~40%的结肠癌源于结肠多发性息肉,其癌前期病程约为5~20年;腺瘤可以癌变,直径小于1cm者癌变率低于2%,直径大于3cm癌变率超过40%。而如果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25岁时恶变率为9.4%,30岁为50%,50岁以前几乎100%恶变,中位恶变年龄为36岁。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4、结石胆管结石,胆囊结石是胆管癌胆囊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胆囊结石和胆囊癌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75%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直径超过3cm的胆囊结石患者,胆囊癌风险上升10倍。膀胱结石可能增加膀胱癌风险。5、白斑性病变口腔黏膜白斑或红斑是口腔癌的风险因素。外阴白斑可能是外阴癌的风险因素之一。6、溃疡性病变胃十二指肠溃疡可能发展为胃癌。口腔溃疡经久不愈要警惕口腔癌。任何部位的溃疡如果经久不愈,都要提高警惕。 作者: 2023/05/30 09:59
  • 你好,我是杂交稻种子,有话对你说 作者: 2023/05/30 09:13
  • 低碳水饮食会让人秃头和变笨?一起来了解真相 说起碳水化合物,大家应该不陌生,很多人减肥喜欢把“少吃米饭就是减少碳水化合物”挂嘴边。那么,“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能减肥”“长期低碳水饮食会秃头”“低碳水饮食会让大脑变笨”等说法到底是真是假?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揭开真相吧!图片来源:版权图库01流言:碳水化合物只有谷物类分析:错!碳水化合物不只有谷物类,豆类、坚果、水果、蔬菜等都包含碳水。碳水化合物是一个大家族,按照碳水化合物的分子大小,可将其分为简单碳水化合物(即单糖、双糖)和复合碳水化合物(即寡糖、多糖)两类。简单碳水化合物(例如果糖、蔗糖等)广泛存在于各类含糖饮料、果汁、蜂蜜和食品添加糖中,是人们日常获取糖类的一大重要来源。复合碳水化合物包括淀粉、膳食纤维等。其中淀粉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主食的最主要成分。而膳食纤维主要靠粗杂粮、植物性食物等提供,例如谷物类、豆类、坚果、水果、蔬菜等。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经常吃全谷物、豆制品,谷薯类总推荐量250-400克,拆分为薯类50-100克,谷类200-3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在50-150克。建议粗细搭配多样化。02流言:长期低碳水饮食会导致秃头分析:不准确。长期低碳水饮食可能导致急性休止期脱发,但饮食正常后发量会渐渐恢复。休止期脱发指的是人受到某种生理、情感创伤后,承受较大的压力,短期内体重变化较大,使很多本来处于生长期或退行期的毛发提前进入了休止期,造成大量脱发。休止期脱发通常不会在受刺激后马上出现,而是在2~3个月后才会有大量落发的情形。这类脱发一般是暂时性的,只要刺激源消失,脱发会渐渐停止,发量也会渐渐恢复,并不需要特殊治疗。如果出现脱发明显的情况,可以回想一下两到三个月前,有没有经历过精神上的压力、身体状况的改变等。图片来源:版权图库03流言:长期低碳水饮食,大脑会“变笨”分析:正确。如果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严重不足,大脑会出现各种负面状态,导致情绪不稳、记忆力下降。碳水化合物经过分解之后的“糖分”是维持大脑运转的唯一营养素。葡萄糖是大脑的唯一能量来源。如果糖类供应不足,大脑会感到疲惫、头晕、失眠、易怒。如果由于减肥或其他原因,碳水化合物严重摄入不足,就会导致脑供能不足,出现老忘事、反应慢等“变笨”的情况。04流言:低碳水减肥法能减肥分析:特定条件下可以,但副作用明显。《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指出,低碳水化合物饮食(LCDs)通常指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供能比≤40%,脂肪供能比≥30%,蛋白质摄入量相对增加,限制或不限制总能量摄入的一类饮食。短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干预可用于控制体重、改善代谢。但多用于短中期体重控制,其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待进一步研究。尤其以生酮饮食为代表的极低碳水模式,原本用于控制癫痫发作,后来被广泛传播成为网红减肥法。这种方法短期减重明显,但很多研究发现其长期效果并不比其他减肥饮食好,且副作用明显。因此,不建议大家盲目采用极低碳水饮食减肥,更不要长期采用这种方式。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脂肪并称为三大营养素。正常饮食中必须把这三种营养素搭配合理,三者平衡才能使能量供给达到最好的状态。减肥的关键在于你的摄入量少于你的代谢量,只有长期过量摄入碳水化合物才会把人吃胖,管住嘴、迈开腿还是减肥的基本手段。图片来源:版权图库05流言:低碳饮食就是不吃碳水分析:错。低碳水饮食是少吃精制碳水和含有大量添加糖的加工食品,并不是不吃碳水。天然、富含纤维的碳水化合物是健康的,而去除纤维的碳水化合物则是相反的。碳水化合物并不是我们的“敌人”,与其将碳水化合物视为“好”或“坏”,不如专注于增加整体和多样化的碳水化合物选择,少吃精制碳水和含有大量添加糖的加工食品,多吃纤维丰富的天然食物,膳食纤维可以长时间保持饱腹感,有助于健康消化,帮助减轻体重。如果本身饮食结构合理却还想为了减肥而“低碳饮食”,可能只会适得其反。单纯的低碳水减肥不可取,尤其是长期低碳水饮食,会引发身体出现诸多疾病。如营养不良、抑郁、记忆力下降、内分泌失调、肝肾功能损伤、掉发、月经不调,甚至闭经等。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通过低碳饮食减肥,最长时间不要超过3个月,且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结论低碳水饮食是少吃精制碳水和含有大量添加糖的加工食品,并不是不吃碳水;长期低碳水饮食可能导致急性休止期脱发,但这类脱发是一般是暂时性的;长期低碳水饮食大脑会感到疲惫、头晕、失眠、易怒,导致记忆力下降;低碳水饮食多用于短中期体重控制,其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待进一步研究。作者|胡忠东 副主任医师 注册营养师 健康管理师审核|钟 凯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文章由“科学辟谣”(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引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作者: 2023/05/29 09:18
  • 全国爱发日丨90后都脱发了…拯救发际线,看你是真脱还是假脱? 最近几十年,脱发人数迅速扩大,并且脱发人群越来越低龄化。甚至有医生表示,接诊脱发人群中的一半都是90后。新闻截图(图源:人民网微博)面对梳子上一把一把的头发,还有那悄然退后地发际线,各种价格不菲的生发液都用了个遍也不见效果,真是让人苦恼不已。脱发图片(图源:新浪微博)掉发≠脱发头发的生长分为三个阶段,即生长期、休止期和退落期。正常人有83%-91%的头发处于生长期,7%-15%处于休止期,2%处于退落期,脱发可以分为生理性脱发和病理性脱发。正常情况下,一个人每天掉落的头发在一百根以内都属于是正常现象,超过一百根时则需要注意掉发的时间长短。因为在一段时间内高强度工作、休息不好、饮食不健康等原因会导致短时间大量掉发的现象。但如果大量掉发现象存在的时间超过了两个月,那就是脱发了。鉴定脱发总共分三步:1、在保持头发通顺的情况下,将五指张开插入头发根部;2、将手掌与头皮贴紧,并拢手指后,向外梳理头发;3、反复几次后,若只掉发3~8根并且没有产生痛感,那么很有可能是脱发,就需要多多注意了。脱发原因这么多,你中了哪一个?脱发的原因总的来说有遗传基因、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精神状况以及外界环境五大因素。1.遗传基因很多人年纪轻轻就开始脱发,这也许是因为遗传。决定人是否会发生脱发现象的基因与性别有关系。男性脱发是显性遗传基因控制,女性脱发是隐性遗传基因控制。假设导致脱发的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则父亲脱发的基因组有AA、Aa两种,不脱发的基因组是aa这种情况;母亲脱发的基因组只有aa一组,不脱发的基因组有AA、Aa两种。如果父母都有脱发的现象,那么生下的孩子基因组构成有Aa、aa两种情况。如果生下的是男孩,有四分之三的概率会脱发,如果生的是女孩,则有四分之一的概率会脱发,由此可见,女生比男生更不容易脱发。基因组合(图源:作者自制)父母不脱发或是父母双方有一方脱发也可以照着上面假设的基因组计算一下,由于男女在脱发这个现象上遗传的基因性质不同,所以孩子是否遗传到脱发现象并不可以完全依据父母是否脱发来进行简单的判断。2.生活习惯熬夜导致的长期睡眠不足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包括长时间注视电脑、手机而造成的视疲劳等,这些都是缩短头发生长周期的主要原因。吸烟及过度饮酒除了对器官有所损害,还会扰乱内分泌系统,进而对头发的质量产生影响。在对头发的护理上面,经常会出现“过度洗护”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男性因为头发短总是会随意用凉水冲洗一下,其实过于频繁的洗护也会出现脱发的情况。这是因为我们头皮分泌的油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护头皮表面环境,隔离开外界的不干净物质,过度频繁的洗护会减少头皮分泌出适量的油脂,进而产生脱发现象。3.饮食结构俗话说“病从口入”,饮食结构是否合理是影响人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头发生长需要四十多种营养物质,主要包括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现在有很多人的饮食结构比较单一化,零食代替正餐等情况越来越多,挑食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些都会影响头发的生长。当身体里的营养物质不足以供给头发正常生长需要的时候,人体就会产生脱发现象。4.精神状况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尤其是生活在都市中的上班族,当承受的压力过大时,人的精神会长期处于紧绷状态,甚至会产生一定的焦虑及抑郁现象。这时候人体就会释放出一种激素“皮质醇”,这种激素会导致人体内油脂分泌过盛,导致脱发。5.外界环境当人体受到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比如受到辐射、重金属、化工物质等物理或是化学性因素,都会影响到头发的生长。除此之外,频繁地去理发店做头发是损害毛囊最大的因素,这也会严重影响到头发质量。怎样避免脱发呢?1、遗传导致的脱发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植发,也可以进行药物治疗,但是只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2、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避免长时间打游戏、玩手机;3、饮食结构也要调整,营养摄入要均匀适量,可以多吃一些高蛋白的食物,像豆制品、牛肉、鱼肉之类,通过吃水果蔬菜来补充身体里的维生素;4、平时工作中要合理安排好时间,将工作和生活分开,劳逸结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多多放松自己,缓解精神压力;5、尽量减少烫发、染发、打定型膏等做法,也不要过度洗护,更不要用低质量的洗发用品,不要长期接触对人体有危害的物理、化学物质。(图源:百度图片)最后,希望每个有脱发困扰的朋友都能重拾乌黑浓密的秀发…… 作者: 2023/05/29 09:17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主要内容如下。目录  一、规划基础  (一)发展现状  (二)形势要求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三、国家水网总体布局  (一)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  (二)畅通国家水网大动脉  (三)建设骨干输排水通道  四、完善水资源配置和供水保障体系  (一)实施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  (二)完善区域水资源配置体系  (三)推进水源调蓄工程建设  五、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  (一)提高河道泄洪能力  (二)增强洪水调蓄能力  (三)确保分蓄洪区分蓄洪功能  (四)提升洪水风险防控能力  六、完善河湖生态系统保护治理体系  (一)加强河湖生态保护治理  (二)加快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三)推进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  七、推动国家水网高质量发展  (一)推进安全发展  (二)推动绿色发展  (三)加快智慧发展  (四)统筹融合发展  (五)完善体制机制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二)加强组织实施  (三)加强政策保障  (四)加强科技支撑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建设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做好国家水网顶层设计,编制了《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本规划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水网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规划期为2021年至2035年。一、规划基础(一)发展现状国家水网是以自然河湖为基础、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调蓄工程为结点、智慧调控为手段,集水资源优化配置、流域防洪减灾、水生态系统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水利建设,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成功战胜了数次特大洪水和严重干旱,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新时代构建国家水网奠定了重要基础。纵横交织的自然河湖水系网络,为国家水网建设提供了天然条件。河湖水系是水流的载体,具有行蓄洪水、排水输沙、供水灌溉、内河航运、水力发电、维护生态等多种功能。我国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45203条,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及以上湖泊2865个。河湖水系相互交织,形成复杂多样的河网格局和生态系统,成为国家水网的重要本底条件。规模庞大的水利设施,为国家水网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我国已基本建成防洪减灾、城乡供水、农田灌溉等水利工程体系,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国之重器发挥巨大效益。我国已建成各类水库9.8万多座,总库容9000多亿立方米,水资源调控能力约30%;5级及以上堤防约32万公里,保护了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经济区;建成大中型灌区7330多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37亿亩。各类水利工程逐步由点向网、由分散向系统发展,成为国家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湖水系连通和人工基础设施融合发展,为国家水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连通河湖水系、构建江河水网的实践探索,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宏伟工程仍在发挥重要作用,造福中华民族。随着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等重大引调水工程相继建成,跨流域跨区域水网格局逐步形成。部分地区在水网建设和河湖水系连通方面的实践,为国家水网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由于我国水问题的复杂性和治水的艰巨性,与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基础设施体系要求相比,水利工程体系还存在系统性不强、标准不够高、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国家水网总体格局尚未完全形成。防洪排涝减灾体系仍不完善,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不高,水利工程互联互通和协同融合不够,现代化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安全绿色智慧发展亟待加强,水利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效率有待提升,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系统性、综合性、强韧性还需增强。(二)形势要求当前,我国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需要有坚实的水安全支撑和保障。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充分发挥超大规模水利工程体系的优势和综合效益,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水安全,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是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更大范围实现空间均衡的必然要求。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全国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1/2。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迫切需要加强水资源跨流域跨区域科学配置,解决水资源空间失衡问题,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和供给能力,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是解决生态环境累积欠账、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一些地区经济社会用水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导致水质污染、河道断流、湿地萎缩、地下水超采等生态问题。目前,全国仍有3%国控断面地表水水质为Ⅴ类、劣Ⅴ类,全国地下水超采区面积28万平方公里,年均超采量158亿立方米。河湖水域空间保护、生态流量水量保障、水质维护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系统谋划水资源优化配置网络,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既保障经济社会用水需求,又实现“还水于河”,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是有效应对水旱灾害风险、更高标准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的迫切要求。我国水旱灾害频发,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易受流域性洪水、强台风等冲击,中西部地区易受强降雨、山洪灾害等威胁,400毫米降水线西侧区域大多干旱缺水、生态脆弱。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需要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提升洪涝干旱防御工程标准,维护水利设施安全,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动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强韧性的安全水网,保障经济社会安全运行。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系统谋划、整体协同,精准补短板、强弱项,优化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发展模式,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水生态保护治理体系为重点,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互联互通,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二)工作原则——立足全局、保障民生。坚持全国一盘棋,立足长远、适度超前,统筹推动国家水网建设,支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生产力布局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支撑。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节水优先、空间均衡。把节水作为实施国家水网工程的基本前提,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充分发挥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要求,科学合理规划水网工程布局,优化水资源空间配置,提高重要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人水和谐、绿色生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国家水网建设和运行管理全过程,努力建设生态水利工程,持续改善水生态水环境,维护河湖生态系统完整性,实现人水和谐共生,促进可持续发展。——系统谋划、风险管控。坚持系统观念,立足流域整体,兴利除害结合,系统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国家水网建设的重点,推进各层级水网协同融合,着力提升国家水网整体效能和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强化底线思维,增强水安全风险防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改革创新、两手发力。坚持多轮驱动,发挥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多方面作用。创新国家水网建管体制和投融资机制,更好发挥水价杠杆作用。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大力推进水网数字化、调度智能化、监测预警自动化,加强实体水网与数字水网融合,提升水网工程科技和智能化水平。(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设一批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国家骨干网建设加快推进,省市县水网有序实施,着力补齐水资源配置、城乡供水、防洪排涝、水生态保护、水网智能化等短板和薄弱环节,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水网工程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到2035年,基本形成国家水网总体格局,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逐步建成,省市县水网基本完善,构建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水平全面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和抗旱应急能力明显提升;江河湖泊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完善,防洪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洪涝风险防控和应对能力明显增强;水生态空间有效保护,水土流失有效治理,河湖生态水量有效保障,美丽健康水生态系统基本形成;国家水网工程良性运行管护机制健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调度运用基本实现。(四)主要任务构建国家水网之“纲”。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以大江大河干流及重要江河湖泊为基础,以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线为重点,科学推进一批重大引调排水工程规划建设,推进大江大河干流堤防达标建设、重点河段河势控制,针对重点河段适时开展提标建设,构建重要江河绿色生态廊道,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织密国家水网之“目”。结合国家、省区市水安全保障需求,加强国家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与区域重要水资源配置工程的互联互通,推进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和引调排水工程建设,形成城乡一体、互联互通的省市县水网体系,改善河湖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水资源配置保障能力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打牢国家水网之“结”。加快推进列入流域及区域规划、符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控制性调蓄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快重要蓄滞洪区建设,充分挖掘现有工程的调蓄能力,综合考虑防洪、供水、灌溉、航运、发电、生态等功能,加强流域水工程联合调度,提升水资源调控能力,发挥工程综合功能和效益。三、国家水网总体布局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结合江河湖泊水系特点和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国家骨干网、省市县水网之间的衔接,推进互联互通、联调联供、协同防控,逐步形成国家水网“一张网”,共同发挥保障水安全的作用,促进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布局相均衡,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根据我国自然地理格局、江河流域水系分布、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及河湖水系连通情况,国家水网主骨架由主网和区域网组成。未来根据国家长远发展战略需要,逐步扩大主网延伸覆盖范围,与区域网互联互通,形成一体化的国家水网。(二)畅通国家水网大动脉充分发挥长江、黄河等国家重要江河干流行洪、输水、生态等综合功能,加快完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扎实推进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生命线作用,用足用好东、中线一期工程供水能力,提高工程供水效益。坚持科学布局,准确把握东线、中线、西线各自特点,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战略安排,深化方案比选,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后续工程建设。(三)建设骨干输排水通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合理布局建设一批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和江河防洪治理骨干工程,形成南北、东西纵横交错的骨干输排水通道。统筹考虑重要区域水安全保障需求,优化水资源调配体系,推进水资源配置骨干工程建设。加快实施重要江河堤防达标提质升级和河道综合治理,相机新(扩)建重要分洪通道,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提升江河行洪排洪能力。四、完善水资源配置和供水保障体系针对我国夏汛冬枯、北缺南丰的水资源分布特点,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现代化建设目标,坚持节水优先、量水而行、开源节流并重,采取“控需、增供”相结合的举措,在深度节水控水前提下,科学规划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和水源工程,依托纵横交织的天然水系和人工水道,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水资源互济联调,推进科学配水、合理用水、优水优用、分质供水,全面增强水资源总体调配能力,提高缺水地区供水保障程度和抗风险能力。(一)实施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聚焦流域区域发展全局,兼顾生态、航运、发电等用水保障,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实施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加强互联互通,加快形成战略性输水通道,优化水资源宏观配置格局,增强流域间、区域间水资源调配能力和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促进我国人口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利用格局优化调整。(二)完善区域水资源配置体系加强国家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与区域重要水资源配置工程的互联互通,开展水源工程间、不同水资源配置工程间水系连通,提升区域水资源调配保障能力。完善城市供水网络布局,加强饮用水水源地长效管护,改善供水水质,加快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形成多水源、高保障的供水格局。优化农村供水工程布局,强化水资源保护和水质保障,提升农村供水标准和保障水平。统筹用好当地水、外调水,强化地表水、地下水联调联供,加强再生水、淡化海水、集蓄雨水、矿井水、苦咸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提高水资源循环和安全利用水平。在易旱地区,加强抗旱引调提水工程和水库连通工程建设,提高水源调配和抗旱供水保障能力,保障干旱期城乡用水需求。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在东北松嫩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地区,结合国家骨干网水源工程和输配水工程,新建一批节水型、生态型灌区,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完善灌排骨干工程体系,创新并推广高效节水新技术新机制,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三)推进水源调蓄工程建设充分挖掘现有水源调蓄工程供水潜力,加快推进已列入规划的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提升水资源调蓄能力。加快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海岛地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增强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五、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摆在首位,遵循“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全面提升防洪安全保障能力。针对水旱灾害防御新形势新要求,从流域整体着眼,以大江大河大湖等重要江河湖泊为重点,开展七大流域防洪规划修编,进一步优化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布局,做好洪涝水出路安排,综合采取“扩排、增蓄、控险”相结合的举措,以流域为单元构建由水库、河道及堤防、分蓄滞洪区组成的现代化防洪工程体系,科学提升洪涝灾害防御工程标准,统筹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进一步增强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确保重要城市、重要经济区、重要基础设施防洪安全。(一)提高河道泄洪能力以河道堤防达标提标建设和河道整治为重点,加快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及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治理,保持河道畅通和河势稳定,全面提高河道泄洪能力。对涉及国家重大战略、重要经济区、重要城市群、重要防洪城市的重点河段,按照流域防洪规划和规程规范等要求,复核防洪能力,修订防洪标准,适时开展提标建设。加快实施中小河流治理,优先实施沿河有县级及以上城市、重要城镇和人口较为集中的河段治理。对北方地区河流,重点加强河道系统整治,减轻河道淤积萎缩,恢复河道行洪能力。对南方地区河流,重点维护河势稳定和行蓄洪空间,协调干支流关系,统筹防洪与排涝,减轻干流防洪压力。新(扩)建一批骨干排洪通道,解决平原河网地区外排通道不足、洪水出路不畅等问题。加强河口治理,规范入海流路,保持河口稳定畅通。(二)增强洪水调蓄能力加快实施一批流域控制性水库工程建设,提高江河洪水调蓄能力,努力争取流域洪水防控的主动权。长江流域重点推进上游渠江、沱江,中游清江水系,下游水阳江、青弋江等支流控制性枢纽建设;黄河流域重点加快东庄等控制性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古贤等工程;淮河流域重点开展上游潢河、汝河等支流,沂沭河及山东半岛重要行洪河道洪水调控工程建设;珠江流域加快西江、柳江等防洪控制性枢纽建设;东南诸河推进钱塘江、赛江等控制性枢纽建设。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健全常态化管护机制。加强科学调度,提高洪水资源化利用水平,发挥调蓄工程综合效益。(三)确保分蓄洪区分蓄洪功能根据流域洪水出路安排和防洪保护要求,优化调整蓄滞洪区布局,加快推进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流域重要蓄滞洪区建设,确保正常分蓄洪功能。加强蓄滞洪区土地利用、产业引导、人口规模管控。有条件的地方科学有序实行退田(圩)还湖。禁止非法侵占河湖水域,保护行蓄洪空间。以恢复蓄洪空间、行洪通道、生态空间为目标,因地制宜采取“双退”或“单退”方式,开展洲滩民垸分类整治,恢复行洪滞洪功能。优化黄河下游滩区治理方案,引导区内人口有序外迁。(四)提升洪水风险防控能力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影响和防洪形势变化,科学提高防洪工程标准,增强全社会安全风险意识,有效应对超标洪水威胁。提升流域防洪智能化水平,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项措施。加强水库群等水工程联合调度,发挥防洪工程体系整体优势,全面增强流域防洪安全保障能力。针对病险水库水闸、中小河流暴雨洪水、山洪灾害等突出风险点,及时有效消除风险隐患,提高应对洪涝灾害能力。六、完善河湖生态系统保护治理体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以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核心,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流域上中下游,兼顾地表地下,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大力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加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快复苏河湖生态环境,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  (一)加强河湖生态保护治理按照重塑和保持河流健康生命形态的要求,分区分类确定河湖生态流量目标,加强节水和水资源优化配置,退减挤占的河湖生态用水,开展重点河湖、湿地生态补水,保障河湖生态流量,维护生物多样性。强化河湖长制,深入推进河湖“清四乱”(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常态化规范化,持续整治侵占破坏河湖的问题。加强河湖监管巡查,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开展入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强河道河湖清淤整治清障、生态整治修复、水系连通,改善河湖水循环和水动力条件,恢复水清岸绿的水生态环境。加快划定河湖管理范围及岸线保护范围,加强岸线功能分区管控,实施河湖空间带修复,打造生态宜居、亲水便捷的沿江沿河沿湖绿色生态走廊。推进大江大河河口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加强重大引调水工程水源区及输水干渠、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二)加快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华北等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在确定地下水取用水量和水位控制指标基础上,采取强化节水、禁采限采、水源置换等综合措施压减地下水超采量,严控地下水开发强度。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按照禁止开采区和限制开采区要求,实行分区管护。多渠道增加水源补给,在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利用当地水、外调水和再生水,实施超采区地下水回补,逐步实现采补平衡。(三)推进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加强青藏高原“中华水塔”保护,加大封育保护力度,因地制宜实施林草植被恢复等预防保护措施,提高林草植被综合覆盖度,提升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以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西南岩溶石漠化区、三峡和丹江口库区等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进坡耕地、淤地坝、侵蚀沟、崩岗治理等工程,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综合防治水土流失,提升治理效益。以流域为单元,以山青、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统筹配置沟道治理、生物过滤带、水源涵养、封育保护、生态修复等措施,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七、推动国家水网高质量发展统筹规划国家骨干网和省市县水网建设,坚持高标准、高水平,推动水网安全发展、绿色发展、智慧发展、融合发展,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一)推进安全发展提升水安全保障标准。高标准建设国家水网工程,对已建工程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水网整体安全性。针对气候变化影响和防洪安全保障需求,复核流域区域防洪能力,分析洪涝灾害风险,优化防洪区划,对沿河城镇级别、人口规模等保护对象重要性提升或新增防洪任务的河段,合理提高防洪安全保障标准和防洪工程标准。以提高城乡供水保证率为核心,有效应对特大干旱、水污染等供水风险,提升城乡供水安全标准和保障水平。加快制定修订水网工程技术标准,健全与水安全保障目标要求相适应的技术标准体系。在推进工程建设时同步配套完善监测计量设施。加强水安全风险防控。以水资源、防洪、水生态等风险防控为重点,健全国家水网工程安全防护制度,加强安全风险识别,建立风险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责任等全链条管控机制,确保水网工程运行安全。加强水网统一调度和水工程联合调度,发挥水网运行整体效能,增强系统安全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制定水网建设和运行管理安全风险应急预案,防范化解突发水安全事件,及时消除风险隐患。(二)推动绿色发展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国家水网建设要充分考虑流域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合理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建设节水高效水网工程。对水资源超载区水网建设,要加强需求侧管理,大力推动各领域节水,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合理规划建设引调水工程,增加水源补给,退减挤占的河道生态水量,压减地下水超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对水资源尚有开发潜力地区水网建设,要充分考虑河流水系、水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调入区与调出区,统筹相关区域用水需求,合理确定可调出水量,为构建水网提供水源支撑。建设生态水网工程。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国家水网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优化水网工程布局和建设方案,严格执行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要求,水网工程建设应尽量避让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避免压覆重要矿床。河道治理、堤防加固、引调水、调蓄水源等水网工程建设,注重生态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采取生态友好型建设方案、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因地制宜对已建水网工程实施生态化改造,深入开展小水电清理整改及绿色转型升级,建设绿色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加强水网生态调度,保障河湖生态流量,维护河湖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推动健全流域区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在工程建设中注重保护、传承、弘扬优秀水文化。(三)加快智慧发展加强水网数字化建设。深化国家水网工程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融合,推动水网工程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以自然地理、干支流水系、水利工程、经济社会信息为主要内容,建设数字孪生水网,加快构建映射物理水流过程及其响应过程的数字化场景,提升水网工程数字化水平,实现物理水网与数字水网间动态实时信息交互和深度融合。推进水网工程与相关行业数字化平台衔接,实现信息共享。提升水网调度管理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国家水网调度中心、大数据中心及流域分中心建设,构建国家水网调度指挥体系。通过智慧化模拟,支撑水网全要素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的模拟分析,提供智慧化决策支持,提高水网防洪、供水、生态等综合调度管理水平。完善水网监测体系。充分利用已有监测站网,加快重要江河干流及主要支流、中小河流监测站网优化与建设,加强水文水资源、取排水、河湖空间、水生态环境、水土保持、水工程安全等监测,全面提升水网监测感知能力。推动新一代通信技术、高分遥感卫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应用,提高监测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打造全覆盖、高精度、多维度、保安全的水网监测体系。(四)统筹融合发展加强国家骨干网和省级水网互联互通。统筹国家、区域水安全保障需求,加强国家骨干网和省级水网的衔接和互联互通,做好省级水网规划建设,发挥水网工程整体效益。北方缺水地区依托跨流域调水骨干工程,建设完善省级水网,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和供水保障程度,逐步降低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加强洪水资源化利用。南方丰水地区通过水网工程,提高区域防洪排涝能力,统筹调配水资源,增强河湖水动力。有序推进省市县水网协同融合。依托国家骨干网和省级水网,优化市县河湖水系布局,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打通防洪排涝和水资源调配“最后一公里”,提升城乡水利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开展城市水系连通,留足城市河湖生态空间和防洪排涝空间,推进再生水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可以采取城镇供水管网延伸或者建设跨村、跨乡镇联片集中供水工程等方式,发展规模集中供水。完善灌排体系,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提高农村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强水网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推进国家水网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在粮食主产区及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地区,新建一批现代化大型灌区,提升粮食生产保障能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改造,提高灌区输配水效率。推进水网与电力行业融合发展,加强国家水网与水电基地协同融合。推进水网与能源产业布局融合发展,在强化节水基础上,根据水资源承载条件,优化产业布局,合理规划水网建设,保障重要能源基地合理用水需求。推进水网与航运融合发展,加强水网与水运通道统筹,结合流域综合规划,科学论证和有序推进内河航运发展。巩固长江黄金水道、珠江、大运河黄河以南段等航运主通道,加强江汉运河、江淮运河等工程规划建设,推进平陆运河建设。(五)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水网建设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投建运营一体化建设管理模式。对国家骨干网建设,由中央或省级组建项目法人,负责建设运营管理。对省市县水网建设,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专业优势的水管单位、供水公司、投融资平台等,组建水网建设运营实体。支持社会资本采取股权合作、特许经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参与符合条件的水网项目建设运营。健全水网良性运行机制。完善国家水网调度运行机制,提高水网运行效率和效益。研究建立水网运行调度管理等制度体系,提高制度化管理水平。推进水权水市场改革,规范明晰用水权,完善用水权市场化交易制度。加快水网供水价格改革,创新完善公益性与经营性供水相结合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水资源节约和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与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相适应的水价形成机制。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健全节水激励机制。健全水网工程运行管护常态化机制,积极推进管养分离,促进管理专业化、标准化。深化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探索集中管理模式,促进工程良性运行。八、保障措施(一)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国家水网建设正确政治方向。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全面调动各级干部建设国家水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如期完成本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二)加强组织实施加强国家水网总体设计和组织保障,完善国家水网建设规划体系,建立健全规划纲要实施协调推进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通盘考虑、分区施策,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项目前期工作进展等,科学有序推动各级水网工程统筹规划、协同建设。创新省级水网建设推进机制,开展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深化水网工程前期论证,科学合理确定工程建设规模、布局和方案,力争实现水网综合效益最大化。有关部门和地方要将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滚动实施。“十四五”时期,重点实施一批规划依据充分、前期工作基础较好、地方建设积极性高的国家水网重大工程。(三)加强政策保障各有关部门要细化完善立项审批、资金投入、用地用海、生态环境等配套政策,积极支持国家水网工程规划建设。加强水网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协调,将国家水网建设项目统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中央投资对国家水网工程建设予以支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水价标准和收费制度,建立合理回报机制,扩大股权和债权融资规模。对有发电、供水等经营收益的水库和引调水工程,探索和规范推行项目法人招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依法合规参与工程建设运营。推动符合条件的项目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盘活存量资产。(四)加强科技支撑积极开展国家水网建设重大问题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运用系统论、网络技术等理论方法,提高水网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建设施工、联合调度等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水平。加强国家水网科研能力建设,依托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建立国家水网科研基地。吸纳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推广使用实用技术。加快水网建设相关领域科技人才培养和实践锻炼,培育领军人物和专业化科研技术创新团队,为国家水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 2023/05/29 09:13
  • 叹气、抖腿、跷二郎腿……这7个小动作很伤身,快改掉!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小动作、小毛病,比如咬嘴唇、咬指甲,但你可能没想到,这些小毛病其实对身体也有不少危害。今天,就来盘点一下那些会伤身的小毛病。01咬嘴唇:引起唇炎江苏省南京市口腔医院口腔正畸科副主任医师季彤表示,嘴唇是很脆弱的,经常咬嘴唇会造成嘴唇皲裂起皮,还有可能造成细菌感染,引起唇炎。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长期咬嘴唇,口腔里的颞颌关节得不到休息,容易引发颞颌关节炎。还可能造成前牙反合,下颌向前突出。平时多涂润唇膏保持嘴唇的湿润,减少咬嘴唇。当紧张或考虑问题咬嘴唇时,可以用吹气或者咬牙来分散一下注意力。02咬指甲:小心甲沟炎上海长征医院儿科主任医师苏渊表示,咬指甲会伤到手指表皮,会使指甲缘出血、指甲畸形,还易招致咬指甲癖和甲沟炎等,并与口腔感染相互传染,影响口腔健康,如引起牙龈的吸收、门牙缘出现裂痕等。很多家长为制止孩子咬指甲,就在指甲上涂苦、辛、辣的东西,这些只能暂时有用,过不了几天又犯了。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咬指甲癖的防治关键应是心理治疗。要弄清孩子咬指甲的原因,对症下药,比如消除让他紧张、忧虑的因素。另外,还可通过玩游戏来分散其注意力。03叹气:损害呼吸系统过度的叹气会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处于恐慌状态的人经常会频繁地叹气,这使得他们经常出现换气过度综合征,表现为头晕目眩、肢体末端麻木等。如果想改掉这个习惯,可以有意识地隔一段时间就做几次深呼吸。04抠鼻孔:易引起细菌感染湖南省胸科医院内三科主任医师梁珍表示,经常用手挖鼻孔,有可能导致鼻腔黏膜和鼻前庭皮肤的损伤,并容易引起细菌感染。经常抠鼻孔还可能造成鼻结核。鼻结核早期症状常很轻微,可出现鼻塞、头晕等症状,严重者病变向深层发展,破坏软骨,甚至可造成鼻翼塌陷等。如果想清理鼻腔,可以自己配制盐水,浓度为0.9%,要用无碘盐。也可以购买专用的鼻腔清洗器,每天给鼻子洗个澡。如果感冒时,鼻腔内分泌物较多引起干痂,可用棉签蘸水后湿润黏膜再轻轻地将干痂拨出来,千万不要随便挖鼻孔。05跷二郎腿:容易腰疼跷二郎腿会导致骨盆倾斜,腰椎承受压力不均,造成腰肌劳损,同样也会导致腰椎间盘受力不均,长时间这个姿势很可能会腰间盘突出。此外,还会提早出现退化性关节炎,增加静脉曲张的风险。臀桥训练有助于改善二郎腿。身体平躺在垫上,双手掌心向下平放于身体两侧,双腿微微分开至略宽于肩并弯曲呈60度角,吸气同时收紧臀部,并依靠臀部的力气将下腰部抬起使整个躯干从肩部到膝盖基本处在一条直线上,至最高点后稍停5秒,然后慢慢下放至几乎接近地面的位置即停止。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06抖腿:加重焦虑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吴云成表示,很多人在焦虑、紧张的状态下,会抖腿、转笔、打响指等。这些习惯容易形成心理上的依赖。有些人依赖抖腿等小动作来缓解焦虑,结果往往演变成不做小动作就会加倍焦虑。抖腿在多数情况下并非疾病,也没有特别大的不良影响。但在社会文化中,抖腿是一种很不雅的行为,会引起旁边人的不满。可以用运动、娱乐等积极健康的方式替代。07皱眉:显得衰老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副主任医师王克明表示,经常皱眉头,额头的川字纹和抬头纹会越来越深,看上去更加老态和压抑。另外,有些皱眉可能和面部神经麻痹有关,建议去医院神经外科检查是否是面肌痉挛引起的。改正皱眉这个小动作,可以让亲友在你皱眉的时候及时提醒你,不过,最好还是从内因上寻找答案。来源:健康时报复核:李南南 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工作部副部长 二级调研员 中国科普作家(医学方向) 作者: 2023/05/29 09:01
  •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 人类第一次在太空安插的“隐蔽杀手”是怎样的? 在1950年代末第一批人造卫星发射升空后,坐拥冷战最高航空航天科技水平的美国和苏联,自然开始思考军事人造卫星和对应的反制手段。在经历了一系列并不非常成功的高空核试验和核弹头反卫星武器后,科学家最终走上了“反卫星卫星”的道路。轨道上的舞蹈相较于现在常见的军用、民用卫星,1950年代末期的“先驱者”们并没有独立改变轨道的能力,第一批人造卫星以探索目的为主,技术相当不成熟。在苏联科学院院士切洛梅的带领下,OKB-52开始了让卫星具备独立改变轨道平面和高度能力的尝试。作为美国实验“科罗纳”侦察卫星和“大胆猎户座”反卫星导弹的对应措施,这一计划在1961年被加入了反卫星防御系统项目,正式作为一项反卫星武器进入开发流程。图为:现代高清重置的“飞行”1号图像(图片来源:外网资料)不同于使用高空核爆的EMP效应达成杀伤,苏联的“反卫星卫星”期望通过更加“无污染”的方式实现对目标的摧毁。虽然释放大量破片依然会严重妨碍相近轨道上的其他航天器,但是相较于只要靠近即可产生严重附带损伤的辐射尘带,常规杀伤手段的破片只有撞击伤害,更容易通过规避危险轨道来解决,误伤己方单位的概率大大降低。但是常规杀伤手段需要的精度非常惊人,不同于大气层内航空器基于目标高度和速度进行空战,轨道上的航天器提升轨道高度依靠的更多是加速变轨而非垂直方向的机动。想要让攻击卫星进入目标卫星的杀伤范围甚至直接交汇,对于1960年代的电子技术来说是个巨大的难题。苏联的科学家们进行了广泛的尝试,最终基于1960年代的电子技术开发出了一套复杂但是有效的控制逻辑:卫星的主要控制由地面进行,根据目标卫星的状态由地面控制站指令进行变轨。而在较近的距离,当时的电子技术不支持高分辨率的电视图像传输,科学家为卫星安装了一整套雷达和内置计算机,用于在末端彻底脱离地面控制,雷达发现目标后锁定并且独立完成杀伤。不同于大气层内航空器总是需要考虑地面回波干扰雷达搜索,卫星上的“对天”雷达几乎不会受到任何杂波干扰,目标截获非常明确,即便不使用多普勒雷达也可以获得很好的锁定效果。在明确目标卫星的位置后,卫星内置计算机会计算撞击航向,在距离合适的情况下使用火箭发动机快速抵近并释放破片进行杀伤。图为:作为杀伤破片的5毫米钢球(图片来源:网易)1963年,苏联的第一枚可变轨卫星发射升空,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拥有独立变轨能力的航天器。该项目系列卫星被冠以“飞行”的名称,在1963年进行了变轨能力的充分测试,证明了成为反卫星武器的能力。这一项目最终被称为“卫星歼击机”。矛与盾为了“卫星歼击机”的项目研发需要,苏联必须有足够的“靶标”卫星用于实验才能确保“卫星歼击机”具备完整战斗力。在此之前,美苏双方的反卫星武器实验大多没有安装完整战斗部,更没有实战摧毁特定目标的测试。为了满足测试需要,科学家们又开发了世界上第一枚“装甲卫星”。为了确保可以承受“卫星歼击机”的多次攻击,使用了钢制装甲保护层保护内部仪器。装甲卫星被命名为“郁金香”,可以检测发现“卫星歼击机”释放的杀伤破片,可以承受3枚“卫星歼击机”的攻击,并且拥有变轨能力以保持轨道,做好一个优秀的靶标。第一枚“郁金香”装甲靶标卫星于1971年发射升空,最终在同年被“卫星歼击机”摧毁,成就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反卫星武器测试。图为:未发射的金刚石空间站(图片来源:网易)作为对美国航天技术进步和可能的反卫星能力的担忧,苏联科学家在同一时期提出了使用火炮对卫星攻击或进行自卫的空间站项目。相比于“卫星歼击机”来说,这一项目允许人员在轨道上滞留并且操作航天器,操作精度和可靠性有更高的保障。同时搭载火炮的武装空间站并不是一件一次性的兵器,可以进行重复使用,也可以用于对地侦察摄像任务,在经济成本上更值得期待。科学家在空间站上简单粗暴地固定了一套23毫米航炮,这一项目被称为“金刚石”。“金刚石”计划与“礼炮”空间站并行发展。在1971年“礼炮”1号空间站成功部署后,1973年“金刚石”1号,同时也是“礼炮”2号进行发射,结果因为压力泄露最终被放弃。1974年,“金刚石”2号,同时也是“礼炮”3号终于成功进入轨道,并且在1975年在遥控状态下向靶标发射了23毫米航炮,成为了第一件在太空中进行发射的武器。相较于电子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冷战期间的反卫星武器发展可谓历经磨难。从最早的核反卫星武器到苏联的常规反卫星武器尝试,无一不是工程学上的奇迹。在尚且没有现在数字电路和先进计算机的情况下,科学家榨干了手中每一份可用的技术,用“简单粗暴”和精妙的工程学和自动化控制设计实现了令人咋舌的太空武器系统。其中“卫星歼击机”项目一直沿用到1993年,而“金刚石”计划则直接导向了后来更先进的太空武器平台,在人类的太空探索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作者简介:黄天,媒体工作者,主要从事军事、科普相关媒体工作,长期研究冷战军事科技发展历程 作者: 2023/05/26 09:15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