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中国
  • 静电危害大!入秋后这个隐患必须注意! 创新内蒙古 秋季天气干燥,极易产生静电,所以入秋后有一个防范重点,就是防范静电事故,一起来看看相关的安全知识吧!静电的危害1爆炸和火灾爆炸和火灾是静电带来的最大危害。静电能量虽然不大,但因其电压很高而容易发生放电。当带电体与不带电或静电电位低的物体互相接近时,如果电位差达到 300V 以上,就会出现火花放电。静电放电的火花能量,若已达到周围可燃物的最小着火能量,而且可燃物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爆炸极限,就会立即发生燃烧或爆炸。2静电电击对人体的危害静电电击只发生在瞬间,通过人体的电流为瞬时冲击电流,其危害主要表现在 3 个方面:直接伤害、二次伤害、精神紧张。人体遭受电击时,会精神紧张,发生误操作、高空坠落、摔伤或触碰机械造成伤害等后果。3静电生产环境等的危害静电可以使生产中的粉体沉积,堵塞管道、筛孔等,造成输送不畅引起系统憋压,超压能导致设备破裂。贮运塑料等产品过程中,静电放电会导致产品熔融、粘结、变色甚至分解变质、报废等。静电放电能量可能导致计算机、生产控制仪表、安全控制系统中的硅元件损坏,引起误操作而酿成事故。静电的防范1生活中的防静电1、多穿丝绵少化纤,洗涤保管要注意。秋冬季节尽量选择柔软顺滑的丝绵类衣物,少穿易起静电的化纤类衣物。针对常见的毛衣、针织衫等衣物,清洗时可提前用柔顺剂浸泡一遍,或将柔顺剂用水稀释,喷洒于衣物上,可以使衣物变得柔软,从而有效减少因摩擦产生的静电。保管衣物时,在衣物之间夹进报纸,或将纯棉衣物夹放在编织衣物之间,也可以防止衣物摩擦产生静电。2、定时洗头勤打理,酒精产品需远离。秋季天气转干,容易使发质变干且滋生头皮屑。污垢黏着的头发是静电产生的温床,所以一定要勤洗头勤洗澡、勤换衣服勤打理。除此之外,酒精的挥发会让头发更干,所以在给头发做定型时尽量不使用含酒精产品。此外,选择木头或骨质的梳子,可以在梳头时避免静电产生。3、勤洗手部去静电,各类乳液来保湿。对于人体自身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多洗手,保持手部湿润,这样可以在水中释放掉皮肤表面的静电荷。平时还可以使用保湿效果好的护手霜、面霜、身体乳液。4、健康饮食多喝水,蔬菜水果样样齐。多吃蔬菜、水果、酸奶等酸性食品,多饮水,同时补充钙质和维生素C,可以减轻静电影响。5、室内每天要通风,花草绿植来帮忙。每天保持一段时间的室内通风,最好使用空气加湿器,室内摆放一些花草绿植。6、车门隔衣巧来开,车内用品选对材。对于有车一族,开车门前可以先隔着衣服接触车门排掉身上的静电,同时注意车内保湿。选择座套、坐垫及脚垫等用品时,最好使用真皮或纯棉制品。2加油站的防静电1、加油时不要使用手机等电器设备,也不要有拍打衣物、用化纤梳子梳头等这些易产生静电的不安全行为。2、加油前先放电。加油站内的自助加油机本身有释放静电的设计,加油时先触碰一下加油机机身,可放掉身上的静电。3、加油过程中不要回到车内,防止静电再次上身。4、注意运用好加油枪。加油前可将加油枪在油箱口轻碰一下消除静电,加油时将油枪尽量深入油箱口,可减少汽油蒸汽的挥发,相当于从源头上减少了起火介质。万一碰到油枪口冒火,千万不要惊慌,应马上停止加油作业,然后将加油枪口远离油源,迅速用灭火器将火扑灭。(来源:科普中国) 作者: 2024/09/25 09:26
  • 每个人体内都可能有癌细胞!做好这 9 件事,让癌症都“怕你”! 原创 科普中国新媒体 科普中国 参考文献[1] Arute, F., Arya, K., Babbush, R. et al. Quantum supremacy using a programmable superconducting processor. Nature 574, 505–510 (2019).[2] Feng Pan, Pan Zhang. Simulating the Sycamore quantum supremacy circuits.[3] Google Quantum AI and Collaborators. Phase transition in Random Circuit Sampling.策划制作审核丨潘战和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博士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视觉丨朱航月责编丨王梦如审校丨徐来 林林 作者: 2024/09/25 09:24
  • 身体出现这3个高危迹象,说明你真的累过头了! 好奇博士 科普中国 策划制作来源丨好奇博士审核丨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主任 研究员责编丨一诺 作者: 2024/09/25 09:23
  • 雷雨天气,警惕这种病!专家提醒→ 科普中国 入秋以来,过敏性鼻炎在北方地区进入高发期。一场秋雨一场凉,近期不少城市因为雷雨天气加剧了空气中过敏原的释放与散播,导致“雷暴哮喘(thunderstorm asthma)”患者在各大医院激增。19日下午至20日凌晨,甘肃省兰州市主城区出现降雨和雷阵雨天气,不少市民出现剧烈咳嗽、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而前往医院就诊。医生根据临床经验,明确诊断这类患者病症属于“雷暴哮喘”。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甘肃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张红说,“雷暴哮喘”通常表现为哮喘发作、呼吸困难、喘鸣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呼吸窘迫,这类患者往往是有哮喘病史、过敏性鼻炎或是过敏体质的人。专家介绍,“雷暴哮喘”是指在雷雨天气中或紧随其后出现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或加重,多发生在花粉季节,可表现为局部地区哮喘的大规模暴发,症状有轻度至重度不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胸部疾病诊疗中心主任柳小平说,植物上未脱落的花粉以及悬浮在空气中的花粉,因雷雨天气释放出大量直径更小的颗粒或碎片,这些颗粒或碎片随下降气流或雨滴返回地面。“雷暴天气使花粉变成更微小的颗粒,更容易进入呼吸道。”柳小平说,“雷暴哮喘”发作时,过敏患者可第一时间选择使用抗过敏药物和抗炎、扩张支气管药物,再配合用一些止咳等对症药物。“使用布地奈德气雾剂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和沙丁胺醇气雾剂等扩张支气管药物,能够起效快,缓解气管痉挛。”他说,如果哮喘发作后吸入支气管扩张剂仍然不能缓解,或症状持续加重,应该及时就医。专家提醒,季节更替期间是过敏高发季节。易过敏人群平常要注意天气变化,遇到雷雨天气尽量少出门,在家时关闭门窗,少接触过敏原。外出时不仅要防护鼻腔,还要注重对面部、眼部的防护。日常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通过户外锻炼提高免疫力。策划制作来源丨新华网责编丨一诺审校丨徐来 林林 作者: 2024/09/24 11:07
  • 长期感受不到快乐的人,都有一个不太健康的习惯 壹心理 科普中国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现象:上司批评了自己一句,就不停地复盘和检讨自己哪里做错了,没心思去做其他工作;朋友评价了一句自己今天的穿着,回家就不停照镜子,老觉得自己哪哪都不对劲……这就是内耗者的一个共性——穷思竭虑。即反复咀嚼、回味一件事,特别是让人不愉快的回忆。久而久之,便形成难以打破的思维习惯,甚至再也感受不到快乐。为什么我们会不受控地陷入“穷思竭虑”中?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思维习惯,走出内耗?今天,就来好好和大家聊一聊。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强迫性穷思竭虑,是一种自我保护策略不知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体会:遇到焦头烂额的事情时,把注意力从负面情绪转移到思考问题的根源上,会更有安全感。本质上,“穷思竭虑”是我们应对负面情绪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反复思考时,你会认为自己能重新夺回事情的掌控感,并有机会推翻不好的结果。从心理学角度解释,这是由于个体认知不可调和,产生和事实截然相反的诸多观念,导致个体失去“统觉(apperception)”能力。如果你经常陷入“穷思竭虑”而无法自控,那么就要小心:你可能已经产生“强迫思维”。产生“强迫性穷思竭虑”的人,很容易会对已经既定的事实,反复思考、反复推翻、反复求证。自己有时也知道没有必要这样做,但最后无法自控。就像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里,女儿发消息问唐志军:“人类存在这宇宙中的意义是什么?”作为科幻杂志主编的唐志军答不上来,后来,女儿因抑郁症自杀去世,这个问题反复萦绕在他内心。他想来想去,始终想不出答案,觉得这个问题自己回答不了,便寄希望于外星人能回答。他的生活逐渐脱离现实:渴望从电视机里寻找“外星人的信号”,痴迷于寻访外星生命体的痕迹,花大价钱只为看一眼假冒的“外星人遗体”……不难发现:长期穷思竭虑,让唐志军进入一种近乎“白日发梦”的妄想状态。即使吃了毒蘑菇生死未卜,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依然是托朋友问一问外星人:“你问问他们,我们人类存在这个宇宙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女儿临死前留下的问题,成了唐志军永远也钻不出的牛角尖。越想逃避现实,就越是想不通,越痛苦、迷茫、不安,越要逼自己去找到答案,认为这样才算给去世的女儿一个交代。其实,唐志军正是通过“强迫性穷思竭虑”,来转移女儿离开所带来的痛苦。美国心理学家苏姗·诺伦-霍克西玛(Susan Nolen- Hoeksema)提到:不断陷入反刍思维,是应对消极情绪的一种方式。包括重复和消极地关注痛苦,关注可能的原因和后果,不断思考让自己感到抑郁的内容,试图通过找到答案,来让自己好起来。然而,用穷思竭虑来逃避现实,很可能会陷入更长时间的焦虑和抑郁。就像唐志军,过度思考女儿临死前的问题,逼自己不断复盘女儿自杀的创伤,用刀子反复“戳”自己。最后变得个性偏执、拒绝社交,日子也过得越来越虚无……穷思竭虑的人总以为,思考能带来掌控感和安全感,只要找到答案,一切都会好起来;实际上,这份过度思考把自己置于很危险的境地:不断回顾过去的决策、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深感焦虑、过度担心别人的看法、对外界的一切反馈都敏感多疑……很多时候,你过度思考和担忧的问题本身没有现实意义,只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暂时性的心安而已。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为什么我们会陷入穷思竭虑?穷思竭虑者的过度思考,绕不开三个深层动机:1积极假设对想太多抱有积极假设,认为“只要把问题想清楚搞明白了,我的问题就解决了,症状就能改善”。但这其实是一个悖论:自认为思考就能解决问题,却永远找不到答案,不仅没有换来心安,反而越来越痛苦。美国心理学家苏姗·诺伦-霍克西玛解释道:“穷思竭虑者,会无意识陷入到对强迫观念和症状的反刍之中。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解决症状,实际上在维持症状,此类对思维反刍的信念,反而会导致反刍思维一直持续。”2认知失调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做过一组实验,请被试者做很无聊的事,比如卷毛线,但要其对后面的被试者撒谎:“这个活动很有趣。”被试者分为两组,一组撒谎后会得到 10 块钱,另一组什么都得不到。结果发现,什么都没得到的那一组更容易出现认知失调,因为他们需要思考一个合理的理由来解释撒谎行为:“我一分钱也没有得到,到底为什么要撒谎呢?”费斯汀格的解释是:被试者心口不一致时,脑中有了两个认知因素,“这很无趣”和“我对别人说这很有趣”,两者相互失调。为了消除心理上的失调感,TA 们便要找理由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由此可见,生活中存在大量冲突的人,更容易为了给自己找一个理由,陷入穷思竭虑:“嫁给他太痛苦了,但大家都劝我别离婚。”“体制内的工作太无趣了,但很多人都很羡慕我。”“我一点都不喜欢社交,但大家都说我太内向了。”到底哪个认知才对?这类过度思考,其实都是在找理由解决认知失调带来的焦虑与不安。3强迫抑郁很多心理诊断,都将“穷思竭虑”归为强迫性思维的一种。它比较容易出现在有强迫倾向的人身上,比如反复思考:“我走的时候到底锁门没有?”“天然气关了吗?”“窗户关了吗?”而强迫倾向的根源,是用高控制的强迫行为来对抗负面情绪。所以,穷思竭虑者会通过极度关注生活中一些小细节,为之无尽的思考,来对抗情绪上的难受。此外,穷思竭虑也可以归于持久的、循环的抑郁性思维。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里写道:人很多时候不快乐,就是太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我们能在很多抑郁情绪严重的人身上,看到穷思竭虑这种常见表现,比如:心情差的时候更容易胡思乱想;心情转好了,就自责自己为什么要过度思考。由此,反复内耗,无法放过自己。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如何戒掉穷思竭虑的思维习惯?心理学家 Guy Winch 在演讲中提到:研究表明,哪怕只是分心短短两分钟,都足以打破那一刻的穷思竭虑。如果你正处于穷思竭虑的状态,试试分心两分钟,你会发现效果立竿见影,症状好转很多。这个小练习适用于偶尔想太多的人,要是长期穷思竭虑,已经养成习惯,光是转移注意力恐怕很难产生改变。这时,我们还能为自己做什么呢?首先,停止责备自己。在心中默念一句话:“不要责备过去的自己,当时的你就只有这个水平。”既然穷思竭虑是为了对抗负面情绪,那么,接受自己不那么完美,就会让穷思竭虑失去原动力。怎么做到接受呢?具体操作起来,就是不责备、不否定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事情:“任何人都有想不通的事,这很正常,想不通就别想了,或者休息会儿再想。”“这件事、这个人说的话代表不了什么,没必要放大它。”总之就是:接纳自己不完美,并允许一切发生。同时,探索自己的深层想法:“我之所以想那么多,是在用思考来驱散不安,或许我可以找找其他更好的方式。”然后,允许自己适度发疯。有人陷入穷思竭虑时,会通过捏痛自己来恢复清醒,这不是一个好习惯,但“适度发疯”确实可以把自己从穷思竭虑里“拉出来”。比起被囚禁在大脑的虚假设想里,就主动制造一些外界刺激,这能让身体对外界的感知更敏感,从而离开思维困境。比如,尝试蹦极、滑翔伞、攀岩、漂流等刺激运动;或者自言自语、手舞足蹈、在床上打滚、和朋友一起压马路……做一些看似“发疯”但可以释放压力和宣泄情绪的事情。最后,用行动覆盖思考。在穷思竭虑的循环中,我们 80% 的精力时间都专注在“想”和“感受”上,也就是停留在自己创造的虚假而消极的世界里。所以,要打破这种局面,我们就要把 80% 的注意力挪到其他地方——客观的当下、具象的事情。动起来,去做好每一件具体的小事,是驱散不必要的忧愁最直接、最关键的方式。去跳绳、跑步、打扫房间、找人聊天、写作、画画……行动可以冲开头脑的束缚,使我们重新感受到身体的存在价值,进而把力量集中起来,让我们好好活在当下,活在现实中。要是没有力量去行动,不妨在手腕上戴一根橡皮筋。意识到自己又开始想太多时,就弹自己一下,用这种方式给自己按下暂停键,转移思绪。如果以上方法你都试过,仍然难以从穷思竭虑的困扰中走出来,就要考虑抑郁症、强迫症的可能性,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治疗。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写在最后从穷思竭虑中走出来,其实就是从自己的世界走出来,走到现实世界里,让外界的阳光照亮内在的阴影。真正的安全感,来自始终有一颗能对自己负责、有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的强大内核。所以,别再和痛苦纠缠,去和痛苦共处吧!有句话说得很好:“每个人的一生都在走自己的剧本,所以我们只能把自己当作问题,把自己当作答案。”希望我们能够活得真实且强大,敢于面对不确定的人生。策划制作来源丨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作者丨李心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责编丨王梦如审校丨徐来 林林 作者: 2024/09/24 11:06
  • 科普之窗|办公场所一定要注意以下事项→ 创新内蒙古 (来源:应急管理部) 作者: 2024/09/24 11:04
  • 中国科学家把月亮“看透了” 科普中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自古以来,人们大多是通过眼睛可感知的可见光来看月亮的。17日上午,我国“爱因斯坦探针”(简称EP)空间X射线天文台,也在中秋佳节期间从太空传回月亮的X射线照片,可以欣赏到在X光波段里不一样的月亮,这些图像是由EP卫星上的“风行天”X射线望远镜(FXT)获得的,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用自己研发的空间望远镜观测得到完整月亮的X光图像。爱因斯坦探针卫星“风行天”X射线望远镜所拍摄的月球X射线图像。(图:中科院之声)EP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二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立项并实施的空间科学卫星系列的重大任务之一,由中方主导,欧洲航天局、德国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和法国航天局以国际合作形式参与卫星研制。其中“风行天”是EP卫星配置的两个科学载荷之一,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研制。在X射线能段给月亮拍照,非常困难。为此,科学家通常使用X射线卫星,在大气层外进行观测,但是至今尚未成功拍摄到完整的X射线满月图像,月球就像被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今年处于太阳活动峰年,太阳耀斑频繁爆发。当有太阳耀斑发生时,太阳的X射线流量会急剧增高,能谱变硬,月面的X射线辐射也会随之增强。这给拍摄月面X射线照片提供了有利条件。今年中秋节恰逢月亮处在地月轨道的近地点附近,距地球仅357400公里,因此,此时月亮比普通满月面积约增大14%,而且亮度更高,因而被称为“超级月亮”,这也是天文观测的好时机。历史上,只有两颗卫星,即德国ROSAT和美国Chandra,对月面成功进行了成像观测。“风行天”此次在中秋节这一特别的时间段对满月进行了X射线观测,并成功传回了清晰的月面X射线照片,从另一个视角与大家分享中秋赏月的乐趣。与国际上在轨运行的其他X射线卫星相比,“风行天”的成像视场很大,可以把“超级月亮”一览无余。同时,“风行天”拥有较好的X射线能量分辨和较高的有效面积,可以揭示氧、铁、镁、铝和硅等元素在月表的分布。爱因斯坦探针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袁为民介绍,尽管EP卫星的核心科学目标是探测和研究宇宙高能暂现天体,但超强的X射线探测能力使得EP卫星有着广泛的探测目标和应用前景。“风行天”所拍摄的这些月面X射线图像,对开展月球相关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策划制作来源|央视新闻 作者: 2024/09/20 15:55
  • 可能是“老年痴呆”的 10 大征兆,越早发现越好! 神经内科 科普中国 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伴随老龄化不断深化,我国已成为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现有患者近 1000 万人,预计到 2030 年将达 3000 万人。那么,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前有哪些特征表现呢?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三四十岁,可能就有病理改变早期干预是关键。阿尔茨海默病是一个连续的疾病,发展进程缓慢。临床前期可能无症状,之后可出现轻微的记忆力下降,然后再出现痴呆。需要重视的是:目前已经明确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改变出现在认知功能下降的 10~20 年前,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三四十岁的时候,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改变可能在脑内就已经开始了。这一阶段称之为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无症状的,往往难以察觉。因此,从二十几岁开始,大家就要开始有意识地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并时刻关注自己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在疾病早期干预,才有可能为病程按下暂停键。到疾病中晚期时,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患者可能会出现生活难以自理等情况,对家庭和社会都是沉重的负担。目前在痴呆前期可以通过脑脊液、PET、血液学等方法进行检测、诊断阿尔茨海默病。虽然目前还没有药物可以治愈阿尔茨海默病,但是近两年有些新药经过科学实验和临床试验已经证明可以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提高患者和家属的生活质量。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关注身体这 10 个信号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前可能有一些特征性表现,当发现家中长辈有其中几个症状,或者所有的情况都存在时,要警惕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及时带老人去医院就诊。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① 经常容易忘事,事后再也想不起来,或者反复问同一个问题,忘记别人已给的回答。② 顾前忘后,忘记自己刚做的事情,做饭忘记放盐,甚至忘掉已做好的饭菜。③ 学习和记忆新知识的能力下降,连一些简单的词也会忘记,或者不会使用适当的语句表达。④ 没有时间概念和方向感,在住所附近的街道、门栋迷路。⑤ 判断力降低,或是轻易受骗上当。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⑥ 抽象思维能力丧失,忘掉自己设置的存折密码、存款数额等。⑦ 随手乱放物品,或将废品当作宝贝珍藏。⑧ 脾气和行为变化无常,短时间内,行为、情绪从平静状态变为泪流满面或者大发脾气。⑨ 性格发生剧烈的不合情理的变化,如疑神疑鬼、猜忌别人等。⑩ 执行能力降低,失去主动性,变得比原来懒惰,不愿参与任何活动,甚至是原来喜欢的活动,对人也不热情。策划制作来源丨邵逸夫医院(ID:srrsh199405)责编丨王梦如审校丨徐来 林林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作者: 2024/09/20 15:54
  • 别等渴了再喝水,那就晚了!这些喝水误区不懂危害很大...... 原创 王璐 科普中国 水是生命的源泉,它不仅是我们身体必需的组成部分,还在我们健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喝水,既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做的事,也是最便宜、最简单的“养生法”!那么,多喝水有哪些好处呢?怎样喝水才是最健康的呢?又有哪些常见的喝水坏习惯是你不知道的呢?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我们为什么需要水?成年人体内水分占体重的 60%,婴幼儿体内水分含量可以高达 70% 以上。男性体内的水分含量一般比女性稍高一些,这是由于男性肌肉含量通常高于女性导致的。为何人体中水分含量这么高?当然是因为水对于维持人体各项功能正常运转和保持健康意义重大。1水参与人体绝大多数代谢活动水作为最重要的媒介物质,参与着人体绝大多数的新陈代谢反应,比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消化吸收;比如其他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合成、运输等。不夸张地说,缺水时各项生理功能都会受影响,且影响程度随着缺水的严重程度不断增大。2充足的水能维持人体各方面的稳定状态充足的水分摄入不仅能帮助人体维持体温调节系统的稳定,也能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严重缺水会影响人体电解质平衡,而电解质代谢紊乱可能会影响心血管、神经系统的功能,严重者甚至会昏迷。3有助于保持皮肤、黏膜的滋润状态充足的水分能帮助身体各处皮肤和黏膜保持湿润,这不仅有助于皮肤黏膜系统发挥自己“免疫屏障”的作用,对于爱美的朋友来说,水润有弹性的皮肤除了依靠护肤品“外调”,更依赖于体内充足的水分供应。水对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水分的丢失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要知道,即便没有大量出汗,我们每天通过呼吸、排泄、皮肤蒸发就能排出 1.5~2 升水分。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因此,我们每天需要补充 2.5 升左右的水,除去通过饮食摄入的水分,大约需要喝 1.5 升~1.7 升水才能确保各项生理功能正常运转。看起来也就 3 瓶矿泉水的量,但生活中却有许多朋友都做不到。根据 2016 年发布的《中国公众健康饮水蓝皮书》数据,我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中仅有 6.7% 的成人每天喝水量完全达到推荐量,约 25% 的成人饮水量能接近推荐量,其余将近 7 成被调查对象的饮水量都不达标。大学生群体的喝水量也堪忧,2021 年一项调查发现,武汉大学生中有约 80% 的人每天喝水量低于 1.5 升。多喝水,有这 8 大好处如果你认为多喝水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生活习惯,那可就有失偏颇了。日常生活中喝够水,不仅能帮助预防多种慢性病、提高免疫力,还能改善情绪、提高认知能力!1预防肥胖在进餐前适当喝水能提高饱腹感、抑制食欲,从而达到控制热量摄入、预防肥胖的目的。此外,充足的水分能提高新陈代谢率,帮助我们消耗更多的热量。2预防和改善高尿酸、痛风多喝水能降低血液内尿酸浓度,预防尿酸结晶在关节、肾脏等区域沉积形成结石,还可以通过频繁排尿促进尿酸排出,改善痛风和高尿酸症状。建议痛风患者每天饮水量在 2 升以上。3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喝够水,尤其是睡前适当喝水,能弥补睡眠期间因呼吸、皮肤蒸发流失的水分。这样就能帮助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从而预防夜间心梗、心绞痛、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4预防糖尿病并发症虽然糖尿病人的症状中有“多饮”,但不能因此就限制饮水量。相反,“多饮”正是糖尿病患者体内缺水的表现,水喝够了,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酮症酸中毒或者高渗性昏迷等并发症的发生。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5预防尿路结石的形成如果您体会过尿路结石的痛苦,就该谨记多喝水。多喝水不仅能预防尿液浓缩导致尿路结石,还能利用排尿冲刷来促进小结石(直径小于 0.6 厘米)排出。那些久坐不动又不爱喝水的朋友,为了不被“结石痛”折磨,从今天开始多喝水吧!6辅助预防高血脂如前所述,多喝水有助于减肥,同时多喝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改善爱喝甜饮料、酒精性饮料的不良习惯。而减肥、不喝甜饮料/酒精饮料这两项,又恰好有助于降低血脂,可见,多喝水对于预防高血脂有辅助作用。7提高免疫力感冒后我们总会被劝“多喝水”,其实这是有道理的。多喝水不仅能帮助我们排出病菌和毒素,还能确保体内新陈代谢正常进行,这其中就包括免疫物质的合成。此外,多喝水提高了鼻腔、口腔黏膜湿润度,能抵抗细菌病毒的入侵。8改善情绪和认知能力有研究发现,缺水可能会让受试者更疲劳、缺乏活力、注意力下降并觉得任务难度增加。也有研究发现饮水量受限制时人们的幸福感会下降,抑郁程度增加。另有一项针对 2000 人的大型前瞻性研究发现,长期缺水和受试者认知功能衰退有关。看来,不喝“快乐水”,哪怕只是多喝水,都能让我们心情更好。喝水,你真的喝对了吗?有人说既然要多喝水,那就按照“每天八杯水”的量吨吨吨,喝呗!别着急,喝水这件小事,可能还真有人“不太会”。以下这些小技巧,能帮助我们科学、高效喝水。1“八杯水”没错,但要看是什么杯子如果只记得八杯水,忽略了杯子的容量,拿 400、500 毫升的杯子喝,可能会觉得实在喝不下那么多。实际上,“八杯水”理论是以一次性纸杯来计算的,一杯约 220~230 毫升左右,总量不到 1.8 升,接近 1.7 升的推荐量。2口渴前喝水感到口渴时,人体缺水程度已经在 1%~2% 了。建议大家养成随时喝、少量多次的习惯,在口渴前喝水,避免影响健康。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3别迷信饮水机、桶装水、矿泉水饮水机、桶装水中的水若放置时间太长,又不注意消毒和充分加热,其中滋生的细菌也会危害健康,还不如现烧现喝的白开水。至于矿泉水,的确比纯净水多了一点矿物质,但只要好好吃饭、科学搭配,就可以确保多数矿物质摄入充足,压根不用在意矿泉水中微乎其微的矿物质。4多喝水,可以很有趣很多朋友觉得,多喝水是一件痛苦的事,不仅容易忘,还很无聊。但我身边有朋友通过探索无糖花果茶、自制无糖水果冰饮的方式,爱上了喝水;也有人把起身接水、喝水当成久坐时难得的锻炼机会去珍惜;有些年轻人还建立了喝水小组,喝水打卡有奖励……看吧,只要有心,喝水会变得十分有趣,怎么可能喝不够水呢?喝水的 5 个误区如果您还有关于喝水的疑问,下面这些“喝水误区”的解释或许能给您答案。1喝水太多会“水中毒”?答:是真的,但很难。水中毒是指短时间喝水量超过了肾脏代谢能力,导致体液浓度降低,血浆钠离子浓度减少;血液稀释,血浆蛋白质总量、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减少等问题。通常仅在有肾脏疾病、肝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人群中可见。2喝碱性水能调节身体酸碱度?答:谣言。正常健康人体有自己的酸碱平衡调节系统,如果因为喝点“碱性水”就被“调节”了,那说明健康出了问题。更何况,碱性水什么的,早在2013年就已经被国家明文禁止了。3起床喝杯蜂蜜水、淡盐水更好?答:假的,温开水最好。蜂蜜水并不能通便,还额外多摄入糖分;淡盐水并不杀菌,还可能升高血压。温开水滋润无负担,是最佳选择。4喝运动饮料比喝白开水好?答:不一定,通常不是。运动饮料中常会添加一些糖分和矿物盐,这对于运动量很大、短时间内出汗多,水分和电解质丢失都比较严重的人来说,是有必要的。但对一般人,如果运动量没有那么大,就没必要喝运动饮料,不仅贵,还增加热量摄入。5饭前喝水稀释胃液、影响消化?答:分人。没胃病的人饭前喝水不仅不影响消化,反而滋润胃肠道,且有助于减肥,利大于弊。但如果已经有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等疾病,就不要饭前喝水,以免增加胃肠道负担或加重症状。参考文献[1]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健康饮水专业委员会.《中国公众健康饮水蓝皮书》[R].2016,广州.[2]王灿,沈楚喻,马冠生.武汉市大学生冬季饮水知信行及排尿行为调查[J].中国食物与营养,2021,10:85-89.[3]Armstrong, L. E., Ganio, M. S., Lieberman, H. R. (2012). Mild dehydration affects mood in healthy young women.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142(2), 382-388.[4]Masento, N. A., Golightly, M., Field, D. T. (2014). Effects of hydration status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and mood.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111(10), 1841-1852.[5]Nathalie Pross,Agnès Demazières,Nicolas Girard.et al. Effects of Changes in Water Intake on Mood of High and Low Drinkers. PLoS One.2014;9(4): e94754.[6]Nishi, S.K., Babio, N., Paz-Graniel, I. et al. Water intake, hydration status and 2-year changes in cognitive performance: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C Med 21,82 (2023).[7]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的通知[EB].2013-08-20.策划制作作者丨王璐 注册营养师审核丨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博士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策划丨何通责编丨王梦如审校丨徐来 林林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作者: 2024/09/18 10:05
  • 熬夜后,千万别再做这件事!严重可能丧命! 原创 杨一卓 科普中国运动锻炼对健康有巨大的好处,包括降低代谢疾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以及延长健康寿命等,所以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一步就是坚持规律有效的运动。《2022 国民健身趋势报告》调查发现,有意识主动参加体育健身的人群普遍在晚间时段(17:00~22:00)进行体育健身,并且周一和周二晚上是运动最积极的时间段,看来夜间健身是一种主流。夜间健身对于上班族来说是释放压力的好方式,但也有朋友表达顾虑,每天工作安排很满,只有晚上才有时间运动,晚上运动到底好不好?尤其是熬夜后还坚持锻炼打卡到底是自律还是在“作死”?想弄清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人体体内神奇的“生物钟”。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规律运动有助于保持良好的身体节律2017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研究“生物钟的分子机制——昼夜节律”的科学家。人类身体里有属于自己的“生物钟”,是一种关键的稳态调节因子,通过光刺激和非光刺激(食物摄入、温度和体力活动)进行同步,会影响和控制几乎所有的生理反应。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运动锻炼会对“生物钟”产生影响。运动是预防和改善慢性代谢性疾病的有效策略,其中运动带来的促进新陈代谢的效应是通过改变肝脏、脂肪组织和胰腺等组织器官的生理调节而发挥的。“生物钟”会控制不同时间点各个器官组织的工作效率,在一天之中不同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锻炼会对身体起到“加速”或“减速”的效果。因此,规律的运动锻炼对于保持良好的身体节律很重要。一天中不同时间的运动对底物代谢的影响可能不同[1]特殊人群运动时间不同夜间健身通常是可以的因为“生物钟”,不同人群或者基于不同目的而进行运动,选择的时间点会有所不同。比如,早上运动会降低一型糖尿病患者迟发性低血糖风险,早饭前运动能增加脂质氧化代谢效率;而晚上锻炼能给帮助合并肥胖的 2 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帮助健美爱好者更好的增肌,改善血脂等。此外,性别年龄等因素也会影响运动效果,比如健康女性推荐晨练减脂,而健康男性晚上锻炼减脂效果更佳。早晨运动和夜间运动对代谢健康的影响[1]对于一些高风险人群,运动时间点的选择就更需谨慎。一项纳入 86657 名被调查者的研究发现,无论总身体活动量如何,早晨进行体力活动发生心血管疾病(中风、冠心病、缺血性中风)的风险更低,这凸显了运动时间点在预防心血管疾病中的潜在重要性。早晨运动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2]并且,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也会对不同时间点的运动风险产生影响。有研究发现,对于肥胖患者以及合并 2 型糖尿病的肥胖患者来说,选择晚上进行中高强度有氧运动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最低。肥胖人群与合并糖尿病人群在不同时间点进行中高强度有氧运动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对比[3]由此可见,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夜间健身是可以的,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来说,夜间健身还有更多益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就能熬夜后健身呢? 熬夜后健身危害多不是自律而是“作死”众所周知,熬夜的危害很大。例如,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肥胖、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抑郁;即使是急性睡眠不足(acute sleep loss)也会造成注意力下降、最大摄氧量下降、血压升高、促炎因子分泌增加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高强度健身运动,可想而是非常危险的。1.增加运动损伤风险在晚上睡觉时候,人体会释放重要激素,如对肌肉生长和脂肪代谢至关重要的生长激素。而熬夜会妨碍肌肉生长,这就会容易导致受伤。此外,睡眠不足会导致精神疲惫,影响交感神经功能,使人思维变得迟钝,甚至可能让人产生幻觉。在这种状态下进行高强度运动,不仅训练效果会大打折扣,也会增加运动损伤或意外受伤的风险。2.易引发猝死我们的身体有自身的生理节律,熬夜会导致心血管系统超负荷运转,心跳节律也会失常。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高强度运动无疑是让正处于加班状态的心脏背上了一层更重的负担,这会进一步加剧心跳加快和血压升高情况。心脏和血管的超负荷运转容易引发各种心血管疾病,心源性猝死就是常见的情况之一。3.降低身体免疫力《体育科学杂志》(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适度运动(实线)30~45 分钟,免疫反应会持续增加;但持续高强度运动(虚线)超过 3 小时,免疫反应在短暂增强后,会开始走下坡路,超过 3.5 小时,则会诱发免疫抑制,也就是免疫系统此时可能会进入“开窗期”。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0]通常情况下,即使免疫系统处于“开窗期”,也不足以导致人生病。然而,如果在熬夜后进行高强度运动,这无疑就是让已经疲惫不堪的免疫系统雪上加霜,此时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也就更容易趁虚而入了。所以,如果工作已经让你筋疲力尽了,就不要勉强自己熬夜去健身房“打卡”了,这不是自律,而是“作死”!好好休息,吃好睡好调整好心情,比什么都重要。参考文献[1] Kim H K, Radak Z, Takahashi M, et al. Chrono-exercise: Time-of-day-dependent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exercise[J]. Sports Medicine and Health Science, 2023, 5(1): 50-58.[2] Albalak G, Stijntjes M, van Bodegom D, et al. Setting your clock: associations between timing of objective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2023, 30(3): 232-240.[3] Sabag A, Ahmadi M N, Francois M E, et al. Timing of 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Mortality,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icrovascular Disease in Adults With Obesity[J]. Diabetes Care, 2024: dc232448.[4] Stutz J, Eiholzer R, Spengler C M. Effects of evening exercise on sleep in healthy participa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Sports Medicine, 2019, 49(2): 269-287.[5] Daghlas I, Dashti H S, Lane J, et al. Sleep duration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9, 74(10): 1304-1314.[6] Han W J. How our longitudinal employment patterns might shape our health as we approach middle adulthood—US NLSY79 cohort[J]. PLoS one, 2024, 19(4): e0300245.[7] Huang B H, Duncan M J, Cistulli P A, et al. Sleep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relation to all-caus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ancer mortality risk[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22, 56(13): 718-724.[8] Craven J, McCartney D, Desbrow B, et al. Effects of acute sleep loss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A systematic and meta-analytical review[J]. Sports Medicine, 2022, 52(11): 2669-2690.[9] Chennaoui M, Arnal P J, Sauvet F, et al. Sleep and exercise: a reciprocal issue?[J]. Sleep medicine reviews, 2015, 20: 59-72.[10]Nieman D C, Bishop N C. Nutritional strategies to counter stress to the immune system in athlet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football[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06, 24(07): 763-772.策划制作作者丨杨一卓 首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创新中心讲师审核丨马勇 武汉体育学院教授          董霄松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睡眠医学科 主任医师          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主任 研究员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策划丨钟艳平责编丨钟艳平审校丨徐来 林林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作者: 2024/09/14 11:33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