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中国
  • 一氧化碳中毒的六个误区 创新内蒙古 (来源:应急管理部) 作者: 2025/02/17 16:22
  • 这4个“毁眼”行为不要再做了!再不注意,眼睛真的要“报废”了…… 原创 科普中国新媒体 科普中国 策划制作审核丨晋秀明 浙大二院眼科中心副主任视觉丨朱航月责编丨王梦如审校丨徐来 林林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作者: 2025/02/17 16:20
  • 《哪吒 2 魔童闹海》电影中隐藏的物理学,你看懂了吗? 原创 刘玉柱 王梓玮 科普中国 炸裂!登顶!高开疯走的《哪吒 2 魔童闹海》一路势如破竹,创下了一个又一个记录。这部电影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自不必说,创作团队的扎实工作,竟然还给这部主打奇幻电影,塞进去了不少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物理知识和科技,让从事物理学研究的笔者观影时都惊喜不已。截自《哪吒2》预告片从水导电与冰不导电的细节,到敖丙在海中流泪泪水向上流动的神奇现象,再到无量仙翁使用面部识别技术等等,都与物理学密切相关。如果你已经看过了电影,不妨再从物理学的视角一起回味一下这部片子的精彩,如果你还没看过也不要紧,下面的内容基本没有剧透,不会影响你的观影体验,现在咱们正式开始。水导电 VS 冰不导电:哪吒的科学智慧在电影里,哪吒和某位能够化身为电瞬间移动的角色有一场超酷的打戏。哪吒聪明地利用了一个物理现象——水导电而冰不导电,限制了对手的行动化解了危机。为什么水可以导电,而冰却不行呢?化身为电 飞速逃窜 截自《哪吒2》预告片首先,严格来说纯净的水其实是不导电的。这是因为纯净的水里面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子或离子。但是,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水往往不是纯净的,它里面溶解了好多矿物质、气体和其他东西。这些溶解的东西在水里会变成离子,就像小小的带电粒子。这些离子在水里游来游去,就像一群小鱼,它们能传递电流。当我们给这些含有离子的水加上电压时,这些离子就会像排队一样,分别向正负电极跑去。正离子会跑到负极那边,负离子会跑到正极那边。这种离子的移动就形成了电流,所以我们生活中说水可以导电也不算错。但是,当水变成冰的时候,情况就变了。冰里面的水分子都排得整整齐齐,形成了一个很规则的晶体结构。这种结构就像给离子们建了一堵墙,让它们很难再自由移动。所以,在纯净的冰里面,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它的导电性就非常弱。不过,现实生活中的冰并不是完全纯净的,它里面可能含有一点点盐、矿物质等杂质。这些杂质也会变成离子,让冰的导电性稍微强一点点。但是,和液态的水比起来,冰的导电性还是差远了。这是因为冰的晶体结构对离子的移动造成了很大的阻碍。所以,你看,水和冰虽然都是由水分子组成的,但是因为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导致了它们导电性的巨大差异。这就是哪吒能够利用这个科学原理来化解危机的原因啦!敖丙的眼泪奇迹:揭秘海水与眼泪的密度之谜电影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文戏:敖丙在深海水中真情流露热泪盈眶。但他的眼泪是往上方流的,而不是顺着脸颊往下流的。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弄错方向了吗?敖丙 截自《哪吒2》宣传片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密度。密度就是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而比较密度的大小,简单来说就是看看同样大小的体积,哪种物质更重。比如,铁块和木块,同样大小,铁块因为更“紧实”,所以更重,密度更大。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海水和眼泪的密度怎么样。海水里含有很多盐分和其他矿物质,所以它的密度比普通淡水要大。而且,海水的密度还会随着深度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深海的海水密度通常比浅海的大。而眼泪呢?虽然也含有一些盐分和蛋白质,但总体来说,它的密度还是更接近人体内部的液体。因此,和深海海水比起来,眼泪的密度要小一些。当这些密度较小的眼泪滴入密度较大的海水中时,会发生什么神奇的现象呢?想象一下,如果你把一个轻飘飘的气球放入水中,它会因为比水轻而往上浮。眼泪在海水中的情况也是类似的。虽然它身处海水之中,但由于密度上的差异,眼泪会有一种“往上浮”的趋势。当然啦,这里的“往上浮”并不是指眼泪真的像气球那样浮出海面,而是指它在海水中的运动趋势是向上的。再加上海水的流动、温度差异、盐度分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就可能造成我们看到的眼泪往上流的奇妙景象。是不是很神奇呢?面部识别技术:从《哪吒 2 魔童闹海》看科技奇迹在《哪吒 2 魔童闹海》电影里有个突然科技起来的场景:无量仙翁走进一座神秘的监狱,一束光扫过他的脸(这里省略了可能剧透的部分),大门就“唰”地一下打开了,就像认出了老朋友一样!这可不只是电影里的法术,它其实是现实生活中的一项超酷技术——面部识别!那它是怎么实现的呢?想象一下,你的大脑能认出爸爸妈妈、老师和同学的脸对吧?面部识别技术就是机器做的这件事!它用特殊的“眼睛”(摄像头)来看我们的脸,然后记住眼睛、鼻子、嘴巴和脸型这些特点,就像我们在心里默默记住朋友的样子一样。面部识别的工作过程,就像侦探在找线索。第一步,它用摄像头拍下我们的脸;第二步,它会用“图像处理算法”,把照片里的脸变得更容易分析;第三步,它会把这些特点和我们之前存好的信息比一比,看是不是同一个人;最后,如果匹配上了,它就会说:“对,就是你!”然后,大门就会为你敞开,就像电影里大门为无量仙翁打开一样。Deepface人脸识别系统 来自文献:Deepface: Closing the gap to human-level performance in face verification你可能已经发现,面部识别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比如,你的手机可能就有这个功能,你只需要看一眼,手机就解锁了,多方便啊!还有,在网上买东西付款时,它也能帮你确认是不是本人在操作,这样钱就不会被坏人偷走了。在机场或火车站,公安民警们还用它来检查大家的身份,让坏人无处遁形,同时也让我们更快地通过检查,不用排那么长的队了。当然,面部识别技术也带来了一些隐私方面的风险,这也需要技术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共同进步。最后总结一下,《哪吒 2 之魔童闹海》除了故事精彩,特效华丽,竟然还巧妙地将一些物理学原理融入其中,为电影增添了魅力。这些艺术与科学结合的巧妙设计,体现了电影创作者对科学的独到理解和对细节的关注,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科学小细节”出现在奇幻世界里。策划制作作者丨刘玉柱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教授  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王梓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光电专业本科 审核丨孙明轩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教授责编丨丁崝审校丨徐来 林林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作者: 2025/02/12 09:48
  • 科普之窗 | 所有人都在讨论的 “DeepSeek” ,究竟是啥? 创新内蒙古 当地时间1月27日,受中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深度求索公司(DeepSeek)冲击,美国人工智能主题股票遭抛售,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NVIDIA)股价历史性暴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大幅下跌。截至当天收盘,英伟达公司股价下跌16.97%,市值一日内蒸发近6000亿美元,创美国历史上任何一家公司的单日最大市值损失。DeepSeek冲击美股英伟达的暴跌对整个市场造成了冲击,博通公司股价下跌17%,超威半导体公司(AMD)股价下跌6%,微软股价下跌2%。此外,人工智能领域的衍生品,如电力供应商也受到重创。美国联合能源公司股价下跌21%,Vistra的股价下跌29%。市场分析认为,此次美国股市震荡的核心原因是DeepSeek的最新突破,动摇了美国科技行业的地位。2024年底,DeepSeek发布了新一代大语言模型V3,并宣布开源。测试结果显示,该模型在多项评测中表现优于主流开源模型,且具有成本优势。本月,DeepSeek在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年会开幕当天发布了最新开源模型R1,再次引发全球关注。据介绍,R1模型在技术上实现了重要突破——用纯深度学习方法让AI自发涌现出推理能力,在数学、代码、自然语言推理等任务上,性能比肩OpenAI的o1模型正式版,且训练成本仅为560万美元,远低于美国科技巨头的数亿美元乃至数十亿美元投入。市场分析师认为,DeepSeek的模型推出如同一颗“震撼弹”,令市场对美国科技行业的竞争力产生疑虑,导致人工智能主题股票遭抛售。安内克斯理财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雅各布森表示,人们真正感到诧异的是,像英伟达这样的公司,被认为几乎垄断了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中的所有芯片,但也许“护城河”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强大,这可能是其股价下跌的原因。目前,DeepSeek开发的移动应用程序已超越OpenAI的ChatGPT,登顶苹果手机应用商店美国区免费应用榜单。DeepSeek:性能卓越,用户体验佳DeepSeek是一款由国内人工智能公司研发的大型语言模型,拥有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能够理解并回答问题,还能辅助写代码、整理资料和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与OpenAI开发的ChatGPT相比,DeepSeek不仅率先实现了媲美OpenAI-o1模型的效果,还大幅降低了推理模型的成本。其新模型DeepSeek-R1以十分之一的成本达到了GPT-o1级别的表现,引发海外AI圈的广泛讨论。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人机交互与认知工程实验室主任刘伟介绍,DeepSeek最大的优势在于算法的改进和优化,节省了算力和数据量。以前如果说OpenAI是“大力出奇迹”,如今DeepSeek则是“小力也可以出奇迹”——小的算力用新的方法也能创造奇迹。DeepSeek R1 API价格,图源:DeepSeek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俞扬表示,DeepSeek在算法上进行了相应的优化,使得训练成本大幅降低。开源:未来的发展方向?DeepSeek采用了完全开源策略,不仅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还促进了AI开发者社区的协作生态。通过开源,DeepSeek吸引了大量开发者和研究人员的关注,推动了AI技术的发展。英伟达AI科学家Jim Fan称赞DeepSeek是“真正开放的前沿研究,赋能所有人”。当然,开源也面临着保护知识产权和开源社区秩序维护等挑战。俞扬表示,开源只是一种商业模式,即便开源项目也拥有版权。开源与闭源之争,实质上是不同商业模式在特定场景和时代背景下的有效性对比。DeepSeek的成功被一些人视为中国技术理想主义的体现,甚至被外国人比喻为神秘的东方力量。但从整个AI大模型产业来看,DeepSeek的成功或许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向——通过算法优化而非单纯依赖算力和数据量来提升模型性能。这一方向也为AI大模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2025/02/08 15:16
  • 公众对科技的核心关切及其科普公理 杨文志 科普中国 2024 年 12 月 2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签署第四十三号主席令,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明确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确立了科普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强调科普与科技创新的紧密协同,要求科普应当采取公众易于接触、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春节前,作者到一些地方做讲授和调研时,大家多次提到同一个问题:“能不能提炼出一套科普公理或基本公式,让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大型语言模型(LLM)辅助创作出更高效、更高质、更对齐的科普作品,以满足现在实时、个性、海量的科普内容需求”。当时我无从回答,春节期间,结合我多年的科普经验,利用 deepseek 进行反复讨论和深入分析,找到了以“公众核心关切为导向”的科普公理和科普公式,这些方法在实际科普活动中还可以再完善。但经我验证,这些方法无论是对写科普文章、做科普讲座,还利用大型语言模型(LLM)辅助科普创作时写提示词等,都很有用很有效。现分享出来,希望在做科普过程中能帮到大家。(全文 4500 字,阅读约需 6 分钟)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认知科普的第一性原理及其特征了解科普自身的规律,了解公众对科技的核心关切,对于科普的精准对齐和有效供给具有重大意义。科普工作者需要密切关注公众的科技需求和兴趣点,及时调整科普内容和方式,以满足公众的多元化需求。同时,还需要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和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和反馈,不断完善科普工作,提升科普效果。科普=科技内容+公众,即科普本质上,是科技内容与公众的有效连接和联结。这种连接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递上,更体现在情感的共鸣和价值的共享上。科普工作者不仅需要把握科普的基本规律,还要深入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关切,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科技内容,使科技真正走进公众的生活,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科普第一性原理=让公众轻松理解科技。这一原理强调了科普的初衷和根本目标,即打破科技与公众之间的隔阂,将复杂的科技知识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给大众,使其能够轻松掌握和理解。科普不是科技的简单堆砌或生硬灌输,而是需要通过巧妙的手法和生动的语言,将科技的魅力与趣味性展现给公众,激发他们对科技的兴趣和好奇心。高质量科普=有意义+有效率+开源+对齐+抵达。有意义的科普能够引发公众的思考和共鸣,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有效率的科普则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大量信息,满足公众对科技的快速需求;开源的科普鼓励知识的共享和创新,促进科技的普及和发展;对齐的科普则要求科普内容与公众的需求和关切相契合,实现科普的精准供给;抵达的科普则强调科普信息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影响,使科技知识真正惠及广大公众。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聚焦公众对科技的五大核心关切公众对科技最关心的五大问题,既是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探索,也是对未来生产和生活的深切期待。这是科普的需求源泉,必然是科普逻辑起点。即,公众对科技的核心关切=是什么+有何用+有何问题+有何禁忌+未来怎样。1最想知道是什么?公众对于科技的首要关注点,莫过于其本质与特性。他们渴望了解每一项科技的准确定义,它究竟是基于何种科学原理而诞生,又具有哪些独特的技术特点。比如,对于人工智能,公众想知道它是如何模拟人类智能的;对于区块链,他们好奇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是如何实现的。同时,公众还密切关注技术的发展状态,它们当前处于研发的哪个阶段,是否已经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这些都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2想知道有什么用?科技的应用价值,是公众关心的另一个核心问题。他们想知道科技在生产、生活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是否能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质量,甚至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机会。比如,智能家居如何让生活更加便捷舒适;5G 技术如何推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新能源技术如何助力绿色可持续发展。公众对科技实用性的关注,体现了他们对科技进步带来的美好生活的向往。3想知道有什么问题?科技的发展并非没有风险,公众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关心技术是否成熟可靠,是否存在潜在的副作用或安全隐患。比如,智能设备的隐私泄露问题;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和法律风险;新能源技术的环境兼容性和经济性。公众对科技问题的关注,体现了他们对科技发展的审慎态度和对自身权益的维护。4想知道有什么禁忌?科技的伦理边界,是公众不可忽视的关注点。他们想知道科技的伦理禁区在哪里,是否会侵犯个人隐私、破坏社会公平或引发其他伦理争议。比如,人工智能的决策算法是否公正透明,是否存在歧视性;生物技术的基因编辑是否应该用于人类增强,是否会引发新的社会不平等。公众对科技禁忌的关注,体现了他们对科技发展的道德约束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5想知道未来会怎么样?最后,公众还关心科技的未来发展趋势。他们想知道科技将发展到什么阶段,什么时候能普及到日常生活中,是否会带来新的社会变革。比如,量子计算何时能实现商业化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如何改变人们的娱乐和学习方式;新能源汽车何时能全面替代传统燃油车。公众对科技未来的关注,体现了他们对科技进步的无限憧憬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着重科普中须讲清的五大核心要义围绕公众对科技的五大核心关切,科普过程中必须对齐公众的需求,讲清科技的五大核心要义。即,科普内容的核心要义=概念+作用+风险与收益+社会影响+政策规范。1把科技的概念讲清楚在科普过程中,首先要把科技的定义、特点、本质和核心技术讲清楚。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深入浅出地解释科技背后的科学原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其工作原理和运行机制。比如,在介绍人工智能时,要讲解其算法基础、学习机制以及如何处理数据;在谈及区块链时,要说明其去中心化、分布式账本的核心特性。通过这样详细的讲解,让公众对科技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认识。2把科技的作用讲清楚科普过程中还要着重讲述科技的实际作用和未来发展路径。我们要清晰地展示科技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比如智能医疗如何提高诊断准确率,新能源技术如何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我们还要展望科技的未来发展趋势,让公众了解科技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以及它可能带来的新的商业机会和就业岗位。3把科技带来的风险与收益讲清楚在科普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科技的风险与收益。我们要全面分析科技的优缺点,客观呈现其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潜在风险。比如,在介绍基因编辑技术时,既要强调其在治疗遗传病方面的巨大潜力,也要指出其可能引发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同时,我们还要对风险进行可能性分析,让公众对科技的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4把科技对社会的影响讲清楚科普过程中还要关注科技对社会的广泛影响。我们要详细阐述科技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作用,以及它如何推动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同时,我们还要分析科技对就业市场的影响,预测哪些职业可能受到冲击,哪些新职业可能涌现。通过这样的讲解,让公众对科技的社会影响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5把科技的政策规范讲清楚最后,科普过程中还要把科技的政策规范讲清楚。我们要介绍政策试验田的特殊政策,让公众了解政府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举措和力度。同时,我们还要讲解行业规范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强调科技发展的规范性和有序性。通过这样的讲解,让公众对科技的政策环境有清晰的认识,增强他们对科技发展的信心和期待。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把住科普黄金叙事法的五大核心关键科普黄金叙事法是一种高效且引人入胜的科普传播方式,它遵循着一套严谨而富有吸引力的步骤,确保信息既准确又易于理解。即,科普最有效技法=抓住注意力(10%)+讲透基本原理(25%)+展现实际用途(30%)+客观分析风险(20%)+展望未来趋势(15%)。1第一步:抓住注意力(10%)科普的开头至关重要,它决定了听众或读者是否愿意继续深入了解。因此,我们应该从大家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感到困惑或头疼的问题入手,比如“为什么手机电池总是这么快就没电?”或者“为什么自动驾驶汽车能够安全行驶?”。通过提出这些问题,我们立即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力。接着,简要介绍技术科技的当前位态,比如电池技术的最新进展或自动驾驶汽车的技术架构,为后续的深入讲解奠定基础。2第二步:讲透基本原理(25%)在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深入讲解科技的基本原理。这要求我们拆解核心技术,将其分解成易于理解的组成部分,并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比如,在讲解电池技术时,可以比喻为水坝储水和放水的过程,来解释电池充放电的原理;在讲解自动驾驶汽车的传感器技术时,可以比作人的眼睛和耳朵,来阐述其如何感知周围环境。这样的讲解方式既生动又形象,有助于听众更好地理解科技背后的原理。3第三步:展现实际用途(30%)科普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展示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因此,在这一步中,我们应该呈现或描绘科技的具体使用场景,并强调其创造的价值。比如,可以展示智能家居如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或者介绍医疗科技如何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通过这些实际用例的展示,听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科技的魅力。4第四步:客观分析风险(20%)科技并非万能的,它也可能带来一些风险和挑战。因此,在科普过程中,我们必须客观分析科技的风险,既要说清楚其带来的好处,也要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在讲解基因编辑技术时,既要强调其在治疗遗传病方面的潜力,也要指出其可能引发的伦理和法律风险。同时,我们还应该提供出了问题的预案,让听众了解如何应对潜在的风险。5第五步:展望未来趋势(15%)最后,我们应该展望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给听众一个清晰的时间表和准备方向。比如,可以预测未来几年内电池技术的突破将如何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或者介绍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进展将如何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通过这样的展望,听众可以对科技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期待。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把握检验科普效果的三大根本标准检验科普效果的基本标准,是衡量科普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即,科普活动效果=知识掌握程度+态度变化程度+行为改变程度。1一看,知识掌握程度这是检验科普效果最直接的标准。科普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传授知识,让公众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科学原理、技术方法和实践应用。因此,我们首先要看公众在科普活动后,能否准确认出来所学的内容,是否能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有效串联,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知识测试等方式进行评估,以了解公众对科普内容的掌握情况。2二看,态度变化程度科普活动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我们要观察公众在科普活动后,对相关科技风险的认识是否更加客观、理性,对科技发展的支持程度是否有所变化。一个好的科普活动应该能够让公众更加理性地看待科技,既不盲目崇拜,也不一味排斥,而是基于科学事实做出合理判断。3三看,行为改变程度科普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公众的行为改变,让科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我们要看公众在科普活动后,是否愿意尝试新的科技产品或服务,是否积极参与相关话题的讨论和交流。一个成功的科普活动应该能够激发公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科技实践中来,共同推动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策划制作来源丨士心察观(id:gh_0071e61193d9)作者|杨文志 中国科协科普部原部长责编丨杨雅萍审校丨徐来、林林 作者: 2025/02/07 16:31
  • 连续5年没有“年三十”,咋回事? 创新巴彦淖尔 你发现了吗?2025年至2029年的连续5年都没有年三十也就是说过了腊月二十九就直通大年初一这几年的年三十都去哪儿了?影不影响人们过年?听听专家怎么说↓↓↓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介绍腊月,是农历中十二月份的别称农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以月球绕地球运行周期并兼顾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而制定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月主要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而制定在现代天文学中已经可以根据月亮和太阳的高精度位置模型准确算出一整个月相的变化周期约为29.5306天这一周期被定义为“朔望月”由于一个月的天数要用整数表示因此有时是小月(29天)有时是大月(30天)而且大小月的出现并非一大一小或一小一大间隔排列也有可能出现连续几个大月或连续几个小月的情况这需要通过精确的计算来确定如果腊月正巧碰上农历小月就是29天则没有腊月三十(民间俗称年三十、大年三十)杨婧表示年三十“缺席”的情形差不多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甚至还有可能会连续“缺席”不过,由于“朔望月”平均长度稍长于29.5天所以每年大月出现的次数要稍多于小月这也导致有年三十的农历年份要比没有年三十的农历年份多据统计,未来26年也就是到2050年有年三十的年份共有14次没有了年三十,过年就会失去灵魂吗?“不会!岁末的最后一个晚上民间习惯称为‘除夕’除夕,不仅是家人们的团聚时刻更是辞旧迎新的重要日子因此,不管腊月是29天还是30天它都是农历年的末尾其团圆之意仍旧在且已经是约定俗成不会影响除夕的存在也不会影响人们过年的心情这么来看,未来5年都没有年三十真不是什么大事公众不必大惊小怪”民俗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说来源:新华社 作者: 2025/01/24 11:00
  • 人工智能+、低空经济 …… 2024年度十大科技名词揭晓 创新内蒙古 2024年度十大科技名词评选结果1月16日在北京揭晓,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月背采样、量子科技、具身智能、混合现实、生物制造、近零碳、实景三维、微核糖核酸等科技名词入选。本次评选活动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联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平面媒体语言分中心、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共同发起,于2024年11月启动。经过数据收集与初步筛选、深度筛选与数据分析、专家评审与公众投票、综合评定与结果解读等四轮盘点和评估,最终评选产生上述十大科技名词。在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张利洁看来,评选年度十大科技名词,不仅是为了记录当下科技热点与创新成果,更是为了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激发公众对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的兴趣。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平面媒体语言分中心主任杨尔弘认为,2024年度十大科技名词的选定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动态适应性和科技发展的迅猛步伐,这些名词不仅展示了2024年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也反映了语言与社会的深刻互动。一起看看这十大科技名词吧→1. 人工智能+指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一种理念与实践。通过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实现对传统行业的全面赋能与重构。2. 低空经济一种新型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它以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以有人或无人驾驶飞行、低空智联网等技术组成的新质生产力与空域、市场等要素相互作用,带动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和低空飞行保障等发展。3. 月背采样指通过月球探测器在月球背面采集月壤、岩石等样本,并将这些样本通过返回舱或其他技术手段安全送回地球的科学活动。4. 具身智能一种基于物理实体进行感知和行动的智能系统。通过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来获取信息、理解问题、做出决策并执行行动,从而展现出智能行为和适应性。5. 量子科技一种新型的科学技术体系。将量子力学原理与信息科学、计算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致力于通过量子效应(如量子叠加、量子纠缠、量子隧穿等)实现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递。主要应用于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加密、量子传感等领域。6. 混合现实一种将虚拟世界与现实环境深度整合的技术。它结合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与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通过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对象与现实世界进行实时互动,能够将虚拟元素叠加到现实环境中,还能让这些虚拟对象具备现实世界的物理特性(如实时物理交互和动态反应)。7. 生物制造一种以细胞、活性分子和生物材料为基本成形单元,实现生物组织及器官的生理属性、结构及机能的体外制造的技术。其核心优势在于,它通过模仿自然过程,利用生物催化反应,高效且环保地生产各种化学品、材料和能源。8. 近零碳指通过一系列有效的碳减排措施和碳吸收手段,在一定时间内实现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吸收量基本平衡。9. 实景三维指真实、立体、时序化地反映和表达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时空信息。作为新型基础测绘的标准化产品,它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部门信息化提供统一的时空基底,为实现在数字空间和物理空间里的生活规划、生产调度和政府决策提供支撑。10. 微核糖核酸又称微RNA,是真核生物中一类内源产生的,通过序列互补方式识别并具有转录后基因调控功能的小分子核糖核酸。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通过与靶mRNA特异结合,从而抑制转录后基因表达。在调控基因表达、细胞周期、生物体发育时序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来源:《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 作者: 2025/01/20 15:27
  • 全球 4 成就业机会受影响,如何防止 AI 和人抢饭碗? 科普中国当前,人工智能(AI)正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大数据、大模型、大算力相互融合,重塑创新和产业生态,推动诸多产业领域深刻变革。很多人存在一种技术乐观主义倾向,只看到AI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未来AI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风险挑战。这种挑战除了人们过去常说的AI武器化,以及隐私数据泄露风险之外,还有可能带来较大的就业压力和社会不平等。我国即将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十五个五年规划,这是我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发展期。对于AI,我们必须高度清醒、未雨绸缪、妥善应对、精确治理。AI对就业和社会不平等的影响首先,AI对就业的挑战不容忽视。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AI、ChatGPT等代替的是复杂劳动和脑力劳动,它不仅冲击“蓝领”工作岗位,还将冲击原本属于“白领”的工作岗位。例如,智能机器人使得无人车间、无人工厂不断涌现,一些岗位将彻底消失。一些重复性、规律性、可预测性高、技能低的办公室工作也将逐渐被替代。AI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数据分析、资料归纳等方面比人类效率更高,因此,诸如翻译、文本编辑、信用评估、投资决策、税务处理、律师、物流管理、售后服务等岗位可能会被逐步取代。当前,在医疗领域,AI已经开始用于辅助诊断、药物研发、医疗影像和精准手术;在科研和设计领域,AI已经开始帮助生命科学家形成蛋白质复杂结构推测和模拟;在技术创新领域,AI已经广泛用于产品设计、性能测试和质量控制。随着自动驾驶技术日趋成熟,AI将对司机岗位产生较大影响。在井下采矿、高寒作业、消防救援等一系列高危行业中,AI更是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发布报告指出,全球约40%的就业机会将受到AI的影响。其次,AI有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达龙·阿西莫格鲁等人认为,技术的发展对社会来说不是平等互惠的,更多情况下会导致分配不公问题,那些文化和技能水平较高的人会成为技术进步的受益者,而文化和技能水平较低的人则有可能被边缘化,成为技术进步的受害者。在数字经济时代,这种现象更加普遍。AI发展的目标并不总是成为与人类劳动者互补的工具,而是在很多工作场景中取代人类。能从AI发展中受益的主要是那些研发AI的大型科技公司及其背后的投资者,中产阶级岗位将面临较大挑战,导致经济资源过度向特定领域和人群集中,社会贫富差距加大,低技能劳动者面临生活困难和教育机会不足的问题。久而久之,社会阶层固化风险增加,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如果不提前预判,优化公共治理体系,AI带来的就业影响和分配差距就会引发社会矛盾,低技能劳动者有可能成为AI技术的牺牲品,不同职业群体价值观也会发生冲突,高技能人群可能更注重创新和效率,而低技能人群可能更关注基本生活保障和公平。多举措应对潜在挑战笔者建议,我国首先应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我国在“十五五”以及未来更长时期,要继续深化改革,健全有利于更充分就业的促进机制,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要大力发展AI衍生行业,如AI风险管理机构、以AI为基础的服务业、AI教育培训等;要在全社会健全职业生涯终身培训体系,为低技能劳动者提供便捷的新技术再培训服务,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在AI大规模推广时,还要遵循先立后破的原则,反对那些不顾社会承受能力、仅仅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的形式主义错误做法。其次,应从战略高度看待和发展零工经济。AI时代,知识贬值加速,一项专长的职业寿命越来越短,终身雇佣制将会减少。因此,人们需要不断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充电学习,就业、失业、学习、再就业将成为人生常态,故此,要鼓励灵活就业,大力发展零工经济。整个社会要在制度体系、文化氛围、平台建设、精准服务、生态化治理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提高高质量灵活就业水平,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再次,应打破数字技术和AI大企业的垄断,促进有序竞争。我国要完善法制,限制大企业利用行业优势地位竞争的行为,促进新兴技术类中小企业发展;要鼓励在AI领域的工具类、算法类、标准类、检验检测类、服务类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形成大模型、大平台、大算力、大企业与专精特新小企业分工合作、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良性产业生态体系。这不仅可以大量吸纳就业者,还可能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产业、新经济业态。同时,在技术发展过程中,要让劳动者拥有更多话语权,让一线工作者积极参与影响技术发展方向的改革,尽量做到技术发展是与人互补,而不是完全取代人。最后,应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当前,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数量以千万计,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十五五”期间,我们要兜牢社会保障底线,尽快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对未就业大学生和失业人员实施精准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保证社会大局稳定,服务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策划制作来源丨中国科学报责编丨一诺审校丨徐来 林林 作者: 2025/01/13 17:42
  • 越来越多人查出甲状腺问题,是熬夜、压力大导致的? 卓正医疗 徐伟斌 科普中国不少人都有类似的疑惑:去医院体检,发现自己居然有甲状腺结节,和同事朋友聊起来,发现身边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点甲状腺问题,而且很多其实都是年轻人,所以甲状腺相关疾病的患病率是越来越高了,也越来越年轻化了吗?因此,可能又衍生出一些疑问:为啥会这样?是不是因为现在工作、生活压力太大了,又爱熬夜导致的?甚至还有种说法叫——“熬夜熬的是甲状腺的寿命”,这是真的吗?作为一位惜命的年轻人,我到底该怎么办?比如,早点睡?少吃加碘盐?别着急,今天这篇文章,将为大家答疑解惑~甲状腺有什么用?甲状腺紧邻喉下方,包绕气管前外侧部,大小及形状和蝴蝶类似。因像古代的盔甲,所以取名为甲状腺。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甲状腺利用碘为原料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后者通过作用于全身各大器官,在物质、能量代谢、交感神经兴奋、骨骼肌肉健康等众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甲状腺分泌激素异常时候可以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分泌增加)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分泌减少)。甲状腺有哪些常见病?甲亢甲亢最常见的病因是Graves病(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约占 60%~80%)。其他的包括各种甲状腺炎引起的一过性甲亢、高功能甲状腺瘤等。甲亢时往往有怕热、多汗、心慌手抖、容易激动、体重减轻、大便次数增加等临床表现。甲减和甲亢相反,甲减则表现为怕冷、乏力、嗜睡、体重增加、便秘、皮肤干燥、容易脱发等。导致甲减的最常见的病因包括桥本甲状腺炎、碘缺乏、甲状腺手术或碘131治疗后等。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结节相当常见。有超声研究发现约20%~76%的女性存在至少1个甲状腺结节,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发生甲状腺结节的高危因素包括肥胖、吸烟、饮酒等。绝大多数的甲状腺结节为良性,恶性的概率估计远低于5%。甲状腺癌甲状腺癌的高危因素包括家族史、年龄(儿童高于成人)、性别(男性高于女性)及甲状腺照射等。甲状腺癌中约90%以上为分化型甲状腺癌(乳头状癌、滤泡状癌),这类甲状腺癌预后非常好,远期生存率和一般正常个体无差别,最终通常不是死于甲状腺癌本身。甚至其中部分癌可以在医生综合评估并和患者充分沟通后,仅选择超声随访。       甲状腺疾病患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年轻化?经常在网上看到一种说法“现在患甲状腺疾病的人越来越多了,甚至甲状腺疾病越来越爱找上年轻人,都是因为现在年轻人压力大、爱熬夜导致的”,真相真是这样吗?实际上,国际上并没有针对一般人群的甲状腺癌筛查的指南,通常仅建议对有上述高危因素的人群进行筛查。而我们所感知的身边甲状腺结节(癌)的患病率在“升高”,更多应归因于我们普通人群体检、超声普及率的提高,导致原本就存在的甲状腺结节(癌)被检出“增加”。一句话总结就是:不是患病的人变多了,是被检查出来的人变多了。我们也不提倡自行查体甲状腺。因为有研究显示,即便是经验丰富的甲状腺专科医生,也只能发现约50%超声证实的结节。而约50%体检查出的“阳性”结节,并不能被超声所证实。此外,对于<2cm的结节,查体的检出率很低。专业医生查体尚且如此,我们一般民众的准确率更可想而知,犹如“抓阄”。自检只会增加焦虑和不必要的检查。当然,如果你的确因其他原因偶尔超声发现了甲状腺结节,还是希望能看诊专科医生,医生会根据超声所见提出下一步建议。手术“一切了之”的做法既不规范,也不可取。碘和甲状腺健康我相信有很多读者都知道碘和甲状腺有点关系,当体检查出有甲状腺结节的时候,不少人就开始对加碘盐如临大敌。实际上,我国是碘缺乏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加碘盐是我们日常所需碘的主要来源(约占总摄入量的70%),每克加碘盐约含碘20-30ug。一般成年个体每天推荐的正常碘摄入量为150ug,孕期及哺乳期分别为220ug/天和250ug/天。WHO推荐的每日摄入碘的安全剂量上限为1000ug/天。因此,我们每天一般的饮食都不会超过摄入碘的安全上限。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而且,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证明碘摄入过多(超过正常推荐量)和甲状腺结节(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等)、TPO抗体阳性等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相反,碘缺乏的危害性是很明确的,这些危害性包括甲减、地方性甲状腺肿、孕期缺乏对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影响等。因此,绝大多数的甲状腺疾病患者(如甲状腺结节、桥本甲状腺炎)都不需要限碘饮食,并不需要改用无碘盐,只要正常、均衡碘摄入即可。但少数情况如Graves甲亢药物治疗的早期、拟碘131治疗的患者等除外。具体情况请咨询内分泌专科医生。膳食和甲状腺健康硒和甲状腺硒是一种必须微量元素,它是脱碘酶(一种和甲状腺激素合成有关的重要酶)发挥活性所必需。它还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等作用。WHO推荐的每日摄入量为60~200 μg,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为400μg。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含硒高的天然食物,比如肉、蛋、鱼、海产品及动物内脏等。此外,蔬菜中如荠菜、芦笋、大白菜、南瓜、洋葱、番茄等也含一定量的硒。因此,正常人群只要均衡饮食,就可以摄取充足的硒,无须特别的补充。十字花科类素菜和甲状腺十字花科类素菜如我们常吃的大白菜、西蓝花、甘蓝、椰菜花、芥菜、白萝卜等含有异硫氰酸盐。该物质会竞争性抑制甲状腺对碘的吸收,引起甲状腺激素生成障碍,导致甲状腺代偿性肿大及甲减。但这种作用只会发生在血浆中硫氰酸盐浓度非常高的情况下,而正常均衡饮食情况下的硫氰酸盐浓度都远低于此值,并不会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只有在那些碘摄入量严重不足的人群中,并且每天大量(至少每天 1 kg 以上,并且天天吃连续1 个月)食用十字花科蔬菜的人,才会产生甲状腺肿这样的副作用。此外,豆制品中含有的异黄酮也有类似的抑制甲状腺素合成的作用。同样需要在大量摄入导致高浓度且存在碘摄入不足的情况下才会导致甲状腺肿、甲减的副作用。因此,甲状腺疾病患者如桥本甲状腺炎等饮食的核心是均衡,而不是各种所谓的“忌口”。麸质和甲状腺麸质是一种主要由麦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组成的蛋白质复合物。它存在于所有类型的小麦、大麦、黑麦和燕麦中。麸质蛋白在小肠中不容易被彻底水解,容易诱发免疫反应。乳糜泻是发生于遗传易感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疾病患者在食用含麸质食物后可能会出现腹泻等典型的消化道症状。因此,无麸质饮食是乳糜泻治疗的基础。桥本甲状腺炎也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往往会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乳糜泻。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有研究显示,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乳糜泻的发病率约为5%~19%,其中儿童以及大于65岁的老人发病率更高。针对同时患有上述两种疾病或者对麸质过敏的人建议无麸质饮食。至于单纯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目前无证据表明无麸质饮食有获益,因此不建议采用该饮食方式。虽然有研究显示,无麸质饮食可能降低甲状腺自身抗体浓度,但不影响甲功。此外,长期的无麸质饮食可能导致维生素B、D以及微量元素钙镁锌铜硒等缺乏。最后,无麸质食物往往经过过度加工后含有相对较高热量,长期摄入后容易导致肥胖。生活作息、锻炼和甲状腺多种甲状腺疾病如Graves甲亢、桥本甲状腺炎等都是遗传易感基础上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应激状态下如熬夜、工作紧张、不幸的生活经历等能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促进炎症反应,产生各种炎症因子,加重甚至诱发上述疾病的发生。例如有研究显示,多数Graves甲亢患者在确诊前的1年内,通常经历过重大应激事件。然而规律、适量的运动可以降低炎症的基线水平,伴有较低的炎症因子及CRP浓度。因此,规律的运动有助于预防和改善上述甲状腺疾病。此外,规律的运动还有助于减少肥胖的发生,后者又是甲状腺结节(癌)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规律的运动有可能减少甲状腺结节(癌)的发生。最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者通常伴有骨质异常,而规律的负重运动有助于减少骨量流失,对骨骼健康有帮助。当然甲亢患者在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之前(即治疗早期)不建议激烈的运动。因为那时交感神经张力高,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激烈运动会加重心肺负担。因此,合理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规律的运动有利于甲状腺健康。综合上述,甲状腺患者除相关的特殊治疗外,和正常人群并无二致。健康均衡的膳食、规律适中的锻炼、合理的作息和保持心情愉悦才是维护甲状腺健康的真正法宝。参考文献[1]P W Wiest 1, M F Hartshorne, P D Inskip, L A Crooks, B S Vela,et al. Thyroid palpation versus high-resolution thyroid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etection of nodules. J Ultrasound Med 1998 Aug;17(8):487-96[2]Claudia Teti , Marta Panciroli , Elena Nazzari , Giampaola Pesce , Stefano Mariotti, et al. Iodoprophylaxis and thyroid autoimmunity: an update. Immunol Res 2021 Apr; 69(2): 129-138[3]Michael I Liontiris , Elias E Mazokopakis. A concise review of Hashimoto thyroiditis (HT) and the importance of iodine, selenium, vitamin D and gluten on the autoimmunity and dietary management of HT patients. Points that need more investigation. Hell J Nucl Med 2017 Jan-Apr;20(1):51-56[4]WILLIAMS TEXTBOOK OF ENDOCRINOLOGY, 13TH EDITION策划制作来源丨卓正科普Health Express(ID:D- HealthExpress )审核丨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主任 研究员责编丨一诺审校丨徐来、林林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作者: 2025/01/13 17:41
  • AI到底是怎么诞生的?真相意想不到! 原创 爱学习的 科普中国寒假开始了,科普中国特别推出了关于科技与人工智能(AI)的系列科普内容,希望可以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前沿技术的奥秘。从基础概念到实际应用,从历史发展到未来趋势,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领略科技的魅力,了解科技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欢迎大孩子、小孩子一起观看哦~人工智能已经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我们所使用的绝大多数人工智能产品背后,都要离不开一项重要的技术——人工神经网络。但有意思的是,人工神经网络在诞生之初并不被看好,还经受了二三十年的冷遇。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人工神经网络背后的故事。人工神经网络的诞生与困境在计算机刚刚诞生的时候,人们对其有着很多美好的憧憬,希望它们能代替人类思考,成为人类的“第二大脑”。当时有两种主要的想法。一种想法认为,人类的推理,例如因果关系、三段论、归纳推理等等,都可以写成对应的数学符号形式。所以,只要让计算机掌握这些符号推理背后的规律,就能模拟人类的思考。这种想法,是人工智能领域里的符号学派的代表,他们强调知识库与逻辑推理。而另一种想法则认为,我们需要模拟人类大脑的基础结构,进而模拟人类思考。这是人工智能领域另一个重要学派的主要观点,这一学派被称作连接学派。人类大脑,其实是由许许多多的神经元细胞构成的。每个神经元进行的操作都很简单,例如接收信息、加工处理和输出新的信息。模拟一个神经元并不难,如此推论,在计算机中建立起许许多多的神经元,让它们形成一个类似大脑的网络,不就能模拟人类复杂的思考了吗?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按照这个思路,1946 年,沃伦·麦卡洛克和沃尔特·皮茨两位科学家提出了“人工神经网络”的概念。1956 年,第一个人工神经元就此诞生。这个神经元叫做感知器,能够根据输入的信息给出简单判断。假如我们判断一个苹果的品质好还是不好,会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大小、颜色、香味、甜味。把这几个方面的评分输入进来,感知器就能够根据评分给出判断。当然了,感知器能够给不同的特征赋予不同的权重,比如大小没那么重要,赋予 0.4 权重;颜色好看比较重要,赋予 0.6 权重,气味和甜味都很重要,分别赋予 0.8、0.9 的权重。经过计算,感知器就能迅速完成对苹果好坏的判断。但这样的感知器模型太简单了,它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分类,当时的人们并不觉得它能帮计算机实现什么思考,人工神经网络遭遇了寒冬。在这期间,人们尝试着增加神经网络中的层数。比如在前面评价苹果的例子里,可以增加几个隐藏层,有的隐藏层更多地考虑外观,提高大小颜色的权重,有的隐藏层着重考虑味道,对香味、甜味权重比较高。人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神经网络做出更好的判断。但这依然没有改变神经网络受冷落的命运,直到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反向传播算法出现了,人工神经网络也一下子突飞猛进。反向传播算法的突破什么是反向传播算法?我们继续以苹果分类为例看一看。假如把某个苹果的几项参数输入进去之后,神经网络给出的结果是“好苹果”。但实际上,我们认为这是“坏苹果”。通过反馈,我们把正确结果告诉神经网络,神经网络会自我反思,调整各项权重,直到输出正确的结果。我们将“倒推并调整权重”的过程,称为反向传播。有了反向传播算法,人工神经网络就不断自我调整优化,得出更加可靠的结论。再配合先前增加隐藏层的步骤,神经网络就能处理非常复杂的问题了。如此一来,造就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各种便利。比如:手机 App 从我们历史的数据中学习,寻找我们可能感兴趣的视频;自动驾驶根据大量的图片训练,认出哪里是道路,哪里是行人;语音助手通过神经网络,识别出人们说话的意图。技术的发展就是这样出人意料,谁都没有想到,一项被冷落了几十年的技术,竟然能够起死回生,在生活中发挥出这么重要的作用。在下一集,我们会说到的卷积神经网络。这项跨时代的创新,又会把神经网络,带向何种新的高度呢?策划制作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作品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作者丨北京云御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审核丨秦曾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副教授策划丨符思佳责编丨符思佳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作者: 2025/01/13 17:40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