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中国
  • 挣扎!恋爱一年半发现男友有家族癌症史,会遗传吗?要不要分手!? 前段时间,闲着无聊在某社区刷帖子看,无意中读到一个“瓜感”十足的帖子。最初是一个“小姐姐”向大家求助:当时,她跟男友在一起已经一年半左右了。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她了解到,男朋友的家族里竟然有多位关系亲密的成员罹患癌症。男友的妈妈、外公、外婆乃至外公妹妹的儿子,都是如此。外公妹妹的儿子更是在三十多岁就因为癌症去世。她不禁有些担忧:和男朋友感情挺好的,但他会不会也遗传到什么癌症基因呢?这场恋爱要不要继续谈下去……说实话,我并没有看到原帖,只看到了某网友贴出的原帖截图和众说纷纭的评论:有人冷静分析说癌症种类不同,不用担心;有人宽慰豆友说现在的问题未来未必还是问题;还有人劝说豆友珍惜当下的幸福,不要错过良好的姻缘。但也有不少不友善的评论诸如:而截图的网友显然也是嘲讽的态度:这我可就坐不住了!咱们来冷静分析一下,男朋友的母系血亲中这么多人患过癌症,其中还有年轻患者,不熟悉医学知识的网友产生基因方面的担忧难道不是人之常情吗?换做其他人——甚至是“男朋友”本人,难道就丝毫不会往遗传学方向怀疑一下吗?再者,这些不假思索冷嘲热讽的网友又如何确定,错的不是他们自己呢?01遗传学与肿瘤医学发展至今,肿瘤在学者眼里早已不只是迅速增长的异常组织,而是涉及多种发生、发展机制的复杂疾病。根据不同的机制,肿瘤学的研究也已经在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无限复制潜能、浸润转移机制、能量代谢异常、局部微环境差异、基因组不稳定性和突变等方向各自形成了庞大的分支领域。而肿瘤遗传学更是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在揭示肿瘤遗传的分子机制和表观遗传学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调控作用。肿瘤易感基因的筛选和临床应用也在迅速地丰富和发展。酒精、黄曲霉素、甲醛、紫外线等生活中常见理化类致癌因素可能更为公众所熟知,但遗传因素其实也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一项覆盖 9512 对双胞胎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中占 42%,结直肠癌中占 35%,乳腺癌中占 27%,卵巢癌占 22%[1]。可见至少在一些特定的肿瘤中,遗传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02肿瘤易感基因人类基因组中,有些特殊的基因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被称为“肿瘤易感基因”。不同肿瘤易感基因的致病能力不同,所以学者们把肿瘤易感基因划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个等级。其中,高风险和中风险的肿瘤易感基因发生的突变更可能导致肿瘤,被称为致病性突变(和良性突变相对应)。致病性突变如果发生在体细胞中,只会让体细胞的主人自己患肿瘤的风险提高,但如果发生于形成受精卵的生殖细胞中,就成了可遗传的突变,一代一代地传递给后世子孙。那些呈现出家族聚集性特征的疾病,也都是这样来的。目前,临床上已经确认了多种肿瘤易感基因,例如和乳腺癌、卵巢癌密切相关的 BRCA1、BRCA2、PALB2、RAD51C、RAD51D 基因;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胃癌、小肠癌、肝胆癌、脑癌等多种癌症有关的 MMR 基因;和白血病、淋巴瘤、儿童肿瘤有关的 TP53 基因基因等。03肿瘤易感基因的筛查和意义过去,由于医学界对肿瘤遗传学的了解不足,基因检测技术也不成熟,肿瘤易感基因检测对象的筛选往往依赖于家族史。医务人员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父系和母系的三代血亲中肿瘤患者的肿瘤类型、发病年龄、死亡年龄、肿瘤组织学资料以及其中任何人做过的基因检测;再根据特定的风险评估模型评估此人携带致病突变的风险,风险超过阈值的就进行基因检测[2]。这个方法其实是基因检测技术不能普及时的折衷办法,因为它非常依赖于家族史信息的准确性,而很多人并不能完全掌握或者记清家族中各个亲人的具体情况,这会产生相当程度的误诊率。英国大伦敦地区覆盖 16696608 人的调查研究显示,尽管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检测进行了 25 年,但仍有超过 97% 的 BRCA 携带者未被发现,就连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 Jolie)的明星效应都未能提升 BRCA 基因的检测率[3]。技术的进步普及了大规模高通量的基因检测,检测效率的大幅提高和成本的下降让更多人有机会进行基因检测。如今的临床上,对癌症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基因检测已经是不再依赖于家族史的常用方法。肿瘤基因影响着肿瘤的分类和特性,特定的基因可以让肿瘤对特定的方法不敏感或者更敏感,这将影响医生的治疗决策,也让患者能接受更加精准的治疗。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医生还可以通过比对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肿瘤易感基因的情况,判断患者的致病性突变来自于自身体细胞还是家族遗传;这意味着医生可以更敏锐地、准确地评估患者血亲的患病风险,帮助还未患病的携带者进行预防性治疗,还可以通过生殖医学的手段筛选胚胎,避免遗传性的突变基因继续传递给下一代。如果查出携带有致病性突变,但身体尚未出现恶性病变,那么根据致病性突变风险等级的不同,可以进行影像学筛查、组织学筛查、药物预防、预防性手术切除等对应的预防措施。前文的研究中提到的安吉丽娜·朱莉就是因为携带 BRCA1 基因而进行了预防性手术切除,当时曾一度引起国内外的热烈讨论。如今看来,朱莉当时的决定并不莽撞,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目前也推荐 BRCA1 或 BRCA2 基因的携带者接受预防性双侧乳房切除术,以降低未来乳腺癌的发病风险。但考虑到携带 BRCA1/2 基因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生乳腺癌,而现在乳腺癌的筛查手段也正变得越来越成熟,因而是否采取预防性手术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本人的意愿和医生的风险评估结果。04肿瘤基因的检测和普通人的生活科技进步总体而言是好事,但细分到个体身上时不一定总是带来益处。基因检测的结果,包括肿瘤基因和一些意义不明的突变,可能会给检测者个人带来担忧、焦虑,以及因为遗传给子女而歉疚等心理负担,也可能影响到一些家庭的和谐和婚姻关系。从群体上来看,某些基因的携带者可能会遭遇择偶、就业、社会评价等方面的歧视或者污名化。英美国家为此设置了相关的反歧视法条(美国的遗传信息反歧视法案、英国的基因检测与保险法),为了防止商业保险公司因为基因问题区别设置保险金额,禁止他们从卫生部获取公民的基因检测信息[4]。对于个人而言,目前临床上主张对特定类型的癌症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如果检测结果提示亲属有携带风险,再对亲属进行进一步检测以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所以大多数人暂时用不到肿瘤易感基因检测,不必有太重的心理负担。回到文章开头的“瓜”,“男朋友”的母系家族中或许真的存在某些肿瘤易感基因,也可能只是家人各自运气不好。网友有顾虑非常正常,就和有人希望伴侣是单眼皮、有人希望伴侣头发茂密一样——是非常私人化的事情。每个人看重的事情不同,网友可以有不同意见,但不应该过于苛责。当然,即便“男朋友”真的携带肿瘤易感基因,现在也已经有很多应对方案,未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方法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如果那个最初发帖求助的“小姐姐”能看到这篇文章,也希望本文的信息能给你的疑虑提供参考。参考文献:[1] Lichtenstein P, Holm NV, Verkasalo PK, et al. Environmental and heritable factors in the causation of cancer--analyses of cohorts of twins from Sweden, Denmark, and Finland. N Engl J Med. 2000;343(2):78-85. doi:10.1056/NEJM200007133430201[2] Evans DG, Harkness EF, Plaskocinska I, et al. Pathology update to the Manchester Scoring System based on testing in over 4000 families. J Med Genet. 2017;54(10):674-681. doi:10.1136/jmedgenet-2017-104584[3] Manchanda R, Blyuss O, Gaba F, et al. Current detection rates and time-to-detection of all identifiable BRCA carriers in the Greater London population. J Med Genet. 2018;55(8):538-545. doi:10.1136/jmedgenet-2017-105195[4]https://www.abi.org.uk/data-and-resources/tools-and-resources/genetics/code-on-genetic-testing-and-insurance/ 作者: 2023/04/14 09:13
  • 一把盐吃出4种病!做好这几点,降低心率衰竭的死亡风险! 在“吃”这件事情上,我们曾经做足了加法。用尽煎、烤、炸、酱、卤等深加工方式,吃了越来越多的高油、高糖、高盐、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口味越来越重,饮食也越来越不健康,吃出了很多身体疾病。这些年,我们开始做减法了,减了油、减了糖、减了脂、减了碳水,如今,轮到减盐了!01全球人均钠摄入量严重超标2023 年 3 月 9 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首个《全球减少钠摄入量报告》。该报告显示,全球平均每人每天钠摄入量为 4310 毫克(相当于 10.8 克盐),远远超过生理需求,也超过世卫组织的钠摄入日推荐量 2000 毫克(相当于 5 克盐)。我国成年人的日均盐摄入量是世界上较高水平,约 11 克/天。[1]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这份报告指出,虽然世界卫生组织的 194 个成员国都承诺到 2030 年将人均钠摄入量减少 30%,但只有 9 个国家(巴西、智利、捷克共和国、立陶宛、马来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西班牙和乌拉圭)完全制定了减少钠摄入量的建议政策。大多数国家尚未采取任何强制性的减钠政策。报告呼吁各会员国应立即执行减少钠摄入量的政策,并减轻过量消费盐的有害影响。02盐吃多了有害健康食盐是钠的最主要来源,“减钠”通常也会直接表达为“减盐”。盐是百味之首,我们需要它烹制美味,也需要它维持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它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电解质,具有保持体液平衡的作用。但摄入过量的盐却对健康有着极大的风险。不健康饮食是全球死亡和疾病的主要原因,摄入过量的盐则是罪魁祸首之一。1.高盐饮食引发心血管疾病高盐饮食是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摄入的盐过多会增加心脏负荷,导致血压明显升高,严重者可致心脏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等,也会造成血管弹性下降,血管内胆固醇含量增高,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几率增大。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英国医学杂志》子刊《BMJ营养、预防和健康(BMJ Nutrition, prevention & Health)》在 2022 年 6 月发表一项研究称,我国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占到全部死亡人数的 40%。如果人均每天减少 1 克盐的摄入量,到 2030 年就可以减少 900 万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减少约 400 万因心血管疾病而导致的中风或死亡。[2]如果我们到 2030 年达到人均5 克/天的推荐盐摄入量这一减盐目标,就可以将国人的平均收缩压下降约 7.1mmHg。令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降低23%,中风风险降低30%,减少 1700 万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并挽救其中 800 万人的生命。如果这一习惯再保持 10 年,一共会有 1800 万中国人得以避免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2.高盐饮食增加脑损伤早前研究表明,高血压会对大脑造成损伤,而50%到60%的高血压是由过量食盐引起的盐依赖性高血压。2021 年发表在《细胞通讯(Cell Reports)》上的一项研究,首次揭示了盐依赖性高血压对大脑神经活动的影响:如果你长期摄入大量盐,体内的钠含量会长时间保持在较高水平,加压素神经元就会过度活跃。这种机制会导致过度缺氧,从而导致大脑组织损伤。[3]3.高盐饮食增加胃癌风险胃炎的发生与高盐饮食也密切相关,因为盐摄入过多,会刺激胃黏膜,损伤胃壁,增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可能性,并且增加罹患胃炎、胃癌的风险。2021 年,美国哈佛大学学者在美国胃肠病学协会(AGA)的官方期刊《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发表了一项探究中国人胃肠肿瘤发病率与生活方式中一些风险因素变化关联的研究。该研究纳入了 27000 多名个体的生活方式和胃肠肿瘤发病情况的数据,统计分析发现,高钠摄入与 16.6% 的胃癌关系密切,并且是最主要的胃癌饮食风险因素。[4]4.高盐饮食增加其他健康风险此外,多项研究表明,摄入过多的盐还会增加肾脏负担,引起身体水肿,引发肥胖,降低骨密度,加重哮喘,降低免疫力,导致肤质变差、头发干枯脱落等症状。03警惕食物中的“隐形盐”盐是重要的调味品,咸酸、咸甜、咸香、咸辣、咸鲜口味的食物,都是那么的好吃。盐也是重要的防腐剂,加了足量盐的食品不容易滋生细菌,可以存放很久。盐还作为重要的成分,被添加进很多的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里。因此,我们吃进嘴里的盐,除了我们亲手加进菜肴里的“看得见”的盐,还包括其他食品中和调味品中添加的“看不见”的盐。但来看看我们经常吃的食物中含有多少隐形的盐吧。1.酱、酱油各种酱和酱油的含盐量都非常高,100 克黄豆酱相当于 15 克食盐,100 克酱油相当于 15~20 克食盐。鸡精、味精、酱油、老抽、生抽、醋、蚝油、番茄酱、沙拉酱、辣椒酱、豆腐乳、韭菜花等调味品中都含有大量盐,这些是“隐形盐”最常见的藏身之所。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我们在制作菜肴时,如果放了以上这些调味品,那就要相应减少食盐的加入量。2.腊肉、腌肉、咸菜为了抑制细菌繁殖、防止腐败的滋生,像腊肉、腌肉、咸菜这样的腊味食物和腌制食物,在制作的过程中都需要用到大量的盐。其中腊肉含盐量可以高达 5~10%,咸菜含盐量可以高达 10%~14%,含盐量实在太高了。我们如果当天吃了这些食物,就要相应减少其他食物中食盐的摄入量。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3.面食、点心、饮料很少有人注意到,我们平时经常吃的面饼、面包、面条、包子皮、饺子皮、馄饨皮、蛋糕,冰淇淋、巧克力、饮料等,本身在制作过程中都会加入适量的盐,但这些“隐形盐”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单个食物中食盐的量也许都只有一点点,但敌不过量大呀,一天累积下来,但是从这些食物中摄入的盐量就已经不少了。4.零食、方便食品像果脯、蜜饯、梅干、肉干、海苔、饼干、膨化食品、方便面等零食和方便食品,也是“隐形盐”的大户。因为它们在制作过程中不仅加了不少盐,还加了含有钠的食品添加剂,如亚硝酸钠、聚磷酸钠、柠檬酸钠、苯甲酸钠、脱氢乙酸钠等。在计算钠摄入量时,不但要把食盐中的钠算进去,还得把食品添加剂中的钠算进去。限盐,准确来说,应该限“钠”。请大家记住一个简单的公式:1 克盐 ≈ 400 毫克钠。举个例子,1 小盒饼干,80 克,236 毫克钠,约 0.6 克盐;一小包梅子肉, 20 克,620 毫克钠,约 1.5克盐;一瓶苏打水, 330 毫升, 40 毫克钠,约0.1 克盐。假设一天就吃这么点零食,看上去不多吧,但零零总总算下来,还没正式吃饭菜,就已经吃掉了 2 克盐了。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呼吁所有国家实施减钠措施,包括:1. 调整食品配方,减少盐含量,并为食品和餐食中的钠含量设定目标。2. 制定公共食品采购政策,在医院、学校、工作场所和养老院等公共机构中限制高盐或高钠食品。3. 落实食品包装正面标识,帮助消费者选择钠含量更低的食品。4. 促进宣传和媒体活动,减少公众饮食中盐或钠的摄入。04如何在日常饮食中减盐?要把盐摄入降下去,我们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日常饮食。1.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选择天然、未加工或仅经过简单烹饪的食物。多吃天然、未加工或仅经过蒸、水煮、凉拌等简单烹饪的食物有许多好处,它们不仅保存了天然的美味和丰富的营养成分,还减少了油、盐、热量的摄入,从各个方面来讲,都是值得提倡的。但食用未经高温加工的食物时,更要注意清洁卫生,提防微生物污染和寄生虫危害。2.制作食物时善用其他调味料我们在制作食物时,可以多用葱、姜、蒜、辣椒、花椒等天然的调味料,取代盐、酱油、鸡精和酱料的调味,用天然调味料丰富的口感把菜的风味提升上去。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同时还有一个小技巧,在菜肴即将出锅前再加盐,也能最高效率地保持盐的口味,从而避免在菜肴烹饪过程中多次加盐。3.关注包装食品中的钠含量购买包装食品时,我们不能只关注热量、脂肪和糖的含量,也需要关注其中的含钠量。可以查看包装袋背后的营养成分表,选择钠含量更低的食品。注意这个“钠”既包括食盐中的“钠”,也包括食品添加剂如亚硝酸钠、聚磷酸钠、柠檬酸钠、苯甲酸钠中的“钠”。参考文献:[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Global Report on Sodium Intake Reduction.2023.3[2]Monique Tan. et al. Reducing daily salt intake in China by 1 g could prevent almost 9 milli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by 2030: a modelling study. BMJ Nutrition Prevention & Health. http://dx.doi.org/10.1136/bmjnph-2021-000408[3]Ranjan K.Roy. et al. Inverse neurovascular coupling contributes to positive feedback excitation of vasopressin neurons during a systemic homeostatic challenge.Cell Reports.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21.109925[4]Wu,You et al.Potential Impact of Time Trend of Lifestyle Risk Factors on Burden of Major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in China.[J]Gastroenterology,2021:1-12 作者: 2023/04/14 09:12
  • 为什么没有叮人不痒的蚊子? 说起最讨厌的动物,莫过于被称为四害的苍蝇、蚊子、老鼠和蟑螂了。这不,随着天气的变暖,这些动物也开始活跃起来了。前几天看到小区里放置了蟑螂诱饵,老鼠药。那苍蝇和蚊子,该怎么对付呢?其实,现在人们住在楼房里,苍蝇已经少了很多了,不过村里还是不少的。但是蚊子吧,这玩意儿,即便你住在楼里,它也能飞上去,还有晚上出去散步的时候,如果路两旁有树木,那被叮咬是免不的。有时候不得不感慨:你叮人就叮人吧,其实给它们贡献点血,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为什么被叮过后皮肤会起包发痒,这点非常令人讨厌,而且感觉,近年来,被蚊子叮咬后似乎要好几天才可以消下去...那为什么蚊子不进化成叮人不会使人感到瘙痒,这样不是更有利于它们生存吗?今天从生物学角度来和大家聊聊这个问题。01,有关进化做进化的人,其实很忌讳一种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俗称自作多情)。比如研究爬行动物的时候,你可以探讨这种生物是如何的获得生存优势之类的,比如呼吸方式。但是你要是扯到了爬行类和人类的关系的时候,就要特别谨慎,因为人家爬行类爬到地上的时候,人类还没出现呢!他们的很多性状其实和人类是毛关系都没有。你非要扯到一起,容易出问题。类似的蚊子也是。02,蚊子和人类蚊子真的没想到它会以人类为生!1,蚊子出现在地球的时候,人类根本就没出现。蚊子至少在亿年前左右就出现了,那个时候人类还没出现,所以蚊子出现一开始就没考虑过人类。2,蚊子存在的大量周期内,人类都是不存在的。除去起源早,在蚊子生活的大量时间内,人类都根本不存在啊,假如蚊子活了100岁,那么他在97岁之前,连人都没见过,等他活到了99岁最后几天,忽然人类成为全球最多的大型哺乳动物了。它靠什么活?总不能饿着吧。所以,蚊子的口器,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人类设计的,现在依然如此。03,关于蚊子他们的主要对象是那些自然界的皮粗肉糙的动物。这种情况下,1,把口器变得十分的细,而且尽量减少对动物的刺激2,把口器变得十分的坚固,不去考虑对动物的刺激,提高饮食效率哪种更适合蚊子?毫无疑问是第二种。事实上,比蚊子叮还猛的牛虻之类的,依然活的好好地。可见第二种策略,的确是更有效。04,有叮人不痒的蚊子吗?至于叮人不痒的蚊子,进化时间尚浅,等着吧。毕竟1,人类褪毛真的没多久2,人类登上全球大型动物数量第一位的时间不到100年(第二名是羊,全球大概有21亿头)3,全球人了真是太多了,要知道第二第三第四的羊猪牛加起来都没人数量多,可以说是物质极大丰富啊,它们缺乏进化动力!毕竟在这之前,人家蚊子的主要食物来源,不是人。最后,简单地总结一下,1,蚊子一开始就没想到过以人类为食。2,如今人类太多,对蚊子来说是物质极大丰富,没有进化动力。 作者: 2023/04/13 09:14
  • 被称作中国的“居里夫人”,她凭什么?丨时光信函 北京科学中心特别策划原创科学家书信栏目她生于名门望族,却一生清贫;她放弃荣耀,毅然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她身为女子,一次次打破社会对女子的枷锁,在科研领域争当“第一”;她是中科院第一批女院士、中国第一代核物理学家,也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她就是何泽慧。来源 |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何泽慧自中学时代就产生了科学救国的理想,1931年日寇登陆上海,何泽慧在校刊撰文中写道:“静默地想办法救国、救同胞,才是现在中国人应有的态度”。1932年,何泽慧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被劝说女生不适合学物理时,她说:“古人都说巾帼不让须眉,我们国家老是被欺负,就是因为科技落后,物理再难我也要学。”1936 年,清华物理系第八级毕业照(前排左四为何泽慧) 来源 |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1936年,何泽慧前往柏林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弹道学专业攻读博士,成为这所学校的第一个外国学生,也是该专业的第一个女生。谈及为何学习弾道学,1937年何泽慧在和姐姐何怡贞的通信中说:“我学弹道学,也许兵工署就要来请我回去服务。不是中国兵发炮发不准,放枪放不准吗!其实只要我一算,一定百发百中!他们不早些请我,不然日本兵早已退还三岛了。”科学家手稿 来源 |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1946年,经由钱三强介绍,何泽慧进入约里奥·居里夫妇领导的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工作,夫妇二人埋头实验室,利用核乳胶作为探测器,开展了大量裂变实验。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何泽慧的细致与耐心发挥了作用,她不仅找到了特殊的三分裂事例,还发现了首例四分裂现象。这项发现在国际科学界引起重大反响,西方各国报刊称何泽慧和钱三强为“中国的居里夫妇”。钱三强和何泽慧在法兰西学院用云雾室设备上做三分裂和四分裂实验 来源 |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何泽慧发现的首例铀原子核四分裂径迹 来源 |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即便在国外取得了重大科技成就和荣誉,她却始终心系祖国的建设事业,1948年何泽慧与丈夫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此后,何泽慧在领导建设中子物理实验室、高山宇宙线观察站,开展高空气球、高能天体物理等多领域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对建国初期仪器设备十分简陋的情况,何泽慧说:“我们早知道国内的情形,回来并不是来享受的,而是来吃苦的。希望在自己国家的环境里,领导本国的青年做一些事,创造一些工作。”何泽慧质朴无华,做事严谨,一生牢记科技报国的使命,在她的带领和影响下,培养了一批原子核科学和空间科学事业的骨干力量。她常鼓励科研人员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要有“敏锐的眼睛和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立足常规,着眼新奇”。1984年,何泽慧在为中学生数理化题词时,写道:“我所希望于你们的是打好数理化的基础,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锻炼身体,培养文学音乐美术方面的兴趣,使自己成为思想活泼、有干劲、有创新精神的青年。对女同学,我还要说几句话:不要怕社会上的习惯势力,只要自己坚持奋斗不断努力,一定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科学发展做出贡献的。”1984年12月,何泽慧为中学生数理化题词 来源 |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何泽慧(1914-2011)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者: 2023/04/13 09:13
  • 喝咖啡不仅能减肥,还能降低死亡风险?但很多人都没喝对…… 春困秋乏夏打盹,春天似乎格外的困,每当昏昏欲睡时,喝一杯咖啡提神醒脑,是大多数咖啡爱好者的选择。咖啡除了能提神醒脑,还被证实拥有多种功效:可以降低多种癌症发病风险、抑制肿瘤生长、降低阿尔兹海默病和帕金森疾病的患病风险、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患胆结石的风险、降低全因死亡风险等。现在,咖啡爱好者又听到了一个令人狂喜的好消息!01新研究证实和咖啡能减肥2023 年 3 月 14 日,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血液中咖啡因含量高可能会抑制体内的脂肪含量,并且降低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1]虽然之前发表的一些研究就发现了,每天喝1杯咖啡因含量在 70~150 毫克的咖啡,可能会降低患 2 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观察性的研究,因此无法确定这种影响是来自于咖啡因还是来自于咖啡饮料中的其他成分,无法明确咖啡因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而这项研究则采用了孟德尔随机化研究的方法——因为有些人喝了咖啡后,咖啡因在体内代谢很快,而另一些人则代谢很慢。研究者找到了与咖啡因代谢速度相关的基因,招募了拥有携带咖啡因代谢慢基因的人来做实验。因为这些人体内咖啡因的代谢速度慢,血浆中的咖啡因含量也会更高,研究人员以此来评估咖啡因对身体疾病的影响。结果显示,咖啡因含量与体脂率、发生 2 型糖尿病的风险均存在负相关性,血液中咖啡因浓度越高的人,体脂率就越低,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也越低。研究者做了进一步的因果分析,发现咖啡因含量对降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影响,有 43% 是通过减肥来驱动的。也就是说,喝咖啡有助于减肥,减肥后自然降低了发生 2 型糖尿病的风险。研究人员猜测,这是因为咖啡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脂肪燃烧,降低食欲。据估计,每天摄入 100 毫克咖啡因会增加大约 100 卡路里的能量消耗,有助于减肥。但研究人员也承认这项研究具有局限性。首先,实验参与者基本都是白种人,具有地域局限性;其次,研究采用的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具有自身局限性,不能提供特别确凿的证据。02喝咖啡的利与弊“利”:近年来,咖啡也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喜爱,不单单是它独特的香味和风味令人着迷,而且它的提神醒脑效果也被无数打工人和学生族深深地依赖着。然而喝咖啡的好处并不只这么些,近年来,咖啡被世界各地的研究者证实对健康具有多重有意的功效。1.喝咖啡或可降低患大肠癌和肝癌的风险哈佛大学医学博士罗伯特·施默林在 2017 年 9 月发表的一篇文章表明,喝咖啡或能降低 15% 大肠癌的风险,如果每天喝两杯咖啡能降低 43% 患肝癌的概率![2]2.喝咖啡或可抑制乳腺癌生长2015 年,英国隆德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临床癌症研究》杂志上发表研究结果称,对于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并且应用他莫昔芬进行治疗的女性,喝咖啡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减少复发风险。[3]3.喝咖啡或可抑制前列腺癌生长2018 年,日本金泽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在《前列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称首次发现咖啡中的特殊化合物咖啡白脂醋酸盐和咖啡醇或能有效抑制前列腺癌的生长。[4]4.喝咖啡或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2021 年 2 月 9 日《循环:心力衰竭》杂志发表了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安舒茨医学院心内科专家戴维·高团队的一项研究,发现咖啡的较高摄入量与降低心衰风险相关。[5]5. 咖啡中的两种化合物协同作用或能有效抵御帕金森等大脑变性疾病2022 年 9 月,美国罗格斯大学的科学家在《美国科学院院报》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称,咖啡中的一种名为 EHT 的神经递质血清素的脂肪酸衍生物或能与咖啡因一起协作来帮助抵御帕金森疾病和路易体痴呆症的发生。[6]6.喝咖啡或可降低阿尔兹海默病和帕金森疾病的风险2018 年 10 月,加拿大克里姆比尔大脑研究所的科学家在《神经科学前沿》杂志上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称,咖啡在烘焙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名为苯基林丹(phenylindanes)的化合物,或能帮助降低个体患阿尔兹海默病和帕金森疾病的风险。[7]7.喝咖啡或可降低全因死亡风险南方医科大学毛琛教授团队 2022 年 5 月发表在《内科学年鉴》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天喝 1.5~3.5 杯咖啡,无论是速溶咖啡、研磨咖啡还会低咖啡因咖啡,无论无糖或加糖,都可以将全因死亡风险降低 28~31%!但喝加糖咖啡的人群每天的平均能量摄入会比其他组高出 150 千卡路里。[8]“弊”:2020 年 12 月,南澳大利亚大学精密健康中心的研究团队在《临床营养》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使用了来自 362571 名年龄在 37 岁~73 岁之间的英国生物样本库参与者的数据。主要关注喝咖啡习惯和一系列疾病之间的关联,结果发现长期、重度(每天 6 杯或以上)的咖啡摄入反而能增加血液中脂肪的量,并且反而能显著提高患心血管疾病(CVD)的风险。这与少量饮用咖啡对降低血液中脂肪含量、降低患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效果是恰恰相反的。研究还发现,过量摄入咖啡会增加机体患骨关节炎、关节病和肥胖的风险。[9]03喝咖啡的小建议1.每天不超过5杯咖啡虽好,也不能贪杯。那么每天喝多少咖啡好呢?尽管其他研究结果鼓励让我们放心地饮用咖啡,之前提到的南澳大利亚大学精密健康中心的研究却提醒我们,适量摄入咖啡才是享受咖啡和保持机体健康的最佳选择。而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个团队也做过一项大型研究,他们招募了很多从不吸烟的受试者。其中每天饮用咖啡不超过 1 杯、1~3 杯、3~5 杯和超过 5 杯的受试者,全因死亡的风险分别下降了 6%、8%、15%和12%。研究结果发表在 2015 年 11 月 16 日的《循环》杂志上。综合两项研究来看,每天饮用不超过 5 杯咖啡、日均咖啡因摄入量在400 毫克以下,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喝这么多咖啡,也要注意糖的摄入量,尽量选择无糖咖啡哦。2.哪类咖啡更好咖啡的种类有很多,在速溶咖啡、现磨咖啡、低因咖啡之间,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于《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的一项容纳 46 万人的研究表明,饮用无因咖啡和研磨咖啡的志愿者们的多项心脏功能参数均得到改善,全因死亡风险下降。但没有找到足够的支持长期饮用速溶咖啡能够提高心血管健康的证据。[10]不同种类的咖啡之所以对健康影响有所差异,可能源于它们经历了不同的加工过程,所含的化学成分也不尽相同。比如,无因咖啡虽然不含咖啡因,但饮用无因咖啡同样有助于提高心血管健康,降低死亡风险,说明在咖啡因之外的其他咖啡成分也对健康有益。而之前提到的南澳大利亚大学精密健康中心的那项研究认为,你喝的未过滤咖啡越多,你的血脂就越高,患心脏病的风险也就越大。研究人员提醒我们尽量要少喝未经过滤的咖啡,如法式压滤咖啡、土耳其咖啡和希腊咖啡,也要少喝浓咖啡,如拿铁和卡布奇诺。他们认为过滤咖啡和速溶咖啡都是不错的选择。由于速溶咖啡中还含有其他食品添加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参考文献:[1]Larsson SC, Woolf B, Gill D. Appraisal of the causal effect of plasma caffeine on adiposity, type 2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wo sample mendelian randomisation studyBMJ Medicine 2023;2:doi: 10.1136/bmjmed-2022-000335[2]Robert H.Shmerling,MD. The latest scoop on the health benefits of coffee.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2017[3]A. H. Rosendahl, C. M. Perks, L. Zeng, A. Markkula, M. Simonsson, C. Rose, C. Ingvar, J. M. Holly, H. C. Jernstrom. Caffeine and caffeic acid inhibit growth and modify estrogen receptor (ER) and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 receptor (IGF-IR) levels in human breast cancer.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015; DOI:10.1158/1078-0432.CCR-14-1748[4]Hiroaki Iwamoto,Kouji Izumi,Ariunbold Natsagdorj, et al. Coffee diterpenes kahweol acetate and cafestol synergistically inhibit the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of prostate cancer cells, The Prostate (2018). DOI: 10.1002/pros.23753[5]Laura MS,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Coffee Intake and Incident Heart Failure Risk: A Machine Learning Analysis of the FHS, the ARIC Study, and the CHS. Circulation: Heart Failure (Originally published 9 Feb 2021)[6]Tae-In Kam et al. Amelioration of pathologic α-synuclein-induced Parkinson’s disease by irisi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2; 119 (36) DOI: 10.1073/pnas.2204835119[7]Ross S. Mancini, Yanfei Wang,Donald F. Weaver. Phenylindanes in Brewed Coffee Inhibit Amyloid-Beta and Tau Aggregation,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2018). DOI: 10.3389/fnins.2018.00735[8]Dan Liu,MD et al. Association of Sugar-Sweetened,Artificially Sweetened,and Unsweetened Coffee Consumption With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22-05-31[9]Ang Zhou et al, Habitual coffee intake and plasma lipid profile: Evidence from UK Biobank, Clinical Nutrition (2021). DOI: 10.1016/j.clnu.2020.12.042[10]David Chieng.et al. The impact of coffee subtypes on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arrhythmias,and mortality:long-term outcomes from the UK Biobank. 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2022)00,1-10 作者: 2023/04/13 09:12
  • 落地就炸的航空炸弹,为何在飞机上炸不了? 自1913年,世界上第一架重型轰炸机诞生,航空炸弹便开始在战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时至今日,航空炸弹依旧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无论是打击战术目标,还是战略目标,这个传统的武器都十分好用。表面上看起来,航空炸弹的原理十分简单,就是依靠炸弹落地时的撞击使炸弹内部的撞针冲撞底火引发爆炸,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炸弹一落地就炸,但在飞机上的时候却怎么都不会爆炸呢?也许你会说,在飞机上的时候又没有人撞它,当然不会爆炸啦。事实没有这么简单。航空炸弹还搭载在飞机上的时候,的确没有人撞它,但飞机本身就是一个不安定的因素。在天空中飞行的轰炸机并不能做到时刻保持平稳,特别是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之上,颠簸更是在所难免,如果飞机不幸被击中,那更是会引起剧烈的震荡,然而,飞机上的航空炸弹却从没有因此而发生过爆炸,为什么呢?手榴弹不会随便爆炸,是因为手榴弹有个引信,只要不拔除引信,手榴弹就是绝对安全的,但这种引信却并不能应用于航空炸弹之上。首先,轰炸机并不总是一颗一颗投掷炸弹,有时候需要进行地毯式轰炸,短时间内就会有很多炸弹被投掷而出。如果航空炸弹使用的是普通的引信,那么这些炸弹很可能会在空中因相互碰撞而导致爆炸,到时候炸不到目标是小,再把自己的飞机给炸了可就得不偿失了。其次,即便是一颗一颗投掷,也难保投掷出去的炸弹不会在空中与其它物体发生碰撞,从而引发意外爆炸。由此可见,航空炸弹需要一种特殊的引信。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在航空炸弹的前头有着一个小型的螺旋桨。航空炸弹又不会飞,要螺旋桨干嘛?其实这个螺旋桨就是它的引信。航空炸弹装在飞机上的时候之所以不会爆炸,是因为在炸弹的内部,撞针与底火根本就不在一条直线之上,所以不管怎么撞,自然都不可能发生爆炸。而当炸弹离开飞机,开始高速下落,炸弹前方的小螺旋桨就会在气流的吹动下开始高速旋转。螺旋桨的后方连接着一个螺杆,随着螺旋桨的转动,螺杆会逐渐旋出,当螺杆全部旋出之后,受螺杆阻挡的撞针就会回归原位,与底火位于同一直线之上,于是等一下落地撞击的时候就会爆炸了。这个螺旋桨式引信的设计很巧妙,但其实航空炸弹上的螺旋桨还不止前面的这一个,只要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在炸弹的尾部还有另一个小螺旋桨,这个螺旋桨是什么?其实也是引信。一颗炸弹为什么要设计两个引信?这是为了给轰炸方式提供更多的选择。轰炸机要轰炸的目标并不总是看得见的,有时候还要炸一些看不见的目标。比如轰炸的目标是一座武器工厂,此时就必须要改变轰炸方式。为什么呢?因为航空炸弹在与工厂房顶接触的时候就会因碰撞而发生爆炸,很可能无法给工厂内部的设备以毁灭性打击,此时就要用到后面的那个引信了。航空炸弹后方引信与前方引信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后方引信是有延迟的,也就是说炸弹坠落房顶时不会爆炸,当它穿透房顶落入内部时才会爆炸,而在投掷炸弹时,到底拔除哪个引信,让前方的螺旋桨转起来还是后方的螺旋桨转起来,是飞行员可以自行决定的。 作者: 2023/04/10 09:08
  • 未来十天冷空气频繁,这些地方将有沙尘暴! 近日,我国青海、黑龙江等地出现降雪,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华北及山东半岛等地部分地区出现大风天气。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十天,我国冷空气活动频繁,但整体强度较弱,影响时段主要在 9 日至 11 日以及 12 日至 15 日。未来冷空气对北方地区的影响更大,气温起伏更为明显,南方的气温则相对平稳。9 日起,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发展增多,需注意做好防护。9 日至 11 日,受冷空气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华北、东北、黄淮等地气温将先后下降4℃到8℃,上述部分地区有 4 到 6 级风,阵风7到9级。新疆东部和南部、内蒙古大部、甘肃中西部、青海北部、宁夏、陕西北部、华北、东北地区等地自西向东有扬沙或浮尘天气,其中,新疆东部和南部、内蒙古中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沙尘暴。12 日至 15 日,另一股冷空气将自新疆开始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在降水方面,未来几天我国降水整体较弱。8 日至 10 日,新疆北部、青藏高原东部将有小到中雪(雨)或雨夹雪,其中,阿勒泰北部和天山山区的高海拔地区有大到暴雪;10 日至 11 日,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大部将有小到中雪(雨)或雨夹雪,部分地区大到暴雪。专家提醒,冷空气影响下,北方气温多起伏、风力较大,公众需关注温度变化,外出注意远离广告牌、临时搭建物等设施。9 日起,北方沙尘天气发展增多,公众需关注预报、预警信息,及时关闭门窗,外出时需做好呼吸系统防护工作,并关注能见度较低对交通的不利影响,注意出行安全。来源:中国气象局 作者: 2023/04/10 09:08
  • 你了解你的胃吗?这些关于胃的错误认知,别再有了 如今,生活压力在不断增大,很多人由于工作忙碌,经常不好好吃饭,饮食不规律再加上一些不好的饮食习惯,大多数人的胃都有点小毛病。关于如何养胃的说法也越来越多,比如:喝酒前来杯牛奶能护胃、有胃病应少吃多餐、喝粥能养胃、胃不好的人不能喝茶……这些养胃说法是真的吗?4月9日是“国际护胃日”,科学辟谣联合微博健康推出“全民慢病健康科普计划——健康辟谣篇”,带大家一起了解自己的胃↓01流言:吃太多会把胃撑大真相:胃是一个非常有弹性的器官,一个人成年以后,胃的大小基本上就不会变了,只是消化过程中胃会伸缩。我们可以把胃看作是一个气球。空腹的时候,胃就像是还没有吹起来的气球,吃饱以后,胃就像是吹胀的气球,当你暴饮暴食的时候,这个气球就膨胀了。胃腔的大小只是在限定范围内发生一定的变化。人吃下食物后,食物会通过食道进入胃,胃壁有伸缩性,开始体积慢慢变大,胃壁渐渐变薄。因此胃空着的时候和装满食物的时候大小是不一样的。经常吃太多确实可能会把胃暂时性“撑大”,但胃容量其实是不变的。所以,胃不会越撑越大,也不会越饿越小。02流言:喝酒前来杯牛奶能护胃真相:“碱性的牛奶能中和酸性的胃液、涵盖胃壁,缓解酒精所造成的损伤。” 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作为碱性的牛奶确实能中和酸性的胃液,但这只是暂时的效果,牛奶在胃中形成保护膜也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在喝酒前饮用牛奶,并不能起到不伤胃的作用。相反,在喝酒前或喝酒时喝牛奶,牛奶中的钙会促进胃酸分泌,给胃带来负担,胃炎患者的病情会更加严重。有研究指出,只要饮用的酒精度数在20度以上,每小时饮酒超过100毫升,胃黏膜的损伤就开始了。所以,尽量做到不喝酒或少喝酒。胃不好的朋友,牛奶及其他乳制品、果汁等也要少饮用,避免引起高渗腹泻。图片来源:版权图库03流言:有胃病应少吃多餐真相:“有胃病少吃多餐”的说法没有科学根据,对于患有消化道疾病的人来说,“少吃多餐”不仅没有辅助的治疗作用,而且弊多利少。这是因为食物进入胃以后,除了和胃酸中和以外,也会强烈刺激胃黏膜,使之分泌胃酸,而每次进食之后胃酸的分泌都会持续2到3小时。对于患有胃溃疡的人来说,“多餐”会不断地刺激胃黏膜分泌胃酸,从而导致胃的溃疡处经常受到胃酸的腐蚀,不利于溃疡面的愈合。胃病患者的饮食调养,要定时定量,一日三餐,粗细搭配,胃肠才会更健康。04流言:喝粥能养胃真相:针对患有胃肠道疾病的人群,常有“喝粥养胃”的说法。因为粥熬制时间较长,粥中的淀粉能更加充分的发生糊化,容易消化,从某种程度上减少胃部对于食物的二次消化,减轻胃肠道的负担。但是,养胃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并且每个人的胃肠情况、体质不同,因此适合的食物也不一样。对同一种食物(如小米)的反应也各不相同。不同的胃病患者吃同样的“养胃食物”是不科学的。胃酸分泌过多的人也并不建议长期喝粥,如患有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平时就容易产生反酸、“烧心”等情况,喝粥很容易“雪上加霜”。05流言:辛辣食物会引起胃溃疡真相:事实上,辣椒含有辣椒酊或辣椒碱,有促进食欲和改善消化的作用。每百克辣椒维生素C含量高达198毫克,堪称蔬菜之首。能不能吃辣椒、怎么吃辣椒都与个人体质有关。目前并没有研究能证明吃辣椒会导致胃溃疡。多数胃溃疡患者是因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或者因为服用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或萘普生所引起的。多食辛辣食物会引起急性胃黏膜损伤,从而加重胃溃疡,但并不是引起胃溃疡的主要原因。但过辣饮食易伤及肠胃,患有胃溃疡、痔疮的人食用过多辣椒会使病情雪上加霜。过辣、过咸的重口味饮食还会间接诱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以及影响心电传导而导致心脏病加重。图片来源:版权图库06流言:萎缩性胃炎都会变成胃癌真相:萎缩性胃炎患者是胃癌的高危人群,但并不意味着慢性萎缩性胃炎必然会发展成胃癌。胃癌前兆分为两类:癌前疾病与癌前病变。癌前疾病是指与胃癌相关的良性疾病,有发展成胃癌的危险性;癌前病变则是指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病理变化,逐渐往胃癌的路上走。如果是单纯的萎缩性胃炎,它只是属于癌前疾病,但一旦伴有肠化生或非典型增生的病理学变化,就会成为癌前病变。从萎缩性胃炎的出现,到胃癌,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我们及时正确干预和定期复查胃镜等措施可以截断疾病的进程。07流言:吃大蒜可以消灭幽门螺杆菌真相:之所以说大蒜能杀菌,这跟它被捣碎或嚼碎时产生的大蒜素(二烯丙基硫代亚磺酸酯)有关。这种物质的确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在实验室培养环境里,它甚至还真能显著抑制幽门螺杆菌。但请看清楚了,有消炎作用的不是大蒜,而是大蒜素!“大蒜素”不等于“大蒜”。在一个完整的大蒜里面,大蒜素的含量很低或者没有。想通过吃生蒜就能吃到“大蒜素”,真的很难!在科学家进一步的实验里,服用2-8周大蒜素的志愿者体内幽门螺杆菌数量却没有多少改变,也就是说,大蒜素在进入人体后被破坏了,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不耐酸、不耐碱也不耐高温的“脆弱”物质。也就是说,靠吃大蒜杀灭幽门螺杆菌并不现实。图片来源:版权图库08流言:胃不好的人不能喝茶真相:首先要清楚的是,胃不好并不是不能喝茶,只是应该正确喝茶。如何正确地喝茶?首先就是要避开“浓茶”。浓茶中含过多的咖啡因、茶碱等,会对胃黏膜造成明显刺激,经常饮用,可能造成炎症、充血、水肿、糜烂,甚至胃溃疡、胃食道烧伤等。其次,胃不好,最好少喝绿茶。绿茶是未经发酵的,茶多酚含量较高,对胃黏膜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另外,也不要贪新茶,新茶含有更多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醇类,对胃黏膜的刺激同样比较大。还有,喝茶时一定要注意不要空腹喝茶,空腹喝茶对胃黏膜刺激更大,还会稀释胃液,影响消化功能。文章由“科学辟谣”(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来自版权图库的图片,不授权转载。 作者: 2023/04/10 09:07
  • 吃货们不想长胖,强烈推荐这5种零食! 提到零食,多数人都觉得零食是不健康的食物,还会说:“想要健康,就要少吃零食。”其实并不是所有的零食都是不健康的,有这么5种食物很适合做零食,食用方便,经常吃不仅不长胖,还对健康有益。嘴闲不住的吃货们给自己准备起来吧!1、 酸奶▲图:摄图网酸奶属于含有益生菌的奶制品,一般都是两种以上的益生菌。比如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等。益生菌能促进肠道菌群平衡,对肠道健康有益。不过前提是要保证益生菌数量充足,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喝下去的酸奶中的益生菌很难抵抗强大的胃酸,经过胃酸得洗礼之后基本所剩无几。虽然酸奶没有对具体某一种菌种的数量作要求,但《GB19302-2010 发酵乳》中要求发酵后未经过热处理的酸奶中的乳酸菌数量要≥106CFU/g(mL)。也就是说,我们在购买酸奶的时候一定要看好酸奶包装上的数字:出厂时活菌数≥106CFU/g(mL)。▲图:自己拍的并且最好购买冷藏柜里的酸奶,包装上会注明保存条件为2~10℃冷藏。另外,酸奶还能预防便秘,改善乳糖不耐受症状。建议挑选营养成分表碳水化合物<11克/100克的,口感能接受,还能减少糖的摄入。如果能接受无糖的更好,可以自行切一些水果粒提升口感。2、牛奶牛奶可以补充丰富的矿物质钙以及优质蛋白质。对于成年人,每天饮奶300~500毫升可增加儿童、青少年、绝经后妇女骨密度,降低患骨质疏松的风险。[1]对于孩子,也具有强健骨骼和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研究表明,多喝牛奶可以预防儿童成年后的肥胖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别买配料表有糖的乳饮料。3、奶酪▲图:摄图网奶酪是牛奶浓缩后的食品,每1千克奶酪由约10千克的牛奶浓缩而成,[2]是牛奶的精华,营养上自然也更为浓缩。奶酪不仅含有钙和蛋白质,还含有活性乳酸菌,这一点和酸奶相似,不仅对肠道的健康有益,还能提高免疫力。[2]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 第6版》中的数据,奶酪的钙含量为799毫克/100克,[3]这就意味着只吃50克奶酪就能摄入近400毫克的钙,可满足一般成年人每日钙需求量的50%。选奶酪的时候选钠含量低、钙含量高的,钙钠比>1的一款。比如钠含量<200毫克/100克,钙含量>800毫克/100克。按照蛋白质含来换算:100克鲜牛奶=100克酸奶=12.5克奶粉=10克奶酪4、坚果有些人认为坚果是热量比较高的食物,常吃会发胖。其实并不会。适当吃坚果不仅不会发胖,还能减肥呢。《美国临床营养杂志》上曾经发过一篇关于长期摄入坚果与肥胖联系的研究,通过试验发现:在限制卡路里的饮食中添加坚果与体重增加无关,并且体重减轻更大,胰岛素敏感性更高。文献中也表明:大量食用坚果(尤其是核桃)与降低糖尿病风险有关。因此,可以坚持定期食用(大约每天一次)坚果,可以作为预防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健康饮食的一部分。[4]另外,也有很多其他国内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了:适当摄入坚果可以降低肥胖风险。那么,吃多少算适当呢?我国《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坚果的摄入量为每周吃50-70g,平均到每天约10g,这是多少呢?10g坚果相当于:10~12粒水煮花生7~8个腰果7~8个杏仁2个碧根果一把半带壳瓜子1个纸皮核桃坚果不仅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以及维生素B族。建议购买原味坚果。5、牛肉干牛肉干富含优质蛋白质以及矿物质铁,可以作每天上下午的加餐零食。特别是对于时间紧张的上班族,还可以作为早餐的蛋白质来源。不过市面上很多牛肉干盐含量较高,买的时候得看好营养成分表,对比选择钠含量较低的一款,如果能自己做最好。总结:以上提到的这些健康零食都可以常吃,方便储存,随时都可以吃。但是像辣条、威化饼、炸薯条、糖果等这类存在高盐、高糖、高油等问题的零食还是少吃为好。参考文献:[1]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2]仇俊杰,李孝忠.中国奶酪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乳品与人类,2022(06):4-13.[3]杨月欣.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第1册[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8[4].Jackson CL, Hu FB. Long-term associations of nut consumption with body weight and obesity. Am J Clin Nutr. 2014;100 Suppl 1(1):408S-11S. doi:10.3945/ajcn.113.071332封面图:摄图网 作者: 2023/04/10 09:06
  • 世界首例!困扰多年的氢负离子超导体问题就这么被中国科学家解决了 我国科学家在室温下实现超快氢负离子传导!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材料设计研发策略,通过机械化学方法,在稀土氢化物——氢化镧晶格中故意制造大量的缺陷和纳米微晶,研发出首个室温环境下超快氢负离子导体。相关研究成果4月5日发表于《自然》杂志。在某些条件下,一些材料经历有序—无序相变,而转变为具有高离子电导率和低迁移能垒的超离子态。在这种状态下,离子会像在液体中一样快速地穿过材料的刚性晶体结构。这种现象有利于化学能量的转换,因为它允许离子在没有液体或软膜分离电极的情况下移动。然而,很少有固态材料能在室温环境条件下达到这种状态。“在室温环境下表现出超离子传导的氢负离子导体材料,将为构建全新的全固态氢化物电池、燃料电池和电化学转化池提供巨大的机遇。”陈萍介绍。氢负离子具有强还原性和高氧化还原电势,已经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近年来,科学家已经开发了几种氢负离子导体,比如碱土金属氢化物和稀土金属氧氢化物,它们以能够实现快速氢迁移而闻名。”陈萍说,然而它们都不能在室温环境下实现超离子传导。此次,研究人员创新地采用机械球磨制备方法,通过撞击和剪切力,造成氢化镧晶格的畸变,形成了大量的纳米微晶和缺陷。这些晶格缺陷可以显著抑制氢化镧的电子传导,使其电子电导率相比结晶良好的氢化镧下降5个数量级以上。更重要的是,材料结晶度的改变对氢负离子传导的干扰并不显著,可以在“震”住电子转移的同时,仍旧“维持”氢负离子的快速传输,最终获得了优异的氢负离子传导特性。在以往的研究中,氢负离子导体只能在300℃左右实现超快传导。而这项研究在-40℃至80℃的温和条件下实现了超快离子传导。同时,研究人员还首次实现了室温全固态氢负离子电池的放电,证实了这种全新电池的可行性。谈起超快氢负离子导体与超导体的区别,陈萍介绍,超导是零电阻传递电子的导体,而超快氢负离子导体传递的是氢负离子。“许多已知的氢化物材料都是离子—电子混合导体。”陈萍说,我们建立的这种材料工程策略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有望为氢负离子导体的研发打开局面。《自然》审稿人评价,该工作展示了一种非常有趣且新颖的研究方法。来源:科技日报原文题:《我国研发出首个室温超快氢负离子导体》 作者: 2023/04/10 09:05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