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中国
  • 猫薄荷:想不到吧人类,我才是你们猫主子的“主子” 对于许多猫来说,猫薄荷散发的味道很容易使它们“上头”,进而表现出一些与平常相比更为夸张的行为,例如舔舐、磨蹭、翻滚、碰瓷以及流口水。通常这些行为被视作猫咪的一种自我嬉戏,但实际上,有研究表明,猫咪对猫薄荷做出的种种行为其实可以保护它们免受蚊虫叮咬,而这背后故事则是猫薄荷数千年来驯化猫咪的“阴谋”....图源:ALAMY STOCK PHOTO一、猫猫我啊,被迷住了猫薄荷与猫咪之间的化学反应仿佛就像我突然听到周董的《七里香》后会不由自主地开始吟唱,着实是刻在DNA里的操作了。通常这种反应会持续十分钟左右,之后的半小时内猫会暂时失去对猫薄荷的兴趣,而在此之后,它们又会继续投入追寻气味的狂热行动。图源:bing图片这种气味来源于猫薄荷散发的一种环烯醚萜化合物,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荆芥内酯。它会进入猫的鼻组织,并与上面感觉神经元的蛋白质受体结合,形成一个神经信号。经过突触传播,引起嗅球神经元的反应,从而勾起大脑中负责调节情绪的杏仁核的“情绪”,并触发大脑奖赏系统。那么具体是一种什么信号呢?实际上来源于“假想”的性反应。也就是说,猫薄荷以及其他可散发相似气味的植物相当于猫猫的“催情剂”,可以短暂地让它们迷失在对原始欲望的幻想中。图源:optimist daily二、加强版的驱虫剂数千年以来,一代又一代的猫摩擦、舔舐、啃咬猫薄荷。与此同时,作为一种标准的草本植物,猫薄荷还受到很多食草昆虫的“关照”。但相较于猫猫,猫薄荷其实更讨厌这些在自己身体上爬来爬去的小玩意。如果可以脑补猫薄荷的心理过程,可能是这样的:“猫咪毕竟只是与我玩耍,而那些植食性‘恶虫’确是当真要取我性命,这其中厉害关系我自然是分得清楚的。”于是,猫薄荷稍稍利用了下迷失的猫咪。只需在一丝若有若无的气味撩拨下,闻着味儿的猫咪就会立马赶来,在猫薄荷的“怀中”狂蹭,一边还哼哼唧唧的。图源:GLDBURGER/ISTOCK/GETTY IMAGES PLUS在此过程中,猫不可避免地会舔和啃咬叶片,当然这也在猫薄荷的计算之内,随着叶片被破坏,一股“强者”的气息立马从猫薄荷瘦弱的身躯中散发出来。没错,让猫咪为之疯狂的环烯醚萜化合物实际上还是一种驱虫剂,而在常规情况下,这种化合物所散发的气味并不强烈。但是随着猫咪破坏叶片,愈加浓郁的环烯醚萜化合物被释放出来,据研究人员检测发现,受损的猫薄荷叶片释放的环烯醚萜比完整的叶子多10 倍,足以震慑那些不怀好意的昆虫。猫咪舔或咬过后的银藤和猫薄荷散发更多的环烯醚萜化合物,而沾染了猫薄荷的气味的猫不会受到蚊子攻击 图源研究附图这种手段并不稀奇,植物会产生特定化合物来抵御食草昆虫,而一些食草昆虫还会摄取这些化合物并储存在自己的身体组织或体表,以此恶心捕食者或抑制寄生虫生长。此外,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会利用植物释放的“驱虫领域”或将植物涂抹在身体表面来获得一层“化学防御装甲”。例如,由达尔马第亚除虫菊 (Tanacetum cinerariifolium)制成的驱蚊剂在人类历史上已经使用了几个世纪,黑猩猩也会将睡觉的地方布置在Cynometra属植物的旁边,以此减少蚊虫的叮咬。图源:Wikipedia猫薄荷可驱散昆虫的特性最早记载于1638年Johannes Franck所著的《Speculum botanicum》中,但直到现代,研究者才系统地探索猫薄荷作为驱虫剂的可能性,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一些实验测试中,猫薄荷表现甚至优于目前市面上最好的驱虫剂,可以说未来可期。而猫薄荷能产生作用的原因在于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可以引起表达TRPA1的体表神经元的厌恶反应,这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昆虫神经系统中的离子通道,可触发疼痛、冷、热、瘙痒等不好的感受。图源研究附图在体外,猫薄荷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均可直接激活昆虫TRPA1,让它们认为这是一种不能接近的刺激物。更厉害的是,已知的一些环烯醚萜不光对多种食草昆虫具有趋避作用,甚至还包括非食草昆虫如讨厌的苍蝇和蚊子。研究驱蚊药的科学家做过实验,将苍蝇放进含有猫薄荷活性成分的空间内,苍蝇都不会在其中产卵了,而蚊子也不会在涂有猫薄荷的人手臂上吸血,当然人类并不会受猫薄荷气味的影响。在野外,猫薄荷借助气味屏障阻挡了大量麻烦的无脊椎动物,或许在未来,它也能成为人类挥向蚊军的利剑。图源研究附图参考文献:1.Domestic cat damage to plant leaves containing iridoids enhances chemical repellency to pests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2.1044552.The irritant receptor TRPA1 mediates the mosquito repellent effect of catniphttps://doi.org/10.1016/j.cub.2021.02.010 作者: 2023/03/17 09:07
  • 人类迷惑行为:让小蜗牛背电脑,背完杀掉它 八月的早晨,太平洋中间的塔希提岛上,阳光还未照进峡谷。一只棕色壳的大蜗牛正在懒洋洋地散步,突然被一只大手抓了起来,在自己的壳上捣鼓。等挣脱魔爪时,大蜗牛发现壳上被安了一个小黑块,怎么抖都抖不掉。蜗生已经如此艰难,怎么还往上加负重?大蜗牛只能背着这个小黑块辛苦地爬了一天,直到下午阳光不再照进峡谷, 那只熟悉的大手又出现了。背着小黑块的棕色大蜗牛丨参考文献[2]“这下是把我壳上那玩意儿去扌……”大蜗牛感觉背上轻松后,突然觉得眼前一黑。痛下杀手的是正儿八经的生态学家,他们给蜗牛安的小黑块是“世界上最小的电脑”。大蜗牛做错了什么?背着小电脑也就算了,怎么完事儿连命都没了?生态学家的迷惑行为,其实是为了探寻一场大灭绝幸存者的秘密。因为吃引起的蜗牛大灭绝这场蜗牛大灭绝发生在1974年。当时,这种棕色大蜗牛——玫瑰蜗牛(Euglandina rosea)被引入了塔希提岛所属的社会群岛。它们是天生的蜗牛杀手。玫瑰蜗牛上岛30年后,共有52种帕图螺科蜗牛被它们吃到野外灭绝,其他科的上百种原生蜗牛也处境危险。为什么要引入玫瑰蜗牛?这其实是人类“借蜗杀蜗”的“妙计”。1967年,人们将非洲大蜗牛(Achatina fulica)作为食物,带到塔希提岛所属的社会群岛。非洲大蜗牛是一种比玫瑰蜗牛还要大一些的蜗牛,它们除了被人类吃,本身也是大吃货,来到新环境就一顿狂吃,对岛上植物造成了严重危害。人们发现情况不妙,单靠人类的嘴又吃不光非洲大蜗牛,就企图引进玫瑰蜗牛,让这种蜗牛杀手帮忙吃掉非洲大蜗牛。但是,生物防控实施前的研究十分草率,缺少蜗牛专家或生态学家的参与,甚至几乎没有考虑土著蜗牛是否会成为受害者。悲剧便由于决策者的一时轻率,降临在了土著蜗牛身上。巨型非洲大蜗牛,不过,一般的非洲大蜗牛体型没这么大丨Philip Lorenzana玫瑰蜗牛,主要捕食年轻的非洲大蜗牛,上图那么大的蜗牛它可吃不下丨Tim Ross原本社会群岛物种丰富,全球120种帕图螺科的蜗牛中,有61种仅栖息于社会群岛,其中52种因为玫瑰蜗牛遭受了灭顶之灾。不过在这样的浩劫中,竟有包括无色帕图螺在内的几种帕图螺逃过一劫。无色帕图螺(Partula hyalina)拥有漂亮的白色外壳,是岛上的土著蜗牛,现在也是濒危物种。这种白色小蜗牛,是怎么在入侵物种的猎杀中存活下来的?拥有漂亮外壳的无色帕图螺丨参考文献[2]白色小蜗牛如何成为幸存者?无色帕图螺拥有独特的白色外壳,可以抵御日晒,所以能够在日晒较多的森林边缘生活;而棕色壳的玫瑰蜗牛承受不了强光。是不是阳光给无色帕图螺提供了庇护所呢?为了检验这一假说,生态学家需要监测蜗牛日常活动时照在它们身上的阳光。监测阳光的同时也要避免干扰蜗牛的行为,于是他们看上了密歇根大学发布的世界上最小计算机——密歇根微尘(Michigan Micro Mote, M3)。根据生态学家的需求,电子工程师以密歇根微尘为基础,改造出了可以每十分钟记录一次光照强度的小电脑,它们的体积仅有2×2×4毫米,不至于压垮蜗牛。小电脑体积仅有2×2×4毫米丨参考文献[2]2017年8月,生态学家就揣着小电脑来到塔希提岛。无色帕图螺是濒危物种,即便是特制的小电脑也不能直接安在身上。好在它们是夜行动物,白天总趴在叶子背面睡觉。于是研究者找到睡觉的蜗牛后,就在它们身边用磁铁固定3个小电脑。2个小电脑安在叶子背面,监测小蜗牛受到的光照,另外1个则安在叶子表面,检测环境光照。对待入侵物种玫瑰蜗牛,生态学家就没有手下留情了,他们直接将小电脑黏在了玫瑰蜗牛的外壳上。在回收电脑后,生态学家就对玫瑰蜗牛实行了安乐死。在一周的时间中,研究者团队记录了3个栖息地里41只无色帕图螺身边的光照,以及2个栖息地里38只玫瑰蜗牛活动中受到的光照。没错!就是阳光捕食者玫瑰蜗牛确实讨厌强光,这阻碍了它们接近在树林边缘睡觉的无色帕图螺。在那里,无色帕图螺受到的全天平均光照强度超过3000勒克斯。正午时,它们受到的光照平均约9000勒克斯。勒克斯是衡量照度的单位,居家照度一般在320~500勒克斯,烈日下则通常超过10000勒克斯。图为塔希提岛上景观丨参考文献[2]玫瑰蜗牛则需要躲避这么强烈的光照,它们尽量在光照强度不足900勒克斯的地方活动。到阳光最强的午后,它们甚至躲进完全无光的地方不出来了。而且,这些蜗牛杀手一个星期移动的直线距离不足3米,只要白色小蜗牛的“阳光庇护所”范围有几米大,玫瑰蜗牛就没法趁着黑夜潜入进去。虽然这次研究中没有记录的湿度和温度也有潜在影响,但结果显示,阳光的庇护至少是无色帕图螺在猎杀中活过四十多年的因素之一。未来如果想将它们迁移到塔希提岛上的其他地区,光照环境也是不能忽略的因素。尽管无色帕图螺物种尚存,但人类未经充分评估便引入玫瑰蜗牛,这造成的伤害已经无法挽回。无色帕图螺本来遍布塔希提岛森林中的各处,如今只能依靠狭窄的阳光庇护所苟延残喘。错误的生物防控措施,在不到30年里,就杀死了这个群岛上的数十种帕图螺科蜗牛。9种幸存者中,有4种是2008年和2009年才发现的。目前在野外灭绝的52种帕图螺中,有11种有人工饲养。图为幸存者之一的 Samoana attenuata丨iucnredlist.org更荒诞的是,虽然玫瑰蜗牛能够杀死一些还没长大的非洲大蜗牛,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非洲大蜗牛的数量。对比引入玫瑰蜗牛的岛屿和未引入的岛屿,非洲大蜗牛数量都在达到峰值后自然衰退,与是否引入玫瑰蜗牛无关。现在的生物防治评估已经比40年前慎重多了,但是这场蜗牛大灭绝仍提醒着我们:面对外来物种,多么慎重都不为过。 作者: 2023/03/16 09:11
  • 每天吃点“它”,补脑、护眼又护肤!只需2步,就能做到! 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人们发现格陵兰岛的爱斯基摩人饮食中缺乏水果、蔬菜,但是他们的血脂水平低于同年龄段的丹麦居民,心肌梗死的风险也较低。这引起了人们的好奇,猜测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大量食用的海鱼中含有某些成分对健康有益。为了验证这一猜测,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海鱼中的Omega-3系脂肪酸,并发现了许多健康益处。Omega-3系脂肪酸是什么?Omega-3系脂肪酸,也称为n-3脂肪酸或ω−3脂肪酸。这种脂肪酸是必需脂肪酸,不能由人体自己合成,必须通过食物补充。Omega-3系脂肪酸有许多种类,其中人类食物中最常见且对健康有益的是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以及可以转化为这两种脂肪酸的α-亚麻酸(ALA)。那么Omega-3系脂肪酸对人体到底有哪些益处呢?又该如何补充呢?今天我们就来仔细讲讲。01降血脂对于Omega-3系脂肪酸降低血脂的作用,已经有很多研究并且证据十分充分。研究人员对截至 2019 年 2 月发表的 86 项临床试验进行了荟萃分析,这些试验涉及 162796 名受试者,结果显示以油或胶囊形式(包括浓缩鱼油和藻油)额外补充EPA和DHA可以将血清甘油三酯降低约 15%。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作用只是降低甘油三酯,而不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2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多项研究表明,Omega-3脂肪酸的摄入可以降低突发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死亡风险、心力衰竭和脑卒中事件的发生。但是,胶囊形式的Omega-3脂肪酸补充是否真的可以起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应该考虑受试者体内原本的Omega-3脂肪酸水平。对于摄入水平特别低的人群,高剂量的补充才能达到效果。而对于本身摄入充足的患者,补充后的收益并不大。这可以解释一些研究结论的差异。03保护认知功能多项研究表明,Omega-3脂肪酸摄入不足与认知能力下降和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升高相关。补充Omega-3脂肪酸可以改善年轻人和中年人的认知状态、维持正常认知功能,并预防与年龄相关的认知缺陷。在已经患有轻度认知缺陷的人群中,也观察到了改善效果。但对于老年人和已经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人,则可能没有这样的效果。因此,年轻时就应该养成摄入足够Omega-3脂肪酸的习惯。04保护眼睛DHA等Omega-3脂肪酸与维持眼睛感光器和视觉皮质等的正常功能有关。缺乏Omega-3脂肪酸可能导致视力问题。虽然Omega-3脂肪酸作为饮食补充剂在治疗干眼症的效果上还存在争议,但日常饮食中多吃一些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对于预防干眼症仍然有好处。因为一些研究表明,Omega-3脂肪酸有助于缓解眼睛表面的炎症,也可以帮助眼睛的睑板腺分泌构成泪膜脂质层,增加泪膜的稳定性。05促进皮肤健康多项研究表明,摄入EPA和DHA可以减轻皮肤受紫外线伤害的程度,从而延缓皮肤衰老,保护皮肤健康。06改善睡眠质量观察性研究表明,充足摄入Omega-3脂肪酸的人有着良好的睡眠质量。干预性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一项为期 26 周的试验发现,服用DHA和EPA的健康青、中年人不仅更容易入睡,而且拥有更长的总睡眠时间。07促进减脂Omega-3脂肪酸通过影响脂肪的沉积和消耗,可以帮助降低体脂、抗肥胖。临床研究发现,即使在能量不变的情况下,额外补充Omega-3脂肪酸也能降低体脂肪。研究还表明,限制能量的同时补充Omega-3脂肪酸,可以比单纯限制能量更有效地减重。此外,多种来源和种类的Omega-3脂肪酸均具有这种功效。一些研究还发现,补充Omega-3脂肪酸并结合有氧训练可以更有效地降低体脂肪。08比例失衡尽管 Omega-3 脂肪酸有许多健康益处,但在现代人的饮食中却呈下降趋势。除了 Omega-3 系列,食物中还含有一种 Omega-6 系列,两者都是必需的脂肪酸,但只有比例适当才有益。在狩猎-采集时代和农业时代,人类饮食中 Omega-3/Omega-6 的比例约为 1:1,这也是目前研究认为比较适宜的比例。然而,自从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特别是在西式饮食模式中,Omega-6 急剧上升,而 Omega-3 急剧减少,导致这种比值下降到了 1:15 甚至 1:20 的程度。这种失衡的比例对我们的健康并不好,甚至被认为是导致慢性炎症和多种慢性病风险上升的因素。Omega-6 系列和 Omega-3 系列需要争抢相同的代谢酶,过多的 Omega-6 意味着 Omega-3 无法顺利代谢。尽管 Omega-6 系列在食物中的分布相当广泛,一般人都不会缺乏,但 Omega-3 系列相对稀缺,从野生到养殖、种植的转变也降低了食物中 Omega-3:Omega-6 的比例。因此,想要找回失衡的比例,我们需要在日常饮食中多摄入富含 Omega-3 系列的食物。09适宜的摄入量大部分权威机构认为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推荐量,但综合 FAO、WHO、欧洲食物管理局等机构的专家结论来看,每天摄入总量差不多需要达到以下数量才能满足需求。1. 成年男性和非孕期/哺乳期女性:每天摄入 250 毫克 EPA+DHA。2. 孕期和哺乳期女性:由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胎儿脑和视网膜功能发育有益,因此需求更高一些,推荐每天摄入 300 毫克 EPA+DHA,其中至少有 200 毫克为 DHA。10如何获得足够的Omega-3脂肪酸要增加饮食中的Omega-3脂肪酸摄入量,建议采取以下两种措施:1.每周2-3次用鱼肉替代其他肉类。鱼类是获得EPA和DHA最好的食物来源,海水鱼富含的Omega-3脂肪酸比淡水鱼更多。因此,建议每周多吃2-3次鱼类,适当减少其他肉类的摄入量。2.改变烹调用油的种类。食用油中富含Omega-6脂肪酸的有玉米油、葵花籽油、红花油、棉籽油和大豆油等。因此,不宜过多食用这些油,建议适当使用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油脂,如亚麻籽油、紫苏油、核桃油等。这些油脂富含α-亚麻酸,可以转化为EPA和DHA。虽然转化效率较低,但增加这些油脂的总量仍然有益处。需要注意的是,亚麻籽油、紫苏油和核桃油都不耐高温,不能用于烹调,建议用于凉拌。此外,应该尽量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因为反式脂肪酸会影响α-亚麻酸转化为EPA和DHA的效率。 作者: 2023/03/16 09:10
  • 为啥人一上车就爱睡觉?原来是这样被“催眠”的!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坐公交车的时候,刚上车还能看一看车外的风景,但没过多久,就开始打瞌睡了。为什么人坐车的时候这么容易犯困呢?这要从人为什么困说起。人的清醒时间和瞌睡时间相互更替,一方面由人体生物钟决定,一方面由睡眠压力来调节。你的大脑中就在积累一种叫腺苷[4]的物质。腺苷是细胞利用能量后的产物。在你清醒的每一秒钟,大脑在耗能,腺苷就在聚集。聚集的腺苷就会产生一种作用,让你感到困倦、想去睡觉。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睡眠压力。随着一天的进行,腺苷的浓度会越来越高;达到一定的值后,腺苷就会抑制大脑中促使清醒的区域,激活大脑中促进睡眠的区域。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那通常是在苏醒的12-16个小时后。而在你进入梦乡后,大脑会清理掉其中的腺苷;这样一来,在第二天晨起时,你就能再获清醒。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睡意是由昼夜节律和睡眠压力共同作用的。困意示意图 图源:作者蓝色的线表示昼夜节律,它像正玄波一样,规律的起伏着。蓝色的线越高,代表昼夜节律带给你的清醒程度越高。在你早上醒来之后,昼夜节律会将你带向较为清醒的状态。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在下午之前,昼夜节律的清醒信号会达到峰值。而橙色的线代表睡眠压力。橙色的线越高,代表睡眠压力越大。在图中,橙色线与蓝色线之间的差值,就代表着你的困意。之间的差值越大,代表困意越强。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加之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奔波劳碌的辛苦等等,人们就会出现见缝插针“补觉”的情况。而长时间坐车就给大脑提供了一个信号:环境安全放松,可释放睡眠压力。虽然在公交车内部会听见车辆行驶时的噪音,但这种低频振动和犯困时大脑电活动的频率接近能逐渐引诱大脑以“入睡”的频率放电[1-3],加之车内空间密闭,空气流通不畅,二氧化碳浓度较高,大脑在缺氧的时候,困意更浓。那么这种车内的短暂休息,能让疲劳的身体缓过劲来吗?在人们缺乏睡眠时,白天短暂的休息能够暂时缓解睡眠压力,老话讲,打会盹比不打强。但是碎片化的打盹并不等于补充了睡眠。打盹是一个信号,在提醒我们,应该对睡眠状况引起重视了。我们如何做,才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改善睡眠呢?1.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首先要保持卧室环境舒适、气温适当、通风良好,形成规律的就寝及起床时间,保持有规律的锻炼,在睡前用热水泡脚,避免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可以喝热牛奶促进睡眠。在睡觉前的2-3小时,最好不要喝水,避免晚上起夜,而且太晚喝水也容易引起浮肿。2.进行睡眠限制进行适当的睡眠限制,通过缩短卧床时间来增加患者对睡眠的渴望,提高睡眠的效率。保证睡眠时间。要想保证良好的睡眠,充足的睡眠时间是必不可少的。正常成年人一天的睡眠时间为6-8小时,中午可以适当午睡15-30分钟,晚上最好在9点到11点左右睡觉,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肾脏的排毒时间,最好保持熟睡状态。3.刺激控制法是指仅在有睡意时上床睡觉,不在床上或卧室中进行与睡眠无关的活动,比如看电视、玩手机等,如果上床20分钟内仍然不能入睡要立刻到另一个房间,有睡意时再回到床上,无论夜间睡眠多久,第二天要按时起床,避免白天小睡。4.松弛疗法指应用呼吸或拉伸松弛的活动来降低睡眠时的紧张和过度警觉,以减少夜间觉醒的次数,提高睡眠的质量。睡前避免剧烈运动。在睡觉前2-3小时,可以进行一些适当运动,比如稍微走走,简单的瑜伽,对于进入睡眠是有好处的。而剧烈运动容易使大脑进入兴奋状态,而且剧烈运动会使得全身出汗发热,难以很快平复下来。5.音乐疗法可以听一些舒缓的音乐[5],使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缓解焦虑、紧张的情绪和应激反应,以促进睡眠。6.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熄灯睡觉。如果开灯睡觉的话,光线会刺激我们的眼球,干扰我们的睡眠。因此在睡觉的时候最好熄灯睡觉。减少噪音。如果我们睡在一个有噪音的环境中,晚上睡觉容易翻来覆去,难以保障睡眠质量。因此最好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入睡,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佩戴耳塞。当我们做好了这些睡前准备时,也要避免避免胡思乱想。睡觉之前要将脑袋放空,这样比较容易进入睡眠。如果在睡前思考一些复杂的问题,则会越想越兴奋。虽然我们有时候会用玩手机的办法来治疗失眠,但有可能适得其反,不如把手机放在离头稍远的位置,减少对睡眠的干扰,保持体力,准备第二天的新生活。参考文献:[1]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Brain basics: Understanding sleep. Retrieved April, 2021, from https://www.ninds.nih.gov/Disorders/Patient-Caregiver-Education/Understanding-Sleep[2]Bjorness, T. E., & Greene, R. W. (2009). Adenosine and sleep. Current Neuropharmacology, 7(3), 238-245.[3]Ribeiro, J. A., & Sebastiao, A. M. (2010). Caffeine and adenosine.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20(s1), S3-S15.[4] 菟丝子提取物对失眠大鼠血清细胞因子及SOD、MDA的影响[J]. 刘海云;方永青;何志坚;伍庆华;宋渺渺;林倩霞;侯本超.江西中医药,2021(12)[5] 研究生五态人格与睡眠质量的关系[D]. 黄晓.皖南医学院,2022 作者: 2023/03/16 09:09
  • 为了死去的大象,这里将不再生产一次性塑料 斯里兰卡政府近日宣布,从今年6月起,斯里兰卡国内禁止生产或销售任何一次性塑料,包括塑料餐具、调酒器和人造的塑料花。这一禁案乍看似乎有些严苛,但其实,这已不是斯里兰卡第一次对塑料出手了:2017年,斯里兰卡全面禁用不可生物降解的塑料袋;2021年,该国停止对塑料餐具、包装、玩具的一切进口,只保留国内的生产销售商。而在这一系列愈发严厉的禁案背后,躺着一群群因塑料中毒而死于非命的野生动物。斯里兰卡露天垃圾填埋场中的野象尸体 | Achala Pussalla / AP NEWS塑料是罪魁祸首斯里兰卡一直饱受塑料污染的困扰。由于缺少健全的管理制度,大量塑料垃圾被随意弃置在农田旁或海滩上,给当地的野生动物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常在人类生活区附近游荡的锡兰象和鹿,成为了最瞩目的受害者。多年来,这些野生动物与人类社会共存,早已习惯于从未合盖的垃圾桶和露天的垃圾堆中寻觅食粮。但看似丰盛的大餐中却隐藏着凛凛杀机:微小难辨的硬质塑料碎片、伪装成剩余饭菜的塑料包装,都有可能被饥饿的动物们吞入腹中。正在垃圾堆中觅食的野象 | Achala Pussalla / AP NEWS此后,这些难以降解的塑料垃圾可能会像锋利的刀柄一般,刺破动物体内柔软的器官,或侵占它们的胃腔,慢慢释放毒素。最终,这具肉体的主人无法再正常进食,四肢也无力再支撑庞大的身体,只能痛苦死去。此前9年中,仅仅在首都科伦坡附近的一个垃圾场,就有至少20只大象因误食混有塑料的垃圾而死亡。大约5年前,在港口城市亭可马里的东北部地区,也有数十只野鹿死于塑料中毒。这些事实,都让斯里兰卡人不得不时时为塑料垃圾警醒。锡兰象(Elephas maximus maximus)是亚洲象的一个亚种 | Charles J. Sharp / Wikimedia Commons没有直接进食塑料的动物,体内也可能出现塑料垃圾。在斯里兰卡的城市地区,研究人员在渔猫的粪便中也发现了塑料的踪影——鉴于渔猫并无从垃圾中觅食的前科,因此,它很可能是吃下了体内含有塑料的猎物,塑料通过食物链进入了它的体内。渔猫(Prionailurus viverrinus)栖息在湿地周边,主要以鱼类、鸟类和小型啮齿动物为食 | Sanjaya Adikari曾有许多民间保护组织和兽医呼吁大家关注塑料垃圾的危害,政府也曾做出过努力——他们宣布要在垃圾场进行垃圾回收,并在垃圾场和村庄周围竖起了电网,防止野生动物靠近。可惜,这些政策并没有得到持续的实施和完善,终化为了一纸空谈。既然后续管理政策难以实施,不如直接掐断源头。斯里兰卡这回颁布的禁令,也彰显了其整顿塑料问题的决心。不仅仅是塑料野生动物因塑料中毒身亡,除了日益加剧的塑料污染,背后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人兽冲突。斯里兰卡是亚洲象密度最高的亚洲国家,然而,农田村庄的不断扩张,导致大象等物种的天然栖息地逐渐缩小。这些以往常游走于山林之中的野兽,现在不得不铤而走险,在人类活动区周围寻求生机。正在巨大垃圾场中游走的大象 | Achala Pussalla / AP NEWS除了塑料垃圾,靠近人类社区的大象还面临着许多危险。一方面,虽然斯里兰卡的盗猎并不算猖獗,但没有了山林的掩护,它们更容易暴露于枪口之下。另一方面,如果它们不慎闯入村庄,面对体型庞大的动物,农民往往会因恐惧而发起反抗——无论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还是保护农田不受践踏。虽然大象在当地受法律保护,但对于贫苦的农民来说,农田几乎是他们的一切财产了。村民也会为了保护自己而自行架设电网,但由于没有章法,往往无效,且会误伤到自己 | Achala Pussalla / AP NEWS这样一来,斯里兰卡虽然拥有最高的亚洲象密度,但却也成了目前每年大象死亡数最多的国家。而且,这不仅仅是大象的悲剧,而是人象两败俱伤——据统计,人象冲突导致每年约400头大象死亡,约50人也因此丧命。斯里兰卡建设了一些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希望将野生动物和人类活动区分割开来。但仍有大量的野生象游荡在围栏之外,被想方设法圈进保护区的大象还会自己闯坏围栏回到故乡,保护之路道阻且长。生活在斯里兰卡的雅拉国家公园的一群大象 | Adbar / Wikimedia Commons大象和这片土地的故事已经延续了两千年。从战争到工农业的发展,大象被人类驯养用以各种目的,渐渐地也成为力量和守护的象征,出现在艺术和建筑里。而昔日人类的守护者,如今也需要人类的守护。在这方佛音传遍的宗教热土上,人与自然正讲述着一出轮回的故事。参考文献[1]https://phys.org/news/2023-02-sri-lanka-single-use-plastics-elephants.html[2]https://apnews.com/article/elephants-dying-plastic-waste-sri-lanka-af9c9e843c518bcbc02af760fb84ee33[3]https://news.mongabay.com/2023/01/plastic-works-its-way-up-the-food-chain-to-hit-fishing-cats-study-shows/作者:思议编辑:麦麦封面图来源:Achala Pussalla / AP NEWS 作者: 2023/03/16 09:08
  • 甲流有什么特点,要不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专家解答 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 题:甲型流感有何特点?重点人群如何预防?——医学专家解答甲型流感防治热点问题新华社记者顾天成、董瑞丰根据疾控部门流感监测,当前我国流感病毒活动水平有所增强,以甲型流感为主。甲型流感有何特点,要不要使用抗病毒药物?重点人群如何预防?甲流与新冠有可能叠加感染吗?针对公众关心的甲型流感防治热点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组织权威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王荃做出解答。热点一:甲型流感有何特点,要不要使用抗病毒药物?王贵强介绍,甲型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和普通感冒有所区别。一般流感症状比普通感冒更重,可导致持续发热、头疼、肌肉关节酸痛、上吐下泻、周身不适等表现,老年人和儿童容易出现胃肠道表现。流感危害性相对较大,严重的可导致肺炎,对老年人基础病有诱发加重的风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顾天成 摄)流感是自限性疾病,但在治疗方面有多种抗病毒药物。不是每个患者都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建议在重症风险较高、症状较重的情况下早期使用。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能缩短病程、减轻症状、降低重症风险。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得了甲流?童朝晖表示,流感的发热体温往往较普通感冒更高,可能达到39摄氏度以上。假如发现自己出现了一些上呼吸道症状,建议可以先进行流感抗原筛查,然后再进行药物治疗。流感的病程较长,一般在3至5天,严重的可达5至7天,而普通感冒一般经历1至2天的流涕、咳嗽症状后很快就能好转。热点二:重点人群如何预防,需要接种疫苗吗?老年人和儿童是流感流行期间的脆弱人群。童朝晖表示,这两类重点人群做好流感预防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推荐婴幼儿、儿童和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要在每年流行季节提前接种流感疫苗;其次,建议重点人群在流感流行期间减少外出,坚持戴口罩、勤通风、勤洗手;再者,幼托机构及学校是儿童青少年聚集场所,要特别注意对流感的预防,一旦班级里有小朋友发烧,建议在家充分休养,待完全康复后再上学。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王荃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顾天成 摄)儿童出现哪些症状可能是得了甲流,哪些情况需要家长重点关注?王荃介绍,儿童感染流感后绝大多数都是轻症,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表现。及时服用对症药物,多喝水、多休息,有利于儿童康复。在流感流行期,假如家中儿童发热时间超过三天或出现体温40摄氏度以上超高热,又或是出现呼吸困难、脸色苍白、呕吐腹泻、尿量减少、神志不清等症状,都应第一时间就医。王荃表示,重点人群在每年流感流行期来临前接种疫苗可以减少罹患流感的概率。对于6月龄以下的婴幼儿,因为无法接种流感疫苗,鼓励同住者和看护者都要积极接种流感疫苗。热点三:得过甲流后会不会形成免疫期,甲流与新冠有可能叠加感染吗?王贵强表示,甲流等病毒性传染病感染康复后,短时间内都会形成一定免疫屏障,有一定保护力。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顾天成 摄)有部分公众关心甲流与新冠是否会叠加感染。童朝晖介绍,甲流与新冠两者都属于呼吸道传染病,有叠加感染的可能性,但不必过于担心。只有在免疫功能低下,体内新冠病毒没有完全清除的情况下,才有一定合并感染的可能性。同时,根据已掌握的发热门诊监测数据,当前发热患者中以甲流占据绝对多数,比例较高。童朝晖说,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保持社交距离、积极接种疫苗都是对呼吸道传染病行之有效的预防手段。面对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是最重要的,呼吁大家坚持做好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测。来源:新华社 作者: 2023/03/16 09:06
  • 又到一年过敏季,真正“元凶”竟然是它!这样预防→ 每到春季,都会有不少人出现花粉过敏的情况。春季花粉过敏“元凶”是什么?如何度过花粉过敏季?一起来了解↓↓花粉传播分两种风媒花粉为主要过敏原专家介绍,自然界的花粉传播主要分风媒和虫媒两种形式。春季花粉过敏的“元凶”往往不是颜色鲜艳的观赏花,而是那些看起来不像会开花的树木类、杂草类植物。虫媒花粉,如油菜花、桃花、梨花的花粉,靠蝴蝶或蜜蜂等昆虫传播,特点是花朵鲜艳,带有芳香或其他气味,花粉颗粒较大,花粉量不多,不易四处播散,通常不会引起过敏。风媒花粉,如柏树、杨树、柳树、桦树、梧桐等的花粉,特点是花型小,花粉含量高,质量较轻,可以随风飞到很远的地方,风媒花粉是主要过敏原。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 李丽莎:有一些比较敏感的患者,可能在二月下旬就已经有症状了,但多数患者症状在三月下旬比较重。三月主要是柏树和杨柳树,到四、五月份,主要是桦树、梧桐树、白蜡树这些树种,都有可能引起花粉的过敏情况。春季花粉过敏会引起多种身体不良反应春季花粉过敏属于一种过敏反应性疾病,有些患者在接触花粉后,眼部症状通常表现为眼痒、流泪或者是眼结膜充血,也可能会引起眼部畏光等情况。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常务副主任 王良录:现在确实有一些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比如在花粉季节可以戴口罩、戴护目镜。护目镜要求密封,能把眼睛整个封起来。专家介绍,过敏性鼻炎是因花粉引起的常见疾病。鼻塞、鼻痒、流鼻涕、打喷嚏、眼睛痒都是过敏性鼻炎的主要症状。与感冒相比,过敏性鼻炎一般没有咽痛、发热或其他全身不适症状,持续时间一般超过2周,过敏性鼻炎患者常在每年固定时期发病。目前,过敏性鼻炎还没有办法彻底治愈,但可通过提早干预减轻患者症状。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常务副主任 王良录:早晨起来可先做鼻腔冲洗,之后把鼻喷激素用好,再用花粉阻隔剂,可以延长和增强鼻喷激素的效果,既起到很好的预防,又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来源:人民网科普 作者: 2023/03/15 09:17
  • “数字”春耕:这里用大数据促产增收 新华社贵阳2月25日电(记者欧甸丘郑明鸿)“温度:24.7度,湿度:77.7%RH,光照:12450Lux。”近日,步入贵州安顺市西秀区众鑫草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草莓园,悬挂在大棚下面的大屏显示出实时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对草莓生长环境中的数据,进行实时采集、精准分析,成为这里运用大数据技术促进草莓增产的重要途径。大棚里的传感器自动采集数据,并自动存储到大数据后台。“数据分析能算出在哪种湿度、温度、光照条件下,本地草莓的产量能达到最佳,成为促进草莓增产的重要指引。”该公司负责人蒋金权说。图为安顺市西秀区众鑫草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草莓种植大棚。(2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郑明鸿 摄在这个800多亩的草莓园内,温度超过25度,大数据系统就会自动控制大棚开窗通风降温;若温度低于15度,系统将自动启动升温系统。“经过数据分析,温度控制在15度至25度之间,能让本地草莓产量达到最高水平。”蒋金权说,“生长条件的精细化控制,还能提高每颗草莓的单体重量,10多颗草莓就能达到1斤重。”尽管本地草莓原本一年只能采摘4茬,但该草莓园的草莓每年能采摘7茬。记者在园区内看到,今年的第二茬草莓已经成熟,第三茬草莓的花束已经长出。图中塑料管为草莓大棚的水系统和加温系统。(2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郑明鸿 摄统计数据分析,结合生长环境调节,还能让大棚内的草莓提早15天上市。“凭借精准数据,通过调节光照时间,如:晚上补光,可以赶在其他草莓还没有大规模上市的时候,提早上市卖个好价钱。”蒋金权说。在大棚外面,大数据系统还采集、分析风速、雨量、气温等数据,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当地的天气条件进行预测,为提前采取措施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创造了条件。“暴风、暴雨来临前,系统提前预警,我们立即关闭大棚,同时采取加固措施,能将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蒋金权说。来源:新华网 作者: 2023/03/15 09:16
  • 比物理学不存在更恐怖的,是圆周率丨Happy Pi Day 《三体》中,杨冬在自杀前,恐惧地自问:“大自然,真是自然的吗?”你,觉得呢?再思考一遍这个问题你恐惧了吗...1举派求婚日这是我见过,最独特的求婚。今天,3月14日。数学系某男生,突然单膝跪地,深情款款地望向女友,从背后掏出了......苹果派?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我仔细看了看,发现这份苹果派,是一个很完美的三角形切片,而它的俯视图,和下面这个式子的轮廓完美重合:我恍然大悟,原来,他的求婚是这个含义。如果你对这个式子有些陌生,那我们不妨把这份切片复位: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现在,它的外形是不是很像一个圆?假设烘焙的是迷你派,直径只有1厘米,那它的周长,就会成为今日的最大主角:π。还记得小时候,数学老师要求你背诵的圆周率口诀吗?3.141592653..就在今天。3.14,国际圆周率日。你即将意识到:这串数字背后,囊括了,整个宇宙。2专治各种不服记忆中,高考临近的五月,大家都变得躁动。某天,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个式子:“强调过多少次了,大题要有完整的计算过程,结果呢?喜欢只写答案是吧?行,谁能告诉我,这个式子的答案是多少?”教室,鸦雀无声。老师用讲尺敲了敲黑板,“连π都认不出来,你们有什么好嘚瑟的?”后来,在大学微积分课上,我才知道,这个是约翰·沃利斯在1655年发现的沃利斯乘积,是欧洲第二个发现的无穷项圆周率公式:沃利斯乘积简易证明过程难怪当年我们都答不上来了!降维打击,赤裸裸的降维打击啊。不过,我觉得,数学老师的这一招,值得学习!下次,你想试探对方深浅的时候,还可以问问下面这个式子的值是多少:如果对方沉默了,你就语重心长地说:“连π都不认识,你还是多读点书吧。”毕竟,这是π的莱布尼茨公式,只要项次足够多,总和一定会慢慢接近π。虽然,这个数列的收敛速度很慢,要到500,000项之后,才能精确到π的第五小数...但不管怎么说,π,专治各种不服!3无限不循环让我们来重温一道小学数学题:请移动一根火柴棒,使得下方等式,变成另一个近似等式。查看答案题干中,之所以要强调“近似等式”,是因为π是无理数,并不能表示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虽然我们常用形如22/7的分数去近似表示π,但实际上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过,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连续分数的形式来表示,π也不例外,比如:在任意一点截断,都能得到一个π的近似值,如果我在第二行截断,那就能得到22/7;如果我在第四行截断,就能得到355/113。之所以指出这两个值,是因为它们作为圆周率的近似值,在历史上曾大放异彩。公元前250年,阿基米德在他的论文《圆的度量》中提出:他使用的,是割圆法:割圆法示意图,来源[1]圆的周长,介于它的外切多边形和内接多边形之间,当我们不断增加多边形的边数时,可以不断缩小之间的周长差,于是通过计算多边形的周长,就能得到具有一定精度的π值上下限。而在古代中国,我们对圆周率的探索,也源来已久。在我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周髀算经》 中,有这样一句话:“数之法出于圆方”,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对其注释为:“圆径一而周三”,意思是直径为1的圆,周长大约是3。可见,在当时,我们使用的圆周率粗估值是3。公元462年,祖冲之在《缀术》中记载了他计算得出的圆周率近似值355/113,其展开成小数的值是3.1415929203...在之后近800年的时间内,这都是准确度最高的π估算值。其实,圆周率的估算,在古代有着很直接的现实意义。例如,当时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皇室贵族,都十分关心着一件事:什么时候会降雨、降雨量如何。为此,朝廷官员需要修订历法,里面就涉及了圆周计算,如果π的近似值误差较大,就不能准确预知一年四季,最后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的民生大计。而355/113的精确程度,可以举例来具体感受一下:假设一个圆的直径是10000米,那用它计算出的圆周长与真值相比,仅仅多了不到3毫米!因此,祖冲之的这一成就,不论是对当时的黎民百姓,还是对后世的研究进展,都可谓是意义重大。4随机抛针得π既然今天是国际π日,我们不妨一边吃派,一边玩个小游戏。在纸上画满相距4厘米的平行线,找来n根2厘米长的牙签,随机地抛在纸上,最后统计牙签与平行线相交的次数k,计算n/k的值。随机抛掷统计后发现,n/k的值与圆周率π十分接近!这,其实就是著名的蒲丰实验。假设有一组距离为a的平行线,投掷的牙签长为l,牙签与直线相交的概率,可以这样简单计算:简易示意图假设牙签AD与直线MN相交,B是牙签的中点,牙签与直线的夹角为θ,B点到直线MN的垂直距离为s,则需要满足s≤lsinθ/2,牙签才会和直线相交。牙签与直线MN相交的角度θ变化范围是0~π,s的变化范围是0~a/2,简单画出示意图如下:示意图中的曲线是s= lsinθ/2,则阴影部分代表着牙签与直线相交的情况,这个矩形面积代表着投掷总次数,所以相交概率可以这样计算:在上述小游戏中,我们选择了参数a=2l,因此,正好得到n/k=π。理论上而言,随着投掷的次数增加,就可以得到越来越准确的π值,历史上也有不少人曾经进行过这个实验:部分历史实验数据表格,来源[2]如果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π值的精确度似乎并不和投掷次数成正比。鲁道夫投掷了5000次,拉兹里尼只投掷了3408次,但得到的π值,却比鲁道夫精确很多。对此,有不少学者曾经怀疑拉兹里尼的数据造假。但实际上,这个投掷实验还涉及到最优停止问题:究竟投到多少次停止,才能获得较优解。撇开这些不论,蒲丰实验是第一个用几何形式表达概率问题的例子,首次使用了随机实验处理确定性的数学问题,这不仅是蒙特卡洛方法的雏形,也促进了积分几何学的诞生。可别忘了,这一切的开端,都源于我们想要求出π值。冥冥之中,似乎有什么在牵引着我们,在不断探索圆周率的过程中,我们触碰到了,更广袤无垠的世界。5超算热身操我们对圆周率的探索,跨越了几千年,从未停止。当我们拨动时针,快进到这个时代,圆周率的故事,有了新的参与者:超级计算机。2021 年8月,瑞士的科学家刷新世界纪录,使用超级计算机,将圆周率计算到了小数点后的 62.8 万亿位,耗时108天零9小时。没想到,仅仅过了半年多的时间,纪录又被打破了!2022 年 3 月, Google Cloud将小数点后的 100 万亿位数都给计算了出来,共计用了不到 158 天的时间,而第100万亿位,恰好是0。圆周率小数点后100万亿位的最后100位数,来源[3]事实上,如果从实际测量的角度而言,圆周率π值精确到39位时,就可以将可观测宇宙的圆周计算,精确到一个原子大小,这已经能够满足目前绝大多数宇宙学的计算需求了。既然如此,计算上万亿的小数点位数,究竟有什么意义?你有没有想过,超算发展如此快速,但我们要用什么方法,去检验超算的可靠性、精确度和运算速度等一系列指标?这时候,就轮到π登场了!用超级计算机去计算多位π值,是目前用于检验计算机性能和改善计算方法的常用方法。就像我们不断刷新登顶珠穆朗玛峰的纪录一样,作为一台超级计算机,π值,则是它们需要攀登的高峰。简单说来,首先要将π值计算程序用于一台能正常工作的超算上,进行多次实验,确认程序没有问题;接着将这程序用于测试机,如果测试机在计算圆周率的时候出错了,就说明这台超算的硬件是有问题的,需要进一步检查调整。这样看来,无穷无尽的圆周率,大概是超级计算机的热身操。当某台超级计算机刷新π值的世界纪录后,热身结束,接下来,就是在其他各个研究领域,一展芳华。6宇宙密码《三体》中,杨冬在自杀前问:“大自然真是自然的吗?”而卡尔·萨根,则在小说《接触未来》中暗示,宇宙的创造者,在π的数字中,暗藏了一则信息。所以,对于很多π迷而言,大自然可能并不自然,而终极密码,也许就藏在π中。例如,质子和电子的质量比大约是1836,恰好等于6π5的取整值。等等,这真的只是巧合吗?基本粒子的内禀特性,会不会与宇宙中的某种几何特征,息息相关?对于这个说法,至今没有什么理论依据,而且大概率很有可能,就只是巧合...相比之下,更加有意思的一点是,π2的值和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十分接近。这可不是巧合!这都和长度单位m的定义有关。1660年,伦敦皇家学会提出,在地球表面摆长约一米的单摆,一次摆动的时间大约是一秒。也就是说,对于长度m的最初定义是:一次摆动时间为 1s 的单摆的长度 。我们来观察一下单摆的周期公式:由于T描述的是完成一次往返摆动的时间,所以我们代入T=2s,忽略单位,简单变形可以得到:由于我们定义了这时候的单摆长度L是1m,就可以得到,π2和g的数值相等!也就是说,在最开始的时候,π2=g。后来,我们对单位长度m的定义不断调整,导致数值有了变化,但差距并不大,所以现在的π2也就和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十分接近,但并不完全相等了。除此之外,π还出现在各色各样的物理世界中:精细结构常数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事实上,不仅仅是各种物理公式中有π,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和圆周率息息相关。《疑犯追踪》中,就有一段很耐人寻味的片段,值得我们细细感悟。现在,吃着3.14元的派。再来仔细回味一下,π的魔力。它是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它还是超越数,不是任何一个有理数系数多项式的根。它包含着,宇宙中所有无限的可能。所以,举派求婚的含义是..《以π为名》“喜欢你,不知从何而起,超越一切,无穷无尽,奔向你。”原来如此!愣着干嘛,怎么还在吃派!说你呢!还不抓紧时间,举派去表白!哦,对啦!记得悄悄讨论一下:大自然,真是自然的吗?参考文献:[1]维基百科:圆周率[2]《π的密码》[3]Google Cloud Blog编辑:穆勒家保姆 作者: 2023/03/15 09:16
  • “爱吃辣的人不易得糖尿病”,是真的吗? 按照2019年的数据,中国糖尿病人数居世界首位。全球糖尿病在 20 岁- 79 岁成人中的患病率为 8.3%,患者人数已达 3.82 亿,其中 80% 在中等和低收入国家。中国 18 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 11.6%,意味着,每 10 位中国成年人中,就有 1 位患有糖尿病。更严重的是,在中国,糖尿病患者知晓率仅为 30.1%,这意味着我国1.14亿糖尿病患者中,有约 8 千万人不知情。最近,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有一个有意思的发现:吃辣能改善血糖。这项研究基于覆盖全国所有省份的 2 亿多中国人样本展开,分析了饮食偏好的地理分布与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系。01爱吃辣的人真的更不容易得糖尿病吗?研究结果显示:● 油炸、烧烤、甜食和糖尿病发病风险呈正相关,而辣却相反。● 也就是说,喜欢吃辣对于糖尿病反而是保护因素,能够显著改善空腹及餐后血糖。● 而「麻」虽然不能显著降低疾病的发病率,但也能一定程度上改善葡萄糖的代谢。科研工作者也在不懈的探索中,有研究发现辣椒中的辣椒素与降低空腹血糖水平、胰岛素水平有关。吃辣的食物会促进脂肪氧化、能量消耗,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糖尿病、肥胖等疾病发生的风险。另有研究发现,辣椒可能会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数量或者亲和力,提高胰岛素的清除率,改善餐后高胰岛素血症,所以经常吃辣的人出现餐后胰岛素血症的概率会更低。也就是说,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爱吃辣确实可能对糖尿病比较友好。所以,用“多吃辣”的方法来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科学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辣食”,比如火锅、麻辣烫等除了辣之外,往往会同时有高油、高盐等问题。所以在具体的食物选择上要注意坚持饮食清淡的原则,需要适度食辣。除此之外,我国的糖尿病人群主要还是中老年人,胃肠道状况能不能接受辛辣食物的刺激是因人而异的。如果平时吃了辣就肠胃不适,或是有其他不舒服,那就不建议吃辣。有慢性咳嗽、支气管炎扩张的人也不能吃辣,会有诱发哮喘的风险。在身体能接受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多吃点辣。比如用辣椒代替一些重口味的调味品,就是比较健康的选择。另外,还要注意避免重油重盐的烹饪方式。02如何正确预防糖尿病呢?首先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及良好的心态等。其中合理饮食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主要包括饮食规律,少食多餐,控制食物热量的摄入,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等。同时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和游泳,也有助于机体免疫力的提高,预防糖尿病的发生。除此之外积极良好的心态,对于糖尿病的预防也有一定的作用。其次,需要加强高危人群糖尿病的筛查。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者;糖耐量受损或空腹血糖受损史者;年龄大于 45 岁,体重指数超过 24 者;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者;有高血压和(或)心脑血管病变者等,应加强对此类人群的糖尿病筛查,定期进行空腹血糖或糖耐量的筛查,应及早进行预防干预。03如果得了糖尿病应该如何处理呢?1、控制饮食。得了糖尿病的患者往往是与饮食习惯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控制饮食能够有效的控制血糖,减缓糖尿病继续加重。最主要的是饮食搭配,清淡的饮食多吃绿叶的蔬菜和粗粮,不吃过于油腻或者是热量较高的甜点以及糖块、碳酸饮料等。2、运动治疗。有氧运动能够将身体内的血糖降低,选择一些有氧的运动,如游泳慢跑慢走,骑自行车等其他一些有氧的运动,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目的,减少糖尿病并发症产生与发展。3、药物治疗,结合医嘱。西药的选择主要有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格列美脲、利格列汀达格列净罗格列酮以及其他相关的口服降糖药。也可以选择皮下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胰岛素的种类有很多,包括速效胰岛素、超速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以及中效胰岛素等。所以,不要盲目用吃辣的方法来应对糖尿病,需要规律的饮食、保持心情愉悦,用科学办法来预防和应对糖尿病。参考文献:[1] Zhao Z , Li M , Li C , et al. Dietary preferences and diabetic risk in China: A large‐scale nationwide Internet data‐based study[J]. Journal of diabetes, 2020.[2] 饮食指导在糖尿病护理方面的应用[J]. 曹丽佳,孙丽,陈宗涛. 糖尿病新世界. 2021(02)[3] Ahuja, K. D., Robertson, I. K., Geraghty, D. P., et al. (2006). Effects of chili consumption on postprandial glucose, insulin, and energy metabolism.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84(1), 63-69. [J] . Xiaoying Wu,Wenting Xuan,Lili You,Hong Lian,Feng Li,Xiaoyun Zhang,Qingyu Chen,Kan Sun,Chaogang Chen,Mingtong Xu,Yan Li,Li Yan,Xiuwei Zhang,Meng Ren. Endocrine . 2021 (prep)[4] Ahuja, K. D., Robertson, I. K., Geraghty, D. P., et al. (2006). Effects of chili consumption on postprandial glucose, insulin, and energy metabolism.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84(1), 63-69.[5]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02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13(4), 95.出品|科普中国作者|徐朗 作者: 2023/03/15 09:16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