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中国
  • 周围人又轮番发烧?别担心!罪魁祸首是甲流和诺如 “疫情又要来了吗?昨天上班一切正常,今天上班突然身体发冷,一测竟超过 38℃!”“同事们迅速沦陷挨个发烧,我就是瞬间被‘热浪’包围的人……”“从喉咙痛到头痛,从浑身酸软到发热,一切似曾相识,但是每天测抗原还是一道杠……”近日,在社交平台上,“发热”这个主题再次引起了大家关注,不禁让人有些担忧。那么,现在真的出现发热病例飙升的情况了吗?01数据显示发热门诊暂未出现接诊高峰从社交网络的信息来看,能够感觉到大家的焦虑和关注,但全国监测数据可能给我们看到另一个角度的状况。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上的一份2023年2月15日的报告显示[1],全国发热门诊总体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不含港澳台)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年1月23日后就诊人数呈现低位波动,2月13日为12.8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5.5%。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人数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那么一线的医生怎么说呢?在2月18日,人民日报采访了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胡洋。胡医生表示,发烧患者每天都有,并未感觉到近期在数量上有明显增加。当然,发热门诊数据稍有滞后,部分发热人员也会在家治疗,因此发热门诊的数据未必能实时反映全部真实情况,但至少可以说明目前并没有所谓的“发热人数飙升”这样的现象。不过,即便发热,也不用过于焦虑,因为一些在冬春季节本来就很常见的传染病也会导致发热。这些传染病我们已经非常了解,也能够预防,接下来我们就详细说说。02甲流风险持续增加疫苗刻不容缓早在一个多月前,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发出提醒,老人及儿童应注意流感防护,因为在当年底有一波流感感染的高峰,感染峰值在去年底52 周(2022 年最后一个月)。在2022年的第四季度,全美有至少2000万人感染甲型流感病毒(83%人群感染H3N2,17%人群感染H1N1),其中21万人住院、1.3万人因感染流感死亡(包括61名儿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感监测报告。图片来源: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国内的情况稍有不同,最近三年(自2020年3月起),流感在我国呈极低流行水平。但是,自2022年春夏开始,我国南方却出现了一波反常的流行高峰(达到近5年的同期最高水平)。这波暴发主要是甲型流感流感病毒H3N2亚型(和去年美国流行的趋势一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流感数据,数据自 2022 年 7 月开始,有一度下降的趋势。数据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局,制图:陈墨螯。而自去年年末开始,就不停有专家提醒,全球仍然处于疫情大流行期间,医疗资源都可能在持续一段时间内出现紧张。而根据疫情数据的研判,大家需要对有可能出现的流感和新冠病毒感染叠加流行风险做出准备。因此,面对近期发热增加的趋势,大家亦要考虑到甲流的感染。所幸,流感疫苗能最大限度地预防感染以及降低重症发生。而本轮感染对应的疫苗,已经在我国全面上市。由于接种流感疫苗后2-4周方可以产生足够的抗体。因此美国儿科协会(AAP)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均建议疫苗上市后,越快接种越好。在整个流感季中,只要没有接种过疫苗,未过期的流感疫苗仍然可用,任何时间都建议尽快接种。在同一个流感季中,已完成接种的人员无需重复接种。03腹泻+发热?诺如也要当心除了“甲流刺客”,每年10月到次年3月,还是诺如病毒流行的高发季。它所引发的疾病叫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俗称“冬季呕吐病”,更准确地说,它的症状应该是“上吐又下泻”。具体症状则跟年龄有关,儿童更常表现为呕吐,成人主要表现为腹泻,其他消化道症状还有恶心、腹痛等。但也有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全身性症状,这与不少其他疾病的症状类似。感染诺如病毒,症状不严重,但传染性极高。据深圳市疾控的介绍[6],只要18 个病毒粒子,就能造成感染,而且不论男女老少,感染或没感染过(诺如病毒变异也相当快,感染过后亦容易出现再次感染),基本都能够中招。而最近适逢开学季,久未见面的同学朋友聚在一块难免亲近,诺如病毒在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在学校造成大范围传播,等孩子到家,又把上下老小全给传染了。这种高传染、聚集性传染的状态,以及相近的临床症状,确实容易让人联想到“复阳”。不过,只要做好护理,避免脱水,绝大多数人很快就能康复。04防控无非三板斧任何时候要注意不论是何种感染,所有感染防控,都不外是三个方向: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以及中断传播途径。讲白了就是,有可能传染疾病的患者,要做好隔离。如有学生/儿童感染,要及时请家长带回家休息,一方面便于孩子康复,一方面避免感染其他孩子,在症状消失3天后才能回到学校,这对于成年人职场也适宜;一方面对于易感染人群,要做好防护,对于甲流和新冠,要做好疫苗接种,做好手卫生,必要时戴好口罩。而切断传播途径,则是指环境的卫生要做好,患者出现呕吐、腹泻,要做好环境消毒,要做好通风来降低空气中的病毒浓度。特别提醒大家,诺如病毒可能污染瓜果蔬菜或贝类造成传播,因此对这类食材要做好清洁、妥善烹调。参考文献:[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2] http://henan.china.com.cn/health/2023-02/19/content_42264258.htm[3] https://www.cdc.gov/flu/weekly/[4] https://www.cdc.gov/flu/weekly/index.htm[5]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022年8月10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http://www.nhc.gov.cn/xcs/xxgzbd/202208/c2be77648c8640f0bf9c9dfbfb9c8430.shtml[6] https://mp.weixin.qq.com/s/X2A5OCnO38jBTXKHB-ixCw 作者: 2023/02/23 14:48
  • 周围人又轮番发烧?别担心!罪魁祸首是甲流和诺如 “疫情又要来了吗?昨天上班一切正常,今天上班突然身体发冷,一测竟超过 38℃!”“同事们迅速沦陷挨个发烧,我就是瞬间被‘热浪’包围的人……”“从喉咙痛到头痛,从浑身酸软到发热,一切似曾相识,但是每天测抗原还是一道杠……”近日,在社交平台上,“发热”这个主题再次引起了大家关注,不禁让人有些担忧。那么,现在真的出现发热病例飙升的情况了吗?01数据显示发热门诊暂未出现接诊高峰从社交网络的信息来看,能够感觉到大家的焦虑和关注,但全国监测数据可能给我们看到另一个角度的状况。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上的一份2023年2月15日的报告显示[1],全国发热门诊总体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不含港澳台)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年1月23日后就诊人数呈现低位波动,2月13日为12.8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5.5%。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人数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那么一线的医生怎么说呢?在2月18日,人民日报采访了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胡洋。胡医生表示,发烧患者每天都有,并未感觉到近期在数量上有明显增加。当然,发热门诊数据稍有滞后,部分发热人员也会在家治疗,因此发热门诊的数据未必能实时反映全部真实情况,但至少可以说明目前并没有所谓的“发热人数飙升”这样的现象。不过,即便发热,也不用过于焦虑,因为一些在冬春季节本来就很常见的传染病也会导致发热。这些传染病我们已经非常了解,也能够预防,接下来我们就详细说说。02甲流风险持续增加疫苗刻不容缓早在一个多月前,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发出提醒,老人及儿童应注意流感防护,因为在当年底有一波流感感染的高峰,感染峰值在去年底52 周(2022 年最后一个月)。在2022年的第四季度,全美有至少2000万人感染甲型流感病毒(83%人群感染H3N2,17%人群感染H1N1),其中21万人住院、1.3万人因感染流感死亡(包括61名儿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感监测报告。图片来源: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国内的情况稍有不同,最近三年(自2020年3月起),流感在我国呈极低流行水平。但是,自2022年春夏开始,我国南方却出现了一波反常的流行高峰(达到近5年的同期最高水平)。这波暴发主要是甲型流感流感病毒H3N2亚型(和去年美国流行的趋势一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流感数据,数据自 2022 年 7 月开始,有一度下降的趋势。数据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局,制图:陈墨螯。而自去年年末开始,就不停有专家提醒,全球仍然处于疫情大流行期间,医疗资源都可能在持续一段时间内出现紧张。而根据疫情数据的研判,大家需要对有可能出现的流感和新冠病毒感染叠加流行风险做出准备。因此,面对近期发热增加的趋势,大家亦要考虑到甲流的感染。所幸,流感疫苗能最大限度地预防感染以及降低重症发生。而本轮感染对应的疫苗,已经在我国全面上市。由于接种流感疫苗后2-4周方可以产生足够的抗体。因此美国儿科协会(AAP)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均建议疫苗上市后,越快接种越好。在整个流感季中,只要没有接种过疫苗,未过期的流感疫苗仍然可用,任何时间都建议尽快接种。在同一个流感季中,已完成接种的人员无需重复接种。03腹泻+发热?诺如也要当心除了“甲流刺客”,每年10月到次年3月,还是诺如病毒流行的高发季。它所引发的疾病叫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俗称“冬季呕吐病”,更准确地说,它的症状应该是“上吐又下泻”。具体症状则跟年龄有关,儿童更常表现为呕吐,成人主要表现为腹泻,其他消化道症状还有恶心、腹痛等。但也有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全身性症状,这与不少其他疾病的症状类似。感染诺如病毒,症状不严重,但传染性极高。据深圳市疾控的介绍[6],只要18 个病毒粒子,就能造成感染,而且不论男女老少,感染或没感染过(诺如病毒变异也相当快,感染过后亦容易出现再次感染),基本都能够中招。而最近适逢开学季,久未见面的同学朋友聚在一块难免亲近,诺如病毒在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在学校造成大范围传播,等孩子到家,又把上下老小全给传染了。这种高传染、聚集性传染的状态,以及相近的临床症状,确实容易让人联想到“复阳”。不过,只要做好护理,避免脱水,绝大多数人很快就能康复。04防控无非三板斧任何时候要注意不论是何种感染,所有感染防控,都不外是三个方向: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以及中断传播途径。讲白了就是,有可能传染疾病的患者,要做好隔离。如有学生/儿童感染,要及时请家长带回家休息,一方面便于孩子康复,一方面避免感染其他孩子,在症状消失3天后才能回到学校,这对于成年人职场也适宜;一方面对于易感染人群,要做好防护,对于甲流和新冠,要做好疫苗接种,做好手卫生,必要时戴好口罩。而切断传播途径,则是指环境的卫生要做好,患者出现呕吐、腹泻,要做好环境消毒,要做好通风来降低空气中的病毒浓度。特别提醒大家,诺如病毒可能污染瓜果蔬菜或贝类造成传播,因此对这类食材要做好清洁、妥善烹调。参考文献:[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2] http://henan.china.com.cn/health/2023-02/19/content_42264258.htm[3] https://www.cdc.gov/flu/weekly/[4] https://www.cdc.gov/flu/weekly/index.htm[5]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022年8月10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http://www.nhc.gov.cn/xcs/xxgzbd/202208/c2be77648c8640f0bf9c9dfbfb9c8430.shtml[6] https://mp.weixin.qq.com/s/X2A5OCnO38jBTXKHB-ixCw 作者: 2023/02/23 14:47
  • 【智惠农民】春暖大地农事忙丨从南到北,卫星视角“瞰”多彩大地整装备耕 “春耕土地早翻犁”春耕备耕是一年收成的基础。日前,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春季田管暨春耕备耕工作视频会议强调,要不误农时抓好春播,奋力夺取夏季粮油丰收,为稳增长、稳物价、增信心提供坚实支撑。当前正值春耕大忙的关键节点,全国各地由南向北进入备耕时刻。让我们通过卫星视角俯瞰多彩大地的备耕景象。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古辣镇大陆村。2023年2月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古辣镇大陆村的农民趁着天气转好,抢抓农时育秧备耕。贵州省福泉市陆坪镇罗坳村。 2023年2月16日,村民在贵州省福泉市陆坪镇罗坳村田间里起垄。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高阜镇高阜村。 2023年2月16日,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高阜镇高阜村农机在农田中来回翻耕。山东省邹平市明集镇。 2023年2月14日,山东省邹平市明集镇农业技术人员在大张官村高标准农田检查大型节水喷灌设备,准备喷灌冬小麦田。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丰润镇高各庄村。 2023年2月15日,在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丰润镇高各庄村,农民在麦田里进行镇压保墒作业。黑河市爱辉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2023年02月01日,黑河市爱辉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组织工作人员卸化肥。 作者: 2023/02/23 14:46
  • 都是核聚变,太阳和氢弹哪个热?竟然是氢弹 核聚变,简言之就是两个轻原子合并成一个重原子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核聚变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因为在核聚变的过程中会出现质量损失,而这些损失的质量会以能量的形式被释放出来,根据质能方程E=mc²可知,即便是极其微小的质量也能够转化为十分巨大的能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核聚变释放出来的能量如此巨大了。说到核聚变,马上就会让人联想到两个东西,一个是头顶上的太阳,另一个就是氢弹了,那么同为核聚变,太阳和氢弹,哪个释放的热量更多呢?氢弹是一种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核武器,在爆炸的瞬间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拥有将城市夷为平地的恐怖力量。不过氢弹虽然厉害,但同太阳却不是一个级别的东西,不要说一颗小小的氢弹了,就算是整个地球,在太阳的面前也只是一个小黑点,质量仅为太阳质量的33万分之一。如此看来,氢弹似乎与太阳没得比,但事实上这场比试的胜者却是氢弹,太阳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热。氢弹在爆炸的时候会产生上亿度的高温,而太阳的核心温度却只有1500万度左右。太阳的温度为什么比氢弹还低?虽然二者的能量都是经由核聚变产生的,但氢弹的核聚变是不可控的,所有的能量都会在一瞬间被释放出来,而太阳不同,它的核聚变是缓慢发生的,而这种可控的核聚变恰恰就是人类一直想要拥有的未来能源。其实,太阳核心的1500万度也并不是由核聚变所产生的,事实上这1500万度才是核聚变能够发生的诱因。如此说来,在开始核聚变之前,太阳的核心就有1500万度了?可以这么说。太阳核心的温度本质上是由太阳的质量所决定的。当一团足够大的物质在引力的作用下结合在一起时,会不断向中心收缩,收缩会使得内部压力逐渐提升,在压力的作用下温度必然会迅速升高。当这团物质的中心压力和温度都达到一定的条件时,核聚变就开始了。如此说来,太阳的温度与核聚变毫无关系了?因为有了高温,才有了核聚变,但并不能说太阳的温度也核聚变没有关系,因为如果没有核聚变,不要说高温了,太阳本身都不可能存在下去。太阳因引力的作用而不断向中心收缩,这个过程是不会停止的,如果没有核聚变,太阳就会一直向中心坍缩,最终通过一次剧烈的能量释放而坍缩为一颗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由于核聚变的产生,太阳内部粒子的运动变得更加剧烈,这就形成了一股抵抗的力量,这股力量与引力实现了平衡,从而阻止了恒星不断向中心坍缩,同时,核聚变所产生的热量也成为了恒星内部热量辐射耗散的一种补贴,这使得恒星可以以一种稳定的状态一直存在下去。核聚变所产生的辐射扩张压为何能够刚好与引力实现平衡?这其实很好理解,如果引力强于核聚变所产生的辐射扩张压,恒星就会进一步向中心收缩,这就会导致太阳内部升温,高温会使核聚变变得更加剧烈,于是就实现了平衡。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核聚变过于剧烈,恒星就会向外膨胀,于是核心温度下降,核聚变也会趋缓,于是又实现了平衡。当然,在恒星的内部,核聚变并不会反复变化,一旦达到平衡,则能够在燃料耗尽之前稳定保持下去。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sunmonarch 作者: 2023/02/22 17:20
  • 生活不易!60岁快递分拣员凌晨猝死,关于猝死的这些真相务必要了解 近日,“60岁中通快递分拣工凌晨在岗位猝死”的话题引热议。有媒体报道,孙先生60岁的大伯在浙江宁波中通快递分拣中心工作,2月15日凌晨3点50左右晕倒,大概四五分钟左右被同事发现送往医院,但最后还是因心脏骤停猝死在岗位上。据病历显示,孙大伯被送医时已呼吸骤停40分钟,孙大伯的家属称,他没有基础疾病和其他疾病。好好的一个人,平时身体强健,怎么突然就没了?很多人认为猝死是小概率事件,但其实,过度劳累、焦虑、压力、长期熬夜等因素,都是猝死发生的“导火索”,关于猝死的这些真相,你有必要知道! 作者: 2023/02/22 16:44
  • 开学后,两种疾病高发,家长一定要注意→ 春季开学后,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进入高发期,学校及托幼机构发生聚集性疫情的风险升高。感染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会出现哪些症状?预防措施有哪些?一起了解↓↓↓感染后会出现哪些症状?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是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0—5岁儿童易感染,主要表现为以下症状:手足口病以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为主,手、足、臀等部位皮肤出疹为主要特征,绝大多数患者的症状较轻,少数患者会出现神经系统或心肺系统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疱疹性咽峡炎主要以发热、口腔黏膜和咽峡部疱疹为主,病情轻微,极少出现重症患者。致病病原是什么?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的病毒型别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A71)、柯萨奇A组16型(CV-A16)、柯萨奇A组6型(CV-A6)和柯萨奇A组10型(CV-A10)等。在重症病例中,EV-A71感染比例较高,目前有针对此型别病毒的EV-71疫苗,建议5岁以下儿童家长根据孩子的身体情况进行接种。需要注意的是,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力,接种疫苗并不能一定避免再次患病。为何会感染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途径较多,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玩具、水杯等物品或环境均可被感染。此外,呼吸道飞沫、咳嗽等也能够传播病毒。预防措施有哪些?■ 建议老师和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培养孩子在使用公共物品后和饭前便后正确洗手的卫生习惯;使用公共物品前应先消毒,孩子常接触的物品、使用的玩具、餐具等应定期消毒;做好家庭日常用品的清洁和消毒;如果孩子出现发烧或发生皮疹的情况,应及时就医,手足口病传染性强,确诊的患儿不要送至幼儿园或学校等公共场所,待患儿的症状完全消失后7天才可复课。■ 建议学校和幼托机构工作人员:定期对儿童的被褥和物品等进行晾晒消毒;定期用含氯消毒剂对玩具、教具浸泡消毒;加强对教室、图书馆、学生宿舍等生活、学习场所的消毒,勤开窗通风。▌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综合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 2023/02/22 16:43
  • 西湖大学仇旻团队实现“飞秒激光无墨彩打”关键技术突破 直径2英寸,手感轻如蝉翼;图案包含13种色彩,未用到一滴油墨;肉眼色彩饱满,也将持久闪耀下去……去年夏天,当每一位西湖大学的首届本科生打开录取通知书礼盒时,都会惊喜地留意到入学留念牌上镶嵌的这幅别致的“科学见面礼”晶圆片小画。而事实上,半年前的这次登场,仅仅是科学家们牛刀初试的作品。近日,我们终于能够一睹这项技术完整的“庐山真面目”——西湖大学仇旻团队在最新一期Nature Communications以“High-speed laser writing of structural colors for full-color inkless printing”为题解密相关工作,他们用由氮化钛和氮化铝钛这两种超硬陶瓷材料组成的复合薄膜作为特殊“纸张”,在其表面利用超快激光进行微纳加工,实现“飞秒激光无墨彩打”,为激光无油墨彩色打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新思路。熟悉的“有墨”打印有什么问题吗?这是一个常见的办公室或者家庭场景:你在电脑上轻巧地按下“打印”按钮,连接的打印机哗啦啦高效吐纸张,非常便捷地,你手中就握着电子内容的彩色纸质版,无论是文件、图表还是相片。显然,随着彩色打印机的普及,这成为千家万户的日常。目前,全世界打印机每年的销量接近1.5亿台。然而,打印机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因为目前广泛使用的喷墨或激光彩色打印机需要大量使用墨水或碳粉,而这些颜料会对环境造成不可忽视的污染,并对人体造成危害。墨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铅、镉、汞、多溴联苯等挥发性的有害物质和元素;打印机工作时,碳粉也会释放出大量可被人体吸收的微颗粒。有研究表明,在一个密闭的房间内,当打印机工作时,空气中悬浮微粒的数量会比平时高五倍。如何摆脱“有墨”?人类又一次向大自然“偷师”。你还记得,近距离欣赏蝴蝶或昆虫的彩色翅膀,或者观察鸟类多彩羽毛的时候吗?你以为它们炫丽的色彩源于体内的色素(化学色),但实际上,这是结构色(物理色)的杰作。当光照射在细微处大量有序结构上,会发生折射、漫反射、衍射或干涉等反应,由此就会产生颜色,这个过程其实并没有用到“颜料”。并且相对于颜料,结构色具有不褪色、高分辨、环保等优点。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效仿大自然,把结构色应用在无墨打印上?科学家们进行了大胆尝试——利用超快激光在材料表面制造微纳结构以产生结构色的方案,即超快激光彩色打印技术。在这种技术中,光(激光)是“笔”,也是特殊结构“画布”的“铸就”者。比如,你身边各类传统的防伪码纸面,就是应用了激光诱导自组织纳米光栅产生的彩虹色,它在防伪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不能产生指定颜色的图案。在加拿大,这项技术还被用于硬币和纪念币的打印,但其打印色域较窄,仅能覆盖标准RGB标准颜色系统的15%色域范围;且只能在贵金属表面产生,这意味着对材料限制大;色彩抗磨损性能也较差,容易褪色。也就是说,尽管科学家们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尝试,但或多或少都存在“缺憾”。如何拓宽超快激光彩色打印的色域(也就是能打印更多颜色),并实现颜色不随观察角度变化,成为当前激光着色技术研究需突破的关键问题。以陶瓷为“纸”,以激光为“笔”会擦出怎样的火花?纳米光子学与仪器技术实验室,这是西湖大学仇旻实验室的“大名”。实验室负责人仇旻,在过去20多年间一直“向光而行”,聚焦微纳光子学领域的研究。过去一年来,仇旻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创新性地提出利用超快激光加工陶瓷复合陶瓷薄膜,在超快激光彩色打印技术上实现关键性突破。图1. 超快激光在复合陶瓷薄膜表面进行着色原理示意图该项技术的核心首先在于他们发明了一种新颖的“纸”——厚度不过约110纳米、仅为头发丝千分之一。这种“纸”分为三层:如图1所示,研究人员在单晶硅衬底上先后镀50纳米的氮化钛和60纳米的氮化铝钛。第一层,也就是自上而下的最底层,是呈金属性的氮化钛,它将作为光的反射层——作用是阻挡光线穿透,并增加亮度。第二层,是高损耗的氮化铝钛电介质,将调控对自然光的吸收——正如我们所知,物品所呈现的颜色,是由他们吸收的光所决定的。第三层,是最顶层的氧化铝——当超快激光作用于氮化铝钛表面,会额外形成一层以氧化铝为主的透明薄膜,它将和氮化铝钛一起,调控所吸收的自然光。由于氮化钛和氮化铝钛的硬度较大,它们被称为陶瓷材料,而这层“陶瓷”构成的如羽毛般轻盈的“纸”,将成为“外衣”,附着在需打印图样的物品之上。同时,仇旻团队研发了“笔”的另一种用法——这支笔,依然是激光,不过在他们的技术中,这支笔不再直接在物品表面创造结构,而是将在陶瓷薄膜纸上进行“雕刻”。激光将投在薄膜上,通过控制入射激光的能量或扫描速度,便可同时改变氧化膜(氧化铝)和氮化铝钛膜的厚度;在厚度改变后,入射的自然光将通过三层膜结构之间的复杂干涉效应,形成特定的反射颜色。从而,丰富多彩的颜色就此成型,如图2a所示。图2. 激光打印的典型色板(a)和色域范围(b)随后,研究人员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如能量色散x射线、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聚焦离子束刻蚀对激光着色的区域进行材料分析,证实观察到的色彩的确来自激光诱导形成的氧化层。也就是说,他们研发的“纸”与“笔”,终于实现了理想中的激光彩色无墨打印。多彩、高效、历久弥新还原美丽世界科学研究向前推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脚踏实地的验证。经历了短暂的欢庆之后,研究团队随即投入对新技术一轮轮的检验中。他们惊喜地发现,利用氮化钛和氮化铝钛这两种超硬陶瓷材料做成的“特殊纸张”,完全可以实现高速、高分辨、宽色域、大尺寸、观察角度不敏感、抗老化的全彩色无油墨激光打印。宽色域。目前,仇旻实验室发明的“飞秒激光无墨彩打”技术,已实现了接近90%的RGB标准颜色系统(如图2b所示),远超当前主流的激光着色技术。研究人员解释道,与此前的“激光诱导不锈钢表面形成氧化薄膜”传统激光着色方案相比,前者形成的为单层氧化膜、只有一个可变变量,而他们的激光诱导复合薄膜氧化,将可同时改变氧化膜(氧化铝)和氮化铝钛膜的厚度,多了一个自由度,从而获得了更宽的色域。高速、高分辨。该技术可同时实现高速度和高分辨的全彩色无油墨打印。在打印速度方面,该技术达到了创纪录的10cm2/s,如图3所示。这意味着一张A4纸张,可以在1分钟内实现全彩色的打印。在打印分辨率方面,研究人员展示了10000 dpi的彩色打印,超出传统油墨打印的最高分辨率10倍以上。颜色不随观察角度变化。氮化铝钛的高吸收特性使得其界面处产生可观的额外相位差,抵消了由薄膜厚度差异导致的颜色随观察角度变化;简单理解,正是因为这件“羽衣”如此轻薄,因而在0-80°的范围内,无论在哪个角度观测,颜色基本不会发生变化,而这正是激光着色领域的另一个难题(如图4所示)。色彩“历久弥新”。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破坏性实验,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测试了老化情况(双85实验),在盐雾环境中测试了抗腐蚀性,并进行了光漂白、附着力等实验,但“飞秒激光无墨彩打”的作品仍然“历久弥新”。这是因为氮化铝钛表面形成的致密氧化铝膜起到了很好的防护层作用。经过一系列国家标准的抗老化测试,研究人员进一步证实激光在氮化铝钛上诱导形成的颜色色差仍<7,完全符合工业化应用的需求。图4. 不同角度下观察的激光着色色板而最后一步实验,最是“色彩斑斓”“绚丽动人”。你能相信,这都是来自一群工科生的“艺术大作”吗?毕加索名画《哭泣的女人》——明朝著名画家仇英的《汉宫春晓图》——王羲之书法《兰亭集序》——其中,《汉宫春晓图》是在粗糙的未抛光单晶硅表面打印的,《兰亭集序》则是打印在柔软的钢箔上。这也将是本激光打印技术,较之同样呈现结构色的传统微纳加工技术(如电子束刻蚀和纳米压印)的一个巨大优势。2022年,西湖大学首届本科生、杨振宁等20余位西湖大学顾问委员会成员,成为这项技术的首批见证者(图5-6)。图5. 仇旻实验室研究人员为西湖大学第一批本科生制作的入学纪念品图6. 仇旻实验室研究人员为杨振宁先生制作的纪念品未来,这项技术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研究团队人员笑称,这个开放式命题交给公众作答。“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在《流浪地球2》上映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粮集团等齐刷刷地向影片的壮丽幻想作出“回应”。而这句喊话,也恰是仇旻团队的心声。科学家的使命就是探索前人未达之境,把不可能一步步变成可能。新闻助读让这一场“光影大作”走得更远从0到1的前行之路,向来都是布满荆棘。在技术层面上,本文的第一作者耿娇博士表示,最难的部分是参数调试,为了呈现近90%的RGB标准色,他们修改了数百次,才使得激光与薄膜的邂逅,能够擦出正确颜色的花火。这样的修改,无“前车”可鉴。而最具挑战的,是能够产生技术本身的“灵感”。事实上,该研究所开发的“纸”的主要结构,即在金属反射层上添加半导体吸收层,正是传统微纳加工制作结构色的常见结构;但将这一结构与激光手段结合,并替换更合适的材料,“打印”出斑斓的颜色,就属于“从未有人做过”的尝试了。而这项技术开发前后历时仅约一年,能够如此高效创新,既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也是基于团队经年累月的研究积累。仇旻团队十数年开展着通过微纳结构调控光吸收的研究,通讯作者之一石理平博士在德国做博后期间,在与斯图加特大学Harald Giessen教授的长期合作中了解到了氮化钛这个材料;在超快激光彩色打印技术方面,前新加坡国立大学、现厦门大学洪明辉院士关于该领域的一篇详实综述,让团队注意到了激光无墨着色现有的技术手段和瓶颈。就在去年,团队提出了利用氮化钛(TiN)、氮化铝(AlN)和氮化铝钛(TiAlN)这三种超硬陶瓷材料实现超级抗磨损的超薄彩色光学涂层(已发表于PhotoniX);正是在这项研究中,团队注意到了氮化钛和氮化铝钛的光学和机械性能,由此产生把这两种材料迁移到无墨打印技术之中的想法……当然,眼前的成果并不意味着完结,它蕴含新的挑战,也是新的起点——未来,仇旻团队将继续发展该项技术,实现新的突破:比如通过优化激光和复合薄膜的参数,进一步拓宽激光打印技术的色域,提高饱和度和颜色亮度;拓展新材料,让颜色既可以打印出来,也可以擦除,降低打印成本;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让计算机代替人眼去挑选对应色块,直接打印……步履不停,他们将一直逐“光”而行。西湖大学是该论文唯一完成单位,耿娇博士为第一作者,石理平博士和国强讲席教授仇旻为论文通讯作者,合作作者还包括博士生许犁野和严巍博士。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和西湖大学微纳加工平台及理化测试平台的技术支持。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6275-9 作者: 2023/02/22 16:42
  • 脂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营养素 谈到脂肪这个产能营养素,先让Emma姐姐为脂肪“撑撑腰”。为什么?因为一提起脂肪,很多人就开始“恨得牙根儿痒痒”,认为它是让自己长胖的“罪魁祸首”,或者是让自己与高脂血症、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挂上钩的“元凶”。看看女士们对付脂肪的这些手段,常常一言不合就要“低脂”“脱脂”“吸脂”“减脂”……不难想象人们对脂肪这个家族有多么地“谈脂变色”,唯恐避之不及。(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脂肪家族”是在营养学上有头有脸的“名门望族”,是三大产能营养素之一。在这个以瘦为美,“三高”(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横行的时代,人们都习惯把“怨气”撒在脂肪上,脂肪真的如此不可爱吗?如果“脂肪家族”真的一无是处,那么应该干脆从此与脂肪绝缘,为什么还要把它列入人类必需的营养素之一呢?其实,脂肪并非一无是处,在人体里,脂肪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脂肪却是万万不能的。为什么身体万万不能没有脂肪呢?我来举例说明吧。●甘油三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都听说过吧!它们是“脂肪家族”中最饱受争议的两位成员,虽然它们的名气都很大,但很多人分不清它们,还以为是同一种物质。其实,它们是归属在一个家族里的近亲,在身体里各司其职,不能被混为一谈。先说甘油三酯,它有以下3个优点。(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扛饿因为甘油三酯是人体能量的储备源、战备粮。如果在没吃、没喝的年代,骨瘦如柴且没有脂肪储备的人想要生存下来该有多艰难!➣防撞甘油三酯对内脏器官有保护和润滑的作用,可以有效缓冲外部的冲击力。同样是摔了一跤,脂肪厚的人也许只感觉被硌了一下,脂肪薄的人可能会发生骨折。➣保暖这就不用多解释了,胖的美女冬天即使穿得少,也比瘦的美女抗冻,这其实要感谢皮下脂肪给我们带来的保暖作用。(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胆固醇再说胆固醇,它的作用也非同小可,我们的身体里有3样东西最离不开胆固醇,分别是细胞膜、性激素、胆汁。➣细胞膜人体里有几十万亿个细胞,每个细胞都需要“穿衣吃饭”。“衣”指的就是细胞膜,而胆固醇是制造细胞膜的重要原材料之一。➣性激素性激素有保持男、女性别特征的作用,而胆固醇是合成性激素的重要原料之一。➣胆汁胆汁有消化、吸收脂肪的作用。身体缺少胆固醇,就算被“吓破了胆”,也流不出胆汁。说了这么多,你可以再次打开脑洞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特别是女性,也像某些食物一样“脱脂”了,肯定会变难看,还会丧失自己的性别特征,甚至可能致病或致命。我们通过以上的了解得出结论,“脂肪家族”绝对是身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而且我们需要从食物中摄取健康的脂肪。我们倡导的健康体魄,绝对不是身体“零脂肪”,而是拥有适度的脂肪。正常成年人男性的体脂率为10%~20%,而女性体脂率范围要相对高于男性,为18%~25%。每年为自己安排一次体检,如今的体检中心大都把体重计升级为体脂成分测量仪,定期监督自己体脂率的变化已不是什么难题了。 作者: 2023/02/22 16:37
  • 【智惠农民】“吃糖蛀牙”的观念该换了!龋齿“真凶”不止有它 为什么从小灌输的观念是“小孩子不可以吃太多糖”?吃糖是产生蛀牙的唯一原因吗?怎样预防蛀牙?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糖和龋齿到底有没有“亲密关系”?吃糖=蛀牙?糖:“这个锅我不背”龋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蛀牙、虫牙,它的形成其实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目前,医学上大多数学者认为,“四联因素学说”能更好地解释龋病的发生。这四大因素是:细菌、口腔环境、宿主和时间。而我们关心的高糖饮食,其实是影响口腔环境向龋病方向发展的一个主导因素。糖、淀粉、碳酸饮料、奶茶等等这些食物的本质是碳水化合物,不知道细心的小伙伴们有没有发现,糖本身是不会导致牙体硬组织脱矿的,而细菌消化糖之后的酸性产物会分解牙体硬组织,造成牙齿脱矿。所以,酸性产物才是罪魁祸首!碳酸饮料简直就是“Double kill”!碳酸本身也是一种弱酸,饮料中的高糖分解后还会产生大量乳酸,这些酸“强强联手”,再加之“日久天长、无孔不入”,即使是人体最坚硬的牙釉质,也扛不住水滴石穿的功力。龋齿“真凶”找到了吗?非也!如果说有酸性产物就会蛀牙,那么即使不吃糖,日常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也会变成酸性产物,既然人人都会有酸性产物,为什么不是人人都有蛀牙呢?这就涉及到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啦。爱吃糖或者是吃糖多的人更易患龋病。即使吃等量的糖,如果吃法不一样,结果也会有天壤之别。假设其他外部条件一样,每天同样吃掉50克蔗糖,A君是每天早晨把全部蔗糖溶于水后一口干杯,而B君则把糖分成5份,在一整天的时间内均匀地分成5次放在口中慢慢含服,细细品味。长此以往,A君和B君除了身体的日渐丰盈,牙齿的变化也可想而知了吧。所以,吃糖与龋齿之间的关系其实还隔着一道墙——作用时间。糖被致病菌消化后的酸性产物与牙齿接触的时间越长,患龋病的几率就越大,也可以理解为,吃糖的频率在一定程度上的作用是大于吃糖总量的。所以,在此给各位宝妈朋友们提个醒,既然小朋友不吃糖是不太可能实现的,那么降低频率就要放在预防的首要位置!一块糖一次吃完,好过一会儿跑来舔一舔,一会儿拿来含一含,即使总共只吃了半块糖,也不要再暗暗窃喜,误以为自己与娃斗智斗勇成功啦,殊不知是把娃一步步推向了龋齿的深渊。全方位防守!六招把龋齿“挡在门外”既然龋齿的发生是多因素的,那么预防龋齿也要全方位防守。从病因的四大因素出发,把龋齿挡在门外:1.保持口腔卫生,抑制产酸细菌生长是龋齿预防的重中之重。2.坚持每次进食后都刷牙,这样能最有效地减少和控制细菌的生长。3.使用含氟牙膏可降低龋病约25%。值得注意的是:①、6岁以下应在父母与医生监督与指导下使用。②、在饮水氟含量过高或有氟病流行的地区不推荐使用含氟牙膏。4.控制菌斑,除了有效的刷牙再配合上牙线,邻间刷等神器来辅助。定期去医院洗牙,既可以去除牙石菌斑,还可以顺便做个系统性口腔检查,把早期龋坏扼杀在萌芽期,不用等到疼得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又挂不上口腔科号的时候再后悔。替牙期的儿童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如果口腔卫生维护比较稳定的成年人可以6—12个月进行一次。5.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控制含蔗糖食品,碳酸饮料的摄入频率,降低吃糖的频率最重要,频率大于总量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6.合理使用各种氟化物防龋措施,乳牙及恒牙早期进行窝沟封闭。最后祝大家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 作者: 2023/02/22 16:34
  • 今天就告诉你:月季到底经历了什么奇怪的事情 在欧亚大陆的两端,欧洲和中国的育种家都在栽培和选育蔷薇属植物。当世界开始连成一体的时候,东西方的优秀成果偶然间碰撞到了一起,产生了更加美妙的火花,这个火花就是杂交茶香月季。杂交茶香月季'摩纳哥公主'Rosa 'Princesse de Monaco '。图片:余天一看过前几年物种日历的聪明的你一定会知道,我们在花市里见到的切花都是“月季”而不是“玫瑰”。但是月季这个概念也很复杂,在聊杂交茶香月季之前,我们先要看看“月季”和“杂交茶香月季”到底指的是什么。理还乱的月季家族月季是泛称,不具体指某个物种或品种,本文中采用的“月季”概念和英文中的garden rose等同,泛指所有蔷薇属栽培品种,包括古老月季品种和现代月季品种。欧洲古老月季最早出现的品种'半重瓣'白蔷薇R. × alba 'Semi-plena'。图片:余天一现代月季是一个物种(Rosa × dilecta),它泛指自杂交茶香月季出现以后,人类主要以这个品种群为基础杂交育成的诸多现代月季品种。现代月季有很多不同的品种群,虽然它们受到不同亲本的影响,长得千差万别,没有很明显的共同点。所以如果有人问到如何区分现代月季和玫瑰……无可奉告。多花月季(Floribunda)品种'安吉拉'Rosa 'Angela',长得很像蔷薇,然而是现代月季。图片:余天一杂交茶香月季(Rosa Hybrid Tea Group)并不能和现代月季等同,它只是现代月季的一个品种群。但是杂交茶香月季是现代月季的开端,也是现代月季中品种最多、最重要的一类,我们心目中“月季”的形象就来自杂交茶香月季。杂交茶香月季'班米岩'Rosa 'Norita'。图片:余天一那么杂交茶香月季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它们也可以叫杂交香水月季,看到这个名字也许你能猜到,这个品种群与原产中国的香水月季(R. × odorata)有关系。西方人觉得香水月季的味道类似茶香,因此把它的杂交后代称为tea rose,杂交香水月季也因此得名hybrid tea。著名杂交茶香月季品种 杰乔伊 Rosa 'Just Joey'。图片:余天一然而实际上杂交茶香月季并不是直接由中国的香水月季杂交而来的。借用顾有容老师在15年物种日历中的话来说,香水月季在这之前已经“在法国经历了一些奇怪的事情”,杂交茶香月季的历史,就是整个古老月季混乱的杂交史。中国古老月季的故事虽然现代月季品种几乎都是西方选育的,但是中国古老月季在杂交历史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参与到现代月季杂交中的中国古老月季主要有香水月季和月季花两类,它们并不只是自然的馈赠,还是长期人为选育的成果,我们今天可以看到杂交茶香月季,还要感谢中国古代育种家的努力。杂交茶香月季品种'吉祥'Rosa 'Mascotte '77'。图片:余天一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蔷薇属野生物种资源。按照中国植物志记载的物种数,蔷薇属的野生种中国占了约一半,其中又有超过一半是特有种。蔷薇主要生活在北半球温带和亚热带,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能见到野生的蔷薇属物种,这为月季花的选育提供了基础。北京植物园的和平月季园,栽培的主要是杂交茶香月季。本文大多数品种(除少数古老月季品种之外)均在北京植物园月季园拍摄。图片:余天一月季花中国也是最早开始栽培选育月季品种的国家。古人可能从唐代就开始栽培月季花了,唐周昉的《执扇仕女图》就出现了重瓣大花的蔷薇属栽培品种。五代时期的绘画中出现了更为明确的证据,在黄居寀的《花卉写生图册》中,画家精准地描绘了单瓣月季花、重瓣月季花和重瓣香水月季的形象。黄居寀《花卉写生图册》里的重瓣月季花。这里提到的月季花(R. chinensis)和“月季”含义不一样,它是一个具体的物种,但是这个物种的概念和之前介绍过的牡丹比较相似,实际上是品种的集合,指的是由野生的单瓣月季花(R. chinensis var. spontanea)选育的各个'月月红'品种。近年来有研究认为,野蔷薇(R. multiflora)也加入了杂交,野生的单瓣月季花每个小枝上只开一朵花,而月月红花序上有多朵花,这个特征可能是野蔷薇带来的。中国古老月季品种,月季花的品种'月月红'。图片:余天一从宋代开始,中国逐渐有了“月季花”和“长春花”(指的是月季花而不是夹竹桃科的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的称呼,这标志着月季花开始从蔷薇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支独立的观赏花卉。同时,这两个名字的出现也意味着月季花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突变,它们的花朵可以持续开放,而不像其它的蔷薇属植物只开一季花。现在民间更多把这一类月季称作“月月红”和“月月粉”,所以月季花的品种集合也被称作月月红品种群。月月红每天都会明显开放再闭合,晚上处在半包起来的状态最为动人。图片:余天一香水月季另一个重要的中国古老月季——香水月季也是个杂交种,它来自巨花蔷薇和月季花杂交。巨花蔷薇也叫大花香水月季,原产于云南西部,自古在云南就有引种栽培。当花朵硕大、气味芬芳的大花香水月季和多季重复开花的月季花相遇,杂交的香水月季就出现了。香水月季的单瓣变色品种‘黄蝴蝶’ R. × odorata 'Mutabilis'。图片:余天一由于巨花蔷薇本身颜色就很多变,有白色、黄色、变色的类型,再与不同的月季花品种杂交,产生的香水月季花色就更加多样了。另外香水月季有很多类型的花色会随着时间变化,有些重瓣品种同一朵花上就可以出现不同颜色。两个香水月季的**变色品种‘黄蝴蝶’和‘红蝴蝶’**现在依然非常流行,在国内和国外都常有栽培。欧洲古老月季的选育西方的月季育种历史远远短于中国,但是短短两百年间就出现了数个品种群和成千上万个品种,这些品种虽然有无穷变化,但是其实只来自寥寥几个原种。欧洲最早的古老月季来自花朵硕大的法国蔷薇,人们偶然发现了它的重瓣品种(R. gallica ‘Officinalis’)和双色品种(R. gallica ‘Versicolor’),并且加以改良和选育,绝大多数欧洲古老月季和现代月季都有法国蔷薇的血统。最早的法国蔷薇品种R. gallica 'Officinalis'。图片:余天一蔷薇属植物容易跨物种杂交,人类先是发现了很多偶然杂交产生的优秀后代,才开始主动杂交选育新品种,重要的突厥蔷薇(大马士革玫瑰)就是偶然出现的。来自喜马拉雅的麝香蔷薇、来自新疆和中亚的腺果蔷薇和来自欧洲的法国蔷薇被引种到了中亚,栽培在一起后偶然发生杂交产生了突厥蔷薇,之后在中东广泛传播开来。它既像重瓣的法国蔷薇一样花瓣繁多,又具有麝香蔷薇的浓郁香气,因此很快被人们用于观赏和提取精油制作各种产品。突厥蔷薇被引入欧洲之后,也加入了品种选育大军。突厥蔷薇的亲本之一麝香蔷薇R. moschata。图片:余天一突厥蔷薇的早期品种和其它蔷薇一样都是一季开花的。这时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突厥蔷薇品种'四季'( R. × damascena ‘Quatre Saisons’),它可以在春末夏初的盛花期结束后,在秋天也零星开花,所以也被称作Autumn Damask。由于这个特性,之后出现的欧洲古老月季大多是以这个品种为亲本的。最重要的突厥蔷薇(大马士革玫瑰)品种'四季'R. × damascena 'Quatre Saisons'。图片:余天一“四季”突厥蔷薇首先和法国蔷薇再次杂交,产生了一个深红色的重复开花品种Rosa ‘Scarlet Four Seasons’,这个品种被意大利赠予了波特兰公爵夫人,后来也被称作'波特兰公爵夫人'(Rosa ‘Duchess of Portland’)或者直接称呼为'波特兰蔷薇'(The Portland Rose),因此以这个品种为开端,新的波特兰蔷薇品种群出现了。第一个波特兰蔷薇品种Rosa‘Duchess of Portland’。图片:余天一“四大老种”被引入欧洲到了19世纪早期,月季史上又一个重要事件发生了——欧洲人把来自中国的四季开花的月季带回了西方。这其中主要有四个品种对现代月季品种贡献最大,如今被人们称为“四大老种”:月季花的品种'赤龙含珠' 'Slater's Crimson China'。杂交茶香月季的大红色就来源于它。图片:余天一两个月季花(月月红)品种:'老月月粉'(Rosa 'Old Blush')和'赤龙含珠'(Rosa 'Slater's Crimson China');现代月季的中国古老月季亲本“四大老种” 之一,月季花的品种'老月月粉''Old Blush'。图片:余天一两个香水月季品种:'休氏粉晕香水月季'(Rosa 'Hume's Blush Tea-scented China')和'帕氏淡黄香水月季'(Rosa 'Parks' Yellow Tea-scented China')。休氏粉晕香水月季'Hume's Blush Tea-scented China'。香水月季主要为杂交茶香月季提供了杯状的花形和“茶香”,虽然实际闻起来并不是很像茶香。图片:余天一现代月季的诞生欧洲人注意到了中国月季四季开花的习性,这点燃了育种家进行杂交的热情,他们展开了中国月季品种和欧洲蔷薇属品种的杂交实验,但是杂交一代却很少能持续开花。随后人们才发现四季持续开花原来是隐性性状,需要自交或再与中国月季杂交才能产生重复开花的后代。月季花为欧洲的古老月季带来了极为长久的花期和鲜艳的深红色。主要使用月季花品种和欧洲古老月季反复杂交后产生的品种被归类为杂交常春月季(Hybrid Perpetual)。杂交常春月季虽然亲本来源复杂,但是主要来自波特兰月季和中国的月季花杂交。杂交常春月季Rosa 'Ulrich Brunner Fils'。大部分杂交常春月季株型瘦高,小枝很短,没有杂交茶香月季那么紧凑。图片:余天一香水月季这个物种在引入欧洲后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育种家们先用它和月季花再次杂交,再用它和其它欧洲古老月季杂交,杂交之后的后代再与香水月季回交或者自交,如此产生的一系列四季不断开花的品种被统称为香水月季品种群(Tea rose),所以西方的香水月季品种群和中国原产的香水月季品种其实并不相同。香水月季品种群的杂交品种'玉兰玫瑰'Rosa 'Devoniensis'。图片:余天一这时候出现的欧洲古老月季虽然很多都被冠以了“四季”“常青”这样的名字,但是它们的花期依然不够持久,单朵花撑不了两天就会凋零,而且到秋季也只是断断续续偶尔开花。香水月季虽然可以长期重复开花,却并不耐寒,常常栽培在亚热带地区,在温带只能躲在温室中。在法国里昂的一个苗圃里,杂交常青月季和香水月季偶然发生了杂交,第一个杂交茶香月季品种'法国'(Rosa ‘La France’)出现了,这也标志着现代月季的诞生。杂交茶香月季具有浓郁的香味和高脚杯状的花形,还有四季持续开花不断的习性,同时又比较耐寒,自此月季的历史展开了新的篇章。第一个杂交茶香月季品种'法国'。图片:余天一在杂交茶香月季出现之后,异味蔷薇的加入又带来了新的黄色和朱红色基因:重瓣黄花异味蔷薇R. foetida 'Persica'。图片:余天一双色异味蔷薇R. foetida 'Bicolor'。图片:余天一这些杂交品种的出现是个偶然,但也是历史的必然。不同蔷薇属的种类随着人类的迁徙和贸易从东方来到西方,栽培在一起后互相杂交,产生了自然界中不可能出现的奇妙品种,最后,这些品种又深深地嵌入了我们的文化和记忆中。最著名的杂交茶香月季品种'和平'Rosa 'Peace',名称为纪念二战即将结束时人们对于和平的希望。图片:余天一作者:余天一本文来自物种日历,欢迎转发如需转载请联系sns@guokr.com 作者: 2023/02/21 09:49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