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中国
  • “阳康”后二次感染的概率很高?这些新冠谣别再信了 感染新冠病毒会导致腹泻?新冠“转阴”后,要换掉生活用品?可以通过服药预防新冠?听说阳康之后立即恢复锻炼很危险?康复后二次感染的概率很高?感染新冠后不可以献血?近期,不少人都被新冠病毒感染过,关于新冠病毒产生的危害和“阳康”之后的注意事项也众说纷纭,这些说法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伪科学?科学辟谣联合头条新闻,整理出了关于新冠病毒热门问题的榜单,并通过科学解释还原真相,让谣言无所遁形! 作者: 2023/01/16 09:07
  • 为什么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四? “小年,小年,过了今天就是年”。单是念起“小年”这两个字,就让人觉得喜气洋洋、暖意融融。今天腊月二十三,是北方传统的“小年”,而大部分的南方地区过小年是在明天。因为不同的风俗与传统,在全国各地“小年”有着不同的概念和日期,然而千差万别里浓浓的年味是一样的,热热闹闹的烟火气里,升腾的都是最深情的眷恋。图源:视觉中国中国古人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也就是官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百姓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水上人家、渔家等则是腊月二十五过小年。之所以这么划分,是因为宋代之前北方多为政治中心,受官方文化影响深,所以人们过小年选在腊月二十三,而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则为腊月二十四。鄱阳湖沿岸等地保有旧船家习俗,小年选在腊月二十五过。小年是过大年的重要开端,是春节的序曲。无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都是一致的,迎祥纳福的美好期盼都是一样的。01小年很隆重小年是祭灶的日子,在民间传说里,灶王爷原本是天上的一个星宿,因犯了过错而被玉皇大帝贬到人间,管理各家的灶火。同时有保佑、监察的职责,奉命监察人间善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小年这天家家户户恭敬祭灶,摆好供品、奉上灶糖。好让灶王爷顺顺利利回到天上,汇报工作时多说“甜言蜜语”,讨得来年的平安吉祥。图源:网络02小年很好吃随着时代的变化,祭灶的仪式已经不多见了。然而,那一口甜蜜,却长长久久地流传了下来。糖瓜香甜可口,关东糖又硬又脆,对于如今的孩子们来说,各种糖果早已不新鲜。然而只有过年时的这口,最地道、最有味!传统保留节目当然也少不了:北方吃饺子,鲜香可口,味美多汁;南方吃年糕,软糯筋道,醇香细腻。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03小年很忙除了祭灶,小年这天还有很多事情要忙。扫尘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把家里一年都不曾打扫到的角角落落,来一次彻底的大扫除,倒掉尘土,也是清除过去一整年的不愉快。“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无论是大人、小孩都要在这天沐浴、理发,为的就是清清爽爽辞旧迎新。“小年”到了团圆也就不远了,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卸下所有的疲惫和风尘,和至亲至爱的人在一起,享受幸福和美好,大约就是团圆最好的模样了! 作者: 2023/01/16 09:06
  • 感染后一直咳嗽,该怎么选用中药? 作者: 2023/01/11 09:42
  • 《阿凡达》最心碎的一幕,是地球上真实存在的血腥历史 伴随着急促呼吸喷出的水雾,巨兽正在海面上仓皇沉浮,在它身后,追击的船队不断迫近。渔叉射中了它!除了难忍的剧痛,渔叉拖拽的浮漂让它难以游动。很快,一枚更重的渔叉嵌入身体,猛烈的爆炸之后,它的苦痛终于到了尽头……这段文字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商业捕鲸,但如果你最近看了《阿凡达:水之道》则可能知道,我试图描绘的,正是影片中人类在大海上捕捉图鲲的场景。图鲲是潘多拉星球上的一种大型海洋生物,它的原型应当是地球上的鲸|《阿凡达:水之道》在一部科幻电影里复刻现实场景,是很不讨喜的。电影是造梦的艺术,科幻电影尤其如此,超脱现实往往才能带来新鲜感的冲击。在13年前的《阿凡达》中,卡梅隆就构建了一个和地球迥然不同的潘多拉星球:这里的山石可以悬浮,人和动物可以灵魂沟通,甚至潘多拉星球本身也是一个有智慧的生命体……本应深谙此道的卡梅隆,这回为什么却用近乎写实的方式,从作业流程、出场装备甚至屠宰细节,全方位视角地复刻一场“捕鲲”呢?电影中围捕图鲲的画面,几乎是对现实捕鲸的复刻 | au.whales.org我想,这是因为在人与自然相处的历史上,捕鲸——“捕鲲”的原型,实在是一个沉重血腥得难以被绕过的话题。人类的捕鲸从何时开始人类的捕鲸是从何时开始的,已经无法考证。但在距今6000年前刻制的韩国釜山盘龟台岩刻画上,鲸的图像已经大量出现,它们大多都是须鲸。通过几幅表现鲸侧翻、仰翻的画面中刻画的头腹部褶皱状细节,我们甚至能能判断出大多都是须鲸由于岩画上的其他动物都有被弓矛猎杀的场景,鲸附近也频繁出现站立在小舟上的人物形象,还浮漂着不明物体,这些都说明,当时的原住民可能已经拥有了捕猎大型须鲸的能力——驾驶小舟靠近须鲸后用弓矛杀伤是主要的方式,使用拴在绳上的浮木或其他漂浮物阻挡鲸潜水逃窜,也应该是普遍应用的手段了。迄今为止,盘龟台岩刻画是我们所能找到的最早的人类捕鲸证据。但不管是捕猎技法,还是以大型须鲸为目标的特征,都让我们很难相信这是人类捕鲸的“入门级尝试”——一些难度更低的捕鲸方式,比如把小型鲸豚驱赶到海湾内,大概率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沿海地区的古人类很可能已经有过捕鲸的行为,所以,在河姆渡这样的沿海文化遗址里我们挖掘出了鲸骨,在北极、太平洋岛群社区至今仍有捕鲸文化。今天因纽特原住民使用的捕鲸方法,和6000年前的盘龟台人并没有本质不同|Bill Hess / burnmagazine.org在渔猎采集的时代,从自然界直接获取资源是维持生存的必须方式,沿海人群捕猎鲸群,和同时期陆地文化的猎鹿、猎羊也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今天对于捕鲸的许多观点都不太适合套用在原始捕鲸活动上——毕竟,当时的捕鲸仅是为了满足自给自足的需求,有限的捕鲸规模对鲸群和环境的影响也很微弱。不过,当捕鲸逐渐转变成商业行为、并且越发有利可图后,事态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当捕鲸成为商业今天生活在西南欧的巴斯克人十分懂得经略海洋, 在16世纪的大西洋上,他们垄断了纽芬兰渔场的鳕鱼,并率先把捕鲸发展为一门利润丰厚的买卖。一头北大西洋露脊鲸和她的幼崽|Wikimedia Commons在他们的眼中,鲸浑身是宝——鲸肉可以作为牛肉的替代品;鲸须裁剪成细条后,是制作雨伞撑骨和女士蓬裙内衬的好材料;而最有潜力的鲸产品,当属用脂肪炼成的鲸油。在那个年代,动植物油脂不仅可以制作香皂等日用品,更是照明的燃料。和其他照明燃料相比,鲸油既不像豆油那样燃烧后会产生恼人的灰屑和异味,价格又比橄榄油低廉。凭借这些优势,鲸油很快获得了市场认可,除了居民家用外,一些城市还通过这种燃料实现夜间照明,伦敦的夜间犯罪率甚至随之下跌。旺盛的需求吸引了更多国家组建捕鲸船队开始作业。在商业捕鲸的早期,捕鲸船最喜欢捕杀的是露脊鲸和弓头鲸。这些体格庞硕的巨鲸游动缓慢,最老旧的船只也能轻松追击;而且,为了适应北大西洋的寒冷水温,这几种鲸都长了肥厚的脂肪层,正是提炼鲸油的原料。在巨大的捕捞压力下,这些鲸的种群出现了显著的萎缩,到18世纪初期,就连大西洋腹地都很难见到成群的露脊鲸活动。描绘荷兰捕鲸船在北极海域捕杀弓头鲸的版画|Ellis, R. / Monsters of the Sea1712年,一艘条来自北美楠塔基特岛的捕鲸船,在搜寻露脊鲸的途中偶遇了一群抹香鲸。在此之前,人们很少对抹香鲸开展捕猎——抹香鲸游得快,脂肪层没那么肥厚,成年的雄性抹香鲸攻击性还很强,撞击导致捕鲸船破损的情况并不罕见,冒险捕猎得不偿失。然而,既然露脊鲸已经难以找到,尝试捕杀一头抹香鲸总比空手而归强。谁也不会想到,这次计划外的捕杀最后竟将已经火热的捕鲸活动彻底推上“顶峰”。在肢解抹香鲸的过程中,猎手们收获了意外之喜:抹香鲸虽然脂肪不多,但它的头部居然有另外一种液体——鲸脑油。抹香鲸和幼崽|Gabriel Barathieu / Wikimedia Commons鱼叉伸向抹香鲸和很多体态修长的鲸不同,抹香鲸拥有一个大得出奇的脑袋,而占据头部大部分空间的,是一个巨大的脑油器和被结缔组织分割为小块状的脑油舱,鲸脑油就在其中。鲸脑油是抹香鲸独有的,其熔点与鲸体温相近,抹香鲸通过增加局部血流量或吸入冰冷海水来控制鲸脑油的融化或凝固,由此改变比重,完成下潜和上浮;也有人认为,鲸脑油有助于抹香鲸进行回声定位。抹香鲸头部构造|Carrier DR et al. (2002)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205: 1755-1763一头成年抹香鲸的头部里,储存着一千多升的鲸脑油。鲸脑油不需要提炼,燃烧起来的异味比鲸脂油更低,仅凭这点就配得上更好的价钱——1743年问世的鲸脑油蜡烛进一步催化了这一需求。很快,鲸脑油取代了鲸脂油,成为室内照明的主要燃料。各国的捕鲸队都迅速将目标转向了对抹香鲸,随后短短几十年内,鲸脑油的产量就提升了4倍。而最早发现鲸脑油的楠塔基特人,则在这场财富盛宴中拔得头筹。楠塔基特岛位于现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南部,这里迅速成为了全球捕鲸业的中心,小说《白鲸记》中的捕鲸船正是从此地出发。到了19世纪上半叶,全球900条捕鲸船中有735条来自美国,捕鲸甚至成了这个新生国家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风靡一时的鲸脑油蜡烛,如今都已是古董|Nina Hellman Marine Antiques1859年,石油面世,无论从清洁度、照明亮度还是产量上,用石油炼化得到的煤油都比鲸脂油和鲸脑油更有优势。按理说,延续了300年的捕鲸业应当到此落幕;但事实却恰好相反——石化产业催生了机械工业的发展,机械工业对润滑油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而鲸油恰恰是理想的润滑油原料;鲸脑油经过加工,则可以成为具有良好润湿性的添加剂,用于汽车变速箱换挡油、液压油和金属加工油。与此同时,机械工业的发展,还让捕鲸设备“升级”。1863年,挪威人将传统的捕鲸叉和火器结合,研发出射程更远、内含爆炸装置的捕鲸炮。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内燃动力的大型捕鲸船开始普及,人们由此能够前往鲸类资源丰富的南极海域,甚至能对速度更快的大型鲸类(譬如蓝鲸)展开捕杀。在商业捕鲸业发展史上,捕鲸炮的发明是最重要的技术革新,它极大提升了捕鲸的效率,内嵌高爆炸药的鲸叉可以对大型须鲸一击致命|Freshwater and Marine Image Bank, Université de Washington, 1909全球捕鲸行业不仅没有萎缩,反而更凶狠地狂飙突进……没有一种资源能被无尽索取然而,没有一种资源能经受无尽的索取,广袤大洋中的鲸群也是如此。和最早受到针对性捕捞的弓头鲸、露脊鲸一样,抹香鲸群也逐渐走向枯竭。根据估算,仅在1946~1980年间,各国捕杀的抹香鲸就达到了77万头;而在200多年前人们开始捕捞抹香鲸之前,全球抹香鲸种群总量也只有110万头左右。蓝鲸的种群衰竭更为迅速,从上世纪初开启南极捕鲸作业开始,仅仅几十年的时间,仅在南极海域就有33万头蓝鲸被捕杀;仅1930~1931年这一个捕捞季,南极就失去了29400头蓝鲸。与蓝鲸种群的历史高位相比,上世纪70年代的蓝鲸种群已经萎缩了99%。被遗弃在南乔治亚岛的鲸油罐和炼油厂 | Ingo Arndt由于鲸类资源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程度,1982年,国际捕鲸委员会(IWC)推出了捕鲸禁令。这条禁令直到今天依然在执行,但围绕禁令的各方博弈,以及绕过禁令开展捕鲸的新闻,依然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大规模商业捕鲸的故事是否能就此画上句号?遭受重创的鲸类是否能缓慢恢复?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依旧难下定论。捕鲸,只是我们在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遇到的诸多生态问题中的一例,今天的我们还在直面栖息地破坏、生物多样性衰退、气候变化等更多难题。这些问题对生态的影响显著而广泛,以至于在《阿凡达》、《沙丘》等本应超脱现实的科幻作品里,仍然呈现了现实沉重的生态问题。这样的美景不仅存在于潘多拉星球,也存在于地球上|《阿凡达:水之道》艺术化的呈现或许能为生态问题带来更多的关注,但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艺术和想象力,更需要更切实更急迫的行动。毕竟,对于架空的阿凡达宇宙而言,地球环境沦丧之后尚且还有殖民外星的选项,但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而言,赖以为生的家园,只有这颗孤独的蓝星。 作者: 2023/01/11 09:32
  • 宠物克隆:“复活”一只宠物的代价,是无数只动物被虐杀 宠物克隆原理看上去很简单,取一块原本宠物的皮肤,在皮肤细胞里提取细胞核;从其它动物体内取一个卵细胞,去掉它的细胞核;再把新卵细胞植入到另一动物体内,直到孕育出一个新生命。取卵的过程是无比痛苦的,他们会给供卵母猫注射激素,诱导它发情。然后剖开它的腹部,找到输卵管,向一端注射冲卵液,从另一端接住被冲出的卵细胞。为了保证胚胎的质量,取卵要取很多颗,痛苦要重复无数次。这仅仅是完成了第一步,成功得到胚胎后,宠物克隆公司会再挑选几个身体健康、同样可爱的小猫,作为“代孕母猫”,代孕的过程也极其痛苦,代孕母猫会经历两次“开膛破肚”。最终生下来的小猫,长得最像的那一个会幸运的成为“替代品”,交付到主人手里。其它未被选中的小动物,幸运的会被领养,不幸的,可能会被加入克隆生产线,成为供卵和代孕的工具,也可能会被直接处理掉。至此,一次宠物克隆才算是真正的结束,无数只可爱的小动物,在这场克隆中遭受痛苦甚至失去生命。 作者: 2023/01/11 09:30
  • 如果《三体》红岸基地有原型 可能就藏在这片针叶林里 提到刘慈欣《三体》中的神秘的“红岸基地”,你的脑海中是否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东北的黑土地上,茂密的针叶林中,站立着一面巨大的抛物面天线……其实,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这样一个地方,但它并不像“红岸基地”一样耸立在高峰之上,而是一台实际存在并运行着的,最接近红岸基地描述的望远镜——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佳木斯66米射电望远镜。图1 森林环绕中的佳木斯66米射电望远镜(摄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吕炳宏)佳木斯66米射电望远镜,顾名思义,是一台坐落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口径66米的射电望远镜。不过更多的时候,人们叫它深空天线。“深空天线”由何得来?了解探月工程的朋友们可能对“深空探测”一词并不陌生。不过月球只是深空探测的前哨,我们以后还要对火星甚至更远的目标进行探测。我们在探索月球、甚至火星的时候,需要对探测器进行控制,也需要接收探测器传送回来的数据,而这些都需要用到“深空天线”。可以想象,要和遥远的探测器对话,我们不仅要有大嗓门,还得有灵敏的好耳朵。而佳木斯66米深空天线作为亚洲最大的全可动天线,就兼顾了“大嗓门”和“好耳朵”。不过这个嗓门和耳朵并不是收发声波的,而是收发电磁波的。佳木斯66米深空天线能够使用电磁波和月球的探测器进行良好的对话,是我国探月工程的主力设备之一。图2 佳木斯66米深空天线及观测室(摄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吕炳宏)图3 观测室内,工作人员正在操纵望远镜(摄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吕炳宏)究竟是“天线”还是“射电望远镜”?不管是佳木斯66米深空天线,还是大家熟知的贵州“天眼”望远镜FAST,都可以统称为“天线”,但“矫情”的天文学家们一般会将用作天文观测的天线称为“望远镜”。再加上天线工作的电磁波频段是射电波段,所谓具体来说就是“射电望远镜”。人造信号,比如手机、人造卫星、深空探测器等发出的信号,通常要比天文学家要观测的天体信号强很多,所以一般用来接收人造信号的天线并不需要太灵敏的“耳朵”。但是佳木斯66米天线不一样,它的目标是更为遥远的星辰大海!为了能和以后发射到更远的深空探测器对话,佳木斯66米天线收听信号的能力向着射电望远镜看齐,也因此具备了进行天文观测的能力。而实际上,它也正在进行着天文观测。所以也可以称它为“佳木斯66米射电望远镜”。我是个矫情的人,我喜欢叫它佳木斯66米射电望远镜。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一般的天文观测只需要接收信号,所以国内的射电望远镜,除了佳木斯这位,都没有发射信号的能力。所以,要问cosplay红岸基地哪家强?佳木斯66米射电望远镜当仁不让!图4 点点繁星之下的佳木斯66米射电望远镜(摄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吕炳宏)脉冲星——也许能带我们走得更远佳木斯66米射电望远镜目前主要的天文观测目标是脉冲星。你说它一个深空站,怎么就去看脉冲星了呢?别说,要想去征服更遥远的星辰大海,也许还得靠脉冲星。我们以前的科普文(https://mp.weixin.qq.com/s/y5Y3uLPl4XRkd36nIyZaBg 和 https://mp.weixin.qq.com/s/udGn8VC45n3SQNVGCbueHw)介绍过,脉冲星是随着自身转动,辐射束周期性扫过地球的中子星。想象一座灯塔,光束不断扫过四周,如果我们站的位置刚好能被扫到,那就能周期性地感受到光亮。脉冲星,就是宇宙中的灯塔。图5 脉冲星示意图。上边部分展示的是一颗旋转中的中子星(紫色球)及其两个辐射束(黄色束)。下边部分红点指示对应时刻我们看到的中子星的亮度。黄色曲线是中子星旋转一周的亮度变化。(图片来源: http://www.ligo.org/science/Publication-S6VSR24KnownPulsar/)如果我们的探测器飞出了太阳系,去到地球上的天线再也无法与其通信的遥远星际空间,那失去地面控制的探测器要怎么顺利到达它的目的地呢?一种可能的方案就是让探测器利用脉冲星进行自主导航。使用脉冲星来进行导航之前,需要先用地面的射电望远镜对脉冲星做细致的观测,分清楚哪些脉冲星适合用来做导航,并为可以用来做导航的每一颗脉冲星制作一份“档案”。而这些档案就是未来星际探测器进行星际旅行时所需要用到的地图了。星际航行中的探测器虽然不再接受地球人的控制,但却可以自己观测脉冲星,然后根据身上带着的“地图”,确定自己在宇宙空间中的位置。最近的一项科研进展中,国家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利用佳木斯66米射电望远镜观测了10颗脉冲星,并对它们的“星际闪烁”现象进行了分析。可能很多人见过这样的场景:阳光透过清澈的水体照射到水底,随着水面的波动,水底的光影也随着抖动变化。类似的,脉冲星发出的电磁波,透过星际介质照射到地球上,也会随着星际介质的波动而发生明暗变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星际闪烁”。从观测中,我们可以看到脉冲星不同频率的电磁波随时间发生亮度变化(见图7)。图7 佳木斯66米射电望远镜观测到的脉冲星B0355+54星际闪烁现象(P.F.Wang et al. 2018)。颜色表示脉冲星辐射的亮度,横轴是时间,纵轴是电磁波频率。对这些变化的数据进行深入的处理,除了能得到星际介质的一些信息,还能推算脉冲星的横向速度等信息。而脉冲星的运动信息,也是星际航行“地图”中所不可缺少的。现实版“红岸基地”,承载着人类对宇宙的向往不同于《三体》小说中的红岸基地,佳木斯66米射电望远镜并不用来直接与外星文明建立联系,而是努力地协助人类的航天器飞向更远的宇宙空间。但与红岸基地相同的是,佳木斯66米射电望远镜同样承载着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无限向往!图8 佳木斯深空站部分工作人员合影 作者: 2023/01/11 09:28
  • 感染新冠后身体最怕的10件事,最好一个都别犯! 感染新冠病毒后,身体进入一个相对的脆弱期,即使进入康复期,也有一些不能做的事情。否则很可能会导致病情反复,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一定要注意!01运动不要“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在2022年12月20日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新冠康复后若想恢复运动,可参考两个指标——说话和心跳,且运动时不要立刻恢复到之前的运动强度。(1)说话:活动的时候,强度最好要能够保持还能和人正常交流,不断句的水平。(2)心跳:运动时在心率上也最好不要超过130次/分钟。个体情况可能会存在差异,要以让自己感觉舒服为准。不要马上恢复到之前的运动强度!等到度过了这一个月的适应期,那么再逐渐增加强度就相对比较安全了。02饮食不要“多”饮食要有度,少量多食,总体上要保持清淡饮食,有三样东西是必须要保证的:(1)要保证能量摄入,一天三餐每餐都得有一点主食。(2)要有优质蛋白,比如牛奶、鸡蛋、瘦肉、鱼、虾等,先选择容易消化吸收的。(3)补充一些微量营养素,特别是来自蔬菜水果中的。03身体不要“寒”“在感染新冠病毒后,人体发烧后身体会大量地出汗,以及出现肌肉酸痛等其他症状,导致人的正气受虚损,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正虚。”湖北省中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杨帆2022年12月27日接受长江日报时表示,中医上讲,正气虚弱即身体素质差,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抗外界病毒等的入侵能力差,很容易导致风寒湿邪侵袭,又出现一些不适症状。“阳康”后在身体虚弱、气候寒冷时,如果没有注意预防风寒,再感染流感病毒或受风邪引发感冒,不仅难受的症状“卷土重来”,人体所需的恢复期也会进一步拉长。因此,做好防风保暖十分重要。杨帆建议,外面很冷或者起风的时候,要减少外出,避免寒气直接侵袭人体,确需出门,穿戴保暖的护具如帽子、围巾、手套等,不要让自己的头部、脖颈等部位受风寒。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04心情不要“悲”焦虑,恐惧……这些负面情绪的出现,轻则会导致自身免疫力的下降,从而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变得更弱,重则还会导致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发生。在患病期间要保持良好心态,同时也要注意饮食、补充营养。05食补不要“腻”新冠感染初愈后,身体仍需要大量营养来保证免疫系统的能量供给,但要注意食补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给身体留下充足的休养时间。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2022年12月26日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也表示,从中医角度看,康复后大补对身体不利,容易出问题。刘清泉表示,大吃大喝对身体的康复不利,甚至出现“食复”,即不正确吃东西导致疾病复发,比如出现发烧的症状,尤其是青少年更容易出现“食复”。不要大吃大喝,特别是不要吃油腻和肥甘厚味的食物,要清淡饮食,可以每天吃一两个鸡蛋、喝牛奶或者喝粥,多吃蔬菜水果,保证体力恢复。06恢复不要“急”即使抗原转阴,身体的恢复还需要时间,不能操之过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呼吸科副主任张磊2022年12月23日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新冠康复者在1~2周内静养是有必要的。张磊称,经历新冠病毒感染以后,人体免疫功能会出现较明显的紊乱表现,即淋巴细胞数值和功能会在感染急性期降低,后续随着疾病恢复,再缓慢恢复到正常状态。大多人这个“免疫紊乱期”会持续1~2周。期间其他病毒、细菌等都非常容易乘虚而入。07返工不要“忙”1月3日,陕西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李满祥接受陕西日报采访时介绍,在返岗工作之初,工作节奏要稍微放缓。从较轻的工作开始,逐步恢复到常态工作量和工作状态,避免紧张、加班、熬夜等行为。伏案工作者如有可能工作1小时左右最好起立休息10分钟,通过适量饮水、活动四肢来缓解肩背部和下肢不适感。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08咳嗽不要“憋”有咳嗽千万不要硬憋着,不然容易出事。比如,据成都商报四川名医,20岁的小罗(化姓)在康复过程中出现剧烈的咳嗽症状。由于咳嗽时间长、咳嗽频率高、咳嗽声音大,担心影响到周围工作的同事,于是便努力憋住,让自己不咳出声来,同时也担心药物副作用不服用止咳药物,最终导致自己出现一过性晕厥。这是因为长时间压抑自己,不让自己咳嗽,使得胸内压及颅压增高。李侗曾在2022年12月22日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转阴后仍咳嗽,是修复气道的康复过程。有人两三天咳嗽就会消失,有人需要三五天。实际上,咳嗽是一个康复的过程,是一个打扫“战场”,修复气道的过程。恢复慢一点的人也不用太担心,根据经验,几乎所有人都在14天内康复。09心态不要“松”有不少人认为,感染之后又康复,身体内有了抗体,就可以不做防护,放飞自我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郭威2022年12月16日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提醒,“一般情况下,感染之后的中和抗体可以保护感染者3~6个月。”这种保护针对的是同一种亚型的新冠病毒。例如感染奥密克戎BF.7之后,再遇到BF.7就有很好的保护效果,但如果之前感染的是德尔塔,遇到奥密克戎可能中和抗体就没有保护力。总而言之,病毒的差别越大,中和抗体的交叉保护越有限。警惕双重感染也很重要。郭威表示,“有的人以为自己感染之后再不会感染了,就不注意防范,也不戴口罩了,最后感染上流感病毒也是完全有可能的。”郭威提醒,秋冬季节还是要坚持佩戴口罩,当前新冠病毒的流行对于其他病毒的流行趋势可能存在交叉影响,因此,通过勤洗手、戴口罩、安全距离等方式避免其他病毒的感染仍然十分重要。10睡眠不要“晚”熬夜,这个杀伤力极大的慢性习惯,不仅会扰乱生物节律,还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或加重原有病情。早点睡觉,其实就是在保护并增强自己的免疫力。 作者: 2023/01/09 15:23
  • 板蓝根的“蓝”究竟有什么用? 作为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家庭常备药,板蓝根伴随着一代代人成长。尽管如此,很多人对板蓝根其实并不了解。**板蓝根是板蓝的根吗?那板蓝又是什么?“蓝”又有什么用?**要弄清这些问题,得先从“蓝”说起。一、提取染料 制作颜料有一类植物,最先被人们主要用来提取靛青染料,用于衣物染色,或制成国画颜料花青色。它就是蓝草,简称“蓝”。蓝,形声字,草头表义,下半部“监”表音(近似音)。我国首部汉字词典《说文解字》释义为:“蓝,染青草也。”两千多年前古人就知道,蓝草浸沤的液体可提炼出青色,且比蓝色更深,是为靛青(深蓝色,又叫靛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战国后期教育家荀况在《劝学》中写道。由此得出一个能熟能详的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形容学生超过自己的老师,或后人比前人更厉害。蓝草制成的靛青色泽浓艳、亮丽而凝重,染成衣物不易褪色,几千年来深受人们喜爱。染色过程中,我国劳动人民用染水、描画等手法,再根据湿度、氧化程度等因素的不同,让布面上产生相应变化而显得无比美丽。近些年出土的唐朝以前的衣织物,均可显出当年靛蓝的味道。随着科技的发展,用蓝草印染纤维织物及成品将越来越受现代人的喜爱,成为时尚的重要组成部分。蓝草染制的客家蓝衫 图源:章贡发布网蓝草之美,充盈于历朝历代的诗词中。“终朝采蓝,不盈一襜”,《诗经·小雅·采绿》里,采蓝女思念爱人,天天完不成任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在诗人白居易眼中,春天的江水好像蓝草一般;“踏歌饮蓝酒,世间能几何”,逍遥人蓝采和即兴作词,把仙意融进酒和诗中……与此同时,作染料的蓝草也启发了古人,于是蓝靛成为国画颜料的主要原材。蓝靛又名靛花,即国画颜料中的花青,含绿色和蓝色。原来,蓝草制成的液体本来呈绿色状态,与空气里的氧接触后变为蓝色。蓝草除了用作染料和颜料,还能做什么呢?二、普遍食用 五蓝入药古人开始把蓝草用来染布、画画,随着研究的加深,发现蓝草种类繁多,不仅可以食用,还可入药。最先发现蓝草根、茎、叶都可食用的是农民。他们把蓝草的叶称为大青叶,搬上餐桌。云贵地区的部分农村人现在有食用菘蓝及大青叶的习惯:或煮汤,或炒食,或腌制成咸菜下饭。从食材中寻找中药是我国古人的智慧。古代医药家经过研究,把蓝草分五类,分别是菘蓝、蓼(liǎo)蓝、吴蓝、马蓝和木蓝。“蓝凡五种,各有主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这样写道。蓼蓝,也叫“蓝”或“靛青”,是蓼科蓼属植物,花为淡红色,叶子中含有较多蓝汁。生长于我国南北地区,大多为野生的沟壑边或潮湿山谷里,南方小部分地区有栽种。魏晋以前,人们用蓼蓝特指蓝草(因为人们还没发现其它类别)。“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里面的“蓝”即是蓼蓝。蓼蓝具有解毒、解热和杀菌等作用。吴蓝其实是生长在长江下游江海平原的蓼蓝。因其地古代属于吴国,故名吴蓝。清朝以后,吴蓝与蓼蓝合在一起,不再单列。马蓝是爵床科马蓝属植物,多年生,灌木,开淡紫色小花,主要生长在云、贵、川等南方地区。它的根、叶、茎均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杀菌消炎的功效,可预防流感等传染性疾病,治疗风热感冒、扁桃体炎、毒蛇咬伤等。马蓝味苦性寒,服用过多会产生恶心呕吐、皮肤过敏、胸闷气短等不良症状。马蓝 图源见水印马蓝一般生长在海拔400米到500米的潮湿地区,通常春或秋天采挖,把茎叶用来加工青黛,根洗净后晒干或烘干。马蓝成为不少山区农民的致富草。值得一提的是,马蓝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孩子跳皮筋时唱的“马兰”并不是一回事。“一把毽子踢三踢,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歌谣里的马兰,又名马蔺、马莲、祝英台花,鸢尾科鸢尾属植物,有蓝、白、雪青等色艳花,主要用于观赏。艳丽的马兰 图源:中国植物图库木蓝又叫槐蓝、野槐树等,分布在台湾、海南等地,是清热解毒、去瘀止血的良药。与其它几种蓝草相比,木蓝最大的特点是可以预防乙型脑炎。木蓝 图源:中国植物图库相对蓼、马、吴、木蓝而言,菘蓝的名气要大得多。三、南北板蓝 抗毒良药作为十字花科菘蓝属的二年生草木植物,菘蓝原产于我国南方的黄河流域、北方的黑龙江流域,花为黄色。菘蓝之名取自“白菘”。菘者,白菜类统称也,油白菜、大白菜等皆是。菘蓝和油白菜(即油菜花)很相似,所有深受人们喜爱。菘蓝还有几个名字,叫中国大青、茶蓝、板蓝。菘蓝 图源:中国植物图库板蓝?难道就是板蓝根的原药材?答案既对又不对。因为板蓝根分两类,即南板蓝根和北板蓝根。北板蓝根就是菘蓝的根,南板蓝根则是马蓝的根。其实,板蓝根叫菘蓝根或马蓝根更合适。从原材构成可知,北板蓝根含有抑菌成分芥子苷,主要是清热解毒,对革兰氏阴性菌、腮腺病毒有抑制作用;南板蓝根不含芥子苷,主要用于外感发热、咽喉肿痛、体表瘀斑、舌绛紫暗、喉咙溃烂等。北板蓝根和南板蓝根虽然可解体内热毒,但两者在用量方面有差异,北板蓝根通常成人每次用量15克,而南板蓝根通常成人每次用量在10-30克之间。其实,近代以来,人们对“板蓝根”这种原材料认识都不深,大多把菘蓝、马蓝、蓼蓝等混为一谈。解放后一段时间,药店供应的只有板蓝根(其实是北板蓝根)。1995年,《中国药典》首次为“马蓝”增加“南板蓝根”条,这才将两种植物区分开。与此同时,市场上也有了“南板蓝根”的专用药。参考文献:1.论文《板蓝根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者陈民、陈晓锋、顾振纶,《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1期2.论文《马蓝(南板蓝根)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作者杜沛欣、张丹雁,《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4期3.图书《中国中草药图典》之《板蓝根》章节4.图书《说文解字》,2017年中华书局出版5.文章《每天学一味中草药——板蓝根(附图)》,出自医学知识宝库网6.文章《染料植物:青出于蓝——蓼蓝》,出自西安植物园官网END作者:魏德勇 广东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责编:咕噜 作者: 2023/01/09 15:20
  • 水中的幽灵和一朵花,结束了两千年的原子争论 作者:田达玮原子:幻想还是真实?核能又叫原子能,始于人们对原子,原子核能的探索。但直到将近100年前,很多科学家都不相信原子的存在。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学者德谟克利特认为,所有物质都由称为原子的不可分割的小粒子组成[1]。但德谟克利特所认为的原子,是无穷无尽的,有许许多多形状,有凹的,有凸的,有像眼镜的,有像钩子的,跟我们今天说的原子差别很大,但他这个观点,成为了古希腊原子论的重要思想根源[2]。(当然另有一说,最早提出原子论的是德谟克利特的老师留基普斯,但并没有明确的记录,所以一般还是说德谟克利特的更多)。但是,原子这样的东西太过微小,从来都没有人见过原子、分子。所以,原子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和其他物质本源的说法一样,只是假说、猜测。一直到2000多年后,约翰·道尔顿再一次将原子论推向了前台。道尔顿也认为:所有物质都由原子构成的,而且,原子不可再分,且无法破坏。和德谟克利特不同,道尔顿并不是凭空提出这一观点的,他通过研究蒸馏水,发现每一个水粒子和每一个水粒子是一样的,氢粒子和氢粒子是一样的。并且,他还通过实验确定了6种元素的元素质量,制作了原子模型。即便是这样,原子论头顶上的疑云还在,这些都是推论,没有人看见过原子,怎么证明他们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呢?可在当时,想直接看到它们不太可能,想证明他们的存在,只能另想办法。而这个办法,在一次不经意的植物学观察中,出现了。藏在水中的幽灵最早发现原子行踪的,是一位名叫罗伯特·布朗的苏格兰植物学家。1827年,布朗在显微镜下观察克拉克花(Clarkia pulchella)的花粉。他发现,在没有任何外力的时候,花粉里的小颗粒自己在晃动。这个现象后来被称为布朗运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在很多科普内容上,都是说布朗看到了花粉在颤动。但其实,花粉的粒径太大了,是不能发生布朗运动的,布朗的原文说的是“tiny particles from the pollen grains of flowers”。[3]所以,发生颤动的是花粉中更小的颗粒。一开始人们都认为,这种现象应该是某种生命活动,是花粉里面的东西遇到水开始发生变化了。但问题是,布朗观察的花粉是20年前收集的,应该已经死透了,可它们仍然会跟新鲜花粉一样运动。布朗就猜测,这种运动应该跟生命活动无关。要验证这一点也很容易,布朗又找来各种各样的无机物,从玻璃碎屑到狮身人面像身上的粉末。把这些东西统统放进水里,结果,这些东西都也出现了晃动。这说明,驱动这些小颗粒运动的,绝不可能跟生物有关。但布朗当时也不知道背后真正的推动力是什么,只是把结果记录在了观察记录里。而正是这个记录,让原子难逃被发现的命运。因为对相信原子和分子存在的人来说,布朗运动是个了不起的发现。他们认为,这种运动就是颗粒与水分子碰撞的结果。19世纪70年代,已经有人开始用分子的随机运动来解释布朗运动了。但当时人们始终不能解决一个问题:颗粒物粒径比水分子大太多了,这就像小小的乒乓球不可能推动一个体育场一样大的大球。终于,在布朗发现布朗运动之后78年,答案来了。爱因斯坦的奇迹解决这一问题的,正是爱因斯坦。而且解决这一问题的年份,也是爱因斯坦大爆发的“1905年,爱因斯坦奇迹年”。在这一年里,爱因斯坦发表了4篇论文,其中一篇是《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这篇论文,解决了布朗运动的问题。爱因斯坦的重点在于,虽然一次碰撞不可能推动,但每秒数十亿次的随机碰撞,产生的作用是足够大的,引起的结果就能够在显微镜下看到了。更重要的是,爱因斯坦利用黏性和扩散率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数据,对布朗运动进行了预测,对一个直径为1/1000 mm的颗粒,放在17℃的纯水里,一分钟之内,它的平均位移为6微米。另外,在论文里,爱因斯坦还给出了明确的测量原子粒径的方法。这是一个极其具体的,可以验证的预测。很快,仅仅3年后,法国的科学家让·巴蒂斯特·佩兰就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猜测,证实了,原子是切切实实存在的。这项研究,也让佩兰获得了192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到这里,原子是否存在的问题终于被解决了。但无论是德谟克利特也好,还是道尔顿也好,都猜错了一件事情,原子是可再分的。而且,随着科学家们对原子一步步的拆分,他们将发现毁天灭地的力量。参考文献:[1]肯尼,安东尼(2004)。古代哲学。西方哲学新史。卷。1. 英国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第 26-28 页。国际标准书号 0-19-875273-3.[2]伯纳德·普尔曼 (1998)。人类思想史上的原子。英国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第 31-33 页。国际标准书号 978-0-19-515040-7.[3] Robert Brown: "A brief account of microscopical observations made in the months of June, July and August, 1827, on the particles contained in the pollen of plants; and on the general existence of active molecules in organic and inorganic bodies." In: Philosophical Magazine. Band 4, 1905, S. 161–173. 作者: 2023/01/09 15:19
  • 游泳对骨关节最友好?不,毫无压力会变脆弱 “你还跑步呢?多伤骨关节,游泳最好!”确实,游泳和骑车这些运动对身体的冲击力更小,但长期不让骨关节承受压力,并不是保护,反而会让它变得更脆弱。太长不看版骨骼时时可变,新骨合成和旧骨吸收持续一生适当运动有益骨骼健康,降低骨折风险冲击力大、骨骼承力的运动更有效权衡风险,循序渐进骨头每天都会“溶解”不新增便减少看着博物馆里亿年不变的骨骼化石,野外留存多年的动物白骨,很多人误以为成年后骨骼就不会改变了。其实在活人身体里,每天都有新骨形成,也有旧骨被吸收,骨骼的形状和密度都可以发生变化。骨骼始终保持“变形”潜能是为了让人更好地适应环境。比如从学校进入消防队,总坐着读书变成了常练习负重跑,骨骼会慢慢变得强壮以防骨折。要是多年后从消防员转行去教游泳,不再做陆地上的承重训练,骨骼又会减轻自重让人在水中活动轻便。成骨细胞在压力刺激下移动,分泌胶原纤维,矿化为磷酸钙晶体,新骨质形成,骨骼直径和强度增加 | 参考文献[1]完全不承重的极端例子是长时间停留在太空的航天员,由于处于失重状态,骨骼承受的压力明显减小,骨量每月将降低约1.5%。更常见的情况是一只脚受伤不能踩地,拄拐几个月后两条腿的骨密度及骨皮质厚度就会出现明显差异[2-4]。如果一生中骨骼承受的压力变化不大,骨密度的自然变化规律是:儿童青少年时期快速增长,大约在30岁达峰,中年时期相对稳定,之后快速下降[5]。如果骨密度降得过低就会出现骨质疏松,容易在碰撞中发生骨折,甚至自己的体重都可能导致脊柱压缩性骨折[6]。然而,这种年龄增长带来的骨质流失很难避免,预防骨质疏松与骨折的最好方法是在年轻的时候积累到更高的峰值,并尽量保持[5]。运动有潜力提高峰值延缓下滑除了不能改变的基因和年龄,骨骼强壮程度与饮食和运动的关系最紧密。对于饮食,适量摄入相关营养素可以提供增强骨质的原料,如钙、维生素D及蛋白质等[5]。而运动,则推动身体利用这些原料来增强骨质。适当运动在一生中任何阶段都益于骨骼,其中作用最强的时段在青春期至刚成人后。即使不运动,骨量也会在这个时期自然增长,但适当运动可以让骨量比同龄人多增加1%~6%,骨骼结构更好、骨量峰值更高,等到中老年的时候也可以保留更多骨量[1, 7]。成年后的运动则帮助抵消年龄增长带来的骨骼健康下滑,保持甚至提高骨密度。再加上运动提高控制身体的能力,老年人可以通过合理运动将骨折风险降低40%~60%。几天前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中也专门配置了锻炼区,方便航天员们通过运动来维护骨骼肌肉健康。骨量随年龄增减,适当运动益于保留更多骨量 | ojaihealth压力够大才能刺激新骨生长但是,并不是所有运动都能刺激骨骼变强,专业骑行和游泳运动员的骨量通常低于其他运动员,甚至低于普通人,而排球、足球运动员普遍骨量较高(项目间差异也受饮食影响)[5]。这是因为骨骼受到的压力持续大于一定值,身体才认为有形成新骨的必要,这个阈值大约是造成骨折力量的十分之一。可以让压力超过阈值的运动主要有两类:冲击力大的运动,如跳跃、跑步和打篮球等;以及需要肌肉强力收缩,同时骨骼承力的运动,比如深蹲、硬拉及推举[1, 7]。具体来说,健康人只用散步、骑行或者游泳锻炼的话,预防骨质疏松和骨折的效果比较差。可以在保留这些运动的同时,逐渐插入短暂的快走或慢跑,加入跳跃或下蹲的动作,并增加力量训练,增强运动维护骨骼健康的效果[8]。如果运动适当,重复几次后体内刺激骨骼生长的标志物就会升高,但通常半年后骨骼才会发生明显变化,并且停止运动后,骨密度也会快速降低[1]。另外,骨骼只会在承受压力的区域和方向上变强,需要把负荷施加到希望增强的部位。比如跑步可以提高大腿内股骨的骨密度,但对手腕作用不大,而网球运动员主力手骨量明显高于另一只手[4]。由于髋部及腰部更容易因骨质疏松而骨折,因此,包含多个关节、脊柱及髋部承担压力的运动保护作用更强。比如,负重深蹲增强骨质的效果优于坐姿腿屈伸[1]。除了部位,时常变换运动的方向会让骨骼全方位更强健。左图负重深蹲增强骨质的效果,优于右图固定器械坐姿腿屈伸训练 | wikimedia有氧运动增强骨质作用跑步或跳跃 > 散步或椭圆仪 > 单车或游泳(身体直立、承受冲击的强)力量训练增强骨质作用多关节参与、脊柱及髋承力的 > 单关节活动、固定器械辅助的动作[1]共同特点——负荷高效果强,需逐渐增加强度、变换刺激方式潜在收益越大风险也越大适合自己的最好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带来的压力越大,刺激骨质增强的作用就越强。但压力超过骨骼承受范围就会造成损伤,可能当场骨折,也可能多次重复后发生应力性骨折。另外,软骨、韧带及肌肉等其他组织的抵抗力可能不如骨骼,在骨质增强的同时受到伤害。如果骨骼本身比较脆弱,比如患骨质疏松症,可以通过运动加强肌肉骨骼来预防骨折。但在开始前应咨询医生,根据个人情况来选择适合的运动。这时可能需要避免跑步、跳跃,以及脊柱弯曲同时扭转的动作,如高尔夫及网球等[9-11]。保护关节软骨,是很多人避开有冲击力运动的重要理由。实际上,关节屈伸承重利于软骨从关节液中获取养分,长期静止不动反而不利于软骨健康[1, 7]。即使已经确诊骨关节炎,适当的运动也可以帮助减轻疼痛和提高生活质量 [7, 12-14]。至于上限,由于每个人软骨结构及抵抗能力不同,且无法对人类进行有破坏的试验,目前还没有关于运动限度的具体推荐。总之,对于健康人来说,各个年龄段都不应只做“毫无压力”的运动,一定的负荷有益于增强骨质,但引入新运动的过程需要缓慢进行,并且考虑个人的体重、肌肉力量、柔韧性和控制动作的能力。已经有过骨关节相关伤病的人,则需要先咨询医生的建议,在专业指导下选择安全又有效的运动方式[15]。参考文献[1] 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 ; G. Gregory Haff, N. Travis Triplett, editors. Essentials of Strength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 4th ed. 2016.[2] Smith JK. Osteoclasts and Microgravity. Life (Basel). 2020;10(9):207.[3] Stavnichuk M, Mikolajewicz N, Corlett T, Morris M, Komarova SV.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bone loss in space travelers. NPJ Microgravity. 2020;6:13.[4] Rolvien T, Amling M. Disuse Osteoporosis: Clinical and Mechanistic Insights. Calcif Tissue Int. 2021 Mar 18. Epub ahead of print.[5] Sale C, Elliott-Sale KJ. Nutrition and Athlete Bone Health. Sports Med. 2019;49(Suppl 2):139-151.[6] Hutson MJ, O'Donnell E, Brooke-Wavell K, Sale C, Blagrove RC. Effects of Low Energy Availability on Bone Health in Endurance Athletes and High-Impact Exercise as A Potential Countermeasure: A Narrative Review. Sports Med. 2021;51(3):391-403.[7] The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JAMA. 2018;320(19):2020–2028.[8] https://www.mayoclinic.org/walking-for-muscle-and-bone-health/art-20457588[9]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 内分泌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0,19(4):316-323.[10] 中国风湿免疫科相关专家小组. 骨质疏松症患者实践指南. 中华内科杂志. 2020.59(12):953-959.[11]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osteoporosis/in-depth/osteoporosis/art-20044989[12]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关节外科学组. 中国髌股关节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20年版). 中华骨科杂志. 2020.40(18):1227-1234.[13]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关节外科学组. 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18版). 中华骨科杂志. 2018;38(12):705-715.[14] 风湿免疫疾病慢性病管理全国护理专家协作组. 骨关节炎慢性病管理专家建议出处: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20,24(4):221-225.[15] https://www.mayoclinic.org/medical-professionals/endocrinology/news/mayo-clinic-healthy-living-program-for-optimization-of-bone-health/mac-20484964 作者: 2023/01/09 15:19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