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中国
  • 为什么老年人更容易得流感? 当前,正值流感(the flu)高发季。在这个秋冬季节,学术菌们一定要吃好、睡好、锻炼好,增强免疫力,远离流感病毒。尤其是告诉家中的老年人,除了接种流感疫苗,也要更多关注自身的机体免疫健康。流感,即流行性感冒(influenza),是一种由流感病毒造成的传染性疾病。与普通感冒不同,除了咳嗽、咽痛、鼻塞等呼吸道症状外,流感还会造成头疼、高热、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甚至引起感染性肺炎、支气管炎、哮喘发作、心脏问题、耳部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大多数人的流感会自行痊愈,但流感及其并发症有时也可能致命。虽然流感疫苗并非 100% 奏效,但仍然是抵御流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来源:摄图网)不同人患流感后表现出的症状不同,有轻有重,除了身体素质外,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65 岁以上的老年人一直是流感的高发人群。那么,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为什么老年人更容易得流感呢?来自密歇根大学和坦普尔大学的联合科研团队发现了一些线索——随着人类的年龄增长,一种控制炎症的脂质似乎会逐渐削弱肺部的免疫防御能力。导致的结果是,肺部第一道防线“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受损。巨噬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分布在肺部小气囊或肺泡内,主要作用是攻击诸如甲型流感病毒(IAV)等外部“入侵者”。甲型流感病毒是一种流感病毒,包含多种亚型,能够感染野生鸟类、驯养家禽、猪、马和人等多种哺乳类动物,并导致流行性感冒。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流感大流行多为甲型流感病毒所致,包括 1918 年西班牙流感、1957 年亚洲流感、2003 年 H5N1 禽流感、2009 年 H1N1 流感和 2013 年 H7N9 流感等。该研究揭示了年老宿主对 IAV 和其他可能的呼吸道感染“妥协”的关键机制,并提出了潜在的新疗法或预防途径来保护他们免受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的侵害。相关研究论文以“Age-induced prostaglandin E2 impairs mito-chondrial fitness and increases mortality to influenza infection”为题,已于近日发表在科学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此前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老年小鼠的巨噬细胞被植入年轻小鼠体内后,它们看起来又年轻了。对此,该论文的第一作者 Judy Chen 博士及其团队猜测,或许是肺部环境中的某些东西/物质导致了这些巨噬细胞随着机体衰老而丢失。通过试验发现,一种被称为前列腺素E2(PGE2)的脂质免疫调节剂竟然可以影响老年人抵抗流感病毒的能力。(PGE2 是前列腺素的一种,主要用于分娩时软化子宫颈、引发子宫收缩、引产,也可以刺激破骨细胞。)随着年龄的增长,肺内的 PGE2 含量也会大量增加,而增加的 PGE2 则会反过来影响巨噬细胞的整体健康和生成能力,抑制免疫反应。研究团队猜测,PGE2 的积累或许也是衰老过程的另一种标志,衰老可以防止受损细胞失控分裂,衰老的细胞也无法再复制。为了揭示 PGE2 和 IAV 易感性增加之间的关系,研究团队使用了一种可以阻断 PGE2 受体的药物来治疗老年小鼠。结果发现,相比于未注射这种药物的老年小鼠,注射了这种药物的老年小鼠的肺泡巨噬细胞含量增加了,在 IAV 感染中也有更高的存活率。另外,研究团队认为,他们的发现可以很容易扩展到其他呼吸道感染,比如新冠病毒,因为衰老也是出现严重新冠肺炎症状的一个突出风险因素。而且,新冠肺炎的严重程度与血清 PGE2 水平呈正相关。尽管该研究证明了阻断 PGE2 受体可以提高宿主对流感的防御能力,但研究团队也强调,他们无法排除肺部中其他年龄相关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也可能损害宿主对 IAV 的抵御能力,还需要其他新的研究。未来,他们将继续研究 PGE2 影响巨噬细胞的具体方式,以及在全身炎症中的潜在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仅更容易感染流感,还更容易患上其他传染病、癌症和自身免疫疾病等。”(来源:摄图网)不仅仅是 65 以上的老人,5 岁以下的幼儿(尤其是不满 6 个月的幼儿)、孕妇以及分娩后两周内的女性、免疫系统弱的人群、哮喘、心脏病、肾脏疾病、肝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和过度肥胖且身体质量指数(BMI)高于 40 的人群,也是出现流感并发症的高风险人群。在预防流感方面,除了接种流感疫苗,良好的个人健康和卫生习惯也能有效地减少流感传播,比如勤洗手(用肥皂水或酒精)、防止触碰眼睛和口鼻、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避免和病患亲密接触、生病时不外出、不随处吐痰等。 作者: 2022/11/18 11:19
  • 盐吃多了更容易得糖尿病!这5个症状,好多人都忽略了... 今天说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糖尿病」说起糖尿病,很多人会觉得和自己没什么关系:“那不是老年病吗?”但实际上,我国是全球糖尿病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根据《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版)》的数据显示:我国每 10 个成年人中就有 1 个糖尿病患者;每 3 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前期。近年来,还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2010 年 18~49 岁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是 13.2%,而 2017 年同人群的患病率已达 17.5%。而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就好像医生在救援落水的人,但又不断有人落水,根本救不完;想要真正、有效地解决糖尿病的问题,应该“高(提)建(高)堤(意)坝(识)”,不让大家落水。就像今年11月14日,第16个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教育保护明天我们整理了10个关于「糖尿病」的问题;只有更了解,才能更好地预防、治疗糖尿病!▽Q预防糖尿病,首先预防糖尿病前期!什么是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水平高于正常值但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的标准。(空腹血糖受损)当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之间,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时。(糖耐量减低)当空腹血糖小于7.0mmol/L,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时。糖尿病前期还不能算是糖尿病患者,一般不用吃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可延缓糖尿病的发生,甚至可逆转增高的血糖,使血糖恢复正常。▽Q如何自查自己是不是糖尿病前期?风险评分自查,定期体检最佳!糖尿病前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也可能出现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等。可以通过《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CDRS)》自查,但最好的方式还是每年定期体检:CDRS适用于20~74岁普通人群进行糖尿病风险评估:从上述表格每一大项中选择和自己相关的分值,所有分值相加进行评分;如果总分≥25分,应行OGTT检查(空腹血糖和糖负荷后2h血糖)▽Q糖尿病前期一定会得糖尿病吗?不一定的哈!糖尿病前期人群通常有两种发展:一种是通过饮食和运动干预,回归正常;另一种是直接转成现役糖尿病病人(每年约有5%-10%的糖尿病前期人群会转变为糖尿病患者)这个过程可能很快,也可能维持十多二十年的“前期”状态;其实后者更危险,因为在不知不觉中高血糖已经腐蚀了你的器官,你却一直被蒙在鼓里。▽Q糖尿病都有什么症状?“三多一少”最典型!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少。但如果还出现了以下症状,就更要小心了哦:▽Q哪些人更容易得糖尿病?除家族遗传外,还有这三种人!体重偏重的人胖的人拥有更多脂肪,但是体内的胰岛素又相对固定,脂肪增多会导致胰岛素对血糖敏感度降低。一般来说,体重指数BMI大于24就会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久坐不动的人缺乏运动会导致肌肉细胞中的胰岛素受体对葡萄糖反应不敏感,可能会导致血糖上升,长此以往,糖尿病也会被招来了。谁是?白天上班,一坐8小时;晚上打游戏,屁股椅子不分离。作息不规律的人暴饮暴食、抽烟喝酒、长期熬夜…都会增加身体负担,导致内分泌、糖代谢失调。尤其是甜食、饮料,虽然能缓解生活的苦闷,但长期嗜甜如命,就要承担糖尿病风险了。▽Q听说小孩子也会得糖尿病?是的,你没听错!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数据显示:6岁以下和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0.4%和19.0%;而超重的背后就有可能带来糖尿病的风险,这一点家长们要尤其重视!▽Q妊娠期糖尿病是不是很危险?其实没有妈妈们想象中可怕!很多人都知道,妊娠期间,如果孕妇的血糖异常增高,可能会造成母亲早产、羊水过多、产后出血感染等情况,对于母亲和胎儿都有一定的危险。但即使患病,只要认真听取医生建议,按照科学的方式进行自我管理和监测,就不用过于担心;如果一切健康,也可以在孕期多注意:所以,要提醒一下各位孕妈,在做产检时要关注自己的血糖值!而那些有过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妈妈们,后期患糖尿病的风险也会更高,要更加关注自己的血糖水平。▽Q如何有效避免糖尿病?少吃多动,良好作息,定时检查!注意日常饮食少吃盐:过多盐分的摄入会促使身体分泌一种名为“饥饿素”的物质,不仅会增加食欲,还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削弱胰岛素的降糖能力。细嚼慢咽:尽可能不要在短时间内吃含糖比较高的食物,吃太快会导致血糖急剧上升。均衡饮食:尽量吃低脂肪、高纤维、适量蛋白质、适量高碳水化合物,避免暴饮暴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运动:每周至少3天、每天至少30分钟的有氧运动。戒烟戒酒:烟酒会影响正常饮食控制,不利于血糖稳定。放松心情:患有抑郁症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患病几率大概是正常人的两倍。定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尤其对于具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来说尤为重要;除了到医院定期检查,也可以在家自测血糖,若出现持续超标,则需要进一步检查。▽Q如何治疗糖尿病?因人而异,但一定要及时!无论是服用药物还是注射胰岛素,这都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最大获益来确定治疗方案;但是这些人群建议及时注射胰岛素:▽Q打胰岛素太疼了怎么办?华西医生有办法!打胰岛素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有效的手段之一,但也意味着患者们每天都要被ju一下;为了减少这一针的疼痛,特别整理了下面7个要点,一定记住哟:无论是服用药物还是注射胰岛素,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有效防治糖尿病别再用「我还年轻」忽视健康问题 作者: 2022/11/18 11:18
  • 科普图解|一图了解中国这十年如何绘就生态画卷 作者: 2022/11/16 11:34
  • 高血压诊断标准变了!赶紧对照自查→ 11月13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学术机构共同制定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正式颁布。值得注意的是,新《指南》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由140/90 mmHg下调至130/80 mmHg。标准的调整或使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激增,很多网友表示:猝不及防地变成高血压了......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为何要调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程翔教授、苏冠华副教授介绍,血压介于“130/80 mmHg和140/90 mmHg之间”的人群,称作“高血压前期”人群。新的研究发现,这类既往还没有被诊断为高血压患者的人群,多半未得到及时干预,因而存在着潜在的心脑血管病风险。在《指南》线上发布会上,北京安贞医院赵冬教授介绍,标准的修改不仅有充分的国际和国内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而且血压水平在130~139 mmHg和/或80~89 mmHg的人群多为中青年,下调诊断标准体现了防线前移、加强初始预防的理念,否则将错过减少高血压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危害的关键时机。《指南》制订组专家、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郭艺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下调高血压诊断标准,可以让更多的人从更早期阶段关注血压,进行降压,可显著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这样在5-10年后,心脑血管疾病减少可节约大量医疗费用,少部分人吃药所付出的经济代价将远远少于这些医疗费用。从药物经济学角度来看,这种调整是划算的。中青年患者人数或将提高,如何治疗?中国是高血压人数较多的国家。据2022年卫生部门统计,我国高血压人数已达到2.45亿。18岁以上患高血压的居民占27.9%。从发病原因看,高血压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很多高血压患者有家族病史,属于原生性高血压。然而,更大比例的发病是由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属于继发性高血压。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胡大一表示,目前,国内患有高血压的年轻患者非常多,与此关联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缺乏运动、大量饮酒,饮食不健康、肥胖等。而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和心理疾病也会导致血压大起大落,这种情况下的血压不平稳,无法单靠吃降压药解决,还需要通过调控情绪“治本”。胡大一认为,新标准实施后可能会诊断出更多的中青年患者。他强调,对于血压值在130/80 mmHg~140/90 mmHg之间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建议不一定马上用药,而是采用有效控制高血压的五大处方,即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精神、心理、睡眠处方,戒烟限酒处方。郭艺芳也指出,高血压患者增多,但只有22%的人群需要服药治疗。多数人不需要吃药,只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就能使血压恢复到理想范围,如控制饮食、减重增肌、少吃盐、戒烟戒酒等。如何自测血压?新《指南》教你这样量血压:1、每天早、晚各测量1次血压;2、每次测量至少连续获取2次血压读数,每次读数间隔1~2分钟,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若第1、2次血压读数差值>10 mmHg,则建议测量第3次,取后2次读数平均值;3、测量血压前3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饮酒、喝含咖啡因的饮料以及吸烟;在每次测量之前,安静休息3~5分钟。4、测量时段:早上:服药前、早餐前、排尿后测量。晚上:晚餐前,若错过则在睡前1小时内测量;如晚上服药,建议服药前测量。5、初诊或血压未控制者:初诊或血压未控制稳定的患者,每周至少连续测量3天血压。6、血压控制良好者:每周进行1~2天血压测量。来源:科技日报综合21世纪经济报道、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每日经济新闻、长江日报 作者: 2022/11/16 11:06
  • 世界人口达到80亿! 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预计全球人口在今天达到80亿打开这份报告我们还能知道些什么?从70亿到80亿,用了多久?11年。根据此前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统计,全球人口在2011年10月31日达到了70亿。世界人口从70亿增长到今天的80亿,用了11年零半个月。全球最多会有多少人?约104亿。根据联合国最新预测,到本世纪80年代,全球人口将达到约104亿的峰值,并保持这个水平到2100年。不过,不同的研究机构给出的数据也存在差异,例如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2020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人口将在2064年达到峰值,但不会达到100亿,且在2100年将减少至88亿。现在,全球哪里人口最多?亚洲。2022年,人口最多的两个区域都分布在亚洲:其中东亚和东南亚有23亿人口(约占全球人口29%),中亚和南亚有21亿人口(约占全球人口26%)。印度人口要超过中国了?快了。中国和印度各有超过14亿的人口,分别占上述两个区域人口的大多数。印度预计最早将于2023年成为第一人口大国,并在2050年达到约16.7亿。哪里新增人口更多?联合国预计,到2050年,全球新增人口中超过一半将集中在刚果(金)、埃及、埃塞俄比亚、印度、尼日利亚、巴基斯坦、菲律宾和坦桑尼亚8个国家。人口还会继续增长吗?是的,但增速正在放缓。世界人口在1962-1965年期间的增长率为每年2.1%,此后增速急剧下降,2020年不到1%。到2050年,全球人口年增长率可能会下降到0.5%左右。此外,2021年,全球人口平均生育率为2.3,即平均每名妇女一生生育2.3个孩子,而在1950年,生育率的数值为5,预计2050年将下降到2.1。人们的寿命如何?全球的平均预期寿命持续增加。2019年,全球平均预期寿命为72.8岁,比1990年时增加了9岁;到2050年,预计平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7.2岁。不过,持续增加的预期寿命与下降的生育率叠加,将加剧人口老龄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2022年为10%,到2050年将升至16%。联合国怎么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80亿人口,一个人类》中表示,人类大家庭在日益壮大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不平等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世界上将充满紧张和不信任、危机和冲突。他还援引甘地的话说,“世界上的东西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欲。” 作者: 2022/11/16 10:59
  • 2022世界杯冠军是巴西队?这次是AI说的 还有不到 5 天的时间,足球盛宴“2022 世界杯”将在卡塔尔上演。各位球迷们,想必你们已经做好了熬夜看球的计划,甚至已经在内心中提前预测了今年的冠军。随着 2022 世界杯的临近,各方预测也纷纷来袭。曼城主帅瓜迪奥拉就表示,他对阿根廷队的夺冠能力充满了信心;欧洲专业预测机构则认为,法国更有冠军相;球王贝利也预测,今年的冠军应该属于英格兰...... 当然,如往届一样,五星巴西依然是世界杯夺冠的最大热门。那么,也许是世界杯最后一舞的梅西,能否带领阿根廷圆梦卡塔尔?由本泽马、姆巴佩领衔的法国队,能否打破大赛冠军魔咒而成功卫冕?“五星巴西”能否避免大热必死,在时隔20年后将大力神杯捧回巴西?其他球队又能否“打脸”各种预测,一路黑马直通冠军呢?如今,一个国际联合团队利用人工智能(AI)给出了新的预测——巴西“五星”变“六星”,时隔20年再次捧起大力神杯。来自多特蒙德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卢森堡大学等高校的联合研究团队,结合多个表示球队实力的统计模型与球队结构(市场价值或欧冠球员数量)和原籍国社会经济因素(人口或国内生产总值)等信息,基于条件推理随机森林学习器进行了预测。其中,随机森林模型的训练数据来自从 2002 年到 2018 年期间的五届世界杯比赛,以此来预测 2022 世界杯的最终比赛结果。图|参加本次世界杯的各个国家队获得冠军的概率。预测结果显示,巴西队有 23.5% 的概率进入决赛,夺冠概率为 15%,排名第一;阿根廷的紧随其后,夺冠概率为 11.2%;而夺冠热门前三球队中并没有法国和英格兰,荷兰以 9.7% 的概率排名第三;德国、法国分别排名第四、五。遵循比赛抽签和所有国际足联规则,研究团队利用 AI 进行了 10000 次完整模拟,预测了所有球队进入不同的比赛回合并最终赢得冠军的可能性。图|每个可能的对抗球队组合,一支球队在淘汰赛中击败另一支球队的概率(绿色和紫色分别表示概率高于和低于 50%)。当然,比赛结果远未预先确定——因为某些顶级球队的获胜概率相对较低。对此,多特蒙德工业大学统计学教授 Andreas Groll 解释道,“预测也可能是错误的,这是预测的本质,否则足球比赛将变得非常无聊。我们提供的只是概率,而不是确定性,15% 的夺冠概率也意味着 85% 的失败概率。”然而,此前类似的预测是相当成功的:因斯布鲁克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教授 Achim Zeileis 团队曾正确预测 2008 年的欧洲杯决赛,以及 2010 年的世界杯冠军和 2012 年的欧洲杯冠军。这一次,Zeileis 团队的模型则会作为联合团队提出的更全面组合模型的一部分。图|各支球队进入十六强赛、八强赛、半决赛、决赛和夺冠的概率。“由于卡塔尔夏季的高温,此次世界杯不得不推迟到冬季。而在冬季的几个月中,欧洲和南美洲的所有主要足球联赛都不得不中断之前的安排来适应比赛,这使得各个国家队备战的时间更少,球员在世界杯前后的恢复时间也更少,再加上极端的气候条件,就增加了球员受伤的风险,” Zeileis 说。在 Groll 看来,拥有更多在国际联赛(比如欧冠、欧联、欧协联)踢球的球员,或许不再是一个优势。“所有这些因素都使预测出比赛结果更加困难,因为在往届世界杯上被证明非常有意义的变量,可能不会很好地发挥作用或发挥不同的作用。”研究团队表示,以这种方式训练的模型也可以用于未来的其他预测,一个更好的足球比赛预报可能最终也会提供更准确的天气预报。无论最终结果如何,一起期待即将到来的世界杯吧。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预测~参考链接: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71175https://www.zeileis.org/news/fifa2022/ 作者: 2022/11/16 10:58
  • 无处不在的微生物,究竟靠啥活着呢? 众所周知,生物需要从外界取得进行生命活动的原料和燃料。用生物学家的话来说,生物为了生命活动而从外界获取需要的物质的过程就是营养。营养是生物的基本功能。(图片来源:Veer图库)而微生物也是有生命的物体,营养同样是其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微生物需要的营养和人对营养的需要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可以提供给微生物作食物的东西可要比人或动物能够利用的食物种类多得多。微生物需要的营养要素可分为六大类,即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水。碳源我们常吃的主食,如米饭、馒头或面包,它们的主要成分叫做碳水化合物,因为这些化合物的分子中含有比较多的碳元素,所以也叫做碳源。它也是微生物食物中的一种主要口粮,因为微生物细胞中的许多成分都是由碳元素构成的,同时碳源又为微生物提供能量,供它们运动和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图片来源:Veer图库)能被各种微生物利用的碳源种类极其多样,从简单的无机含碳化合物如二氧化碳、碳酸盐等到比较复杂的有机物(糖类、醇类、酸类等),更为复杂的有机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都能被微生物作为碳源分解利用,甚至连石油以及对一般生物有毒的腈化合物、二甲苯、酚等也能被一些微生物用作碳源。哎呦,这些小家伙还真是“不挑食”啊!微生物学家曾用过90多种碳源喂养一种叫做洋葱伯克雷尔德氏菌的细菌,发现它不仅能利用葡萄糖、果糖,还可以利用不少有机酸,甚至可以利用石炭酸(苯酚)和对人和动物有剧毒的腐胺、精胺和色胺等尸体腐败后产生的化合物。不过有的微生物所能利用的碳源种类极其有限,例如甲基营养细菌只能利用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醇和甲烷作为碳源。氮源我们平时所吃的肉或者喝的牛奶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氨基酸里面含有较多的氮元素,所以这类营养叫做氮源。微生物能利用的氮源种类也比人或植物要多,动植物能利用的氮源微生物都能利用,而一般植物和动物不能利用的空气中的氮气,微生物也能利用。(图片来源:Veer图库)氮源是微生物生长繁殖时合成原生质和细胞其它细胞结构的原材料。就像长期缺少蛋白质的儿童长不高一样,如果缺少氮源,微生物就难以生长。氮源一般不是作为微生物的能源。但是有些细菌,例如硝化细菌能利用铵盐、亚硝酸盐作为氮源和能源。能源能源是提供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物质。例如太阳光的光能就是许多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的直接能源。自然界中的不少物质,如葡萄糖、淀粉等,既可作为碳源,又可作为能源;蛋白质对于某些微生物来说,是具有碳源、氮源和能源三种功能的营养源。至于空气中的氮气,则只能提供氮源。(图片来源:Veer图库)无机盐人需要吃盐、补钙,庄稼需要用草木灰补充钾。像普通生物一样,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中,除了需要碳源、氮源和能源之外,还需要其它物质的支持,例如硫、磷、钠、钾、镁、钙、铁等元素。上述元素大多是以盐的形式来提供给微生物的,因此称它们为无机盐或矿质营养。这些无机盐是组成生命物质的必要成分,或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必需的,有些则是用于促进或抑制某些物质的产生。(图片来源:Veer图库)生长因子人和动物需要维生素,许多微生物也需要维生素。维生素是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的微量有机物质,它们也是微生物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例如酵母菌和乳酸细菌必须由外界提供维生素才能够生长或生长良好。(图片来源:Veer图库)有些微生物,例如大肠杆菌、多数真菌和放线菌能够自行合成生长因子,不需要从外界获得。还有些微生物能产生过量的生长因子,因此可以利用它们来生产维生素,例如人们常常需要补充的维生素B2(核黄素)就是利用一种酵母菌生产的。水同一切生物一样,微生物的营养中不可缺少水。水是微生物细胞的主要化学组成之一。生命活动基本上是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实现的,这些化学反应绝大多数是在水中进行的。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通常也是溶解在水中进行的;水还可以维持生命大分子例如核酸、蛋白质的分子结构稳定性;水还可以参与体内的化学反应例如水解、水合反应等。(图片来源:Veer图库)结语在自然界中,微生物从其生存环境中获取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组分。各种类群的微生物能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其它生物之间有着微妙且难以剥离的联系。别看微生物这么“好养活”,它们却是自然界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一环哦! 作者: 2022/11/16 10:57
  • 打喷嚏,大危害!怎样打喷嚏也是个大学问! 冬天了,又到了感冒、流感和过敏性鼻炎的狂欢季节,小编也不幸中招,喷嚏是一个接一个,同事们都避之唯恐不及。我怒道:“我离你们那么远,你们躲什么躲?”,同事鄙夷的转给我一篇文章,叫我好好阅读。我疑惑地读完,天灵盖一下打开,豁然开朗,原来打喷嚏有这么深的学问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清鼻堂:人为什么会打喷嚏?打喷嚏是人体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因为我们的鼻粘膜上分布着许多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很敏感。当受到刺激时,如闻到呛鼻的辣椒粉、小飞虫或者粉尘飞入鼻子,还包括引起感冒的病菌,鼻子都会反射性地打起喷嚏,消除这些外来刺激,起到保护鼻腔的作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清鼻堂:打喷嚏可能会闪了腰?打喷嚏会引起腰痛,无外乎于这几个原因。打喷嚏时身体会遭受剧烈的晃动,腰椎的稳定性受到严重的考验;很多人在打喷嚏时,出于礼貌会下意识地转身避开身边人。这个突然转身的动作可能会导致颈部和腰背部的肌肉拉伤,引起痉挛性疼痛与不适;在打喷嚏的时候,身体会瞬间吸入大量的空气,导致腹压增大,从而增加腰椎间盘的压力,引起损伤。打喷嚏会给坐骨神经造成压力,这条神经贯穿脊椎与骨盆,所以会引起腰部甚至腿部的麻木与疼痛。如果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打喷嚏可能还会造成椎体压缩性骨折,在老年人中最为常见。(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清鼻堂温馨提醒:除了打喷嚏动作不要太夸张之外,也别憋着喷嚏。如果憋着打喷嚏,也可能会造成耳部伤害,引起中耳炎哦!参考资料:泽桥医生《打个小喷嚏,居然也有大学问!憋还是打,都得小心!》 作者: 2022/11/16 10:56
  • 外来生物“特工”?退!退!退! 近日,中山港海关截获蜚蠊该消息冲上热搜引起了大量讨论和网友关注如今宠物已成为很多家庭的重要“成员”然而近年来饲养“另类宠物”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追逐的风尚不同于传统的小猫、小狗和鸟类宠物它们是一些人为引进的“外来客”它们有的长相奇异有的色彩斑斓颇受年轻人喜欢可是不少人并不知道这些“另类宠物”,一不小心很可能成为破坏本地野生食物链的“生物杀手”什么是外来入侵物种?自然界中的物种总是处在不断迁移、扩散的动态中。而人类活动的频繁又进一步加剧了物种的扩散,使得许多生物得以突破地理隔绝,拓展至其他环境当中。对于此类原来在当地没有自然分布,因为迁移扩散、人为活动等因素出现在其自然分布范围之外的物种,统称为外来种。在外来种中,一部分物种是因为其用途,被人类有意地将其从一个地方引进到另外一个地方,这些物种被称为引入种。图源:新华社然而,在外来种(包括引入种)中,也有一些在移入后逸散到环境中成为野生状态。若新环境没有天敌的控制,加上旺盛的繁殖力和强大的竞争力,外来种就会变成入侵者,排挤环境中的原生种,破坏当地生态平衡,甚至造成对人类经济的危害性影响。此类外来种则通称为入侵种,如红火蚁、福寿螺、布袋莲、非洲大蜗牛、巴西红耳龟、松材线虫等。我国生物入侵发生态势非常严峻,例如,2004年入侵物种红火蚁在我国大陆首次发现,农业农村部2022年初监测数据显示,该入侵生物已传播至全国12个省份;草地贪夜蛾2019年传入我国,在入侵我国后一年内就扩散至20多个省份,影响上千万亩农作物安全。近年来,世界上重大入侵生物频繁入侵我国,如番茄潜叶蛾(2017年侵入)、草地贪夜蛾(2019侵入)、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2019侵入)等,新发/突发入侵物种肆意扩散蔓延和暴发成灾,入侵危害威胁巨大。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也明确提出,提升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水平,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图源:生态环境部并不是所有宠物都可爱!异宠,也被称作另类宠物,最先兴起于欧美、日本等国家,后在我国逐渐流行,是指被人们当作宠物饲养和观赏的野生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等脊椎动物和部分无脊椎动物,它们可能来自野外或是野生种源人工繁育的后代,且往往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图源:摄图网——守宫图源:象山清风——银环蛇近年来,饲养“异宠”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异宠”流行给人们带来新奇体验的同时,未经检疫的“异宠”被伪装打包后通过跨境电商、邮件、快件等渠道非法寄递入境,极有可能带来外来物种入侵风险。非法寄递“另类宠物”可能造成什么危害?1. 传播病毒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非法寄递境外“另类宠物”,由于其来源不明且未经输出国或地区的相关部门检疫,它们可能携带病毒、细菌、真菌、线虫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有可能给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甚至致命的影响。图源:摄图网活体动植物是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主要传染源,有研究显示,在调研的1410种人类疾病中,约有61%由动物性致病源引发,在目前已知的大约200种人畜共患病中,至少有70种与“另类宠物”有关。2. 造成外来物种入侵从境外非法携带、寄递的“另类宠物”,特别是野生物种,如因被遗弃、逃逸和错误放生,一旦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后,极有可能造成外来物种入侵,对我国生态系统、生境、物种带来威胁,对农林、畜牧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我国具有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外来物种一旦与本土物种杂交,有可能导致基因库污染,破坏本土生态结构。图源:摄图网这不仅关系到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关系到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如稻水象甲、福寿螺对水稻减产的影响均可达70%-80%,严重时甚至造成绝收;草地贪夜蛾于2019年初入侵我国,2021年已在全国27个省1426个县有发生,实查发生面积2075万亩,主要为害玉米、小麦等作物,如不防治或防治不及时,产量损失在20%-30%,严重危害时可达50%以上。3. 影响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一些农产品国际贸易受到外来物种入侵的严重阻碍。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SPS)》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中明确规定:在有充分科学依据的情况下,为保护生产安全和国家安全,可以设置一些技术壁垒,以阻止有害生物的入侵危害。 作者: 2022/11/16 10:56
  • 吃药有讲究,错误的服药方法你还在做吗? 大家都知道吃错药了可能会带来健康问题,但我们经常忽视的是,吃药的方法不对,同样可能带来健康隐患。吃药,在很多朋友看来都是小事儿,但实际上随着药物制剂技术的不断进展,即使是光从口服药物来说,目前也有各种各样的剂型供大家使用,像什么胶囊,片剂,肠溶片,缓释片,控释片,口崩片,含片,泡腾片等等,各种各样繁多的剂型,让很多朋友都觉得眼花缭乱。而关于药该怎么吃的问题,民间也流传着各种各样的奇怪“经验”,比如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这个药片你别直接吞,嚼碎了吃下去起效更快,还有的人说,胶囊壳有毒,你把胶囊打开吃才更安全。而这些所谓的“用药经验”,很有带来用药风险,得不偿失。今天我们就通过 5 种典型的服药误区,来和大家聊聊如何正确服药的这件“小事”。01片剂嚼碎了吃效果更好?“我听人说了,心梗发作时阿司匹林嚼着吃能救命,是不是其他药片,我嚼着吃也效果更好?”这位朋友的问题非常好,它前半句是对的,但后半句却是错误的理解。在急性心梗发作时,嚼服 300 mg阿司匹林,确实是为了让药物迅速吸收,减少血小板聚集引发的血栓风险。但这只是一种在急性疾病发作时的“权宜之计”,并不能作为普适的方法来用于片剂的口服。图虫创意通常除了含片,口崩片等本身就可以直接在口中溶解或崩解的药物外,其他的口服片剂,不管是普通片剂还是一些特殊剂型的片剂,常规使用时,都应该用温水送服即可,没有必要嚼碎服用。嚼碎除了口感不好,也可能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正常吸收、代谢过程,还可能会加大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型,**真的没有必要。有些缓释片或控释片,这类药物如果嚼碎服用,会破坏药物的缓控释给药系统,使缓慢给药变成了快速吸收,短时间内大量吸收药物,就会造成药效过强,反而带来更多的用药风险。例如硝苯地平控释片这个药物,如果嚼碎服用,药物被迅速吸收,降压效果太强,有可能引发低血压风险,药物作用时间也会从 24 小时缩短为 2 到 3 小时。图虫创意再例如一些肠溶片,这类药物往往在肠道内吸收更充分或对胃有一定的刺激性,在肠道内吸收能够提高用药安全性,如果这类剂型的药物被嚼碎了吃,药物外层的肠溶包衣被破坏,进入胃部就开始吸收,可能会影响吸收效率或造成胃黏膜刺激带来不良反应风险,也都是不应该这样服用的。02胶囊把药末倒出来吃能够减少毒性?曾几何时,“毒胶囊壳”事件的报道引起了很多人的震惊,有些朋友自此在吃胶囊的时候,为了减少“毒性”,就把胶囊打开,光吃里面的药物,这样的做法其实也是完全没必要的。毒胶囊壳是违规生产产生的不合格产品,正规的胶囊壳是食用级的明胶制作而成,对人体不会造成不良影响,胶囊剂也是常规的、足够安全的药物制剂方式。图虫创意药物之所以要制成胶囊,当然也是有一定作用的,胶囊壳能够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减少药物的刺激性,延缓药物的释放,吸收(缓释胶囊),使药物在特定部位吸收(如肠溶胶囊)等多方面作用。因此,如果把胶囊壳打开,只服用里面的药物,胶囊壳的这些作用就都会被破坏,轻则影响服药的口感,重则影响药效,带来用药安全风险。除此之外,对于胶囊的服用还应该注意的一点是,应该尽量的用 40 ℃以下的温水送服胶囊,而不要用过热的水,过热的水会使胶囊迅速变软融化,影响胶囊的保护作用,还有可能会影响胶囊内盛装药物的稳定性和活性。03泡腾片可以直接放嘴里吃?千万不要这么做!泡腾片直接放入嘴里引发危险甚至是死亡的例子已经有不少了,这样的错误还是请大家不要再犯。泡腾片是放入水中能够迅速崩解,同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并且因为加入了矫味剂等,能够改善服药口感的一种新剂型,很多朋友经常吃的维 C 泡腾片就是这样的药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儿童用药,精神科用药等,为了提高服药的依从性,也都做成了泡腾片的形式。图虫创意这类药物绝不能直接放入口中吞咽,如果直接放入口中,泡腾片内含有有机酸和碳酸氢盐,两者在唾液的作用下会迅速崩解并产生剧烈的相互反应,进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论是这种化学反应的过程,还是反应产生的大量气体,都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严重者甚至会阻塞呼吸道,导致窒息缺氧,甚至是导致死亡。在这里建议大家,不管是泡腾片还是其他一些特殊剂型的药物,在服药前,大家都应该认真阅读说明书,按照说明书给出的方法来正确服药。千万不要乱用药。04只要是药片就能掰开吃?记得我们小时候生病的时候,家里人会把大人吃的药片掰开给孩子吃。有很多朋友觉得,只要是药片,想要服用剂量小一些时,就可以掰开服用,但实际上,有很多剂型是不适合掰开服用的。一般说来,一些外层有包衣的药物,不管是为了掩盖气味的包衣,还是保证药物稳定性的包衣,还是为了让药物在特定部位释放的肠溶包衣,这类药物都是不宜掰开服用的药物,一方面是这类药物往往不易掰开,即使掰开了也很难准确的分为两半,用药剂量难以准确控制,另一方面,药物掰开后,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口味,加大药物的刺激性,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影响药物在体内的肠道吸收等,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这些包衣片,一般都是不宜掰开服用的。图虫创意控释片类药物,一般也是不宜掰开服用的药物。目前控释技术多数都是通过骨架或控释包膜等方式实现的,掰开后会破坏药物的控释结构,影响药物吸收速率和治疗效果。与控释片不同的是,有一部分采用微球技术制作的缓释片类药物,例如**美托洛尔缓释片,硝苯地平缓释片 Ⅱ 等,**就都是考虑到患者可能有剂量调整要求,能掰开服用的药物。对于药片能否掰开的问题,其实想要分辨也很简单,大多数能够掰开服用的药物上,都有明显的便于掰开的刻痕,如果有刻痕的药物,同时说明书明确标注可以掰开的药物,就是适宜并且可以掰开服用的。05果汁、茶水都可以送服药物?那么,药到底用什么送服呢?很多朋友也存在这样那样的误区。有些朋友不喜欢用水送服药物,喜欢用果汁,牛奶,茶水等送服药物,觉得这样更能引发“药劲”,实际上对于某些药物来说,这样的用药方式,反而可能带来风险,真的是得不偿失。除了一些明确注明可以用牛奶服用的药物以外,其他药物尽量的还是不要用牛奶送服。牛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以及其他物质,可能会一些矿物质补充剂产生反应从而影响药效,例如一些铁补充剂等,就是应该严格注意不要用牛奶送服。另外,牛奶送服药物,如抗生素等,也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进而影响药效。图虫创意果汁服药更应特别注意,特别是西柚汁,其中含有的呋喃香豆素是一种高效的肝药酶抑制剂,用西柚汁送服药物,可能会和多种药物的吸收代谢,一些常用的慢病治疗药物,如他汀类药物,非洛地平等降压药,与西柚汁同服,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用药风险。其他果汁中,虽然不一定含有呋喃香豆素,但其他成分同样也有可能对药效产生影响,不建议用果汁送服药物。茶水中含有多种有机成分,鞣酸,多酚类物质等,同样也有可能与药物中的相关成分产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吸收和药效发挥。因此,对于茶水送服药物,也并不是一种好方式。关于送服药物,如果没有特殊说明的,一般还是建议用温水送服更好,既方便又安全。总而言之,对于不同剂型的药物来说,服药方面的各种注意事项,还是应该有所了解的,最后还是要提醒大家,服药前一定仔细阅读说明书,对于服用药物的相关注意事项,一般说明书中都会有详细的说明,合理安全使用药物,不妨先从正确服药开始吧!作者 | 李 津 副主任药师 中国科普作协医学专委会青年学组副组长审核 | 刘皈阳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主任药师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 2022/11/16 10:54
  • 每周精选
  • 央视曝光!含1类致癌物,很多家庭在用→ 央视曝光!含1类致癌物,很多家庭在用→
  •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