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中国
  • 摧毁人际关系的 1 个习惯,很多人都在无意识做 原创 苏静 科普中国总觉得同事在暗讽自己,却苦于找不到证据。总觉得伴侣话里有话,对方却死不承认。总觉得朋友在内涵我,但却又会怀疑自己是过度敏感。……相信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别人随口一句简单的话,就能在你的脑海里掀起千层浪,自动把自己和对方代入宫斗剧或宅斗剧的情景脚本,上演一出接着一出的内心大戏。只要交流,就仿佛置身于一场无休止的心机对决中,不停地分析、解读别人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虽然很多嘲讽、否定、羞辱、指责的话对方并没有直接说出口,但总觉得他们就是那个意思,就是在内涵、在影射、在挑衅、在故意激怒自己。可当你反唇相讥的时候,对方却一脸无辜:“我完全没有这个意思啊!”甚至还倒打一耙:“你想太多了!”“你也太神经过敏了吧!”那么,究竟是我想太多?还是对方太会演戏?或许你可能陷入了“防御性倾听”状态。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什么叫防御性倾听?即使再心胸宽广、不爱计较、喜开玩笑的人,在某些时候也会被他人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或一句平常不过的评论所激怒。说者无意,听者听了,但没听进心里去,当然可以相安无事,继续谈笑风生;然而,如果玩笑触动了心底的“雷区”,听者的心境就会在那一刹那发生变化,话外音、潜台词就会蜂拥而至,甚至把对方当作了假想敌,内心竖立起自我保护的屏障,开始“防御性倾听”。防御性倾听(Defensive-Listening)是一种消极的倾听方式。在沟通过程中,当信息的接收方(倾听者)觉察到对方(诉说者)话语中可能存在指责、攻击或负面评价时,所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回应方式。开启防御性倾听的人,可能会采用抬杠、指责、嘲讽、羞辱的方式以牙还牙,将对方的“攻击”尽数反弹回去;也可能陷入自我内耗中,一边难过,一边反思:“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他是不是在嫌弃我?他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无论是奋起反击还是黯然神伤,开启“防御性倾听”模式的人都习惯采用否认、辩解、攻击或回避等回应方式,以抵御感知到的威胁,保护自己。在这种情境下,防御性倾听阻碍了双方真实意图的理解,导致误解和隔阂的产生。为什么会出现防御性倾听?“防御性倾听”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被攻击时,自卫或反击都是本能反应,因此,在吵架、争论、抱怨的冲突情境下,最容易出现防御性倾听。然而,如果一个人习惯性地脑补太多,沉浸在自我编织的内心戏之中,就会不自觉地自导自演一场又一场受迫害的苦情戏,落实和放大了“对方在攻击我”的敌意想象。例如,沟通工作时,同事按流程和规定客观指出某项工作的问题并友好提出建设性建议时,作为负责这项工作的你可能会觉得被挑战和冒犯,误会他话里藏着指责,暗嘲你工作没做好。于是,你可能会立刻脑补出一场“他针对我,挑我毛病”的大戏,然而,真相可能是,同事只是出于责任和热心提出了真诚建议。这样的误解,不仅可能伤害了对方,也戳伤了自己。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沟通方式之所以会成为一个人的习惯,往往源于内心深处的恐惧、不安全感和过往经历的影响。1.可能是宫斗剧看太多很多时候,我们都讲究“要面子”和“给面子”。寻求帮助时,力求方式柔和、言语婉转,以免双方陷入难堪;拒绝请求时,不愿显得过于直白伤人心,以维护对方自尊;表达不满时,尽量避免撕破脸激化冲突,以维系关系不断;探寻意图时,则会巧妙留白,以示对对方隐私和选择的尊重。这种“做人留一线,他日好相见”的原则,似乎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文化习惯,极大影响了我们的日常交流方式——委婉,作为一种社交礼仪,本意是表示尊重、友好和礼貌。然而,委婉表达的广泛应用也催生了一种现象:潜台词与客套话的泛滥。尤其是在各种流行的宫斗剧、宅斗剧中,主角与反派们之间你来我往的言语机锋中,表面上客气周到,实则暗藏锋芒,间接达成了羞辱、诬告、辩白等多种复杂意图,展现了“委婉表达”在特定情境下的双刃剑特性:它既可以是沟通的润滑剂,也可能成为隐秘斗争的工具。从而误导人们认为“言外之意”是人际交流的常态,甚至错误地将“直言不讳”等同于粗鲁无礼。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2.可能困在“宫斗”氛围中大部分情况下,防御性倾听是挑环境的。对于一贯温和友善的朋友,我们很少戒备;对于一直关怀备至的家人,我们很少介怀;对于向来体恤下属的上司,我们满心信任;对于时常给予支持的同事,我们敞开心扉。但是,如果身边充斥着人前亲密、背后造谣的“塑料姐妹”,习惯埋怨、常常指责的苛刻亲人,以及只会甩锅、功劳自揽的心机上司、同事时,再神经大条的人,也会杯弓蛇影。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多一点防备就多一点安全,因此,整个人都会时刻处于高度警惕的状态,像一只感受到威胁的小猫,随时炸毛。《人类沟通中的共同经验》(Shared Experiences in Human Communication)一书的作者斯图尔特·L·塔布斯(Stewart L. Tubbs)和罗伯特·M·卡特(Robert M. Carter)指出,一些负面的沟通行为和互动方式会营造一种令人感到不安全和受威胁的环境,包括但不限于批评和指责、讽刺和嘲弄、控制和支配、忽视和冷漠,这些行为模式都会破坏信任和安全感,使得防御性沟通更容易发生。换而言之,防御性倾听或许不仅仅是听者的个人问题,它还受到互动环境和对方行为的影响。如果对方总是表现出威胁性、批评性或控制性态度,听者自然会产生防御心理,变得过度敏感和警觉。同样的道理,防御性倾听也是挑对象的。这意味着,我们在面对不同的人时,可能会根据对方的性格、行为模式以及过往的互动经验,调整自己的倾听方式。如果对方倾向于表现出攻击性、不诚实或是难以预测的行为,我们更可能采取防御性的倾听策略,以保护自己不受潜在伤害。比如面对一向说话阴阳怪气的同事,即使对方再平常一句话,也会瞬间启动身边人的防御性倾听模式;当面对向来爽快直率的朋友,偶尔的一句冒犯,也会觉得对方只是无心之举。3.也许是不能接受自我防御性倾听中存在着我们常说的“雷区”,即那些容易触发我们敏感反应的触发点。这些触发点深深植根于我们的个人经历、情感体验、价值观体系以及自我认同之中,构成了我们心理防线的薄弱环节。一旦他人的话语不小心触碰了这些敏感区域,我们可能会不由自主地过度解读其含义,感受到威胁或攻击,进而触发防御性的回应。以日常生活中的情境为例,对于某些评论,我们或许能够坦然接受,甚至引以为傲。比如当有人评论我工作清闲时,我可能并不会感到被冒犯,反而会因为自己无牵绊、生活自在而感到得意。然而,如果有人当着我面嫌弃哪个明星又壮又胖拍照难看,我可能一点就炸,尤其是当自己正因为体重增加而感到烦恼时。在这种情况下,我可能会错误地认为对方是在含沙射影,暗指我的身材问题。这种过度解读往往源于我们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它使我们难以准确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图。实际上,很多时候对方可能只是就事论事,并无他意。当我们对自己某方面(如外貌、能力、性格等)心存不满或拒绝接纳时,这种消极的自我认知便会在我们内心深处埋下一颗“雷”,形成一个敏感且易触发的区域。任何与这些不满之处相关的话题,无论其表述是直接还是含蓄,都可能成为点燃这颗“雷”的触发点。这些触发点如同隐藏在日常生活各个角落的暗流,不经意间便能撩动我们敏感的神经。它们可能仅仅是一句随口而出的评论、一个无意间的眼神交流,或是一则与我们内心不满相呼应的广告、一篇社交媒体上的帖子。每当这些触发点被不经意间触碰,我们往往会采取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投射”(projection),即把自己不愉快的自我认知“转移”到他人身上,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卸载”内心的重负,把对自我的敌意转为他人的敌意。研究者詹妮弗·贝克尔(Jennifer Becker)及其团队通过深入研究防御性沟通机制,构建了一个系统性的模型,揭示了防御性倾听产生的三大核心诱因:自我认知的缺陷(Self-perceived flaw):个体内心深处对自我某方面存在的不足或缺陷的认知,这些不足可能涵盖外貌、能力、性格等多个维度;对缺陷的敏感性(Sensitivity to the flaw):个体对这些自我认知缺陷的敏感程度,如果个体对这些缺陷非常敏感,他们在沟通中更容易感到威胁,从而采取防御性倾听;感知到的来自对方的威胁(Perceived threat from the other person):个体感知到的来自对方的潜在威胁或攻击性,即便这种威胁并非对方真实意图,也可能因个体的防御性解读而被放大。具体来说,个体对自我某方面存在的不足或缺陷的认知,构成了防御性倾听的内在基础。这种认知可能源于个人的成长经历、社会环境或心理因素,它使个体在面对相关话题时更容易产生防御心理。而对这些缺陷的敏感性,则进一步加剧了防御性倾听的发生。       注意 2 点减少触发防御性倾听被踩中“雷区”的个体,往往会在无意识中启动防御机制,对这种自动化的反应缺乏觉察,即“防御”而不自知。同时,由于情绪的激烈波动,他们可能会在冲动之下采取攻击性的言行,而这种行为往往超出了他们的自我控制范围,即“攻击”而不自控。如果你发现自己出现以下的回应言行,或者自我对话,则很可能已经启动了“防御性倾听”模式:回应言行:· 频繁打断对方,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反驳。· 对对方的言论表示不屑或嘲笑,试图贬低对方的观点。· 过度解释或辩解自己的行为,试图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使用攻击性或侮辱性的语言,试图伤害或震慑对方。· 拒绝倾听或接受对方的不同意见,坚持己见。自我对话:· “TA 肯定是在针对我,故意找茬。”· “我就知道 TA 会这么说,TA 一直都看不起我。”· “我必须要让 TA 知道我是对的,不能让 TA 看扁了。”· “TA 根本不懂我,也不想了解我。”· “我受不了 TA 这样说我,我要反击!”· “TA 凭什么这么说我?!”当我们陷入这种状态,对话的重心已不再集中于沟通内容本身,而是悄然转向了如何自我保护、如何反击以及如何在言辞上占据上风。这种“防御”姿态,无形中筑起了一道屏障,阻碍了与他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它不仅使我们深陷于无休止的内部消耗之中,还持续不断地侵蚀着我们的人际关系。不过,降低防御性倾听的触发并非难事,只需践行以下 2 点策略,或许就能大幅减少误解与冲突:1.要识别并了解自己的“敏感触发点”:那些容易让你瞬间“点燃”的话题或情境。通过增强自我意识,你可以提前预见、敏锐捕捉到自己的情绪变化,并有效控制自己的反应。同时,深入探究这些触发点背后的原因:“为何这个话题会让我如此不悦?”这样的自我反思有助于你更理性地应对未来的类似情境。2.直截了当地和对方确认真实意图:面对不确定或可能引发误解的言论,不妨采取直接而坦诚的态度,向对方明确求证其真实意图。例如,你可以这样问:“妈妈,你经常和我提起谁谁又结婚了,谁谁又生了孩子,这是纯粹的闲聊呢,还是你在委婉地提醒我考虑结婚的事?”结语:“倾听”这一行为,远超越了单纯的“听到”声音或“听懂”字面意义的层面,它深刻地蕴含了一种“理解”的精髓。“交流”这一行为,同样超越了简单的“你说我听”的信息传递,或“有来有往”的言语互动,更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状态的一种动态展现。如果你发现自己在面对某个人、某个话题时,倾听和交流变得困难或不自在,常常不自觉地开启防御性倾听模式,这可能意味着你与对方的关系正处于一种紧张、隔阂或误解的状态。坦诚相对,也许是打破僵局、增进理解、澄清误解、消除隔阂的最直接、最高效的方式。参考文献[1]杨思远.假装自己很外向:你在迎合什么.四川:天地出版社.2022.[2]Tubbs, S. L., & Carter, R. M. (Eds.). (1987). Shared experiences in human communication. Random House.[3]Becker, J. A., Ellevold, B., & Stamp, G. H. (2008). The creation of defensiveness in social interaction II: A model of defensive communication among romantic couples.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75/(1), 86-110.策划制作作者丨苏静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策划丨钟艳平责编丨钟艳平审校丨徐来 林林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作者: 2024/11/05 09:59
  • 这 3 类食物很多人天天吃!研究发现:吃太多,糖尿病风险增加! 于康 科普中国血糖和吃进去的食物息息相关。而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会不知不觉中摄入一些对血糖造成不利影响的食物。有些食物吃太多,甚至会患上糖尿病!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这 3 类食物:精白米面、高盐食品、加工肉制品。精白米面吃太多糖尿病风险增加美国塔夫茨大学研究团队对全球 184 个国家的饮食与 2 型糖尿病流行病学数据进行了剖析。该研究显示,2018 年,1410 多万例 2 型糖尿病病例是由不良饮食导致的,占全球新增确诊病例的 70%以上。碳水化合物质量差是 2 型糖尿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其中,造成 2 型糖尿病疾病负担的最主要饮食因素是全谷物摄入不足(占 26.1%),其次是精制大米和小麦摄入过多(占 24.6%)。对策建议大家别再天天吃白花花的大米饭、白面条,要适当增加全谷物、薯类和杂豆类。如果食堂或外卖不提供杂粮饭,可以自己在家焖一锅,分份儿密封冷冻一周的食用量。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全谷物是指未经精细加工,或虽然经过碾磨、粉碎、压片等处理,但仍保留了完整谷粒所具备的麸皮、胚芽和胚乳及其天然营养成分的谷物。如燕麦、黑米、青稞、糙米、黄米、荞麦、薏米等。薯类中地瓜、芋头、土豆、山药等食物可作为主食,替代部分精白米面,还有调节免疫力的作用,一般成人每天可以吃薯类 50~100 克(生重)。杂豆类包括绿豆、红豆、豌豆、蚕豆、芸豆、鹰嘴豆等,是主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成人每天吃的全谷物和杂豆类总量可在 50~150 克(生重)。高盐食品吃太多糖尿病风险增加美国杜兰大学之前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吃盐过多增加 2 型糖尿病风险。这项研究纳入了英国生物银行中的 402982 位成人,中位随访 11.8 年,期间有 13120 人患 2 型糖尿病。研究发现,与那些从不或很少在食物中添加盐的人相比,偶尔、总是和一直添加盐的人分别增加 11%、18%和 28%的 2 型糖尿病风险。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对策过多的盐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影响胰岛素的降糖能力。为预防糖尿病,口味一定不能太重,轻体力活动的一般成人每天摄入的盐不超过 5 克,不到一啤酒瓶盖,大约相当于 2000 毫克钠。烹调时少用酱油、味精、黄酱、沙拉酱,少吃腌制食物如咸菜、少吃咸鱼、咸肉、腊鸭、香肠、火腿等高盐食物。此外,很多饼干、乳酪、饮料、话梅、蜜枣、杏脯、薯片、虾条、挂面,都含有不少的钠。在超市买东西,一定要警惕隐形盐,养成买食物必看食品标签的习惯。购买固体食品时,若外包装的营养成分表中钠含量超过 600 毫克/100 克,就算高盐食物,要少买少吃。加工肉制品吃太多糖尿病风险增加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汇总分析了 7 项前瞻性队列数据,涉及 570296 名研究对象。结果发现,未加工红肉与糖尿病风险之间呈 U 型关系,每天约 40 克时糖尿病风险最低,大量食用红肉增加糖尿病风险。而且,对于东亚人,吃加工肉会使糖尿病风险增加 12%。不吃加工红肉以及少吃未加工红肉,有助预防糖尿病。在西方人群中,每天食用 50 克加工肉制品会增加 51%的 2 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对策加工肉制品是指经过腌渍、烟熏、发酵及其他用于增强口味或防腐处理方式制成的肉制品,如火腿、培根、香肠、熏肉、牛肉干等。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健康成人偶尔少量吃一些问题不大,一定不要长期或大量吃。策划制作来源丨吃好每天三顿饭作者丨于康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 教授审核丨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主任 研究员 责编丨一诺 作者: 2024/11/04 11:52
  • 年轻人也会“痴呆”?痴呆症种类建议每个人都了解一下! 科普中国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思维和记忆可能会发生各种变化。其中的一些变化并不会令人担忧。但当这些变化开始扰乱日常生活时,可能意味着出现了痴呆症(dementia)的早期症状。谈及痴呆症时,人们往往会谈及另一个术语,即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老年痴呆症。但这二者之间有怎样的界限和联系呢?痴呆症是什么?痴呆症是一个广义的术语,用来描述一系列因大脑功能衰退而出现的记忆、思维、语言或行为异常等高级皮层功能障碍的综合征。而痴呆症的诊断标准也主要聚焦于这些变化是否已经明显干扰到个体的日常活动。而确诊痴呆症需同时出现两个及以上领域的高级皮层功能异常。例如,一个人忘记了按时付账单,或者在无比熟悉的地方却迷路了。而这种情况不仅会出现在成年和老年人中,也可能发生在儿童身上。目前,已经发现了 100 多种罕见的遗传疾病中的渐进性脑损伤,会导致患病的儿童出现与成人相似的认知变化。由于阿尔茨海默病是最为常见的一类痴呆症,约占全部痴呆症病例的  60%~80%。因此,人们常会将“痴呆症”与“阿尔茨海默病”混为一谈,这也属于情理之中。记忆力衰退是阿尔茨海默病最常见也最为人熟知的症状。很多这一疾病的患者可能难以回忆起最近发生的事情,甚至记不清今天的日期。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目前,我们仍然并不完全清楚引起阿尔茨海默病的确切病因。不过,我们知道它与大脑中两种蛋白质的病理性聚集有关:β-淀粉样蛋白和 tau 蛋白。虽然我们每个人体内都存在 β-淀粉样蛋白,但当它们过多地在大脑中积累时,就会聚成一团,在细胞间隙中形成斑块。这些斑块会对周围的脑细胞造成损伤(炎症)。此外,细胞内的 tau 蛋白缠结,对神经元产生毒性作用。tau 蛋白是一种微管相关蛋白,也是脑细胞正常结构的一部分,但在阿尔茨海默病中,tau 蛋白会“缠结”在一起。这会对细胞产生毒性,导致细胞死亡。此前的研究认为,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过程和进展,可以通过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来解释。β-淀粉样蛋白(Aβ)的过量产生或者降解减少,是这种疾病中初始病理事件。随后,Aβ 聚合成斑块、出现氧化应激、突触功能障碍,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和缠结形成,最终造成神经元损伤,并导致痴呆。不过 2018 年,一项发表于《阿尔茨海默病杂志》(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的评论文章显示,在实际情况中,患病过程并不是一个级联过程,而是更为复杂的正反馈循环。而研究人员认为一个更好的疗法或许不是在针对早期的 β-淀粉样蛋白,采用单一的药物,或许应该通过联合用药,多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痴呆症的多样面貌阿尔茨海默病还可能与血管性痴呆症等其他形式的痴呆症同时发生。这种组合也是最常见的混合型痴呆。除阿尔茨海默病之外,痴呆症还存在其他形式。第二种最常见的痴呆症是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是由于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痴呆。由于整个脑中都可能出现血流异常,因此相比于阿尔茨海默病中典型的记忆异常,血管性痴呆导致的症状可能更为多样,例如整体认知混乱、思维迟缓或难以组织思维和行动。心脏病或高血压患者患有血管性痴呆症的风险会更高。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则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语言能力。这种痴呆带来的“行为变异”是早发性痴呆(65 岁以下人群中的痴呆症)中第二大常见形式(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在社交场合中,患者可能会做出一些难以理解和不适当的行为。例如,他们可能会做出与平时性格不符的粗鲁或冒犯的评论,或者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语义性痴呆也是额颞叶痴呆的一种,这部分患者在理解词语的含义和命名日常物品时会遇到困难。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路易体痴呆(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是一种α-突触核蛋白功能紊乱引起的以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视幻觉和帕金森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变性疾病。因此,患有这种痴呆症的人可能会出现一些动作上的改变,比如走路弯腰驼背、步履蹒跚,甚至笔迹发生改变。其他症状还包括警觉性改变,出现视觉幻觉以及严重的睡眠障碍。我患上痴呆症了吗?为了诊断痴呆,医生首先要评估个人是否有潜在的、与认知障碍有关的疾病,他们可能会询问个体的家族病史,以及行为和性格上的变化。然而,没有一种单一的检查能明确诊断个体是否患有痴呆症或者痴呆症的类型,而是需要经过多项检查才能做出判断,包括脑部扫描、记忆和思维测试、脑脊液检测(通过腰椎穿刺收集脑脊液,测量脑脊液中蛋白质或其他物质的水平),并且需要考虑这些变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目前,AI 在图像分类和自然语言处理方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自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 AlexNet 在 2012 年 ImageNet 大规模视觉识别挑战赛中获胜以来,使用深度学习进行图像识别迅速流行,目前识别的错误率已降低到 5%以下,超过了人类的识别能力。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在痴呆症检测方面,AI 可用于识别与痴呆相关的面部特征,进行早期痴呆检测。这种面部 AI 评分与认知功能评分(MMSE 评分)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年龄和认知功能的相关性。AI 也可用于对 MRI 图像中脑白质病变进行分类。目标检测 AI 可用于识别脑微出血,这是血管性痴呆的一个危险因素。基于 AI 的护理支持系统可能会通过协助照顾者,进而提高患有痴呆的病人的生活质量,而改变痴呆护理的格局。虽然痴呆症的形式各有不同,但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经历痴呆症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例如,痴呆症的进展速度因人而异。有些人在患痴呆症后仍能很好地生活一段时间,而有些人神经退化的速度则很快。围绕痴呆症的污名仍然很严重。因此,通过更多地了解痴呆症的各种类型以及痴呆症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我们都可以为创建一个对痴呆症患者更友好的社会而尽一份力。参考文献[1]https://theconversation.com/whats-the-difference-between-alzheimers-and-dementia-225271[2]https://content.iospress.com/articles/journal-of-alzheimers-disease/jad180583[3]https://doi.org/10.1111/ggi.14709策划制作来源丨环球科学(ID:huanqiukexue)审核丨詹丽璇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神经内科教授责编丨一诺审校丨徐来、林林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作者: 2024/10/30 17:26
  • 别忍着!这两种疼痛易混淆,第一时间就医! 掌上巴彦淖尔 秋冬季节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医生提醒,受冷空气刺激,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会发生剧烈收缩,容易导致血管闭塞,进而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和复发。如果出现突发心绞痛或胸闷等症状,建议患者第一时间到医院就诊。带状疱疹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则是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与一般人群相比,心血管疾病患者罹患带状疱疹的风险增加39%,而带状疱疹发病后短时间内,心肌梗死、卒中等心血管疾病风险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不是一种孤立的疾病,往往跟“三高”共存,导致这部分人群的免疫功能异常,诱发带状疱疹的风险较高。值得注意的是,带状疱疹的疼痛容易与冠心病的疼痛混淆,因此建议胸痛患者及时到医院鉴别病种。如果是冠心病患者得了带状疱疹更加危险,因为带状疱疹的疼痛可能诱发血管闭塞和痉挛,导致冠脉狭窄的发生率变高甚至猝死。疼痛无小事,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在面对疼痛时,千万不能“忍”。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擅长“伪装”,其症状表现多样化,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医生提醒,如果疼痛以胸痛、后背痛为主,特别是在身体左侧部位,到心内科检查后没有发现心脏问题,需尽快前往疼痛科就诊,排除带状疱疹的可能。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2024/10/29 18:20
  • 国产轻型飞机“毒蛇”顺利交付! 科普中国 日前,国产轻型飞机“毒蛇”在河北省衡水市桃城机场完成测试检查并正式下线交付。衡水通航产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何童表示,“毒蛇”轻型飞机的顺利交付,是轻型飞机制造实现国产化的一个重要突破。 衡水桃城机场工作人员正在对飞机做航前检查。新华社记者 任丽颖 摄据悉,斯洛伐克“毒蛇”固定翼螺旋桨飞机是欧洲轻型飞机的畅销机型,发动机功率74千瓦,最大起飞重量600公斤,最大巡航速度每小时220公里,最大升限5000米,飞行范围700公里。2021年,这款飞机被引进中国后,首条生产线落户在河北衡水桃城机场。“三年来,经过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飞机的螺旋桨、蒙皮等零件都已国产化,国产化率达60%以上,价格也因此降低了40%至50%。”何童说。中国民航飞行员协会副秘书长段志勇表示,无论是在航空培训、应急救援,还是航空旅游、航空运动等领域,“毒蛇”等各类轻型飞机都有望发挥重要作用。策划制作来源丨新华社责编丨钟艳平审校丨徐来 林林 作者: 2024/10/28 11:28
  • 每天一杯蜂蜜水能养颜、通便?千万别乱喝! 原创 王璐 科普中国 关于蜂蜜的“神奇”,这些年一直在江湖中流传。很多人说蜂蜜能养颜、通便、养生、提高免疫力,建议“每天早上一杯蜂蜜水”,真的有用吗?想靠蜂蜜水养颜、通便、养生真没那么靠谱蜂蜜中所含的营养素,其实很少。蜂蜜的成分 75% 以上都是葡萄糖和果糖,另外 20% 以上是水分,仅有 0.5% 左右的成分可能与促进健康有关。“喝蜂蜜水能通便”,是很多人都相信的偏方。但其实,这只是因为蜂蜜含有大量的果糖,有些人对果糖不耐受,才会在大量摄入蜂蜜后因无法消化果糖而发生腹泻。也就是说,如果你对果糖接受良好,蜂蜜对你就没有通便的效果,不如直接喝水,补充水分、软化粪便。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之所以说靠蜂蜜养生、提高免疫力并不靠谱,也是同样的道理。既然只有 0.5% 左右的成分可能包含着对健康有所助益的营养素,比如各种酶,那自然也就不能指望其发挥多少养生、提高免疫力的效果了。真想提高免疫力,不如适当补充含有优质蛋白质、各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其他食物。每天喝一杯蜂蜜水身体会有什么变化1.可能会血糖升高蜂蜜的甜味来自于其中的葡萄糖和果糖。“清晨起来喝一杯蜂蜜水”的习惯,对血糖水平正常的人来说,影响尚不算太大,就当是空腹时补充能量的来源。但是,对于血糖偏高或糖尿病的朋友来说,蜂蜜中的糖分可比馒头、面包等主食中的糖分吸收速度更快,因此容易导致血糖的快速上升。2.可能会发胖如果蜂蜜水调的过浓,或者喝的量大,摄入了较多的糖分,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快,脂肪囤积量也会增加。时间一长,自然会令肥胖的风险更大,甚至可能会增加我们患脂肪肝的几率。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3.可能会影响其他营养素吸收蜂蜜中除糖之外的各类营养素含量少之又少,如果早起喝大量蜂蜜水,会占据胃部空间,可能会影响我们摄入其他营养素含量高、种类丰富的食物,比如奶类、蛋类、蔬菜水果和瘦肉等。血糖正常的朋友,如果只是晨起喝少量淡蜂蜜水来滋润口腔、激发食欲,倒是可以。真想靠喝“水”提升健康应该这么做如果我们真的想靠喝“水”达到提升健康的效果,倒也不必执着于营养价值高不高,还有导致高血糖风险的蜂蜜水,完全可以选择其他的健康饮品。1.温开水要喝足如果你平常有便秘的困扰,可以多喝温开水。温开水既能促进肠道蠕动,又不会因过热或过冷刺激胃肠道,是通便的好助手。在吃够膳食纤维(粗杂粮、新鲜蔬菜和水果中膳食纤维都较高,尤其是火龙果(⬅点击回顾往期内容)、西梅(⬅点击回顾往期内容)、雪梨、猕猴桃(⬅点击回顾往期内容)等水果,堪称通便神器)的基础上,再加上充足的饮水量,这样才能令膳食纤维在肠道中吸水膨大并软化,利于排出。2.适当多喝淡茶、花果茶一方面,茶水(⬅点击回顾往期内容)比白开水更有滋味,本身就能促进我们多喝水,为身体和皮肤补充更多水分。另一方面,茶水中的茶多酚以及其他黄酮类植物化学物质,不仅具有预防癌症的效果,还能帮助人体抗氧化、抗衰老。不额外添加糖的花果茶,不仅香气四溢,还能保留花果中部分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3.每天一杯奶,豆浆也可以如果想要提升免疫力,自然要考虑优质蛋白含量相对丰富的饮品,才能为人体提供合成各类免疫物质的基础。纯牛奶(⬅点击回顾往期内容)、无糖或低糖酸奶(⬅点击回顾往期内容)以及无糖或少糖的豆浆都是不错的选择。牛奶虽然含有一定量的脂肪,但蛋白质(4g/100g左右)和钙含量(115mg/100g左右)都很高。如果实在介意脂肪,还可以选择低脂奶、脱脂奶。豆浆的蛋白质含量(3g/100g)比不上牛奶,但胜在脂肪含量(1.6g/100g)很低,而且其中含有大豆异黄酮,对于双向调节人体雌激素水平有所帮助。想要提高免疫力的朋友,完全可以将蜂蜜水、含糖饮料、碳酸饮料等饮品换成低脂/脱脂奶、无糖/低糖酸奶或豆浆。当我们破除了“每天喝一杯蜂蜜水”的执念之后,会发现,健康饮品的选择其实特别丰富。不仅可以选择以上建议的这几类,还可以开动脑筋,用天然、健康的食材搭配出更多美味又健康的饮品。策划制作作者丨王璐 中国注册营养师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硕士审核|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策划|杨雅萍责编丨钟艳平审校丨徐来 林林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作者: 2024/10/25 12:00
  • 我国首个!实现天空地智能监测预警! 科普中国 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天空地植物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慧眼” 19 日正式发布。“慧眼”系统集成了近地智能原位探测、低空智能遥感监测以及大范围智能监测预警等多项技术,为智慧植物保护提供了国产化关键技术底座,让我国病虫害监测预警进入了数智化时代。据悉,“慧眼”系统由空天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中科空天数字研究院、安徽大学联合发布,克服了传统植保调查测报技术田间调查识别难、低空监测精度低、区域预警能力弱等行业痛点。策划制作来源|科技日报责编丨杨雅萍审校丨徐来、林林 作者: 2024/10/22 17:19
  • 中国人,真的别再“忍痛”了! 原创 庄时利和 科普中国 无论是感冒发烧、扭伤还是牙龈发炎,我们经常会遇到疼痛。疼痛是有很多种不同类型,无论是哪一种疼痛都是大家不愿意出现的。但一个很明确的事实就是,几乎所有人每年都会遇到疼痛问题。止痛药是针对疼痛的最直接解决方式,但是许多人,尤其是中国人十分抗拒止疼药,担心副作用、担心会上瘾,总是喜欢硬扛着。疼痛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止痛药是否真的那么可怕?该如何合理使用止痛药?今天,是世界镇痛日,就让我们一起聊聊这些话题。一直在“忍痛”的中国人以偏头痛(migraine)为例,这是头痛中最常见的类型,属于原发性头痛,中国成年人当中偏头痛发病率高达 10%,多集中在 20 岁~40 岁这个年龄段。女性偏头痛的发病率是男性的 2~8 倍,这和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有关,另外 60%的女性偏头痛与月经周期相关。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坏消息是偏头痛很难根治,部分患者在 60~70 岁之后才不再发作,但好消息是偏头痛预后良好,通常不会引起器质性病变,另外大多数都可以通过药物和非药物手段有效缓解。偏头痛影响生活质量,在实际的诊断和治疗中均存在诸多不足,偏头痛的诊断正确率并不高,中国偏头痛患者的就诊率仅有一半左右。所以实际上有很多偏头痛患者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这个病叫偏头痛,更没有做过规范的止痛治疗。疼痛不仅是一种症状,也是一种病。WHO 就明确指出,当疼痛持续三个月或更长时间,就会被归为慢性疼痛。在 2018 年的国际疾病分类 ICD-11,慢性疼痛被证实定义为一种疾病。在 GSK 于 2020 年发布的全球疼痛指数报告(第四版)中,根据 19 个国家 1.9 万人的调查结果,全世界有 1/3 的人每天都要经历疼痛,而在 30 岁以下人群当中,这个数字是 1/5。这些疼痛可以出现在身上的各种部位,包括最常见的头痛、喉咙痛、肌肉痛、胃痛、关节痛和女性的痛经等。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我们看看中国的数据:1疼痛类型60%的中国受访者承受骨关节炎疼痛,这可能跟老龄化有关(全球平均(参与研究的 19 个国家,下同)为 50%);2承受更严重的疼痛36%的中国受访者将他们的疼痛描述为“严重”(全球平均为 31%);3疼痛持续时间更长41%的中国受访者描述他们每次疼痛时间长达数小时(全球平均为36%);4疼痛的影响更显著70%的中国受访者认为疼痛影响他们享受生活的能力(全球平均为 65%)。当然,这个现象也不仅仅是中国才有的,在隔壁的日本,人们对止痛药的运用也没有那么及时。根据第一三共的一项调查结果,在日本,只有不到 40%的人在适当的时间使用止痛药来缓解头痛和痛经。有许多人更加愿意“忍住”疼痛,或者采取一些物理性的方法(比如热敷)来缓解疼痛,并不愿意吃止痛药。服用止痛药真的会上瘾吗?大多数人之所以不敢用止痛药,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止痛药的原理,担心“成瘾”。实际大多数人平时遇到的疼痛主要是轻中度疼痛,应积极寻找病因并采取干预措施,硬扛着无济于事,并且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问题。成瘾这个问题,其实根据药理学可以分两部分来说,分别是非阿片类止痛药和阿片类止痛药。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在各国的指南上,针对中轻度疼痛的通常是非阿片类止痛药,包括大家比较熟知的对乙酰氨基酚,以及布洛芬、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和洛索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这些都是基础止痛药物,遵照说明书使用是安全的,并不会引起成瘾。而阿片类止痛药包括在癌痛中针对中等疼痛的曲马多,以及重度疼痛的芬太尼、羟考酮等。长期的临床实践表明,在常规剂量规范化使用情况下,这些阿片类药物的成瘾仍然非常少见,长期使用的成瘾者大约只有 0.03%。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中重度癌痛患者可以通过这些药物有效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该怎样合理看待止痛药?仍然以偏头痛为例说明。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里面就说了,偏头痛发作时需要尽早用药,以提高有效率。首选仍然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阿司匹林这些 NSAIDs,70%~80% 的轻中度偏头痛在急性发作时用这些药可以完全缓解。很多人担心过量用药,担心吃止痛药吃太久了,实际上在指南里面也对“长期用药”作出了定义,通常建议每个月的 NSAIDs 使用不要超过 15 天,含咖啡因的复方制剂不要超过 10 天。你自己想想,你一个月能用个几次止痛药?其实大部分人都不会超出这个药量。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再有一个是每天整体剂量,通常一片对乙酰氨基酚片是 500~650mg,而一天最大摄入量不超过 2000mg,所以如果你出现偏头痛或者痛经,每天 3 粒一般是没有问题的。实际上 2000mg 是中国的规定,已经比较保守了,像美国和欧洲的建议上限是 3000~4000mg。有些中老年人真是忍耐力惊人,天天瞎担心“耐药性”“成瘾”,头痛欲裂也不愿意吃止痛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虽然这些常用的非处方止痛药不会成瘾,但是和其他药物一样它们也有风险。比如阿司匹林和布洛芬等 NSAIDs 有一定的引起消化道溃疡和出血风险(并且布洛芬一般不建议用于孕妇),对乙酰氨基酚对肝功能不全人群的风险升高。因此你在使用这些止痛药之前,也要先了解自己身体情况。对于偏头痛来说,不建议使用缓释胶囊,因为偏头痛的治疗目的是快速起效缓解疼痛。另外如上面所说,偏头痛发作后越早用药效果越好,不要到无法忍受时再吃药,这时候控制效果反而不好。所以日常的大多数疼痛都没有必要硬扛着。生活本不容易,你可以选择更轻松一些。策划制作作者丨庄时利和 医学科普博主审核丨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主任 研究员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策划丨何通责编丨何通审校丨徐来、林林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作者: 2024/10/21 11:47
  • 明明可以好好说话,为什么总和爸妈吵架?原因可能在这里! 原创 科普中国新媒体 科普中国 你是否曾遇到过这样的场景:一天的劳累之后,你渴望在家中寻得片刻宁静,却被父母连珠炮般的提问所困扰?他们关心你的工作进展、生活细节,甚至不时提起你的个人大事,这些可能令你感到烦躁不安。这种情绪的背后,或许隐藏着父母的不理解或过度干涉。我们为什么会控制不住地与父母冲突?一些人面对父母,还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题:“今日的工作如何?”“想吃些什么?”“什么时候考虑找个伴侣?”“为什么还不结婚?”“什么时候生二胎?”听到这些问题可能会让你感受到压力,因为你渴望独立掌控自己的生活轨迹。一些子女成年后在与父母相处时,多多少少可能会面临类似的情况。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我们必须认识到,亲子间的情感联系是复杂而微妙的。父母曾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伙伴和最亲密的人,但随着我们步入成年阶段,追求个人的生活和目标,与父母的关系也随之变化。遗憾的是,许多父母未能适应这一转变。他们仍旧像对待孩童般关心你的饮食、着装、职业等,使你感觉自己永远无法真正独立。此外,有些父母可能会对你的工作、婚姻选择发表意见,这无疑会让你感到排斥,因为你希望自主选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1观念冲突观念冲突或许是导致这种沟通障碍的原因之一。在传统观念中,父母常被视为家庭权威,而新时期的思想则激发了年轻人的独立意识。这两种思想的碰撞,使得父母与子女间的分歧愈发明显。特别是在两种典型的父母面前,子女的不满和冲突感尤为强烈。首先是“扫兴型父母”,可能由于他们自身的成长背景,他们无法恰当地表达关心与鼓励,反而将之表现为嘲讽或打压。其次是“控制型父母”,他们将孩子视作自己的延续,以爱之名行干涉之实,这种行为不仅束缚了孩子,还破坏了亲子间的信任。以 2023 年高考后的一个事件为例,一名重庆女孩梦想进入中央戏剧学院学习表演,但她的母亲却坚持让她留在本地成为教师。尽管女孩偷偷更改了志愿并被心仪的学院录取,但她的母亲却偷走了她的录取通知书,试图阻止她追梦。幸运的是,这名女孩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在这一案例中,我们看到的是“控制型父母”的典型行为。他们期望子女遵循自己的意愿生活,却忽视了子女的个人梦想和追求。真正的爱应该是尊重而非控制。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2无效沟通无效沟通也是引发子女排斥父母的关键原因。当父母无法理解子女的内心世界时,他们的决定或言论可能会造成子女的痛苦。例如,面对子女的抑郁症或失眠问题,一些父母可能会简单归因于闲散,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怎么做才能改善与父母的关系?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善与父母的关系呢?首先,我们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告诉父母我们希望得到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同时,我们也应尝试理解父母的立场,并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在父母表达关心时耐心倾听,理解他们的出发点是对我们的关爱。其次,我们可以改变与父母的互动方式,邀请他们参与活动,如一起旅行或看电影,以此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在这些共同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分享快乐和感动,加深相互间的理解。最后,我们不应忘记给予父母关心和爱。他们是我们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人,我们的关爱也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幸福。无论多忙,我们都应经常与父母联系,通过电话、信件或小礼物来表达我们的爱意。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总结来说,作为成年子女,我们虽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采取措施避免陷入情绪困境。在这段亲子旅程中,适时表达情感、管理情绪,才能让我们的关系更加成熟,亲情之路更温暖,才能减少纠结和遗憾。《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书中通过一个个真实而动人的故事,结合心理学的智慧,为读者量身定制了一套应对焦虑、重塑安全感的贴心策略和治愈方案。在这本温暖而深刻的书中,我们将深入探索现代女性内心世界的四大敏感领域:原生家庭的深远影响、婚恋情感的复杂纠葛、亲子关系的细腻挑战,以及个人成长的不懈追求。本书如同一盏温暖的灯塔,指引你在波涛汹涌的情绪之海中,找到通往宁静港湾的路径。著名心理咨询师雷紫秋老师以其深厚的心理学功底和丰富的咨询经验,引领我们深入探索女性内心的四大敏感领域,用真实的故事与心理学的智慧,为我们量身定制了一套应对焦虑、重塑安全感的策略。在快节奏与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女性面临着多重角色的压力。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温暖的笔触,剖析了女性面临的种种挑战,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本书不仅会陪伴你渡过难关,更会引导你发现自我价值,活出真实、坚韧的自己。本书是一本关于自我发现与成长的力作,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关于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度剖析。书中不仅揭示了原生家庭、婚恋情感、亲子关系及个人成长中的种种困惑与挑战,更以真诚的态度和实用的策略,帮助读者逐步构建内心的盔甲,抵御外界的风雨,勇敢而自信地走在成长的道路上。策划制作来源丨图书《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策划丨一诺责编丨一诺审校丨徐来 林林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作者: 2024/10/21 11:37
  • 经常做这4个动作,你的脖子会比一般人更厉害!! 好奇博士 科普中国策划制作来源丨好奇博士审核丨纪刚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责编丨何通审校丨徐来 林林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作者: 2024/10/08 17:32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