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中国
  • 他是第一个获得“气象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发出豪言:“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时光信函 如今,天气预报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出门前都会查看的消息,但我们能享受如此完善、准确的天气预测,离不开一代代气象学家付出的心血和智慧。在新中国的气象科学发展史上,有这样一位气象科学家——叶笃正,他倾尽毕生精力专研气象,曾发出豪言:“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叶笃正工作照来源 |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2003年,叶笃正在《从我一生经历谈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篇文章中,回顾了抗战时期中国人受到的屈辱,以及在美留学工作期间受到的歧视,观之今朝,他说“中国真正在世界上站起来了”。如果有人问我“你这一生的经历可算非常丰富了,其中感觉最深的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说:“当我看到美国小布什总统把中国做为‘战略对手'的消息时候,我感到中国真正在世界上站起来了,再也没有当年中国被人踩在脚下的屈辱感受了。”手稿原稿手稿及整理内容来源 |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民族危亡时,叶笃正积极参与学生运动,为此,即将中学毕业的他差点儿被学校开除。也正是在中学时期,叶笃正立下了科学报国的目标,他说:“南开中学的理科教育很好,培养了我学理科的兴趣,我立志要念科学,将来一定要把科学搞好。中国人实在是被人欺负得太厉害了!我感到,许多双脚踩着我,我透不过气来。”1935年叶笃正南开中学毕业时的照片来源 |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1943年秋,叶笃正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气象系留学,师从美国著名气象学家罗斯贝。1949年博士毕业后,他断然拒绝了美国气象局的高薪挽留,于1950年归国。1948年,叶笃正芝加哥大学校园毕业照来源 |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回到国内,叶笃正很快就投入到了我国大气科学研究机构的筹建中,开辟了一系列创新理论,并指导了中国气象业务系统的建设。1979年,叶笃正带领中国气象团到美国访问,一位昔日同窗好友问道:“你后悔吗?”叶笃正说:“我现在一点儿不后悔:第一,我是中国人,我给中国做事,给中国老百姓做事;第二,美国不会给我这么一个舞台来提意见、搞规划。”七十载耕耘,叶笃正为中国大气物理学的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开拓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气象学家。叶笃正(1916-2013)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作者: 2022/07/11 09:49
  • 重要提醒!看到立即清除! “这种草叫豚草,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它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都非常大,必须连根拔除……”7月8日,沈阳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园林绿化部门的“执法蓝”们拿着刚刚拔除的豚草,向记者介绍外来入侵物种豚草的危害性。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据专家介绍,豚草是恶性杂草,属于菊科、豚草属,原产北美,是世界公认的有害植物之一,素有“植物杀手”之称,现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等地。这种杂草繁殖很快,可通过人、畜、鸟、风、水等传播,多长于路边、田间、河边、湿地,一旦入侵,会迅速侵占其他植物生存空间。豚草的危害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长势快,它与其他植物争肥、争水、争光,独霸一方土地,其耗水量是一般植物的两三倍,严重影响其周围植物的健康生长;另一方面,其花粉对过敏性体质的人来说,会导致咳嗽、哮喘、鼻塞、打喷嚏,甚至出现荨麻疹、胸闷、肺气肿,最严重可以导致死亡。多地曾有过报道,去年7月,家住普兰店区城子坦镇的张女士发现,在镇中心出现一种叫三裂叶豚草的植物,有的在房前屋后连成了片。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家住普兰店区星台镇的彭老汉说,这种草的生长速度非常快,而且占领土地的能力也很强。以自家房子周边的空地为例,他发现在大前年时还生长着本地的水蒿等杂草,但从前年开始这些空场地就被三裂叶豚草给占领了。" 本地杂草根本干不过它,不动用人工根本消灭不了它。" 彭老汉说。另外,彭老汉说,他曾用镰刀割了一些这种草,结果很快出现胸闷气短,眼睛和嗓子肿胀的情况,后经就医症状才缓解。" 之后我才知道,这种草‘有毒’,很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他说。网友 " 关东有雪 " 是一位三农领域的爱好者,近年来他一直关注三裂叶豚草的发展情况,其表示三裂叶豚草在城子坦农村地区的分布更为严重。去年 6 月份," 关东有雪 " 曾从金山村出发,途经苗屯、永利河、源发等地,探访永利河到吊桥河农田周边的三裂叶豚草生长情况,从其当时拍摄的画面看,甚至可以用 " 泛滥 " 来形容。三裂叶豚草防治一般有四种方法:物理法:人工拔除。化学法:喷洒化学除草剂,但长期使用会使三裂叶豚草产生抗药性。生物法:利用豚草属植物的天敌昆虫或病原菌生物控制三裂叶豚草的蔓延。植物替代法:通过人工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植物与三裂叶豚草进行竞争,从而抑制它的生长。希望广大市民关注豚草危害,大家一起行动起来,铲除豚草,共同保护我们的美好家园。 作者: 2022/07/11 09:48
  • 热射病让男子多脏器像煮过?直接杀死细胞的并不是高体温! 热,热,热除了热,还是热今年最大范围高温天气已经来袭!局地最高气温可超过40℃“上海已达40度”“杭州气温逼近40度”“湖南人要热化了”“全国高温榜前十浙江占六席”……各地的高温天气连日来“霸占”了微博热搜“男子患热射病多脏器受损像‘煮’过一样”这条微博热搜让热射病这个大家熟悉又陌生的疾病再次“刷屏”热射病是什么病?为什么得?如何防治?其实,此前一项发布在《科学》上的研究成果就揭示了热射病的致死机理男子持续户外工作后患热射病多脏器受损像“煮”过一样今年入夏以来,高温天气接连破纪录。各地的高温天气,导致多人中暑。据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大参考》栏目报道,近日,河南郑州一名男子因中暑突然呕吐昏迷,被送到医院抢救时,医生监测他身体的核心温度已达42.3度,体内所有的脏器就像在水里“煮”过一样,出现了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报道视频显示,一名医生在给患者扇扇子,另一名则给患者喷稀释酒精,大家用各式方法给患者降温。据接诊该患者的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高新院区ICU主任刘晓刚介绍,患者张大爷是在接近40℃的户外连续工作两个小时后,晕倒在了路旁。“除了扇扇子喷稀释酒精,我们还用亚低温治疗仪给患者降温,为患者铺、盖了冰毯,头上也戴了冰帽,都是为了尽快把他的体温降到安全范围之内。”刘晓刚说。在迅速降温后,考虑到张大爷有高温暴露且伴随意识障碍、多脏器受损,医生判断张大爷为热射病。热射病又称重度中暑。“张大爷入院后,我们化验发现他出现肝脏功能不全、无尿、肾功能不全、休克等症状。人体的核心温度一旦升高,血流会随着心脏射血,供应全身的脏器,所有的脏器就像在水里‘煮’过一样,会出现多脏器功能不全的表现。据统计,严重患者的死亡率约50%左右。”刘晓刚介绍。高体温并非直接“杀死”细胞而是激活了细胞的程序性死亡通路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病死率高。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得热射病,其致死机理是什么?今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吕奔教授团队在《科学》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热射病的重要致死机理。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变暖,热射病引起的死亡人数在逐年增加。然而,高体温如何导致脏器损伤与机体死亡的机制过去不甚清楚。当前对热射病患者的治疗,一般是先为患者降温,降温后患者若出现脏器功能衰竭,再立即对患者进行相应脏器功能保护治疗。尽管目前业界对肾脏、肝脏等脏器功能治疗的设备和技术已很先进,但热射病的治愈率仍较低。也就是说,大家普遍认为热射病致死,是因为高体温直接“杀死”了细胞,进而导致患者死亡。吕奔教授团队研究发现,高体温并没有直接“杀死”细胞,导致细胞的物理性损伤,而是激活了细胞的程序性死亡通路。这一发现来自于一次实验。“我们采用高环境温度(39℃)与高湿度(60%)制备热射病小鼠模型时,发现高体温可诱导肝、肺及肠等器官组织中RIPK3和MLKL的磷酸化,以及caspase-8等凋亡相关蛋白的剪切;敲除RIPK3基因能防止高体温诱发的炎症反应、DIC、多脏器损伤与死亡。”吕奔说。换言之,热射病致死,是关键基因在“作祟”。该团队随后采用RIPK3激酶失活小鼠、MLKL敲除小鼠及MLKL-Caspase-8双基因敲除小鼠,证实了高体温诱导的致死效应主要依赖RIPK3激酶与其磷酸化底物MLKL介导的程序性细胞坏死,小部分依赖caspase-8介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这提示即使医生能第一时间为高体温的病人迅速降温,依然不能阻断热射病的病程。这一致死机理的发现,将为热射病的治疗提供全新思路。”吕奔说,既往观点认为,热射病是一个物理性损伤过程,高热产生细胞毒性作用,当人体内温度持续升高达到一定的阈值时,会直接导致细胞产生不可逆性损伤,再引起炎症反应、血栓等症状,继发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尽管临床上采取积极的降温治疗并实施脏器支持处理,但由于缺乏特异性的有效治疗药物和手段,热射病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做好防暑降温 多“躺平”少暴晒中央气象台统计显示,今年6月以来,我国先后出现了两次大范围高温天气过程。上次是6月13日至26日,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江汉等地出现今年首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覆盖国土面积达363.6万平方公里。从7月6日开始的这次高温天气过程,影响范围则更广,持续时间将更长。7月10日18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 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7月10日18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预计7月11日白天,新疆吐鲁番地区、陕西南部平原地区、浙江中北部、福建中部、四川盆地东南部、重庆西部和北部局地可达40℃以上。“上海已达40度”“杭州气温逼近40度”“湖南人要热化了”“全国高温榜前十浙江占六席”……各地的高温天气,连日来“霸占”了微博热搜。各地的高温天气,连日来“霸占”了微博热搜。气温在不断升高,如何有效地防暑降温,避免中暑或者患上热射病?上述论文第一作者、中南大学博士后袁芳芳表示,中暑按照病情程度分为轻症和重症中暑。轻症中暑表现为体温正常或略升高,患者会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视力模糊、幻视幻听、胸闷恶心、全身乏力、行动迟缓等,部分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脉搏细弱等循环衰竭症状。重症中暑表现为核心体温超过40℃,皮肤干热,患者出现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或者大量出汗后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可累及肝、肾、肠、肺、凝血及横纹肌等多脏器功能损伤,甚至死亡。袁芳芳表示,应尽量避免在热环境气候下劳作或高强度锻炼及训练;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充足的睡眠,否则机体耐热能力下降易发生中暑;如有感冒、腹泻等症状,应尽量避免高强度劳作或训练等,中暑发生率会增加;劳作或训练中出现严重体力不支、胸闷气促、头晕眼花、思维错乱时应及时终止劳作或训练;劳作后出现头晕目眩、腹泻、血尿等不适应警惕中暑的发生,及时就医。医生还提示,如出现头晕、恶心、接近40℃的体温,要立刻送医救治。要多休息,多喝水,在户外和高温环境下工作时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中国科学报》记者王昊昊综合中央气象台、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大参考》栏目等报道。 作者: 2022/07/11 09:48
  • 冻土层屡屡惊现猛犸象,带给人类哪些警示和影响? 据媒体报道,最近有几位黄金矿工,在加拿大西北部育空地区克朗代克永冻层挖掘时,挖出了一只小猛犸象木乃伊,专家分析后认为这只猛犸象有超过3万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猛犸象遗骸。其实,猛犸象被从冻土层挖掘出来早就不稀奇了。2016年以来,已经多次在多地发现大量猛犸象遗骸和化石;2018年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冻土层,出土了一具迄今最完整的猛犸象尸体,还保留着完整的脑组织和全身毛发。据专家介绍,这具猛犸象遗骸死亡时年龄在6~9岁之间,在冻土里已经沉睡了39000年之久。那么,猛犸象不断地从冻土中被发掘出来,是好事还是坏事,后继会有什么影响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猛犸象的历史猛犸象又称毛象或长毛象,属于哺乳纲/真兽亚纲/长鼻目/真长鼻亚目的象科,是陆地生存过的最大哺乳动物之一,与现代大象同属一目,但属于不同分支。猛犸象生存于气候寒冷的更新世。更新世也被称为洪积世或冰川世,是从258.8万年前到1.17万年前一个寒冷的纪元,猛犸象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出现在180万年前,活动范围遍布欧亚大陆、北美洲北部。随着气候变暖,1万年前猛犸象陆续灭绝,最后一批西伯利亚猛犸象约在公元前2000年灭绝。因此,猛犸象灭绝被认为是冰川寒冷时代结束的象征。猛犸象体型庞大而肥硕,身长约5米,体高约3米,门齿长约1.5米,体重一般6~8吨,最重的可达12吨。为了适应寒冷,猛犸象皮毛很厚,皮下脂肪层丰富,厚度可达9厘米;猛犸象属于素食动物,以草类、豆类、灌木、树皮为食。猛犸象属于群居动物,以雌性为首领,雄性成熟后会单独生活或在松散的小群中生活,孕期长达22个月,而且每胎只生育一个后代,且成活率很低,因此生长速度和种群发展都很缓慢。从猛犸象生存的时期来看,正是人类从猿变成人的进化时代,因此猛犸象被认为是人类进化的伴侣。但这种伴侣关系随着人类猎杀能力的提升,完全解体了,成为猎杀和被猎杀的关系,人们为了食物和御寒,后来还为了象牙,猎杀猛犸象的数量越来越大。因此,猛犸象的消失,除了气候变暖,繁殖速度缓慢,种群之间交流少,近亲繁殖导致的基因缺陷等等原因外,人类进化进程中不断加大的杀戮,对这个庞大的物种灭绝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现在能够让这个物种复生吗?人类进化一路走来,是许多动物遭到灭绝的元凶或帮凶,现在人类科技发达了,就想着让一些已灭绝的古生物重新复活。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例复活成功古生物的案例。那么猛犸象有复活的计划和希望吗?还真的有。而在西伯利亚地区的永久冻土层下,有科学家预测可能埋藏着1500万头猛犸象遗骸,由于长期处于极低温状态,猛犸象的大部分身体能够完好保存下来。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数十具猛犸象遗骸,在一些猛犸象骸骨上,还黏附着软组织甚至完整的肌腱,2014年在雅库特地区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猛犸象大脑。为此俄罗斯于2018年斥资590万美元建设了一个克隆中心,计划通过克隆技术复活猛犸象。一些科学家认为,理论上,复活猛犸象是可行的,但过程很复杂和艰难。日本近畿大学的宫本圭团队的一项实验似乎走在了前面,他们将从猛犸象遗骸中提取的细胞核植入了老鼠的卵子中,实现了再生,也就是获得了具有活性的猛犸象胚胎。这项研究成果发布在2019年3月11日英国科学杂志《科学报告》的电子版上,采用的标本是一具在西伯利亚永冻层沉睡了2.8万年的猛犸象,从其体内提取出骨髓和肌肉组织,将遗传信息与非洲象进行了比较,确认了猛犸象特有的DNA和蛋白质,再从中提取出细胞核植入到老鼠的卵子里。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但也仅仅是第一步。因为要让猛犸象真正的复活,还有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宫本表示,第一步就是能够进展到细胞分裂,然后要将胚胎植入母体。根据理论,猛犸象胚胎如果植入亚洲象体内发育,才有可能产出猛犸象。但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可能出现免疫排斥反应等很多原因导致死亡。孕期长达22个月,只要稍有差池,就要从头再来,又是几年过去了。而且亚洲象也属于濒危物种,要在其身上试验批准程序繁杂。由此,我们只是看到了复活猛犸象的一点点希望。在《侏罗纪公园》科幻电影中,科学家们通过提取琥珀里蚊子的血得到了恐龙基因,进而复活恐龙,这种故事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DNA的半衰期是521年,过了150万年就很难读取,过了680万年所有的键就完全被破坏掉了。因此,已经灭绝6500万年的恐龙基因是不可能保留到现在的。而猛犸象最后的灭绝才4000年,发掘出来的尸骸最早的也在距今4万年之内,复活是有希望的。但何时能够看到,或能否真正看到高大威猛活着的猛犸象,还得拭目以待。接二连三猛犸象出土的警示和影响发现了灭绝许久的古生物样本,对研究古生物的科学家来说,当然是好事,对人类认识过去面向未来有着重要意义。但越来越多冻土层的秘密被发现,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警惕。几十年前,科学家们就发现了全球变暖的趋向。科学研究认为,地球数千年来的气温都维持在一个相对均衡的水平,才给了人类风调雨顺的发展机遇,如果这个均衡被打破,地球生态将迎来一次灭绝的大劫难。在此之前,从寒武纪出现生命大爆发的显生宙以来,地球生态已经遭受过五次大灭绝,每次都有80~95%左右的物种消失。距离最近的一次大灭绝是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大灭绝,恐龙家族和许多生物消失了。研究发现,现在已经进入了第六次大灭绝。这次大灭绝的原因是地球平均气温上升,而罪魁祸首就是人类的恣意妄为。检测发现,自从人类工业化以来,温室气体排放越来越加剧,全球平均气温已经升高了1℃,科学建模认为,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是一个阈值,到达这个临界点,地球气候自我调节系统就会崩溃,极端气候灾难就不可逆转。灾难的结果就是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全部被淹,全球65%的人类流离失所;毁灭性极端天气频发,干旱和洪涝频现,过去的绿洲变沙漠,过去的沙漠变泽国;人类不得不进行大迁徙,饥饿和瘟疫席卷全球,生物链食物链断裂,大部分生物和人类都难逃灭绝的命运。目前,全球灾难迹象已经频现:极地冰盖不断融化,热带雨林正在消失,遍布全球的森林火灾不断,海洋死水面积日益扩大,珊瑚礁不断死亡,淡水资源日益减少,灾难性天气频现。为此,全球科学家于1992年,联名发出了第一封公开信;时隔25年,于2017年又联名发出了第二封公开信,警告全人类,要改变不良习惯,低碳环保,保护和修复生态,否则,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而猛犸象从永冻土层不断被挖出,也从另一个角度警示我们,地球的确在变暖,临界点日益临近!除了上述的一系列灾难,科学家们还有一个担忧:随着气候变暖冰盖和永冻层的融化,会将远古时期冰封的一些未知的病毒和细菌释放出来,这些远古病毒到了现代,就像欧洲兔子到了澳大利亚,带给人们不可预知的巨大灾难。2016年在俄罗斯的亚马尔半岛上,突发炭疽菌感染了大批居民,一位12岁男孩不治身亡。据研究,就是有驯鹿在75年前感染炭疽而死,冰封在冻土层的尸体因消融暴露,扩散的炭疽菌所致。如果远古病毒、病菌暴露,后果就更不堪设想。许多生物学家和基因学家认为,只要条件适宜,一些已经灭绝的病毒完全可以生存上万年甚至更长时间,2014年研究人员就曾在西伯利亚冻土层提取出3万年前的巨型病毒,并在实验室里重新恢复活力并具有传染性。这些远古病毒,有许多是现代未知或已经灭绝的病毒病菌,一旦传染给了人类,很可能会发生比新冠疫情严重许多的大瘟疫。这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将魔鬼释放到了人间。由此,许多人呼吁,各地政府要严控并减少这些挖掘,尤其是一些淘金者对冻土的恣意破坏。基于此,也有许多科学家和社会人士认为,与其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去复活猛犸象,还不如用这些资源和代价去加大对当前生态的保护和修复。因为这种复活未必会给人类当前生活和未来带来什么好处,在现有物种都在加速灭绝的状态下,即便复活了猛犸象,又能保证其不再灭绝吗?因此,保护和修复好当下环境,让生态和人类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才是正道。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作者: 2022/07/08 09:10
  • 热搜第一,钟薛高回应! 昨天中午,@钟薛高 发布声明,冲上热搜第一!@钟薛高 在声明中表示:我司所有雪糕产品均按照国家标准GB/T 31119-2014《冷冻饮品雪糕》合法合规生产,并于检测合格后出厂。钟薛高海盐椰椰雪糕配方中主要成分为牛奶(35.8%)、稀奶油(19.2%)、椰浆(11.2%)、加糖炼乳(7.4%)、全脂乳粉(6.0%)等。产品中蛋白质含量为6.3克/100克,固形物含量约40%,高于国家标准GB/T 31119-2014《冷冻饮品雪糕》中对清型雪糕蛋白质含量≥0.8克/100克,及固形物含量≥20%的要求。关于消费者关心的卡拉胶,其来源于红藻类植物,广泛使用于冰淇淋、雪糕和饮品中,适量的卡拉胶有助于雪糕中乳蛋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平均每支78克钟薛高海盐椰椰雪糕中卡拉胶添加量约为0.032克,符合国家标准GB 2760-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卡拉胶可在冷冻饮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添加”的规定。@钟薛高 还在声明中表示:用烤雪糕、晒雪糕或者加热雪糕的方式,来评断雪糕品质的好坏并不科学。此前报道“晒不化”后,钟薛高又被曝“烧不化”5日,一段网友用打火机点燃钟薛高雪糕疑似烧不化的视频再度引发关注。对此,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宣传处工作人员回应,已关注到此事,并告知相关业务处室。钟薛高客服热线工作人员表示,一般常温下3-5分钟融化,“烧不化的情况我们也是第一次听到”,已记录该问题,将有专员回应。此前,有网友发文称,钟薛高旗下一款海盐口味的雪糕在31℃的室温下放置近1小时后,仍然没有完全融化。一时间,雪糕不会融化,引发众多网友讨论。7月2日,@钟薛高 回应表示,为在货架期内保持产品的良好风味和形态,产品仅使用极少量的食品乳化增稠剂,均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添加,可放心食用。添加剂越多越难融化?据“上海网络辟谣”6月30日报道,将钟薛高两款不同口味的雪糕,放在27℃的室温下进行实验。两款雪糕很快开始融化,牛乳味的静置不到半小时就基本融化;另一款海盐椰椰味雪糕静置40分钟后也基本融化。只不过,两款雪糕融化后,都是比较粘稠的乳状物,而非水状物。营养与食品安全硕士、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专家成员阮光锋指出:“添加剂越多,越难融化”的说法不准确。这两款雪糕的配料表显示占比较大的是牛奶、稀奶油、全脂乳粉、加糖炼乳、椰浆、冰蛋黄等,固形物含量较高,所以融化后较浓稠并不意外。乳化剂、增稠剂、稳定剂等成分确实与增加冷饮的抗融性有关,但它们并不是多多益善,过多的添加剂会破坏冷饮的品质。“有研究对分别添加不同量的乳化剂和稳定剂的冰淇淋抗融性进行分析,其中稳定剂添加的浓度分别是0.40%、0.45%和0.50%,结果发现,当添加量为0.45%时,冰淇淋的抗融性最好。” 作者: 2022/07/08 09:09
  • 传染性更强!本土传播的BA.5变异株来自哪? 连日来,多地再现本土疫情,西安、北京新发疫情中,感染者病毒基因测序接连指向了传播力更强的奥密克戎BA.5.2分支。资料图:大雁塔。张远 摄4天新增29例,西安进入“7天临时管控”7月5日0-24时,陕西新增报告本土确诊病例1例、无症状感染者10例,均在西安,按照陕西省卫健委公布的信息,这其中有4例,是在社区筛查中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其余在集中隔离期间筛查发现。此前,7月2日0时至7月4日24时,西安市已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10例、无症状感染者8例。面对再次出现的疫情,西安宣布自7月6日0时起,全市实行7天临时性管控措施。西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张学东表示,7天临时性管控措施是为了尽可能让社会静下来,减小社会流动性,快速找出潜在的风险源,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有一些感染者没有症状或症状不典型,因此传播过程中也更为隐匿。”张学东说。截至6日12时,西安有高风险地区9个,中风险地区10个。资料图:一名女子将自己的病毒采样管交给医护人员。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必须警惕的BA.5变异株西安这波疫情之所以备受关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来自此次疫情病毒测序结果。按照基因测序,西安疫情的阳性感染者感染的毒株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分支。6日,北京的疫情发布会也介绍,疾控部门对7月5日北京通报的感染者1至3的标本进行基因测序,结果显示病毒均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分支。自去年12月以来,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流行毒株,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持续进化演变,世卫组织于在今年5月18日将6种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亚分支列为“监测中的关切变异株进化分支”,包括BA.4、BA.5和BA.2的4种亚分支。今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在线发文,报告了我国首例境外输入奥密克戎变异株BA.5感染者的具体情况。5日召开的西安疫情发布会介绍,此次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分支比其他流通的变异株,比如导致年初我国本土病例激增的BA.2传播速度更快,感染的病例CT值低,传染性强,此毒株已在全球引起新一轮的流行高峰,所以西安当前疫情形势严峻复杂,不排除后续会出现新的传播链条,引起社区续发传播风险高。目前,BA.4和BA.5已成为南非、葡萄牙、英国、以色列等国的主要流行毒株;近期,法国、荷兰等欧洲多国和美国也出现BA.4和BA.5感染者增加的情况。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王文玲6月28日介绍,近日中国澳门疫情系由BA.5变异株引发,目前国内各地疫情的流行株仍是奥密克戎BA.2亚分支系列。从现有的初步研究结果来看,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4和BA.5的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略有增强,防控难度将有所增加,中国外防输入压力增大。资料图:图为一位市民从西安钟楼前骑过。 张远 摄西安病例多为废品回收人员按照西安5日的疫情发布会介绍,病毒来自境外,但源头尚不明确。因为本次疫情的主要发生地-陕西朝辉再生资源交易集散市场(大风尚再生艺术馆)是陕西省最大的再生资源交易市场,涉及面广,人员构成复杂。根据西安的通报,目前发现的阳性感染者绝大多数与废品回收人员或其相关人员有关,阳性感染者多数有共同工作、共同居住的接触史。此外,已发现的病例多为废品回收人员,此职业人群活动范围大,接触的人员多,多例在管控前活动轨迹涉及多个餐馆、超市、小区、大型交易市场、高速服务区等人员聚集,流动性大的场所。不过,西安本轮疫情早期感染者为“应检尽检”的重点人员例行核酸检测中发现的,发现时基本处于早期感染状态。按照《陕西日报》报道,目前,陕西朝辉再生资源交易集散市场(大风尚再生艺术馆)已封闭,对市场内438人进行管控、核酸采样和集中隔离,对市场进行全面消杀。西安市87支流调队伍对该市场内56个商户、长安区19个风险点位进行流调,共摸排密接和次密接人员1400余人,全部管控到位。 作者: 2022/07/08 09:07
  • 四川是有四条河吗?广西广东的广,指的是啥?看看你的家乡名是咋来的 作者: 2022/07/07 09:32
  • 1961年来最热6月刚过!全国大范围凶猛高温又来了 太热了!这个6月你已经见证历史全国平均气温创历史同期新高现在,一场大范围的高温又将来袭局地还可能热到破纪录盛夏时节究竟有多热?(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6月热到破纪录今年6月全国平均气温21.3℃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河南、陕西、甘肃、宁夏、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河北、河南的热更是十分突出6月份的40℃+多得出奇6月16日和24日河南分别有59个和66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40℃6月25日河北有12个站达到或超过43℃图片来源:河南气象官方微博三大BOSS罕见联手再造凶猛高温网友:本周做好被热哭准备7日进入小暑节气,“小暑”即“小热”,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季节就要结束,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面临盛夏“大热”。入伏后,随着空气湿度增大,头顶炎炎烈日,“上蒸下煮”,体感“桑拿模式”开启,雷暴天气增多。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将出现大范围高温天,大气环流还会出现一种非常罕见的情况,北非-伊朗高压会与大陆高压打通,逐渐东移,再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打通,几个强大的高压会逐步掌控我国大部地区,使东、西两片高温连成一片!其中7-9日的高温范围最大,各种热到破纪录的现象又要层出不穷了。今天起至11日,新疆南疆盆地、内蒙古西部、甘肃、宁夏陕西关中平原、河北南部、河南等地又将出现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35℃至38℃,局地40℃左右。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局今年的盛夏季节还会继续炎热下去吗?国家气候中心昨天也公布了盛夏气候预测,预计今年盛夏,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旱涝灾害较重,全国呈南、北两条多雨带;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台风北上影响我国的可能性大。解开防暑正确姿势! 作者: 2022/07/07 09:25
  • 一图读懂:炎炎夏日 这些药品切记收进冰箱保存! 炎炎夏日,为了防止药品变质,用不用把它们放在冰箱里?冷藏还是冷冻?药物储存有大讲究,本期网易健康《一图读懂》带您了解! 作者: 2022/07/07 09:20
  • 传播速度更快!警惕奥密克戎“第二代变种”,多国已出现病例 近日,一种编号“BA.2.75”的奥密克戎毒株新型变种引发以色列等国科学家的高度关注。该变种由奥密克戎毒株BA.2变种进化而来,被称作“第二代变种”,其拥有众多“不寻常”的突变,或可突破现有疫苗和毒株感染构建的免疫屏障,且传染速度较快,印度、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已出现病例。相关专家担忧该变种可替代BA.2、BA.4等现有变种,在全球掀起新的疫情高峰。新变种突变引担忧截至7月2日,各国研究人员共在“GISAID”等国际新冠病毒基因组数据库中发现了85个BA.2.75变种的基因序列,该变种最早出现在6月初来自印度的基因序列中,之后迅速出现在英国、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等其他7个国家。由于各国共享的新冠病毒基因组数量仅为全球新冠病例数的“冰山一角”,因此感染BA.2.75变种的实际人数远远不止85人。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以色列卫生部中央病毒实验室专家谢伊·弗莱森博士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称,BA.2.75的出现“令人担忧”,它是BA.2变种进化出的“第二代变种”,相比BA.2新增16个突变,其中8个位于刺突蛋白基因区。美国布鲁姆实验室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表示,与其BA.2相比,该变种具有G446S和 R493Q两个关键突变,其中G446S 将导致抗原特性变化,帮助病毒突破现有疫苗等构建的免疫屏障,R493Q则提高了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能力,因此BA.2.75非常值得进一步追踪。英国病毒学专家汤姆∙皮考克称,BA.2.75有大量的刺突蛋白突变,属于“第二代变种”,且传播速度快、地理分布广,需要密切关注。BA.2.75或成首个成功的“第二代变种”根据谢伊·弗莱森、汤姆∙皮考克等人的解释,所谓“第二代变种”是指由“第一代变种”进化而来,但突变较多、与第一代变种差异较大的变种。对奥密克戎毒株来说,BA.1、BA.2、BA.3、BA.4、BA.5等变种属于“第一代变种”,而BA.2.75则可能成为首个成功的“第二代变种”。谢伊·弗莱森表示,在BA.2.75之前,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很多的新冠病毒的“第二代变种”——“每天都能找到这些样本”,但此前发现的变种都没能大范围传播,样本量很少,而BA.2.75已经在多个不同国家传播,已经有数十个样本量,它似乎成功了。BA.2.75只是第一个“成功的方案”,代表着奥密克戎毒株进化的“下一步”(即产生更多的“第二代变种”),未来可能出现更复杂的基因变化。汤姆∙皮考克则称,“第二代变种”从已经存在的、成功的变种演变而来的,这些变种已经具有“令人讨厌”的抗原性、传播性等特征,这可能意味着他们更容易获得更具威胁的突变组合。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未来或掀起新疫情有研究表明,奥密克戎毒株BA.2变种的传染性强于更早出现的BA.1变种。去年年底,奥密克戎毒株出现后,BA.1变种先在全球掀起一轮空前的疫情高峰;今年3、4月间,BA.2逐步“取代”BA.1导致美国、欧洲等国进入另一轮疫情;进入6月后,BA.4、BA.5变种的扩散使欧洲、以色列等地疫情再度加剧。不少专家认为,相比其他变种,BA.2.75很可能具有竞争优势。澳大利亚数据处理专家麦克∙霍尼研究认为,BA.2.75传播速度极快,6月15日至30日间,该变种占印度上传的基因组样本的比例由不到5%迅速上升到18%,显示其正在取代其他变种,其传播速度比BA.2、BA.5变种似乎都要更快。纽约理工学院生物学副教授拉杰·拉杰纳拉亚南也认为,BA.2.75有可能取代BA.5、BA.4和其他正在传播的BA.2变种,目前的数据较少无法得出可靠的结果,其增长优势或在几周内凸显。比利时鲁汶大学生物学教授汤姆·温斯勒斯也称,很确定BA.2.75相对于BA.5的增长优势是真实的。奥地利科学院分子生物技术学院研究院乌尔里希∙埃林称,在我们度过BA.5浪潮之前,我们可能已经为下一次浪潮做准备了,BA.2.75与BA.5在刺突蛋白基因区有11处突变,BA.5感染产生的免疫屏障很可能无法防护BA.2.75,导致新的感染高峰。 作者: 2022/07/07 09:19
  • 每周精选
  • 央视曝光!含1类致癌物,很多家庭在用→ 央视曝光!含1类致癌物,很多家庭在用→
  •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