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中国
  • 茶科普 | 年轻人,怎么都爱上了喝茶? 天啊,喝不够水的年轻人还有生路吗?当然有,可以饮茶呀!提到喝茶,你脑中的印象是不是「太苦」「麻烦」「口感怪」?茶饮,早已不是你记忆中老气横秋的样子啦。今天我们邀请到了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专业的硕士生导师、茶叶深加工专家刘政权老师,带你亲眼看一看,茶饮现在到底变得有多厉害。还有一些很初级的研究认为茶对身体有益,比如:茶中含有的茶多酚,可以有效改善阿尔兹海默症的病情。这一点已在体外和动物试验中得到证实。此外,茶多酚和茶色素,均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多数学者认为,这是预防癌症的主要机理之一。喝茶还能预防心血管疾病。这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能中断或阻止脂质过氧化、清除超氧化物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功效有关。 作者: 2022/07/13 09:29
  • 胃最怕这"几件事",多占一个离胃癌近一分!医生:很多人一确诊就是晚期 本文专家:胡忠东,长沙市第三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检医师,副主任医师,湖南省医学教育科技学会青年科普创新专业委员会委员对于胃病,人们普遍认为“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据报道,24岁南京某高校的研究生,从去年七月开始频繁感觉胃部不适,自行上网搜索后觉得是“胃溃疡”,每次出现胃部不适时,自行服药缓解。最近,她出现严重腹胀后才就医,被确诊“胃癌晚期并伴有腹腔转移”,并且是恶性程度极高的胃印戒细胞癌。新闻截图根据2020年我国最新数据,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均位居第三。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我国约占40%。我国早期胃癌占比很低,仅约20%,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如何预防胃癌?养胃做好哪几件事?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一下……什么是胃印戒细胞癌?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胃的各个部位,我国最常见的是胃腺癌。它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而胃印戒细胞癌是一种含有大量黏液的特殊胃癌类型,由于细胞中充满了黏液,把细胞核挤向了细胞的一侧,使其外形似一枚戒指而得名。胃印戒细胞癌具有侵袭力强,病程进展快,恶性程度高的特点。年轻人多见,早期症状不明显,病灶呈浸润性弥漫生长,胃癌细胞的生长方向不会向胃腔突出,而是沿着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向外侵犯,最终导致胃壁全层变厚、变硬,胃粘膜的蠕动消失,形似皮革而得名“皮革胃”。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但胃印戒细胞癌只是一种组织学分型,并不能直接决定肿瘤分期。对于胃癌患者来讲,肿瘤的严重程度是由肿瘤的浸润深度(T分期)、淋巴结的转移数目(N分期)以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M分期)来决定的。胃癌早期患者多无明显症状及体征,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和胃部不适、进食后有饱胀感、轻度恶心、食欲不振、胃部灼热感等。上腹部深压痛可能是唯一值得注意的体征。如何进行胃癌筛查?胃癌筛查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查(血清胃蛋白酶原(PG)、血清胃泌素17(G-17)、血清Hp感染检测)和内镜检查两方面。胃镜及胃镜下活检是胃癌诊断的“金标准”。胃镜能直视食道及胃黏膜,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黏膜浅表的病变。如内镜下发现可疑病灶,则需要取活检。如果对疼痛耐受力较弱,可以考虑无痛胃镜。不过,无痛胃镜是有禁忌症的,想预约无痛胃镜的患者需先通过麻醉医生的麻醉评估。比如严重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者不宜进行无痛胃镜检查。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胃最怕你做这几件事胃害怕人们不细嚼慢咽,不戒烟限酒,不减少食盐摄入,喜欢腌制、烟熏及红肉、加工肉类,经常吃辛辣刺激、生冷食物,不吃或少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不作息规律,长期熬夜,压抑性格生闷气。不及时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但检测幽门螺杆菌的呼气试验不能替代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没那么可怕,该做还得做!胃癌高危人群(如年龄>40岁,且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部疾病,有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不定期参加防癌体检和筛查,忽视胃部疾病,不能及时治疗并定期复查。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在胃不舒服时,特别是在吃药不能缓解症状时,并没有立即做胃镜检查。胃经常不舒服,务必要找出原因。一次胃镜可能会造成漏诊,必要时再次行胃镜检查。胃癌的检出时机直接决定患者的生存率。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达90%以上,而中晚期胃癌5年生存率仅20%~30%。在胃癌高危人群中进行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想养胃,怎么做?饮食清淡有规律,按时吃饭,三餐定时定量,吃饭细嚼慢咽,还要注意胃部保暖及饮食卫生,预防胃肠道疾病。胃肠不舒服时,尽量选择少食多餐,吃完饭不要立即躺下。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另外,可以适当吃一些山药、小米、南瓜等食物,有养护胃的作用。 作者: 2022/07/13 09:27
  • 盛夏之王!关于西瓜的一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枯藤老树昏鸦,晚饭有鱼有虾,空调WiFi西瓜”,夏天的幸福是西瓜给的——一块冰西瓜足以抚慰一天的劳累。快说,你梦里的场景是不是这样?@鱼山饭宽西瓜堪称“盛夏之王”,清爽解渴,甘味多汁,而且西瓜中含有大量葡萄糖、苹果酸、及丰富的维生素C等物质,且不含脂肪和胆固醇,爱瓜人士狂喜!最近看到一则新闻 ,说是山东瓜农种出了90斤重的大西瓜!90斤,这个头可不小,都赶上笔者的体重了,他为啥能种出这么大的西瓜?这是偶然事件还是可以复制的?随着技术发展人类能否种出定制尺寸的果实?诶,不妨搬个小凳子,跟我一起吃吃这个“瓜”!图片来源:Veer图库Part.1西瓜为啥要结瓜?首先,果实类型与形态的多样化是自然选择或人工驯化的结果,我们之所以有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的水果,不过是植物们为了自己繁衍生息所带来的副产品。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了种子能够更好的传播,植物有很多妙招:比如像蒲公英一样的借助风力传播、像苍耳一样粘附着动物(皮毛)进行传播、像椰子、睡莲等靠水传播、像凤仙花、豆荚等靠自己的弹射力传播,还有一类就是像西瓜这样在种子外皮上长出一层美味多汁的果肉,这样动物或者人吃掉果肉后,种子(也就是西瓜子)就作为“废弃物”,在他处为植物繁衍生息、开疆拓土了。就好像是为了生存繁衍,植物们纷纷使出各种小妙招,而西瓜,就选择了用美味的瓜瓤包裹种子。果实的多样性(贺超英等: 果实起源与多样化的进化发育机制)Part.2碰上嘴馋的人类后,西瓜卷起来了!当遇到人类以后,果实的大小、口感、甜度等农艺性状开始被“定向培养”,植物育种学家也想了各种办法对西瓜进行改良。传统的育种方法是在众多的亲本里面选择有优良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再种到地里看,挑选出集中了亲本双方优良性状的子代,育种目标包括丰产、优质、抗病虫害及抗逆性、少籽、外观好、耐贮运。但这种方法多少有些碰运气的成分在里面,因为它对由少量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较为有效、但很难集各种如优质、高产、抗性等多基因控制的性状于一体。两种葫芦科植物的驯化历史(徐永阳等, Nature Genetics)到了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搭建了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模型,打开了分子遗传学的大门,这也成为了现代水果育种的重要基石,开启了分子育种时代。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长的形状、结构、功能、大小,都是有一套基因编码来控制的,是其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适应环境的结果,西瓜当然也不例外。分子育种,就是通过分子标记、转基因、分子设计等手段,定向的把几个甚至十几个与特定性状关联的基因整合在同一个品种里,做出 “定制款”,比如耐低温、耐高温、高抗病性、抗裂等等,也包括西瓜的大小。部分西瓜品种(中国农业网)Part.3要想西瓜长得好,水分光照不能少当然,影响西瓜大小的除遗传基因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环境条件,包括适时适量的光照、水分,养分条件等。如果说遗传基因决定了西瓜个头的上限,那么它的生长环境、营养条件就可以决定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接近甚至突破这个上限,这就类似于人的身高:爸爸妈妈高的,孩子多半也会长得很高,但爸爸妈妈个子不高的情况下,营养好、运动足的孩子也可以突破父母的遗传身高,长成高个。一般情况下,市场上常见的西瓜,小的一两斤,大的一二十斤。由此可见,新闻中的这位瓜农确是拿捏好了西瓜长个的环境条件,用普通的大瓜品种培育出了超级大瓜,而且还好吃。目前,吉尼斯世界纪录上最大的西瓜是产自美国纳西州的316斤巨无霸。虽然它的个头比较大,但是瓜瓤空洞、特别粗糙,不是常见的水红色,果肉偏白,口味并不好,吃起来口感不如一般的西瓜美味,究其原因可能是生长期氮素营养较丰富,加速了果实膨大的速度,但钾素相对缺乏,不利于糖分的积累。而世界上最小的西瓜名叫“佩普基诺”(Pepquinos),也称“拇指西瓜”,只有3厘米长、直径2厘米,它是来南美洲的一种野生植物,1987年一家荷兰公司开始在美国和亚洲种植,但事实上,这货只是长得像西瓜的远亲(西瓜是葫芦科西瓜属,拇指西瓜是葫芦科番马㼎儿属 )。最萌个头差(新浪新闻,红网)现在,我们对于西瓜图谱构建、重要性状及基因的标记与定位、基因的挖掘与分离、重要基因的遗传转化还处在起步阶段,但随着基因组序列、功能基因组工具的可用性以及控制果实发育的基因知识的不断增长,以后人们将能够更快速、精准的改良作物品种,实现“高级定制”。等到那一天,乘着西瓜船、乘坐西瓜热气球这样的美梦,有可能真的会实现! 作者: 2022/07/13 09:24
  • 驻站一个月!“龙马精神”乘组都忙了些啥? 2022年6月5日20时50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至今已满一个月。航天员们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有序开展了载人环境建立、空间站平台维护与照料、空间科学实验等工作。为后续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做好了充分准备。建立载人环境神十四航天员乘组进舱后的首要任务是建立核心舱载人环境。他们需要将核心舱组合体设置为有人状态,对通风净化、再生生保和水循环处理相关设备和产品进行设置。航天员在轨分别进行了水样、空气、表面微生物测试。在太空家园里,部分微生物可能对航天员的健康产生影响,甚至会带有腐蚀性,对各种设备造成污染和破坏。因此需要定期对微生物进行监测,保证航天员在轨生活环境的安全与舒适。此外,本次任务,航天员们安装并测试了二氧化碳还原装置。二氧化碳还原装置可以实现航天员在轨二氧化碳的还原再生,进一步提高在轨氧气的物质循环闭合度。水样微生物采样二氧化碳还原装置在轨安装与测试物资整理与转移航天员乘组还完成了物资整理与转移,整理好了舱内的各种货包。神十四航天员乘组在本次任务中,正式启用了物资管理系统。利用物资管理系统,从整体上对整站的物资进行了归类和梳理,提高了空间站的管理水平,帮助航天员们腾出更多精力专注于在轨科学实验等工作。开展科学实验目前,航天员正陆续展开高微柜柜内磁悬浮实验、无容器柜材料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等。未来,随着问天与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并完成天宫空间站建造,航天员们将完成10余个科学实验机柜解锁、安装,支持开展单学科或多学科交叉的空间科学实验,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微柜悬浮实验台舱外航天服巡检测试截至目前,中国空间站组合体中的第二代“飞天”舱外服已经经受了神舟十二号、十三号两批航天员乘组共4次出舱任务的考验。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也将身着“飞天”舱外服完成出舱任务。目前,航天员们正在巡检测试舱外航天服。问天实验舱对接空间站组合体后,航天员们将会从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进入太空,完成出舱活动。在轨体检与医疗训练在轨工作繁忙,但航天员的身体健康也非常重要。为了保持航天员健康状态的监测,及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体检”更是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作。除了基础的“体检项目”,医疗救护在轨训练也必不可少。载人航天活动的一切设计和操作规程都是以保证航天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中心的。除了地面训练以外,航天员们在轨期间也需要保持训练,以应对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航天员眼底检查医疗救护在轨训练在轨锻炼目前,神十四航天员乘组每周工作六天。在各种工作、任务多线并行的情况下,保持运动和锻炼,能够更好地保证航天员的在轨健康。随着问天实验舱即将就位,航天员们正做好准备,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中国空间站首个实验舱的到来。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中,陈冬和刘洋属马,蔡旭哲属龙,因而被网友们爱称为“龙马精神”乘组。在轨期间,他们将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天宫空间站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目前航天员们第一个月的工作生活一切顺利,让我们一同期待航天员接下来的精彩表现,祝福航天员在轨期间工作顺利! 作者: 2022/07/12 09:35
  • 今天,正式揭牌!好靓! 今天上午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揭牌成立新华社记者邓华 摄这是继北京国家植物园之后我国设立的第二个国家植物园至此我国已设立并揭牌运行一北、一南两个国家植物园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如果说“保护濒危物种”是植物园的使命“活植物收集及其信息管理”是植物园的灵魂那么国家植物园的设立则代表了一个国家植物迁地保护和研究的最高水平华南国家植物园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也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学研究和植物保护机构之一展示区与科研区总面积达333公顷主要立足华南进行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植物保育、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等工作从高空俯瞰华南植物园的湖畔静谧地盛开着四朵巨大的“木棉花”这就是被认为是广州标志性建筑之一的“世界植物温室群景区”展览温室群(航拍图)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官网为什么建国家植物园体系?聚焦迁地保护承担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任作为濒危物种的“诺亚方舟”植物园承担着濒危物种收集在栖息地破坏或退化时拯救的任务华南国家植物园建成后不仅与位于北京的国家植物园遥相呼应组成中国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更能承担全球北回归线植物物种保护的重任从热带雨林到高山植物从奇花异果到沙漠植物华南国家植物园迁地保育的植物超过17000种在园内成功迁地保育的植物中包括珍稀濒危植物643种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337种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已经成功实现了杜鹃红山茶、广东含笑、绣球茜等36种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热带雨林温室中心瀑布区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官网未来3到5年还将建立华南国家植物迁地保护中心使华南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的95%得到有效保护 作者: 2022/07/12 09:34
  • BA.5已传入国内!张伯礼院士:目前已知传播力最强毒株 “BA.5毒株不仅是已知传播力最强的毒株,同时最新研究发现其具比前代毒株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重复感染能力。新毒株BA.5已在南非、葡萄牙、英国、以色列等多个国家流行,在全球范围内很可能会掀起新一轮的疫情高峰,我国面临着较大的外防输入的压力。”7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7月6日,北京市对5日通报的感染者1至3进行基因测序,结果显示病毒均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分支。此前,西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此轮疫情感染者感染病毒为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分支。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初步考虑源头来自境外。张伯礼院士表示,“近期西安出现新的疫情,开启了今年春节后最严厉的防疫措施,经确认引发西安疫情的病毒是新冠病毒的新变种——毒株BA.5,它也被认为是目前传播力最强的毒株。南非最新研究结果显示BA.5毒株的R0值高达18.6,是目前已知的传播能力最强的病毒。而最近引发北京新一轮的聚集性疫情的病毒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同样来自BA.5,这意味着BA.5毒株已传入我国境内并造成本土传播,此疫情新形势需要高度重视。”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关于新冠病毒新毒株BA.5的防疫措施,张伯礼院士接受采访时,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BA.5毒株密接者尽早服用中药预防,应当充分发挥出中药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可及性优势。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的防治过程中起到了“扶正祛邪”的作用,以不变应万变,中医药并不直接针对病毒,而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动员自身的抗病能力去战胜病毒,并保护组织脏器减轻损害,充分发挥了中医药治未病、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等独特的优势特点。应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充分运用中医药预防措施,对于密切接触者人群和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构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二道防线,具有重要价值,为民众提供疫苗之外的另一层保障。二是,建议普及核酸抗原检测以应对新毒株传播。新变异毒株传染性较强,在一些不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基层地区,或者面向一些感染风险相对较高的人员,使用抗原检测,可以不需要专门实验室和复杂仪器,以更短时间检测出结果。可以使早发现的关口前移,为后续精准防控节约大量时间和人力。但抗原检测不能代替核酸检测,当抗原检测是阳性时,一定要做核酸检测确认。三是,全面提高全民特别是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面对新毒株新形势,老年群体疫苗接种率不高,感染人群相对较少,是相对高危人群。BA.5有强大的突破感染能力,接种全程疫苗保护屏障作用减弱,但仍有确切的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的作用。一直以来新冠病毒疫苗都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并在预防重症、死亡等方面效果明显。在香港、上海的疫情中,都体现出来了接种疫苗的重要性。希望老年人,尤其是有基础病的老年人,积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四是,加强传播溯源工作力度。以变应变,以快制快,更加严密地开展溯源和流调,力争溯源更快更精准,确保密接和次密接一个不漏,高风险人群重点管控。尽快查清疫情传播链条,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阻断疫情进一步传播。五是,建议民众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旅行。要堵住漏洞,坚持严格的“外防输入”措施,反思哪些方面可能存在漏洞,机场客流、货物应当国内国外分流处置,妥善处置来自海内外高风险地区包裹邮件。对于普通民众还要加强疫情防护教育,做好自身防护。暑假是旅游旺季,坚持严格的防护措施,尤其建议民众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旅行,旅游景区和机场需要格外提高警惕。 作者: 2022/07/11 09:51
  • 他是第一个获得“气象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发出豪言:“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时光信函 如今,天气预报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出门前都会查看的消息,但我们能享受如此完善、准确的天气预测,离不开一代代气象学家付出的心血和智慧。在新中国的气象科学发展史上,有这样一位气象科学家——叶笃正,他倾尽毕生精力专研气象,曾发出豪言:“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叶笃正工作照来源 |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2003年,叶笃正在《从我一生经历谈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篇文章中,回顾了抗战时期中国人受到的屈辱,以及在美留学工作期间受到的歧视,观之今朝,他说“中国真正在世界上站起来了”。如果有人问我“你这一生的经历可算非常丰富了,其中感觉最深的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说:“当我看到美国小布什总统把中国做为‘战略对手'的消息时候,我感到中国真正在世界上站起来了,再也没有当年中国被人踩在脚下的屈辱感受了。”手稿原稿手稿及整理内容来源 |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民族危亡时,叶笃正积极参与学生运动,为此,即将中学毕业的他差点儿被学校开除。也正是在中学时期,叶笃正立下了科学报国的目标,他说:“南开中学的理科教育很好,培养了我学理科的兴趣,我立志要念科学,将来一定要把科学搞好。中国人实在是被人欺负得太厉害了!我感到,许多双脚踩着我,我透不过气来。”1935年叶笃正南开中学毕业时的照片来源 |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1943年秋,叶笃正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气象系留学,师从美国著名气象学家罗斯贝。1949年博士毕业后,他断然拒绝了美国气象局的高薪挽留,于1950年归国。1948年,叶笃正芝加哥大学校园毕业照来源 |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回到国内,叶笃正很快就投入到了我国大气科学研究机构的筹建中,开辟了一系列创新理论,并指导了中国气象业务系统的建设。1979年,叶笃正带领中国气象团到美国访问,一位昔日同窗好友问道:“你后悔吗?”叶笃正说:“我现在一点儿不后悔:第一,我是中国人,我给中国做事,给中国老百姓做事;第二,美国不会给我这么一个舞台来提意见、搞规划。”七十载耕耘,叶笃正为中国大气物理学的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开拓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气象学家。叶笃正(1916-2013)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作者: 2022/07/11 09:49
  • 重要提醒!看到立即清除! “这种草叫豚草,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它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都非常大,必须连根拔除……”7月8日,沈阳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园林绿化部门的“执法蓝”们拿着刚刚拔除的豚草,向记者介绍外来入侵物种豚草的危害性。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据专家介绍,豚草是恶性杂草,属于菊科、豚草属,原产北美,是世界公认的有害植物之一,素有“植物杀手”之称,现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等地。这种杂草繁殖很快,可通过人、畜、鸟、风、水等传播,多长于路边、田间、河边、湿地,一旦入侵,会迅速侵占其他植物生存空间。豚草的危害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长势快,它与其他植物争肥、争水、争光,独霸一方土地,其耗水量是一般植物的两三倍,严重影响其周围植物的健康生长;另一方面,其花粉对过敏性体质的人来说,会导致咳嗽、哮喘、鼻塞、打喷嚏,甚至出现荨麻疹、胸闷、肺气肿,最严重可以导致死亡。多地曾有过报道,去年7月,家住普兰店区城子坦镇的张女士发现,在镇中心出现一种叫三裂叶豚草的植物,有的在房前屋后连成了片。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家住普兰店区星台镇的彭老汉说,这种草的生长速度非常快,而且占领土地的能力也很强。以自家房子周边的空地为例,他发现在大前年时还生长着本地的水蒿等杂草,但从前年开始这些空场地就被三裂叶豚草给占领了。" 本地杂草根本干不过它,不动用人工根本消灭不了它。" 彭老汉说。另外,彭老汉说,他曾用镰刀割了一些这种草,结果很快出现胸闷气短,眼睛和嗓子肿胀的情况,后经就医症状才缓解。" 之后我才知道,这种草‘有毒’,很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他说。网友 " 关东有雪 " 是一位三农领域的爱好者,近年来他一直关注三裂叶豚草的发展情况,其表示三裂叶豚草在城子坦农村地区的分布更为严重。去年 6 月份," 关东有雪 " 曾从金山村出发,途经苗屯、永利河、源发等地,探访永利河到吊桥河农田周边的三裂叶豚草生长情况,从其当时拍摄的画面看,甚至可以用 " 泛滥 " 来形容。三裂叶豚草防治一般有四种方法:物理法:人工拔除。化学法:喷洒化学除草剂,但长期使用会使三裂叶豚草产生抗药性。生物法:利用豚草属植物的天敌昆虫或病原菌生物控制三裂叶豚草的蔓延。植物替代法:通过人工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植物与三裂叶豚草进行竞争,从而抑制它的生长。希望广大市民关注豚草危害,大家一起行动起来,铲除豚草,共同保护我们的美好家园。 作者: 2022/07/11 09:48
  • 热射病让男子多脏器像煮过?直接杀死细胞的并不是高体温! 热,热,热除了热,还是热今年最大范围高温天气已经来袭!局地最高气温可超过40℃“上海已达40度”“杭州气温逼近40度”“湖南人要热化了”“全国高温榜前十浙江占六席”……各地的高温天气连日来“霸占”了微博热搜“男子患热射病多脏器受损像‘煮’过一样”这条微博热搜让热射病这个大家熟悉又陌生的疾病再次“刷屏”热射病是什么病?为什么得?如何防治?其实,此前一项发布在《科学》上的研究成果就揭示了热射病的致死机理男子持续户外工作后患热射病多脏器受损像“煮”过一样今年入夏以来,高温天气接连破纪录。各地的高温天气,导致多人中暑。据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大参考》栏目报道,近日,河南郑州一名男子因中暑突然呕吐昏迷,被送到医院抢救时,医生监测他身体的核心温度已达42.3度,体内所有的脏器就像在水里“煮”过一样,出现了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报道视频显示,一名医生在给患者扇扇子,另一名则给患者喷稀释酒精,大家用各式方法给患者降温。据接诊该患者的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高新院区ICU主任刘晓刚介绍,患者张大爷是在接近40℃的户外连续工作两个小时后,晕倒在了路旁。“除了扇扇子喷稀释酒精,我们还用亚低温治疗仪给患者降温,为患者铺、盖了冰毯,头上也戴了冰帽,都是为了尽快把他的体温降到安全范围之内。”刘晓刚说。在迅速降温后,考虑到张大爷有高温暴露且伴随意识障碍、多脏器受损,医生判断张大爷为热射病。热射病又称重度中暑。“张大爷入院后,我们化验发现他出现肝脏功能不全、无尿、肾功能不全、休克等症状。人体的核心温度一旦升高,血流会随着心脏射血,供应全身的脏器,所有的脏器就像在水里‘煮’过一样,会出现多脏器功能不全的表现。据统计,严重患者的死亡率约50%左右。”刘晓刚介绍。高体温并非直接“杀死”细胞而是激活了细胞的程序性死亡通路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病死率高。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得热射病,其致死机理是什么?今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吕奔教授团队在《科学》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热射病的重要致死机理。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变暖,热射病引起的死亡人数在逐年增加。然而,高体温如何导致脏器损伤与机体死亡的机制过去不甚清楚。当前对热射病患者的治疗,一般是先为患者降温,降温后患者若出现脏器功能衰竭,再立即对患者进行相应脏器功能保护治疗。尽管目前业界对肾脏、肝脏等脏器功能治疗的设备和技术已很先进,但热射病的治愈率仍较低。也就是说,大家普遍认为热射病致死,是因为高体温直接“杀死”了细胞,进而导致患者死亡。吕奔教授团队研究发现,高体温并没有直接“杀死”细胞,导致细胞的物理性损伤,而是激活了细胞的程序性死亡通路。这一发现来自于一次实验。“我们采用高环境温度(39℃)与高湿度(60%)制备热射病小鼠模型时,发现高体温可诱导肝、肺及肠等器官组织中RIPK3和MLKL的磷酸化,以及caspase-8等凋亡相关蛋白的剪切;敲除RIPK3基因能防止高体温诱发的炎症反应、DIC、多脏器损伤与死亡。”吕奔说。换言之,热射病致死,是关键基因在“作祟”。该团队随后采用RIPK3激酶失活小鼠、MLKL敲除小鼠及MLKL-Caspase-8双基因敲除小鼠,证实了高体温诱导的致死效应主要依赖RIPK3激酶与其磷酸化底物MLKL介导的程序性细胞坏死,小部分依赖caspase-8介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这提示即使医生能第一时间为高体温的病人迅速降温,依然不能阻断热射病的病程。这一致死机理的发现,将为热射病的治疗提供全新思路。”吕奔说,既往观点认为,热射病是一个物理性损伤过程,高热产生细胞毒性作用,当人体内温度持续升高达到一定的阈值时,会直接导致细胞产生不可逆性损伤,再引起炎症反应、血栓等症状,继发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尽管临床上采取积极的降温治疗并实施脏器支持处理,但由于缺乏特异性的有效治疗药物和手段,热射病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做好防暑降温 多“躺平”少暴晒中央气象台统计显示,今年6月以来,我国先后出现了两次大范围高温天气过程。上次是6月13日至26日,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江汉等地出现今年首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覆盖国土面积达363.6万平方公里。从7月6日开始的这次高温天气过程,影响范围则更广,持续时间将更长。7月10日18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 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7月10日18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预计7月11日白天,新疆吐鲁番地区、陕西南部平原地区、浙江中北部、福建中部、四川盆地东南部、重庆西部和北部局地可达40℃以上。“上海已达40度”“杭州气温逼近40度”“湖南人要热化了”“全国高温榜前十浙江占六席”……各地的高温天气,连日来“霸占”了微博热搜。各地的高温天气,连日来“霸占”了微博热搜。气温在不断升高,如何有效地防暑降温,避免中暑或者患上热射病?上述论文第一作者、中南大学博士后袁芳芳表示,中暑按照病情程度分为轻症和重症中暑。轻症中暑表现为体温正常或略升高,患者会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视力模糊、幻视幻听、胸闷恶心、全身乏力、行动迟缓等,部分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脉搏细弱等循环衰竭症状。重症中暑表现为核心体温超过40℃,皮肤干热,患者出现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或者大量出汗后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可累及肝、肾、肠、肺、凝血及横纹肌等多脏器功能损伤,甚至死亡。袁芳芳表示,应尽量避免在热环境气候下劳作或高强度锻炼及训练;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充足的睡眠,否则机体耐热能力下降易发生中暑;如有感冒、腹泻等症状,应尽量避免高强度劳作或训练等,中暑发生率会增加;劳作或训练中出现严重体力不支、胸闷气促、头晕眼花、思维错乱时应及时终止劳作或训练;劳作后出现头晕目眩、腹泻、血尿等不适应警惕中暑的发生,及时就医。医生还提示,如出现头晕、恶心、接近40℃的体温,要立刻送医救治。要多休息,多喝水,在户外和高温环境下工作时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中国科学报》记者王昊昊综合中央气象台、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大参考》栏目等报道。 作者: 2022/07/11 09:48
  • 冻土层屡屡惊现猛犸象,带给人类哪些警示和影响? 据媒体报道,最近有几位黄金矿工,在加拿大西北部育空地区克朗代克永冻层挖掘时,挖出了一只小猛犸象木乃伊,专家分析后认为这只猛犸象有超过3万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猛犸象遗骸。其实,猛犸象被从冻土层挖掘出来早就不稀奇了。2016年以来,已经多次在多地发现大量猛犸象遗骸和化石;2018年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冻土层,出土了一具迄今最完整的猛犸象尸体,还保留着完整的脑组织和全身毛发。据专家介绍,这具猛犸象遗骸死亡时年龄在6~9岁之间,在冻土里已经沉睡了39000年之久。那么,猛犸象不断地从冻土中被发掘出来,是好事还是坏事,后继会有什么影响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猛犸象的历史猛犸象又称毛象或长毛象,属于哺乳纲/真兽亚纲/长鼻目/真长鼻亚目的象科,是陆地生存过的最大哺乳动物之一,与现代大象同属一目,但属于不同分支。猛犸象生存于气候寒冷的更新世。更新世也被称为洪积世或冰川世,是从258.8万年前到1.17万年前一个寒冷的纪元,猛犸象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出现在180万年前,活动范围遍布欧亚大陆、北美洲北部。随着气候变暖,1万年前猛犸象陆续灭绝,最后一批西伯利亚猛犸象约在公元前2000年灭绝。因此,猛犸象灭绝被认为是冰川寒冷时代结束的象征。猛犸象体型庞大而肥硕,身长约5米,体高约3米,门齿长约1.5米,体重一般6~8吨,最重的可达12吨。为了适应寒冷,猛犸象皮毛很厚,皮下脂肪层丰富,厚度可达9厘米;猛犸象属于素食动物,以草类、豆类、灌木、树皮为食。猛犸象属于群居动物,以雌性为首领,雄性成熟后会单独生活或在松散的小群中生活,孕期长达22个月,而且每胎只生育一个后代,且成活率很低,因此生长速度和种群发展都很缓慢。从猛犸象生存的时期来看,正是人类从猿变成人的进化时代,因此猛犸象被认为是人类进化的伴侣。但这种伴侣关系随着人类猎杀能力的提升,完全解体了,成为猎杀和被猎杀的关系,人们为了食物和御寒,后来还为了象牙,猎杀猛犸象的数量越来越大。因此,猛犸象的消失,除了气候变暖,繁殖速度缓慢,种群之间交流少,近亲繁殖导致的基因缺陷等等原因外,人类进化进程中不断加大的杀戮,对这个庞大的物种灭绝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现在能够让这个物种复生吗?人类进化一路走来,是许多动物遭到灭绝的元凶或帮凶,现在人类科技发达了,就想着让一些已灭绝的古生物重新复活。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例复活成功古生物的案例。那么猛犸象有复活的计划和希望吗?还真的有。而在西伯利亚地区的永久冻土层下,有科学家预测可能埋藏着1500万头猛犸象遗骸,由于长期处于极低温状态,猛犸象的大部分身体能够完好保存下来。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数十具猛犸象遗骸,在一些猛犸象骸骨上,还黏附着软组织甚至完整的肌腱,2014年在雅库特地区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猛犸象大脑。为此俄罗斯于2018年斥资590万美元建设了一个克隆中心,计划通过克隆技术复活猛犸象。一些科学家认为,理论上,复活猛犸象是可行的,但过程很复杂和艰难。日本近畿大学的宫本圭团队的一项实验似乎走在了前面,他们将从猛犸象遗骸中提取的细胞核植入了老鼠的卵子中,实现了再生,也就是获得了具有活性的猛犸象胚胎。这项研究成果发布在2019年3月11日英国科学杂志《科学报告》的电子版上,采用的标本是一具在西伯利亚永冻层沉睡了2.8万年的猛犸象,从其体内提取出骨髓和肌肉组织,将遗传信息与非洲象进行了比较,确认了猛犸象特有的DNA和蛋白质,再从中提取出细胞核植入到老鼠的卵子里。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但也仅仅是第一步。因为要让猛犸象真正的复活,还有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宫本表示,第一步就是能够进展到细胞分裂,然后要将胚胎植入母体。根据理论,猛犸象胚胎如果植入亚洲象体内发育,才有可能产出猛犸象。但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可能出现免疫排斥反应等很多原因导致死亡。孕期长达22个月,只要稍有差池,就要从头再来,又是几年过去了。而且亚洲象也属于濒危物种,要在其身上试验批准程序繁杂。由此,我们只是看到了复活猛犸象的一点点希望。在《侏罗纪公园》科幻电影中,科学家们通过提取琥珀里蚊子的血得到了恐龙基因,进而复活恐龙,这种故事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DNA的半衰期是521年,过了150万年就很难读取,过了680万年所有的键就完全被破坏掉了。因此,已经灭绝6500万年的恐龙基因是不可能保留到现在的。而猛犸象最后的灭绝才4000年,发掘出来的尸骸最早的也在距今4万年之内,复活是有希望的。但何时能够看到,或能否真正看到高大威猛活着的猛犸象,还得拭目以待。接二连三猛犸象出土的警示和影响发现了灭绝许久的古生物样本,对研究古生物的科学家来说,当然是好事,对人类认识过去面向未来有着重要意义。但越来越多冻土层的秘密被发现,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警惕。几十年前,科学家们就发现了全球变暖的趋向。科学研究认为,地球数千年来的气温都维持在一个相对均衡的水平,才给了人类风调雨顺的发展机遇,如果这个均衡被打破,地球生态将迎来一次灭绝的大劫难。在此之前,从寒武纪出现生命大爆发的显生宙以来,地球生态已经遭受过五次大灭绝,每次都有80~95%左右的物种消失。距离最近的一次大灭绝是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大灭绝,恐龙家族和许多生物消失了。研究发现,现在已经进入了第六次大灭绝。这次大灭绝的原因是地球平均气温上升,而罪魁祸首就是人类的恣意妄为。检测发现,自从人类工业化以来,温室气体排放越来越加剧,全球平均气温已经升高了1℃,科学建模认为,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是一个阈值,到达这个临界点,地球气候自我调节系统就会崩溃,极端气候灾难就不可逆转。灾难的结果就是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全部被淹,全球65%的人类流离失所;毁灭性极端天气频发,干旱和洪涝频现,过去的绿洲变沙漠,过去的沙漠变泽国;人类不得不进行大迁徙,饥饿和瘟疫席卷全球,生物链食物链断裂,大部分生物和人类都难逃灭绝的命运。目前,全球灾难迹象已经频现:极地冰盖不断融化,热带雨林正在消失,遍布全球的森林火灾不断,海洋死水面积日益扩大,珊瑚礁不断死亡,淡水资源日益减少,灾难性天气频现。为此,全球科学家于1992年,联名发出了第一封公开信;时隔25年,于2017年又联名发出了第二封公开信,警告全人类,要改变不良习惯,低碳环保,保护和修复生态,否则,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而猛犸象从永冻土层不断被挖出,也从另一个角度警示我们,地球的确在变暖,临界点日益临近!除了上述的一系列灾难,科学家们还有一个担忧:随着气候变暖冰盖和永冻层的融化,会将远古时期冰封的一些未知的病毒和细菌释放出来,这些远古病毒到了现代,就像欧洲兔子到了澳大利亚,带给人们不可预知的巨大灾难。2016年在俄罗斯的亚马尔半岛上,突发炭疽菌感染了大批居民,一位12岁男孩不治身亡。据研究,就是有驯鹿在75年前感染炭疽而死,冰封在冻土层的尸体因消融暴露,扩散的炭疽菌所致。如果远古病毒、病菌暴露,后果就更不堪设想。许多生物学家和基因学家认为,只要条件适宜,一些已经灭绝的病毒完全可以生存上万年甚至更长时间,2014年研究人员就曾在西伯利亚冻土层提取出3万年前的巨型病毒,并在实验室里重新恢复活力并具有传染性。这些远古病毒,有许多是现代未知或已经灭绝的病毒病菌,一旦传染给了人类,很可能会发生比新冠疫情严重许多的大瘟疫。这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将魔鬼释放到了人间。由此,许多人呼吁,各地政府要严控并减少这些挖掘,尤其是一些淘金者对冻土的恣意破坏。基于此,也有许多科学家和社会人士认为,与其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去复活猛犸象,还不如用这些资源和代价去加大对当前生态的保护和修复。因为这种复活未必会给人类当前生活和未来带来什么好处,在现有物种都在加速灭绝的状态下,即便复活了猛犸象,又能保证其不再灭绝吗?因此,保护和修复好当下环境,让生态和人类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才是正道。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作者: 2022/07/08 09:10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