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中国
  • 我们身上流淌着哪些远古人类的基因? 人属是灵长目人科的一属,现存的智人,也就是我们人类,是这个属唯一幸存的物种。从最初的南方古猿到现代智人,中间出现了许多过渡物种。不得不提到是三个物种,丹尼索瓦人,尼安德特人和古现代人(智人)。丹尼索瓦人、尼安德特人和智人在进化上联系最为紧密,数据表明现代人的祖先智人,曾在很长时间内与丹尼索瓦人、尼安德特人在同一片大陆上一起生活。这三个亚种的人,都曾在远古时代繁盛,并且彼此之间联系密切。然而,最终只有智人成功活了下来,进化成现在的人类。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现代人的基因组中仍然留存着许多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基因。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近年来考古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测序的发展,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三个古人种的相对丰富基因组信息。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类一样甚至有完整的全基因组信息。从这些基因组的比对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到已经灭绝的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与现代人之间密切的联系。Part.1混乱的种群融合——现代人类竟是杂合群种?在科学家描绘的人类进化史中,非洲智人(现代人的先祖)在走出非洲以后,遇到了生活在古欧洲的尼安德特人。随后两个种群发生了混乱的(种)群居生活,形成了过渡种群。但由于尼安德特人在遗传上的劣势,最终灭绝了。同年《自然》杂志的一篇文章,发表了尼安德特人的全基因组信息。基因比较分析发现,非洲以外的大多数现代人(包括欧洲、亚洲、美洲及大洋洲人)的基因有至少1至4%源自尼安德特人,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现代人则没有这些基因。丹尼索瓦人大约有3%-6%(0.2%存在于亚洲人基因组)的基因最终留存在现代人类基因组中,而尼安德特人则有约1.5%-2.1%。(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在欧洲,也确实发现了不少古代人种,其遗传信息与尼安德特人有不同程度的相似,相似对最高的可能有8%,少的可能只有1%。同样地,在已经灭绝的尼安德特人体内,也发现了浓度在1%-7%的古现代人的基因。这些数据来源于2016年阿尔泰山脉的一处尼安德特人洞穴,距今约10万年。Part.2遗传病的阴霾——尼安德特人的基因遗产2016年《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参考文献[2])细致分析了现代人中含有的尼安德特人基因。这些基因包括但不限于影响抑郁症、情绪、肥胖、皮肤损伤、对烟草的偏好等基因。比如,SLC35F3基因编码维生素B1运载体,研究表明SLC35F3基因是高血压致病和血压升高的潜在基因之一。STMI1基因编码Ca2+离子感受蛋白。可能与早期造血,免疫缺陷,外胚层发育和管状聚合肌病缺陷相关联。SLC6A11基因编码的蛋白则用于运输重要的神经递质GABA。这与人类的情绪控制等息息相关。还有一个控制皮肤表皮细胞发育的基因,可调节角质细胞的发育。这个基因能帮助皮肤适应不同的气候特点和紫外线照射。尼安德特人艺术图Part.3丹尼索瓦人——人类基因的另一支源头丹尼索瓦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在2018年,研究人员发现一个古人类幼儿的头盖骨,基因测序发现,她是一位女孩,一半基因属于丹尼索瓦人(父亲),一半属于尼安德特人(母亲)。不知道这位女孩是不是最早的混血儿。丹尼索瓦人的基因也存在于现代人基因组中。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现代美拉尼西亚人中有約5%基因与丹尼索瓦人相同,可能是美拉尼西亚人的祖先在亚洲东南部与丹尼索瓦人相遇并通婚,然后美拉尼西亚人的祖先来到巴布亚新几内亚。2014年发表在《自然》杂志的文章(参考文献[3])发现藏人和夏尔巴人的高海拔基因源自丹尼索瓦人。一个国际团队测序了40名藏人和40名汉人的EPAS1基因,藏人和汉人的祖先在大约2750年到5500年前分离。他们发现,EPAS1的一个不同片段在其他人类身上无法找到。他们随后比较了已灭绝人类近亲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DNA序列,确认基因是源自丹尼索瓦人。EPAS1所表达的蛋白是一个转录因子的组成部分,该转录因子介导一些受氧气调控基因的表达,特别是低氧(缺氧)环境下。该蛋白包含一个碱性螺旋-环-螺旋蛋白二聚化结构域,此结构域也常见于其它氧应激相关信号通路蛋白。EPAS1涉及胚胎心脏(英语:embryonic heart)的发育,并在脐带的血管壁内皮细胞中表达。EPAS1维持儿茶酚胺类物质在胚胎早期发育中的稳定,以防止心脏衰竭。夏尔巴人最后,说一些尼安德特人的八卦,或者说古人类的八卦,来进一步补充为何人类基因组中留存那么多别的人种的基因,以及尼安德特人为啥会灭绝。曾有一些脑洞清奇的研究人员,对尼安德特人牙齿化石的牙菌斑进行测序,结果发现同一洞穴的尼安德特人甚至同期的一些牙齿化石上的牙菌斑都差不多,即微生物构成差不多。不难得出的结论就是,他们保持着亲吻的习惯。而另一处洞穴中发现的尼安德特人的骨骼化石,很多都存在畸形,很大概率是由于近亲结婚(说结婚好像不大对,反正就那个意思吧)导致的畸形儿。研究人员于是推测,尼安德特人的灭绝与自身无节制的乱交,以及近亲结婚导致畸形儿出现概率极高不无关系。生物学上有个词叫杂种优势。在可猜想的范围内,非洲智人、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或者同期的其他人种都有乱交的可能,而最终生活下来的可能就是这些乱交之后产生的杂合群种。最后的最后,为了全人类着想,不要近亲结婚。 作者: 2022/06/08 15:07
  • 惊险!男子一动作致车内突然巨响,只因放了这些 不知不觉,时间已经来到了6月气温也开始逐渐攀升了很多小伙伴都留意到了经过太阳一晒坐进车里,座位都是烫的小编要提醒大家天气变热的时候车内的安全隐患也要注意起来了▼天气变热这些物品勿放车内到底是哪些物品呢?一起来看看详细情况一男子在车内抽烟在点火的瞬间引发爆炸近日江苏一男子在车内抽烟在点火的瞬间突然引发爆炸爆炸的威力冲破车顶天窗,车子的挡风玻璃也被掀翻。所幸该男子没有生命危险,但爆炸的威力也给该男子造成了不小的伤害。据目击者介绍,车主的头发都被烧光了,车内有香水、打火机等易爆品疑似泄漏引发。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天气炎热易燃物遇到高温或者明火时极易引起燃烧和爆炸很可能是一颗“定时炸弹”易燃易爆物品在车内爆炸并不是个例大家一定要警惕喔!↓↓↓1车内的冷媒瓶在太阳的暴晒下引发爆炸2022年5月5日,安徽省池州市,一汽车车主将车停在太阳下,后挡风玻璃存放的一瓶属于易燃易爆物品的冷媒瓶,在太阳的暴晒下引发爆炸,后挡风玻璃被炸碎,所幸当时车内无人。2车内充电宝、眼镜受到暴晒引发火灾2022年4月8日,四川省达州市,一车主将车停在露天停车场时发生冒烟,车内中控台部位烧损严重,经过询问车主了解到,车辆起火的原因是车辆中控台上方部位放置的充电宝、眼镜受到暴晒引发火灾。天气逐渐炎热汽车在高温下长时间停放车内很多不起眼的小物品都会成为安全隐患所以大家要注意不要在车内存放易燃物品以免车内温度过高产生火灾隐患来看看有哪些物品要警惕▼炎炎夏日这些物品不能放在车内1、打火机消防部门曾做过实验:烈日下,把打火机放在车内,12分钟后就会爆炸。爆炸瞬间,打火机喷出大量气体,塑料外壳炸成碎片,十分危险。普通打火机主要成分是液态丁烷,易燃易爆。高浓度的丁烷在常温下,20摄氏度就会爆炸。室外温度在30摄氏度以上,车辆经过暴晒后,车内温度会高达六七十摄氏度,极易引发爆炸。提醒:打火机不要放在车内,尤其不要放在仪表盘等太阳光直射的地方。2、香水香水的主要成分是香精、酒精以及水分,酒精含量在40%到80%之间。在车辆空间密闭、空气不流通的情况下,小小的一瓶香水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可能就是一枚“定时炸弹”!还要注意水晶或玻璃材质的香水瓶,在太阳暴晒的情况下,它可以形成类似放大镜的聚焦效果,若聚焦在易燃物品上将非常危险。提醒:经常清洗,保持车内清洁不生异味,需要有香味的,可以定期喷洒。3、老花镜如果被放在中控台的置物架上,就埋下了安全隐患。因为老花镜属于凸透镜,容易将光线聚在一起,如果长时间聚焦光线,导致焦点温度过高,可能会烤坏车内的塑料饰板,甚至导致车辆自燃。4、灌装喷雾如发胶、剃须泡沫、杀虫剂、空气清新剂等罐装喷雾剂,之所以能将罐内的液体喷出,就是因为罐内的压力非常大。同时,灌装喷雾内的物品本身也都是易燃品,如果在车内被暴晒,其威力也更大。5、碳酸饮料夏天车内温度很高,在车辆长时间放置,碳酸饮料中含有的大量二氧化碳容易膨胀,严重时还会冲破瓶身引起爆炸。6、矿泉水看似无害,但在阳光长时间照射的情况下,光线从车窗进入车内,透过矿泉水瓶边缘将光点聚焦后,温度高达100度以上,易点燃车内的物品。7、电池、充电宝这类物品在说明书上都已经标注,不能在高温地方使用,汽车暴晒的情况下极易发生爆炸。尤其是充电宝,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很多不合格的产品,一些不法商家采用假的或者翻新的电芯,更加容易引起爆炸。 作者: 2022/06/08 09:02
  • Omicron新变体传染性及免疫逃逸增强,最终解药何在? 自去年底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出现之后,新的亚系毒株层出不穷,引发了世界各国又一波疫情高潮。这些新变体的传染性和逃逸抗体中和的能力较过去大大增加,幸运的是,Omicron及其亚系所造成的重症率和死亡率相较于此前的新冠原始毒株和Delta变异株来说都大幅下降了。撰文 | Kestrel出品:科普中国疯狂突变近半年来,科学家们找到了多个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的亚系毒株。其中BA.4、BA.2.12.1、BA.5首先在南非和美国发现,导致当地确诊病例再度上升。这些Omicron新亚系的免疫逃逸能力变得更强,到目前为止,还不清楚这些新的亚型毒株会不会像之前的BA.1和BA.2那样,在去年冬季造成全球范围内的感染病例数激增。威尔·康奈尔医学院(Weil Cornell Medicine)的免疫学家John Moore称,没有必要惊慌,这些新毒株固然会带来新的麻烦,但没有证据显示它们比先前的Omicron毒株更危险或更具致病性。且接种过疫苗或曾感染过新冠病毒后,仍可以降低大多数新亚系造成的重症率。不过,新的亚系可能会改变制药公司发布针对特定亚系疫苗的计划[1]。尽管南非和美国的感染人数和住院人数都在增长,但研究者认为,特定变异亚系造成的一波波感染将变得越来越可预测。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B.1.1.529)最初于 2021年11月在博茨瓦纳发现,很快又在南非发现[3]。Omicron复制的速度比Delta变异株快,二次感染率也更高。有一项在卡塔尔的研究显示,相比首次感染的人,得过新冠的人再次感染Alpha(B.1.1.7),Beta(B.1.351)和Delta(B.1.617.2)的风险会降低85%到90%,而再次感染Omicron的风险只降低了56%。人们还不清楚Omicron是否本身就具有更强的传染性,但目前有尚未发表的体外研究显示,相比Delta,Omicron偏好在鼻腔上皮细胞和支气管组织中复制,这可能是它传染性更强的原因之一 [6]。另外,Omicron的感染症状相对不那么严重,一项英格兰的分析显示,感染Omicron的住院和死亡风险大概为Delta的1/3。[2]Omicron变异株出现后不久,大约同一时间,它的两个亚系毒株BA.1和BA.2也在南非被发现,BA.2一出现就迅速取代了先前流行的BA.1。2022年1月,BA.2首现美国;3月开始在上海发现的大规模感染也正是BA.2引起。与一开始最初版本的新冠病毒(SARS-CoV-2)相比,BA.2和BA.1共同拥有32个突变;BA.2另外拥有28个有别于BA.1的突变,其中一些突变位点所在的基因片段正是负责编码受体结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的,会影响病毒与宿主受体的结合。因为核酸检测结果难以与Delta的检测结果区分,BA.2又被称为“隐形Omicron”(stealth Omicron),其传染性比原始版本强大概1.5倍。截止到4月中旬,BA.2感染病例占到美国全部新冠感染病例的90%,但并没有造成新一轮大幅度传播,部分是因为先前BA.1感染带来的免疫保护。今年4月,纽约又发现了Omicron毒株的BA.2.12.1亚系,它和BA.2亲缘关系密切,但传染性还要强25%。4月30日,我国国内发现首例BA.2.12.1感染者,为广州的境外输入病例[8]。根据美国CDC于5月17日发布的数据,BA.2.12.1感染现在占到美国所有病例的48%。CNBC(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则报道称,截至5月11日,BA.2.12.1已经出现在23个国家[12]。然而,Omicron并没有停止变异,更没有停下传播的脚步。4月29日,我国国内发现首例BA.5感染者,为上海的境外输入病例,该病人已于5月12日恢复健康[10];5月4日,又发现首例BA.4感染者,为广州的境外输入病例[9]。实际上,早在今年1月,BA.4和BA.5就在南非露出苗头,但病例激增是最近才发生的:从4月17日到5月7日,每日确诊病例数暴涨了10倍(从每日千例涨到了每日万例),可见这两个亚系比BA.2更具传染性。南非约翰内斯堡金山大学(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 in Johannesburg)病毒学家Penny Moore说:“南非的疫情肯定是死灰复燃了,而且看起来完全是BA.4和BA.5驱动的。感染人数又爆增了。单单我实验室里面就有6名学生生病请假。”截至5月17日,除南非以外,全球已有17个国家出现BA.4感染,总计不超过700例;有16个国家出现BA.5感染,总计不超过300例。图1 近期发现的SARS-CoV-2变体系统发生树。[10]免疫逃逸今年5月2日发表在medRxiv上的一篇预印本文章称,与BA.1相比,BA.4和BA.5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即便是打了疫苗或者曾感染过BA.1,也可能无法避免再次感染BA.4或BA.5。南非的研究人员在2021年11月和12月期间收集了曾感染过BA.1的患者的血样,包括接种或未接种疫苗的病例。经检测,这些血样中的抗体中和BA.4和BA.5亚株的能力比中和其他Omicron亚系的能力低好几倍。不过,尽管如此,接种过疫苗的人的抗体还是更有效一点。这可能是因为南非BA.1亚系流行的那一波过去以后,人们体内对BA.1的免疫力逐渐消退了。同日,另一篇发表在bioRxiv上的预印本文章也报道,感染过BA.1后恢复的病人的抗体在实验室条件下对BA.4、BA.5及BA.2.12.1亚系的中和能力不如对BA.1亚系的中和能力。在这项研究中,国内的一个团队基于新突变株的DNA序列合成了其刺突蛋白,然后测试了不同抗体阻止其结合细胞表面受体的能力。研究者收集了156份血样,每个人都打了疫苗及加强针,其中有些感染过BA.1,还有些是20年前感染过SARS-CoV-1病毒的幸存者。与南非团队类似,他们也发现感染过BA.1的受试的血样中和BA.4、BA.5及BA.2.12.1的能力要比中和BA.1的能力弱一些。有趣的是,他们还发现,在感染过BA.1的受试中,打过疫苗的受试的血样中和能力甚至不如没打过疫苗的受试。去年12月,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何大一(David Ho)教授就曾在Nature发文称Omicron变异株对先前广泛使用的四种疫苗均具有显著的抗体逃逸能力。目前,他的团队已发表预印本报道BA.2发展而来的亚系 BA.2.12.1 和 BA.4/5具有更强的抗体逃逸能力。图2 Omicron各亚株刺突蛋白上的突变。[11]前述发表在bioRxiv上的文章指出了新变体具有通过逃避抗体中和的方式来实现免疫逃逸的能力。BA.4、BA.5及BA.2.12.1携带的突变改变了刺突蛋白452位的亮氨酸(L452),病毒正是通过其刺突蛋白结合细胞表面受体进入细胞的,所以刺突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变动就导致了刺突蛋白结合性质的改变。L452所在的结构域也是抗体结合的关键位点。L452处于病毒的高变区,这里出现4种不同的突变,研究者怀疑,这是疫苗接种和大规模Omicron感染带来的高度群体免疫带来的选择压力所造成的后果,能够逃逸免疫的突变集中留存了下来。Delta突变株在452位点也有重要的突变,所以许多科学家正在密切关注该位点[4]。何大一认为,这些毒株的出现提示了Omicron变体已经、并将持续进化出更具有传染性和抗体逃逸能力的亚系。图3 Omicron各亚系毒株的刺突蛋白三聚体的表面结构。[11]5月26日发表在bioRxiv上的一篇预印本文章报道,相比BA.2亚株,BA.2.12.1对接种者血清的抵抗能力只强了1.8倍,而BA.4和BA.5的抵抗能力则强了4.2倍,因此后两者更容易造成突破感染。BA.2.12.1、BA.4和BA.5氨基酸位点L452上的突变能够帮助它们逃脱靶向2类和3类受体结合域的抗体。BA.4和BA.5携带的F486V突变能够帮助它们逃脱靶向1类和2类受体结合域区域的抗体,同时也损害了它们对细胞受体ACE2的亲和力。但是,R493Q回复突变又恢复了它们对ACE2的亲和力。现临床使用的治疗性抗体中只有礼来开发的bebtelovimab(LY-COV1404)仍对BA.2.12.1、BA.4和BA.5保持着完全的中和效力。[7]疫苗开发与抗体治疗在实验室研究中,人们感染BA.1后产生的免疫力对新亚系毒株作用很有限,因此不乏有声音质疑莫德纳(Moderna)、辉瑞/BioNTech和其他制药公司正在开发的、针对Omicron的疫苗是否有效。莫德纳已经测试了两个版本的mRNA疫苗,一种包含原始新冠病毒和Beta毒株的序列,另一种包含原始新冠病毒和Omicron BA.1亚系毒株的序列,但还没有报告这两个版本对新亚株的效果。辉瑞/BioNTech也测试了一种加强针和另一种基于BA.1的疫苗的效果,预计六月底才能出结果。FDA会在6月28日分析数据并推荐秋季使用的疫苗。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Duke-NUS Medical School)病毒专家王林发认为,病毒进化的脚步太快了,针对特定亚株的疫苗研发跟不上,未来应对突变株的更好办法可能是针对多种亚系毒株的广谱单克隆抗体鸡尾酒(即联用多种单抗)。已有研究发现,从感染过新冠病毒原始毒株的康复病人血液中分离出来的抗体F61能够中和BA.1、BA.1.1、BA.2、BA.3和BA.4 等五种变体,另一个结合不同抗原表位(epitope,决定抗原与抗体结合特异性的位点)的抗体D2则能够中和除BA.1.1和BA.4以外的几种突变株。如果两种抗体联用,会表现出协同作用,能够在体外中和上述所有亚系[5]。采用这类广谱中和抗体,将会是抗体治疗的主流。对重病易感的人群(包括免疫缺陷的人群)而言,鸡尾酒治疗方法可能提供长达几个月的保护。王林发认为,保护这些易感人群很重要,因为许多研究者怀疑,新的突变株正是从那些长期感染者体内出现的,他们的免疫系统没能够清除病毒。鸡尾酒疗法的主要阻碍是极其昂贵的价格——每人每剂需要1000美元。另外,它的研发周期可能也不短。如果有人能将花费降到50或100美元,鸡尾酒疗法就有可能成为阻止新冠长期传播的有效策略。这甚至可能比不断更新疫苗更划算。预测:下一波疫情虽然在欧洲和北美都发现了BA.4和BA.5突变株,但它们可能不会造成新一波疫情,至少目前不会。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Catholic University of Leuven in Belgium)演化生物学家Tom Wenseleers认为,它们和BA.2亲缘关系很近,而后者刚在欧洲扫荡过一圈,所以那里人群的免疫力可能还很高。因此,它们对欧洲的影响可能会小一些。如果新冠病毒继续沿现在的路径演化,它有可能会变成一种季节性的呼吸系统疾病。新冠病毒感染的模式会变得越来越有迹可循,因为新突变总会利用群体免疫机制的缺陷来入侵,驱动其周期性的传播。科学家们可能越来越准确地预见人群对COVID-19的免疫力的持续时长,以及新一波疫情何时到来。西雅图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in Seattle)的病毒演化生物学家Jesse Bloom则认为,这是一种解读目前疫情观察结果的方式,但我们应该保持谨慎,因为观察时间尺度还太短,不足以外推到更广泛适用的规律。 作者: 2022/06/08 09:00
  • 事发凌晨!男子点了盘蚊香,结果差点出大事… 进入夏天,蚊子可谓是特别活跃嗡嗡~嗡嗡~只要你和它共处一个空间就注定成为它的“大餐”也不知道它们是从哪里学来的隐身术一开灯连影子都找不到这个时候大家会怎么办?当然是点蚊香、喷驱蚊水了很多人和小编一样喜欢点个蚊香把烦人的蚊子赶走因为这是最经济实惠的操作而且效果也还算可以~然而近日一名男子凌晨点了盘蚊香结果差点出大事了!↓↓↓高速交警:能走吧?他腰断掉了,他说他腰断掉了。近日的一个凌晨在杭长高速江西德兴服务区内一名货车司机满脸是血坐在驾驶室不能动弹由于男子伤情较重急需送医高速交警赶紧找来医生用担架将他抬上了救护车据了解受伤男子姓王从浙江宁波运货到江西万年因疲劳在服务区休息那么,他是怎么受的伤呢?江西高速公路公安局直属三分局第三大队民警朱警官介绍当时男子为了防止蚊虫叮咬在车内点了蚊香但因为是雨天,所以他将车窗紧闭了导致一氧化碳中毒迷迷糊糊中,男子意识到自己情况不对劲赶紧开车门自救过程中因为重心不稳摔倒在车外江西高速公路公安局直属三分局第三大队民警 朱定邦:男子被送医院检查后,断了4根肋骨,头部受了皮外伤。所幸经过治疗男子已脱离生命危险这起事件也警醒我们一定要正确使用蚊香江西上饶东信第五医院急诊科董主任表示在点蚊香过程中如果房间密闭,点的蚊香又多可能导致蚊香的浓度过高“室内缺氧可以造成中毒”夏季使用蚊香真的要注意注意再注意啊~由于蚊香燃烧时排放出的一氧化碳量较明火时要多,当窗户紧闭时,空间内氧气含量下降而一氧化碳不断增加,一氧化碳对全身的组织细胞均有毒性作用,尤其对大脑皮质的影响最为严重。所以大家在密闭的室内尽量少用蚊香尽量避免点着蚊香睡觉非要点记得睡前把门窗打开除此以外,蚊香如果使用不当还可能会引发火灾事故!因为点燃的蚊香焰心温度高达200℃—300℃火点周围1厘米处可达130摄氏度高温所以在驱蚊时应当注意把点燃的蚊香放在金属支架上且不要靠近蚊帐、被单、衣服等可燃物人员离开,一定要把蚊香熄灭以免留下后患使用蚊香时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作者: 2022/06/07 10:34
  • 他只有初中学历,却破格成为清华教师 作者: 2022/06/07 10:03
  • @2022高考的你 收下这份高考小贴士 2022年全国高考即将开始,今年将有1193万考生走进考场,迎来他们人生中的一次大考。考前需要做哪些准备,还有哪些注意事项,我们为考生进行了梳理。教育部特别提醒广大考生——饮食篇:科学合理膳食 注意食品安全高考牵动着每一位考生家长的心,有些家长误认为高考前应该给孩子吃大鱼大肉,以此来加强营养。其实,做到营养平衡合理即可,不要太油腻,也不要太新奇,最好选用孩子日常食用的食品。科学合理膳食。考生最好在家、学校食堂或定点的餐饮单位就餐,注重营养均衡。少荤多素,不偏食,忌暴饮暴食。注意食品安全。少生食和吃半熟的食品,不吃油腻、生冷、刺激性大的食品。切忌盲目“换食”。考前切忌盲目改变食物种类,不要轻易尝试以前未吃过的食物,以免引起食物过敏或胃肠道刺激。适量补充水分。夏天天气炎热,考生的饮用水应以白开水为宜,不要喝太多冷饮,以免造成肠胃不适,引起腹泻。如遇高温天气,建议考生适当补充淡盐水,多吃新鲜蔬果,清淡饮食。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减压篇:调节情绪 轻松备考对于考生来说,保持积极阳光的应考心态非常重要。在这里,我们也为正在备战高考的同学们整理了一些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的小方法,希望能给广大考生提供一些帮助。述说分享法。考生可以尝试跟家人、朋友聊一聊自己情绪状态,还可以聊一聊高考结束后的安排。用轻松、快乐的场景转移焦虑情绪,让紧绷的情绪得到适度的释放。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呼吸调节法。深深地吸一口气,然后闭气两三秒,再微微张开嘴巴,缓缓吐气。如此反复做几次,通过深呼吸调节血液循环,减缓心跳速度,使得自己的心情恢复平静。运动释放法。考生可以每天慢跑或者步行半小时,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有助于保持心情愉悦和增强记忆力。喜欢唱歌的同学,还可以通过大声唱一些平时自己喜欢的歌曲,舒缓心情。此外,考生还可以尝试洗浴减压法、凝神静坐法等方式。洗一个热水澡、一个人安心静坐一段时间,也都有助于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教育部发布2022年高考预警信息组织高考作弊,属于严重违法高考期间,常有不法分子在网上发布“助考”信息,宣称能为考生提供考试试题、答案。殊不知,在高考等国家教育考试中组织考生作弊,向考生提供试题、答案,出售、使用无线作弊器材等行为,都是严重违法犯罪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出售、使用无线作弊器材的”“向考生提供试题、答案的”“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都属于违法行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解释》明确,对在高考、研考等国家教育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将直接认定为“情节严重”行为,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替考不是捷径,而是一个“绝境”为让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有的家长想尽各种办法,不惜花重金为孩子找“门路”,甚至找“枪手”给孩子替考。结果人财两空,后果非常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都属于违法行为。而且,代替考试罪是典型的对向犯,刑法同时处罚考生和“枪手”双方行为人,且定罪和法定刑都相同。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心存侥幸带手机,考试作弊毁前程现在智能手机使用已非常普遍,一些考生平时也经常使用智能手机搜题、翻译等功能来辅助学习、提高效率。但如果在考试中使用手机作弊,却是打错了算盘,聪明反被聪明误。高考是法律规定的国家教育考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在考试过程中使用通信设备的,应当认定为考试作弊,其当次报名参加考试的各科成绩无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考生在国家教育考试中携带或者使用考试作弊器材、资料,情节严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认准官方标识,勿信“小道消息”每年考前,网上都会有大量涉考信息传播,各种信息鱼龙混杂。一些个人或培训机构为吸引眼球,借机注册“山寨”公众账号,散布传播非官方来源的“小道消息”并以此谋取利益。根据中央网信办《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任何机构或个人注册和使用的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不得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不得恶意假冒、仿冒或者盗用组织机构及他人公众账号生产发布信息内容,不得编造虚假信息,歪曲事实真相,误导社会公众。对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将依法依约严肃处置。勿信虚假宣传,谨防上当受骗考试“包过保过”、双倍提升、XX天速成,或有独家“内部资源”“命题专家”授课、保证“一次性通过”……这样的口号标语和招生广告,经常出现在各种考试培训机构的招生宣传当中,让不少家长信以为真,实则不同程度存在夸大宣传、虚构师资、价格欺诈、虚假广告等违规违法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含有下列内容:(一)对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位学历或者合格证书,或者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二)明示或者暗示有相关考试机构或者其工作人员、考试命题人员参与教育、培训;(三)利用科研单位、学术机构、教育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人士、受益者的名义或者形象作推荐、证明。网络诈骗要辨别,高考答案不可购每年都会有不法分子在网络平台或通信群中兜售所谓“高考真题”“绝密答案”等,标榜“准确率极高”“违约退款”等诱惑信息,并以“预付订金”等名义要求用户先付款。还有的借传送“样题试卷”的名义向用户电脑或手机发送病毒,套取用户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试题、答案的”,属于违法行为。教育部公布2022年高考举报电话近日,教育部统一公布教育部以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考试机构2022年的高考举报电话。 作者: 2022/06/07 09:51
  • 令人闻“蜂”丧胆的杀人蜂,是如何席卷美洲的?源于一次物种改良 巴西是当今世界上第七大蜂蜜生产国,但是你知道吗,以前的巴西想要吃蜂蜜,可是要完全依赖于进口的。巴西蜂蜜产量的提高是从一次物种改良开始的,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物种改良,一种极具攻击性的蜜蜂出现了,并最终席卷了整个美洲,它就是令人闻蜂丧胆的杀人蜂。巴西地处南美,气候炎热,几乎所有产蜜量大的蜜蜂都无法在这里生活,这使得巴西的蜂蜜完全依赖于进口,一位名为“克尔”的巴西遗传学专家立志要改变这一情况。那么在世界范围内到底有没有能够在热带地区生存的蜜蜂呢?有,就是非洲蜜蜂。非洲蜜蜂适应炎热的气候,且产蜜量还算是不错,唯一的缺点就是攻击性比较强。普通的非洲蜜蜂虽然具有较强的攻击性,但本身毒性不大,所以并不会对人类造成太大的伤害,于是克尔决定将这种蜜蜂引进到巴西,并利用遗传学技术对它们进行改良,力求培育出一种适应热带气候的高产蜜量蜜蜂。于是1956年,克尔将63只非洲蜂王带回了巴西,其中有48只存活了下来,克尔马上对这48只蜂王进行改良,它让这些非洲蜜蜂与产蜜量高的欧洲蜜蜂进行杂交,希望能够借此融合两种蜜蜂的优点。整个改良过程还算是比较顺利,最后有29只蜂王完成了实验并存活了下来。之后就是养殖和观察了,为了避免非洲蜜蜂逃脱,克尔为它们量身打造了特制的蜂箱。蜂王的体型是要显著大于工蜂的,所以克尔只在蜂箱上留了一些小孔,而把大孔用塞子塞上,这样蜂王便没有办法离开蜂箱,而工蜂却可以自由进出。看似一些十分顺利,但只过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意外就发生了,一位养蜂人路过了克尔的养殖基地,他观察了克尔的蜂箱,并发现了蜂箱上的塞子,他心想:“这里的养蜂人一定是个新手”,因为对于普通的密封养殖而言,除非是产卵的季节,否则根本没有必要塞上塞子,于是他自作主张地干了一件好事,把塞子拔了下来,接下来的事情没有一点意外,蜂王逃出了蜂箱,一次物种入侵开始了。如果只是一般的物种入侵倒也没什么,关键是这些非洲蜜蜂在与野生的巴西本地蜜蜂杂交之后,成为了一种毒性极强的新物种,这种新物种极具有非洲蜜蜂极强的攻击性,又具备了较大的毒性,于是很快便令人“闻蜂丧胆”,这种蜜蜂也有了个新名字,那就是“杀人蜂”。杀人蜂真的能杀人吗?在这种杀人蜂的体内有两个独立的腺体,当它们准备攻击的时候,两个腺体中的毒液会进入毒囊进行混合,融合成一种极具毒性的毒液,毒囊通过导管与蜂针相连,毒液可以通过蜂针注入到被攻击者的体内。这些毒液会导致被攻击者的红细胞破裂,破裂的红细胞会释放出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堵塞肾小管,从而引发急性肾衰竭。如果只是攻击性强、毒性大,那还好说,最关键的是这种杀人蜂可以对人进行持续性的攻击。普通的蜜蜂只能以生命为代价进行一次攻击,因为它们的蜂针存在倒钩,在刺入人体之后,便没有办法拔出,所以蜂针会留在人的体内,而蜜蜂的内脏也会因此而被蜂针带出,蜜蜂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但这种杀人蜂不同,它的蜂针上没有倒钩,所以不仅不会因为攻击而死亡,反而还能够连续发起进攻,而且这种杀人蜂从不单独行动,当有人惹恼了它们,总是会遭到蜂群的围攻,这无疑是致命的。一般而言,一个成年人只要被这种杀人蜂蛰5次以上,便很快会因为急性肾衰竭而死亡,基本上很难救治,由此可见,叫它们“杀人蜂”一点也不为过。杀人蜂的产卵没有季节的限制,一直母蜂一年可产卵2000枚,所以它们只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就席卷了巴西全境,之后迅速向周围扩散,现在无论是南美洲,还是北美洲都已经可以经常见到这种蜜蜂的身影了。毫无疑问,杀人蜂席卷美洲的例子就是一次可怕的外来物种入侵,不过对于巴西人而言,倒是有一点好处,那就是蜂蜜产量的增加。在杀人蜂最初泛滥的日子里,为了杀灭它们,可是着实废了一番功夫,但最终却是徒劳无功,之后随着巴西人对于这些非洲蜜蜂习性的熟悉和养殖技术的提升,克尔最初的意愿还是实现了。 作者: 2022/06/07 09:43
  • 火烧赤壁,除了靠算计,还得靠演技 作者: 2022/06/07 09:14
  • 疫情下的个人防护,从这份洗手攻略开始!                                     作者: 2022/06/07 09:10
  • 活久见!体重6000吨,活了上万年!最终却被慢慢吃掉… 本文专家:李庭,植物保护专业硕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本文审稿:史军,植物学研究员,中国植物学会科学传播工作委员会成员植物,在地球上随处可见,我们与它的关系也息息相关。提起植物,在你脑海中首先会出现什么?道路两旁笔直成荫的杨柳树,还是美化办公家居环境的那些小绿植?今天(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我们要介绍三种植物:第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树——潘多颤杨林第二个是身边很常见的银杏第三个是拇指大小的“侏儒”睡莲但你知道吗?这些美好的植物正在慢慢消失……不要等它们灭绝了,我们再以抱歉的方式重新认识它们。01活了上万年,体重6000吨的这种树正在被慢慢吃掉在美国犹他州有着这样一种世界上最大的树——潘多颤杨林,称其为美国的40大奇迹之一。这种树和其他树不太一样,并非单株个体,而是一片颤杨林,里面所有的树木由一株雄性颤杨无性繁殖出来。这些树木的树根全都盘根错节,绵延43.6公顷,拥有47000多株树干,形成一片巨大的颤杨林。由于所有树根相互连接,且又来自同一个祖先,每棵树木的基因都相同,所以从生物学角度上看这整片颤杨林就是一棵树。据研究发现,潘多颤杨林已存活14000年,体重约为6000吨。至今没有任何树木能和它相提并论,从这个角度来说,潘多颤杨林是地球上最大且活得最久的树。潘多颤杨林是自然史上的一个奇迹,已在其自身树林里构建起一个丰富的生态系统。尽管通过各种手段对其进行了保护,但规模仍在不断缩小:林内生态系统不平衡随着世界的发展,砍伐树木、占据林地和捕猎动物等人类活动也日益增多。一些害怕人类的食肉动物被迫迁移,其余的食肉动物也陆续被人类捕杀,而失去了食肉动物的威胁,食草动物的数量便快速增多,导致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的数量无法处于平衡状态。而食草动物由于数量过多,潘多颤杨林里的有限的植被根本无法满足,于是很多刚长出来的幼嫩树苗很快被吃掉,从而导致潘多颤杨林‍几乎无法长出新的树木,林内传承出现断绝。自身抗病能力不佳潘多颤杨林里面所有的树木都是由一株雄性颤杨无性繁殖出来的,林内其他树木长时间以来,在很大程度上都保持了与这株母体雄性颤杨相同的抗病能力,这些树木很难使得自身的抗病能力也跟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一些植物病害变异后危害能力更强,不断侵袭潘多颤杨林,导致树木逐渐枯萎死亡。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复杂的气候变化潘多颤杨林在14000年前就已经存在,而那个时代正是地球末次冰期,气温极低,环境严寒。潘多颤杨林正是在这种寒冷的气候生长壮大,早已适应了当时寒冷的气候环境。然而如今由于工业发展过快,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导致产生气候变暖等复杂气候。而长时间适应了寒冷天气的潘多颤杨林会很难适应这种复杂的气候,导致很多树木无法继续生长,逐渐老化死亡。02如此常见的银杏树,为什么说它濒危了?从生物分类上看,根据进化关系,很多生物在演绎过程中都存在亲缘关系,会有同纲或同目的物种。然而银杏在纲目科属种的生物分类上,只有银杏一个类别,与其他的植物都不存在任何的亲缘关系,属于“独门独户”植物。一旦人类没有保护好银杏,导致其发生灭绝,地球上再无其他植物可以代替银杏,因此,银杏极为稀缺。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此外,濒危植物的判断标准不能单单从物种的存在数量上看,更要看物种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野生种群的分布情况。尽管银杏树很常见,但绝大多数都是人类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进行栽培的,比如扦插和分株等,以无性繁殖的方式繁殖的银杏很大程度上都保留了母体的基因及性状,其后代的基因和性状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从整体上看,还是只有一株银杏树。很多科学家长时间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寻找,都极少发现有野生银杏种群的存在,由此可见,银杏基因遗传多样性可能已经的走上了灭绝之路,因而银杏也成为了濒危物种,亟待人类保护。03拇指大小的“侏儒”睡莲,也挣扎在灭绝的边缘“侏儒”睡莲也叫卢旺达睡莲,起初该物种只生长在非洲卢旺达一个山谷温泉里,所以也被成为“温泉睡莲”。1987年时,一名德国植物科学家在当地进行植物科研考察任务,偶然间发现了这个新睡莲物种。卢旺达睡莲是世界上体积最小的睡莲,其叶片的的直径最短只有1厘米,开的花极小,甚至可以放在手指尖上,而同样是睡莲的王莲的叶片直径最长却能达到3米以上,与此相比,卢旺达睡莲显得十分的娇小。微博截图与其他睡莲栖息地不同,卢旺达睡莲喜欢生长在水分充足,但又带有泥土的潮湿地带,同时该睡莲也是目前记载到唯一已知可生长在泥土的睡莲。它的花色为白色,雄蕊为黄色,直立于叶面数厘米之上,颇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高贵之气。然而在2000年,由于卢旺达当地居民为了农业灌溉,无规划的将提供给卢旺达睡莲生长的水源截断,导致唯一能够生长卢旺达睡莲的栖息地的水源逐渐枯竭,缺少了水源,许多野生卢旺达睡莲纷纷死亡,以致于卢旺达睡莲再无野生品种。因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将该物种列为野外灭绝。幸运的是,在灭绝前,已有科学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采集了多个样本,进行人工栽培。不过其繁衍工作一直不顺利,许多科学家做了无数尝试,最后通过改变水中气体浓度的方法进行培育,终于将卢旺达睡莲从灭绝的边缘挽救回来。潘多颤杨林、银杏和卢旺达睡莲只是我们看到的一个缩影地球上还有很多自然宝藏正因生态环境被破坏离我们而去有的甚至已经灭绝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从你我做起 作者: 2022/06/06 09:01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