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中国
  • 他只有初中学历,却破格成为清华教师 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涌现出无数鼓舞人心的英雄模范,他们在各个学科领域展露才能,从事着最前沿、最尖端的科学研究,为科学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一代又一代奋斗者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书写了壮丽的篇章。华罗庚先生所写下的课外读物曾为中小学生打开数学殿堂的大门,他自学成才的故事也鼓舞着无数青年学生。这位“人民的数学家”为祖国的数学事业贡献出了毕生的精力,直至今日,他的格言仍然悬挂在每一所中小学校的走廊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们。 作者: 2022/06/06 09:00
  • 妈妈一直要求你坐的时候身体挺直,居然是错的?没想到危害这么大 原标题:六月观星指南:“超级月亮”、流星雨添色最美银河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日消息,进入六月,银河开启最美观测季。在绚烂璀璨的银河下,群星争相迎来高光时刻,“超级月亮”、流星雨接连助力添彩。随着北半球入夏,星空也进入季节交替。北斗七星的“斗柄”开始指向南方,预示着星空之夏的到来。入夜,美丽的银河从东南方升起,进入最佳观赏期。织女星、牛郎星、天津四组成的“夏季大三角”闪亮登场。在银河的照耀下,群星开始紧密“约会”。月亮也加入天宇秀,竞相展示最美的一面。进入六月后,凌晨东方天空的行星“追逐赛”仍在继续,这次相合的是美丽的金星和遥远的天王星。6月11日,金星合天王星登场。专家介绍,由于天王星的亮度处于肉眼可见的极限,很容易湮没在众星之间。只有当天王星靠近其他明亮天体时,才是寻找它的最好时机。在本次金星合天王星期间,明亮的金星将成为寻找天王星的“明灯”。6月14日,一轮“超级月亮”将现身天宇,这是本年度“第二大满月”。届时,只要天气晴好,公众有机会举头即见“一轮圆月落玉盘”。圆月谢幕,神秘的水星紧接着登上天宇“舞台”秀身姿。16日,水星将迎来今年第二次西大距。感兴趣的公众通过明亮的金星及星图软件,就可以捕捉到鲜露真容的神秘水星。6月23日,在南极洲和南太平洋将发生月掩火星,其他地区则可以看到近距离的火星合月。当日凌晨1时后,一轮残月将携手红彤彤的火星从东方升起,火星的亮度达到0.5等,无论是用肉眼或望远镜观测都非常漂亮。随着月亮继续运转,月姑娘26日来到金星附近,昴星团也加入了这场天宇聚会。金星、月亮、昴星团接连跃上地平线,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由于这三个天体都比较明亮,摄影爱好者不妨用相机记录下这难得一见的画面。27日,水星“补位”昴星团,继续与金星、月亮在天宇形成“铁三角”。找到这幕“双星伴月”则略具挑战性,取决于能否顺利找到水星以及天公是否作美。月底,天宇播出精彩花絮——六月牧夫座流星雨将迎来极大。通常,该流星群活跃期在6月27日到7月5日之间。根据预报,今年该流星雨不会迎来大规模爆发,但因其亮度高且月相适宜,感兴趣的公众可以尝试在绚烂银河下,捕捉属于夏日的闪闪流星。 作者: 2022/06/02 15:14
  • 六月观星指南:“超级月亮”、流星雨添色最美银河 原标题:六月观星指南:“超级月亮”、流星雨添色最美银河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日消息,进入六月,银河开启最美观测季。在绚烂璀璨的银河下,群星争相迎来高光时刻,“超级月亮”、流星雨接连助力添彩。随着北半球入夏,星空也进入季节交替。北斗七星的“斗柄”开始指向南方,预示着星空之夏的到来。入夜,美丽的银河从东南方升起,进入最佳观赏期。织女星、牛郎星、天津四组成的“夏季大三角”闪亮登场。在银河的照耀下,群星开始紧密“约会”。月亮也加入天宇秀,竞相展示最美的一面。进入六月后,凌晨东方天空的行星“追逐赛”仍在继续,这次相合的是美丽的金星和遥远的天王星。6月11日,金星合天王星登场。专家介绍,由于天王星的亮度处于肉眼可见的极限,很容易湮没在众星之间。只有当天王星靠近其他明亮天体时,才是寻找它的最好时机。在本次金星合天王星期间,明亮的金星将成为寻找天王星的“明灯”。6月14日,一轮“超级月亮”将现身天宇,这是本年度“第二大满月”。届时,只要天气晴好,公众有机会举头即见“一轮圆月落玉盘”。圆月谢幕,神秘的水星紧接着登上天宇“舞台”秀身姿。16日,水星将迎来今年第二次西大距。感兴趣的公众通过明亮的金星及星图软件,就可以捕捉到鲜露真容的神秘水星。6月23日,在南极洲和南太平洋将发生月掩火星,其他地区则可以看到近距离的火星合月。当日凌晨1时后,一轮残月将携手红彤彤的火星从东方升起,火星的亮度达到0.5等,无论是用肉眼或望远镜观测都非常漂亮。随着月亮继续运转,月姑娘26日来到金星附近,昴星团也加入了这场天宇聚会。金星、月亮、昴星团接连跃上地平线,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由于这三个天体都比较明亮,摄影爱好者不妨用相机记录下这难得一见的画面。27日,水星“补位”昴星团,继续与金星、月亮在天宇形成“铁三角”。找到这幕“双星伴月”则略具挑战性,取决于能否顺利找到水星以及天公是否作美。月底,天宇播出精彩花絮——六月牧夫座流星雨将迎来极大。通常,该流星群活跃期在6月27日到7月5日之间。根据预报,今年该流星雨不会迎来大规模爆发,但因其亮度高且月相适宜,感兴趣的公众可以尝试在绚烂银河下,捕捉属于夏日的闪闪流星。 作者: 2022/06/02 15:12
  • 3人去世,这病可"人传人"!近期高发!千万要小心 章志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科主任医师,教授邓宝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科主任医师,教授夏季,又到了各类蚊虫的活跃期。其中,就包括这样一种小小的虫,它常出现在草林茂盛的地方,虽然个头很小,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夺命吸血虫”,悄无声息地钻到人体内吸血,看着像个芝麻粒大的小黑点,但严重可致命。这个虫子就是蜱虫。就在最近,跟蜱虫有关的新闻也引发人们的关注和警惕。小小的蜱虫究竟长什么样?为何能致人死亡,甚至出现人传人的情况?被咬后如何处理?这篇实用的文章,建议认真阅读。小小的蜱虫,究竟是啥?蜱虫,俗称狗鳖、牛虱、草爬子。常常隐藏在浅山丘陵的森林、草丛、牛羊皮毛间。它生长的每个阶段都必须以吸血为生。没吸血时,其腹背是扁平的,仅有芝麻粒般大小,吸血后变得如黄豆大小,大的甚至可达指甲盖大。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蜱虫叮咬一般选择皮肤比较薄弱的部位,如人和动物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等处。被咬后危害有多大?有哪些症状?蜱虫叮咬的危害并非吸血这么简单,而在于其吸血过程中所传播的疾病。在自然界中,蜱虫是仅次于蚊子的第二大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媒介,其携带的病原体可以超过上百种,包括病毒(如出血热病毒、森林脑炎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细菌(布鲁氏菌、土拉弗朗西斯菌)、寄生虫(巴贝虫、泰勒虫)、立克次体、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人粒细胞无形体以及毒素等,其中十几种病原体可致人体生病。每年4-10月是蜱媒疾病的高发期。我国近年来流行较为广泛的几种蜱媒传染病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虫病)、森林脑炎、莱姆病、斑点热等。其中蜱虫病在我国最为常见,河南、山东、辽宁、安徽、湖北、浙江为高发省份。此病常以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及胃肠道不适等为主要特征,部分病例可有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肢体抖动、行动困难等。叮咬处局部皮肤可以出现红色的丘疹,斑疹或风团样皮疹。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老人和小孩等身体抵抗力比较弱的人群被叮咬后极易引起严重症状,病情可能进展更迅速。感染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蜱虫病”的病原体)的少部分病例可发展为重症而死亡,据统计,目前该病的平均死亡率为7.3%,最高死亡率可达30%。除了人类,动物亦可感染该病毒。蜱虫病有人传人风险?答案是肯定的。与确诊患者无防护措施的直接接触的确会引起人传人现象,直接接触确诊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也会导致相关蜱媒疾病的传播。即便患者去世后,无防护下近距离接触尸体同样存在被感染的风险。除了蜱虫叮咬和接触病患血性分泌物可以发生感染外,极个别情况下该病通过气溶胶传播亦存在可能。一旦被咬伤如何处理伤口?切勿生拉硬拽蜱虫在叮咬时,将包含口器的头部深深扎进皮肤。如果用手或工具使劲硬拽虫体,一方面会导致虫体破裂刺激蜱虫分泌更多的毒液;另一方面容易将蜱虫头部残留在人体内,这样反而有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用酒精麻醉蜱虫可以先用酒精麻痹蜱虫,将镊子贴近皮肤,夹住其头部,慢慢向上提起(拉不动切勿用力猛拽),取出后及时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进行专业消毒处理以及抗炎治疗,可将蜱虫放到密闭容器,如空矿泉水瓶内,以便就医时为医生诊治提供帮助。持续观察蜱传病原体部分潜伏期可长达1个月,取出虫体后,切记持续观察,若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红斑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如何避免蜱虫叮咬1去户外之前,可在衣物上喷洒含菊酯成分的驱虫喷雾。2野外游玩时,尽量避免到植被多、草丛和树木茂盛的地方,或尽量减少驻留时间。3注意穿长衣长裤,并扎紧袖口、裤腿处和腰部,穿着浅色衣物有助于蜱虫的及时发现。4野外游玩回家后要及时洗澡,并且要认真检查身体或衣服上是否有不正常的“黑点”。5如果携带宠物野外出游,回家后亦要检查宠物身体上是否有蜱虫,以免感染主人。蜱虫最大的危害往往在于我们对它的危险性认识不足,甚至被咬了也毫不在意。一旦被感染,可能会错过最佳救治时机。希望大家通过这篇文章对小而危的蜱虫及蜱媒疾病多一些了解。 作者: 2022/06/02 15:12
  • 国际儿童节丨愿我们永远童心未泯、初心未改! “童年”是我们一生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的年纪也是无数人心中最难以割舍的一段时光你的童年是什么样的?是守着电视机等你最爱的动画片吗?(图片来源:新华社)可能还有像模像样的“绝交信”用圆珠笔在手腕上画的手表几毛钱一个的雪糕和那些年一起在操场上疯跑的小伙伴……(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童年离我们越来越远但那些放肆去闹的日子那些开怀大笑的瞬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底也成为我们最纯粹柔软的一部分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愿我们都能像孩子一样快乐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愿我们永远童心未泯永远初心不改!(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儿童节也是全球父母节其实,“六一”不仅是属于儿童的节日,2012年,联合国宣布每年6月1日为“全球父母节”以感谢所有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奉献!(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小朋友们马上就要进入暑期模式,如何预防顽皮好动的孩子们受伤呢?家长们要提前做好儿童安全教育工作,帮孩子度过安全有意义的假期~童年虽回不去,但童心可以不泯。愿你我能始终留住最清澈的眼眸、最美好的梦想,风雨里像个大人,阳光下永怀赤子之心。 作者: 2022/06/01 15:42
  • 为什么很多吸烟者并不会得肺癌? 吸烟是导致肺癌的第一大危险因素,仅在美国,烟草制品就导致了高达 90% 的肺癌死亡。毫无疑问,保护自己免受肺癌侵害的最安全方法是避免吸烟。但与此同时,并非所有的吸烟者都注定会患上癌症,这也是事实。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大部分吸烟者的,并不会得肺癌?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要戒烟呢?得肺癌的那个人又不一定是我。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根据不久前 Nature Genetics 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Single-cell analysis of somatic mutations in 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 in relation to aging and smoking),一些吸烟者之所以不会患肺癌,可能是因为这些人具有通过限制致癌突变来保护他们免受肺癌侵害的强大机制。也就是说,尽管有些人大量吸烟,但他们却能够健康存活很长时间,这是因为他们的身体设法抑制了吸烟引起的进一步突变积累。这种突变的抑制,可能源于这些人拥有非常强大的机体系统,来修复 DNA 损伤或解毒香烟烟雾。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吸烟就无害。恰恰相反,这项研究科学地证实了,吸烟会通过增加细胞突变频率来增加肺癌风险。那些长期或大量吸烟者,之所以没有患上肺癌,可能仅仅是因为他们身体“特殊”,或者仅仅是因为“幸运”而已。(来源:Pixabay)正如研究论文通讯作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医学、流行病学、人口健康以及遗传学教授 Simon Spivack 所说,“这可能被证明是朝着预防和早期发现肺癌风险迈出的重要一步,远离当前与晚期疾病作斗争所需的艰巨努力,毕竟大部分医疗支出和痛苦都发生在晚期疾病中。”这就好比酒精是一级致癌物,但有些人的基因导致了其“解酒”能力比较强,所以有的人长期喝酒也并不一定会患肝癌胃癌等,但有的人“解酒”能力比较弱,喝酒的危害也就更大,患癌的风险也就更高。而针对吸烟者的这一发现,可以帮助识别那些面临更高患病风险的吸烟者,从而对其特别密切监测,尤其是规避吸烟等行为,降低患癌风险。吸烟、突变与肺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吸烟通过触发正常肺细胞中的 DNA 突变而导致肺癌。“但这在我们的研究之前,一直无法证明,因为没有办法准确量化正常细胞中的突变。”该研究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爱因斯坦医学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单细胞组学中心分子遗传学教授 Jan Vijg 表示。几年前,Vijg 博士克服了这一障碍,开发了一种改进的方法来对单个细胞的整个基因组进行测序。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可能会引入难以与真正突变区分开来的测序错误——在分析含有罕见和随机突变的细胞时,这是一个严重的缺陷。Vijg 等人通过开发一种称为单细胞多重置换扩增(SCMDA)的新测序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正如 2017 年 Nature Methods 中报道的那样,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并减少测序错误。为了探究吸烟、突变与肺癌之间的深层关联,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使用 SCMDA 比较了两种类型人的正常肺上皮细胞的突变情况。“这些肺细胞可以存活数年甚至数十年,因此会随着年龄和吸烟而积累突变。”Spivack 说,“在所有肺细胞类型中,这些是最有可能发生癌变的细胞类型。”(来源:爱因斯坦医学院)研究对象包括 14 名从不吸烟者,年龄在 11 至 86 岁之间;19 名吸烟者,年龄在 44 至 81 岁之间,这些吸烟者最多每年吸烟 116 包(一包/年等于每天吸一包烟每年)。首先,研究人员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突变(单核苷酸变异和小的插入和缺失)会在非吸烟者的肺细胞中积累,但是,在吸烟者的肺细胞中发现了更多的突变。研究人员表示,正如先前假设的那样,这在实验上证实了吸烟会通过增加突变频率来增加肺癌风险。这也可能是为什么很少有非吸烟者会患肺癌,而 10% 到 20% 的终生吸烟者会患肺癌的原因之一。注意,这里很明确地证明了,吸烟会通过增加突变频率来增加肺癌风险,并解释了10% 到 20% 的终生吸烟者会患肺癌,而非吸烟者很少会患肺癌。(来源:WHO)紧接着,研究的另一个发现是,肺细胞中检测到的细胞突变数量随吸烟数量呈直线增加,而且据推测,患肺癌的风险也的确增加了。但有趣的是,在暴露吸烟超过23包/年后,细胞突变的上升停止了。即,严重的吸烟者并不一定会持续增加突变负担。数据表明,尽管这些人大量吸烟,但他们可能存活了这么长时间,因为他们的身体设法抑制了进一步的突变积累。这种突变的平稳可能源于这些人拥有非常熟练的系统来修复 DNA 损伤或解毒香烟烟雾。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吸烟者并不会得肺癌。因此,对于这项学术研究而言,研究人员的结论是,这一发现导致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我们现在希望开发新的检测方法,可以测量某人的 DNA 修复或解毒能力,这可以提供一种评估肺癌风险的新方法。”Vijg 表示。再给你一个戒烟的理由世界无烟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在 1987 年创立的,第一个世界无烟日是 1988 年 4 月 7 日。现在每年的 5 月 31 日就是世界无烟日。世界无烟日的意义是宣扬不吸烟的理念。而每年皆会有一个中心主题,表示一个在该年在关于烟草和不吸烟方面特别值得关注的话题。世界各地都会为响应而在当日举办不同类型的宣传活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 2022 年世界无烟日全球宣传活动的主题是“烟草:对我们环境的威胁”。此次宣传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对烟草种植、生产、销售和浪费对环境影响的认识。这将给烟草使用者一个额外的戒烟理由。(来源:WHO)烟草业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当于 8400 万吨二氧化碳。它加剧气候变化,降低气候适应能力,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系统。每年约有 350 万公顷的土地因种植烟草而遭到破坏。种植烟草导致森林砍伐,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为种植烟草而砍伐森林的做法助长土壤退化,使土地支持其他作物或植被生长的能力下降。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促进司司长 Ruediger Krech 博士表示:“吸烟对环境的影响给我们这个星球本已稀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系统增加了不必要的压力。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危险,因为大部分烟草生产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你抽的每一支烟实际上都是在燃烧本来就稀缺的资源,燃烧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负担落在最无力应付的国家身上,利润则被总部设在高收入国家的跨国烟草公司拿走。由于大约 90% 的烟草生产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烟草对不同社会经济群体的影响极不均衡。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许多农民和政府官员将烟草视为可以带来经济增长的经济作物,但是,粮食不安全加剧、农民经常持续负债、患病和贫穷以及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普遍的环境破坏等长期后果完全抵消了这种作物的短期现金收益。烟草业还投入大量资金“洗绿”其破坏环境的做法,包括报告环境影响和资助环境领域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和组织。由于缺乏客观数据,也由于国际和地方层面立法有限和不一致,他们的烟幕确实起了作用。一个故事最后,我们来讲一个关于烟草的故事——1558 年,远航南美洲的水手们将烟草种子带回欧洲,欧洲殖民者大面积种植烟草,并开启烟草贸易,烟草消费随之传遍世界。之后的四百多年里,人们深信吸食这种高度成瘾的东西有助于健康,甚至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美国,各地杂志的彩色插页广告中仍能看到大量“吸烟有益健康”的激情宣传。1950 年,两位学者在《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发表文章《吸烟与肺癌》,第一次将吸烟与肺癌联系起来。而在接下来的 70 年来里,世界各国各界仍就烟草在科学与迷信、健康与利益之间展开了持久的拉锯和斗争。图 | 众所周知,烟草公司不能做广告,但能花钱展现“吸烟很酷”,这也成为暴利的烟草行业公开的秘密直到今天,“吸烟有害健康”才成为全球医学界的定论和全社会的共识。但即便如此,在今天如果你想在路上劝一个吸烟的人,仍然有被打的风险。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今天在全球 75 亿人口中烟民人数仍高达 10 亿,其中中国吸烟人数 3.16 亿人,为世界第一;每年中国烟民消费约 5000 万箱卷烟,占世界烟草市场的 44%。与之呼应的是,全球每年约有 800 万人因吸烟而死亡,数以亿计的人因烟草而罹患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而中国作为全球卷烟消耗最大的国家,与烟草有关的疾病每年造成 110 万人死亡。 作者: 2022/06/01 15:33
  • “日月同辉”、自带“充电宝”!它究竟有多牛? 近日,我国首座吸收“日月之精华”的新型电站——潮光互补型光伏电站,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为何说是“吸收日月之精华”?简单来说,是因为这个发电站将太阳能和月亮潮汐能都充分利用了起来,可谓是实现了“日月同辉”。它具体优秀在哪里?又有哪些“黑科技”? 作者: 2022/06/01 15:27
  • 这些总被你嫌弃的器官,能在关键时候救你一命! 【写在最后】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丑陋厌恶的心理知之甚少。但也有诸多研究表明,人类认为丑陋的东西,往往和疾病相关。例如一些和病理特征相似的躯体和五官,甚至一些含有潜在疾病风险的物体。有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当人们看到丑陋的人脸、丑陋的动物,甚至一些在较小程度丑陋的建筑物,都会引起厌恶,甚至主动回避的情绪反应。尤其是当一个人存在和疾病相关的症状时,这种丑陋判断更加的明显。大脑的这种机制,提醒我们注意并回避可能造成的病原体感染。其实这不难理解,早期人类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并不知道病原体的存在。在面对流行疫情时,大多数人都被病原体杀死,但那些因为排斥丑陋面孔的人,却因为远离病原体而有幸活了下来。整个人类进化史上,面临着无数的流行疫情,在反复淘汰的过程中,最终活下来的是我们那群有着天生厌丑心理的祖先。 作者: 2022/06/01 15:24
  • 2022年5月“科学”流言榜:室外消杀有必要吗?空气炸锅做菜会致癌?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记者与编辑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的支持。1.饮用牛奶会导致未成年人性早熟流言:牛奶中含有雌激素,会导致未成年人性早熟。(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真相:只要是购买的正规厂家牛奶,不必过于担心雌激素问题。牛奶中的雌激素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奶牛产奶过程中自然分泌的天然雌激素,另一种是人为添加的雌激素。天然雌激素在牛奶中含量很低,对人体也没有危害。其实,肉类、豆制品等食物都含有天然雌激素或类雌激素,母乳中也含有雌激素,含量往往比牛奶还高。而对于人为添加的雌激素,我国《兽药管理条例》对雌激素药物有着明确的规定,相关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不得检出。牛奶不仅能补钙,还能够提供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B2,牛奶中的乳糖还能够促进钙、铁、锌等矿物质的吸收。有多项研究显示,牛奶及其制品的摄入可增加儿童、青少年以及绝经后女性的骨密度,有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2.城市地下水位越高越好流言:城市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质恶化、水源枯竭等环境问题,所以我们应该保持地下水位越高越好。(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真相:地下水位过高,同样可能给生产生活带来不可预估的负面影响。就城市而言,水位过高的确容易威胁到城市地下交通和城市建筑安全。因此地下水位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维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事实上,随着近年来水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一些地下水位上升的城市已经出现了“奇怪的现象”。去年夏天,河北省某市就出现了泉眼复涌、机井冒水,甚至有部分小区地下车库出现了涌水的现象。专家研判分析后认为,这与地下水位回升有密切的关系。除城市建筑之外,地下水位持续上涨也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危害,甚至会造成土壤盐碱化。在我国北方地区,因为持续日照时间长,相对湿度低,地下水位如过高浸漫到地表,经过光照水分蒸发,留下的就是盐渍,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形成了盐碱地。北京在上世纪70年代初,地下水位也一度很高,郊区出现了盐碱地现象。为了让地下水位下降,保证粮食种植安全,通过打井抽水等方式进行控制,才让地下水位有了下降趋势。由此可见,合理的地下水位,是有上下限变化阈值区间的。地方管理部门应当加强监测水平,要做好“双控”工作,既要控制地下水取水总量,保持在合理开采范围内,也要把地下水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方向下,盲目追求地下水位上升。3.“秒睡”的人睡眠质量更好流言:比起入睡有困难的人群,有的人一躺到床上就能快速入睡,这是睡眠质量好的表现。(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真相:睡眠方式和时间需要根据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调整,可以以早上起床人是否舒服、精神状态如何来做初步判断,不能只看入睡的快慢。其实,有时候“秒睡”“入睡快”未必表示睡眠没问题,反而是疾病征兆。比如有很多患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人,看上去睡眠很好,躺在床上就“秒睡”,睡觉就打呼噜,但这不是“睡得香”的表现。睡眠期间发生呼吸反复暂停,长年累月下来,身体各重要部位缺血缺氧,容易诱发脑血管病、心梗、呼吸系统疾病等。鼾症就像睡眠中的“沉默杀手”,长期嗜睡或肥胖且经常打鼾者要及时就医,排除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如果能够排除这些疾病因素,那么对健康的人来说,能“秒睡”就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了。4.封控/管控区需开展大范围室外消毒流言:新冠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染能力更强,因此在封控、管控区展开大规模的室外消杀很有必要。(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真相:无论封控区还是管控区,均不需要对室外环境进行大范围消毒,避免过度消毒。“消灭杀”是卫生防疫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可有效控制病毒传播途径。现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同时单位空间里的病毒量越高,被感染的概率也就越大。在局部空间及时消杀,能最大程度降低感染的风险。尤其是在公共场所,比如机关事业单位、医疗机构等,实行例行的消杀就异常重要。但是在自然环境中,新冠病毒不能存活或存活的时间极短,因此基本不会造成疫情的传播。在户外紫外线环境下病毒存在的可能性极低,若非受到病毒污染而必须消杀,对这些外部环境实行大面积消杀并无必要,既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增加社会恐慌情绪,还会影响环境。5.展示IP属地会泄露隐私流言:各大网络平台纷纷上线的“IP属地”功能,会泄露用户的隐私,留下安全隐患。(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真相:平台展示用户“IP属地”,境内只展示到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境外展示到国家(地区),不会再显示出更具体的地理位置信息。因此,不必担忧展示用户“IP属地”会泄露个人隐私。其实,泄露隐私的担忧是混淆了用户“IP属地”与“IP地址”的概念。但即便知道了具体的IP地址号,查询时主要显示的也是国家 / 地区 / 城市、经纬度、IP 主机名称、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等信息,而使用者姓名、准确地址、电话号码等可直接定位到个人的信息,仅靠 IP 地址难以获得。相比之下,IP属地指IP运营商所属省份,指向的是网络接入设备的位置而非人的位置。IP属地信息涉及用户数量庞大,少则几百万上千万人,多则近亿人,属地信息的颗粒度不足以通过省份直接推到个人特定身份,识别率还是相对较弱的。6.空气炸锅做的菜致癌流言:空气炸锅就是“智商税”,做出来的菜会致癌。(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真相:空气炸锅实质上就是一种“高效率烤箱”。因为采用了强制热空气对流,所以加热效率比普通烤箱要高。但是,它对食物的影响,归根结底也还是通过空气进行加热。从这个角度说,空气炸锅“可能会产生致癌物”,但其他类似的烹饪方式,比如油炸、烤箱、烧烤,也都会产生;如果考虑产生的量,空气炸锅甚至可能还要少一些。总之,空气炸锅是一种比较方便的“高效烤箱”,用它来制作食物没有什么问题。7.自热米饭里的大米是假的流言:电饭锅煮饭至少半个多小时,自热米饭加热15分钟就能熟,显然用的是假米饭,而且毫无口感可言。(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真相:自热米饭用的都是真大米,只不过为了让人们可以更快入口,选用的是重组米。自热米饭之所以很快就能熟,是因为事先对大米进行了浸泡、蒸煮、离散、干燥的工艺。处理过的脱水大米(含水量降到10%以下),在常温下可以长时间储存,加热起来也快很多。但对比普通的米饭,自热米饭的口感和香气均有所下降。很多厂商为了还原大米本来的口感,会把天然的大米或者碎米磨成米粉,加入魔芋精粉、食用玉米淀粉等,再把它重新压制成大米的形状,这就是所谓的重组米。采用重组米的米饭口感不一样,是因为生厂商在加工的过程中增添了粘合剂,有的还会添加一些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增加米饭的营养性。其实相比较而言,重组米不仅更容易熟,也比普通米饭更容易消化。8.加碘盐会导致甲状腺结节流言:如今随着海产品等食物越来越丰富,食盐加碘已经没有必要,多吃加碘盐还会导致甲状腺结节高发。(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真相:即便临海城市的人,海产品丰富,仅靠食物依旧吃不够碘(成年人每天需要 150 微克碘),食盐加碘仍然是有必要的。近年来甲状腺结节高发的主要原因,不是民众碘吃得太多,而是医学检查的进步和普及,让原本没发现的结节被看到了。我国相关研究表明,碘充足和碘过量地区,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分别是21.8%和20.7%,并无太大差异,没有看到多补碘增加甲状腺结节的情况。碘与很多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呈U型曲线的关系。碘多、碘少都会增加甲状腺疾病的发生率。但这里的“碘多”上限很高(每天 800 微克),日常饮食并没有那么容易过量。相比之下,碘缺乏比碘过量更容易发生,危害也更大。我国给盐中加碘这一举措,减少了缺碘相关的智力发育迟缓、孕妇早产流产、胎儿先天畸形、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流行疾病,极大地改善了我国人民碘营养不良的状况,实现了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所以,全民食盐加碘很有必要,是保障公共健康的重要政策。 作者: 2022/06/01 09:49
  • 地球越来越热,人类还能延续多久?关键还得看自己 如不加以改变,100年内将出现毁灭性灾难。凭现在的人均寿命,看本人这篇回答的读者谁也难活过100年,不出意外的话,都能寿终正寝。因此,这100年说的不是现在的读者,而是人类的命运,或者说我们后代的命运。这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绝非口说无凭。如果人类作死的节奏再不收敛,这个预言就可能变成事实。人类自身导致的毁灭至少有两点,一是温室效应;二是瘟疫和战争;自然灾害的毁灭则有太阳剧变、小行星撞击、超级火山爆发和超级地震等。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人类的生存与毁灭问题。温室效应已经严重威胁人类生存/所谓温室效应就是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越来越多,导致地球无法散热,平均气温不断升高。可能有人认为,升高个几度有什么关系,无非是冬天更不冷了,热天再热点,冬天不用暖气了,夏天多开开冷气不就解决了。其实这种认识是十分浅薄的。所谓温室效应,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提高几度的问题,而是对地球整个气候调节系统的破坏问题,其危害是呈指数级上升的,到达一个临界点,整个气候系统就会崩溃,就会出现冷的地方奇冷,热的地方奇热,旱的地方奇旱,涝的地方奇涝。那时的地球就会成为:沿海城市全部被淹没,冷死人和热死人成普遍现象,极端风暴频发,绿草茵茵的米粮仓变成沙漠,而沙漠却变成了泽国。由此,人类不得不为了躲避灾难而大迁徙,几十亿人成了逃荒难民,现代文明完全被摧毁,瘟疫和饥饿让人类濒临灭绝。科学研究认为,地球平均气温只要升高6℃,物质大灭绝就不可避免,人类很难幸存。自从人类工业化以来,地球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1℃,各种灾难已经开始降临,主要表现为:南北极冰盖急速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大洋环流改变,淡水减少,极端气候涌现,森林大火频发,热带雨林正在消失,生物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等。所谓气温上升6℃只是一个极限,灭绝不一定要等到极限才会到来。科学模型显示,地球平均气温升高3℃是一个阈值,也就是临界点。到达这个临界点,地球气候自我调节机制就会崩溃,很快就会到达极限,灭绝无法逆转的到来。如果人类不立即刹车,改变过去的行为习惯,也就是减少碳排放,修复环境,3℃的阈值将在本世纪末到来。这个时间只有不到80年,比我前面说的100年更快。这正是现在全世界都在讲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的原因。得到这个共识的是因为联合国根据科学界呼吁推出的《巴黎协议》,也就是2016年几乎全世界所有国家都签署了的气候变化协定。协议的核心内容,就是在本世纪末将温度上升控制在2℃以内,可见导致温度上升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关系到人类的生死存亡。但迄今为止协议执行效果并不乐观,因为根据目前科技水平,少排放意味着经济发展的让步,许多国家为了让别人少排放一点,自己多排放一点正在争得你死我活。有的地方还在打仗,硝烟弥漫性命难保,还谈得上什么环保和低碳?所以,温度上升的遏制目标恐怕很难实现,本世纪末温度上升很可能超过3℃。这预示着下个世纪将是一个悲催的时代,我们当然可以寿终正寝,但我们的子孙后代很可能要面临极度的生存困境。由此,全球科学家时隔25年发出两封对人类的公开信,声嘶力竭地呼吁和警告:留给人类的时间不多了!这些在我过去的文章中已经多有阐述,点击蓝字链接就可以看到,这里就不多扯了。战争和瘟疫可能会让人类消失得更快/这次的新冠病毒已经导致600多万人死亡,这似乎只是病毒小试牛刀,说明人类的自保能力还很脆弱。许多瘟疫的流行都与人类恶劣的生活习性有关,未来肯定还会有更大的瘟疫出现,人类是否能够躲过呢?美国科幻电影生化危机似乎早就给人类提了个醒,会不会是一个语言呢?这里就不展开说了。人类总不会汲取教训,有些人似乎总觉得灭亡得不够快,过不了一段时间,就会闹出一些威胁人类生存的幺蛾子。尤其是那些反人类的毒菜者,总想着多霸占一点别人地盘,多奴役控制一些别人,采用的方式就是恐吓杀戮和使用战争机器。希特勒就是如此,他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数千万人死于战争,也导致德国死亡人数超过1000万,最终自己也被毁灭;还有不少这样的毒菜者,如土耳其的恩维尔·霍帕夏、巴基斯坦的葉海亞·汗、日本的东条英机、柬埔寨的波尔布特等,这些恶人每人都屠戮了成百上千万人。这种人不会绝种,因为到处都有他们生存的土壤,当今还有许多人为这种人渣唱赞歌就是铁证。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战争武器的提升,出现这种人导致的祸害就会更大。我无意评价俄乌战争谁更“正义”,但现在已经出现了核恐吓,就已经不是一国或两国的事情了。如果核战一旦打响,绝不是某有核国家一家唱独角戏,各有核国家一定会登台入戏,支持的反对的在混乱中开战,核战就不再是阴影,而是遍地开花。一些专家多次鼓噪,现在世界上核武器存量足以毁灭地球若干次。这种说法当然不科学,因为对地球本身来说,核弹只能是给它挠痒痒,人类拥有的核弹全部爆炸,地球还会照样转,转它几十亿年。但人类与生态就不一样了,可能会受到毁灭性打击。据世界权威机构统计,全世界拥核国家合法非法的一共有9个,拥有的核弹头总量约13000多枚,最大的核弹为千万吨级,最小的核弹约为2万吨级,如果平均按50万吨计算,则总当量约65亿吨TNT,一般认为不会超过100亿吨TNT当量。也就是说摊到75亿人口头上,每人差不多顶着1吨炸药。这样,如果真的发生全球性核战,所有核弹都动用了,每个人头上那一吨炸药都炸了,那就人渣也不会剩下。但核战争不可能会在每个人头上平均分配一吨炸药,攻击的主要目标一般为军事和工业基地,大城市恐怕都将被摧毁。这样人口的损失可能很快达到40~50%,差不多一半人没了。而且一切科技文明几乎都被摧毁了,人类将回到刀耕火种时代。有人可能认为,只要有地有水,就可以活下去。但现在的人类不要说没了许多高科技,就是没了电、没了自来水、没了种子和化肥、没了机械化电动化灌溉,能养活几人呢?即便能够养活一些人,这些人能逃过核冬天吗?所谓核冬天,是指核爆炸发生后,大量烟尘注入到12公里以上的平流层,从而阻挡了太阳能量对地表的辐射,导致地表气温下降,让地球数年处于黑暗和严寒之中。没有了太阳的光合作用,首先导致植物大量死亡,接着食草动物灭绝,而依靠吃食草动物肉生存的食肉动物也跟着灭绝。而核冬天的严寒则导致大量饥饿瘟疫中的人口冻死。有人可能认为,人类是杂食动物,且有智慧可以挖洞躲藏,但在饥寒交迫中能坚持多久呢?大家自己想吧。天灾和地灾的毁灭无法预料/天灾大致有:太阳突然爆发、小行星撞击等情况;地灾主要是地震和火山爆发。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太阳和地球都很温和和照顾,数十万年来虽然有不少各种各样的天灾和地灾,但还没有出现像6500万年前10公里级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或者像奥陶纪伽马射线暴袭击,导致85%物种灭绝这样的灾难。但未来会出现吗?很难说,明天或后天或未来几十年,只要有一个10公里级小行星撞击,就有可能导致人类灭绝。太阳一直很平稳,几十万年来,似乎顶多爆发几个大点的耀斑,没有对地球造成很大灾难,这并不能说忍了几十亿年的太阳不会突然爆发一下。美国有部科幻片叫《神秘代码》,就是一次超级耀斑爆发形成的太阳风暴摧毁地球的故事,那种能量摧毁了地球数百米深的所有生命,人类和生命躲无可躲,只有部分人类被外星人救走,留在地球的人类全部毁灭。地球表面是由巨大的板块构成,这些板块一直在漂移,在板块的接缝处火山和地震频发,这些年来虽然地震和火山爆发也曾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灾难,但似乎都只是一种量变,正在积蓄力量。未来的板块大碰撞的质变肯定会出现,只是时间难以预料。质变的结果就是全球性超级火山爆发或超级地震发生。64万年前爆发过的黄石公园这个超级火山,会不会再次爆发,由此催动全球火山爆发呢?这是全球科学家都在密切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据模型推算,仅黄石火山的岩浆全部释放出来,就可以覆盖3850万平方公里的地表,厚度可达1米;而火山灰会进入平流层遮蔽阳光,导致地球暗无天日数年,地球温度降低15℃,有些地方会突降30℃,造成比核冬天还可怕地灭绝性灾难。因此,人类能够活多久,真的无法预料。我们只能珍惜当下,努力发展科技文明,不断提升人类抵御天灾地灾的能力,或者说发展出逃出地球外星殖民的能力。现在正在积极探索的火星移民,就是为了让人类这筐鸡蛋不要只放在地球一个篮子里,火星殖民成功后,当摧毁一个星球生命的大灾难降临时,才有机会保存一些人类种子,让人类得以延续。因此,这个世界上就有人在搬砖维持生计,有人却“杞人忧天”高瞻远瞩地干着许多人不理解的科学事业,其实殊途同归,都是为了更好地活下去。只有不断发展科技文明,提升人类抗击灾害的能力,人类活下去的机会才会越来越多。就说这些,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讨论,谢谢阅读。 作者: 2022/06/01 09:40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