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中国
  • 你相信催眠有奇效吗? 催眠暗示会带来不寻常的深刻体验,例如无法认出自己的映像。© Emmanuel Lafont/BBC利维坦按:当代学界对于催眠有争议是件好事(比如有人认为催眠有助于被催眠者形成错误的记忆),不过,排除掉那些江湖郎中的伎俩,催眠疗法之所以受人诟病,也的确与人们对它的历史认知有关:很多人总觉得催眠和巫术、迷信有关。要摈除这些偏见并不容易,这需要我们不断有可以接受的更新研究成果出现,好在随着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进步,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到了催眠对于我们在很多领域的重要性。本文作者和很多人一样,在接受催眠前,对于这种疗法持好奇又怀疑的态度,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名从事科学健康报道的记者,她对于如何相对客观地来呈现和还原那段催眠的主观体验十分谨慎,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催眠负面作用的一些隐忧,使得这篇文章的视角更为全面清晰。当大卫·斯皮格尔(David Spiegel)得知下一个病人正在等他时,他不需要问房间号,因为沿着走廊走到中途就能听到她发出的喘息声。进入病人的房间,他看到一个16岁的红发女孩直挺挺地坐在床上,指节发白,因哮喘发作喘不上来气。她的母亲在旁边哭泣。这是该女孩数月来第三次因哮喘住院。1970年,斯皮格尔是一名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儿童医院进行儿科轮训的医学生。作为培训的一部分,他还参加了临床催眠课程。这名年轻的哮喘患者的医疗团队成员已经试图通过注射肾上腺素来扩张她的气道。两次注射后,女孩的症状并没有得到缓解。斯皮格尔不知道还能做什么。他问女孩:“你想学习呼吸吗?”女孩点了点头,于是斯皮格尔催眠了他的第一个病人。一旦女孩进入了催眠所特有的恍惚状态,斯皮格尔就准备进行暗示——催眠治疗的“活性成分”,通常是一段会引起无意识反应且措辞谨慎的陈述。但当女孩平静而专注地坐在床上时,斯皮格尔想知道他应该给出什么暗示。他们的催眠课还没有讲到哮喘。斯皮格尔回忆这个案例时告诉我:“所以我自己临时想了一些。我说,‘你每次呼吸都会更深一点,更容易一点。’”即兴催眠发挥了作用。不到五分钟,病人的喘息停止了,她躺回床上,呼吸舒适而平稳。她母亲也不再哭了。大卫·斯皮格尔认为,催眠可以成为一种有效且廉价的医疗方式。© Peter DaSilva这对医生和病人来说,都是一次有着重大影响的经历。女孩长大后成为了呼吸治疗师,而斯皮格尔则开始了临床催眠的职业生涯。在接下来的50年里,他会继续在斯坦福大学创建综合医学中心,据其估计,已有7000多名病患曾被他催眠。﹡﹡﹡乍一看,催眠似乎是那些无用的心理现象之一。但它之所以如此有趣,是因为它经常发挥作用。对许多人来说,进入催眠状态,集中注意力,倾听暗示,就足以使暗示成为现实。当一个被催眠的人听到催眠师说他们的手臂将开始自主移动时,手臂的确会“乖乖听话”。当他们听到自己交错的手指将无法分开时,手指就像用胶水粘在一起。当他们听到无法认出镜子里的自己时,他们会看到一个似曾相识的陌生人透过玻璃模仿其动作。(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13546805.2011.582287)如果催眠能够暗示慢性疼痛会减弱,或者焦虑会逐渐消失,催眠就会成为一种有价值的治疗工具。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催眠对许多经历疼痛、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紧张的分娩和生产、肠易激综合征和其他疾病的人是有效的。对于其中一些情况,催眠在成本、疗效和副作用方面优于标准疗法。(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49763418304913)(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0207144.2019.1613863)(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jts.22077)(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266613820300395)(pubmed.ncbi.nlm.nih.gov/25858661/)但是,尽管对催眠的治疗价值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对其在大脑中的机制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但临床催眠的应用却非常缓慢。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一种常见的误解,即催眠不过是舞台上魔术师的小把戏。斯皮格尔说:“催眠仍然带有诡异的色彩。人们要么说它没用,要么说它很危险,没有什么介于两者之间的认知。然而这两者都是错的。”催眠的起源类似催眠的做法已经在世界各地的许多文化中存在了数百年。从南非使人神志昏迷的传统疗法,到盛行于西伯利亚地区、韩国和日本的萨满教,再到北美本土医学,许多做法都利用了身体在类似催眠状态下的能力。(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14635240.2016.1142063)(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0029157.1967.10402550?journalCode=ujhy20)(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14635240.2016.1142064)西方世界的催眠术在欧洲和北美的发展稍晚,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1775年,德国医生弗朗茨·梅兹梅尔(Franz Mesmer)推广了动物磁性理论。梅兹梅尔认为,一种看不见的磁性液体流经人体,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和行为。一位梅氏通磁术师对一名女性施展动物磁力疗法。© wikimedia梅兹梅尔致力于操纵这种流体,并改进了一种后来被称为“梅兹梅尔催眠术”的技术。他在哈布斯堡帝国(Hapsburg Empire,即由哈布斯堡家族构建起的横跨欧洲大陆数国的王朝,18世纪末统治领域大致涵盖了奥地利与匈牙利等国,译者注)和后来在巴黎当医生时发现,当他全神贯注地凝视患者时,有时会做一些动作,例如将自己的手从患者的肩膀向下顺到手臂,就能取得治疗效果。他很快就因此而闻名,并变得古怪——在巴黎,他的沙龙“昏暗而富有暗示性:拉着窗帘,铺着厚厚的地毯,墙上挂着和占星术相关的装饰”,斯坦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杰西卡·瑞斯金(Jessica Riskin)这样写道。“梅兹梅尔身着淡紫色塔夫绸长袍,令人印象深刻。”(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978-0-387-70967-3_22)尽管梅兹梅尔很受欢迎,但动物磁性很快就过时了,不过梅兹梅尔所探索的现象在19世纪以一个新名字重获关注:催眠。一系列杰出的医生相继提出了关于催眠本质的理论——将催眠与其梅兹梅尔式的起源分开。最著名的是,西方心理疗法的奠基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根据“安娜·欧”【(Anna O),本名伯莎·帕彭海姆(Bertha Pappenheim),奥地利犹太女权主义者,弗洛伊德的合作者约瑟夫·布鲁尔(Josef Breuer)在1880-1882年间对其进行了催眠治疗】等患者的病例报告做出了一些他最著名的分析。弗洛伊德后来放弃了催眠,转而选择其“自由联想”技术,但在此之前,催眠疗法已经奠定了西方心理治疗的基础。(pubmed.ncbi.nlm.nih.gov/20166775/)(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7351690.2018.1480225)正当医生们探索催眠的治疗潜力时,它也在舞台上声名鹊起。臭名昭著的当红催眠师在欧洲巡回演出,暗示参与者模仿一只鸡,让其变得像木板一样僵硬,或者让其目睹圣母玛利亚的幻影。(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nr.2017.0011)(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nr.2017.0009#d3e401)19世纪80年代,关于催眠的公开辩论不断升温,而后一些国家开始颁布法律来规范其使用。随着世纪之交的临近,人们对催眠的深远影响的担忧达到了沸点。1894年9月,22岁的艾拉·萨拉蒙(Ella Salamon)在一个偏远的匈牙利城堡中被一位玄虚术士催眠后死亡。这个故事在欧洲和北美的医学界以及大众媒体中引起了极大反响。(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57/9780230235359_16)三个月后,在德国,想要治疗胃痛和头痛的女爵海德薇·冯·泽德利茨·诺伊基希(Hedwig von Zedlitz und Neukirch)会见了一位名叫切斯拉夫·钦斯基(Czesław Czyński)的“磁性治疗师”。据称,治疗师多次在治疗中使用催眠术引诱女爵,最终促成了一场虚假婚姻,这引起了德国贵族的恐慌。(女爵数月来一直认为她真的爱上了钦斯基,他有着迷人的眼睛、浓密的头发和洁白的牙齿)。同年,乔治·杜·莫里埃(George du Maurier)的畅销小说《软帽子》(Trilby)塑造了一个虚构的催眠师斯文加利(Svengali)。这本书和关于钦斯基案的新闻报道一同成为了公众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据说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像这样的丑闻促使医生们努力与舞台催眠师和玄虚术士划清界限,并使自己的工作合法化。许多医生认为催眠根本不应该由非专业人士进行。(pubmed.ncbi.nlm.nih.gov/21062797/)一个多世纪后,这种矛盾仍未解决。我采访过的许多学术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都坚持认为,非专业催眠是有风险的,其名声阻碍了催眠术在医学上更广泛的应用。但是,关于催眠临床疗效的文献越来越多,对其脑机制也有了新的认知,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正在努力恢复催眠的名誉。(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635845/)梅兹梅尔的古怪实验遗留下来的是一系列万花筒般的庞杂研究——从20世纪中叶混合催眠、浓酸和蛇的天马行空般的实验,到发表在顶级医学期刊上的关于催眠作为无药物止痛的有效手段的研究。在筛选这些研究之前,我决定亲自体验一下催眠。(pubmed.ncbi.nlm.nih.gov/10801169/)舞台催眠可能涉及动物模仿之类的暗示,但学者们担心其潜在的有害后果。© Emmanuel Lafont/BBC一个周一下午,当我走近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认知神经科学家德文·特胡恩(Devin Terhune)的办公室时,我很紧张,原因有二。首先,我以前从未被催眠过,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已经与几位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交谈过,但对理论的了解并没有让我准备好接受实践。有些人说催眠期间会有深刻的体验,从灵魂出窍到产生幻觉。其次,也有可能发生完全相反的情况,我会闭着眼睛坐20分钟,对任何催眠暗示都没有反应。只有大约10-15%的人被归类为“高度可催眠”群体,他们对大多数催眠暗示都有反应。在催眠领域被称为“高度”,意味着该群体在催眠过程中有着强烈的,有时甚至是深刻的体验。然而,大多数人的反应则较为平和。这些中度可催眠人群可能会对一些催眠暗示做出反应,但却无法通过更具挑战性的测试。其余的10-15%的人则被称为“低度可催眠”群体。该群体可能对某几个简单的暗示有反应,甚至根本没有任何反应。研究表明,无论高低,你的催眠敏感度水平将伴随终生,很难改变。斯坦福大学1989年的一项研究测试了50名心理学新生的催眠敏感度,并在25年后对他们进行了重新测试。虽历经多年,老同学们的分数仍非常稳定,甚至比智力等其他个体差异更稳定。(pubmed.ncbi.nlm.nih.gov/2926631/)这种特征背后的原因仍是新兴的研究领域。有迹象表明,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一种神经递质(化学信使)与催眠敏感度有关。初步研究表明,一种名为COMT的基因参与了多巴胺的代谢,但研究结果莫衷一是,尚未出现清晰的基因图谱。(pubmed.ncbi.nlm.nih.gov/29319456/)(pubmed.ncbi.nlm.nih.gov/25084618/)另一种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也与催眠敏感度有关。斯皮格尔、丹尼尔·德苏扎(Danielle DeSouza)及其同事在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发现,高度可催眠人群在被认为与催眠密切相关的脑区,具有更高水平的神经递质GABA。该脑区,即前扣带皮层,还与认知控制和意志相关。GABA对脑细胞有抑制作用,因此德苏扎和斯皮格尔认为,脑区中GABA含量越高,越容易进入催眠状态。(academic.oup.com/cercor/article/30/6/3644/5763072)也有一些与催眠敏感度有关的人格特征指标——但不是在“大五”人格层面上:无论是外向或内向、宜人性高或低、神经质或情绪稳定、开放或封闭、谨慎或冲动,任何维度都既有“高度”也有“低度”可催眠的人。然而,特胡恩说,一些细微特征更常见于高度可催眠群体——如更有想象力,对环境线索更敏锐,更追求自我超越。有趣的是,我采访的催眠研究人员描述了几个常见于高度可催眠群体的特征。他们会因全神贯注于一本书而忽略了周围环境,或者会因电影中的惊吓镜头而大声尖叫。在去特胡恩办公室的路上,我想起了有一次我沉迷于阅读娜奥米·阿尔德曼(Naomi Alderman)的小说《力量》(The Power),在伦敦坐反了地铁,结果上班第一天就迟到了。我还想到,自从我在观看极其恐怖的电影《哈利·波特与密室》(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时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尖叫后,我就一直避免在电影院观看任何稍带恐怖色彩的影片。我想知道自己究竟能否被催眠。无意识反应特胡恩办公室的灰色沙发上放着一个大靠垫,摆放的位置好像随时可以支撑昏昏欲睡之人的脑袋。房间里还有一个显眼的普通黑色盒子,有点像超大的鞋盒。这两样东西是唯一能将该办公室与位于伦敦南部的金史密斯学院里无数其他学者的办公室区分开来的物品。特胡恩在这里研究了意识的多个方面,从催眠到元认知,这些都是他的实验道具。在征得我的同意后,特胡恩进行了一些基本测试以了解我的催眠敏感度。他在沙发对面的白板上画了一个小点,将其称之为“目标”,并请我聚焦于它。我照做了,然后他开始用缓慢、稳定的声音读稿子:“我会帮助你放松,同时我会给你一套指令,帮助你逐渐进入催眠状态。继续密切关注目标。请盯紧它。盯着它的同时,仔细听我说话。如果你愿意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如果你专注于目标和我说的话,你就能进入催眠状态……”几分钟后,我闭上了眼睛,感觉很放松。异常放松。我首先是从我的脸上注意到了这一点,因为我习惯性的社交微笑消失了。然后,我感觉到肩膀上的紧张感有所缓解,肩膀下垂,离耳朵又远了些。我向后靠在脑后的垫子上。我很放松,但我仍然能意识到正在发生的事情,我的头脑不是完全空白。偶尔会有一些想法在我脑海中闪现(“我现在真的被催眠了吗?如果我想的话,我可以清醒过来吗?”,“我能感觉到心脏的跳动,我是不是太急于让催眠生效了?”,“这种感觉有多奇怪?我能控制它吗?”)。我尽量不去在意这些原地兜圈子的想法。特胡恩提醒我只专注于他的声音,精神干扰就会减少。特胡恩说:“首先,我想让你伸出手臂,与肩膀同高。”我等待着手臂自主移动,但是它一直垂在我身侧。我立刻感到一丝失望(“哦不,我完全无法被催眠吗?”)。特胡恩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用平静、耐心的声音说:“这还不是暗示,别担心,你可以像平常一样把手臂伸向前方。”(“哦,好吧,所以我可以有意这样做。”)我主动伸出手臂。“要开始了,”他说。© Tenor现在,真正的暗示来了。“我要你密切关注你的手——感觉如何,手上发生了什么。注意你的手是否有点麻木或刺痛。轻轻用力,确保手腕不弯曲。密切关注你的手。想象手里拿着很重的东西,比如一本沉重的书。非常非常重。把书拿在手里。现在你的手和胳膊感觉非常沉重,因为书的重量压下来了。”不知从哪里来的,但它就在我手中。我仍然闭着眼睛,惊叹于它的重量。这感觉就像我伸出的手中真的有一本厚厚的书——我能分辨出它不是一本真正的书的唯一方法是,我的手掌没有其封面的触感。“它变得越来越重,你的手臂越来越低,越来越重,越来越重,越来越重,越来越重,你的手向下,向下,一直向下……”事实也确实如此。特胡恩还没有完成这个暗示,我的手就落到了沙发上。我听到了从他办公桌方向传来的铅笔在纸上划动的声音。我仍然感到平静和放松,但我脑海中的某个地方发出了很轻的声音:“哇!”接下来是另一个测试——特胡恩要我把手臂向前伸直。他说:“这次我想让你想象你的手臂变得无比僵硬。”我的肘部仿佛是用干燥的碎木头做的。这种感觉并不像厚重的书那样强烈,但当我试图弯曲肘部时,肯定能感受到阻力。过了一会儿,我能冲破阻力,这种感觉就会缓解。但有点儿费劲。然后又进行了几项测试——特胡恩暗示我入睡,并做一个关于催眠的梦。我昏昏欲睡,一些转瞬即逝的画面在脑海中飘过。有那么一瞬间,一只白色的苏格兰猎犬在一片绿地上玩耍——但这不是一个完全成形的梦,更像是入睡前的思想游离。我不知道苏格兰猎犬与催眠有什么关系。接着,特胡恩告诉我,他正在播放《铃儿响叮当》(Jingle Bells),一开始音量很小,然后他会逐渐把音量调大。除了窗外树木在风中的沙沙声,我什么也没听到。结束前,我们又做了另外两个测试。首先,我伸出双手,就像在一臂之遥拿着一个足球。特胡恩暗示我的双手正被一种不可抗力分开。这种感觉有点像隐形球实验(一种将想象的隐形球利用肢体表现出来的肢体开发活动,译者注),但更强烈。这一次我很好奇,如果我略有抗拒会发生什么。我试着将手掌合拢,但这个暗示难以抗拒。几秒钟后,我的双臂已完全向两侧展开了。在最后一项测试中,特胡恩暗示我的左臂变得极其沉重,我必须尽力将左手抬离大腿。这和我试图弯曲肘部一样困难——很艰难,但我还是将手抬起了几英寸。测试结束,特胡恩从20慢慢地倒数到0,让我脱离催眠状态。数到5时,我睁开了眼睛。我感到有些头晕,好像睡得太久,醒得太快了。催眠敏感度存在个体差异,就像智力一样,因人而异。© Emmanuel Lafont/BBC特胡恩告诉我,根据测试结果,他估计我基本属于催眠敏感度正态分布的中间区段。我表现出强烈反应的测试(伸手感觉重物和感受将双手分开的力量)是对大多数人都有效的。特胡恩说,大约90%的人都会对重物测试有感觉——甚至他本人也有感觉,而他属于低度可催眠群体。至于我苦苦挣扎的测试(僵硬手臂测试和沉重手臂测试),能对此做出反应的相对少见。另外两项测试则非常困难——很少有人会根据暗示来按指令做一个生动的梦,更少有人能听到安静房间里播放的《铃儿响叮当》。即便几率很低,但我仍有可能属于高度可催眠群体,所以特胡恩做了这两个极难的测试。还有一些他没有进行的测试。其中之一是失认症,其暗示是让人忘记某个简单物体的名称和用途,比如一把剪刀。特胡恩向我展示了他本来为了这个测试所做的准备——我之前就注意到的黑色盒子上放着一把剪刀、一些胶带、一支笔和一把尺子。他会让我指出哪个是剪刀,高度可催眠的人是无法做到的。如果你递给他们一张纸,并让他们以纸为对象使用剪刀,他们会感到困惑。另一项测试是催眠失忆症,测试者被暗示忘记催眠期间发生的一切。但特胡恩发现,能对此类测试做出反应的人十分罕见(约12%)。据统计,如果你以前从未被催眠过,你的经历很可能与我的颇为相似。催眠结束后,我乘火车回家。在火车上,我仍然有着残留的平静感,琢磨着刚才发生的事情。尽管我感觉很真实,但对于将主观报告作为科学证据的可信度仍持良性的怀疑态度。催眠与我经历过的其他任何事情都不一样,我也很想更客观地描述我在催眠过程中所感受的一切。(www.nature.com/articles/nrn3538)被催眠的大脑著名的斯特鲁普实验(Stroop test)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证据。该实验衡量的是,当字意和文字的颜色不一致时,人们识别文字颜色的困难程度。例如,想象一下用蓝色墨水写“红”这个字,人们识别墨水颜色所花的时间要更长一些;如果是用与字意相应的红色墨水,所花时间会较短(读者可以自行测试)。(faculty.washington.edu/chudler/java/ready.html)当被催眠者接收到他们不再能识文断字的暗示时,文字变成了无意义的图形——因此他们能更快地识别与字意不匹配的书写颜色,因为他们不再被字意分散注意力。(pubmed.ncbi.nlm.nih.gov/12470132/)在斯特鲁普实验中,颜色的名称是用一种与字意不匹配的墨水颜色书写的——这可能是催眠状态下具有启发性的实验。© Emmanuel Lafont/BBC与无意识反应相比,当某人被要求“假装”时,其大脑活动似乎也存在差异。在一个小型实验中,研究人员使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PET)研究了12名健康受试者,以测量其大脑各部分的代谢活动。在一组测试中,受试者被要求假装无法移动腿部。在另一组测试中,相同的受试者被催眠并被暗示他们的腿已经瘫痪。脑成像研究显示,在这两种情况下,被激活的大脑区域有所不同。(pubmed.ncbi.nlm.nih.gov/16571568/#affiliation-1)后来的一项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催眠与假装的问题,这次使用了核磁共振扫描仪,该扫描仪能在观察软组织时提供更多细节。这一次,研究人员发现,受试者的运动皮层——大脑中控制身体运动的区域——在催眠状态下会被激活。这表明被催眠的人确实在尝试移动肢体,尽管结果都一样,他们并没有比假装肢体瘫痪的人做出更多的运动。(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684790/)那么,被催眠的大脑有什么特征可以解释催眠反应的特殊感觉和体验吗?这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但已有几个备选答案。斯皮格尔说,在大脑的突显网络(包括前脑岛和前扣带回皮层的脑区,这一区域可以调控我们的主观感受,译者注)中可以找到部分答案。该网络帮助我们识别值得关注的周围环境——从时时刻刻充斥着我们大脑的大量感官数据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在一项实验中,斯皮格尔和其同事催眠了高度可催眠和低度可催眠的受试者,同时扫描了他们的大脑。催眠过程中,高度可催眠人群的突显网络活跃度更低。斯皮格尔说:“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你对其他可能发生的事情就不那么担心了。它允许你与世界的其他部分断开连接。”(www.sciencedirect.com/book/9780128045930/salience-network-of-the-human-brain)(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365296/)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催眠过程中强烈的专注感,但你的身体在无意识地做出反应的奇怪感觉又作何解释呢?特胡恩说,最有力的证据来自于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休息时最活跃的大脑区域。他说:“人们认为该网络与自相关心理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如白日梦、走神等。”(www.annualreviews.org/doi/abs/10.1146/annurev-neuro-071013-014030?journalCode=neuro#_i9)© Board Certified Hypnotist特别是内侧前额皮层(该网络的一部分)被认为在催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胡恩说:“这一区域似乎与自相关处理、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以及控制自己思想的能力有关。这些都是在催眠诱导下可能被抑制的过程。”由于默认模式网络的活跃度暂时受损,人们可能很难将自己视为有意识的个体。这可能是你对自己的身体没有完全自主权的特殊感觉的根源。许多研究都发现了默认模式网络的这一部分在催眠中的相关性,但特胡恩补充道:“有时我们不知道因果关系是什么。”例如,内侧前额皮层也与推断他人的心理状态有关。这可能是被催眠时,你恰好也在想着测试者并猜测他们在想什么。“但这是最有力的证据,”特胡恩总结道,“这是自相关处理和元认知的缩减。”从实验到临床当学术界的实验者们梳理出催眠的运作细节时,临床医生正利用其效果进行医学治疗——正如他们几百年来一直在做的那样。也许催眠的最佳医疗用途是在无药物干预的情况下缓解疼痛。许多荟萃分析(分析一系列综合研究结果并评估每项研究的质量和设计的学术论文)已经发现了一致的结果。最近一项针对45个催眠止痛试验的荟萃分析显示,被催眠的受试者比大约73%的对照组中的受试者体验到了更有效的疼痛缓解。21世纪初的两项荟萃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催眠优于标准护理,并敦促将其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如你所料,催眠的效果其实大相径庭——根据85项对照实验研究(包括特胡恩所做研究)的综述,催眠敏感度越高的人,其疼痛减轻的效果越明显。(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0207144.2021.1920330)(doi.org/10.1037/0033-2909.129.4.495)(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0207140008410045)© Online Psychology Degree Guide一些最令人兴奋的发现是在慢性疼痛领域——持续三个月以上的疼痛。在英国,13-50%的人经历着慢性疼痛,而在美国,这一比例约为三分之一。全球有近20亿人患有复发性紧张性头痛,这是最为常见的慢性疼痛。就其性质而言,慢性疼痛尤其难以用药物来治疗,因为阿片类镇痛药易成瘾,产生副作用,并会导致阿片类药物泛滥。催眠已被证实可以降低疼痛强度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干扰,一项针对9个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发现,接受8次及以上催眠治疗的患者,其疼痛明显有所缓解。(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14976342200080X)2000年,斯皮格尔对241名在无全身麻醉的情况下接受侵入性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了催眠止痛的随机试验。患者被分成三组:一组接受标准护理,一组配有提供额外帮助的专业护工,一组接受催眠。这三组患者都配有一个按钮,他们可以通过按钮自行服用芬太尼、强效阿片类止痛药和咪达唑仑(一种导致嗜睡和健忘的药物)的混合剂。手术前、中、后每隔15分钟,患者要对其感受到的疼痛和焦虑水平进行评分,评分范围从0(平静、无痛)到10(深度恐惧、焦虑和疼痛)。(pubmed.ncbi.nlm.nih.gov/10801169/)标准护理组使用的芬太尼和咪达唑仑的剂量是专业护工组和催眠组的两倍以上。标准护理组的手术时间也是最长的(平均78分钟),催眠组的用时最短(平均61分钟)。斯皮格尔说:“催眠组的焦虑水平为零。手术时的麻烦大大降低。”令他沮丧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临床催眠的应用并没有明显提升。斯皮格尔现已开发了一款名为Reveri的自我催眠应用程序,他希望该程序能让循证催眠疗法更广泛地应用于那些想要获得催眠治疗的人。既然催眠治疗对越来越多的疾病有效,为什么这种做法的主流化进程仍如此缓慢?胁迫问题大多数保留意见并不是因为缺乏催眠有效性的证据,而是对催眠反应的无意识本质产生的担忧和误解。特胡恩说:“这是最普遍的误解之一:如果你跟随我的指令进入催眠状态,我就可以控制你,让你做坏事。但鲜有证据予以证实。”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认知科学教授阿曼达·巴尼尔(Amanda Barnier)在一项巧妙利用明信片的研究中探讨了这个问题。她将受试者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是高度可催眠人群,她给了这组受试者一大堆明信片。这组受试者在催眠诱导后,被暗示在接到巴尼尔打来的电话前,要每天给她寄一张明信片。(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11/1467-9280.00052)巴尼尔从第二天开始收到明信片,并且之后明信片一直源源不断被寄来。当巴尼尔最终再次召集这些受试者时,他们的反馈很有趣。巴尼尔回忆道:“接受催眠的人说,‘天呐,这根本不受我的控制。即便下着大雨,我还是会出去给你寄一张明信片,我无法控制自己。我是迫不得已的。’”但实验并没有就此结束。巴尼尔还使用了一个对照组,这些人没有被催眠,只是被要求每天给她寄一张明信片。“我说,‘我是一名博士生,正在写论文。这里有一些明信片,你们能每天给我寄一张吗?’”或许令人惊讶的是,这组人也按要求做了。当巴尼尔打电话给他们谈及这段经历时,他们的反应平平。“他们说,‘好吧,你好像很失望。’”巴尼尔由此得出结论,被催眠的受试者并没有被强迫去做任何他们原本没准备去做的事情——即使他们可能会有这种感觉。在道德规范较为宽松时期进行的早期实验发现,更极端的要求也会引发类似的反应。1939年,一项实验令人震惊不已。被深度催眠的受试者受到暗示,要徒手抓一条大型菱纹响尾蛇。实验者告诉受试者这只是一卷绳子。其中一人按要求去抓它,但被一块玻璃阻挡了,另一人从催眠中醒来并拒绝了该要求。另外两名被催眠的受试者甚至在没有被告知这条蛇是一卷绳子的情况下,仍然伸手去抓它。然后,实验者又暗示其中两位受试者,他们对实验助手将其置于如此危险的境地感到愤怒,他们忍不住朝助手的脸泼浓硫酸——两名受试者都照办了(耍了个花招,真正的硫酸被换成了颜色相同的无害液体)。(psycnet.apa.org/record/1988-97797-000)未被催眠的对照组也参与了实验——但大多数人止步不前,因为害怕,他们不愿靠近那条蛇。1952年的另一项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但后来的调研指出,对照组没有被置于与催眠组相同的压力之下,这使得两者间的比较变得不公平。1973年的一项实验试图对此问题做出更彻底的研究,它将被催眠和未被催眠的受试者置于平等的地位。实验者暗示一组被催眠的大学生,让他们走出校园,售卖他们以为是海洛因的东西,而对照组是在未经催眠的情况下被要求售卖——两组受试者都照做了。但实验者遇到了麻烦,因为其中一名受试者的父亲是学校的教授。他发现自己的女儿一直试图向同龄人兜售海洛因,对此他很“不满”。特胡恩说:“实验表明大学生就是愿意做一些很疯狂的事情。这与催眠无关。”与巴尼尔的结论一样,人们在催眠状态下所做的许多令人惊讶的事情根本不能归因于催眠,而只是人们会按照要求做各种奇怪的事。然而,这些实验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人在催眠状态下,是否真的会被胁迫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但在学术界之外,催眠很多时候是出于有害的意图。应用和滥用夜幕降临,车辆沿着繁忙的伦敦北路行驶,街角有一家小店。店主正在店内摆放物品,这时,一个看起来很自信的年轻人走了进来,他穿着灰色T恤、深色外套和牛仔裤。他走近店主,碰了碰他的胳膊。从模糊的闭路电视录像中可以看到接下来发生了一些奇怪的事情。店主呆若木鸡地站在原地,似乎已精神恍惚。那名年轻男子摸了摸店主的胸和肩膀,然后翻了他的口袋。店主站在旁边,仿佛浑然不觉。当小偷离开时,店主才意识到他被打劫了。“作为一名科学家,我们很难在未知全貌的情况下对这些案例做出解释,”特胡恩说。“你能利用分散他人注意力来犯罪吗?当然可以。你能让人发呆出神而后抢劫或袭击他们吗?这很难说,且非常复杂。”伦敦北路的抢劫案只是冰山一角,这样令人痛心的犯罪数不胜数,其中许多案例涉及流氓催眠师对女性患者的性侵,罪犯往往利用和受害者之间的权力悬殊来施虐。特胡恩说:“这显然令人厌恶和恐惧。这些案件很难处理,因为它们发生在不平衡的权力对比中,涉及受害人可能很信任的专家或内行人士。“这些事件极为可怕,它们发生在权力关系不对等的情况下,(比如)教练、教师或医务人员。”© Tenor巴尼尔说,除了权力不对等,还有其他因素很难理清,比如人们对催眠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例如,“我在催眠状态下失去了控制”)。鉴于这些复杂的因素,“与更广泛的背景相比,催眠本身是否是导致伤害的动因,我们尚不得而知,”巴尼尔如是说。所有这些都引出了一个问题:想采取催眠疗法的人该如何戒备以确保其治疗是尽可能安全的?巴尼尔给出一条黄金法则:“如果某人不能在未催眠的情况下为你提供治疗,那他就不应该用催眠来治疗你。”我为这篇报道联系的每一位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包括英国临床和学术催眠协会的首席执行官希拉里·沃克(Hilary Walker)和美国临床催眠协会的当选主席乔·特拉蒙塔纳(Joe Tramontana),都同意这个方法。英国皇家精神科医学院也建议一定要检查治疗师的资质,该学院网站上写着:“催眠疗法只能由对专业机构负责的有资质的医务人员进行。例如,医生、心理学家、护士、职业治疗师或理疗师。”这一点至关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包括英国和澳大利亚在内的许多国家没有官方机构监管非专业催眠。巴尼尔说:“在澳大利亚,你会发现很多人已经参加了周末催眠课程或在催眠学院学习了六个月。”如果治疗后出现问题怎么办?“没有专业机构可供投诉。”在一些国家,催眠治疗学院可能会选择与为非专业催眠治疗师提供注册的组织建立联系——例如,英国的大众催眠治疗标准委员会(GHSC)。但是,该委员会告诉我,这些组织无一属于官方监管机构,因为“催眠治疗师”和“催眠师”并不像“医生”和“理疗师”那样是受到保护(和监管)的头衔。例如,GHSC要求登记注册的催眠治疗师遵守道德规范,并对注册会员的患者开放投诉通道。“然而,由于催眠疗法不受法律法规的约束,我们和任何其他组织(为非专业催眠师提供注册)都无法阻止被取消注册的从业者继续独立执业,”该委员会的一位发言人这样说道。与我交谈的临床医生和专业机构给出的关键信息仍保持不变,即务必确保为你实施治疗的人都具有适用的医疗资质。而且,如果你出现了健康问题,应咨询全科医生。催眠看似深奥陌生,但在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我们都有类似催眠的体验。© Emmanuel Lafont/BBC正如巴尼尔所言,尽管催眠一直被赋予“神秘”色彩,但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经历都有相似之处。对许多人来说,沉迷于一本好书,或者醉心于一部电影(甚至可能是哈利·波特电影),是经常会发生的事,这种感觉无法抗拒。或者,当你沿着高速公路行驶时,你会发现自己忽略了路边的地标。巴尼尔说,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那么你的感受与被催眠没有太大区别。沉迷于智能手机和催眠之间甚至也有相似之处——两者都扭曲了时间概念,减少了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并降低了自主意识(那种你控制不住想要滑动手机屏幕的感觉)。但如果你不常有这种全神贯注的经历,那也是正常的。巴尼尔说:“这就像外向型和内向型之间的区别。有些人只是以不同的方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同样地,催眠与日常世界也没有太大区别,作为一种医疗干预手段,它与其他方式有很多共同之处。如果操作失误,那针头、注射器,或者手术刀都有可能造成巨大伤害。但在技术熟练的人手中,它们就可以成为强有力的工具。 作者: 2022/06/15 15:27
  • 为拍出"氛围感",女孩含夹竹桃后中毒!网友:安陵容的话要信… 近日,“女孩含夹竹桃拍照后中毒”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据@都市报道 消息,在河南郑州,一位网友跟路边鲜花合拍了一组照片,结果第二天中毒进了医院,“元凶”便是她拍照含在嘴里的夹竹桃。记者在某社交平台上搜索发现,多位博主曾晒出亲身经历,并提醒网友在拍照时注意夹竹桃的毒性。夹竹桃真的有毒吗?据了解,夹竹桃又名笔桃、白羊桃、九节肿、柳叶桃等,属夹竹桃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似竹,花似桃,故名夹竹桃。据江苏南京中山植物园园艺与科普中心副主任任全进介绍, 夹竹桃的叶、皮、根、花粉均有毒,主要是分泌出的乳白色汁液含有夹竹桃苷,中毒后轻则出现食欲不振、恶心、腹泻的症状,严重的会危害心脏乃至死亡。但只要不去食用,有伤口的地方不碰触到它的汁液就没事。夹竹桃的气味对人体不会有影响。而让不少网友印象深刻的是,影视剧中的夹竹桃伤人桥段。其中,《甄嬛传》中安陵容的“科普”被网友广泛转发:“安陵容说的话,有些还是要信的”↓夹竹桃有毒为什么还要种植?据中国江苏网报道,之所以种植夹竹桃,是因为夹竹桃号称“环保卫士”或天然“绿色吸尘器”,具有很强的抗风沙能力,在吸收汽车尾气、抗烟雾、抗灰尘、抗毒物方面作用显著,对净化空气有着显著效果。此外,不只夹竹桃,不少常见植物都带有毒性,生活中也需慎重↓和防毒同样重要的是,观赏类植物观赏就好,不要去碰、不要去尝,允许花静静开在枝头,它便属于你。 作者: 2022/06/15 15:25
  • 为什么你总是想吃?你可能受到了肠道细菌的操控! 你有没有这种体验,明明刚吃完晚饭,出去散步闻到烧烤店传来的香味,还是忍不住吃几串。明明午餐吃得很饱,转头就可以开启下午茶模式,对蛋糕奶茶水果炸鸡照单全收……为什么你总是想吃?这并不是你的错,你可能受到了肠道细菌的操控。1肠道细菌与大脑直接对话,叫你“吃吃吃”前段时间,发表在科学界权威杂志《科学》上的一项最新研究中,来自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团队揭示了大脑和肠道细菌之间的神秘联系——两者可直接对话。在生物学界,这可以说是破次元的对话。图源:《科学》杂志官网研究人员在小鼠模型中发现,下丘脑神经元能直接检测肠道细菌活动的变化,并根据其变化调节食欲与体温等生理过程。小鼠大脑不同区域(尤其是下丘脑)的神经细胞都会表达一种Nod2受体又称为核苷酸寡聚结构域,它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内蛋白。这种蛋白可以识别肠道细菌的细胞壁的片段——胞壁肽。两者接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会受到抑制,导致大脑失去对食物摄入和体温等过程的控制能力,结果是小鼠(尤其是老年雌性个体)体重上涨,并且更容易患2型糖尿病。图源:gutmicrobiotaforhealth这项研究拓宽了我们对肠道细菌的认识,它们可以与神经细胞直接对话,参与我们体温和食欲的等生理过程的调节,此前人们认为这个过程需要免疫细胞的参与。除了与神经细胞对话这样的“高阶”功能,肠道细菌的“基础”功能也十分强大。2肠道细菌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大多数人对细菌的第一印象是“导致疾病的细菌”、“要除之而后快”,其实细菌中也有“好人”。肠道内生活着数以亿计的细菌,这些细菌主要分为3类,有益菌、机会致病菌和致病菌。那么,有益菌就是细菌中的“好人”。肠道内的各种细菌,图源:smithsonianmag有益菌,是对人体健康有帮助的细菌。双歧杆菌就是肠道内有益菌的一种,它在婴儿肠道里较多见,在老年人肠道里特别少,能够增强免疫力、调整肠道菌群、降低胆固醇。致病菌,顾名思义,就是能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好在这类细菌是过路菌,长期驻扎在肠道的机会少。在肠道菌群生态平衡时,因为这些细菌数量少,一般不会作妖导致人体生病。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就是这类细菌中的一种,在肠道菌群中存在,也存在于粪便内。污染肉类食物后大量繁殖,能释放肠毒素,引起人体呕吐、腹泻。机会致病菌,就是墙头草,一般情况比较乖,在特定条件下就会叛变,在肠道里兴风作浪,使人体生病。肠球菌就是机会致病菌的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肠道,在人体免疫机制的监控下,当一种老实安分的细菌,但一旦突破了免疫机制的控制,就摇身变成可怕的恶魔,大肆感染人体。三种细菌以不同的数量、比例存在肠道里,与宿主(也就是人)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这种平衡和稳定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人体的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如果有益菌被“杀死”或破坏,菌群就会失衡,致病菌就能趁机大肆繁殖,会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如导致肠炎、腹泻、腹痛、呕吐等胃肠道疾病症状。大量致病菌还可通过分解食物残渣产生吲哚、硫化氢、亚硝胺等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可随血流到达器官,引发组织器官病变。3粪菌移植可以帮助你恢复健康如果一个人的肠道菌群紊乱,已经对健康产生影响了怎么办?可以将他人的肠道细菌移植过来呀~“粪菌移植”(FMT)就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治疗肠道及肠道外疾病。比如各类特定的肠道“疑难杂症”: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炎症性肠病、代谢病、肠道免疫缺陷、肠道过敏等疾病。而整个过程大致为:在实验室内借助现代仪器设备,人性化地分离获得高度纯化的菌群,再经内镜或者引流管将量化的菌液注射到患者肠内。(将健康人便便里的东西送到自己肠道里)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给药方式也不同。粪菌给入途径也分为上消化道(口服粪菌胶囊)、中消化道(过鼻肠管、胃镜钳道孔、经皮内镜胃造瘘空肠管)、下消化道(结肠镜、灌肠、 结肠造瘘口、以及经内镜肠道植管术) 3 种途径。虽然这种较新的治疗的方式听起来略显奇怪,但效果却是不错的。目前,有患严重克罗恩病合并肠内瘘的患者,被这种方式治疗后,其症状大大地缓解。所以,想要吃嘛嘛香,光有一口好牙远远不够,还请爱护我们的肠道菌群,让他们始终保持动态平衡,我们才能更好享受人间美味~ 作者: 2022/06/15 15:23
  • 激光近视手术,不是谁都能做? 作者: 2022/06/15 15:23
  • 超级月亮将现身!明天晚上,记得来看 海报制作:冯娟天文科普专家介绍,一轮“超级月亮”将于6月14日(农历五月十六)现身夜空,这也是本年度“第二大满月”。届时只要天气晴好,我国各地公众均可欣赏到一轮珠圆玉润的大月亮,如一个精美的白玉盘高悬在天空。这是2020年3月10日在拉萨市内拍摄的“超级月亮”,也是该年度“第二大满月”。(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 摄)当月亮和太阳处于地球两侧,并且月亮和太阳的黄经相差180度时,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最圆,被称为“满月”,亦称为“望”。农历每月的十四、十五、十六甚至十七,都是满月可能出现的时段。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修立鹏介绍,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椭圆轨道要比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椭圆轨道更“扁”一点,再加上月球离地球比较近,所以月球在近地点附近时看起来比在远地点附近时大一点。一个公历年中,通常会有12次或13次满月,如果满月发生时正好位于近地点附近,这时的月亮看起来就会又大又圆,被称为“超级月亮”或“超级满月”。“超级月亮”并不罕见,一年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满月发生的时间与月球位于近地点的时间最近时,就会出现年度“最大满月”。漫画制作:胡彦竹6月14日出现的这次满月,最圆时刻出现在19时52分,而6月15日7时23分月球过近地点,最圆的时间与过近地点的时间仅相差不到12个小时,因此这次满月的月面视直径很大,与本年度“最大满月”时相差无几。本年度“最大满月”出现在7月14日(农历六月十六)。这是南京天文爱好者协会李雷2012年在郑州拍摄的“超级月亮”和“中秋团圆月(满月)”(拼版)。(本人供图)“14日入夜后,我国各地感兴趣的公众可留意夜空中的这轮大月亮,裸眼欣赏即可,不需要借助任何器材。”修立鹏说,“本年度‘最小满月’发生在今年1月18日,有心之人如果当时拍到了这轮满月,这次可以用同样的设备、同样的焦距参数在月亮位于同样的地平坐标位置时再次拍摄下来,两相比对,看看本年度‘第二大满月’到底有多‘大’。” 作者: 2022/06/13 15:57
  • 暴雨预警!贵州等11省区有大到暴雨 中央气象台6月12日06时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预计,今天起,南方地区将自北向南迎来新一轮强降水过程,湖南南部、江西、浙江南部、福建、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地有大到暴雨,部分地区有大暴雨,局地或有特大暴雨。其中,12日至13日主要影响江南地区,14日降水南压,主要影响华南地区。其中,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等地局地有大暴雨(100~150毫米)。上述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降雨量20~50毫米,局地可超过70毫米),局地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南方雨水不断,北方雷雨频繁来袭未来三天,华北、东北、黄淮北部等地部分地区多阵雨或雷阵雨,局地有大到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中央气象台今晨继续发布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2、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3、驾驶人员应当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4、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 作者: 2022/06/13 09:21
  • 没有它,我们可能还没有研发出原子弹 读过《三体》的朋友,都会为书中一个科幻点子津津乐道:三体世界是如何用两个“智子”干扰粒子加速器,将地球科技锁死的。智子以拥有智能的粒子形式存在,混入科学家们做实验的粒子加速器当中,对粒子撞击结果产生干扰,就会让科学家们得出错误的数据,整个理论物理学界陷入混乱和停滞,人类科技也将不再向前发展。这个情节让不少朋友心生好奇,粒子加速器是什么?它对科学发展为什么能如此重要?简单地说,粒子加速器是一种用人工方法产生快速带电粒子束的装置。它利用一定形态的电磁场将电子、质子或重离子等带电粒子加速,能提供速度甚至接近光速的各种高能量的带电粒子束。用加速后的粒子撞击目标粒子,粒子被击碎后就会有很多次级粒子“散落”出来,这些次级粒子经过重新组合能够生成新粒子。因此,粒子加速器是人们改变原子核和基本粒子,认识物质深层结构的重要工具。回旋加速器:大科学的开始最初,科学家对于粒子加速器的想法是直线加速器。德国1928年12月19日出版的一期《电气技术档案》中刊登了挪威物理学家罗尔夫·维德勒的一篇报告。报告里,维德勒提出,让离子通过一系列加载有电位差的间隙来不断给离子施加一个作用力,使它们沿直线加速,就可以解决如何在不用高电压的情形下产生高能粒子的问题。但要满足当时卢瑟福为揭开核结构深层奥秘所提出的10百万伏特要求,则需要一根相当长的直管,长到实验室根本容纳不下。不过,虽然可实现性不高,这一想法却让后来回旋加速器的发明者欧内斯特·劳伦斯眼前一亮。20世纪30年代初,回旋加速器闪亮登场。回旋加速器作为粒子加速器的一种,通过让磁场和电场共同使带电粒子作回旋运动,在运动中经高频电场反复加速。用发明者欧内斯特·劳伦斯的话来说,回旋加速器就是“质子的旋转木马游戏”。这一发明利用环形轨道能够让粒子做循环运动的性质,在有限的空间内,就能为粒子赋予加速所需的巨大能量。这一发明的问世,无疑是人类揭开核结构深层次的谜团过程中一个开创性的时刻。它不仅对于核物理学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加深了我们对大自然基本构成要素的理解。更引发了一场科学研究模式的转变——在推动回旋加速器发明的过程中,欧内斯特以其天才的创想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的研究生、工程师进行跨学科合作。以其灵光的脑瓜千方百计向研究公司筹措数以百万美元的资金,以其获取的无限资源支撑完成复杂大科学装置的研发,并孕育出原子弹和太空计划等重大科学工程......正是欧内斯特·劳伦斯他的团队,播种了产业界参与科学研究的种子,推动了“小科学”到“大科学”的演变。为此,美国专栏作家和记者迈克尔·希尔齐克写下《大科学:欧内斯特·劳伦斯和他开创的军工产业》一书,记录下了这段辉煌壮丽的科学史诗。 作者: 2022/06/13 09:19
  • 像人类一样绘画,GT团队开发涂鸦机器人系统 近日,来自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构建了第一个能够模仿人类运动流动性的涂鸦机器人系统。该机器人被命名为 GTGraffiti,它使用动作捕捉技术来记录人类的绘画动作,然后通过组合和处理这些手势,对一个用于喷涂涂鸦艺术品的电缆驱动机器人进行编程,进而完成模仿人类艺术家的绘画涂鸦。该项目由佐治亚理工学院机器人学博士 Gerry Chen 设计,由研究生 Juan-Diego Florez、交互计算学院机器人学教授 Frank Dellaert、KUKA 机器人主席 Seth Hutchinson 教授、 工业设计学院助理教授 Sang-won Leigh 等人合作完成。对机器人系统的同行评审研究将于 2022 年 6 月发表在国际机器人与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中。机器人如何学会涂鸦?对于能够以人类风格绘画的机器人,机器人和艺术在设计都必须被考虑到。GTGraffiti 机器人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绘画捕捉、机器人硬件以及规划控制。首先,研究团队使用动作捕捉技术来记录人类艺术家的绘画,这样可以深入了解制作涂鸦艺术品所需的动作类型。在这项研究中,Chen 和团队邀请了两位艺术家以泡泡字母涂鸦风格绘制字母符号。当人类艺术家在绘画时,他们记录了艺术家的手在画布上的动作,以及喷漆罐本身的动作。(来源:GT)捕捉手和喷漆罐的轨迹对于机器人能够使用与人类艺术家相似的分层、构图和运动进行绘画至关重要。之后,该团队处理数据以分析每个动作的速度、加速度和力度大小,并将这些信息用于下一阶段——设计机器人。考虑到这些数据,以及艺术品创作所需的便携性和准确性,研究人员选择使用电缆驱动的机器人。在电缆和滑轮系统上以电缆驱动的机器人能够在大幅度范围内灵活运动。然后,研究团队将机器人安装在一个 9 x 10 英尺高的钢架上,据研究人员表示,该机器人系统也可以直接安装在几乎任何大小的平面结构上,例如建筑物的侧面。第三步,研究人员将艺术家的构图转换成电信号,以生成可供机器人绘画的文字。然后,研究人员使用数学方程式生成机器人跟随的轨迹。这些算法生成的路径确保机器人以正确的速度、位置、方向和视角进行绘画。最后,这些路径被转换成要执行的运动指令。为了解决机器系统电机等缠绕的问题,机器人中央控制器被编程为每秒重新计算 1,000 次电机命令,以便机器人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组装完成后,机器人可以按照人类涂鸦艺术家的风格绘制艺术品。(来源:GT)在测试环节中,一位人类艺术家选择字母“ATL”,并使用它们来创作一件涂鸦艺术品。为什么是艺术?为什么是涂鸦?一些最典型的机器人应用行业包括制造业、生物医学、汽车、农业和军事。但事实证明,艺术可以以一种特别强大的方式展示机器人技术。“艺术,尤其是绘画或舞蹈,体现了人类可以做出的一些最复杂、最细微的动作。因此,如果我们想创造出能够做人类所做的高技术性事情的机器人,那么创造出会跳舞或绘画的机器人是一个很好的目标。这些是展示机器人非凡能力的技能类型,也可以应用于各种其他应用。”Chen 说。在个人层面上,Chen 的想法是希望人们将机器人视为对人类有帮助的人,而不是像电影中经常描绘的那样将它们视为工作取代者或导致恐惧、悲伤或厄运感的实体。“涂鸦是一种艺术形式,本质上是为了让大众看到。在这方面,我希望我们可以用涂鸦来传达这个想法——机器人与人类一起工作可以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目前,Chen 和团队对机器人的计划围绕两个主要方面展开:保存和放大艺术。为此,他们目前正在试验以不同比例再现预先记录的形状,并测试机器人绘制更大表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将使机器人能够在不同的地理位置绘制原始作品的放大版本,并为无法从事现场喷绘的艺术家提供帮助。理论上,艺术家可以在世界的某个地方绘制艺术品,而 GTGraffiti 机器人可以在另一个地方执行该艺术创作。未来,Chen 希望利用 GTGraffiti 捕捉艺术家在野外涂鸦的过程。使用捕获的运动数据,GTGraffiti 将能够复制该艺术品,从而不用担心起被涂过或被破坏。“机器人本身并不是创造艺术,而是与人类艺术家合作,使他们能够实现比没有机器人时更多的成就。”Chen 说。Chen 设想机器人系统最终将具有允许艺术家与机器人进行实时交互的能力。例如,他希望开发一种技术,使站在建筑物脚下的艺术家能够在狭小的空间内喷涂涂鸦,而电缆驱动的机器人则可以在建筑物的侧面以巨大的笔触同步绘画。“我们希望我们的研究可以帮助艺术家创作出由超人机器人执行的艺术作品,其传达信息的能力比他们自己亲身绘制的任何作品都更强大。”Chen 说。 作者: 2022/06/13 09:19
  • 这些关于水果的谣言 你都信了谁的邪? 酸甜多汁、营养丰富的水果是我们日常饮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因此,无论是网络上还是传闻中,总不乏一些关于它们的流言蜚语。谣言最有杀伤力的一点就在于,哪怕一开始没当回事儿,听得多了,心里就会开始慢慢接受。今天,我们就来列举一些传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的水果流言,与大家一起辨别真伪。图虫创意01含酸多的水果,空腹情况下别吃?不能一概而论!关于空腹的时候能不能吃含酸多的水果,这个问题并不能一概而论。举个例子,苹果属于含酸比较多的水果,但是有的人饿的时候吃一个苹果,不仅不会感觉到肠胃不适,还能减少能量摄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肥的作用。但胃肠道不好的人在空腹吃了苹果后,会因为水果中的某些特定成分如单宁等,与胃酸反应形成沉淀,进而产生一些不适感。再比如说石榴和番茄,都含有一些刺激胃酸分泌或者与胃酸反应易形成沉淀的成分,对于胃肠道不好的朋友们,我们建议大家还是应该尽量避免空腹进食含酸较多的水果。图虫创意02为保证营养吸收,应先吃水果再吃饭?胡言乱语!网上流传着一个说法:“先吃饭再吃水果,水果都被正餐挡在上面了,不能直接被消化,但是水果本身比正餐更容易腐烂变质,等轮到水果消化的时候,营养都流失变质了,剩下的都是糟粕。”这个听起来还挺形象的论调是不正确的。结合上面一条来说,如果空腹不能吃水果,饭后又不能吃水果,那试问,水果到底应该什么时候吃?显然,这里是有逻辑问题的。进一步讨论,吃饭和吃水果有什么冲突的地方?如果有,那就在于,胃容量是有限的,哪个吃多了,另一个就吃不下了。水果的主要成分是水,其次是少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以及微量的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与吃正餐之间并无直接联系。图虫创意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建议在两餐之间进食少量低GI(血糖升成指数)水果,一方面水果中少量的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主食中易消化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与吸收,另一方面,适时适量的餐后水果对糖尿病患者的营养均衡也是至关重要的。03水果的皮农药残留太多,不能吃?大可放心!大家一定听过一句绕口令:“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带皮的水果,它们的皮到底能不能吃呢?很多人选择不吃,是因为担心农药残留的问题。其实对于水溶性农药,经过仔细清洗后,不会残留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农业农村部近日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新版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也从法律法规的层面,更加严格地规定了农药残留的剂量,所以大家不用过于担心农残的问题。图虫创意从营养角度来讲,水果的皮相对于果肉来说,通常含有更多的膳食纤维、植物化学物等对健康有益的物质,因此建议大家在清洗干净的前提下,水果中可食用的果皮是可以吃掉的。04水果吃多少最合适?每天半斤,你达标了吗?关于水果应该吃多少的问题,也普遍存在不少的误解。一部分有瘦身需求的朋友认为,水果吃的越多越好,这样就可以减少主食的摄入,进而有助于瘦身减肥。首先,利用水果代替部分主食,确实有利于能量的控制,但并非水果吃的越多越好。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水果中的营养成分主要是水分和少量的碳水化合物等,长期只吃水果会导致部分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A、B族维生素等摄入不足,反而对健康不利。图虫创意还有些朋友认为水果含糖量极高,吃水果不吃饭反而会变胖。有这种认知的人,是混淆了甜与胖的关联,认为甜就代表能量高,吃了就会变胖。实际上,同等重量的水果与主食相比,能量要低得多。因此,不用担心吃水果反而会变胖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我国居民水果的推荐摄入量为每天200-350克(半斤左右),而目前我国居民水果的平均摄入量还远未达到这个标准。在这里也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应当适量增加水果的摄入,以满足机体对均衡膳食的需求。图虫创意05反季水果不健康?应保持多样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水果的选择范围真的是越来越广。甭管什么季节,现如今只要肯花钱,任何水果都能随时买回家尝鲜。特别是很多老年人给隔辈的孙子孙女们买水果的时候,就愿意花大价钱买反季水果,很多人对此表示不赞同,理由是——反季水果不健康。我们建议消费者们在选购水果的时候,应侧重于购买当季、当地产的水果,同时还需要保持水果种类的多样性。认为反季水果的种植过程中总会有不利于健康的因素,这种观念也并不准确。图虫创意果蔬中是否存在不利于健康的因素,与自然栽种还是大棚栽种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随着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大棚栽种水果技术越来越成熟,所有的保鲜剂、食品添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只要是国家相关标准允许使用的,且在规定的用量下,对人体健康是没有危害的。作者 | 郭晓晖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讲师审核 | 高 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研究员 作者: 2022/06/13 09:16
  • 蝌蚪五线谱 专注做权威、有趣、贴近生活的互联网科学传播 一条京杭大运河,如何承载了半部中华文明史? 《梦华录》开播,许多人被温情又好笑的剧情俘获,又或是沉迷于剧中的美景难以自拔。可能是美景也可能是美人剧中关于“水”的画面尤其多,原来导演正是设计用“水”串联起整个剧情。女主赵盼儿不仅在老家钱塘(杭州)依水经营着一家茶馆,每天在湖中浣洗着茶具,而且北上东京(河南开封)的时候,因赶时间,也是优先选择租借货船走的水路。这条水路承载了不少男女主的感情戏份,也展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烟火气。比剧中稍晚一些的元朝大运河图剧中这条水路,也就是地图中贯穿杭州与开封的河,如今叫做“京杭大运河”。上千年,人民依托它生活,围绕着它展开政治、贸易。大运河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观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可以说,一部运河史,就是半部中华文明史。 作者: 2022/06/10 15:59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