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卫生
  • 口罩上有致癌物残留,戴前需要挥20下让其挥发?完全没必要 来源:科学辟谣 流言:有视频称医用口罩会使用环氧乙烷消毒,而环氧乙烷是一种一级致癌物,会残留在口罩上。虽然经检测残留符合国家标准,但仍建议打开口罩包装后,在空中挥动几下再戴上,有助于环氧乙烷消散,进一步降低残留。 真相:符合国标的口罩,残留物都在安全范围内,抛开剂量不谈毒性,挥舞口罩没必要。来自抖音可以肯定的说,从正规渠道购买的符合国标的医用口罩,都是安全的,当然谁要是喜欢挥两下再戴也没问题,只是效果不明显,也没什么必要。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先从环氧乙烷讲起吧。环氧乙烷,化学式是C₂H₄O,缩写是“EO”,是一种常见又好用的消毒剂。 环氧乙烷结构示意 图百度百科        环氧乙烷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够与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发生非特异性烷基化作用,让它们失去正常功能,这样就达到了灭菌的效果。而且这种杀伤是广谱的,像细菌、孢子、芽孢、病毒等等,统统都能杀死,可以说是灭菌小能手了。         而且环氧乙烷还有一个巨大的优点,就是它能在“又冷又干”的条件下工作。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随便什么东西加热到两三百摄氏度那肯定能杀死病菌,但口罩之类的东西到这个温度就彻底坏掉了。而高压灭菌锅虽然只用加热到120-130℃,但会产生大量的水汽,出锅还得晾干,很多东西是禁不住水泡的,也会坏。         而环氧乙烷就没有这种问题了,因为环氧乙烷沸点低,蒸汽压也高,消毒时只需要温度维持在50℃左右,就能很容易地进入待消毒物品的任何缝隙角落,做到全面消毒。而且由于环氧乙烷是以气态来消毒,也不会出现泡坏东西的情况。        环氧乙烷也不会腐蚀常见的材料,比如塑料、纸、棉、化纤、金属、陶瓷等等。 正因为这些优点,环氧乙烷成为了目前最主要的低温灭菌方法之一,像什么食品包装,婴儿纸尿裤,卫生巾等等,都可以用环氧乙烷来消毒,当然,也包括医疗器械比如口罩。         有一说一,与很多消毒剂一样,环氧乙烷确实也有一定的毒性,如果一次吸入太多环氧乙烷气体,会当场中毒,而频繁接触环氧乙烷,也有损健康,并会增加癌症风险。但是,这些危险因素,只有相关行业的从业工人才需要防范,普通人不用为此担心。         而且,正是由于环氧乙烷有一定的毒性,国家对使用环氧乙烷消毒口罩,是有着严格标准的。根据行业标准《医用外科口罩》(YY0469-2011)规定,经环氧乙烷灭菌后的口罩,环氧乙烷残留量应不超过10μg/g。         也就是说,我们拆开包装拿出一个口罩,剪下来1克的口罩面料,拿去提取并测量,里面的环氧乙烷不应超过10μg。为了达到这个标准,使用环氧乙烷消毒的口罩,需要先在通风的解析室晾1-2周等环氧乙烷消散,这之后过2周再进行无菌测试,达标才能出厂。所以,我们平时使用的口罩,环氧乙烷的含量早已微乎其微了,而且我们在佩戴口罩的时候,剩下的那一丁点环氧乙烷,一部分也会跑到空气中去,我们实际吸入的就更少了。        对比一下环氧乙烷的残留极限就会发现,以一个医用口罩重约3g计算,每个口罩最多含30μg环氧乙烷,按持久接触,每日剂量≤0.1mg的话(1mg=1000μg),每天得生吞至少3个口罩才可能超标,前提是你吞的时候还得捂得严严实实,不然环氧乙烷就会跑到空气中去了……(思想实验请勿模仿)数据来自GB/T 16886.7-2015、ISO 10993-7        增加通风确实可以让环氧乙烷尽快挥发,但是,像视频里说的那样,仅仅靠挥动几下口罩,就真的有效吗?         还别说,真有研究者做过通风对口罩中环氧乙烷含量的影响,他们将刚刚用环氧乙烷消完毒,放置几分钟后的医用口罩,分别放在超净台里用强风吹拂不同的时长,再测量环氧乙烷的含量,结果如下所示。来自文末参考文献        可见通风确实可以降低口罩中环氧乙烷的残留,但是,用强风吹也要数分钟之久才能将环氧乙烷含量降低少许,所以把口罩随便挥几下,效果恐怕不会像视频说的那么明显,这可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以确认。         总结一下,环氧乙烷是很好很常用的消毒剂,只要残留量控制在安全范围,那么使用它就是安全的,而对于合格的口罩,并不用担心有环氧乙烷威胁健康。要知道,目前各地仍有零星新冠疫情,除了打疫苗,少聚集,戴口罩算得上是最物美价廉的防护手段了,千万别因噎废食不戴口罩了。  联合制作: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参考文献:周晴, 董蓥霖, 李丽,等. 医用口罩环氧乙烷残留量实验室快速解析方法改进[J]. 中国药业, 2020, 29(7):3.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 作者: 2021/12/06 16:23
  • 近视手术后要注意什么?爱玩手机对近视手术有影响吗? 原创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在眼睛上动手术,很多小伙伴都很谨慎,对许多近视手术相关的问题还心存疑虑。比如手术前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手术后又要注意什么?今天小编就一起为大家解答~1、爱玩手机对近视手术有影响吗?现在很多人都是“机”不释手,熬夜玩手机的人不在少数。虽说这种习惯对做手术不会产生很大影响,但在术前术后,最好能保证充足的休息。而且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容易造成眼睛疲劳。无论何时,过度用眼的行为都容易给我们的眼睛带来过重负担,即便不做手术,也要尽量避免哦~2、什么术前检查这么麻烦?这是因为近视手术术前检查是判断患者自身条件是否适合手术的关键,不仅要看近视度数,还需要检查角膜曲率、角膜厚度等眼部指标。18项左右的术前检查虽然听起来很麻烦,但都是为了手术的安全性。3、手术当天能开车回去吗?手术当天一般不鼓励患者开车回去。虽然随着激光近视手术的发展,术后的不适症状已经越来越轻了。但由于手术中需要点麻药,会有部分患者在术后出现眼睛较敏感、酸等刺激症状,一般4-6小时后即可得到缓解。在这个时间段内,建议患者还是不要自驾,如果有家属陪伴更好!4、术后身体清洁,怕感染怎么办?很多患者担心眼部被脏水污染,又纠结个人卫生问题,那到底怎样清洁呢?术后两星期内,可以到理发店洗头,或者让他人代劳。洗脸的时候,可以用湿毛巾擦拭眼睛周边皮肤。5、术后多久能正常用眼?术后不久就能正常用眼,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术后当天建议休息为主,尽量不要玩手机、电脑等。6、术后能正常做运动吗?很多做近视手术的患者,都是运动爱好者。他们往往十分关心近视手术后,是否可以运动?副主任医师,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眼科专委会屈光分委会委员、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爱尔眼科医院集团湖北总院)屈光专科主任张青松表示:这里大家可以放心,近视手术并不影响正常运动,无论是跑步、篮球、足球都可以正常进行,注意术后3个月内避免可能撞击眼睛的剧烈运动,半年内不要游泳,1年内不可潜水。但无论是否接受近视手术,大家在运动的过程中都要注意,不要让眼球遭到撞击。在手术后,一些特殊的运动如:拳击、空手道、跳水等要谨慎参与。7、术后怎么保养?首先,听从医生的复查安排。手术后会制定科学的随访计划,一天、一周、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一年定期复查、检测,查看患者的愈合能力和屈光度,及时调整用药。其次,患者要注意平时用眼时间和用眼强度。很多人视力恢复后很高兴,然后不自觉地就用眼过度了。切记不宜“放飞自我”,科学用眼才能保持良好的视力! 作者: 2021/12/03 16:12
  • 肥胖真的会导致血管“流油”,可以通过透析去掉?这可不是常规减肥操作 来源:科学辟谣 流言:肥胖者血管里会流油,可以通过透析的方法去除来减肥。真相:透析没法去掉血液中的“油”,过滤才可以,但这种方法也不是用来减肥的。       曾几何时,胖是富足的象征,更是年画里抱着大鲤鱼的胖娃娃,给人赏心悦目的同时,也带来美好的期盼。现如今,胖却成了一种负担,一个不健康的代名词,更是令所有人都不待见的字眼。       难道说,只是因为它让我们看起来更臃肿吗?当然不是,其实事情远比想象中更严重。咱们就用一桩真实的案例来加以说明。       来自武汉市的王先生,身高只有1.75米,体重却有274斤。如果将其换算成BMI(体质指数),更是高达44.73kg/m2(当BMI超过28 kg/m2时即可诊断为肥胖),所以王先生属于是妥妥的肥胖。不仅如此,王先生还患有严重的脂肪肝,胰腺也出现了炎症,而这些都与他身上的脂肪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更为可怕的是,医生还从他的血液中透析出来2升淡黄色的油脂,就因为这事王先生还上了热搜。       广大网友在纷纷表示惊愕的同时,更好奇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为何好端端的血管,却变成了“油管”?当然,也有不少脑洞大开的人,幻想着从中找到瘦身的“良方”。       其实这血管里并非真的是有“油”在流淌,那些滤过出来的淡黄色液体,只不过是血液中天然存在的脂类罢了。这种脂类主要是以血浆脂蛋白的形式存在,一般简称为“血脂”。       脂蛋白根据其存在、转化及代谢方式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以及高密度脂蛋白等。血脂可跟图中的脂肪组织不同。| 图虫创意       每种脂蛋白都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并有着正常的含量范围。以乳糜微粒为例,它是负责运输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将其从小肠运送到组织肌肉和脂肪组织。它的清除速度快,半衰期仅为10分钟,正常人空腹12小时后不能检出。一旦检出,则可能有血脂异常的情况存在。       那么,王先生一次性滤出的2升“油”算多吗?一般来说,血液的量因人而异,约占体重的7-8%左右。按照王先生274斤的体重来计算,他的血液量约在10升左右。只一次就能滤出2升的“油”,相当于占了血液量的1/5,这不仅是量大,用细思极恐来描述也毫不为过。       其实,正常情况下,我们体内血浆脂蛋白的水平都相对固定在一个适宜的区间范围,只有当身体发生代谢异常的时候,才会出现高脂血症,而王先生恰好就属于这种情况。所以,如果您也有血脂异常,或者有这种家族史,又或者平时的生活方式不太健康,那就得多加点小心了。       重要的是,高脂血症起病比较隐匿,难以察觉,很容易被忽略掉。不过这些细节或许能给您提个醒,比如近期经常有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嗜睡的情况,或者在皮肤上出现了黄色瘤,都提示可能是血脂异常的征兆,最好的办法还是赶紧去做个体检。       那么,能靠透析去掉多余的脂肪减肥吗?      常规的血液透析多用于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小分子代谢废物,没法去除脂蛋白。不过,如果使用吸附脂肪的吸附柱,确实可以将血管中“油”过滤出来。王先生的2升“油”通过这样的方法过滤出来的,然后再收集到专门的袋子里,就成了大家看到的淡黄色液体。血液透析机可帮不了减肥的忙。| 图虫创意       但是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这种方法可不是用于减肥的。一方面,虽说它能够过滤掉血液中的脂类,但对于身体其他部位的脂肪却丝毫没有作用。另一方面,这种方法在去除血脂的同时,还可能会造成血液中部分蛋白质的丢失。所以,想靠它来排油减肥,恐怕只会是得不偿失,大夫更不可能随便为减肥者进行这种治疗。       况且,血透的方式只能帮助王先生解决一时问题,长远之计还是要找到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的肥胖。据王先生自己说,他多年来养成了从不吃早饭,中午和晚上暴饮暴食的习惯,而且对高油、高脂和高糖的食物更是情有独钟。这些恰恰就是造成他肥胖,并诱发高脂血症的根源。       肥胖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体型上的改变也只是外在的,对健康的影响才是最深远、最可怕的。如果您不想发生在王先生身上的事,在自己身上重演,那还是要尽量远离高油、高脂和高糖的食物。健身轻食味道不赖。 | 图虫创意       生活中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方式,可以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而且一定要定期参加体检。如果说已经出现了血脂异常的现象,也切莫放任自流,一定要在遵医嘱定期服药同时,戒除不良的生活习惯,避免情况进一步恶化。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 作者: 2021/12/02 16:19
  • 这个动作能治鼻塞?可别随便试,有隐患 来源:科学辟谣 流言:有人建议,鼻塞可以通过特定的动作打通咽鼓管来解决。真相:尽管这个动作原理上说得通也有一定效果,但是却存在隐患,不建议尝试,另外鼻塞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找到原因,该治疗治疗。        寒风凛冽的冬季又来了,鼻子也更容易闹脾气——被鼻涕给堵住了。鼻塞很难受,可惜我们的办法往往只有一个——擤鼻涕……可老这么擤,不雅又废纸,鼻子还生疼,就没有什么好办法能一下把鼻子弄通气吗?        还真有。        有个博主就晒出了一种神奇的方法。来自微博        还别说,这方法能管些用,理论上也说得通,但是它也有不小的隐患,最好别尝试。为什么这么说呢?就让我们从鼻子的结构和鼻塞的原因说起吧。        几乎每个人都鼻塞过,而说起鼻塞的原因,我们往往会认为是“鼻涕太多堵住了鼻子”,这个看法没错,但不够全面,下面我们就从鼻子的结构和功能出发,详细说一说。别看鼻子不大,里面的结构却非常复杂,功能也很强大。别查字典了,知道鼻子和呼吸道很复杂就行 | 图虫创意         鼻子作为一个呼吸的通道,起到通气的作用外,鼻腔里面的鼻毛还能对空气起到过滤的作用,能阻挡尘埃等有害物质的吸入。        鼻粘膜还有分泌腺体和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可以给吸入的空气加温加湿。        据测试:0℃的冷空气经鼻、咽进入肺部,温度可升至36℃,与人体正常体温基本接近。同时鼻腔与鼻窦相通,辅助发音共鸣,让声音清脆好听,如果鼻塞就容易让发音共鸣出现异常而出现说话时带鼻音的现象。        我们的鼻子功能是很强大,但也很娇弱。因为鼻子与外界相通,鼻粘膜特别容易受到冷空气的刺激以及空气中的病毒、细菌的侵害等等,让鼻粘膜肿胀、毛细血管充血水肿、鼻涕分泌增加,这就像本来就很狭小的一个过道里面还堆满了杂物,那这个通道就会变得拥挤不通,于是,我们就鼻塞了。         鼻塞了很难受,谁都想恢复顺畅的呼吸,那视频中的这个捏鼻鼓气的动作靠不靠谱呢?        捏鼻向外鼓气这个动作其实本质上就是强制性的打开了处于关闭状态的咽鼓管。        说到这,我们就得先介绍下咽鼓管,咽鼓管是连接鼻 腔和中耳的通道,整个通道长约35毫米。通道上下的高度差为15~25毫米,这样鼻咽部的液体不容易“逆流而上”进入中耳。图虫创意        咽鼓管(耳咽管)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耳朵鼓室的压力,另外还有引流的作用,把耳朵鼓室中的分泌物排出,平时是关闭的,当吞咽、打哈欠、唱歌或用力擤鼻涕时才打开。       当我们坐飞机或高铁时,因为气压改变,常常会感觉耳朵被堵住了,感觉很难受,这时采用捏鼻向外鼓气这个动作打开了处于关闭状态的咽鼓管,使得耳朵鼓室两边的压力平衡,这样我们就会感觉舒适很多。       如果鼻塞时使用这个捏鼻向外鼓气的动作,通过强制性地打开咽鼓管,使得鼻腔和耳朵的压力平衡改变来起到通畅鼻子的作用是不可取的。       这是因为,大部分人鼻塞的原因是受到了病毒、细菌的侵害,才导致鼻涕增加堵塞鼻道,如果强制打开咽鼓管,可能导致感染的鼻涕逆流而上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所以,鼻塞时最好的办法是清除病原体、清理鼻道里的鼻涕。       导致鼻塞的原因其实非常多,如果没有找对原因,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重要的是找到病因进行相应的干预,必要的话进行治疗。图虫创意例如:1、过敏性鼻炎:那就需要通过对过敏原的筛查找出过敏物,进行脱敏疗法。如果感觉鼻子比较敏感,经常过敏打喷嚏、流鼻涕,平时出门就注意佩戴口罩,保护鼻子。避免接触花粉、粉尘多的空间、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场所活动,家里不养宠物,减少动物毛发的接触,家里的布置尽量不要用毛绒玩具、毛绒衣物、被套。2、鼻中隔偏曲:这个也是鼻塞的常见原因。常见的有先天性发育异常或后天性外伤等,鼻中隔偏曲采取药物治疗不能治愈,最好的方法就是做鼻中隔矫正术。只有手术才可以让偏曲的鼻中隔恢复正常。3、鼻息肉:鼻腔内因为长期的炎症刺激容易出现鼻息肉,这个就需要用鼻内镜进行检查,然后在鼻内镜下进行息肉切除手术来清除病灶。4、鼻异物:这个常见于一些年龄比较小的宝宝,玩耍时不慎将小的异物放入鼻腔,也容易导致鼻塞,所以如果是小宝宝出现鼻塞,第一时间先到医院进行鼻内窥镜检查,如果发现异物,直接将异物取出,鼻塞就解决了。5、病毒、细菌感染导致的鼻腔感染,就需要服药控制病原菌、盐水冲洗鼻腔。所以我们如果经常鼻塞,最好先去医院专科进行检查,明确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鼻塞,才能更好更快地解决鼻塞的问题。 作者: 2021/11/29 15:51
  • 吃饼干治糖尿病?新研究让口服胰岛素成为可能 科技日报吃块饼干,治糖尿病。这个很多“糖友”梦寐以求的成果出现在11月16日的国际顶刊《自然·化学生物学》上。北京大学药学院刘涛团队与华东师范大学叶海峰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发出了一种新细胞。在他们的研究中,植入这种工程细胞的糖尿病小鼠,只要吃下特定的氨基酸饼干,就能提高胰岛素水平,进而降糖。“这是首次将基因密码扩展技术用于细胞治疗。”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刘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吃下饼干的小鼠只需要90分钟就能降糖,和注射胰岛素起效时间相当。自然期刊网站上的论文及配发评论。网页截图创造胰岛素微型“无人工厂”在“糖友”体内产生胰岛素,光靠饼干就可以吗?其实不是,“饼干”只是一把钥匙,真正生产胰岛素的是一座微型“无人工厂”。胰岛素作为人体的一种蛋白要求极高,胰岛素水平高了会发生低血糖、低了或者无效危害更大。细胞能做到精准的控制吗?“我们有一套独特的控制系统,控制的核心是一种人造的密码子。” 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学院、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叶海峰解释,自然界里有3个不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终止子,功能是终止蛋白质翻译),通过人为改造可以让其中一个只听“饼干”的命令。饼干里的特殊氨基酸在自然界找不到,所以平时不会开启。经过改造的密码子就此有了双重身份。人工氨基酸一来,密码子配对,开启胰岛素的翻译过程,人工氨基酸一走,密码子还是“终止子”,整个流水线关闭。这才有了“吃饼干”合成胰岛素的完整治疗过程。给饼干开通一个专线快递前面说了,饼干里的氨基酸在自然界里找不到,那自然也找不到匹配的运送系统。“原来负责转运氨基酸的信使RNA都有自己的密码子,就像京东快递是负责这几个密码子、顺丰快递负责另外几个密码子、圆通也有自己要负责的密码子,现在多出来一个非天然的快递单怎么办呢?”刘涛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合成生物学又出手了。“我们给‘饼干’开通了一个专线快递。”刘涛说,一种人工的合成酶能够把非天然的氨基酸送到快递员手上,即通过氨酰化的生化反应,把非天然氨基酸与特定的转运RNA连接起来,让它直送到胰岛素的装配生产线上。经过一系列“神操作”,饼干里的非天然氨基酸有如神助地直接成为生物体内胰岛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专线快递”特点的正规名称叫“生物正交”,是指人造反应不会被机体内源的元件识别,也不干扰内源的生物化学过程。也就是说,胰岛素的整个制造过程不会干扰到其他生命活动。更具临床实用价值“利用我们的技术,只需要纳摩尔每升级别浓度的非天然氨基酸,给药1分钟就足以激活系统,表达释放胰岛素 。”刘涛说,这种非天然氨基酸与很多功能饮料中添加的成分类似,对人体非常友好。动物试验研究显示,将改造过的工程细胞经材料包埋后植入小鼠皮下,给小鼠喂食含有非天然氨基酸的饼干,可以在一个月内稳定且有效地降低小鼠血糖。一系列动物安全性实验也表明,服用一个月有效剂量的非天然氨基酸后,小鼠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体重减低或其它生化指标的改变。网页截图“或许某一天,只需要每天饭前服用一粒非天然氨基酸药物,或含有非天然氨基酸成分适合糖尿病患者的食物,就可以控制血糖了。”刘涛说。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顾臻教授在论文同期刊发的评论中认为,通过合成生物学方法创建工程细胞,进而产生治疗性蛋白质是解决包括胰岛素在内的蛋白质分子稳定性差、生物半衰期短及其不受控释放等挑战的极具吸引力的替代方法。据介绍,该研究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科技部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上海市科委等项目的支持。◎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来源:科技日报编辑:张琦琪审核:王小龙终审:刘海英 作者: 2021/11/17 15:36
  • 基因变体致60岁以下新冠患者病亡率加倍|国际战“疫”行动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刘霞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14日报道,英国牛津大学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遗传学》杂志撰文指出,他们发现,LZTFL1基因的一种变体会使某些人罹患新冠肺炎重症的风险增加一倍,使60岁以下人群死于新冠病毒的风险增加一倍。但接种新冠疫苗能抵消其带来的影响,而且,最新发现有望催生新疗法来应对新冠病毒。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最新研究负责人、牛津大学基因组学教授詹姆斯·戴维斯说:“LZTFL1基因的变体是我们迄今发现的新冠病毒最致命的基因”。LZTFL1基因参与调节肺部细胞对感染的反应。当该基因的危险变体出现时,肺部细胞似乎不太能保护自己免受冠状病毒感染。研究发现,60%的南亚血统人群、15%的欧洲血统人群、2.4%的非洲血统人群和1.8%的东亚血统人群体内存在这一基因的变体。  戴维斯解释称,没有单一基因可以解释某些人为何感染新冠病毒,年龄、其他健康状况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都起作用。但LZTFL1的高风险变体似乎确实产生了显著影响。20岁到60岁人群中,年龄每增加10岁,罹患新冠病毒重症的风险就增加一倍。  在最新研究中,戴维斯领导的团队首先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对该基因进行了定位。他们将一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基因组与一组没有感染或症状轻微患者的基因组进行了比较,揭示了一组在重症患者中出现几率更大的基因,最后借助机器学习技术,揪出了LZTFL1基因的危险变体。  戴维斯表示,他们的研究表明,在LZTFL1变体表达较多的人群中,病毒或能在细胞以新的形式自我保护前更有效地破坏肺部,不过还需要对新冠病毒患者的肺损伤进行更直接的研究来证明这一点。  研究人员称,最新发现有可能催生新的新冠病毒疗法。此外,携带风险基因并非被宣判了死刑,虽然这种基因的变体会增加某些人患严重疾病的风险,但其他基因或非基因因素也可能降低这一风险。而且,该基因不参与免疫系统,携带该高风险基因的人对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反应可能与其他人一样。责任编辑: 左常睿 作者: 2021/11/17 15:32
  • 百草枯无药可解 流传说法:对于百草枯,很多人都说是致命毒药,无药可治。较真鉴定: 真 确实如此查证要点:百草枯是一种剧毒毒物,成人的致死量只在5~15ml(20%水溶液)或40mg/kg。截至目前为止,百草枯导致人体中毒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至今无药可解。所以,口服百草枯中毒的人多半会死于呼吸衰竭或多脏器功能衰竭。“喝下百草枯的病人,多半都是因为和家人、朋友赌一时之气,但随后而来的痛苦,会让他们觉得简直生不如死。“一位急诊科医生在和春雨君谈到百草枯时,突然也变得异常沉默。因为他们见到大部分因百草枯中毒的病人,在到达医院时就已经错过了黄金抢救时间。几天之内,医务人员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一个能说会笑的病人变成了连呼吸都困难的患者,但医生却没有任何办法留住他们的生命,只能通过各种医疗措施减轻患者的痛苦。百草枯的毒性到底有多大? 正因为百草枯的毒性巨大,2016年7月1日,国家已经明令禁止百草枯水剂的使用和出售,但迄今为止快两年了,仍有许多不法店铺和企业在生产和售卖“百草枯”。一部分商家为了牟利,偷偷将百草枯改名为“敌草快”出售,然而这也仅仅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事实上对于草来说,百草枯可是天生的克星,早在1962年,它就已经作为除草剂投入生产使用了,但对于人体而言,它是一种剧毒毒物,成人的致死量只在5~15ml(20%水溶液)或40mg/kg。截至目前为止,百草枯导致人体中毒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就像武侠小说中经常用到的剧毒一样,百草枯至今无药可解。然而,仍有不少科学家在研究百草枯的“解药”,目前国内外医学界已知的百草枯的毒作用机制包括:1、氧自由基损伤:在肺内积聚的百草枯经过氧化还原途径生成活性氧、氧自由基、羟自由基损伤细胞,并使细胞怼损伤更为敏感;2、线粒体损伤作用:大剂量百草枯可诱导线粒体内膜脂质过氧化反应,使线粒体膜通透性增加,内膜去极化。3、对基因的作用,导致基因的异常表达或启动细胞凋亡途径,引起 DNA 的氧化性损害;4、对酶的作用:直接影响酶 (如还原酶) 的活性或其他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蛋白质活性。5、对神经系统的作用:百草枯可以通过中性氨基酸转运蛋白穿透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帕金森征样症状。6、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百草枯有着系统性应激源的作用,慢性低剂量百草枯反复暴露,可以影响人体应激激素和海马的功能。大家单单从以上这些危害就能发现,百草枯的危害就远非一般除草剂可比,曾有医生将这种毒物称之为“死亡收割机”。正因为没有特效的解毒药,口服百草枯中毒的人多半会死于呼吸衰竭或多脏器功能衰竭。喝了百草枯的人,还能救活吗? “喝了百草枯,就像在等待一场活埋,嘴巴、嗓子都已经烂掉说不出话来,肺也喘不上气来。”多数喝了百草枯的病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都会后悔,相比较其他试图自杀的方式,百草枯所带来的痛苦更加让人绝望。百草枯(或者说敌草快)是现在临床医生最不想见到的毒物之一,因为一般中毒的患者存活率极低,预后极差。对于口服百草枯的患者来说,虽然身体在第一时间没有出现不适,那也应当立即赶往医院进行救治。因为服用的剂量、中毒的时间及器官功能状况,等都有可能会影响后续的治疗效果。医生只有在组织细胞尚未摄取百草枯达到足够的致死剂量之前,采取医疗措施减少人体的吸收和毒物的排出,才有可能保住患者的性命。珍爱生命,那就放下手中的百草枯吧,相信我,漫长的等死过程,远比死亡本身更让人崩溃。 作者: 2021/11/10 16:19
  • 糖尿病可以逆转吗 来源:人民日报糖尿病至今仍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无法治愈。如果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理论上讲是不可能逆转的。但是,医生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使糖尿病高危人群延缓发病时间,甚至终身不发病;也可以使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延迟并发症的发病时间,甚至终身远离并发症。研究发现,对早期、高体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强化饮食干预,在体重明显改善后,代谢指标(包括血糖等)可以逐步恢复正常,病情达到临床缓解状态,甚至部分患者可以多年不需要用降糖药。从这个意义来说,可以实现糖尿病的部分“逆转”,从而使患者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一般来说,糖尿病有8种病理生理机制,其中,主要核心病理机制有两个。一个是胰岛细胞功能的缺陷或者下降,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缺乏,临床上常见于1型糖尿病。另一个就是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的工作效率降低,也可以理解为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在临床上主要见于2型糖尿病。我国糖尿病患病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者数量接近90%,1型糖尿病约占5%。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虽然很复杂,但是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诱发因素还是比较清楚的。例如,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同时不爱运动;肥胖;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和生活方式。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β细胞功能越来越差,胰岛素抵抗越来越重。这些诱发因素中有一些是无法控制的,如年龄和遗传因素,但是也有很多因素是可以干预和控制的,如不良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可以帮助预防糖尿病,甚至逆转早期的糖尿病。糖尿病前期人群还不能算是糖尿病患者,但是血糖要比一般人群高。如果这个时候进行干预,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糖尿病前期人群一般不用吃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多数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一部分新发的、糖尿病病程不长的已确诊患者,特别是肥胖人群,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尤其是体重减轻后,糖尿病病情随之消失。有些患者甚至能把胰岛素和降糖药都停掉,并维持相当长的时间。40岁以上人群最好每年进行糖尿病筛查,尽早发现糖尿病前期,尽早干预。这种干预可以真正逆转糖尿病。即使控制不住,最终确诊为糖尿病,这些干预对患者后期的糖尿病治疗和管理也会很有意义。要敏锐地早期识别糖尿病。“三多一少”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三多”是指多饮、多食、多尿,“一少”是指体重减少。但很多患者并没有“三多一少”的表现,而是通过查体发现自己患上了糖尿病。另外,还要警惕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异常现象,比如伤口不易愈合、身上经常长疖子等。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如果有这些异常就要到医院进行糖尿病筛查。极个别的糖尿病患者早期表现出低血糖反应,也要予以足够的重视。虽然目前还没有根治糖尿病的办法,但是有效控制高血糖的方法非常多。大部分患者长期严格地控制好血糖,完全可以保持跟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质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延长并发症的发病时间,也是一种糖尿病治疗的“逆转”。(作者为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作者: 2021/11/08 15:45
  • 这4种人不适合做近视手术 做了可能会后悔的! 原创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现在我们不论是刷微博,刷微信,还是看直播什么的,经常看到有大V在安利近视手术。近视手术由于便捷、安全,确实值得许多人为它打CALL。但是,近视手术并不是每一个近视眼都能做的,大家在关注手术时应该多留一份心。这4种人不适合做近视手术年龄未满18岁,近视度数欠稳定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眼科专委会屈光分委会委员、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爱尔眼科医院集团湖北总院)屈光专科副主任医师张青松表示:通常来说,我们建议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不要做近视手术,这是因为未成年人的身体还在生长发育之中,视力有可能还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做近视手术,有可能会出现手术矫正现有视力后,因为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又增长出新的近视度数的情况。这就像小时候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更换更高度数的近视眼镜是一个道理。当然,未成年人并不是近视手术的绝对禁忌证,而只是相对禁忌证。如果因为一些特殊情况需要做近视手术,比如高考、择业、高度屈光参差、一些需要激光治疗的角膜疾病等等,可以在跟医生充分沟通后,在病人及家属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考虑手术。不适合做近视手术的眼部疾病有一些眼部疾病也属于近视手术的绝对禁忌证,比如圆锥角膜或者其他类型的角膜扩张、重度干眼症、眼部活动性病变或感染、严重的眼附属器病变、尚未控制的青光眼、影响视力的白内障等。除此之外,角膜厚度不符合要求的近视患者也不适合做激光类近视手术,可以通过检查确认是否可以选择ICL晶体植入术来矫正视力。存在严重眼底疾病的人也不适合做ICL晶体植入术。不适合做近视手术的身体或心理症状存在全身结缔组织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存在焦虑、抑郁等严重心理、精神症状,或者患有无法配合检查和手术的疾病,如癫痫、癔症等。妊娠、哺乳期女性 作者: 2021/11/02 09:08
  • 10月“科学”流言榜 | 心血管病专题:降压药会产生依赖性?输液能防脑中风? “三高”人群不能吃蛋黄?植入心脏支架后不能做核磁检查?他汀类药物不能长期吃?2021年10月“科学”流言榜为您揭开真相。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记者与编辑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支持。冬季寒冷,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而每年的这个时候,“仅靠饮食调节就能降胆固醇”“他汀类药物不能长期吃”等相关健康流言也打着“提醒”“偏方”的幌子开始在社交媒体“热传”。10月“科学”流言榜,我们对心脑血管相关的流言进行了集中辟谣,希望读者心明眼亮,认清真相。本期审核专家:吴海云(解放军总医院内科临床部主任医师,每月“科学”流言榜评委)本期责编:陈悦涵(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脏病杂志(英文版)》编辑)丁林、刘昭(北京科技报社编辑)1.“三高”人群不能吃蛋黄流言:凡是胆固醇高的食物,“三高”人群都应该远离。因此吃鸡蛋时只能吃蛋白部分,不能吃高胆固醇的蛋黄。(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真相:蛋黄中确实含有较多胆固醇,一个蛋黄胆固醇含量可达280毫克左右。但大部分人群膳食来源的胆固醇(比如来自蛋黄),不会直接影响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人体内的胆固醇主要是受遗传基因和代谢因素的影响,人体对膳食来源胆固醇的吸收,以及胆固醇对血脂的影响,不同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和《美国居民膳食指南2015》都取消了之前的饮食胆固醇限量(300毫克/天),认为没有证据表明饮食胆固醇多一些会导致高血脂或心脏病。蛋黄富含优质蛋白、单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维生素A、维生素B1、钙、锌等营养素,其整体营养价值远超蛋清,是蛋类营养的精髓。2.银杏叶泡水喝能降血压流言:银杏叶不只是美景的点缀,药用价值也非常高。把新鲜银杏叶泡水喝,可以起到降血压的作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真相:虽然2020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记载:银杏叶具有“活血化瘀通络”的作用,但这类药物主要是用于淤血阻络引起的胸痹心痛、中风偏瘫等(比如老年人手脚麻痹、四肢酸痛或者因为脑部血流减少导致的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并不具备降血压的作用。而且银杏叶泡水喝很危险。因为银杏叶生品内含有大量有毒的银杏酸,且银杏酸为水溶性成分,直接泡服可引起阵发性痉挛、神经麻痹、瞳孔放大、过敏等毒副作用。3.每天喝点红酒可软化血管流言:经常饮用红酒的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会降低。这是因为红酒中的白藜芦醇可以软化血管。(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真相:靠喝红酒来软化血管的方法并不靠谱。红酒中因含有白藜芦醇,过去曾被认为有软化血管的作用。但现在我们知道,红酒中白藜芦醇的含量非常低,即使每天喝20瓶红酒也起不到软化血管的作用。相反,红酒中大约含有15%的酒精,会对心血管功能造成负面影响。2018年8月,世界顶级期刊《柳叶刀》刊文指出:喝酒直接导致了全球280万人的死亡。多项研究已经证实,摄入的酒精无论多少,对人体都是有害的。酒精与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多个疾病都有直接关联。如果大量摄入酒精,还会引起消化系统肿瘤、酒精肝、酒精性心肌病等严重问题。4.得了冠心病,就不能吃肉流言:冠心病患者不能吃肉,尤其是肥肉、动物内脏、动物油等都富含饱和脂肪酸,潜在的健康风险更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真相:冠心病患者不是绝对不能吃肉,只不过要控制好总量。冠心病患者应该坚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控制膳食中总脂肪量及饱和脂肪的比例(总脂肪的摄入量一般不超过总能量的30%,饱和脂肪酸一般不超过总能量的10%),并摄入充足的单不饱和脂肪酸。5.冠心病人都应该放心脏支架流言:只要患上冠心病,就都应该通过手术植入心脏支架,以防出现心肌梗死或心脏猝死。(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真相:是否建议安装心脏支架,取决于所患冠心病的类型。对于大多数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病人,心脏支架并不能防止出现心肌梗死或心脏猝死,或只能稍微减轻心绞痛的剧烈程度。患者应该采用综合的治疗措施,如戒烟、适当运动,坚持使用有必要的药物等。另一方面,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及时采用冠状动脉支架开通病人心脏闭塞的血管,可以使病人死亡率明显下降,也可以使病人犯病后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因此,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后,只要有条件,都应该去正规的医疗机构,尽早安装支架或进行手术搭桥,开通堵塞的心脏血管。6.植入心脏支架后不能做核磁检查流言:金属材质的心脏支架在强大磁场中可能会发生移位,电磁感应产生的热量还会烧伤血管。因此植入心脏支架后,就不能再做核磁共振检查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真相:临床上常用的核磁共振,磁场场强为3.0T或1.5T。而在3.0T场强的磁场下,心脏支架不会出现位置移动。因此,就算支架植入后马上就接受核磁共振检查,也是可行的。此外,在3.0T场强的磁场中,支架因电流传导产生热量的温度上升理论上不会超过2.6℃-4.7℃,而在血管内血流的持续冲刷下,支架温度的上升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7.西药治疗高血压会产生依赖性流言:得了高血压、糖尿病等,不要用西药治疗。这些药一旦用上了就停不下来,而且会伤肝伤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真相:高血压及糖尿病,大多数都可用药物治疗。以目前的医疗水平,大多数病人确实需要终身用药,但这并非药物依赖性。另一方面,目前用于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的药物副作用都很少,基本不会“伤肝伤肾”。只要遵医嘱规范、正确用药,其益处远超过害处。8.他汀类药物不能长期吃流言:对于高血脂的治疗,主要是依靠服用他汀类药物。不过他汀类药物副作用太大,会造成肝肾和肌肉的损伤,不能长期吃。(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真相: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的地位一样,是冠心病的“基石用药”。新一代的他汀类药物是比较安全的,几乎没有毒副作用,必要时应遵医嘱用药,同时定期监测血脂、血糖、肝功、肌酶。9.输液可以预防脑中风流言:秋冬季节输液可以扩张血管,有效预防脑中风。(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真相:“输液预防脑中风”是种有百害而无一益的保健方式。人们俗称的脑中风,医学术语叫脑卒中,可大体上分为出血性脑中风和缺血性脑中风,这两种都是由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这两种虽然都是中风,但是它们的治疗方式基本是相反的,缺血性中风一般需要应用溶栓和抗凝药物,而出血性中风一般需要止血或手术治疗。脑中风一旦发病,治疗方法和效果都非常有限。因此,做好脑中风的预防尤为关键。不过,用于输液的药物,往往是“活血”的中成药,对于控制血管的狭窄以及血栓形成并无效果,并且输液的“活血”作用也很短暂,停止输液后就没有效果了,谈不上预防。现在已经有很多确切的、有效的预防脑中风的方法。比如对于脑出血,最重要的一条预防方法就是控制好血压;而对于缺血性脑中风来说,最重要的预防方法就是不吸烟,保证合理的运动,保持健康的膳食,并遵照医嘱,服用一些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此外,缺血性脑中风大约20%是由心脏疾病引起的。因此,有心房纤颤的病人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且必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总之,仅靠每年2-3周或者一个月到医院输液,根本不能预防脑中风。频繁输液不仅会造成大量医疗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给病人本人带来非常大的健康风险。本期内容来源:科普中国-科学辟谣、猫大夫医学科普、郭乡平(北京医学教育协会副秘书长)撰稿、人民网-科普中国、网易新闻:心血管王医生、人民网-健康生活、“周大亮医生”微信公众号、北京科技报出品:科普中央厨房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欢迎分享到朋友来源: 科普中央厨房 作者: 2021/11/02 09:03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