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卫生
  • 新冠病毒疫苗知多少 经济日报   新冠病毒疫苗作为抗疫终极武器,万众期待。我国新冠疫苗研发进展如何?安全性有保障吗?何时能投入使用?针对这些问题,近期相关机构和专家为大家答疑解惑。  随着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疫苗成为大众期待的抗疫终极武器。目前,我国已有3个新冠疫苗开启临床试验,新冠疫苗研发进展处于国际先进行列。  5条线路并行,  3个疫苗开启临床试验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初,科研攻关组就将疫苗研发作为主攻方向之一。为更大限度提升疫苗研发成功率,他们在梳理分析不同技术基础和可能性之后,布局了病毒的灭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这5条技术路线;同时设立了疫苗研发专班来加强相关组织协调,以及相应科研机构协同配合,加班加点、只争朝夕开展疫苗研发。  当前中国新冠疫苗研发进度如何?对此,吴远彬透露:“目前,我国已经有3个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  这3个疫苗分别为陈薇院士团队的腺病毒载体疫苗,武汉、北京的两个灭活疫苗。其中,陈薇院士团队的腺病毒载体疫苗首个获批进入临床研究,已于3月底完成了一期临床试验受试者的接种工作,并于4月9日开始招募二期临床试验志愿者,这是全球首个启动二期临床研究的新冠疫苗品种。另外,国家药监局近日还批准了两个灭活疫苗进入临床试验。  “目前,5条路线中,除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和灭活疫苗外,其它3条技术路线的疫苗也在加快推进。”吴远彬透露,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已经完成疫苗毒株构建与质检方法建立,正在开展质量工艺研究和质量鉴定,中试生产、动物攻毒实验和安全性评价实验也在同期开展。重组蛋白疫苗已经完成了毒种构建,正在开展细胞与毒种鉴定和遗传稳定性考察、动物攻毒实验和安全性评价实验。核酸疫苗方面也进入到动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的研究阶段,并同步开展临床样品的制备和质量的检定工作。  根据科技部初步分析和安排,上述技术路线的疫苗预计将于四五月份陆续申报临床试验。  疫苗应急审批,  如何保障安全?  3个新冠病毒疫苗通过应急审批进入临床试验,速度如此之快,安全性能否得到保障?  “疫苗是用于健康人群的特殊药品,安全性是第一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介绍,在应急审批过程中,我国始终坚持尊重科学、遵循规律,以安全有效为根本的方针,坚持特事特办,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研发的步骤由串联改为并联,研审联动,滚动提交研发材料,随交随审随评;在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通过无缝衔接,大大提高了研发效率与审评效率。  “疫苗的安全性主要由临床前的研究来决定,因此我国新冠疫苗在安全性、有效性方面的相关动物实验等,要按照相关法规和技术要求全部完成。”王军志介绍,这其中包括急性毒性实验、重复毒性实验、免疫原性实验甚至是动物攻毒保护试验。这些实验均要符合要求,达到规定标准才能批准上临床。“要充分保证上临床以后受试者的安全,这是我们的目标。”  此外,此次新批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两款疫苗,均属于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灭活疫苗采用了完整的病毒组成,它在制备过程中要通过理化方法灭活其致病性,还要通过灭活验证,而且仍然保持病毒的免疫原性,通过纯化工艺等制备过程,制备出候选疫苗。机体接种了候选疫苗可以刺激免疫反应,产生抗体,达到保护作用。  灭活疫苗是一种成熟技术路线,我国灭活疫苗的研发制备基础较好,曾成功研发制备出H1N1流感灭活疫苗、甲型肝炎灭活疫苗、EV71手足口病灭活疫苗、Sabin株IPV脊灰疫苗等多款灭活疫苗。  王军志介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制备过程中,是我国最早分离到病毒株;而活病毒要经过大规模培养,我国通过联防联控机制协调研发单位,利用P3实验室大量培养活病毒,使研发具备了基本条件;各部门专家早期介入,全程指导,特别是指导企业完成了临床前必要的动物实验;生产出来的3批临床试验样品,均要经过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检验合格;申报材料滚动提交,按照国家药监局特别审批程序、遵照相关技术要求审批,达到了应急批准临床试验的要求,获得批准进入临床试验。  “即使在应急情况下,整个评审过程中对疫苗安全性、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是不能够降低的。”王军志表示。  三期临床试验要多久?  疫苗何时能上市?  新冠病毒疫苗何时才能投入使用?吴远彬表示,研发工作需坚持科学、安全、有效的基本前提,因为这是给健康人使用的特殊产品。因此,尽管疫苗研发是应急项目,但仍特别强调科学性、程序性。  目前,我国研发最快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已经启动二期临床试验,之后还要进行三期临床试验,将根据临床试验结果才能最后确定是否投入使用。而近日刚批准临床试验的两款灭活疫苗是传统技术工艺,生产工艺相对比较成熟,质量标准可控,保护范围也比较广泛,具有国际通行的关于安全性和有效性评判标准,也会为加快疫苗使用提供条件。  疫苗从临床试验到上市,需要经过三期临床试验的考验。那么三期临床试验是什么流程?大致要花费多长时间?  “一般来说,通常的临床试验分为三期,就是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目标和意义不一样,根据研发的设计方案不一样,需要的时间也不一样,但必须要遵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来执行。比如,遵守受试者知情同意等相关的规定。”王军志介绍。  其中,一期临床试验重点是观察使用的安全性,主要是通过少数易感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者,来确定人体对疫苗不同剂量的耐受,以及了解它初步安全性的结果。此阶段一般人数规模相对比较小,数十人或100人左右。  二期临床是扩大样本量和目标人群,目的是针对疫苗在人群中初步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结果,进一步进行确认,且确定免疫程序和免疫剂量。此阶段一般受试者要数百人,甚至更多。  “需要指出的是,一期、二期临床试验均由健康志愿者来做,相对比较容易募集,根据不同免疫程序、不同方案,大概需要几个月时间。”王军志说。  要真正确定疫苗的有效性,是在三期临床试验。对于传染病,一般需要观察一个流行周期来确定它对易感人群的保护率。三期临床需要的样本量更大,规模都是好几千,有的甚至上万人。三期临床结束,才能得到疫苗批准上市的科学依据。  王军志说:“目前社会对疫苗高度关注,我们也期待尽快看到我国疫苗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安全有效的疫苗早日上市。”(记者 佘惠敏) 作者: 2020/04/27 09:14
  • 谣言:奥利司他是唯一安全的减肥药,是真的吗? 来源:科学辟谣 辟谣专家:吴超君吉林省人民医院临床药师谣言:奥利司他在网上称为“排油丸”,很多人都说它是唯一安全的减肥药,想吃就吃,不节食,不反弹。是真的吗?辟谣:奥利司他是一种作用于胃肠道的脂肪酶抑制剂,主要抑制胃脂肪酶和小肠腔内的胰脂肪酶,从而抑制摄入脂肪(主要为甘油三酯)的分解,使未消化的甘油三酯不被身体吸收,直接排泄出去,从而达到控制体重的效果。安全性①奥利司他有每片(粒)60mg和120mg两种规格。美国和韩国只有60mg的被批准为非处方药(OTC)出售,即不需要医生处方购买,而120mg的是需要医生处方的。国产奥利司他主要为甲类OTC,需要在药师指导下使用。②2010年5月,FDA发布信息,警告奥利司他可能引起罕见但严重的肝损伤风险。同年9月,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要求修订说明书,将原奥利司他说明书的内容“偶有对奥利司他发生过敏反应的报道。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瘙痒、皮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痉挛和过敏性反应。极少出现有大疱疹、肝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酯酶升高,以及罕见的严重肝炎和胰腺炎等病例报道。尚未在肝炎、胰腺炎和奥利司他之间建立因果关系”更新为“使用奥利司他已有罕见的转氨酶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和重度肝炎的报告,并出现肝衰竭病例,其中部分患者需要进行肝移植或可直接导致死亡。奥利司他还有发生罕见过敏反应的报道,主要临床表现为瘙痒、皮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痉挛和过敏性反应,出现大疱疹十分罕见。上市后监测还发现有胰腺炎的报道。”[1]③英国药监机构2014年风险提示:奥利司他可能引起高草酸尿症和草酸盐肾病。综上所述,奥利司他并非是绝对安全的药品。有效性①奥利司他可以抑制甘油三酯的吸收,但不能分解体内已合成的脂肪,而且只能阻止吸收30%的脂肪[2]。如果饮食中不摄入脂肪,是没有用的。而且奥利司他并不能阻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物质的能量转换,所以单纯靠奥利司他减肥,是不科学的。②减重的核心原则应该是调整生活方式,其中包括调整饮食,增加体育锻炼和相关行为疗法[3]。药物治疗并不是最主要的减肥方法。唯一性目前中国市场上,除了奥利司他还有一些具有减轻体重效果的处方药,如降糖药二甲双胍、利拉鲁肽等。利拉鲁肽是目前市场上主要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激动剂,有降糖作用。其可以通过下丘脑中的神经元途径集中发挥作用,促进饱腹感[4]。但不建议以减肥为目的使用降糖药。其他①长期服用奥利司他会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比如维生素A、D、E、K等。②奥利司他还会影响其他药物作用。如果与胺碘酮、左旋甲状腺激素等药物同服,需要咨询医师、药师。英国药监机构2014年警示,奥利司他可能会减少艾滋病治疗药物(逆转录病毒HIV病毒)如依法韦伦、洛匹那韦的吸收。③还有个问题,服用奥利司他,“菊花”可能会时不时漏点油。虽然“排油看得见”,但那是食物中的油,千万不要相信奥利司他可以分解体内脂肪。 参考材料:[1]http://samr.cfda.gov.cn/WS01/CL1706/53830.html[2]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1261530/[3]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2014; Garvey et al., 2016; Yumuk et al., 2015[4]Knudsen, Secher, Hecksher-Sorensen, & Pyke, 2016;Secher et al., 2014 辟谣专家:吴超君,吉林省人民医院临床药师复核专家:张士红,大连市中心医院主任药师 作者: 2020/04/26 09:21
  • 还在犹豫要不要戒烟?那就看看这篇文章吧!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作者:杨代武 黄亚鑫  被称为“癌症第一杀手”的肺癌,已经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肿瘤之一。虽然它的发病机制很复杂,但是医学界公认吸烟是肺癌发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吸烟与肺癌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电子烟可以降低肺癌的发病率吗?戒烟以后还会得肺癌吗?关于这些问题,看看专家如何解读。  吸烟会对肺癌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  烟草中有70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数百种有害,目前已知至少有69种是致癌物,包括烟草特有的亚硝胺、苯并比、甲醛等。这些致癌物进入人体以后,会和DNA片段结合形成DNA加合物,让体细胞中的一些关键基因发生突变。当突变逐渐积累到一定程度,持续的错误编码就会导致肿瘤的发生。同时,这些致癌物还会导致体内的抑癌基因发生变化,从而使人体正常的生长控制机制失衡,最后导致癌症。  根据肺癌发生的部位,可以将肺癌分成中心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其中,有70%以上的中心型肺癌与吸烟密切相关。我们可以把每天吸烟的支数与烟龄相乘,得到一个吸烟指数,如果吸烟指数超过400,比如一天抽一包烟,烟龄超过20年,就是肺癌的高危人群。随着吸烟指数的增加,肺癌的发病率会逐渐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烟民长时间抽闷烟、喝闷酒,这种吸烟方式对肺部的健康更为有害。在这种心理状态不好的情况下,人体的免疫机制、呼吸道的防御因子等都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而会增加得肺癌的几率。  使用电子烟,会降低肺癌的发生几率吗?  电子烟是近年兴起的一种烟草制品,初衷是想通过输送尼古丁来缓解烟民的烟瘾。然而,目前市面上一些电子烟所标识的尼古丁含量远高于实际抽查中所测到的含量。除了尼古丁外,电子烟的烟叶成分中还添加了很多其他的化学制品,有些国家甚至将大麻类物质加到电子烟的助燃系统里。  此外,由于电子烟产生的水蒸气中添加了很多化学材料和有害物质,会让其他人遭受二手烟的伤害。  控烟、戒烟能否有效控制肺癌的发生?  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吸烟者在戒烟以后,各种疾病的发病风险都在下降。戒烟不仅能够降低癌症的发病风险,还能改善癌症患者的预后。如果能够戒烟10年,那么肺癌的发生风险就会降低30~50%。可以肯定的是,戒烟越早,戒烟时间越长,得肺癌的可能性就越小。  受访专家:国家健康科普专家、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副会长兼肺癌防治分会主任委员支修益;国家健康科普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肖琳 作者: 2020/04/24 11:20
  • 长时间佩戴口罩会“烂脸”?专家教你如何应对皮肤损伤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作者:王欣玥  疫情期间,长时间佩戴口罩使很多人产生了皮肤不适。尤其是一些工作性质特殊的人群,如医务工作者,由于从早到晚佩戴口罩,甚至出现了“肉眼可见”的皮肤损伤。口罩之下,存在着哪些皮肤隐患?该如何保护好“脸面”,应对皮肤损伤呢?  口罩导致的皮肤问题有哪些?  1、压力引起的皮肤损伤。由于长时间佩戴较紧的口罩,如N95口罩及某些挂耳式口罩,鼻部、面颊、下颌、耳后等接触口罩边缘部位的皮肤出现红斑、勒痕,同时可能伴有疼痛,严重者还会出现皮肤破溃、糜烂。  2、潮湿引起的皮疹。当连续佩戴密闭性强的口罩时,口罩内部出汗多,长期潮湿的环境会导致皮肤发白、浸渍、起皱。  3、接触性皮炎。一些人由于佩戴了劣质口罩,对口罩的材料过敏,接触口罩的部位及附近皮肤出现红斑、红丘疹,并伴有瘙痒,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水肿、水疱、渗出。  4、痤疮。由于口罩内部环境潮湿、温度高,影响皮脂腺的分泌,皮肤出油增多,可能导致痤疮(即“痘痘”)的出现或加重。  在上述四种口罩引起的皮肤问题中,前两种皮肤问题可能发生于任何肤质的人群,接触性皮炎好发于过敏体质者,痤疮易发生于油性皮肤的人群。  如何有针对性地应对皮肤损伤?  1、预防压力引起的皮肤损伤,可尽量避免使用挂耳式口罩,改用头部系带式的医用外科口罩,每隔1~2小时松松绑带。如果因为职业因素需长期佩戴N95口罩,可以提前在受压明显的部位贴医用水胶体敷料预防压伤。针对已经出现了损伤的皮肤,要先判断严重程度。如果压痕较轻,涂抹润肤剂即可,一段时间后压痕可自行消退;如果局部出现红斑、肿胀,可以用生理盐水冷湿敷;如果出现比较重的瘀斑,可以涂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药膏,如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如果压迫严重,出现了破溃或糜烂,可以涂抗生素软膏预防局部感染,抗生素软膏吸收后可以喷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  2、预防潮湿引起的皮疹,可以提前在面部涂润肤剂。每隔2~3小时摘掉口罩并擦干汗液,补涂润肤剂,促进皮肤恢复。  3、针对接触性皮炎,如果出现了红斑、红丘疹、瘙痒,可以涂抹炉甘石、氧化锌糊等药物止痒;若情况严重,出现肿胀、渗出甚至水疱,需要联合口服抗过敏药,并及时就医。  4、出现痤疮后,首先要辨别是炎性痘痘还是闭合性粉刺。炎性痘痘通常颜色鲜红、压着疼痛、有黄白色分泌物或脓头;而闭合性粉刺通常为肤色、压着不疼、小米粒大小、尖顶状、中央可能有黑头或白头。针对炎性痘痘用夫西地酸乳膏、莫匹罗星软膏、盐酸环丙沙星凝胶等抗生素软膏即可缓解。针对闭合性粉刺可以涂阿达帕林凝胶或维A酸乳膏,但这两种药物具有光敏性及刺激性,需晚上清洁面部、涂完保湿产品之后少量点涂于粉刺上,不要大面积揉。若痤疮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加用口服药物治疗。此外,专家提醒,对于已经形成的痘痘,千万不要自己挤或者抠,否则更容易留下痘印或痘坑。另外注意,平时尽量不要熬夜,少喝酒、少吃辛辣刺激、油腻或高糖的食物,这些可能会使皮肤出油增多,加重痤疮。  受访专家: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住院医师吴超  本文由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主任晋红中进行科学性把关。 作者: 2020/04/23 11:11
  • 解除隔离后居家防护怎么做?指南来了! 来源:人民网  编者按:当前北京市疫情虽然处于低发态势,但境外输入仍带来零散病例,存在较大隐患和风险。市民朋友切不能掉以轻心,在日常活动中仍应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戴好口罩,注意个人防护,注意手卫生,坚持将各项防控举措融入日常生活。  提示具有疫情高发国家和地区旅居史,确诊病例接触史等流行病学史的人员,更应密切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对于集中隔离人员在14天隔离期满解除隔离后,建议继续居家观察7天,居家期间继续做好个人防护,保护自己、保护他人。为了您及您所爱的家人及周围人,也为了我们城市的安全,特提出以下几点提示:  1、尽量单独居住或单间居住,保持居室通风,必须单独用餐,有条件时使用专用厕所,并及时清洁消毒。  2、建议由亲朋协助提供生活必需品,避免外出和聚集性活动,减少与他人接触,尤其远离年龄较大或体质较弱的高危人群。  3、单独居住可不戴口罩;在进入和家庭成员共用空间时保持一米以上距离,双方均应佩戴医用口罩。口罩被分泌物弄湿或弄脏时,立即更换。  4、勤洗手。每次洗手时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并持续至少20秒。  5、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口罩或手肘遮住口鼻。  6、每日至少一次使用湿抹布、湿拖把对房间进行清扫,以保持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  7、每日至少早晚各测体温一次,密切关注自身是否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或其他相关症状。  8、若出现发烧、咳嗽等不适症状时,即使十分轻微,也应立即向社区工作人员报告,佩戴医用口罩前往就近的发热门诊,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接触史和隔离观察情况,便于及时诊断,不存侥幸心理。  小贴士:居家消毒这样做  新冠病毒可以通过接触传播。我们常接触的物品,如不注重清洁消毒,很可能会成为病毒的“载体”。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研究员张流波提醒公众:防病毒,勤洗手,消毒很重要,但不要过度。  张流波提醒,关键是做好手卫生,合理使用消毒剂。人体皮肤消毒,主要针对手部等裸露部位进行,没有必要进行全身消毒。使用消毒剂最好选用市售产品,如75%的酒精、碘伏和过氧化氢消毒液,不要自己配制消毒液进行皮肤消毒。  对皮肤黏膜(包括眼睛)可使用流动清水反复冲洗,不能进行消毒。头发属于“不吸水材料”,飞沫中的病毒并不会在头发上存活太久,传染风险并不高,不必太担心病毒会经头发带进卧室的问题。如果实在担心,可以戴帽子出门,回家适量喷洒75%医用酒精,对帽子进行消毒处理。  一般只要不接触危险人群,衣物正常换洗即可。鞋子放在门口或阳台通风处。张流波表示,日常穿的外套回家后直接挂在门口,把外出穿的衣服和居家穿的衣服分开就行,没有必要每天对自己的外套进行消毒处理。如果去了医院、接触了有疑似症状病人,外套可能被污染,用56度以上的水浸泡清洗半个小时以上,或者用适量84消毒液浸泡15分钟。  一次性口罩不可以反复消毒使用,因为口罩不耐高温,不能使用消毒剂或者热水浸泡,在重复消毒的过程中,有可能会破坏口罩的过滤层。过滤层破坏之后,就达不到过滤的效果。每次使用之后,取下来放在干燥通风的环境,然后记得清洗自己的双手。对于没有接触到病人的口罩,就当作一般的生活垃圾处理就行;如果照顾病人中使用的口罩,要按照医疗废弃物处理。  手经常接触的钥匙等体积不太大的物品或电子产品,适合用刺激性较小的医用酒精来消毒。建议用酒精棉片,或棉球蘸取少量酒精,稍微拧干后对这些物品表面进行擦拭,并放置自然风干。  对于手机,首先消毒前应先洗手,并把手机关机。湿纸巾擦去屏幕上面油脂。棉球蘸取酒精,微微拧干使其既保持湿润又不会有多余的液体使手机短路。也可用专门的酒精棉片代替。按一个方向擦拭,不要来回擦,正反两面各擦两遍。耳机孔、充电口、边缘接合处等隐匿部位要擦拭。如有手机壳也要脱下来单独擦拭,手机壳内部也要不留死角。公共场合最好少看手机,如果看了手机,就切记不要用手摸面部任何地方。回到家要洗手,并及时给手机消毒。(人民健康网综合自北京市疾控中心、人民日报) 作者: 2020/04/21 10:09
  • 产后尿失禁不尴尬!通过这种锻炼方式就能改善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作者:爱丽丝·罗伯茨 章石  人类分娩困难并不是新鲜事,但部分产妇在分娩过后出现了尿失禁的症状,甚至会因此感到尴尬。为什么会出现产后尿失禁的情况?又该如何进行改善呢?  什么是尿失禁?  想要充分理解尿失禁,需要先了解正常膀胱是如何控制小便的。膀胱是一只平滑肌构成的袋子,天生就有“自动性”,受自主神经支配。膀胱壁上的牵张感受器可以诱发神经产生反射,使得膀胱收缩。婴儿时期,我们的膀胱是这样工作的 :膀胱满了、膀胱空了、膀胱又满了、膀胱又空了……这些都是无意识的行为。如厕训练就是学习如何克服这种原始的反射。再过一段时间,人们会注意不到自己正在控制反射,小便就成了一种自主行为。  膀胱位于一块叫作盆底肌或者盆膈的骨骼肌之上。尿道从盆膈穿过,所以这块肌肉收缩时就在尿道周围起到了括约肌的作用。女性的膀胱周围的筋膜和邻近器官,尤其是阴道,有助于支撑膀胱和尿道把它们固定在正确的位置上,这对控制排尿非常重要。  为什么产妇分娩后会尿失禁?  胎儿的头部比较大,通过相对狭窄的产道有一定困难。胎儿通过“骨盆下口”环状骨骼时,不只是让胎儿从母体来到外界的阴道,前方的尿道、后方的直肠和盆膈都与骨盆壁相连。此外,骨盆周围和侧部缠绕着三条管道和上方的骨盆筋膜也加强了对盆腔的支撑。随着胎儿头部挤出骨盆出口,这一结构的某些部位,尤其是盆膈和筋膜,会被撑开甚至撕裂,还可能导致神经受损,筋膜撕裂甚至盆膈脱位。  这种损伤的后果就是产妇尿失禁。由于骨盆和筋膜无法支撑正常膀胱和尿道,只要腹部压力增加,如咳嗽、打喷嚏、大笑,都会迫使尿液流出。  如何改善尿失禁?  产妇在分娩后的几周或几个月之内,神经和组织就会恢复,尿失禁的问题也渐渐随之消失 ;但损伤太严重的话就必须手术修复。  人们目前知道的真正具有改善作用的非手术疗法就是盆底肌锻炼(有规律地缩紧、放松肌肉,恢复肌肉张力)。从解剖学上讲,这种锻炼很有意义,因为盆底肌能支撑膀胱和尿道,并在尿道周围起到括约肌的作用。  资料来源:《BBC人体如何工作》,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文由南京医科大学副教授李敏进行科学性把关。 作者: 2020/04/17 09:37
  • 谣言:柳絮会携带新冠病毒,从而导致跨区域性传播 来源:科学辟谣 辟谣专家:赵非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载体工程中心主任谣言:如今春暖花开,漫天飞舞的柳絮会携带新冠病毒,从而导致跨区域性传播。辟谣:太长不看版,先说结论:在正常情况下,柳絮携带新冠病毒并导致感染新冠肺炎的几率极低,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首先,柳絮能传播新型冠状病毒,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较大数量的病毒颗粒附着于柳絮上;2、这些病毒必须具有较强感染活性。新型冠状病毒浓度最高的地方,一般是集中收治大量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或者集中存放患者或病毒污染的医疗垃圾的区域。根据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指南的要求,患者会尽量被安排在负压病区或病房内(污染空气不能逃逸到环境中的区域),被污染的区域会定期消毒,病区的污染空气需要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医疗垃圾也需要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因此,很难出现大量病毒附着在几米甚至十几米高的柳絮上的情况。如果在极低的几率下部分病毒逃逸到环境中,而又碰巧遇到了一棵大柳树,或者某位患者不小心冲着这棵大柳树的满树飞絮咳嗽了半个小时,导致部分病毒附着在柳絮上,咱们就得考虑另一个情况了——自然通风。通风能够有效地稀释局部空间的病毒浓度,所以预防病毒气溶胶传播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有效通风,在人数较少的空旷环境中可以摘下口罩也是因为自然通风。户外种植的柳树应该说是处于自然通风效果最好的环境,所以即便有些病毒附着于柳絮上,也很可能会被通风迅速的吹走稀释掉,这就进一步降低了病毒附着于柳絮上的几率。万一还有一些顽强的病毒紧紧依附于柳絮不肯离开怎么办呢?咱们再来算一算病毒的感染活性。2020年3月27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报道表明,新冠病毒在气溶胶(可以理解为空气中)和铜表面的半衰期(病毒损失半数感染能力的时间)大约是1.2小时;在纸板、不锈钢、和塑料表面的半衰期分别是3.5、5.6和6.8小时。如果把10000个病毒颗粒放置在上述环境中,在72小时之后最多还能检测到不到4个具有感染活性的病毒颗粒(不锈钢和塑料)。2020年4月2日,另一篇发表在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文章表明,把30万个病毒颗粒放置在不同材料的表面,3小时后就无法从纸巾上检测到有感染力的病毒,1天之后木材和布料上也无法检测到有感染性的病毒,光滑表面看上去更有助于病毒的长时间存活,但即便如此,7天之后也无法从玻璃和纸币上检测到病毒了。从这两篇报道应该可以推断,即使还有少量病毒附着在柳絮上,只要经过几个小时到1天,应该就不具备感染能力了。假设运气再背一点,碰巧这些顽强的病毒附着在柳絮上之后没有被风吹走而且立刻就随风飘荡到了我们的鼻子里,咱们还得考虑究竟有多少病毒进入到我们体内才能造成感染。根据目前的灵长类动物实验证据,70万个病毒颗粒可以经鼻腔和呼吸道导致猕猴(体重平均约8kg)感染。导致人感染的病毒剂量还没有见到文献报道,但如果病毒数量较少,估计感染人的几率会非常低。综上所述,如果在无巧不成书的小概率情况下,(比如因为某种机缘巧合大量新冠病毒污染了某棵柳树并附着于部分柳絮上,正好赶上没有风的环境导致病毒无法被自然通风所稀释,接着又在极短的时间内碰巧飘到了某人的身边,还被吸入了鼻腔并且逃过了人体的抗病毒免疫反应),的确不能排除柳絮传播新冠病毒的可能性。但这个几率一定比我们买彩票中头奖还低。与其为柳絮传播新冠病毒的极低可能性担忧,我们更应该注意柳絮引发的过敏和火灾问题。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不必担心新冠病毒通过柳絮传播疫情。 参考文献: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6524720300033?via%3Dihubhttps://www.thelancet.com/action/showPdf?pii=S2666-5247%2820%2930003-3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biorxiv/early/2020/03/17/2020.03.17.995639.full.pdf 辟谣专家:赵非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载体工程中心主任 原武汉病毒研究所副研究员复核专家:胡文彪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中澳公共卫生中心主任   作者: 2020/04/14 08:48
  • 人体为什么会长出结石?主要怪这5个坏习惯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作者:谈勤奋  人体是血肉之躯,为什么会长出“石头”来?其实,结石盯上人类,除了与工作节奏紧张,更与不良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其中这5个坏习惯,是致病的罪魁祸首。  不吃早餐 。不吃早餐是诱发胆结石的重要原因。胆囊是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地方,但胆汁不能长期储存,放一段时间就必须用,不然过期就会变质,形成结石。人体经过一夜睡眠,胆汁蠢蠢欲动,呼之欲出,不吃早餐,胆汁就没用武之地,就会在胆囊内长时间停留,长此以往,胆固醇自胆汁中析出就易形成结石。  不爱喝水 。水少会导致尿量减少,使尿液过度浓缩,尿中盐类的浓度增高,沉淀增多,容易形成尿路结石。水是人体的清道夫,多喝水可以增加尿量,稀释尿液,降低尿内晶体的饱和度,有利于预防结石形成及促进结石排出。要做到“未渴先饮”,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个人每天饮水量要达到1000~2000ml,最好选择白开水。  不喜欢运动。人如果缺乏运动,骨质就会脱钙,钙质就会流失,自尿中排出增加,一方面容易骨质疏松,一方面容易产生泌尿系统结石。另外,运动少会导致肌肉萎缩,天长日久胆囊括约肌收缩力减弱,会造成胆汁排空延迟,使胆汁排泄更加不畅,从而形成胆结石。所以要经常运动,不要“坐等”结石的形成。每天应坚持运动30分钟以上。对于办公室一族来说,每工作两个小时左右,就应站起来做些“职场微运动”,更有利于健康。  吃得太油 。吃得过于油腻,是结石病的重要诱因。因为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会增高人体内胆固醇、嘌呤的含量,胆固醇结晶形成胆结石;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是尿酸,容易形成尿酸结石。所以饮食应清淡不要过于油腻,少吃或忌吃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蟹黄等。改善烹调方法,多用蒸煮炖,少用煎炸炒。多吃新鲜瓜果和蔬菜以及大蒜、洋葱、香菇、黑木耳等具有降低胆固醇作用的保护性食物,适量补充禽蛋、水产、奶类、大豆、瘦肉等蛋白质。  吃得太素 。不少人信奉素食主义,以蔬菜为主食,同样吃得太素也容易长石头。人们长期素食,含纤维素类食物会影响胆汁的分泌,使胆汁长期在胆囊淤积形成结石。虽然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但是,菠菜、芹菜、番茄、竹笋等蔬菜中还富含草酸,过量食用容易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结石。所以日常应当荤素合理搭配,营养均衡 。荤菜和素菜最佳比例在1:3至1:4间,含草酸较多的蔬菜在吃之前应先焯一下,以减少草酸摄入量。  本文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专委会主任委员王韬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  作者: 2020/04/13 09:59
  • 疫情全球爆发,无症状感染者对我国的威胁有多大? 科学辟谣   新研究称无症状感染者比例或达18~31%,单人传染力与确诊者相当。不过当前中国无症状感染者数量并不高。    新冠疫情何时会结束 | 作者供图  作者 | 徐斯佳 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  3月以来,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突然大爆发。目前(4月6日)已蔓延至209个国家和地区,确诊人数超125万。被忽视的大量“无症状感染者”被认为是造成当前局面的重要推手。  我国对无症状感染群体有怎样的把握?当前情势下,我们能否守住无数人浴血奋斗换来的战疫曙光?  何谓“无症状感染者”?  无症状感染者,是指那些没有症状(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但检测呈阳性(呼吸道样本病毒核酸,或血清中特异抗体)的人。也被称为“隐性感染者”。  为什么这些人会没有症状呢?一部分人可能因为免疫系统较强大,被感染后体内很快产生了抗体。如果感染的病毒量较少,抗体得以在潜伏期内把它们清除,人体就不会发病,成为无症状感染者。  还有少数人,病毒实际上并没有进入细胞开始复制。这和在门把手、快递包裹等无生命物体表面上也能检出病毒核酸道理类似:检测中发现的病毒核酸,可能来自于人体组织表面的病毒碎片。    自己都被蒙在鼓里的无症状感染者 |作者供图  真正的无症状感染者是整个病程(潜伏期、发病期和恢复期)始终没有出现过症状的人。处在潜伏期尚未发病的人和真正的无症状感染者是很难分辨的。  早前官方统计中,仅将有明确症状的检测结果阳性者计入“确诊病例”。但4月1日起,官方正式通报无症状感染者人数,并陆续出台对应措施,直击疫情防控的死角。  传染力与确诊者相当,实际比例或达30%  理论上,由于没有剧烈咳嗽、喷嚏等造成飞沫喷射的症状,这部分感染者传播病毒的机会更少。但通过平静呼吸,病毒也能排到空气中,所以无症状感染者也是传染源,具有传染性。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的表述  目前已发表的无症状患者传染力数据不多。宁波市疾控中心的一项研究,比较了30名无症状患者和161名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的感染率,分别为4.1%和6.3%。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就该研究而言,可理解为无症状感染者与确诊者的传染力接近。  新冠病毒的血清抗体检测则从另一维度反映了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情况:  第一次遭遇病毒时,人体免疫应答中最早产生的是IgM抗体,它的出现提示感染正处于急性期,也是病毒传染力较强的阶段。随后IgG抗体出现,它是发挥保护作用的主力军,在恢复期抗体滴度可达到急性期的4倍以上,并在体内持续存在数年以上。IgG阳性提示感染进入后半程或者曾经被感染过,此时传染力相对较弱。    免疫应答中特异抗体IgM、IgG的产生及变化规律| 作者供图  血清抗体检测不仅能找出无症状感染者,还能回溯病程。结合人群样本,可推算出无症状感染者相关的病毒传播特点。近期,李克强总理也要求抓紧在疫情重点地区开展流行病学抽样调查,以获得包括传染能力、持续时间等无症状感染者的详细数据。  而关于传染规模,部分研究表明,无症状感染者约占总感染人群的18~31%。这个群体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增减趋势与总体感染人群的变化一致。  根据顶级研究机构量化数据,1月23日起的武汉“封城”让中国新冠肺炎感染者的总病例数减少了96%,为遏制新冠疫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是在无干预措施情况下,武汉外确诊病例在疫情爆发的第50天可能累计超70万。  现阶段,中国新确诊人数处于下降趋势,部分省份为零增长。由此推断,当前中国无症状感染者数量并不高,且已被妥善安置。截至4月6日,全国上报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1033例,其中境外输入275例(国家卫健委官网)。  如何防控无症状感染者?    图片来源:sportsrecruits.com  目前对新冠感染者筛查仍主要依靠核酸试剂。由于全民核酸检测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实施难度大,我国主要采取措施是“重点追溯,严防输入”。  主动筛查对象包括:已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聚集性疫情涉及人员、有过疫情持续地区旅游或居住史者。将对上述高风险人群进行集中隔离14天,连续2次(间隔24小时)的核酸检测,均为阴性才能解除隔离。同时,这些人的密切接触者也要进行14天医学隔离观察。  这段时间,国内新发病例数已经降得很低了,上述措施落实后,国内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播风险是较低的。  当前防控工作的重心是预防输入性病例。4月3日,中国新增确诊病例19例中18例为境外输入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1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目前疫情在一些国家处于爆发期,入境人群中存在无症状感染者的可能性更高。  根据民航局信息,中国现已将每周国际航班量减少到108班左右,相当于疫情爆发前的1.2%。入境口岸的筛查力度进一步加强。对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入境人员统一要求14天隔离及核酸检测。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各区工作人员分管“从落地到隔离”的闭环防控| 东方网  普通大众有什么能做的?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最重要的仍是老生常谈的个人防护:避免人群聚集,佩戴口罩,勤洗手,室内通风。如果发现疑似感染者,应协助信息报备。两个多月来全国人民自律的成果有目共睹。  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播风险虽然存在,但目前在疫情控制中我国已处于优势一方。国家对无症状感染的疑似人群正展开密切追踪,入境关卡的工作人员也在日夜坚守岗位为我们筑起健康城墙,这种情况下造成第二次疫情爆发的可能性很低,不必过度紧张。  我们一定要坚守无数人浴血奋斗迎来的战疫曙光,不让疫情的死灰复燃有任何可乘之机。    团结一心,共抗疫情 | 网络图片  (责编 高佩雯)  参考资料:  1. Covert coronavirus infections could be seeding new outbreaks. Nature. doi:10.1038/d41586-020-00822-x  2.民航局:统筹国际客运航班调整依法防控境外疫情输入http://www.caac.gov.cn/XWZX/MHYW/202003/t20200330_201811.html  3.陈奕,王爱红, 等.宁波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预发表)  4.何维. 医学免疫学(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  6.Tian, H. et al. An investigation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measures duringthe first 50 days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in China. Science (80-. ). eabb6105(2020). doi:10.1126/science.abb6105 作者: 2020/04/08 16:01
  • 疾控专家:疫情还没结束 11条建议继续做好防护  来源:人民网  编者按:过去2个多月,大家为了抗击新冠病毒,集体宅家,生生把病毒憋得威力大减,贡献了群体的努力。  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但仍有零星散发病例出现。与此同时,境外疫情呈快速蔓延态势,"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是当前疫情防控的主要策略。疾控专家提醒,现在还不是全然放松的时候,这些习惯继续保持,防控疫情不中招。  1、减少聚会聚餐  随着国内疫情形势的好转,许多餐饮场所也逐渐开放堂食,许多民众已经按奈不住“吃货”的心,约上一众亲友,纷纷前往享受饕餮美食。疾控专家表示,堂食要遵守相关规定,尽量减少同桌用餐人数,配合店家保持桌与桌之间的距离,用餐时避免高声喧哗,提倡文明用餐。  2、避免前往人多的公共场所  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不扎堆、不凑热闹。  3、需要佩戴口罩的场所,要坚持佩戴  按照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印发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的通知》:普通公众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时,建议不戴口罩;当处于人员密集场所时,在中、低风险地区应随身备用口罩,在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等于1米)时应戴口罩。  处于人员密集的医院、汽车站、火车站、地铁站、机场、超市、餐馆、公共交通工具,以及社区与单位进出口等场所的工作人员,建议在中、低风险地区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高风险地区戴医用外科口罩或符合KN95/N95及以上级别的防护口罩。  4、坚持洗手习惯  随着疫情防控知识的普及,许多民众养成了勤洗手、认真洗手的好习惯。疾控专家提示,保持洗手的良好习惯,饭前、便后、触摸公共物品后,均需要洗手。学会标准洗手法,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5、继续配合社区防疫措施  社区的各项防疫措施,在前一阶段的国内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随着防控重点的转变,社区依然要发挥积极的作用。疾控专家指出,继续配合社区做好各项防控工作,如果家里有从境外返回的人员,一定要及时通知社区并配合做好后续工作。  6、在公园、室外游乐场所,也要保持距离  随着气温回升、春暖花开,许多民众在周末和节假日开始计划举家出游。江苏疾控表示,在室外依然要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提醒家中小朋友不要扎堆游玩。在外游玩后要记得洗手。  7、复工复学中注意个人防护和卫生  随着复工复学工作的开展,许多民众已经回到了工作岗位,学校也在逐渐复学。疾控专家提醒,复工复学时,要配合做好体温测量和健康登记,在人员密集的场所需要佩戴口罩,勤洗手,做好场所的卫生和消毒措施。  8、提倡分餐制  养成分餐制的良好习惯,避免共用碗筷。复工复学中建议单独就餐、错时就餐,避免多人扎堆聚餐。  9、不适及时就医  时刻注意自身、家人及周围人员的健康状态,一旦出现咳嗽、发热、乏力、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时,及时就医或劝导就医。就医时主动告诉医生自己近期的活动情况,是否去过疾病流行地区,是否接触过疑似患者,自己发病后又接触了什么人等;  10、养成良好习惯  居室勤开窗、常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及家庭卫生。咳嗽、打喷嚏时用手肘遮住口、鼻,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桶内;  11、坚持健康生活  时刻保持良好心态、注重均衡营养,坚持适当运动,保持自身良好的抵抗能力。(人民健康网综合自江苏疾控中心微信公号、长春疾控中心微信公号) 作者: 2020/04/07 15:40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