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卫生
  • [今日真相]健康体检等于癌症筛查吗? 科学辟谣   虽然健康体检的一般常见套餐中,肝、胆、胰、脾、肾、乳腺和甲状腺的超声检查、胸部X线检查等对于早期发现这些脏器的肿瘤有帮助,但是,由于检查设备的局限性和灵敏性等因素的限制,有些小的肿瘤不一定能被及时发现。 作者: 2019/11/27 10:30
  • [今日真相]牙齿越白越健康? 科学辟谣   健康牙齿的本色并没有那么白,最健康、坚固的牙齿是略带淡黄色、半透明、有光泽的牙齿。 作者: 2019/11/25 10:01
  • 幽门螺旋杆菌会诱发胃癌吗?其实一些表现更重要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作者:王世瑶  幽门螺旋杆菌是慢性胃炎很重要的致病因素,但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就一定会使胃炎演变成胃癌么?在目前的研究当中,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癌的始发因素,但胃癌的发生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慢性过程。  首先,患者经历急性胃炎、慢性胃炎,然后发展到慢性萎缩性胃炎,后面还有肠皮化生的轻、中、重等过程,所以幽门螺旋杆菌只是胃癌的始发因素之一。但是不是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肯定会得胃癌,它大概起到多大的影响呢?  从发病风险来讲,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人比未感染的人发病风险增加1%,实际上即使病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其真正患上胃癌的几率还是非常低的,但是幽门螺旋杆菌本身可以导致一些慢性炎症、胃溃疡等症状,所以如果感染这种细菌,并且有这种溃疡病或者慢性胃炎的患者,建议及早治疗。  医生强调,这种病菌的传播途径是口口传播,家里只要有一人感染,通过日常饮食可能会传染一家人。还有经常光顾路边摊的人,极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俗话说病从口入,胃癌与我们的饮食习惯有直接关系。预防胃癌要先管住嘴。目前胃癌的高发人群是60岁左右,而且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在我国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福建等地尤其高发,这与当地饮食习惯密不可分。  比如高盐饮食的人群,烧烤、腌制类食物吃得较多,摄入的亚硝酸盐、变质的蛋白等都是危险因素,而且饮酒多尤其是烈酒也很容易损伤胃黏膜。预防消化道癌就是要管住嘴,少吃这些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尤其要注意几个癌前病变,即本身不是癌,但是可以发展成为癌。慢性萎缩性胃炎,因为不断感染,反复刺激、修复胃黏膜,逐步导致不典型增生,最后进展成为癌。胃息肉,早期没有任何症状,发现疼痛等症状时多是癌变晚期了。残胃,就是以前做过胃部手术,如以前的胃出血、穿孔没有痊愈,这样的残胃癌变发病率较高。胃溃疡,也是胃癌的高危人群。  本文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二病区主任、主任医师步召德教授进行科学性把关。 作者: 2019/11/22 11:12
  • 北京确认接诊两例鼠疫病例,鼠疫到底是什么病? 环球科学 2019-11-13  11月12日晚间,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健康委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信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2人经专家会诊,被诊断为肺鼠疫确诊病例。目前,患者已在北京市朝阳区相关医疗机构得到妥善救治,相关防控措施已落实。    什么是鼠疫?  鼠疫(plague)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疫可由感染跳蚤叮咬传播给人,人在感染后出现淋巴腺型鼠疫。如肺部出现鼠疫杆菌感染,腺型鼠疫有时进而发展为肺型鼠疫,并通过肺鼠疫感染者的呼吸道飞沫在人际间传播。鼠疫在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病情通常发展很快,如及早使用常规抗菌素治疗,则疗效良好。  鼠疫有哪几种类型?  根据感染途径的不同,鼠疫有两种主要类型:腺型和肺型。如及早诊断,这两种类型的鼠疫均可治愈。  腺型是全球最常见的鼠疫类型,由被感染跳蚤叮咬引发。鼠疫杆菌(鼠疫耶尔森菌)从叮咬处进入机体,通过淋巴系统侵入局部淋巴结,并在淋巴结里进行繁殖,引起淋巴结发炎、肿胀和疼痛,称为“炎性淋巴腺肿”。在感染后期,淋巴结炎可能会出现化脓性病变,发展为开放性溃疡。腺鼠疫的人际传播较为罕见。腺鼠疫可进而发展到肺部,该类型被称为肺鼠疫,是更为严重的鼠疫类型。   肺型或肺鼠疫是发展最为迅猛的鼠疫类型,潜伏期可短至24小时。任何肺鼠疫感染者均可通过飞沫把感染传播给他人。肺鼠疫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则是致命的,但如及时发现和治疗(症状发作24小时内),治愈率很高。  鼠疫的传播途径?  (1)蚤叮咬的传播方式为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后再叮咬人,或剥取染疫旱獭皮或剥食其它染疫动物,此类传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  (2)人-人传播方式,即健康者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后,经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种方式感染的主要为肺鼠疫。  鼠疫有哪些症状?  典型症状有突然发烧、寒战、头痛和身体疼痛、虚弱、恶心和呕吐。腺鼠疫会出现淋巴结疼痛和发炎。感染肺鼠疫后很快便出现症状(有时在24小时内),表现为呼吸短促和咳嗽等严重呼吸道症状,通常伴有血痰。  如何保护自己不被感染?  为了防止鼠疫传播,需避免与咳嗽者密切接触(相距2米以内),并减少在人群密集场所的逗留时间。在鼠疫流行地区不要接触死亡动物,并使用驱虫剂。  如果我怀疑自己感染了鼠疫,该怎么办?  如果突然出现发热、寒战、淋巴结肿痛或呼吸困难、咳嗽和/或血痰,应立即寻求医疗诊治(曾在鼠疫流行地区旅游的人应将这一情况告知医务人员)。除非由医务人员进行了诊断,否则应避免自行用药,包括使用抗菌素。  如何诊断?  医务人员根据症状进行诊断。确诊以血样、痰液(从肺内咳出的液体)或炎性淋巴腺脓液的实验室检验结果为依据。  如何治疗?  抗菌素是治疗鼠疫的有效药物,如及早治疗则多可治愈。在鼠疫疫情暴发地区,有症状病人应到卫生院进行诊断和治疗。肺鼠疫患者必须由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并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隔离和治疗。  以上信息来自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及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健康委。 作者: 2019/11/13 15:11
  • 补钙就应该吃钙片吗? 科学辟谣   常见的钙片主要是碳酸钙和柠檬酸钙,也有些其它的方式比如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磷酸钙等,这些钙片的吸收率其实都不高。 作者: 2019/11/13 15:04
  • 这些药最伤肾脏 保健益谈   有句老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是一把“双刃剑”:它们既可以治疗疾病,同时又可能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而药物引起的肾脏损害,我们称为药物性肾损伤,就是最常见的负面表现之一。  药物性肾损伤原因有三  很多药物都将肾脏作为它们的排泄器官,血液中大量药物成分进入肾脏,会对肾脏产生较大的负担。总体来讲,肾脏损伤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药物自身或代谢产物的肾毒性。2.药物作为抗原引起免疫损伤。3.药物对于肾脏局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引起损伤。  药物性肾损伤既可以表现为轻度可逆的肾损伤,又可以发展为严重的肾脏损害。常见的肾损伤表现包括尿检异常(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肾脏病理结构异常(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水肿、坏死等)和功能异常(血肌酐升高或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哪些药会让肾脏“害怕”  1.抗生素  没错,抗生素是最常引起肾损伤的原因之一。中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这一问题尤为突出。我们常用的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部分头孢类药物等抗生素,都可能引起人体的肾脏损害。这里还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即使是我们肾脏内科常使用的青霉素类抗生素,例如阿莫西林,在长期使用或使用剂量不当的情况下,也有潜在的肾脏损伤风险。  2.解热镇痛药  常见的比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都属于这一类。也包括许多消炎止痛的复方制剂,如去痛片、解热止痛片及部分感冒药等。不适当的使用这些药物(如剂量过大)也可能引起药物性肾损害。  3.抗肿瘤药物  肿瘤患者化疗常用的顺铂、卡铂、长春新碱及部分靶向药物,引起的肾损害发病率也在不断提高。此外,我们做加强CT时使用的部分造影剂,也可能引起肾损害,引起造影剂肾病。  4.中草药  我国中医药博大精深,但胡乱用药情况非常突出。为此,国际上曾专门把中草药引起的肾损害命名为中草药肾病(尽管最后该命名根据具体药物成分更名为马兜铃酸肾病,我们也知道不是所有中药都会导致肾脏病,这仍然对中药在国际的推广应用导致了不良影响)。我们老百姓常见的中药成分关木通、马兜铃酸、雷公藤等,都被证实有一定的肾毒性。因此在使用某些中药,比如含有马兜铃酸的龙胆泻肝丸、冠心苏合丸及排石颗粒时,要注意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  科学合理用药,预防肾损伤  能引起肾损害的药物超过200种,要全部禁止或者是使用一定不损害肾脏的药物几乎是不可能的。老话还说的好,“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扯淡”:有些上述有毒成分科学使用甚至可以治疗部分肾病(如雷公藤)。因此,一个药会不会损伤肾脏,取决于什么时候用,给谁用,怎么用。几项原则大家要注意:  1.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滥用药物。  2.易感人群如老年人、儿童、肿瘤病人,注意按年龄、体重、病情调整用药剂量,肾功能不全者应按肾功能减退程度酌情递减药物剂量。  3.某些特殊情况必须选用毒性较强肾损伤药物时,应多饮水,以促进体内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同时积极检测相关指标,一旦发现有相关肾损伤证据,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到肾脏专科诊治。  记住,科学、合理用药,是防范药物性肾损害的黄金法则!  作者:付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教授 作者: 2019/11/12 16:52
  • 降压药天天吃,这真的需要吗? 中国药学会   邻居高阿姨是一名高血压患者,之前一直遵循医嘱按时吃药,最近血压正常了。一起跳广场舞的舞伴告诉她血压都降了,还不赶紧停药,“是药三分毒”呢!降压药长期吃是不是安全呢?相信这是每个高血压患者有过的疑虑,下面药娃就跟大家一起来聊一聊。    降压药切勿随意停  人体的血压大小与两个因素密切相关:心输出量和血管阻力,两者好比水泵和水管。如果水泵的出水量(心输出量)增大,或者水管(血管)阻力越大,水(血)压就升高。所以,降血压也就主要从上述两个方面入手:降低心输出量,减低血管阻力。因而,不同的降压药凭借相对应的功效发挥降压作用。如β受体阻滞剂能够减低心肌收缩力,进而减少心输出量;α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分别作用于外周血管的交感神经系统和血管壁,通过降低血管阻力达到降压的目的。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高血压像感冒发烧一样,吃几天药就好,但是对高血压而言,实际情况就没那么简单了。治疗高血压,原则就是,坚持服用最小必要量的降压药,控制血压稳定在一个合适的水平以后,长期坚持维持治疗。如果能同时限制食盐的摄入、进行合理的运动锻炼和减轻体重等,降压药或可逐渐减量甚至停用,但是只有少数高血压患者属于这种幸运儿。  早期轻型高血压患者,血管没有出现结构性改变,经过药物治疗确定非常稳定之后,可以逐渐减少用药量甚至停药;血压呈“季节性”的患者,比如在冬天需要服药,而天气转暖特别是到了夏天,血压控制稳定后也可以阶段性停药;有些人到了更年期之后,工作压力无法缓解、焦虑,而当这些不利因素消除之后,血压也可能脱离降压药的帮助而逐步回归正常。  但是,对大多数患者而言,他们体内的小动脉因为各种原因而普遍挛缩,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失去弹性,血流通过时遭遇更大的阻力,血压就高起来了。他们一般都有心肌肥厚或动脉粥样硬化(器官本身已经发生了“质变”)的病变,此时只能靠药物来维持。期望药到病除,完全恢复自己健康的心肌和血管已经是不可能了。就像一根橡胶皮筋,拉伸超过极限,也就无法恢复原来的弹性。对这些人而言,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长期用药了。  需要注意的是,停药是需要经医生允许,即使停用降压药,也要定期监测血压,同时积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吸烟、少饮酒、饮食营养均衡、规律运动锻炼、控制体重等。自行随意停用降压药(如β受体阻滞剂),有产生反跳性高血压的危险!  降压药长期使用是安全的  一个药品的上市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考察和评价。在上市前,有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来考察药物的长期使用危险。这些经过了严格临床试验的新药,批准上市之后, 当药品在成千上万的患者中使用时,还有遍布世界各地的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在时刻监督者药品的不良反应。现在我们常用的降压药都已有多年的使用时间了(上市时间:氨氯地平1992年,非洛地平1993年, 硝苯地平1985年,尼莫地平1985年,美托洛尔1975年),并且这些药物在国外也是长期使用,它们的毒性和不良反应现在都比较清楚,我们中国人长期使用是不用过分担心。  降血压不是为了血压本身,而是要避免更严重的问题。因为如果血压长期控制得不好,对全身各个器官都极具破坏性,尤其是心脏、大脑、肾脏、眼睛。这些损害的结果,会严重影响寿命和生活质量。两弊相衡取其轻,希望大家能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药娃温馨提示:  降压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勿自作主张随意停药更改剂量。在定期去医院检查、感觉异常及时咨询医生的前提下,降压药物的长期使用是安全的。 作者: 2019/11/08 09:50
  • [今日真相]未成年人纹身会影响身高? 纹身不会影响身高,但可能会影响皮肤功能,甚至引起感染等。 作者: 2019/11/05 09:24
  • 脑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如何预防并远离脑卒中? 新华网  作者:王秉阳  今年10月29日是第14个“世界卒中日”,本次宣传主题是“预防为主,远离卒中”,口号为“远离卒中,从健康生活开始”。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约有3/4患者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或生活不能自理。专家表示,脑卒中可防可治,应早期预防、控制风险、规范治疗。  据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彭斌介绍,脑中风又被称为“脑梗死”“脑溢血”,医学上则称为“卒中”,主要分为血管堵塞导致的脑梗死和血管破裂所致的脑出血,都是需要及时治疗的急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人可能罹患卒中,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  脑卒中是由生活方式、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疾病。彭斌表示,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证明,脑卒中可防可治。早期积极控制脑卒中危险因素及规范化开展脑卒中治疗,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及死亡率,改善脑卒中的预后。  如何进行干预和预防?彭斌表示,“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以及生活饮食习惯与脑卒中的发生关系密切,如高盐高脂饮食、吸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等都已证实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预防卒中要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彭斌提示,具体的生活行为应注意:注重合理膳食,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减少摄入富含油脂和高糖的食物,每天饮水要充足;减重多动,以健走、慢跑、游泳、太极拳等大肌肉群参与的有氧耐力运动为主,活动量一般应达到中等强度;防止过度劳累、用力过猛;克服不良嗜好,如吸烟、过量饮酒、久坐等;注意气候变化、保持情绪平稳。  “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应每年检查血压、血脂、血糖,及早发现问题。”彭斌提醒,“很多人因为工作和生活压力等原因,早早地出现了高血压。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发现问题早诊早治。一旦发现高血压,应该提高监测频率,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控制高血压。” 作者: 2019/10/31 15:06
  • 脑血管病猛如虎,科学预防我做主 科普中国网   据统计,中国的脑血管病现患人数高居世界首位,脑血管病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居民第二位、城市居民第三位死因。即使治疗及时,患者也可能遗留严重的残疾。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卒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风”,是由于脑血管堵塞或破裂引起脑梗死或脑出血,从而导致的一种临床急症,是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目前已识别的脑血管致病危险因素有20多种。  “三高”首当其冲  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就会增加30%。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同样显著增加缺血性卒中及颅内出血的风险。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的女性应每年检查血压、血脂、血糖,做到及早发现“三高”。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治“三高”的第一步,应该贯穿每个人的一生。早期或轻度“三高”患者,可以首先采用改变生活方式治疗,戒烟、控制饮食、增加活动、减轻体重,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长期药物治疗。  烟酒口腹蜜剑  吸烟可使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增加90%,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增加近2倍。被动吸烟同样增加脑血管病的风险。吸烟者应戒烟,不吸烟者也应避免被动吸烟。至于饮酒方面,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适度饮酒可以养护血管,有益健康。然而,目前还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少量饮酒可以预防脑血管病,大量饮酒甚至还会大大增加脑血管病风险。2018年《柳叶刀》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每周饮酒量每增加100 g,卒中发生风险增加14 %,最安全的饮酒量是零!因此,饮酒者应尽可能少饮酒或戒酒,没有饮酒习惯者不要为了预防脑血管病而饮酒。  肥胖暗藏杀机  第三类危险因素是缺乏体育锻炼、超重及肥胖。增加规律的日常身体活动,无论是与工作相关的身体活动还是休闲时间的身体活动,都可以降低脑血管病风险。身体活动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等40多种慢性病都有益,其防治效果甚至可能优于药物疗效。健康成人每周应至少有 3~4次、每次至少持续40分钟的中等或以上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 )。对于日常工作以静坐为主的人群,建议每坐1小时就进行2~ 3分钟的身体活动。超重和肥胖者更应该通过增加身体活动、控制饮食等措施减轻体重。在控制饮食方面,做到少吃盐(每天不超过6g)、多吃鱼、多吃蔬菜水果,增加食用全谷、豆类、薯类和低脂奶制品,丰富膳食种类,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能量摄入合理,规律饮食尤其是早餐。  当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不止于上述三类。一些已知疾病可以显著增加脑血管病风险,例如心房颤动和其它心脏病、颈动脉狭窄、代谢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偏头痛,等等。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定期体检,发现相关问题后尽早就医、规范治疗。  10月29日是第十四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主题是“预防为主,远离卒中”。预防脑卒中,并不需要多少高精尖的技术与设备,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做到远离“三高”、戒烟戒酒、减重多动,定期体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当然,还有一些危险因素,譬如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出生时体重,是我们没有办法控制和改变,我们也不必强求,毕竟“长生不老”“冻龄”都是传说。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52(9):684-709.  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 姜南 彭斌  《协和医学杂志》供稿 作者: 2019/10/28 11:06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