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卫生
  • 因人类猎杀 曾席卷全球的鼠疫如今再入人间……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陈安国(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据今日俄罗斯网站消息,4月27日,1名俄罗斯男子在蒙古巴彦乌列盖省游玩后病重身亡,他的妻子也在3天后去世。蒙古巴彦乌列盖省有关部门表示,当地可能爆发鼠疫,已“无限期封锁”全省。同时,与两名死者有接触的158人被隔离,还有来自“疫区”的11人也被“无限期隔离”。俄罗斯驻蒙古大使馆证实了有关鼠疫爆发的消息,强调这不是流行病,只是发现一种危险疾病爆发。  蒙古国卫生部门表示,这名俄罗斯男子可能是因为猎杀土拨鼠感染了“鼠疫”。  看到这个新闻,很多人有疑问,比如,土拨鼠?就是前段时间被恶搞叫声而红遍表情包界的网红吗?    土拨鼠表情包 图片来源:https://image.baidu.com  再比如,为什么吃土拨鼠会得鼠疫?鼠疫竟然还没灭绝?  是的,鼠疫并没有灭绝。感染鼠疫的可能性,一直在我们身边埋藏着。  历史上的鼠疫大流行 每一次都是惨剧  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末叶,全世界共发生过3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  第一次在6世纪(公元527年~565年),由地中海地区开始扩展,医学史上称“游西第安那瘟疫”,全世界约死亡1亿人。  第二次发生于14世纪,辗转流行到17世纪,当时称其为“黑死病”,遍及欧洲、亚洲和非洲北部,欧洲死亡2500万人,占该洲当时人口的四分之一,英国约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居民因鼠疫死亡,我国当时也有1300万人死亡。      图1.鼠疫大流行时的死亡惨象  (引自搜狗百科和搜狗图片)  第三次发生在19世纪末叶,一直流行到20世纪40年代,波及亚、欧、美、非四大洲60余个国家和地区,死亡1500万人。  总的估算,鼠疫在世界史上已夺走3亿多人的生命,远远超过全球历次战争死亡人口的总和[1]。  是的,鼠疫并没有被消灭  在很多人心中,鼠疫应该和天花一样,早就被消灭了。  其实不然。  20世纪40年代之后,鼠疫的世界性大流行没再发生,但较小范围的流行从未间断。鼠间鼠疫和人间鼠疫流行都呈不规律的间断性和突然性特点。1994年,在鼠疫静息流行30年后的印度苏拉特又再次发生鼠疫流行,发病876例,死亡54例,导致60万人逃离家园,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美元,全球震惊。  据WHO 1988-1997年统计,全世界有23个国家报告人间鼠疫25467例,死亡1813例,病死率为7.12 %[1]。  直到现在,我国西北、西南边境省份及周边国家仍存在大片鼠疫疫源地,不时仍会因人们荒野宿营、剥食旱獭等行为导致鼠疫菌感染人类。  可以说,鼠疫是人类历史上,流行时间最长、波及面最广、死亡人数最多、危害最剧烈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为甲类传染病,国人称为“一号病”。它的传染性极强,临床表现多样,病情严重,病死率特高。(当年令人胆寒的“非典”为乙类传染病。)  这次蒙古国的突发鼠疫事件再敲警钟,提醒人们对鼠疫不可掉以轻心!  鼠疫为什么会恐怖流行?  鼠疫的病原为鼠疫杆菌,又称鼠疫耶尔森菌(Yersing pestis,图2 )。    在液体培养基中    在病灶标本中  图2.鼠疫杆菌Yersing pestis  (引自搜狗百科[2])  为什么鼠疫这么可怕?  第一,鼠疫的潜伏期短,发病快。  鼠疫菌通过淋巴结、肺或血液等不同途径侵入人体,会表现为不同病型,淋巴腺鼠疫、肺炎鼠疫和败血症鼠疫3个基本型最险恶。其潜伏期很短,多数为2~3天,肺型甚至仅潜伏数小时便发病。起病后发展极快,由高热寒战、淋巴结肿大化脓、咳嗽血痰、皮肤及各种脏器出血,迅速发展为全身毒血症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多于2~3日内因心力衰竭死亡。原发性败血症鼠疫患者甚至在24小时内就死去。  由于病情进展太快,如果未及治疗,肺型和败血型患者死亡率几乎为100%;腺鼠疫病死率为60%~75%,用抗生素治疗后,可降至5%~10%。鼠疫患者临终前高度发绀,皮肤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称(图3)。        图3.鼠疫患者症状  (引自搜狗百科[2]及搜狗图片)  第二,人对鼠疫普遍高度易感,无年龄、性别差异。除了已接种疫苗或曾患鼠疫而治愈者,无分男女老少,身体壮弱,遇鼠疫菌都高度容易感染鼠疫。  第三,鼠疫杆菌的宿主众多,传播途径广泛。  鼠疫杆菌的主要储存者(即“宿主”)是鼠类(啮齿动物);疫源地内一些食肉类(狐、鼬…)、食虫类(鼩鼱)、有蹄类和鸟类等野生动物,以及猫、狗、羊、驴、骆驼等家畜,可因直接或间接接触疫鼠而感染,并且都能威胁人类。  鼠疫病人,尤其肺鼠疫病人自身也是非常危险的传染源。因此凡是与鼠疫病人有过接触,甚至进入过该病人活动场所的人,都必须隔离检疫,这就是此次蒙古国发现疫情后立刻隔离那么多人的缘由。  为什么猎食土拨鼠会发生鼠疫?  大家可能觉得,鼠疫都是家鼠传染的。其实不然。    图4 家鼠(图片来源:Veer图库)  鼠疫的根本源头在鼠类,鼠类在动物分类学上称啮齿目(Rodentia),能感染和传播鼠疫的啮齿目动物,全世界有186种,我国有40多种。野鼠是鼠疫杆菌的基础储存库和起始传染源,所以称为“鼠传疾病”或“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对鼠疫菌的感受性和耐忍性不同,可分为主要储存宿主和次要储存宿主。  主要储存宿主能耐受而长期保存鼠疫菌,形成自然疫源地,其中最主要的是旱獭属(Marmota)和黄鼠属(Spermophilus)。  土拨鼠学名就是旱獭!旱獭与水獭(食肉目)名相近而在系统关系上相差甚远,它与鼠才是真同类。旱獭是典型的地下穴居、草食种类,会挖出大量泥土堆到地面,又吃大量牧草,是草原大害。  旱獭蒙语称“塔尔巴干”,藏语称“哈拉”“曲娃”,汉人俗称“雪猪”、“雪里猫”。体型粗大肥壮,体重可达5~8公斤,肉精味美,以前牧民捕作食用并毛皮用。它憨态可掬(图5),却是鼠疫菌最稳定的储存库,带菌率很高,剥皮取肉过程中很容易感染人。在疫区猎杀食用旱獭,那就好比亲自撬开死神的魔瓶!    图5.旱獭(土拨鼠)  本照片为西伯利亚旱獭Marmota sibiricu,分布内蒙古及俄罗斯、蒙古  (图片来源:Veer图库)  问题在于储存鼠疫菌的不只是一二种土拨鼠!鼠疫菌的主要储存宿主在我国已知有12种,形成过10片野鼠鼠疫疫源地[1]  全世界旱獭属有14种,我国4种,即喜马拉雅旱獭(图6)、灰旱獭(阿尔泰旱獭)、长尾旱獭(红旱獭)和西伯利亚旱獭(蒙古旱獭),分别在青藏、新疆及内蒙古呼伦贝尔高原形成鼠疫疫源地。    图6.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  (照片引自百度百科)  黄鼠属主要是达乌尔黄鼠(图7)、阿拉善黄鼠和长尾黄鼠,分别在松辽平原、甘宁黄土高原,以及天山山地形成鼠疫疫源地(天山疫源地由灰旱獭-长尾黄鼠共同形成)。    图7.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  (照片引自搜狗图片)  其他还有长爪沙鼠(图8)、布氏田鼠(图9)、青海田鼠,分别在内蒙古高原、锡林郭勒高原和川西北形成鼠疫疫源地;滇西北山地则有大绒鼠-齐氏姬鼠鼠疫疫源地。    图8. 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  (照片引自搜狗图片)    图9. 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 .  (照片引自搜狗图片,王德华研究组攝)  家鼠如果感染鼠疫,大多数自身很容易死亡。但它们与人伴生,同时还会到野外活动,一旦鼠疫流行,会在鼠和人之间反复交替传递。其中黄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都是人间鼠疫的重要传染源,历史上还出现过滇黔桂黄胸鼠鼠疫疫源地和东南沿海黄胸鼠-褐家鼠鼠疫疫源地。  鼠疫能多途径传播  空气传播尤其快速  鼠疫可由蚤媒、接触、呼吸道与消化道等途径传播,也就是从地面、凌空、体表和体内全方位进袭!  疫蚤叮咬可将鼠疫菌注入人体及各种动物体内,“鼠→蚤→兽”、“鼠→蚤→人”是鼠疫的最基本传播方式。  接触病兽的皮、血、肉或病人的痰液、脓液、血液,则可经破损皮肤或粘膜受染。吃未煮熟的染疫动物的肉或血,可经消化道引起感染。吸入肺鼠疫病人喷出的飞沫,或吸入腺型及无全身症状的皮肤型、眼型和肠型鼠疫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干燥后形成的飞尘,都可由呼吸道感染。  呼吸传播最迅速,历史上发生的多次世界性人类鼠疫大流行多是空气(飞沫、飞尘)传播所致。  世界各地存在许多自然疫源地,而野鼠鼠疫长期持续存在。人间鼠疫多由野鼠传至家鼠,再由家鼠传染于人。无防护的人员荒野宿营、考查、施工、军事活动时进入疫区,极有可能会因疫蚤叮咬而感染;在疫区狩猎(捕捉旱獭)则会因接触含鼠疫菌的血肉而直接获病。  新中国已制止了人间鼠疫流行  但潜在危险尚存  前文我们说过,鼠疫并没有被消灭,但在我们国内,鼠疫流行已经不再发生。  新中国成立前的300余年间(1644~1949年),我国发生过6次较大的鼠疫流行,共有20个省(区)的501个县(市、旗)发生鼠疫259万多例,死亡239万余人,仅20世纪上半叶的50年间(1900~1949年)就发病115.5万余例,死亡102.7万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采取以灭鼠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仅用10年左右时间就基本控制了肆虐数百年之久的人间鼠疫流行。1950~1999年的50年间,我国共发生人间鼠疫7.9万余例,死亡2.7万余人;其中头5年的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7.1% ,此后人间鼠疫得到进一步控制,1980年代仅在青、藏、滇、新等省区有散发病例,年发病仅10例左右;但1990年代以来我国的鼠疫疫情与世界总的形势一样,也呈明显上升趋势,1990~1999年10年间报告的病例数(371例)是前10年(102例)的3.6倍。  如今,我国内地大部分区域通常不存在鼠疫疫鼠,大众无须“谈鼠色变”。但消灭鼠害工作仍不可放松:一则,鼠类可携带多种病原体,全世界已知人鼠共患病有百余种,我国就有24种,包括病毒病、立克次体病、螺旋体病、细菌病和寄生虫病5大类。目前最常见的有流行性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也能威胁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对主要害鼠密度须定期监测,将其控制在卫生危害或经济危害水平之下。  再则,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面积仍然广大,类型复杂,鼠疫在自然界保存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发生又有间断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加之现代交通发达,随着经济发展,人员、物资交流频繁,鼠疫由国外传入的危险性也在增加。因此,对鼠疫的监测和预防必须常抓不懈!  鼠疫虽然“凶猛”但并非无法控制  重在防 贵在早  鼠疫虽然可怕,但并不是不可抵御、不能防止。鼠疫菌耐低温,在―30℃仍能存活,在冰冻组织或尸体内可存活数月至数年,在脓液、痰、蚤类和土壤中可存活1年以上。但对外界抵抗力较弱,不耐干燥和热,100℃经1分钟可致细菌死亡,阳光直射仅能耐1~4小时;对一般消毒剂、杀菌剂的抵抗力都不强,对链霉素、卡那霉素及四环素都敏感。  在第二次鼠疫大流行中,人们已经发现了消毒及隔离的作用,创立了传染病防治技术,并倡导火葬,实现了“第一次卫生革命”。这就使得第三次大流行的死亡人数大幅减少。鼠疫瘟神如今已经很难恣意肆虐。  鼠疫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隐蔽与急速发展,患者死亡多因来不及施治。所以第一例病人的及时发现与确诊,对鼠疫的控制与预防极为重要。蒙古国此次一发现2人染疫死亡,就立即隔离相关的百余人,并封锁疫区,正是防止鼠疫流行首先须施行的标准措施。人一旦感染,若能迅速确诊,通过早期、联合、足量、应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治愈后可获得稳定的免疫力,少有再感染情况发生。  对鼠疫这类烈性传染病,应重在预防。外出旅游应避免进入鼠疫潜在疫区。必须进疫区作业时,务必严格做好个人和群体防护,在1~2个月前注射鼠疫疫苗;若临时需要进入疫区,则应口服长效磺胺或四环素。进入宿营地前必须先灭蚤灭鼠,并反复扫荡,保持驻地无鼠无蚤。  近几十年多个省份散发鼠疫病例,多系私自捕猎旱獭等野生动物所致。疫区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并宣传教育民众增強生态意识,敬畏大自然、敬畏野生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郑智民 姜志宽 陈安国主编. 啮齿动物学(第二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小青蛙呱呱呱等. 黑死病(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传染病)[OL].搜狗百科,2018. 作者: 2019/05/30 10:22
  • “我不是神药” ——你买过“包治百病的黄金草”吗?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北京中医药大学 钟一嘉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传说有这样一种生物,夏时为草,冬则成虫。生于皑皑雪山,长于千年冻土。它被捧为神药,其被神化的程度堪比天山雪莲。而它也曾价格亲民,早年间一包普通香烟便可换来一斤。  后来它被抬上神坛,加上“包治百病”的光环,身价暴涨,赢得“黄金草”的美名,无数人为之疯狂。  它就是冬虫夏草。  它的传说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但传说终究只是传说。首先我们要明确,冬虫夏草并不是虫,也不是草。  那冬虫夏草究竟是什么呢?它真有那么值得追捧,可以当成高级保健品来防治百病吗?让我们从它的诞生开始讲起吧。  冬虫的奋斗  冬虫夏草其实是我国190多种虫草中的一种,本质上是一种真菌,归真菌门子囊菌纲肉座菌目麦角菌科虫草属。该菌种是我国青藏高原上独有的一种虫草菌(又名中华虫草菌),主要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等地区。  冬虫夏草菌只寄生于一种蝙蝠蛾幼虫。能够有幸成为(或者说不幸沦为)冬虫夏草的那种蝙蝠蛾科昆虫的幼虫叫虫草蝙蝠蛾,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呆在地底下,喜低温,把植物根茎当成主食。    虫草蝙蝠蛾  (图片来源:http://s1.sinaimg.cn/large/4ae47d97h7a5c39c31960&690)  它的一生十分曲折,出生于盛夏(每年6月下旬至9月上旬),基本刚来到这个世界就当了孤儿。为了躲避严寒,它的童年一直在地下冻土中越冬。过完生命中第一个冬天也不敢出来透气,老老实实在地下室蜗居。如果走运,没有发生什么意外的话,在地下熬上两至三年,它就会离开蜗居了大半生的地下室来到地面上接受阳光和雨露,羽化成蛾展翅高飞。  “虫生”发展到这一步真是一个守得云开见月明,破蛹成蝶一般的美丽故事。然而经验告诉我们,一般完美圆满的情节都不会太长,要么是为新的冲突做着铺垫,要么则说明故事快要到结尾了。虫草蝙蝠蛾当然也不例外。  它刚从地底下出来时呈白色,一小时后就会变成棕红色,再后又转变成棕黑色。它全身长满花斑,振翅翩飞犹如彩蝶。精神高亢的它在花丛中上下飞舞,却不吃不喝,只忙着一件事。  那就是啪啪生娃!  而生命的延续是以生命为代价的。一般羽化后几小时雌蛾即开始产卵,交配后产卵更多,雌蛾平均产卵400粒至500粒,最多的可达700粒。产完卵雌蛾立即死亡,雄蛾亦很快殉情。从羽化成蛾到死亡一般为3天,当真是昆虫版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产下的卵一般留在植物花叶上(父母的洞房即产房)。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一个月左右时间卵便可孵化成白线头似的小虫。小虫一蜕掉卵壳就急急忙忙钻入土壤中,并在地底下筑起上下相连的隧道,随气温变化在隧道中上下移动。隧道曲折蜿蜒,上下相通,堪称一座立体式防御工事(可参考《地道战》系列)。幼虫耐饥饿能力和耐寒性极好,就是严冬酷寒冰冻三尺也无所畏惧。虽然幼小,却很顽强,它僵而不死。接下来又是漫长的蛰伏,等待光明……    (图片来源: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920214784146564859.html)  完成越冬的幼虫会在接近地面的隧道中化成蛹,随后蛹羽化为成虫。成虫继续接过父辈的旗帜,为了种族的延续而贡献出自己的一切。但是,以上所有蝙蝠蛾的幸福生活,都需要足够好的运气。如果蝙蝠蛾幼虫在蛰伏过程中遇见一位不速之客,它的生命轨迹将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它将失去灵与肉,只剩一个躯壳留在世间。  这位不速之客就是冬虫夏草菌。  夏草的野望  冬虫夏草菌喜欢在低于25摄氏度的温度下活动,且格外钟情于虫草蝙蝠蛾的幼虫,每每见之,必与之合体。冬虫夏草菌一般需要3至5年方可成熟,成熟时会产生大量的孢子体。每一个火热的夏天,在蝙蝠蛾孜孜不倦地繁衍后代,产卵于花叶或者地面上的同时,冬虫夏草菌也在不断把自己的子女送出家门,孢子体们“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路随风飘荡。    成熟的冬虫夏草菌(图片来源:http://www.404wx.com/)  当蝙蝠蛾小虫从卵中破壳而出,正打算钻入泥土里开始自己的“荒野求生”时,看到了这一幕的球形冬虫夏草菌孢子便会立刻“紧急迫降”。只要一遇到蝙幅蛾幼虫,虫夏草菌孢子便立即钻进幼虫体内寄生,然后不断蚕食幼虫体内的养分直至其死亡。钻进了土里的小虫也并不是万事大吉,孢子降落后并不会“落地成盒”立即死去,而是散落在地,耐心地等待着。当出现各种降水时就随着水流下渗入土层中。幼虫们真是人在家中坐,灾从天上来,如果不幸在隧道里遇上了顺流而下的孢子,真的只有死路一条了!  孢子会“赖”在幼虫身体内,任凭幼虫怎么赶也不走。一旦环境适宜,孢子就会发育成菌核,同时萌发出芽管,这些尖状的芽管通过幼虫的口腔、气孔等一切有可能的通道侵入幼虫体内,并在幼虫的体内形成真菌菌丝。真菌菌丝充分利用幼虫体内的有机物质作为营养,直到把幼虫的生命耗尽,最终成为被菌丝充满的一具“木乃伊”。受真菌感染的幼虫十分悲惨,在地底下也寝食难安,不断蠕动,往往最后翻滚到距地表2至3cm的地方,头上尾下,含恨而死。这就是“冬虫”。来年的5,6月份,虫子的头部长出一根深棕色酷似小草的长棒,一般会露出地面,这就是“夏草”。夏草是由真菌菌丝组成的子座。  完整的一株冬虫夏草是以虫体和真菌子座相连而成。其中以完整,虫体丰满肥大,外色黄亮,内色白,子座短者为佳。    冬虫夏草的形成过程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创意)  “神药”的幻灭  冬虫夏草原是一味中药,主要功效为补肾益肺,止血化痰。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一定的平喘,镇咳,祛痰作用。2003年非典时期,出现了冬虫夏草能包治百病的传言,一代“神药”就此正式C位出道。之后,商家们更是给它加上了“防癌抗癌”“延年益寿”等光环,从此进军高级保健品界,风光无限,其价格自然是水涨船高,2007年价格攀上巅峰,每千克2000条规格的冬虫夏草每千克高达20万元。    冬虫夏草成为炙手可热的送礼佳品  (图片来源:https://m.baidu.com/tc?from=bd_graph_mm_tc&srd=1&dict=20&src=http%3A%2F%2Fshop.11665.com%2Flist0%2F50020275%2F50008046%2Fn_18072013025.html&sec=1558679210&di=a2f2d45454f4010b)  由于冬虫夏草被不断热炒,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假冒的产品,即便是真品,为了增加冬虫夏草的重量,商贩也常常添加金属杂质,如铁粉,铝粉,铅粉等。在16年对各类冬虫夏草产品的抽检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受检品中砷含量都远超国家标准,长期服用存在较高风险。  在上世纪50年代,德国的科学家在虫草中发现了虫草素,研究认为虫草素有一定的抗菌、抗癌作用,这也成为无数商家炒作其各种神奇功效的根据。但经过研究,并非所有的冬虫夏草中都含有虫草素,而且即使检测出含有虫草素其含量也极其低微,根本达不到治疗作用,另外一方面冬虫夏草的重金属含量已经超标,长时期食用的话恐怕对人体的健康弊大于利。  早在2016年原食药监就在其官网发布《关于冬虫夏草类产品的消费提示》消费提示声明,“冬虫夏草属中药材,不属于药食两用物质。保健食品国家安全标准中砷限量值为1.0 毫克/千克,长期食用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粉及纯粉片等产品会造成砷过量摄入,并可能在人体内蓄积,存在较高风险。”  而相关研究也表明,长期食用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粉或纯粉片等产品可能会造成砷在体内蓄积过量,引起肾功能恶化、颜面及四肢浮肿加重、尿少、心包炎、心慌气短、心律失常、心前区痛、头痛、烦躁、面部红斑等。  同时,至于被吹得神乎其神的“抗癌”功效,也有不少相关科研团队对其进行研究,并证实只是市场营销下的一个噱头,其功效被严重夸大。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刘高强团队在《冬虫夏草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一文中表明目前冬虫夏草的成分已基本清楚:野生冬虫夏草中含水分10.83%,粗蛋白29.1%~33%, 粗脂肪8.62%, 总糖13.94%~24.20%, 粗纤维18.5%, 水分10.8%,灰分8.64%。此外还含有氨基酸、脂肪酸、核苷类物质、甾醇、7%~9%的甘露醇、多糖等, 这些成分是冬虫夏草发挥可能的生理活性或药效的主要物质基础,但这些物质并不是冬虫夏草特有的,目前也并没有发现冬虫夏草中含有特有的活性成分。  而2018年2月27日,原食药监发布《这4种保健品不保健,千万别花冤枉钱了!》,第一个直指冬虫夏草。  2018年3月8日,原食药监又发布《关于停止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试点工作的通知》,再次强调应将冬虫夏草从保健品行列中剔除。  冬虫夏草不应该再作为保健品没事来几克了,大家在看到广告里吹得天花乱坠的冬虫夏草各种功效时一定要保持理性,咨询专业医生后再决定是否服用,千万不能在事关自己身体健康的事情上马虎大意。 作者: 2019/05/30 10:16
  • 如何预防中风?这份清单请收好 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  作者:郭童  5月25日是世界预防中风日。脑中风是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脑中风发病急,病死率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  近年来,脑中风患者正呈现年轻化趋势。有资料显示,4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15%处于中风的高风险,因此中、青年人也需时刻关注自己的脑中风风险。  研究发现,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工作压力大、时常焦虑、肥胖的人群容易发生脑中风。现代中、青年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无形中增加了“三高”的风险,进而带来脑中风的隐患。相比家族病史,这些危险因素属于可控因素。因此,预防脑中风,可以从改变生活方式做起。  按时吃早餐   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院一项研究显示,越是按时吃早餐的人,脑中风几率越低,而不吃早餐的人脑中风几率比每天吃早餐的人高出近20%。而不吃早餐会导致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致使脑中风风险增加。  饮食荤素均衡   相对于正常饮食的人,素食者胆固醇水平大多偏低,也增加了中风的风险。胆固醇的含量太低,就会使细胞膜的弹性下降、脆性增加,极易导致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破裂,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戒烟、适量饮酒   烟草中含有的尼古丁可以使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及加速动脉硬化。而酒精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包括升高血压、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心律失常和降低脑血流量等引起脑中风。  冬天保暖,夏天防暑   寒冷可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多,导致全身血管收缩。高温易导致血压波动、情绪紧张、血黏度上升、睡眠不好,而这是脑中风的四个重要诱因。  多听音乐,适当运动   健脑对预防脑中风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人的语言、计算、分析等功能,由大脑的左半球负担,而音乐由右半球主管。建议平常多听音乐,可以促进“开发”右侧半脑的功能。  而通过肢体运动,大脑也学会了控制肌肉的新技巧,增强了判断距离的能力和保持肢体平衡的技巧,应选择多种运动方式来锻炼大脑。 作者: 2019/05/29 10:43
  • 发烧竟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关于儿童发烧你了解多少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作者:宋永朝  发烧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很常见的症状之一,给家长们带来了许多困扰。民间有“儿童发烧就会烧坏脑子”等传言,让不少家长“谈发烧色变”。其实,儿童发烧虽然值得警惕,但也没有那么可怕。那么,关于儿童发烧,你了解多少呢?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发烧。发烧是指体温在调节时超过了正常体温,但关于正常体温,目前医学界并没有一致意见,文献中的正常体温上限一般在37.5℃~38.3℃之间。  在临床上,一般的急性发烧都是由感染引起的,感染刺激体温调节中枢,把机体的体温调定点升高了,进而引起体温升高。体温升高对机体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不仅可以调动机体的免疫力,还可以抑制感染微生物的生长,因为病毒、细菌在38℃的环境中通常无法生存。因此,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发烧是一种对机体的保护性反应,不必对发烧过于害怕。    儿童发烧到多少摄氏度的时候才需要用药呢?(郗若楠/人民网)  那么,儿童发烧到多少摄氏度的时候才需要用药呢?因为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发育尚不完善,所以高烧很容易引起惊厥,甚至抽风等。一般来说,当儿童体温高于38.5℃时,就必须服用药物了;对于敏感的儿童来说,体温超过37.5℃时,即可引发明显不适,比如发冷、无力等,此时也要适当用药,以缓解不适。  至于儿童发烧时服用的药物,家长应该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除了退烧药之外,儿童可能还需要针对发烧的原因服用一些药物。对于由单纯的病毒性感冒引起的发烧,目前并没有特效药;对于由流感引起的发烧,医生可能会建议服用一些抗流感病毒药物;对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烧,医生可能会建议服用一些针对感染病原的抗菌药。  由此可见,发烧并没有那么可怕。家长一定要正确认识发烧,帮助儿童合理应用药物。  作者: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主管药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委会青年学组委员宋永朝  审核: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药学部主任、副主任药师周春华,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委会青年学组副组长李津 作者: 2019/05/27 16:26
  • 长期使用香水会影响健康吗? 科技日报  作者:武楠  香水是一种可以散发香味的液体,可掩饰体味,令心情愉悦,同时也可以彰显自身品位,长期使用香水会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吗?  就像各种化妆品刚刚流行时一样,人们很少会考虑产品所含成分的问题。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品牌让大家挑花眼,同时相关行业市场监管力度加大,我们才知道,有些化妆品所含的某些成分是应该尽量少用或者不宜使用的,有些成分甚至是对人体有害的,长期使用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毒副作用。     到底是香水中的哪些成分会导致过敏?      香水的主要构成成分是香精、酒精、水和少量增溶剂,香水的香气来自香精,而香水的致敏原也是来自香精。香精里常规有26种会导致过敏的成分,包括茴香醇、肉桂醇、肉桂醛、香叶醇、香茅醇、芳樟醇等。  香水会使部分人群过敏,在很早的时候就被发现。  早在2015年,欧盟在修订后的化妆品法规明令禁用和限用的物质清单中,增加了新铃兰醛、苔黑醛或氯化苔黑醛3种化学物质。我国也在相关法律规范中明确表示禁止在化妆品中使用这三种化学物质,其中新铃兰醛是高致敏性的致敏物,自1999年以来,已有超过1500起的新铃兰醛致敏病例,导致最多的是腋窝的多敏化和皮炎,其次是其他部位的皮炎。  然而香水引起过敏反应却不易查出过敏原。  因为香水成分复杂,不同品牌成分配比不同,很多配料成分是商业机密,不能公开。而这些成分又以合成物质居多,所以,过敏者很难判定自己对香水中的哪些配料过敏,专家和医生也不好判断不同的香水具体会引起什么样的过敏反应。  那么我们应如何避免使用香水而发生过敏呢?   首先特殊人群,如孕妇、过敏性鼻炎患者、自身患有皮肤病者都应慎用、禁用香水。  香水中的香精、酒精成分,容易导致过敏,同时,相关研究表明,孕妇荷尔蒙的分泌会受到香水中邻苯二甲酸盐的影响,孕期使用塑料容器及香水,可能会对胎儿的大脑发育造成长期损害。所以为了母婴安全,孕妇和婴儿应少用乃至禁用香水。  有的花粉过敏人群,遇到香水会再次进入过敏模式;过敏性鼻炎患者最好不要使用香水,香水会刺激鼻腔黏膜而诱发鼻窦炎。另外,香水中因含有酒精,刺激性较大,会使皮肤病患者病情反复或加重,所以建议皮炎、溃烂或过敏患者禁用香水。  作者: 2019/05/20 08:54
  • 春季有哪些慢性内分泌代谢疾病容易复发,又该如何防治。 广安门中医院  作者:内分泌科主任 倪青  又是春暖花开好时节,怎奈“乍暖还寒,最难将息”,大家户外活动多了,食物的种类也更加丰富了,再加上气温忽高忽低,病毒细菌最易诱发感染类疾病,也很容易引起旧疾复发,甚至会触发新病。我们一起来聊聊春季有哪些慢性内分泌代谢疾病容易复发,又该如何防治。  Q:内分泌系统的慢性疾病都包括哪些呢?  倪青:内分泌代谢病范围非常广泛……  最常见的疾病包括以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代谢综合征、肥胖、血脂紊乱为代表的糖脂代谢疾病;以高尿酸血症、痛风为代表的嘌呤代谢异常类疾病;以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炎为代表的甲状腺疾病;以及骨质疏松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男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等等。这些都是内分泌科医生主要治疗的慢性病。  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肥胖这些疾病主要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过剩导致的。例如我们现在常见的糖尿病,其发病率就非常高。  1986年我们国家的糖尿病的发病率只有0.6%;2017年,我国18岁以上成人2型糖尿病发病率已达10.4%,男性11.1%,女性9.6%;60岁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均在20%以上;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升高了2倍;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约占总数的63%。  Q:糖尿病发病和季节关系大不大?  倪青:糖尿病和季节变化之前的关系非常大,今天就先从春季说起。  冬天寒冷,我们每个人冬天的运动量或活动量都比较少,特别是北方高寒,冬季的户外活动就会减少。“热胀冷缩”,冬季气温比较低,人体的毛细血管容易收缩;春天来了,气候慢慢温暖了,人体的毛细血管也逐渐舒展。“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微血管就好像春季小草发芽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悄悄舒张。  如果我们糖尿病人还一成不变用冬季的药物,特别容易导致低血糖、低血压,派生出眼睛、心肌、肾脏、神经等微血管并发症。如果不顺应季节变迁,及时调整药物及生活状态,还会引起其他健康问题。  此外,春季户外活动增加了,假如饮食结构还和以前一样,容易导致血糖的波动,特别要警惕低血糖。初春容易“倒春寒”,立春之后天气有时候忽冷忽热,尤其是合并肺部疾病的糖尿病人,更容易诱发感染,引起血糖升高。这种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倪青:春季时候细菌容易滋生,容易得呼吸道传染病。  如果糖尿病病友们本身就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气肿,或者睡眠暂停综合征等等,一定要注意生活规律,尤其是“春捂”不要过度。  具体注意的建议:首先,不管是运动中,还是在温暖的居室环境,我们都要保持身上温暖干爽,不要有汗,并根据早午晚天气温度变化,适时增减衣物;其次,要注意营养均衡,均衡的饮食结构才能促进营养平衡,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第三,适当锻炼,增强体质;第四,可以适当选用中药预防感染。  在流感高发的时候,若出现伤风、咽痛、鼻塞等症状时,可以适当自我选择板蓝根冲剂、连花清瘟颗粒口服;或者采用黄芩、板蓝根、菊花、蒲公英根等中药代茶饮。这些都是简单的预防疾病的方法,如果体温稍微有点变化,有发热、咳嗽、肌肉疼痛等症状,就要尽快就医。  春季传染病预防为主,抓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样,有利于把病毒性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Q: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肢体的酸、麻、胀、痛、凉等情况,该如何避免或者减轻呢?  倪青:酸麻胀痛凉,这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或下肢血管病变症状的基本描述。  如果是酸麻胀的话,基本都是以神经病变为主;如果痛伴着凉的话,可能存在双下肢的肢体动脉硬化。不管是神经病变还是动脉硬化,还是兼而有之,我们在预防的原则上都是以下5条:  一、要注意医生建议下的药物治疗不能随意减量;  二、注意肢体保暖,保持循环血流稳定;  三、肢体不能受压,足底的压力增大易导致动脉硬化加重;  四、双下肢不能受热,比如说泡脚,如果要是动脉硬化加上神经病变者热水泡脚,很容易引起下肢微血管受热膨胀,血流一过性阻塞,反而加重动脉硬化、血管更加狭窄,甚至会引起足溃疡。还要提醒患者注意:下肢如果痛、凉的话,一定要及时做B超和肌电图等检查,根据情况,及时处理。  五、春天到了,大家都喜欢出去走一走、踏踏青,切记走路的时间不能太长,特别要强调的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糖尿病患者不宜登高,比如说登山、爬楼梯,为保证肢体血流平稳,建议运动以平地散步为主。  Q:再请您说说甲状腺疾病,这方面的疾病也是春季多发吗?该如何处理?  倪青:春季是甲状腺炎性疾病多发的季节,也是甲亢易发或复发的季节。  春天气温转暖,有些环境容易滋生细菌,人体受感染容易发生炎症,尤其是呼吸道系统的疾病,春季会增多。春季在人体抵抗力偏低的时候,一种被称为“桥本氏”的病毒比较容易侵害甲状腺。如果我们营养不均衡、生活不规律、免疫功能低下,很容易感染这种病毒,导致甲状腺炎,尤其是女性,在经、带、胎、产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保健。  桥本氏甲状腺炎这种病,初起时特别类似感冒,常常是让人感觉咽喉有点疼、颈部有点疼,甚至低热,实际上疼痛的位置在甲状腺,是咽喉外面疼为主。如果我们没有患病常识,把甲状腺炎当做感冒,以为吃点感冒药就可以了,有的患者吃了抗病毒类中成药确实可以痊愈;有的因发生低烧到医院来看病,医生及时诊断为甲状腺炎可以及时处理也可以痊愈。但有的人,自己服用感冒药感觉改善后就不就医了,但过一段时间以后出现怕冷、倦怠、健忘、水肿、体重增加,再到医院检查就晚了些,很遗憾已经进展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另一方面,春季在中医五行学说中属木,与肝相应,肝主疏泄,在志为怒。所以,春天人容易急躁,加之春天的白天时间相对逐渐增长、夜逐渐缩短,生活节奏比冬季发生了变化,使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相对紧张,两方的因素就会使部分青、中年人急躁易怒、怕热多汗,假如此时免疫功能不平衡而甲状腺受病毒所累,易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春季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情绪稳定是特别重要的养生原则。  主持人:我们再来说一说痛风,春季是不是痛风高发期?  倪青:对,痛风春季易发或复发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天气冷”,春季天气变化大,早晚温差大,有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病基础的人,本身血尿酸可能就偏高,再加上肥胖、血脂高、血压也偏高,或者血糖也高一点,我们称之为“代谢综合征”人群,春天如果不注意保暖,特别是下肢不保暖,容易在早晚受凉,导致关节局部的炎症发作引起痛风。春季天气变化无常,鞋袜应选择保暖作用好的,特别是春雨连绵的时候,更要注意鞋袜不能受潮。  第二个是“吃”。朋友们都知道海鲜中含嘌呤高,以贝壳类、虾蟹类为最。一般蔬菜都可以多吃,但十字花科蔬菜要少吃,如菠菜、西兰花、菜花等这类的蔬菜一般不宜多吃。这一类蔬菜除含有少量嘌呤外,主要是草酸含量较高。草酸在肠道内会与钙结合成难吸收的草酸钙,干扰人体对钙的吸收,诱发痛风性关节炎或形成结石。另外,蔬菜中含有辛辣刺激成分的如韭菜、香菜、芥菜、洋葱、辣椒、葱白、茴香等,均能兴奋植物神经,诱发痛风,痛风时也应尽量少食。  最后我送给患者五点原则:饮食均衡、适当运动、生活规律、情绪稳定、按时检测!做到这20个字,病情就会得到很好地控制,自由地正常生活了。 作者: 2019/05/16 10:11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维生素随便补,小心中毒! 中国药学会   当下,有病没病来点维生素似乎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但你真的吃对了吗?  首先我们来明确下:什么是维生素?  药娃曰:  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长期缺乏某种维生素,就会引起生理机能障碍而发生某种疾病。  但是,亲爱的小伙伴你们知道么?  服用维生素前提条件是掌握“适合”与“适度”两个原则。  “适合”是指应根据个人情况不同来定制补充方案。  -如感冒病人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  -经常喝酒的人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6,因维生素B6在脂肪及蛋白质的吸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预防脂肪肝的辅助成分;  -喜欢运动的人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1和维生素C,以补充由于出汗过多而引起的消耗;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因机体容易缺乏日常膳食中含量很少的维生素D,可适当补充一些。  “适度”强调的是不要认为维生素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就盲目补充。  其实人体对维生素的需求是有一定量的,摄入过量的维生素则会引起中毒。  -比如人体摄入过量的维生素A可引起的中毒综合征,导致烦躁、头痛、呕吐、皮肤瘙痒、视物不清、肝脏肿大。  -婴幼儿服用维生素A,如一次剂量超过30万国际单位,可引起急性中毒,长期服用5万-10万国际单位,6个月左右可发生慢性中毒;  -维生素D过量会造成多脏器点状钙化和多尿;  -维生素E过多会导致出血倾向。  药娃温馨提醒: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维生素不能吃得过多,也最好不要空腹服用! 作者: 2019/05/07 16:13
  • 宝宝咳嗽别急着止咳!了解病因,对症下药! 中国药学会   9月23日——秋分来咯!  秋分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日子。为啥这么说呢?原因有二:  一、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 “秋分”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确切地说,北半球的秋天从秋分开始!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秋天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人体的呼吸道系统、热平衡系统一时无法适应,容易受到疾病的入侵。  这不咳嗽又找上了小宝宝!  咳嗽是由于我们的喉部气管黏膜受外界不良刺激,机体驱逐外界病菌的生理性保护反射。宝宝觉得嗓子不舒服或是有异物感就会咳嗽,咳嗽是有利于痰液的排出。但是很多妈妈一看到宝宝咳嗽,第一想法就是止咳,这样做是不科学的。因为宝宝小,本身不会咳痰,如果有害物质在肺里排不出去,容易引发肺部感染。  在国外,2岁以下的孩子是不建议使用止咳药的。如果宝宝咳嗽严重,妈妈们选择止咳药时要格外注意,尽量选择作用温和、儿童专用的、没有成瘾性的药物:  1.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液;  2.右美沙芬缓释混悬液;  3.氨溴特罗口服液;  4.抗生素。  药娃温馨提示:  抗生素不能随便给宝宝服用。宝宝呼吸道感染、咳嗽,主要的病原体是病毒,病毒感染是不需要用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不仅会增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还会引起细菌耐药,下次宝宝再生病,服同一种抗生素可能就不管用了。因此须在医生明确诊断是细菌感染时才能给宝宝使用抗生素。  还有一些其他原因的咳嗽,比如:宝宝咳嗽与接触冷空气、运动相关,或是咳嗽伴有焦虑症状,鼻炎引起的咳嗽,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咳嗽,仅仅对症治疗是不够的,还要针对病因及早治疗。 作者: 2019/04/28 16:47
  • 你所不知道的风油精 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  作者:朱寅莹  风油精无论是用于缓解蚊虫叮咬的瘙痒,还是扫除精神不振的困倦,都有很好的效果。可是你知道吗?这小小的风油精,背后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使用小技巧。     风油精是由薄荷脑、桉叶油、丁香酚、樟脑、水杨酸甲酯、香油精等组成的油状液体药物。而在这些成分中,桉叶油、薄荷脑和水杨酸甲酯是风油精中的主要药用成分。桉叶油可用于呼吸系统疾患,如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还可用于某些皮肤病,并作为创面、溃疡、瘘管的冲洗剂。薄荷脑是芳香药、调味药及驱风药,可使皮肤或黏膜产生清凉感,主治疼痛,能缓解我们皮肤的不适。水杨酸甲酯具有局部刺激作用,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外用或局部涂擦可产生皮肤血管扩张、肤色发红等刺激反应,并反射性地影响相应部位,起到消肿、消炎和镇痛作用,亦有止痒之效。  除了常用于驱蚊止痒,风油精还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将滴有风油精的纸巾放入鞋中静置一晚,可去除鞋中的异味;将风油精滴在不慎粘在地上的口香糖表面,静置5分钟后口香糖就能轻松去除;将风油精涂在不干胶表面,不干胶就能轻松被撕掉;手上有鱼腥味,滴一两滴风油精于双手,揉搓后用清水冲洗便可去除异味;夏天在洗澡水中滴上几滴风油精,不仅清凉舒爽,还可以防治痱子;小范围轻度烫伤时,如无皮肤破损则可将风油精直接滴在烫伤部位上,每隔3~4小时滴1次,如果起了水疱,挑破后先涂风油精再涂金霉素眼膏会起到更好效果……  除了上述用法外,风油精还有“隐藏技能”——风油精可以用于去除快递单上的信息。快递单用的是无碳化学型压敏记录纸,这种纸应用了一种被称作“微胶囊”的封装技术,这些微胶囊里装着染料,当有笔或其他物体压迫最上一层,微胶囊就会破裂,染料释放,遇到下层的显色剂便会显色。微胶囊中封装的染料属于有机物的范畴,而风油精中含有乙醇、丁二醇等醇类,都是很好的有机溶剂。根据相似相溶现象,相似的两种物质相遇会溶解,因此快递单上的字迹能溶解于有机溶剂。而且,风油精中含有液态石蜡,更易将染料溶解,因此去除快递单上的字迹非常方便。  虽然风油精用途广泛,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使用,新生儿和孕妇就不能随意使用风油精。因为风油精中含有樟脑,可能会使准妈妈和新生儿产生不良反应。皮肤严重烫伤、溃疡的人和对风油精过敏的人也不能使用,否则会刺激皮肤,加重症状。另外,由于风油精中含有一些刺激性物质,使用时应避免进入眼部,否则会刺激眼部粘膜,造成眼部损伤。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 2019/04/26 11:09
  • 生活中的这件小事,竟是引发高血压的重要原因 北京医院  作者:北京医院 中医科副主任 吴翥镗  打鼾在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很多朋友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大家普遍认为打鼾是睡得香了或者太累了。其实不然,由于上呼吸道的阻塞,从而使患者出现呼吸的暂停,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卡住了、不喘气了”。  由于睡眠呼吸暂停导致患者睡眠时会出现低氧血症,会影响大脑,使大脑产生觉醒的状态,使睡眠结构紊乱从而严重地影响代谢和神经内分泌紊乱,从而对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  研究表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跟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20多种疾病有明确的关系,特别是高血压。有资料表明,大部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都有高血压,而高血压患者当中有近一半的人都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美国的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价及治疗联合委员会已经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列为诱发高血压原因的首位,认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独立于年龄、体重、饮食、遗传等因素的发病因素,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的危险因素。遗憾的是,高血压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之间互为因果的机理,目前还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高血压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了高血压以后,其特点和一般继发性高血压有所不同。  第一个特点:晨起以后血压升高,很多患者早晨刚睡醒就感觉到自己头蒙、头胀,脖子僵硬、心跳加快,监测血压后发现血压明显上升。每次都是晨起以后,血压明显比前一天晚上睡觉前的血压有所升高。  第二个特点:我们在检测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患者夜间的一个血压波动,同时伴着心率的变化。这样会使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后的高血压控制起来很有难度。经常会联合用药,用两种或者三种,才能把血压控制住。  但是我和一些医生的临床经验认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应该先明确睡眠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要用不同的方式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进行干预,比如生活干预。  1.减轻体重;  2. 使用中药治疗;  3. 通过呼吸机的治疗。  这样对鼾症患者的高血压控制就相对容易一些,我们在临床中感觉到有些鼾症患者在有效控制鼾症以后,血压有时甚至不需要用药,就会得到明显缓解,有些少量用药就可以得到明显控制。  鼾症患者的降压药使用量减少,有两个好处:  1. 可以减轻患者的肝肾负担。  2. 可以减轻患者经济上的负担。  所以我要提醒有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朋友,如果你有高血压,应该及时地到医院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进行诊断并治疗。在这个基础上,再对高血压进行治疗,要比单纯的治疗高血压的效果要好,能够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作者: 2019/04/16 17:28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