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卫生
  • 流言:常喝牛奶易得乳腺癌 来源:科学辟谣 流言:      30年前,国外就有报道称奶制品的摄入和乳腺癌死亡率呈现正相关;而最近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上发布了一个最新研究——喝牛奶可能会导致乳腺癌。可见牛奶也不能喝了,会导致乳腺癌。真相解读:      30年前,国外就有报道称奶制品的摄入和乳腺癌死亡率呈现正相关[3];而最近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上发布了一个最新研究——喝牛奶可能会导致乳腺癌。该研究调查了52795名女性,随访了7.9年的时间,出现了1057例乳腺癌病例,不过研究对象选择的都是美国50多岁的中老年女性。[4]      美国人的饮食和我国的饮食结构差异还是很大的,而且上述研究中选择的研究对象基本都是绝经后的女性。      我国《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将观察人群的范围扩大到了中国、美国以及欧洲女性人群,共1184236人,并对牛奶和乳腺癌的关系给出了明确的观点:低脂奶及其制品的摄入可以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全脂奶及其制品的摄入与乳腺癌风险无关。[1]图虫创意      因此,并不用担心常喝牛奶会导致乳腺癌,牛奶是我国居民补钙的重要途径,要每天喝才行,推荐2岁以上人群每天饮奶300ml。 作者: 2021/04/26 15:23
  • 更多门诊费用将纳入职工医保报销 来源:人民日报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4月22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介绍,《意见》提出建立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逐步将门诊里多发病、常见病纳入医保统筹基金报销。加强慢性病、特殊疾病的门诊保障,将费用高、治疗周期长的疾病门诊费用也逐步纳入门诊保障范围。对于参保职工来说,这意味着更多门诊费用能进行医保报销了。  “总的考虑,是推动职工医保门诊保障由个人积累式保障模式转向社会互助共济保障模式。通过将普通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的报销,来增强医保基金的保障功能,提升基金的使用效率,相应提高门诊的医疗服务可及性,减轻群众特别是减轻老年人门诊医疗费用的负担。”陈金甫说。  根据《意见》,将改革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允许家庭成员共济使用个人账户。改革个人账户计入办法。在职职工个人缴费部分仍然计入本人个人账户,将按照本人缴费基数的2%计入个人账户,退休人员因为个人不缴费,个人账户由统筹基金按定额划入,额度是按照改革当年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的2%。适当拓宽使用范围,允许家庭成员相互共济使用个人账户。个人账户主要用于支付参保人员在医保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可以用于支付参保人员本人及其配偶、父母、子女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由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以及在定点零售药店购买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发生的由个人负担的费用。  对于退休的老年职工参保人来说,因老年人对慢性病、特殊疾病的保障需求较高,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建立后,老年人的受益面更广,受益程度更深。国家医保局待遇保障司负责人樊卫东说,《意见》提出普通门诊统筹保障水平以50%起步,其中明确要求各地在此基础上对退休的老年人再给予倾斜支付。“初步估算,这一项制度可以为退休人员减轻门诊费用负担将近1000亿元。”  陈金甫强调,改革个人账户,不是取消个人账户,是调整个人账户的计入比例。个人积累仍然归个人所有,权益没变。个人账户的新计入减少,不意味着保障会损失,而是放到了共济保障的大池子里,形成了新的保障机制。这个新的保障机制总体上基金平衡转移,保障效能显著放大。既用于实实在在的医疗服务购买,又有利于人群基金的共济,更有利于长远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 2021/04/25 09:33
  • 关于癌症,这些可能致癌的坏习惯你占了几个?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作者:崔元苑 作者: 2021/04/25 09:30
  • 出现功能性便秘、排便困难怎么办?试试这几个办法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作者:黄东平  功能性便秘是常见病,有报道显示我国成年人发病率高达16%。然而,并没有得到大多数患者的足够重视,错误的认为“便秘”不是病,也不在意自己为什么会发生便秘,发作时就随意应用各种助泻药解决,但一段时间后常常还是便秘“如故”。现实情况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便秘是如何发生?如何才能解决这一困扰,包括部分医务工作者。要缓解便秘,恐怕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下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便秘的相关知识,然后讲述缓解、治疗便秘的科学方法。  大部分便秘是功能性  困扰大多数人的便秘是功能性便秘,往往是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它的发生过程是渐进的,最初可能发生于没有便意,刚开始每天上一次厕所,大便干结、困难,慢慢的不是每天都有便意,要3天才会上一次厕所,随后时间久了必须借助药物才能如厕。因此正常大便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主要原因  1、日常饮食  现在人饮食过于精细,以动物蛋白为主,食物消化后几乎很少有残渣,如果不吃绿叶子蔬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这种情况会导致结肠内不能形成足够体积的粪便,造成结肠蠕动不够,难以产生便意。一些爱美女士为了减肥进食量少,吃的太少不能形成足够体积的粪便来诱发便意,也是导致便秘的因素。同时由于水分补充的少肠道会补充吸收更多粪便中的水分,使得大便干硬。  2、不爱运动  都市生活中往往以室内活动为主,因为电脑、游戏,包括麻将等,导致户外运动缺乏。动过少是便秘人群的一大特点。运动过少会使得结肠蠕动减少,粪便在肠道内停留太久,大便干硬,解便困难。  3、年龄因素  老年人便秘发生比较普遍,占功能性便秘人群的33%。加上老年人活动减少,更容易发生便秘。对于老年人便秘用药需要注意:通便药可首选容积性泻药和渗透性泻药,对严重便秘患者,也可短期适量应用刺激性泻药,但切不可依赖刺激性泻药,否则将越用越多以至无药可用。  4、肠道神经  临床上经常会遇到因为滥用各种泻药和长期反复灌肠,导致顽固性便秘,最后,发生任何药物都无法缓解便秘。目前许多研究显示,各种泻药应用不当会造成肠道神经系统损害,严重的导致肠梗阻需要手术处理。因此,泻药的使用要慎重。  5、肠道菌群  人体肠道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菌,有益生菌、中性菌和有害菌,正常状态下,肠道菌群中益生菌和有害菌处于85%:15%是平衡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菌群中的益生菌会缓慢的减少,还有抗菌素的非合理应用也会造成肠道菌群异常或菌群失调。有研究显示,肠道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对肠道神经有修复作用,因此,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对缓解功能性便秘至关重要。  功能性便秘的治疗  1、排便时间  人天生有两个排便“天然时段”:一个是早上起床的“起立反射”;另一个是吃完饭后的“胃-结肠反射”。早上一觉起来,由躺变坐再到站,肠道蠕动会增多,肠道便会产生一种巨大的蠕动波,帮助你把大便推出来。早餐后,胃结肠反射明显(胃会通知大肠赶快运动),造就另一个排便“天时”。因此唤醒天然的排便反射对于改善便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合理运动  运动好处不必多说,对于改善便秘也是有好处的,运动能增加肠道蠕动,医院里胃肠手术后的病人医生也都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目的就是促进肠蠕动恢复。同时,科学的提肛运动可以加强会阴部肌群功能而改善便秘。  3、多食果蔬  多吃粗纤维、绿叶子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需要一定量才可以起到通便效果,每天推荐剂量25~30g,其中水溶性纤维素与不可水溶性纤维素比例一般推荐为1:2。同时补充足够水分,建议每天2000ml。做好饮食结构要多元化,粗细粮混合、荤素搭配。  4、排便习惯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如晨起排便,避免解便边玩手机看报纸等。另外,有便意别憋,便意来的时候如果去刻意憋回去,长期这样也会导致便意的消退,造成功能性的便秘,因此容易发生便秘的人应该注意避免憋回便意。  5、药物应用  推荐聚乙二醇、乳果糖这类缓泻药,使用较安全,是不被吸收糖类的电解质混合液,这类泻药起温和的缓泻作用,起效较慢。原理是软化大便,使之易于排出,可以长期服用,不产生耐药性。避免经常使用刺激性泻药。  6、肠道微生态  目前便秘有多种治疗方法,但效果欠佳,缺乏统一标准。随着对肠道微生态研究的深入,和功能性便秘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以及临床应用的成效,目前就肠道微生态在便秘中的应用达成共识。中国医师协会便秘治疗指南明确:“口服补充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对缓解便秘与腹胀起到一定作用。”“有研究显示肠道益生菌的代谢产物有激活肠道神经的作用” 。因此,肠道微生态治疗功能性便秘具有广阔的前景。成为广大患者的福音。  本文由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普外科、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黄东平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 作者: 2021/04/23 09:50
  • 流言:频繁出现胸闷胸痛无大碍 来源:科学辟谣 流言:       出现胸闷的情况,只要不严重,就不用过多担心,可能是劳累或喝酒过多等所致,休息一会症状就可以缓解。即便是心脏病,吃点速效救心丸就没事了。真相解读:       先看一则真实案例:       120送来一名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的46岁男性,患者喘憋大汗,四肢冰凉,血压一度降至80/50mmHg,急诊科迅速请心内科会诊行急诊心脏介入手术,又召集重症ICU的医生准备气管插管以防不测。医生迅速将病人送到手术室,行冠状动脉造影时,所有人都惊出一身冷汗:心脏的两根重要血管已完全闭塞!从心电图和症状分析,这次发病是左冠状动脉新发闭塞导致。救命要紧,于是立即植入IABP(左室辅助装置),在器械维持生命体征的情况下迅速开通了血管。病人算是活着下了台,被立即送进了ICU病房。但是患者病情并没有好转,送入ICU之后心衰症状继续加重,只能行气管插管维持呼吸,谁知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反复发作,最终在手术后6个小时心脏彻底停跳,宣布死亡……图虫创意01识别心脏发出的预警 悲剧本可以避免       其实这场悲剧本可以避免。因为,在发生心脏猝死之前,患者的身体已经发出了3次心梗预警,但是病人并没有重视!如果能抓住任何一次机会住院治疗,都完全可以改写后来的结果。今天,我们就为大家梳理一下这位病患之前出现过的3次心梗预警:预警1       患者住院前半个月的时候,开始出现活动后胸闷的情况。病人以为是过年期间劳累和喝酒过多所致,由于休息3-5分钟后症状就可以缓解,便没有重视。预警2       住院前1周,患者再没有任何诱因的情况下就会感到胸闷胸痛,并伴有肩膀不适,症状多在夜间或晨起出现,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患者怀疑自己是心脏病,便找了点速效救心丸间断口服,以为可以“扛过去”,也没有去医院就诊,再次错过治疗机会。图虫创意预警3       住院前1天的夜里,患者睡觉时胸闷骤然加重,伴有恶心,想去厕所。以为自己是“胃病发作”,吃了点奥美拉唑,想等到白天再去医院检查。上述症状好好坏坏持续了一夜,终于在凌晨5点多出现喘憋,不能平卧,伴有满身大汗,才拨打120被送到医院。02警惕3次预警识别冠心病的3个阶段       冠心病的进展,常常要经历一个由轻到重、由缓到急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可以长达数年,有的却短短几天。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一旦症状出现,就意味着血管狭窄进入了加速进展期!       这位冠心病患者经历的3次健康预警,就是从心绞痛到心肌梗死的3个典型阶段。这3个阶段的症状、病变特点以及如何治疗可以总结如下:第一阶段 劳累型心绞痛       1.此时患者处于劳累型心绞痛阶段。该阶段病情风险相对较低,治疗安全性最高。       2.活动后出现胸闷,说明此时血管狭窄至少>70%。劳动量增加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而狭窄的冠状动脉无法提供充足的血氧,导致心肌缺血。       3.此时发病时间短暂,多为3-5分钟以内,休息后即可缓解。如果能够选择在此时住院治疗,部分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多提示临界病变(血供狭窄70%-75%),对于药物治疗效果好的患者,甚至可以免去支架植入之苦。图虫创意第二阶段 不稳定性心绞痛       1.此时患者处于不稳定型心绞痛阶段。该阶段病情风险大幅提高,治疗不及时甚至可能诱发心肌梗死。       2.没有任何诱因即可发作心绞痛,不仅说明狭窄程度加重,从75%-99%不等;更为严重的是,病变处的粥样斑块极为不稳定,时刻处于进展加重的状态。即使没有外界影响,狭窄的管腔也无法满足正常心肌供血。       3.患者胸痛胸闷严重程度较前加重,持续时间更长,甚至能持续10-20分钟。如果此时住院治疗,支架植入在所难免,但好在没有诱发心肌梗死,手术后即可出院。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图虫创意第三阶段 急性心肌梗死       1.此时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已经100%堵塞,病变血管支配的大面积心肌因长时间缺血导致彻底坏死。       2.患者不仅会出现喘憋,不能平卧,满身大汗等症状,还有可能出现恶心、呕吐、想要大便等消化道不适。此时如果延误治疗,还会出现心功能不全、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甚至心脏破裂导致猝死!       3.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的12小时内,进行急诊支架介入手术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在没有介入能力的医院,发病2小时内进行药物溶栓也是一种选择。根据相关文献统计,心肌梗死的传统药物治疗死亡率高达40%,而急诊冠脉支架再通治疗后住院死亡率降至2%~5%,甚至更低!       当我们出现可疑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后,该如何最大化地增加生存几率呢?       很简单!立即拨打120,急救人员就会把您转运到当地的胸痛中心,经专业医生诊断后接受恰当的治疗。要记住,万万不可再随意走动,以免心脏负担过重,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可能! 作者: 2021/04/22 10:48
  • 口腔卫生措施可帮助降低新冠的严重程度   根据一项新研究,COVID-19可能通过唾液进入人们的肺部,病毒直接从口腔进入血液--特别是如果个人患有牙龈疾病。证据显示,在COVID-19疾病中,肺部血管而不是呼吸道最初受到影响,唾液中的高浓度病毒和牙周炎与死亡风险增加有关。研究人员提出,牙菌斑堆积和牙周炎症进一步加剧了SARS-CoV-2病毒到达肺部并导致更严重的感染病例的可能性。  专家表示,这一发现可能使有效的口腔保健成为一种潜在的救命行动--他们建议公众采取简单但有效的日常措施,保持口腔卫生,减少导致牙龈疾病的因素,如牙菌斑的堆积。  来自英国、南非和美国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周二在《口腔医学和牙科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他们指出到有新的证据表明,一些廉价和广泛提供的漱口水产品的特定成分对灭活SARS-CoV-2病毒非常有效。  简单的口腔卫生措施,包括使用这些特定的漱口水产品,可以帮助降低COVID-19患者的病毒从口腔传播到肺部的风险,并有助于防止严重的感染情况发生。  放射科医生Graham Lloyd-Jones博士对患有COVID-19疾病的病人的肺部CT扫描的初步观察,导致医学和牙科研究人员就潜在的进入血液的途径进行合作。  研究共同作者、伯明翰大学牙周病学教授Iain Chapple评论说:“这个模型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人患上COVID-19肺部疾病,而有些人没有。它还可以改变我们管理病毒的方式--探索针对口腔的廉价甚至免费的治疗方法,并最终拯救生命。”  “牙龈疾病使牙龈更加渗漏,使微生物进入血液。简单的措施--如仔细刷牙和牙间刷以减少牙菌斑的堆积,同时使用特定的漱口水,甚至用盐水冲洗以减少牙龈炎症--可以帮助降低病毒在唾液中的浓度,并帮助缓解肺部疾病的发展,减少恶化为COVID-19重症的风险。”  该研究小组由来自英国索尔兹伯里地区医院、英国伯明翰大学、Mouth-Body Research Institute研究所的专家组成。  他们的新模型是基于口腔为病毒的滋生提供了一个“温床”,口腔免疫防御系统的任何漏洞都使病毒更容易进入血液。病毒从牙龈中的血管移动,将通过颈部和胸部静脉--到达心脏,然后被泵入肺动脉和肺底及周边的小血管。  Chapple教授补充说:“迫切需要进行研究,以进一步调查这个新模型,但与此同时,日常口腔卫生和牙菌斑控制不仅会改善口腔健康和福祉,而且在大流行病的背景下也可以挽救生命。” 作者: 2021/04/21 10:27
  • 别被这些谣言 拦住你打疫苗的脚步 来源:科技日报  自今年伊始,国内有关新冠疫苗的接种工作就有序铺开。官方数据显示,截至4月12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1.7亿余剂次。  疫苗接种工作有条不紊进行之时,网上却传出不少有关新冠疫苗的传言:打完新冠疫苗就能摘口罩、过敏体质不能打新冠疫苗、打新冠疫苗后就会发烧、脸肿……这些说法不知您信了几个?  打完新冠疫苗就能摘口罩? 真相:仍需做好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  口罩是预防新冠病毒传播的一大“功臣”。近日有传言称,接种新冠疫苗后就可以摘下口罩,“鸟尽弓藏”了。这是真的吗?  对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冯子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给出了否定答案。  冯子健表示,现在有两方面问题需要考虑:一方面目前全球疫情仍未彻底平息;另一方面我国疫苗接种率仍较低,离较高的人群免疫保护水平还有很大距离。基于此,来自高流行地区的人员入境或者其物品入境,仍有可能导致国内新冠病毒传播。  再者,相关专家表示,任何疫苗的保护率都并非百分之百,新冠疫苗也是如此。所以,即便接种了疫苗,感染病毒的风险大大降低,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感染的可能。疫情还未彻底平息,公众不可掉以轻心。  “在我国人群新冠疫苗接种率达到较高水平前,广大群众仍要加强防护意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无论是否接种疫苗,在人群聚集的室内或封闭的场所,都要继续佩戴口罩,并遵循各地具体的防控措施要求。”冯子健说。  新冠病毒会变异,疫苗打了也无用? 真相:疫苗不白打,可建立基础免疫屏障  “现在的疫苗只是针对当下流行的新冠病毒,病毒变异后疫苗就没用了。”4月9日记者随机采访的一位北京市民如是说。近来,持这种观点的民众不在少数,很多人都有此看法。那么,新冠病毒变异后,疫苗真就白打了吗?  对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世界卫生组织疫苗研发委员会顾问邵一鸣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新冠疫苗不会白打。  邵一鸣表示,在新冠病毒变异株面前,新冠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水平可能会有所下降,即疫苗的保护效力可能会下降。不过只要接种了,疫苗就会为接种者构建针对新冠病毒的基础免疫力。即便病毒变异株逃脱疫苗防护屏障的能力变强了,仍可补打新的变异株疫苗作为一剂加强针。如此一来,加强针就可在已有免疫基础上,快速激发出人体应对变异株病毒的免疫保护力。  另据媒体报道,巴西圣保罗州布坦坦研究所近日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与巴西合作研发的克尔来福新冠疫苗能够有效对抗在巴西、英国及南非出现的变异新冠病毒。研究人员从已接种疫苗的志愿者体内提取血清,将其与变异病毒一同置入培养皿,结果显示血清中的抗体能够有效对抗变异病毒。  此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信息,从全球对新冠病毒变异的监测情况看,尚无证据证明在病毒变异株面前,现有新冠病毒疫苗会失效。  接种新冠疫苗后就会发烧、脸肿? 真相: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1.7亿”的接种剂次看似很多,但实际上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国内疫苗接种率远低于英美等国,而新冠疫苗接种率只有达到70%到80%时才能产生群体免疫。  显然,我国疫苗接种剂次远远不够,更何况“1.7亿”中还包含了单人接种多剂次的情形。可见部分民众在是否接种的问题上,仍然犹豫,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担心出现不良反应。一些网友留言表示,接种新冠疫苗后就会发烧、脸肿,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曾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新冠疫苗对人体来说是一个外来的抗原。考虑到新冠疫苗自身的特性及个体差异,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但总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换言之,并非任何人接种新冠疫苗后都会出现不良反应,只有少部分人会出现不适症状。  那么接种新冠疫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日前,记者在社区接种时签署了《接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知情同意书》,其上明确指出,接种该疫苗后发生的局部不良反应以接种部位疼痛为主,还包括局部瘙痒、肿胀、硬结和红晕等,全身不良反应以疲劳、乏力为主,还包括发热、肌肉痛、头痛、咳嗽、腹泻、恶心、厌食和过敏等。  完成接种后,接种者要在接种现场留观30分钟,没有异常才可以离开。现场工作人员会告知受种者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常见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信息,受种者回家后如出现发烧不退或持续不适,应向接种点报告并及时就医。  过敏体质不能打疫苗? 真相:一般的过敏不属于疫苗接种禁忌  3月29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了《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以下简称《接种指南》),列出了5类疫苗接种的禁忌情形,其中两类都与过敏反应有关。因此坊间有传言称,有过敏体质的人不能打新冠疫苗,这是真的吗?  对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副主任安志杰表示,对一般的过敏,比如过敏性鼻炎、花粉过敏等,因为和新冠疫苗成分没有直接的关系,不在接种禁忌范畴内。  还有一些人对青霉素等抗生素过敏,这些人可以接种新冠疫苗吗?对此,安志杰指出,目前新冠病毒疫苗成分里不含抗生素,因此抗生素过敏也不是接种禁忌。  值得注意的是,《接种指南》指出的两类与过敏相关的疫苗接种禁忌人群包括:对疫苗的活性成分、任何一种非活性成分、生产工艺中使用的物质过敏者,或以前接种同类疫苗时出现过敏者;既往发生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者,如急性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一言以蔽之,对此有顾虑的人首先要分清自己过敏的类型,并咨询专业医师的接种建议。  不同品牌疫苗替打无效? 真相:暂无研究数据,特殊情况可替打  目前,我国有4种新冠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其中3种是灭活疫苗,需接种2剂次;1种是腺病毒载体疫苗,仅需接种1剂次。还有1种重组蛋白疫苗获批紧急使用,需接种3剂次。对于需要多剂次接种的疫苗,有传言称不同品牌的疫苗替打无效。事实真是如此吗?  此前,国家卫健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曾表示,关于不同企业生产的疫苗是否可以叠加或替代接种的问题,仍需更多研究。相关部门将在研究结果出来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明确的政策措施。  随后《接种指南》发布,给出了更为明确的答案:现阶段建议用同一品牌的疫苗产品完成接种。如遇疫苗无法继续供应、受种者异地接种等特殊情况,无法用同一个疫苗产品完成接种时,可采用相同种类的、其他生产企业的疫苗产品完成接种。  “目前,国内附条件上市的新冠疫苗都经过政府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是安全、有效的。公众可以按照所在地区的统一安排,尽快接种疫苗。”贺青华说。 作者: 2021/04/16 09:41
  • 流言:高血压都必须吃药 来源:科学辟谣 流言:       一旦得了高血压,都必须吃药。真相解读:       34岁的文医生是我们医院肾病科的一位主治医师,平时接触的大多数是肾病患者。高血压和肾病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挺密切,高血压长期不控制会导致肾病,肾病最终也会反过来影响血压导致升高,所以很多肾病患者都有高血压的问题。就在3个月前,文医生发现自己的血压升高到158/96mmHg,多次测量都在140-160/90-100mmHg之间,这个水平基本属于一级高血压了。文医生深知高血压的危害,所以不敢怠慢,经过3个月的控制,文医生现在的血压已经降到了135/85mmHg左右,虽然距离理想血压120/80mmHg还有一定差距,但毕竟已经降到了140/90mmHg以下,算是完成了第一目标,相信继续坚持下去,血压水平会更理想。 图虫创意       不是说一旦得了高血压,都必须吃药吗?文医生是如何做到在没有吃降压药的情况下,将血压恢复到趋于正常水平的呢?对于刚出现高血压情况的人们来说,以下七个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帮助恢复血压水平,大家可以借鉴一下。01健康饮食       很多人觉得医生的生活习惯都很健康、养生,其实医生只是一个职业而已。就像文医生,平时喜欢各种面食,甚至有时候吃面条还要配着饼或馒头吃,吃菜的量反而相对较少。这种儿时起就形成的饮食习惯,即便后来上了医学院、学习了很多医学知识,也是很难改变的。       在发现自己是高血压后,文医生开始强行改变自己的饮食结构,把面食从自己的饮食中减去了将近一半,同时增加窝头、红薯、豆类、南瓜、小米、玉米等等粗粮杂粮的比例;每天甚至每顿饭都强迫自己多吃蔬菜,每天必须吃一个水果。 图虫创意       研究显示,以蔬菜、水果、粗粮和杂粮为主要食物,有助于让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低10mmHg。饮食结构的改变,是文医生血压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02减盐低盐       我们知道高盐饮食对于血压影响较大,甚至是高血压形成的一个主要因素。目前在我们国家,平均每人每天的吃盐量会达到10-12g,而健康的盐摄入量是每人每天少于5-6g,可以说大部分国人的盐摄入量都是超标的。       文医生是北方人,口味偏重,吃盐超标情况更甚。没发生高血压之前,就算自己是医生,也没有想到过尝试低盐减盐,因为长期形成的饮食和口味习惯,如果强行按照健康吃盐的标准,就会觉得饭菜淡而无味。在发现自己得了高血压后,文医生这才逐渐开始低盐饮食。       减少钠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5~6 mmHg。减盐低盐对于降低血压有很好的促进作用。03坚持运动       文医生跟很多人一样,上学的时候还有运动的习惯,课余时间打打球、踢踢球什么的,但在工作、结婚后,业余时间变少、工作繁忙、一旦回家就想好好歇歇,逐渐的就不怎么运动了。       发现血压升高后文医生开始跑步。刚开始运动的时候还不适应,但每每想到如果不运动就要面临长期的高血压问题,长期吃药不说,甚至还有出现高血压并发症的危险,就只能咬着牙坚持了。这种对于疾病的清醒认知或许算是医生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唯一的“职业优势”了。其实运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不会觉得特别辛苦,现在的文医生每天不运动反倒不舒服了。可见,给自己养成一个好习惯,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是多么重要。       每周3-5天、每次不少于30 min的有氧运动,有助于将血压降低5~8 mmHg。不仅是针对高血压,坚持运动对于很多慢性病都有非常好的改善作用。04控制体重       随着三个月的健康饮食、坚持运动,文医生的体重从原来的150斤逐渐降到了140斤,而体重的下降也很利于血压的控制。       其实对于绝大部分的超重或肥胖情况来说,最好的控制体重的办法就是“健康饮食+坚持运动”。只有少部分管不住自己或其他原因的肥胖人士,才需要通过药物或手术的手段来实现减肥目的。       每减少2斤体重,血压就可能降低约1 mmHg。控制体重,是保持身体健康很重要的一个方法。 05不喝酒了       跟饮食习惯一样,在健康受到威胁之前,医生也做不到滴酒不沾。但自从发现高血压后,文医生就彻底把酒戒了,就连过年这一阵也坚决做到了滴酒不沾,决心看来是真的不小。       有些人说喝酒能降血压,这绝对是百分之百的谣言!少量喝酒6小时内,部分人的血压可能会下降一点,但长远来看,少量喝酒,血压会轻度升高,大量喝酒,血压会大幅度升高。       过量饮酒不仅会升高血压,还会降低降压药物的有效,甚至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或副作用的风险性。所以戒酒,是恢复正常血压的关键因素。06不抽烟了       出现高血压之前的文医生差不多每天10根烟左右的量;这次“降压攻坚战”中,他终于正面看待了这个坏习惯对健康的影响,坚决地把烟戒了,还开玩笑说:总算找了一个借口说服自己戒烟。       戒烟不仅有助于恢复血压,还能降低得心脏病和肺癌的几率。吸烟有害健康,这可不只是一句口号!07避免熬夜、减轻心理压力       医生这个职业中夜猫子居多,因为大部分年轻医生都会轮流值夜班,常常睡得很晚,甚至有时候需要半夜起来查看患者情况,或收治患者、抢救患者。       文医生发现血压高后,就被调到门诊部工作,暂时不参加科里夜班值班;回家后也能保持按时作息,加之暂时告别夜班工作,整个人的压力也小了很多,睡眠质量也变好了。       规律充分、有质量的睡眠和缓解压力,都有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所以不熬夜、压力小,也是文医生血压成功下降的重要一环。       总之,高血压人,不管是否到了该吃降压药的程度,都必须长期坚持上述七点,这些是预防、控制高血压的基础;甚至有一少部分人,通过这些生活习惯的改变和保持,就能将变高的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 作者: 2021/04/16 09:37
  • 又到柳絮纷飞时,你被过敏性鼻炎困扰了吗?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作者:刘子若 李金冰又到柳絮纷飞时,你被过敏性鼻炎困扰了吗? 作者: 2021/04/16 09:34
  • 有些“老年痴呆”可以被治愈,千万别错过治疗时机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熊猫医学漫画”供稿有些“老年痴呆”可以被治愈,千万别错过治疗时机 作者: 2021/04/14 09:50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