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健康
  • 味道可口、营养丰富 小小无花果其实很“厉害”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凭借甘甜、清爽的口感,无花果赢得了很多“吃货”的青睐。小小的无花果,轻轻一掰,就能看到密密麻麻的籽挤在红色的果肉里,然后轻轻咬一口,籽瞬间在口中弹开,味道棒极了。其实,除了味道可口,无花果的营养价值也不小。那么,无花果都有哪些营养价值?如何食用无花果呢?  据华龙网报道,无花果中已知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10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其富含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A、C的含量尤其丰富;无花果含有20%左右的果糖和葡萄糖,极易为人体吸收、利用。无花果的果实、乳汁对肉瘤、乳瘤、白血病、淋巴肉瘤均有抑制作用,在临床上常被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恶性肿瘤。无花果还含有脂肪酶、水解酶等,能够降低、分解血脂,可以减少脂肪在血管内的沉积,进而起到降血压、预防冠心病的作用。  同时,据《生命时报》报道,无花果含有大量果胶,吸水膨胀后能吸附多种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可净化肠道、促进有益菌繁殖、调整肠道菌群失调、恢复胃肠道微生态平衡等。无论煎水服还是研末外用,无花果都有消肿、止痛作用,对急性咽喉炎、咽喉疼痛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无花果的吃法很多,据《羊城晚报》报道,长满褶皱的无花果干最为常见,在煲汤、炖汤时扔进去几颗,非常清甜,给汤增色不少,猪腱子肉和雪梨都是它的常见“好搭档”。无花果的果肉天生颜色艳丽,简单切开即可食用,而且十分美观。由于无花果甜度高,味道清新,能使肉类变得更加嫩滑并带上鲜甜味,所以用来蒸鱼或蒸鸡都是不错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生命时报》建议,虽然无花果在洗净后可直接掰开吃,但因为这种水果性寒,所以脾胃虚寒的人群要少吃。  本文由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业务部主任阮光锋进行科学性把关。 作者: 2018/09/11 11:54
  • 食品的保质期越长防腐剂就越多?两者并无必然关系 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任何正规的食品包装上都会标有该食品的保质期,然而很多人认为食品的保质期越长,添加的防腐剂就越多。那么,保质期指的是什么?哪些因素决定了食品保质期?食品保质期长短和防腐剂添加量之间存在关系吗?  据《北京晚报》报道,保质期是指产品的最佳食用期。产品保质期由生产者提供,标注在限时使用的产品上。有了这个标识,消费者就知道这个食品在什么时间之前食用是最佳的。对于一般的产品来说,其标注的保质期会小于实际会出现问题的天数。  那么,哪些因素决定了食物的保质期呢?国家二级营养师范琳琳在接受人民健康网采访时表示,决定食品的保质期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水分含量、含糖量、含盐量等,比如蜂蜜、泡菜、醋、酒等食物,由于本身就是高糖、高盐或者高酸的食品,食材本身就有抑制生物菌群的作用,所以能够大幅度延长保存时间;外部因素则包括食品的包装和生产工艺,比如常温奶、罐头、饮料等食品,通过真空、密封、杀菌包装,同样可以无防腐剂添加而长期存放,以牛奶为例,《北京晚报》介绍,有些牛奶类产品保质期较长,这是由于这类牛奶制品采取高温灭菌和真空包装的方式,隔绝了氧气。  综上所述,食品保质期长短和防腐剂添加了多少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另外,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解释,食物的保质期期限说的是在适宜的贮存条件下,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贮存条件没能满足食物的储藏需要,食物的保质期可能会缩短。如封装食品开封前都经过了食品杀菌,所有致病菌、腐败菌和绝大部分微生物都被“处决”,使食品符合保质期要求。但食品一旦开封,细菌便会极速侵入,使得食品保质期基本“无效”,比如番茄酱开封后若三天没有吃完,则很容易变质,这时候保质期这回事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食品包装开封后,真正的食品保质期将会迅速缩短,要尽早食用。  本文由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业务部主任阮光锋进行科学性把关。 作者: 2018/09/06 16:48
  • 什么是猪链球菌?会传染人吗? 科普中国微平台   本文专家:周晓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博士  最近非洲猪瘟的消息引起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讨论,一波未平,又一起由猪肉引发的事件进入了公众的视线。    8月初,深圳的黄女士半夜突然高烧,家人将其送医治疗,却一直没有查出病因。  后经当地疾控中心复核确定,黄女士竟然感染了Ⅱ型猪链球菌。    这是啥东东?可怕吗?今天就给大家来详细解释一下。  什么是猪链球菌?  猪链球菌是一种主要感染猪,但同时可以传给人的细菌。正常猪群中猪链球菌II型的带菌率很高,平均为42.6%。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研究表明75%的健康猪携带有猪链球菌。    这种细菌广泛存在于猪的呼吸道及扁桃体中,平时与二师兄们和平相处,但如果在特殊的情况下,比如妊娠母猪的子宫和阴道中带菌时,其产下的仔猪出生后就常发生感染,免疫系统不成熟的4-12周龄猪群中也常暴发,病死率极高。    细菌  猪链球菌会传染人吗?  回到黄女士的事件,原来黄女士刚从老家带了些生猪肉,处理期间没有戴手套,且手上还有倒刺,处理完生肉后,只是用清水简单洗了个手。    据悉,黄女士一家五口中,其他人都没出现猪链球菌感染的症状。因此初步判断,黄女士感染猪链球菌是发生在她料理猪肉时,细菌由手上的倒刺伤口入侵到体内,进而感染。猪链球菌和非洲猪瘟有关吗?  猪链球菌是一种细菌,非洲猪瘟的病原体是一种病毒,从体积上看前者比后者大了几万倍,但从传染性和杀伤力看,感染前者的二师兄大多健康快乐的活着,而感染后者的很少能活过一个礼拜。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非洲猪瘟还不会感染人。猪链球菌和非洲猪瘟其实并没有太多关系,如果一定找,那只有二师兄这个受害者是它们共同青睐的对象…  小小的猪链球菌,发威却不可小视  关于人感染猪链球菌并引起发病的情况其实比较少见,1968年丹麦学者首次报道了人体感染猪链球菌导致脑膜炎的病例,在此之后,这个细菌对人们的危害被一步步揭示:    该疾病潜伏期较短,一般在3日以内,最短的从接触到发病只有4个小时,人体感染猪链球菌后,多数病例发病初期均出现高热、全身不适,眩晕。临床上主要分为2个类型,即败血症型和脑膜炎型。  败血症型  败血症型最为凶险,常在感染后发生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表现为起病急,突起高热,肢体远端部位出现瘀点、瘀斑,病情进展快,很快转入多器官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预后较差,病死率极高!  脑膜炎型  脑膜炎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高热,该型的临床表现较轻,病死率较低,但也可因感染听神经导致感知性耳聋,入侵肺导致肺炎等。  另外,猪链球菌还可侵入人体的关节、眼睛和心脏等,导致化脓性关节炎,眼内炎和心内膜炎等。  如何防止感染猪链球菌?  猪肉链球菌目前只有猪传人这一种传播途径,暂未有人传人的报道,因此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从源头断绝猪链球菌:  01  不购买食用来源不明的猪肉,病死猪的猪肉价格往往过分低廉,而这份便宜的背后极有可能埋藏着安全的隐患。  02  建议家中常备一副料理专用手套,在处理和加工猪肉时佩戴,尤其是手上有伤口、倒刺的人员更需要注意,即使不是猪链球菌,其它体表细菌经伤口进入身体也可能引发凶险致命的败血症。  03  加工菜品时,准备两副砧板,生熟应该分开使用,如切生猪肉、生鸡肉的案板和刀,就不要再去切熟食了,否则会交叉污染食品。对砧板、洗菜池等也要加强清洗,并且养成定期消毒的习惯。 作者: 2018/09/06 16:46
  • 喝酒可能引发癌症、滴酒不沾才能保持健康?辟个谣吧 科普中国微平台   本文专家:田靖博士,原成都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治医师  本文审稿:陈海旭博士,副研究员,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临床部、老年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老年医学研究所  日前,柳叶刀(The Lancet)刊登了一篇饮酒负担相关的论文,称:  全球2800万人分析证实,酒精摄入,根本就无“安全”可言!  这对于之前健康指导原则中“少量饮酒有益健康”的观点是一个强烈的冲击。    喝酒真的一点好处都没有?下面来给大家科普一下。  饮酒一滴就可能损害健康?  全球人均酒精消费量可以换算为:女性每日7.3g纯酒精,男性每日17g纯酒精。  之前研究普遍认为,低中剂量饮酒对缺血性心脏疾病、糖尿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健康有益。   该论文使用的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通过对694项酒精消费数据以及592项饮酒危害的回顾性研究结果进行整合,以加权相对风险曲线的统计方法预测后发现,每日饮酒量低至0时,对应的健康风险才可能为0,因此提出“饮酒不论量多量少都能影响健康”的结论。   该论文的结论  然而,该结论针对的是每日饮酒的人群,并且只是相关性分析预测,并非直接因果关系。  本研究的重点是提示人们关注饮酒带来的风险,特别是在酒精消耗较高的人群中(如俄罗斯)加大力度控制酒精摄入,而我国绝大多数群众没有每日饮酒的生活习惯,因此也不必过度恐慌。  饮酒可能增加癌症风险?  文中强调,交通事故和酒精滥用、酗酒等因素,在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是15-49岁男性致死的两大主要原因。  50-80岁人群中,癌症成为饮酒相关致死的主要原因,并且癌症风险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而加大。  80岁以上人群中女性的致死因素主要是出血中风和高血压心脏病,男性致死原因主要为癌症。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医疗条件好,降低了肺结核等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发生率。同时,这些区域饮酒人数和酒精消耗增加,酒精的危害也就更凸显出来了。  然而,疾病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癌症发展也是伴随着人体衰老的复杂过程,饮酒等单一因素并不能完全决定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怎样饮酒才算合理、健康?  饮酒对机体的影响通过酒精在人体的蓄积作用、急性中毒损伤,以及因酒醉导致的自残和暴力事件等引发。然而,这些影响也与饮酒量、饮酒的方式等各种因素相关,合理饮酒,保持愉悦的心情,会抵消饮酒对健康造成的伤害。  科学饮酒应该注意:  1  喝酒脸红的人群应少量喝酒或者不喝酒,健康人群偶尔饮酒并适量喝酒,不把每日饮酒当成必修课,偶尔小酌,不酗酒。  2  注意饮用酒的品质,尽量选择粮食酿造酒,少喝或者不喝酒精勾兑酒,避免出于保健目的长期大量饮用药酒。  3  服用某些抗生素和抗菌药物、镇静催眠药、解热镇痛药、降糖药时应避免饮酒,以防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4  避免空腹饮酒,同时进食一些肉类或者乳制品,以减少酒精对胃壁的刺激和酒精的吸收,注意补水加速酒精排泄。  5  饮酒后可服用蜂蜜水,醉酒时需要妥当照顾,注意人身安全,必要时医院就诊。  作者: 2018/09/05 10:51
  • “吃肉不加蒜,营养会减半”?这三类人应少吃蒜 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关于蒜和肉,民间有俗语称“吃肉不吃蒜,营养减一半”。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吃肉的时候会加一些蒜,仅仅是为了调味、增加食欲,并不知道这样做是否有营养上的好处。那么,“吃肉不吃蒜,营养减一半”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吃肉不吃蒜,营养减一半”,这种说法其实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扬子晚报》介绍,据实验显示,肉类食品,尤其是瘦肉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而维生素B1在人体内停留的时间很短,如果这时身体来不及吸收,维生素B1就会随尿液排出体外。大蒜中含有独特的蒜氨酸和蒜酶,与维生素B1接触后,会产生蒜素,肉中的维生素B1就和蒜素结合生成稳定的蒜硫胺素,从而使维生素B1的含量提高了4~6倍。不仅如此,蒜硫胺素还能延长维生素B1在人体的停留时间,提高维生素B1在胃肠道的吸收率和体内利用率,对消除身体的疲劳、增强体质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外,《科技日报》补充报道,瘦肉是人们获取B族维生素的重要来源,而蒜可以提高肉中维生素B1的吸收率。除了促进维生素B1吸收外,蒜素本身还具有降血脂、抗癌等功能,况且吃肉的时候吃点蒜,还能降低油腻感,所以建议大家,吃肉的时候,不妨嚼几瓣蒜。需要提醒的是,大蒜最好生着吃,因为大蒜素遇热会很快失去作用,而且太咸也会失效。  虽然吃肉的时候吃大蒜,营养效果会更好,但也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健康时报》撰文提醒,大蒜虽好,但以下这三类人应少吃蒜:  1.眼病患者。中医认为,长期大量地食用大蒜会“伤肝损眼”。因大蒜属辛辣食品,会损伤人体的津液。现代临床医学发现,青光眼、白内障、结膜炎、麦粒肿、干眼症等眼病患者若长期大量食用大蒜,可能会出现一些诸如视力下降、耳鸣、头昏脑涨、记忆力减退等不利于病情恢复的症状。  2.肝炎患者。大蒜中的某些成分会刺激人体胃肠道,抑制消化液分泌,会使肝炎患者恶心、腹胀的症状加重。  3.非细菌性腹泻患者。此类患者若生吃大蒜会刺激肠道,使肠黏膜发生充血和水肿,从而加重病情。此外,服药期间最好也不要吃大蒜。(田佳敏)  本文由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业务部主任阮光锋进行科学性把关。 作者: 2018/09/04 11:24
  • 糖尿病人如何科学“管住嘴”?“升糖指数”是关键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日常生活中,很多“糖友”对于饮食控制颇为苦恼,为了身体常常要“苦了”嘴巴。其实,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应该时刻关注升糖指数。那么,什么是升糖指数呢?哪些因素影响升糖指数?“糖友”们又该如何从饮食上控制血糖呢?  据新华网报道,血糖生成指数简称“升糖值”,是指在标准定量下(一般为50克)某种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引起血糖上升所产生的血糖时间曲线下面积,和标准物质(一般为葡萄糖)所产生的血糖时间下面积之比值再乘以100,它反映了某种食物与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是反映食物引起人体血糖升高程度的指标,是人体进食后机体血糖生成的应答状况。  食物升糖指数与膳食纤维的含量有关。据广西新闻网报道,膳食纤维越多,升糖指数越低,反之越高。  此外,升糖指数还跟烹调的方法有关。食物经过越多的加工,或者加工的时间越长、温度越高,升糖指数就越高。比如以大米为原料,普通的米饭升糖指数较低,一旦做成粥,升糖指数就高起来了。因此,专家建议多吃粗粮和瓜果蔬菜,别吃得太精细,同时还必须加强运动,否则“进的多、耗的少”,血糖就渐渐升起来了。  “糖友”们要想从饮食上控制好血糖,首先应学会喝汤。据《生命时报》报道,糖尿病患者慎喝甜汤,可以选择不放盐或放盐少的清汤;另外,勾芡会增加汤的浓稠感,但会升高升糖指数,糖尿病患者应少喝勾过芡的汤;如果汤中有土豆、山药等淀粉类食材,则应减少主食食用量。  值得提到的是,糖尿病人还应注意进食速度。《人民政协报》提到,“进食速度慢”是糖尿病的基本进食原则,延长吃饭时间可以延缓血糖的吸收,能降低血糖。糖尿病每餐主食量建议控制在100克(2两)内,如果过多,易导致血糖升高。而且,蔬菜是最好的“降糖药”,如果每餐的蔬菜量高于主食量,血糖会显著下降。生活中,人们吃的面条多是精面面条,生糖指数会升高,但若吃面条时多放些醋,可延缓面条的胃排空时间,也会降低血糖。(薛寒)  本文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吴晞进行科学性把关。 作者: 2018/08/29 11:17
  • 寄生虫爆发!美国因麦当劳沙拉感染人数超500,如何预防? 科普中国微平台   本文专家:王思露,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中华人民共和国HACCP食品体系内部审核员  本文审稿:刘少伟,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食品科学博士,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博士后  这几天,一则关于“美国麦当劳沙拉使人中毒住院”的新闻引起大家的关注。据俄罗斯卫星网8月24日报道,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发布消息表示,美国因麦当劳连锁餐厅沙拉中毒的人数已超过500人。  经过检验,此次中毒主要是因为麦当劳出售的胡萝卜和生菜沙拉中含有环孢子虫病毒。  那么,环孢子虫病毒对人的危害有多大?是如何传播的?又该如何预防呢?快一起来看!  环孢子虫病毒对人有什么影响?  环孢子虫,全称“环孢菌寄生虫”,被它感染容易导致患上肠道类疾病(环孢子虫病),被这种病菌感染会导致患者出现一周左右甚至一个月的呕吐和腹泻。  另外主要出现的症状是体重下降、水性腹泻、食欲减退、肿胀或者气体增多、疲劳甚至低烧等。  环孢子虫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环孢菌,生活中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一般是吃了被孢子化卵囊污染的食物,或者是最近接触过被感染者的粪便。  环孢菌寄生虫寄生于肠中,之后需要一点时间会发展成“孢子化卵囊”(传染性生物),而且,环孢菌寄生虫并不存在人直接传染给人的情况,请各位放心。  为什么会通过“沙拉”感染?  对于环孢菌寄生虫病,在春季和夏季最为常见。  这种寄生虫最容易附着在水果和蔬菜表面,所以此次美国的感染事件发生在沙拉中,由于清洗不净或者烹调不当很容易导致其伴随果蔬感染人体。  应该如何预防“寄生虫”感染?  1、不吃来源不明的肉类,拒绝生吃肉类  来源不明、没有经过严格检验的肉类存在较大风险,很容易被微生物感染,从根本上应该拒绝。另外,对于肉类一定要“加热完全、避免生食”,只有烹调加热完全,安全风险才会降到最低。  2、蔬果洗净,最好不要“生吃蔬菜”  蔬菜中并不会直接生长寄生虫,但是一般蔬菜上很容易携带动物寄生虫的虫卵或者幼虫。  蔬菜可以吃,但吃之前一定要洗净,建议用流水充分清洗。换而言之,蔬菜中(特别是绿色蔬菜)本身含有草酸、植酸等物质,生吃后摄入容易影响人体健康,所以建议大家“焯水后食用”。  3、生熟食品要分开,餐具安全也很关键  生熟食品要分开,避免交叉污染,从实际操作中降低安全风险,对于接触食品的其他“器具”,也要注意安全。  4、拒绝“滥食野味”,降低感染风险  野生动物的安全不能保证,相比之下含有更多的寄生虫,特别有些寄生虫的耐高温能力比较强,日常加热难以杀灭。  所以,对于野味,最好不吃,更不可生吃,从根本上降低感染风险。  5、饭前便后要洗手,特别是“做饭”的时候  科学洗手,从自身角度做好卫生防护。  一则新闻,将“麦当劳中的沙拉”推向高潮,对于环孢菌寄生虫,从生活中合理预防,一是降低食物所带来的风险,二是降低操作中我们自身所带来的风险。  对于此事,不必恐慌,也不用害怕,做好细节,用科学的处理方式降低“感染风险”。 作者: 2018/08/27 16:19
  • 半月内爆发三起非洲猪瘟?!吃口猪肉压压惊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2018-08-24  8月3日,非洲猪瘟疫情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出现。这是自1962年发现非洲猪瘟病毒以来,我国首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目前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截至8月15日,疫点、疫区内存栏的8116头生猪已被全部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8月16日下午,河南省郑州市经济开发区某食品公司屠宰场内一车生猪突发不明原因死亡。该屠宰场内生猪总计260头,其中发病30头,死亡30头,后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专家检定,确诊为非洲猪瘟。产地检疫证明显示生猪来自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鹤立镇交易市场。  8月19日,农业农村部发布,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发生一起生猪非洲猪瘟疫情。15日起,海州区某养殖场的生猪出现不明原因死亡,截至19日晚,发病615头,死亡88头。目前,疫情地已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采取封锁、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等处置措施,禁止所有生猪及易感动物和产品运入或流出封锁区,同时开展排查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目前,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2010年8月26日,俄罗斯罗斯托夫地区,当地农场将患有非洲猪瘟的病猪屠宰后进行焚烧。总计大约1.45万头疫猪被宰杀。(图片来源:腾讯大秦网)     非洲猪瘟在国内首次出现的半个月内,我国已经有三个地方发现了非洲猪瘟疫情,而且三处疫情地点分散,分别是东北、中部和江淮地带。从生猪发病死亡的情况来看,均呈现数量大、致死率高的特点。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居民日常饮食对猪肉的需求较大,而当前人们对该疫情还不甚了解,不免产生恐慌情绪。非洲猪瘟究竟是何种疫病?是否会传染人?疫情会影响猪肉的食用吗?     非洲猪瘟和猪瘟有什么不同?  1921年,非洲肯尼亚首次报道了非洲猪瘟疫情,随后在非洲东部、南部、中部所有国家均发现了非洲猪瘟病毒。几十年来,非洲猪瘟相继在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古巴、巴西等加勒比地区,及高加索地区出现疫情爆发。近年来,非洲猪瘟在俄罗斯和东欧国家持续流行,但在今年8月之前我国国内从未出现病例报告。    非洲猪瘟传播示意图(图片来源:农民日报)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以软蜱为传播媒介的猪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高热、皮肤发绀及淋巴结和内脏器官的严重出血为患病特征。非洲猪瘟传染性强、死亡率极高,缺少有效疫苗预防和治疗方法,一旦染病即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非洲猪瘟虽名为“猪瘟”,但仅有“高热、严重出血”的症状与急性猪瘟相似。实际上,非洲猪瘟和猪瘟分别是由两种完全不同的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非洲猪瘟病毒(ASFV)是一种单分子线状双链DNA病毒,属于双链DNA病毒目-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也是ASFV家族中的唯一成员。它通过软蜱传播来感染野猪和家猪,主要在网状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中复制,造成细胞凋亡,严重影响宿主的免疫系统,一旦发病即可致死。    非洲猪瘟病毒(图片来源:paixin.com)    猪瘟(CSF)俗称“烂肠瘟”,是由黄病毒科,猪瘟病毒属的RNA病毒——猪瘟病毒(CSFV)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传染病。猪瘟与非洲猪瘟同样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在自然条件下也只感染猪,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和野猪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急性猪瘟发病特征与非洲猪瘟相似,呈败血性变化,表现为器官出血、坏死和梗死。  不过,猪瘟与非洲猪瘟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猪瘟尚可采用疫苗防控,但目前还没有可用于预防非洲猪瘟的疫苗。    猪肉恐慌?没必要!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非洲猪瘟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是重点防控的外来病。一类动物疫病指对人畜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等措施的疫病,为重大动物疫病的最高级别。  尽管非洲猪瘟的对生猪的致死率几乎达到100%,但非常幸运的是,非洲猪瘟不属于人兽共患病,仅发于猪,对人无害。  人兽共患病(zoonosis)是指在人与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疫病。这类疾病在人和脊椎动物等宿主的细胞表面均具有病毒入侵所需要的受体,病毒可进入人和脊椎动物体内进行感染。病毒与细胞受体的关系就如钥匙与锁一样,只有当锁与钥匙相匹配的时候,钥匙才能将锁打开。而人体内不具有非洲猪瘟病毒入侵所需受体,即非洲病毒这把钥匙不和人类的细胞受体相匹配,受体的宿主特异性就这样将非洲猪瘟病毒“拒人于千里之外”。因此对于非洲猪瘟,我们不必太过惊慌。    病原体(Pathogen)与受体(Receptor)示意图(图片来源:paixin.com)        非洲猪瘟病毒不仅不感染人,而且它对热非常敏感,60℃加热10分钟即可实现灭活,日常的烹饪就可以杀死病毒。而且疫情疫区内的生猪已经全部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不会流向市场,因此在正规市场购买的猪肉均可放心食用。    没有疫苗?非洲猪瘟重在防疫      非洲猪瘟病毒之所以可怕,在于其难以治疗和预防。其传播速度快,且传播范围广(不受猪品种或年龄限制),既可以通过猪与猪直接传播,也可以通过软蜱间接传播给猪。同时,非洲猪瘟病毒拥有庞大的基因组结构和复杂的免疫逃逸机制,使得该病虽然自发现至今已近一个世纪,却仍未有有效疫苗问世。  (图片来源:欧盟食品安全局宣传动画)     截至目前,非洲猪瘟尚未有有效的治疗手段,一旦发现疫情,扑杀并无害化处理是看似残忍却最有效的控制疫情的手段。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更好地了解非洲猪瘟,预防和控制其传播,以便实施更多有针对性的措施。  在全球范围内,非洲猪瘟疫情愈发严重,因此预防措施的根本是防止疾病的传播。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重点在于三点——普及非洲猪瘟相关知识;加大检疫力度,实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以及致力于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科研攻关。  需要注意的是,非洲猪瘟尽管危害性极强,但对人体并无伤害,且目前我国疫区内的猪已全部扑杀。在此特殊时期,我们也一定要注意从正规的渠道购买猪肉,并对买来的猪肉进行充分加热烹煮,之后便可放心食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http://www.chinacdc.cn  2. 徐善之,田质高,陈飞.非洲猪瘟的流行、诊断及综合防控[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8(2):4-6.  3. 王西西,陈 青,吴映彤,郭晓宇,李金祥.非洲猪瘟疫苗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18,26(2):89-94.  4. 陈继爽,格日勒图.非洲猪瘟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中国畜牧兽医, 2015,42(12):3377-3382.     (本文中标明来源的图片均已获得授权)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淋浴酱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作者: 2018/08/24 15:32
  • 奶茶竟变"毒药"?究竟还能不能喝,赶紧看 科普中国微平台   本文专家:刘少伟,华东理工大学FDA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食品科学博士,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博士后  奶茶一贯以来都是饱受年轻人追捧的饮料,甚至被冠上了“肥宅快乐水”的名号。每天一杯奶茶,快活似神仙。  但是,奶茶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譬如老生常谈的糖过量容易引起肥胖、血糖高等。  近日,甚至查出来有几家奶茶店非法添加日落黄!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禁止添加的“日落黄”究竟是什么?它又有什么危害呢?  ❆  奶茶中检出日落黄  8月10日,深圳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发布深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8年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情况通报。  本次共抽检生产、流通、餐饮环节食品2770批次,其中检出不合格样品43批次。其中,龙华区素匠泰茶餐饮店销售的奶沫泰味奶茶、泰式珍珠奶茶,分别检出日落黄 0.11g/kg及0.097g/kg。  据了解,本次抽检的检测机构是“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他们是依据国家(GB 2760-2014)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对样品进行检测。  奶茶店现制现售的奶茶,按照分类,一般视作茶(类)饮料,根据我国现行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不得添加“日落黄”。所谓“不得使用”,就是说加一滴都不行。被检出“日落黄”的相关餐饮单位如果被确认是主观故意添加,那么市场监管部门就应当对其追责,予以处罚。  ❆  日落黄的危害  日落黄是一种人工合成着色剂,有增加外观颜色好看的作用,属于食用色素的一种。  日落黄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中规定了日落黄仅可用于部分饮料制品、糖果、可可制品、蜜饯、膨化食品等等,对其限量也有着严格的规定。  “日落黄”溶于水呈黄光橙色澄清溶液。人工合成色素易在人体内蓄积,导致慢性中毒,引起腹痛、腹胀、消化不良和瘦弱等。同时,过多色素还能消耗人体内的解毒物质,干扰体内正常代谢反应。所以人工合成色素的用量须严格控制,不得随意超范围使用。  ❆  喝奶茶会导致慢性中毒吗?  对于“日落黄”,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下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曾于2001年给出了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不超过2.5毫克/千克体重。2014年,欧盟食品安全局更是上调了“日落黄”的临时每日允许摄入量,从1毫克/千克体重增加到4毫克/千克体重,与JECFA经过修改后的意见一致。  欧盟食品安全局关于日落黄的规定  假设以“日落黄”的临时每日允许摄入量不超过4毫克/千克体重为参照,一个体重50千克的成年人,一天摄入200毫克以上的“日落黄”,才可能会有一定的风险。  再以上述抽查不合格的奶茶中,“日落黄”检出含量较高的那一批次为例,一杯0.5千克左右的该款奶茶,日落黄含量大约在55毫克左右,这意味着,这样的奶茶恐怕一天要喝3.6杯以上,才可能导致一个体重50千克的成年人“日落黄”摄入过多。而随着体重的增加,许多成年人要喝出“风险”,恐怕一天要喝上四五杯这样的奶茶,甚至更多。  如果脱离实际摄入量和相关标准,仅凭几杯奶茶检出了“日落黄”就判断这些奶茶可以导致“慢性中毒”,是有失偏颇的。  ❆  少吃颜色鲜艳的加工食物  很多的饮料、糖果、糕点之所以呈现各种鲜艳的颜色,都是各种着色剂的功劳,比如诱惑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靛蓝等,这些食用色素虽然在《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中允许添加,但都有限量的要求。  虽然绝大多数生产企业会按照国家规定的范围添加,但每天食用多种加工食品,摄入的色素对人体的影响就可能在体内叠加,尤其是婴幼儿和儿童。  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器官功能较脆弱,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健全,长时间吃太多染色的食品,对孩子身体和智力发育都不利。因此,不管大人还是孩子,还是尽量少吃颜色过于鲜艳的加工食品,多吃新鲜、加工程度低的食品为妙。 作者: 2018/08/22 11:30
  • 常喝咖啡能长寿?还能降低癌症、心脏病发病率?科学的解释来了 科普中国微平台   本文专家:王思露,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中华人民共和国HACCP食品体系内部审核员  本文审稿:刘少伟,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食品科学博士,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博士后  近几日,关于“喝咖啡可以长寿”的文章刷爆网络,短时间内咖啡被炒的火热。  文章称,经常喝咖啡能长寿,并且据《爱尔兰新岛周报》报道,《美国医学杂会志》的研究发现,喝咖啡的人因病致死——特别是死于心脏病和癌症的风险较低。  那么,喝咖啡真的会长寿吗?咖啡真的可以降低癌症和心脏病的发病几率?今天就为大家科普一下!  喝咖啡真的能使人长寿?  之前有过很多研究报道证实,适当饮用咖啡对于降低某些癌症和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的确存在一些“有益关系”,但是至今为止,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喝多少才会起到这些有益的作用,而且对于咖啡这种饮品,食用过多反而容易给人体造成负担,所以并不可深信。  从现实角度来看,依靠某一种食物(饮品)来改善人体健康水平的理论并不靠谱,人体对于食物存在“耐受量”和“喜爱度”。  换一角度来说,想要更好的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需要“饮食、运动、睡眠、心态”等多种方面共同达成,单靠饮食意义并不大。  如何健康饮用咖啡?  一、选择纯咖啡  相比于市面上的各种咖啡,建议可以直接购买纯咖啡粉冲泡或者自家购买咖啡豆现磨现喝,添加物质越少,安全(健康)风险才会越低。  选择咖啡,建议少喝“速溶咖啡”,速溶咖啡中含有较多的糖类物质和“植脂末”,糖先不提,食用过多对身体存在威胁。单说植脂末,其中含有较多的氢化植物油(反式脂肪酸),而反式脂肪酸则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大导致因素,要从根本上拒绝。  二、“煮的”会更加安全  购买咖啡时,建议选择“煮制咖啡”,“烤”和“磨”等咖啡由于加工过程和外部环境会增加其中丙烯酰胺的含量,从而容易增加健康风险。  三、喝要限量  咖啡虽有一定好处,但过量饮用也容易给身体带来负担,大量饮用咖啡容易引起心脏剧烈跳动等问题。对于健康成年人来说,每日摄入咖啡因的量不建议超过250毫克,每日饮用咖啡不超过3杯。  四、不要太烫  咖啡和其他饮品一样,过烫会增加食道相关疾病的发病几率,长期饮用65℃以上的饮品,就会增加食道癌等疾病的发病风险。  五、不要加太多糖  食糖过多会增加肥胖、龋齿、糖尿病等很多问题的风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建议每日添加糖的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要在25克以内。  所以,咖啡很纯,如果实在受不了味道,可以微微加些纯牛奶(不是奶精)。  六、合理挑选时间  有些人喜欢早上空腹饮用咖啡,此种做法会导致其中的咖啡因物质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内酸度,对于早晨排空的胃而言,过量的胃酸很容易损伤胃黏膜,导致出现胃痛、烧心等问题。  还有的人喜欢夜间饮用咖啡起到提神的作用,但夜间饮用咖啡无疑会增加代谢,同时还会损失很大一部分B族维生素,另外还会影响我们的正常代谢。  所以,喝咖啡可以选择“早餐之后”,减少对于身体的伤害,为了身体,请不要深夜饮用咖啡。其余时间,只要胃中不空,身体允许,可以适量饮用咖啡。  哪些人不建议饮用咖啡?  一、儿童和青少年  对于孩子们而言,身体各部位都在发育,另外也正处于学习的高峰阶段。咖啡因摄入过量很容易导致出现头晕心悸、睡眠障碍等问题,无疑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所以,对于儿童和青少面而言,最好不喝咖啡,要喝也要限量,每日每公斤体重摄入咖啡因要少于2.5毫克。  二、孕妇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孕妇大量摄入咖啡因仍会出现恶心、呕吐、心跳过快等问题,对于孕妇的整体状态会造成影响,为了孕妇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尽量不吃含咖啡因的食物。  当然,如果非要喝咖啡,每日饮用咖啡最多不超过2杯。  三、胃溃疡患者  胃溃疡患者大多数因为胃酸分泌过多导致胃黏膜受到了损伤,咖啡因的摄入会加大力度刺激胃酸分泌。  所以建议胃溃疡患者应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品。  四、一些正在服药的人群  对于正在服药的人群来说,建议最好不饮咖啡。  咖啡会与一些药物发生相互作用,有些会加强药物作用,有些会降低药效。建议服药的过程中避免饮用咖啡。 作者: 2018/08/20 10:00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