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
  •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 巴彦淖尔党建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全文如下。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三农三牧”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精神,结合自治区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做好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三牧”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紧紧围绕高质量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牧民增收举措,加快推动内蒙古由农畜产品产量大区向农牧业产业强区转变,确保农牧业生产连丰连稳、农村牧区和谐稳定,持续提升农牧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久久为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二、当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排头兵(一)确保粮食和重要农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坚持稳面积、增单产,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确保粮食、大豆种植面积分别稳定在1亿亩、1800万亩以上。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整建制建设单产提升示范园区600万亩。落实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建立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健全化肥、饲草料等农资储备制度。推进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有序扩大玉米种植收入保险、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范围,逐步将优势特色农畜产品保险纳入自治区财政补贴范围,着力提升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服务水平。落实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深化粮食产销区协作。稳定畜禽产能,肉类总产量力争突破300万吨。大力发展特色林果、森林食品等产业,产品产量达到120万吨。配合国家探索建立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二)促进奶业全产业链提质升级。提升种源自给能力,创建自治区级以上奶牛、奶羊核心育种场3家。稳定奶源供给,根据市场形势变化调整优化产能,促进产需平衡,推动建立奶制品储备制度。提升地方特色乳制品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奶酪等固态乳制品精深加工业和地方特色乳制品生产加工业提档升级。完善液态奶标准,加强复原乳标识监管,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支持呼和浩特市加快建设伊利现代健康谷项目、蒙牛中国乳业产业园“产城融合”项目。支持上市乳业企业做强做大。全年奶产量力争突破800万吨,奶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500亿元。(三)强化饲草料保障。加快发展人工草,青贮玉米、饲用燕麦、苜蓿等饲草种植面积保持在2000万亩,繁育草种40万亩,饲草产值力争达到900亿元。大力发展生态草产业,建设羊草生产基地100万亩。加强天然草场生态修复,以鄂尔多斯、乌兰察布为重点种植柠条100万亩。柠条饲料化利用量达到7万吨以上,秸秆饲料化利用量保持在2800万吨左右。建设5万亩以上草产业全产业链示范园区5个。抓好国家粮改饲试点项目,完成结构调整面积200万亩以上、收储600万吨以上。(四)加快发展设施农牧业。落实支持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科学布局“菜篮子”、“果篮子”、“菌篮子”、“花篮子”、“药篮子”生产基地,新增设施种植业面积24万亩。建设生产能力5000万株以上的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6个。在赤峰、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乌海、通辽等地建设100亩以上设施种植标准化示范园区15个,在主要城镇周边累计建设500亩以上设施种植标准化示范园区11个。落实支持设施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舍饲圈养,新建扩建标准化暖棚500万平方米以上,改造提升规模养殖场200个。发展以生态健康养殖为主的现代设施渔业,池塘标准化改造2000亩,建设盐碱地水产养殖场2000亩,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10万立方米。(五)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持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耕地红线,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抓实耕地占补平衡,坚持“以补定占”,将全区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年度非农建设补充耕地指标和允许占用耕地规模的上限;强化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完善补充耕地后续管护和再评价等机制。依法严厉打击非法占用、破坏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行为。开展“大棚房”排查整治“回头看”,分类稳妥处置各类耕地“非粮化”问题。开展撂荒地排查整治。开展林地、草地、耕地等土地利用性质及权属摸底调查,研究解决土地权属重叠问题。(六)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耕地地力提升行动,力争建设高标准农田850万亩左右。加快推进国家和自治区级高标准农田整区域试点建设。完成黑土地保护工程900万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2130万亩。在巴彦淖尔市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全区改造利用盐碱地50万亩左右。完成引绰济辽等水网工程年度建设任务和河套、镫口2个大型灌区“十四五”时期建设任务。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确保昆都仑水库等3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及1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如期完工,对呼和浩特乌素图水库、兴安盟兴安水库、通辽小河西水库、锡林郭勒查干水库开展清淤工作。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做好水毁修复工作,确保2024年主汛期前水毁修复工程基本完工。加强气象灾害短期预警和中长期趋势研判,健全防灾减灾救灾长效机制。(七)增强粮食和重要农畜产品调控能力。加强粮食应急体系建设,优化粮食仓储设施布局,提升储备安全水平。依法严厉打击农畜产品走私活动。开展城乡居民粮食和重要农畜产品消费情况调查监测与分析。推广兴安盟科学储粮经验做法,推动“产运储加消”全链条节粮减损。开展文明餐桌活动,大力倡导“光盘行动”,将健康饮食和制止餐饮浪费纳入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内容。(八)加强农牧业科技支撑。集聚优势资源,围绕育种、农机装备、粮食丰产、中低产田改造、节水农业、绿色农业、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组织开展关键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加快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高质量建设国家农高区、乳创中心、草创中心、生物育种创新中心,建设科技小院70个以上,建立农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团队10个。开展“科技110”服务。深化农科院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种业振兴,实施育种联合攻关和种业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争取2至3个品种进入国家主推品种目录。继续支持20个国家级畜禽核心育种场建设。加强国家玉米、大豆、马铃薯制种大县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良种繁育面积稳定在130万亩以上。强化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建设农机装备熟化定型和推广应用基地6个。三、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九)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聚焦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强化动态监测排查和针对性帮扶措施,推动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教育、医疗、住房和安全饮水情况数据互联共享,着力化解因灾、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对符合政策规定的受灾农牧户落实先行帮扶措施,对符合救助条件的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患者实施综合保障。研究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牧区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十)推动产业就业帮扶提质增效。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提高到65%以上,强化资金项目绩效管理。加强帮扶项目资产管理,符合条件的纳入嘎查村集体资产统一管理。分类开展产业帮扶,完善帮扶项目库。实施光伏帮扶工程,2年内建设帮扶项目100万千瓦。持续开展消费帮扶增收行动。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统筹用好就业帮扶车间、以工代赈、公益岗位等渠道,稳定脱贫人口就业规模。深化京蒙协作,组织开展“蒙品进京·百企同行”等系列活动,拓宽优质农畜产品进京渠道,力争年内进京销售农畜产品达到300亿元。(十一)强化重点地区帮扶支持。将涉农涉牧资金向国家和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旗县倾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持续开展医疗、教育、科技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强化对易地搬迁群众的就业帮扶和产业扶持,完善安置区配套设施;对易地搬迁至城镇后因人口增长出现住房困难的家庭,符合当地住房保障准入条件的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高等学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向脱贫地区倾斜。四、建设生态农牧业发展先行区(十二)提升农牧业产业链水平。落实部区共建生态农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构建以生态农牧业为引领、农牧业重点产业链和优势特色产业多元发展的“1+7+N”大农业体系,推动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重点建设100个左右产业示范园区。落实支持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的政策措施。延伸玉米产业链,大力发展色氨酸、精氨酸、黄原胶等高附加值产品,力争产值超过1500亿元。支持羊肉领军企业发展壮大,推动副产品充分利用,打造内蒙古羊肉品牌,巩固千亿级产值成果。开展百万头肉牛育肥行动,支持通辽建设全国肉牛第一重镇,全区力争产值突破800亿元。鼓励加工薯种植,提升淀粉、预制菜、休闲食品等研发加工能力,力争产值达到180亿元。实施绒山羊保种工程,提高内蒙古羊绒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力争产值达到180亿元。推进巴彦淖尔等开展羊皮食品化试点。全年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力争达到73%以上。(十三)推进农牧业生产绿色转型。扎实推进防沙治沙与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结合矿山生态修复,年内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分别完成治理面积758万亩、549万亩、131万亩。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万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面积达到4747万亩。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开展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高质量建设兴安盟国家级现代畜牧业试验区。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建设一批化肥和化学农药减量增效、粪肥还田利用的种养结合基地。深入实施农用薄膜污染防治条例,开展农膜回收利用行动。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和农畜产品可追溯管理。(十四)打造特色农牧业品牌。大力推进“蒙”字标认证,加强绿色有机品牌建设,实施自治区级农牧业精品品牌工程,打造区域公用品牌30个、企业产品品牌150个,新培育绿色有机产品220个、名特优新农产品100个。用好京蒙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等机制和全国优质农畜产品展销周等平台,扩大农畜产品销售规模。扶持自治区级农畜产品营销中心30个、线上品牌旗舰店100个左右,在全国重点城市布局建设优质农畜产品展销旗舰店100个左右,在主要消费地建设前置仓6个。充分挖掘农畜产品消费潜力,广泛宣传“千里草原、万顷牧场、生态内蒙古、绿色好味道”,让“蒙”字标—大草原优品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十五)提升农牧业经营主体能力。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支持100家左右龙头企业发展。鼓励本土龙头企业重组、挂牌上市、申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加大对赌招商、合作招商、资本招商力度,定向引进头部企业、领军企业落户。鼓励家庭农牧场组建合作社。加快基层供销合作社改造建设。选聘1000名左右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辅导员,开展“千员带万社”行动。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集中连片示范,服务面积突破3000万亩,支持供销合作社建设为农牧服务中心。在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兴安盟、乌海以及22个牛羊养殖大县推广兽医社会化服务。支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动物疫病净化厂建设。(十六)完善农村牧区流通网络。实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完善农村牧区寄递物流体系网络,建设标准化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5000个。深入开展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主体建设改造规模适当的冷藏保鲜设施。支持供销合作社建设“保供型仓储冷链物流项目”。完善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加快呼和浩特、通辽、巴彦淖尔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支持包头市申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强交通、市场监管、农牧等领域综合执法,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持续整治农村牧区假冒伪劣商品。(十七)着力促进农牧民增收。拓展以工代赈政策实施范围,引导农牧民参与“三北”工程、高标准农田等重大项目建设,劳务报酬规模不低于合同额的10%。制定支持庭院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展“百乡千村万院”行动,鼓励农牧民利用房前屋后等闲置院落空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特色民宿、手工作坊等庭院经济。选择150个嘎查村推广“统种(养)共富”模式,促进农牧民经营增收。实施新一轮农村牧区集体经济扶持行动,深化“三变”改革,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实施“春风行动”、“春暖农牧民工”等活动,扶持大龄农牧民工就业,对农村牧区转移就业劳动者组织订单、定向、定岗培训,全年转移就业240万人以上。健全工程建设领域农牧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机制,依法严厉惩处恶意拖欠农牧民工工资行为。  五、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十八)提升乡村规划引领水平。推进嘎查村“多规合一”规划编制,不需要编制的可在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通则式管理规定。在耕地总量不减少、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基本稳定前提下,综合运用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政策,整合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保障乡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用地。严禁随意撤并村庄、违背农牧民意愿大拆大建。(十九)提升农村牧区人居环境舒适度。开展乡村振兴暨和美乡村“十县百乡千村”创建行动,分批创建一批彰显北疆特色的示范样板。探索推进农牧户自愿按标准改厕、政府验收合格后补助到户的奖补模式,新建卫生户厕5.5万户。实施农村牧区人口相对集中地区垃圾和污水集中治理“135”行动。在黄河流域、西辽河流域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域开展生活污水治理,覆盖400个行政村。开展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专项行动,协同推进农村牧区有机生活垃圾、粪污、农牧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完善农牧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运维管护长效机制。(二十)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实施农村牧区供水水质提升三年行动,2024年新建改造提升集中供水工程270处,新建分散式供水工程900处。实施农村牧区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加强重点村镇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规划建设。实施农村牧区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改造治理公路1000公里,改造公路危桥150座。实施农村牧区房屋质量安全提升工程,改造危房3419户。推动市政供水供气供热管网向城郊乡村及规模较大的乡镇延伸,有序实施“煤改电”等清洁取暖。逐步推进5G网络和千兆光网向乡村延伸,深化智慧广电固边工程。推进数字农业赋能乡村振兴,建设智慧农牧业大数据平台,推进国家和自治区数字乡村试点建设。(二十一)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支持农村牧区寄宿制学校和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建设。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政策。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遴选培育一批自治区级县域优质高中。加强苏木乡镇卫生院和嘎查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设,逐步提高乡村医生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比例。改善农村牧区疾控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探索县域医共体门诊及住院支付方式综合改革,建立医保基金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机制,逐步提高县域内医保基金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推进嘎查村卫生室医保结算工作,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嘎查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健全农村牧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苏木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70个、村级养老服务站1500个,拓展提升互助幸福院200个。落实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机制,实施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推进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加强农村牧区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和无障碍环境建设。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挖掘保护乡村地名文化。实施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补齐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一老一小”等高频服务短板弱项。(二十二)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健全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加强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持续开展医共体建设成效监测评价。深入实施县域农牧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扩大农牧民工等群体参保规模。提升公共服务精准化水平,将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就业、社保等高频服务事项下沉到嘎查村。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公租房保障范围逐步扩大到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六、加快提高乡村治理效能(二十三)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强化旗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争创先进、整顿后进机制,切实增强基层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围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开展苏木乡镇党政正职全覆盖培训和农村牧区党员进党校集中轮训。制定村级议事协商目录,健全议事协商平台。持续开展“比武争星”活动。实施嘎查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健全有效发挥驻嘎查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作用的制度机制,加强日常管理、培训指导、关心关爱。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全面推进网格化治理,大力推广微治理、积分制等治理方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规范派驻机构管理,旗县(市、区)部门派驻机构人员纳入苏木乡镇(街道)统一指挥协调。推广“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等有效做法,严格苏木乡镇(街道)职责准入,推动解决“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问题。加强源头治理和制度建设,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成果。旗县级以上机关一般不得从苏木乡镇借调工作人员。(二十四)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培训,大力宣传阐释“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引导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优质文化服务向农村牧区延伸。持续深入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坚定不移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加强农牧业非遗特色村镇、特色街区建设,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组织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更好发挥乌兰牧骑作用,加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二十五)推进乡村移风易俗。挖掘推广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弘扬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敬亲、诚信友善等文明新风,鼓励各地利用乡村综合性服务场所,为农牧民婚丧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降低人情礼俗负担。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完善婚丧礼俗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二十六)强化平安乡村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全面推行信访代办制,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属地。健全农村牧区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依法打击“村霸”、宗族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依法严厉打击赌博、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开展农村牧区道路交通、燃气、消防、渔船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治理攻坚。巩固农村牧区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成果,加强用于生产经营的村民房屋消防安全整治,推进苏木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和消防安全服务中心建设。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和农牧民法治宣传教育,大力选树学法用法示范户。七、加强党对“三农三牧”工作的全面领导(二十七)健全党领导农村牧区工作的体制机制。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责任制。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不断把思想伟力转化为奋进动力,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实干之举。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加强调查研究,梳理形成农牧领域“百问题、百举措、百案例”,推动转化运用。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盟市、旗县、苏木乡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必述必考内容,强化结果运用。按照有关规定开展乡村振兴表彰奖励。加大宣传力度,讲好新时代内蒙古乡村振兴故事。(二十八)完善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坚持将农牧业农村牧区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确保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全区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牧业农村牧区比例总体达到9%。发挥好青贮贷等政策作用,推广农村牧区承包土地(草牧场)经营权、农牧业设施、活体牲畜等抵质押贷款业务。推广“金融副村长”模式,力争实现嘎查村全覆盖。推动大中型银行分支机构保持涉农信贷倾斜政策力度不减,引导地方法人银行加大支农支小力度。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推广自治区金融服务畜牧业云平台,推动农村牧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发展收入保险、气象指数保险等新型险种。引导农垦企业、国有企业参与农牧业重大项目建设,推广建管用一体化模式。优化完善涉农信用信息系统,持续开展信用户、信用嘎查村、信用苏木乡镇创建。落实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补奖政策。强化财政金融协同联动,为现代设施农牧业建设项目贷款提供财政贴息服务,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高标准农田、设施农牧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强涉农涉牧资金监管,制定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全流程管理监督预警规则,严格专项资金预算执行。(二十九)深化农村牧区改革。稳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国家试点工作,选择10个乡镇开展自治区级试点。选择10个旗县开展新增耕地高效利用试点。推广乌兰浩特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和宅基地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新业态。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在50个嘎查村开展解决“空心村”问题试点。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新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点)300个,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从“以钱定租”向“以粮(畜)定租”转变。稳慎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建设全区统一的集体林权流转交易平台,开展集体林权收储试点。分类推进垦区集团化、农牧场企业化改革,推动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改革脱困。(三十)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举办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旗县、边境旗县事业单位专场招聘,引导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乡村就业创业。继续实施乡村振兴一线职称倾斜政策,推行农牧民职称评审工作。强化技能培训,培训农牧民1.5万人,培育“头雁”780名。开展“百联百智百活动”,选派百名农牧干部包联旗县,组织百名智库专家服务农牧业企业,开展百场农牧业特色活动。支持高等学校新增涉农涉牧相关专业,培养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支持职业院校、农广校面向农牧民工、就业困难群体等开展职业培训。对医疗卫生人才实行县管乡用,积极推进乡聘村用,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深化“县管校聘”改革,加强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促进优秀师资合理均衡配置。组织评选“十佳助农”科技小院,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立足农牧业生产一线开展研究。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吃苦耐劳闯新路,一往无前进中游,以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建设好美好家园,奋力书写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新篇章。自治区党委农牧办负责同志就制定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答记者问近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自治区党委农牧办负责同志就《实施意见》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问《实施意见》的出台背景是什么?答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我区,对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全区上下狠抓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聚力办好两件大事和闯新路、进中游目标,“三农三牧”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2023年,全区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粮食产量达到791.6亿斤,连续六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粮食作物平均单产达到755.5斤/亩,增长1.0%;畜牧业生产实现“十九连稳”,全区主要肉类产量达到285.4万吨,牛奶产量达到792.6万吨;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221元、同比增长8.0%,增速高于全区城镇居民收入和GDP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农村牧区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牧区社会保持稳定安宁。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公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2个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表明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鲜明态度,发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出台了《实施意见》。《实施意见》紧紧围绕高质量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改革双轮驱动和农牧民增收举措,明确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始终把“三农三牧”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位置、坚持农牧业农村牧区优先发展的坚定决心。问《实施意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实施意见》共7个部分30条,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两个确保”,就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重点是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重点是落实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着力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三个提升”,就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聚焦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精深加工、舍饲圈养、特色品牌等,构建以生态农牧业为引领、7条农牧业重点产业链和优势特色产业多元发展的“1+7+N”大农业体系,推动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提升乡村建设水平,聚焦让农村牧区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牧区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聚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确保农村牧区社会稳定安宁。“两个强化”,就是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牧民增收举措。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乡村振兴增动力、添活力。强化农牧民增收举措,重点是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支持农牧民持续增收致富,日子越过越红火。问在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将采取哪些有效措施?答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年自治区党委一号文件以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为目标,当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排头兵,把抓好粮食稳产保供作为重点,明确了稳面积、增单产的主攻方向。一是稳定播种面积。严格落实国家补贴、价格、保险等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大豆种植面积分别稳定在1亿亩、1800万亩以上。二是主攻单产提升。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整建制建设单产提升示范园区600万亩。紧抓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在种子上,深入推进种业振兴,实施育种联合攻关和种业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在耕地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耕地地力提升行动,力争建设高标准农田850万亩左右。三是拓展食物来源。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稳定肉类、奶类食品供给,科学布局“菜篮子”、“果篮子”、“菌篮子”、“花篮子”、“药篮子”生产基地,推进以生态健康养殖为主的现代设施渔业,发展特色林果、森林食品等产业,不断丰富百姓餐桌。四是加强科技支撑。推进科技“突围”工程,加快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高质量建设国家农高区、乳创中心、草创中心、生物育种创新中心,持续支持科技小院创建。依托“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建立网上“科技110”服务队伍,解决好科技助农“最后一公里”问题。五是强化节粮减损。文件强调,推动“产运储加消”全链条节粮减损。开展文明餐桌活动,大力倡导“光盘行动”,将健康饮食和制止餐饮浪费纳入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内容,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问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答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为解决我区乡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产业链条短、加工能力弱、主体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今年自治区党委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生态农牧业发展先行区,重点从以下几方面作了部署。一是注重育企延链。坚持链式思维和工业化思维,突出培育壮大100家以上产业链领军企业、重点建设100个左右产业示范园区。大力推动玉米、肉牛、肉羊等7条农牧业重点产业链建设,玉米产业重点延伸发展色氨酸、精氨酸、黄原胶等高附加值产品,肉牛肉羊产业重点建设壮大领军企业,变卖“肉羊肉牛”为卖“羊肉牛肉”,不断巩固扩大产值成果。二是注重绿色转型。扎实推进防沙治沙与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万亩。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开展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高质量建设兴安盟国家级现代畜牧业试验区。三是做强农畜产品加工。落实支持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的政策措施,改造提升加工设施,加快补齐全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短板,进一步拓展农畜产品加工的广度和深度,尽快实现农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万亿元。四是打造特色品牌。加强绿色有机品牌建设,实施自治区级农牧业精品品牌工程。坚持运用市场化思维,在全国重点城市布局建设优质农畜产品展销旗舰店100个左右,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同时,实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完善农村牧区寄递物流体系网络,让“蒙”字标—大草原优品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问今年自治区党委一号文件对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提出了哪些新要求?答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没有耕地安全,就没有粮食安全。今年自治区党委一号文件强调,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重点从三个方面着力,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一是严守耕地总量。坚持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耕地红线,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对合法占用耕地,重点是抓实耕地占补平衡,坚持“以补定占”。强化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完善补充耕地后续管护和再评价等机制。对乱占、破坏耕地的违法行为,包括乱建“大棚房”、破坏黑土地、非法取土等,坚决整治、严厉打击。对耕地“非粮化”,要统筹考虑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保障、农牧民增收的关系,分类稳妥处置。二是提升耕地质量。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实施耕地地力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国家和自治区级高标准农田整区域试点建设。完成黑土地保护工程和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任务。同时,要加强质量监管,确保高标准农田实至名归,建一块、成一块。三是挖掘后备耕地资源。重点是做好“两块地”的文章,一块是撂荒地,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把撂荒地利用起来,宜粮则粮、宜经则经,支持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多途径种好用好;另一块是盐碱地,在巴彦淖尔市启动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工作,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有效途径。问对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方面,有何安排部署?答农牧民增收是“三农三牧”工作的中心任务,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部署。一是促进农牧民经营增收。制定支持庭院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展“百乡千村万院”行动,鼓励农牧民利用房前屋后等闲置院落空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特色民宿、手工作坊等庭院经济。推广“统种(养)共富”模式,促进农牧民经营增收。二是稳定农牧民务工收入。拓展以工代赈政策实施范围,引导农牧民参与“三北”工程、高标准农田等重大项目建设,劳务报酬规模不低于合同额的10%。扶持大龄农牧民工就业,对农村牧区转移就业劳动者组织订单、定向、定岗培训,增加农牧民工资性收入。三是拓展农牧民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是一般农牧户特别是低收入人口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涉农涉牧资金监管,制定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全流程管理监督预警规则,严格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把给农牧民的各项补助补贴补到位,让农牧民真正得到实惠。四是赋予农牧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实施新一轮农村牧区集体经济扶持行动,深化“三变”改革,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和宅基地等资源,创造条件多渠道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问如何守住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条底线?答防止规模性返贫既是重大的经济任务,也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必须持续用力。今年自治区党委一号文件重点强调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完善监测帮扶机制。聚焦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强化动态监测排查和针对性帮扶措施,着力化解因灾、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对符合政策规定的受灾农牧户落实先行帮扶措施,对符合救助条件的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患者实施综合保障,兜住兜牢防止返贫的底线。加强跨部门信息整合共享,推动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教育、医疗、住房和安全饮水情况数据互联共享。二是强化产业和就业帮扶。分类开展产业帮扶,完善帮扶项目库,重点要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提高到65%以上。加强帮扶项目资产管理,符合条件的纳入嘎查村集体资产统一管理。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统筹用好就业帮扶车间、以工代赈、公益岗位等渠道,稳定脱贫人口就业规模。深化京蒙协作,组织开展“蒙品进京·百企同行”等系列活动,不断拓宽优质农畜产品进京渠道。三是加强重点地区帮扶支持。将涉农涉牧资金向国家和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旗县倾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强化对易地搬迁群众的就业帮扶和产业扶持,完善安置区配套设施。着力改善重点地区发展条件,增强发展能力,帮助农牧民更多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增收致富。问在深化农村牧区改革方面作出哪些部署?答今年自治区党委一号文件从三个方面对深化农村牧区改革重点工作作出部署。一是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国家试点工作,选择10个乡镇开展自治区级试点。不断提升农牧业经营主体能力,重点支持100家左右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家庭农牧场组建合作社,开展“千员带万社”行动。加快基层供销合作社改造建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集中连片示范,推广兽医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二是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推广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和宅基地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新业态。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开展解决“空心村”问题试点,促进新型农村牧区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三是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新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点),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从“以钱定租”向“以粮(畜)定租”转变。问当前乡村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什么?如何推进建设?答乡村建设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矛盾的着力点。今年自治区党委一号文件聚焦乡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从各地实际和农牧民需求出发,抓住普及普惠的事,干一件、成一件。一是提升乡村规划引领水平。推进嘎查村“多规合一”规划编制,加强分类指导,不需要编制的可在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通则式管理规定。要坚持“开门编规划”,确保规划符合嘎查村实际和农牧民意愿,让农村牧区干部群众懂规划、守规划、用好规划。二是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开展乡村振兴暨和美乡村“十县百乡千村”创建行动,分批创建一批彰显北疆特色的示范样板。探索推进农牧户自愿按标准改厕、政府验收合格后补助到户的奖补模式,实施农村牧区人口相对集中地区垃圾和污水集中治理“135”行动,开展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专项行动,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改善。三是提升基础设施完备度。实施农村牧区供水水质提升三年行动,新建改造提升供水工程。加强重点村镇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规划建设。实施农村牧区房屋质量安全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危房改造。四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教育方面,支持农村牧区寄宿制学校和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建设,提高农村牧区教育质量。医疗方面,加强苏木乡镇卫生院和嘎查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县域内医保基金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嘎查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让农牧民群众就医用药更加便利。养老方面,健全农村牧区养老服务体系,落实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机制,着力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五是把握乡村建设的时度效。乡村建设要突出为农牧民而建,重在可持续,避免出现搞花架子、劳民伤财,搞“一刀切”、强迫命令的现象。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不能超越发展阶段盲目举债搞建设,坚决杜绝产生新的形式主义问题。问如何解决当前乡村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答今年自治区党委一号文件围绕提高乡村治理效能,重点作出了几个方面的部署。一是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强化旗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切实增强基层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全面推进网格化治理,大力推广微治理、积分制等治理方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广“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等有效做法,严格苏木乡镇(街道)职责准入,推动解决“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问题。加强源头治理和制度建设,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成果,让基层把更多精力放在联系群众、为民服务上。二是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坚持两手抓、两手硬。要抓好优质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培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优质文化服务向农村牧区延伸。持续深入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更好发挥乌兰牧骑作用。要挖掘推广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弘扬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敬亲、诚信友善等文明新风,鼓励为农牧民婚丧嫁娶等提供普惠性服务,降低人情礼俗负担。三是强化平安乡村建设。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全面推行信访代办制,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属地。文件要求,开展农村牧区道路交通、燃气、消防、渔船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治理攻坚。同时,要持续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建设平安乡村。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作者: 2024/04/03 15:31
  • 磴口县补隆淖镇:“方寸院景”增收又增绿 内蒙古农牧厅       近年来,补隆淖镇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将“一分”土地的小小庭院变成新的产业点,为群众算出一笔实惠的“经济账”,让农村“方寸闲地”增收又增绿。      庭院方寸地,致富大舞台。走进磴口县补隆淖镇团结村俞振荣家,家门上“庭院整洁示范户”荣誉牌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我家自2021年11月被识别为监测户以来,村里为我们家申请庭院经济发展资金,购买了10只羊,我还自己弄了一片小菜地,一到夏天瓜果飘香,特别漂亮,今年仅靠庭院经济就能收入4000多元。”俞振荣笑着说。在帮扶困难群众的同时,补隆淖镇坚持全域推进,整镇提升,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旅则旅、宜商则商,打造出“田园乡镇,美丽补隆”庭院经济新亮点。      庭院满芬芳,香溢客自来。走进友谊村七社的葡萄小院,葡萄果香扑面而来,一排排绿意盎然、硕果累累的葡萄藤蔓映入眼帘。提起葡萄,王红霞自豪不已。“2014年我回到补隆淖镇,选择发展葡萄种植产业,我家占地十亩的葡萄园中,培育了10多种精品葡萄,见效快、收益高、管理还方便”王红霞欣喜地说道。王红霞果园内种植的葡萄不仅个头大、颜值高,还味道甜、汁水多,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采摘,每年依靠采摘、供应大型商超就能获得12万元左右的利润。在美化庭院的同时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王红霞家发展庭院经济的成功案例是补隆淖镇充分挖掘农家庭院的生产、加工和服务潜力,提高农民致富真本领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补隆淖镇教会农户把小菜园、小果园、小作坊等融进庭院建设中,以多种经营模式助推全业融合发展,打造出了一批批风格各异、富有特色的“美丽庭院”集群,用庭院小美汇聚乡村大美,扮靓乡村振兴的好风景。      门前百花齐放,屋后绿树成行,瓜果蔬菜满园,家禽家畜满圈。补隆淖镇积极推行庭院经济,把发展庭院经济与农民增收致富、人居环境整治、庭院绿化美化、基层治理相结合,实现了美化农家、扮靓乡村、农民致富的目标,让业态繁多的“微经济”催生着美丽乡村发生“蝶变”,让“方寸闲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者: 2024/04/03 15:22
  • 党建+乡村振兴 |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今年这样干! 巴彦淖尔党建 来源: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 作者: 2024/04/03 15:20
  • 临河区八一乡联丰村庭院经济典型案例 内蒙古农牧厅       近年来,八一乡联丰村以产业发展为抓手,把庭院经济开发与农业结构调整、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延续“示范带动、串点成线、全面推进”总体思路发展庭院经济,形成小规模、大群体,小产品、大产业的庭院经济规模发展格局。      经过多年探索,联丰村发展出“四位一体”(庭院居住、大棚生产、生态养殖、林果相依)融合的高质量庭院经济模式,全村461户农户参与到庭院经济发展当中,占比达全村农户(户籍人口623户1733人、常住人口462户1029人)的74%。在房前屋后种植蔬菜1610亩,果树82亩,年出栏猪羊家禽等10000多头只,全村户均年收入达1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682元,远超全国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和巴彦淖尔市人均可支配收入26404元。党建统领,依据资源禀赋选产业。联丰村党支部立足当地优势,经过充分调研、系统谋划,利用联丰村设施农业起步早、配套全、规模大的优势,发展设施农业果蔬种植,选作庭院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向村民推广技术,争取补贴,开辟新的增收渠道。截至目前,联丰村设施已更新升级到第六代储热温室,累计建成设施农业温室大棚720栋,争取政府补贴近7000万元。能手带领,依托致富能人带产业。得益于基层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以前的村“两委”成员、党员、致富能手带头发展庭院经济,通过“先富带后富”,让更多的农户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增收致富。全程指导,提升服务保障护产业。由党支部联系,邀请专业农技人员不定期上门服务,组织培训,建立服务群,及时答疑解惑,有效解决农户发展庭院经济的“本领恐慌”。让农家“小庭院”成为持续增收的致富增收“大支柱”。      联丰村依托设施农业重点发展蔬菜、水果、畜牧养殖等庭院经济产业,以满足城乡居民“菜篮子”“肉盘子”“果园子”供应为主,形成了“居有小庭院,侧有蔬果棚,畜有养殖圈”的庭院经济发展格局。联丰村七组钟砚利家占地面积7.5亩,其中,温室占地面积1.7亩,养殖圈舍30平米。老钟家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庭院经济中的种植和养殖两个方面。在种植方面,老钟家温室每年种植两茬黄瓜,产量在10万斤左右,种植黄瓜收益达到12万元—15万元。除温室外,其21.5亩耕地通过流转土地收益21150元。在养殖方面,每年的收益在1万元左右。全部加起来,老钟家一年的收入在18万元左右,其中通过发展庭院经济获得的收入占到了88%。      随着参与农户的不断增加,庭院种植将不被群众看重的“方寸地”变成了“增收园”,种植的主要品种有黄瓜、西红柿、菜花等36种,叶类菜年产量1800吨,黄瓜年产量5200吨,主要销往山东省、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等地区。发展庭院经济农户家庭年纯收入达12万—15万余元,远超全村平均人均纯收入,实现了“一亩‘院’胜过百亩田”,庭院经济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在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的同时,联丰村以践行“千万工程”典型经验为载体,全面开展“十百千”创建行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充分挖掘拓展“庭院”周边空闲地,补空植绿、见缝插绿,围绕乡村道路、田埂沟渠、农田林网,构建结构合理、科学配置的农村“庭院”绿化体系。同时,引导村民更新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养成清洁卫生的良好习惯,推动乡村从“一片美”到“处处美”,为农村文化、环境、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出一条新道路。 作者: 2024/04/02 10:11
  • 关于2024年度“全区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拟推荐对象的公示 巴彦淖尔党建为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营造勇担当争担当、敢作为善作为的良好氛围,根据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关于开展2024年度“全区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选树工作的有关要求,按照分配名额和推荐条件,经自下而上、层层推荐考察,充分听取基层单位和干部群众的意见,确定我市2024年度“全区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拟推荐对象,现予以公示。公示时间:2024年3月23日至3月29日(5个工作日)。在此期间,如对拟推荐对象有异议,请向巴彦淖尔市委组织部反映。受理电话:0478—12380、0478—8655704特此公告。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员会组织部2024年3月22日2024年度“全区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拟推荐对象名单(8名,按姓氏笔画排序)王继伟    临河区白脑包镇西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跃平    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忠厚堂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乌布和    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希热嘎查党支部书记、嘎查达杨   旭    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广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小军    磴口县渡口镇东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柴振清    临河区八一乡联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高永峰    五原县塔尔湖镇继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高有利    杭锦后旗团结镇民治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供稿:市委组织部组织二科制作: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 作者: 2024/03/25 10:14
  • 【乡村振兴】一颗普通的黄柿子“红了” 内蒙古农牧厅入春以来,遍野农桑渐起,走进内蒙古民隆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温室里,翠绿的枝叶下,一颗颗黄柿子挂满枝头,早春第一茬黄柿子已经悄然上市。成熟的黄柿子皮薄肉厚、沙甜可口(央广网记者 魏全民 摄)“从去年10月开始种植,一直到今年2月,种植的10个温室的黄柿子陆续上市。由于去年冬天天气寒冷,昼夜温差大,导致今年黄柿子特别甜,价格也比较理想,刚开始上市每斤最高能卖到14元,除了在本地市场销售,还销往北京、上海等城市。”内蒙古民隆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媒体部负责人沈鹏说。工作人员正在打包,准备将订单发走(央广网记者 魏全民 摄)黄柿子是五原县的地方特色农产品之一,优越的自然环境,赋予了它颜色金黄、个大肉厚、含水量少、沙甜可口的独特品质。每年8月左右,是露天黄柿子的成熟期,而2月上市的温室黄柿子很好地弥补了早春市场的空白,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近年来,五原县把发展黄柿子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抓手,从黄柿子汁到黄柿子火锅底料、黄西红柿气泡水、黄西红柿丁等,不断拉长黄柿子产业链条,丰富黄柿子深加工产品品类。随着五原县黄柿子品牌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一颗颗黄柿子不断地“走出”内蒙古,逐渐“红遍了”我国大江南北。黄柿子的成功“出圈”不仅证明了内蒙古农特产品的优秀,而且将内蒙古乡村振兴的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网红主播在直播销售黄柿子汁、黄柿子火锅料(央广网记者 魏全民 摄)在民隆公司的低温冷库里,记者看到一袋袋黄柿子冻果整齐地摆放着。“我们将完全熟透的鲜果最先送进零下35度的速冻库极速锁鲜,保持原有品质不变,然后存放于零下20度冷冻库存放,确保反季原料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内蒙古民隆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小亮介绍说,像这样的冷库,共有16个,最高峰储存原料 4000 吨,每星期不断地运输至深圳、上海,杭州等合作企业,保证了黄柿子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工作人员介绍选品标准(央广网记者 魏全民 摄)从单一产业向全产业链延伸,黄柿子各类产品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逐年扩大,销售方式也层出不穷,与时俱进。不论是加工生产黄柿子饮料、火锅底料,还是进行礼品销售、直播带货,众多的销售方式让五原黄柿子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黄柿子产业现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一产稳量提质,二产延链扩能,三产融合增效。黄柿子产业推动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也打响了咱们五原特色农产品的品牌。下一步,我们将深度挖掘市场需求,进一步升级黄柿子产业,打造富硒、有机黄柿子产品,让黄柿子成为我们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的亮丽名片。”刘小亮说。菜农将采摘好的黄柿子初选后运出销售(央广网记者 魏全民 摄)截至目前,五原黄柿子年种植面积5000余亩,年总产量为2万吨,年产值达2亿元。五原县从事黄柿子产业的农户有3000余户,产业链从业人数超过10000余人,全产业链产值达5亿元,黄柿子产业已成为促农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来源:央广网 作者: 2024/03/12 15:17
  • 精读丨巴彦淖尔:聚力产业兴旺 赋能乡村振兴 兴河套 巴彦淖尔:聚力产业兴旺 赋能乡村振兴□记者 黄景莲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市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紧紧围绕“地水种、粮肉奶”六个重点,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精准发力,持续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聚力产业兴旺,赋能乡村振兴。保障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并争取到整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试点工程,全市各地按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加速键”,不断夯实乡村振兴“耕”基。2019年—2022年,我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32.19万亩,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盐渍降、土肥沃,亩均节水20立方米以上,新增耕地1.5%左右,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35%,粮食产能提高10%以上,土地流转后每亩收入提高500元以上,亩均节约成本90多元。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小田”变“大田”,促进了土地流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目前,我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477.18万亩,流转土地农户数144463户,去年新增设施农业5.76万亩,累计建成25.0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也让科技的“种子”更多在农田上“开花结果”,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去年,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我市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建设各级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13个,核心区面积约20万亩,辐射带动面积100余万亩。园区内开展品种选育、高效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创新试验108项,开展小麦套种辣椒等技术模式示范45项,遴选推广新品种130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58项,园区产量预计提升5%,效益提升10%以上。水是农业的命脉,发展节水农业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基本要求。去年以来,我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为基础,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蓄水保墒、深耕深松等节水措施,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打好农业节水增效攻坚战,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大力推广引黄澄清滴灌、移动式引黄直滤滴灌、机电井滴灌3种高效节水技术,新增水肥一体化124.19万亩,实现节水0.66亿立方米。通过建设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聚合农艺节水、工程节水、管理节水等措施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目前,已建设7个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实现节水技术应用率100%,农业生产“四控”技术全覆盖。持续推进“十四五”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去年,项目批复投资4.75亿元,年内衬砌干渠、支渠106公里,项目实施后,可实现年工程节水1.48亿立方米。积极开展体制机制改革,对全市2381个群管用水组织依法依规进行整改、撤销、重组,成立水务合作社358个,解决了过去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水费计收混乱、管理低效无序等问题。首批2761张《内蒙古河套灌区引黄灌溉用水证》正式颁发,河套灌区完成引黄用水确权工作。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深度节水控水工作,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技术攻关,积极开展引黄滴灌和低压管道灌溉,有效实现节水控水。种子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芯片”。近年来,我市持续聚焦种业“卡脖子”核心技术,集聚科技力量联合攻关,强化科技成果示范推广,着力打好乡村振兴产业根基。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我市围绕优势特色产业,通过“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的模式,加快推进现代种业“保、育、繁、推”全产业链发展,先后培育出“巴麦13号”“食葵SH363”“巴美肉羊”“华蒙多羔肉羊”等一批特色新品种。同时,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建成了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目前已集存2.75万份农作物及野生植物种质资源、2.97万份土壤样品,并对黄柿子、灯笼红香瓜等地标性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实施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计划,在良种化水平提升方面,持续扩大小麦原良种、玉米杂交种等种子繁育基地面积,良种繁育基地面积稳定在3万亩以上。同时,继续建设6个“看禾选种”平台,计划到2025年全市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面积达到4.5万亩以上,培育自治区级核心育种场5个以上。去年,全市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播种面积达到565.26万亩,粮食总产达到58.89亿斤,再创新高。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我市不断压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守牢耕地保护红线。我市还积极实施农业“四控”行动,提高粮食品质。在控肥增效方面,推广新型肥、配方肥 675.3 万亩,施用有机肥 474.1 万亩;在控药减害方面,推广绿色防控面积 657.24 万亩,统防统治面积 519.9 万亩;在控水降耗方面,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面积 108.19 万亩;在控膜提效方面,回收地膜 380 万亩、1.1 万吨。发展肉羊产业肉羊产业是我市的主导产业,是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两大主导产业之一,也是我市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为推动肉羊全产业链创新发展,自治区科技厅和我市自2020年起,累计投入430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先后组织实施了11项“科技兴蒙”重点专项项目,支持开展区域性多羔肉羊新品系培育、肉羊精准养殖技术及配套设施设备的开发应用、肉羊精深加工等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并取得了包括华蒙肉羊新品种在内的一系列创新成果。作为全国地级市中唯一能够四季均衡出栏的肉羊养殖与加工基地,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技术攻关,推进多羔肉羊品种选育提纯复壮、优秀种羊推广和种质资源创新,因地制宜确定肉羊主推品种、育种方向、养殖模式、疫病净化模式等,强化肉羊良种繁育,提高优质种羊供给数量。我市还实施肉羊产业倍增计划,引进培育草原鑫河、金草原、草原宏宝等龙头企业。出台“三羊”产业支持政策,鼓励开展羊皮、羊毛、羊血、羊胎盘、羊肠等副产品加工技术研发,生产蛋白肽、血红素、预制菜、休闲食品等产品,提高就地转化增值水平,2022年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82 亿元。  推动奶业振兴近年来,我市聚焦“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进行全产业链布局,打出了一系列发展奶业的“组合拳”,全面推进奶业振兴,壮大“绿色奶罐”,助力奶农增收。近年来,我市加快建设优质奶源基地,共布局了4个10万头奶牛产业园区,分别是磴口县圣牧高科有机奶业园区、杭锦后旗现代农业奶业振兴产业园区、乌兰布和蒙牛现代牧业产业园、前旗蒙牛集团现代有机高端奶产业园。截至目前,磴口县圣牧高科有机奶业园区已建成,完成投资42.5亿元,现有牧场16家,存栏奶牛7.97万头,日产原奶1215吨,是全球最大的有机奶源基地。在建的杭锦后旗现代农业奶业振兴产业园区、乌兰布和蒙牛现代牧业产业园、乌拉特前旗蒙牛集团现代有机高端奶产业园3个10万头奶牛产业园区已完成投资65.03亿元,累计入驻规模化牧场21家,进场奶牛10.54万头(杭锦后旗5.56万头、磴口县2.05万头、乌拉特前旗2.93万头),日产原奶1206吨。4个10万头奶牛产业园区全部建成后,园区入驻规模化牧场可达37家。在园区的带动下,目前,全市奶牛存栏达33.42万头,奶产量年累计达到134.95万吨。高质量奶源基地建设成果显著,已建成规模化奶牛养殖场118家,日产奶量达3500吨。农业农村部门生鲜乳抽检连续10年合格率为100%。2023年,全市奶牛养殖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83.48亿元,同比增长18.8%。图说农技专家田间解难题□通讯员 武加维近年来,我市积极培育创建集“政产学研用”于一体的科技小院,集聚创新资源和人才优势,助力地方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截至目前,我市共建成由中国农技协命名的科技小院15家、市级科技小院30家,累计引进农牧业领域70支专家团队、223名技术专家在各地开展科技服务,有效打通了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图为,3月1日,科技专家在五原县开展技术指导。看点今年我市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确定□记者 黄景莲近日,记者从市乡村振兴局了解到,今年,我市将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工作主线,全力推进以粮食安全为重心的农业生产和以乡村发展建设治理为重点的乡村振兴两大板块工作。在农业生产方面,围绕争当产得好、加得好、销得好的“三好生”要求,坚持稳面积、提单产两手发力,力争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59亿斤以上。推动种业、奶业两大振兴,培育新品种10种以上,奶牛存栏量稳定在33万头以上。夯实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综合利用、设施农牧业发展三个基础,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85万亩,实施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50.2万亩,新建和改造提升设施农业5.5万亩以上。全链条推动农业生产实现改地增粮、节水增效、科技增产、规模增收、延链增值“五增”行动目标,同时持续提高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能力,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实施农牧民增收促进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两项行动,实现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全力推动三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前旗计划建设高质量玉米产业基地20万亩□记者 张杰今年,乌拉特前旗计划依托单产提升项目在全旗范围内建设高质量玉米产业基地20万亩。目前,该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园区规划提前到位。立足农业生产实际,乌拉特前旗提早谋划部署,迅速行动,统筹推进项目实施等各项重点工作有序开展。技术精准应用到位。以耐密品种、合理密植、群体质量调控为核心,通过配套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种子精准包衣、水肥按需精准调控、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籽粒直收等关键技术,实现高产与高效相互协同的种植技术。科技培训及时到位。多次邀请中国农科院以及市级农技专家深入项目示范镇、村,围绕玉米单产提升关键技术、病虫害防控及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实施等开展专题培训。今年,共组织召开专题培训8场次,集中培训人员达500余人次。杭后创新地膜秸秆回收利用模式□记者 杨青今年,杭锦后旗创新地膜秸秆回收利用模式,实现变废为宝。据悉,今年,杭锦后旗创新工作方法,将废旧地膜、秸秆回收两项工作相结合,采取“政府引导+项目支持+市场运作+农户参与”的模式,通过捆绑回收再利用的方式,开展废旧地膜和秸秆回收利用工作。今年,依托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全旗推广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50万亩,地膜厚度为0.011毫米,在原有成分中增加茂金属、抗老化及拉力剂,地膜拉伸负荷、耐候性及抗老化性优于国标地膜,既便于回收又可二次利用。春播前、秋收后,建立残膜秸秆回收台账,明确堆放点,设立标识牌,将离田后的残膜+秸秆,集中转运到川能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最终转化为清洁电力能源,真正实现变废为宝、多方受益。西小召镇抢抓农时备春耕□记者 张杰近日,走进乌拉特前旗西小召镇各村,机器声轰鸣,农机手正驾驶着农机在田地里来回穿梭,翻地、平地、深松等操作一气呵成,为春耕作着准备。为抢抓“农时”,不误“农事”,西小召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强化组织领导,立足“早”字,把春耕备耕列入当前重要工作日程,召开2024年重点工作部署会议,研究部署春耕备耕和春灌准备工作,分析研判当前春耕备耕工作形势,压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方向、目标和任务,要求镇农科站做好技术服务和农资供应工作。同时,充分发挥镇、村、组三级网格体系作用,组织各包村领导干部、村干部加大对春灌的宣传引导工作力度,引导群众充分用好分凌水,将分凌防汛与高效灌溉相结合,做好春灌工作;做好片内灌溉渠道口闸维修、巡查清理等工作,确保输水渠道畅通;组织领导干部、“田秀才”“土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宣传各类农业扶持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和春季农作物田间管理相关知识,了解春耕备耕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引导群众合理有序做好春耕备耕和春灌准备工作,确保农户科学耕种、蓄力丰收。下一步,西小召镇将继续守好“三农”基本盘,立足该镇农业生产实际,积极服务春耕备耕,全力以赴护航农业生产安全,筑牢粮食安全基石。沙海镇推广土地种植新模式□通讯员 吕茹连日来,杭锦后旗沙海镇新红村党支部通过领办合作社,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村集体的组织协调作用,宣传推广“统种共富”政策,动员村民参与。村民参与积极性非常高,目前,已有新红村6个组、沙海村2个组共15000亩土地加入“统种共富”。今年以来,沙海镇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引擎,将党支部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群众、发展产业的优势,切实发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优势,积极推广“统种共富”农村土地种植新模式。沙海镇党委、政府结合实际,按照试点先行、稳妥有序、分步推进的原则,今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计划打造新红村为“统种共富”试点村。新红村是典型的井灌农业区,也是沙海镇主要粮食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基地。2022年镇党委、政府充分考虑新红村立地条件,大力推行“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整治模式,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优势特色产业相融合,进一步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通过整合耕地,配套建设桥、涵、路、闸、渠等,建设了一批道路畅通、田块规整、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标准农田,彻底改变了原有小块、零散、效益低的种植方式,确保建设农田达到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标准,为实施“统种共富”提供了基础条件。下一步,沙海镇将继续把深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明确工作重点,切实抓好“统种共富”试点工作,实现农民收益最大化,推进乡村振兴。动态临河区开展种植技术培训□记者 张敏近日,临河区农牧局组织召开全市创建整建制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市培训会,邀请了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克如教授进行现场授课。市农牧局、临河区农牧局及临河区部分经营主体、种植大户等150余人参加培训。据悉,今年我市将继续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的部署要求,抓好大面积单产提升这个头号工程,积极创建整建制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市,核心示范面积达60万亩以上,亩均增产达150公斤;“吨粮田”推广区面积达200万亩以上,亩均增产达100 公斤,多增产5.8亿斤。去年入冬以来,临河区农牧局制定并印发了冬季农民培训方案,针对2024年计划实施的粮食作物单产提升整县制推进工作,从种植技术、机械使用、田间管理、地力提升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规程,培训主要聚焦玉米密植精准调水肥一体化技术,围绕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综合配套技术要点作全面讲解,让广大农户对粮食作物单产提升种植技术有新的认知,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 2024/03/07 16:29
  • 【乡村振兴】大棚里忙出“幸福年” 奏响新春“致富曲” 内蒙古农牧厅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正月初八,三道桥镇集中精力拼经济的火热气息扑面而来,全镇上下迅速从浓浓的年味中“淡”下来,以“慢不得”的紧迫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收心凝神,投入到农业大棚生产中。      走进三道桥镇和平村西甜瓜产业园,大棚内都是忙碌的身影,农民们正在清棚,把棚内干枯的秧苗、杂草等全部清理干净,为租赁后的种植做了充足的准备。西甜瓜产业园是三道桥镇“领航共富”示范园,也是村社联办集体经济项目,同时是杭锦后旗西甜瓜科技小院成果转化基地,目前已全部建成并在今日举行了三道桥镇设施大棚租赁签约仪式。      随后,记者走入三道桥镇顺利村设施农业产业园,春节期间不停工、不停产,农民们忙生产、赶订单。温室大棚内,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一个个如同小红灯笼似的柿子点缀在枝丫其间,棚内利用纳米膜水袋加石墨烯技术吸热太阳能,实现“零电零碳”运行,使种植的西红柿,厚皮耐运、个大色满、口感沙甜,每棚一年可实现两茬2.5万斤的高效种植,年产值60余万元,全额全量订单销售周边各大商超。      杭锦后旗米仓宏农牧专业合作社技术员王智恒:“我家的大棚从品种、技术、设施上做出了改变,种出来的柿子形状好、口味甜,十分受消费者欢迎,春节期间销量也源源不断。”      产业兴,农民富。近年来,三道桥镇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新模式,在“时间差”“季节差”上做文章,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上谋突破,立足资源禀赋,充分释放棚菜种植产业发展潜力。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加快实现。如今,一座座日光温室大棚成为广大农村群众致富的“聚宝盆”,把美好的生活演绎得红红火火,过上了“四季数钱”的好日子,奏响了新春的“致富曲”。来源:您好杭后 作者: 2024/02/20 10:10
  • 如何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权威解读来了! 农业科技报 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十二个中央一号文件。文件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主题,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主线,对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如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守牢“三农”基本盘?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应从何处发力?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今年重点任务是什么?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怎样拓宽?围绕热点问题,本报记者约请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进行解读。做好“两个确保”  守牢“三农”基本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不容有任何闪失。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首先要把底线守住,基本盘不能出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做好“两个确保”,进行了针对性部署。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任务。2023年,克服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灾害影响,全年粮食产量13908.2亿斤,高基数上增产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大豆播种面积稳中有增,连续两年稳定在1.5亿亩以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重点是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稳面积,就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巩固大豆扩种成果。关键是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两个积极性。一方面,通过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让农民种粮有钱挣。另一方面,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让地方抓粮有动力。增单产,就是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这方面潜力还很大。要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粮食产能迈上新台阶。也要看到,“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强“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确保量足价稳。坚持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从数量看,2023年全国耕地总量连续第三年净增加,完成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611万亩;从质量看,我国耕地质量总体进入持续改善、稳中有升的阶段。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人均耕地数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耕地保护任重道远。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强调“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要保数量,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持“以补定占”,将省域内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年度非农建设允许占用耕地规模上限,用“长牙齿”的硬措施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要提质量,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提升耕地质量,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适当提高中央和省级投资补助水平,取消各地对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监管,确保建一块、成一块。同时,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加大黑土地保护工程推进力度,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要管用途,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农用地犯罪和耕地非法取土,持续整治“大棚房”。分类稳妥开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细化明确耕地“非粮化”整改范围,合理安排恢复时序。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利用,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对确无人耕种的,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多途径种好用好。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2023年以来,各地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努力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突出抓好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目标,必须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做到思想不松懈、工作不松劲,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要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进一步提升防止返贫监测精准性、帮扶实效性。存在因灾返贫风险的农户,符合政策规定的可先行落实帮扶措施,农村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患者,按规定及时落实医疗保障和救助政策。要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让留在当地的脱贫人口有稳定的产业支撑,让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有稳定的就业岗位。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对重点地区帮扶支持力度。要落实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支持政策,在改善发展条件、提升发展能力上下功夫,努力增强“造血”能力,更多依靠自己努力富裕起来。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还有不到两年时间,要研究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推动建立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统筹“三个提升”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三个提升”作出系统部署,要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做好“土特产”文章,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这些年,各地在发展乡村产业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去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超过9万家,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超过7300亿元,乡村休闲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30亿人次。另一方面,乡村产业规模小、主体弱、链条短、同质化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如何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全面部署。发展乡村产业,关键是做好“土特产”文章,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抓好搞活农村流通,推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抓好产业发展平台载体建设。统筹用好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推动政策集成、要素集合、服务集中,提高产业集聚发展能力,通过平台载体提档升级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乡村产业根本要让农民增收致富,不能富了老板、穷了老乡。要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促进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民更多参与产业发展、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提升乡村建设水平,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这些年,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截至去年底,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3%,90%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绝大多数村庄实现干净整洁有序。村级卫生室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统一,农村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然而,整体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还很多。必须瞄准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如何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作了部署。加强规划引领。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和公共服务配置,分类做好村庄规划编制,注重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约束力,不要盲目追求规划全覆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改善人居环境与发展产业、富裕农民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完善农民参与和长效管护机制。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板。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农村供水、道路、能源、信息和住房安全等建设,抓紧补上短板弱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反映突出问题上,回应群众关切。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的重要切入点,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治理有效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大抓基层导向,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全面提升乡镇领导班子能力,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健全选育管用机制。推动基层减负赋能,加强乡镇对县直部门派驻机构及人员的管理职责,加大编制资源向乡镇倾斜力度,健全基层职责清单和事务清单,推动解决“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问题。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创新抓手载体,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功能,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提升治理效能。强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进一步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把矛盾纠纷尽可能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建设平安乡村。推进“两个强化” 激发农村潜能和活力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改革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两个强化”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增动力、添活力。科技强支撑,改革增动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稳步增强,短板农机装备取得突破,现代农业建设扎实推进,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与此同时,面对各类风险挑战,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创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出具体部署,从战略布局、种业振兴再到农机装备、农技推广,都列出了详细的任务清单。比如,在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上,提出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等。一系列举措将持续推进种业创新攻关,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种业根基。好技术要让农民用得上、得实惠。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要立足实际、精准施策,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使用、加快培养农林水利类紧缺专业人才,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改革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法宝。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强化农村改革创新。深化农村改革,必须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当前,各地第二轮土地承包正陆续到期,今年将启动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探索具体操作办法,为全国面上开展打好基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方向,各地要适应发展趋势,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同时,必须坚守农村改革底线,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改革破题,让“人地钱”等资源要素更多汇聚乡村、服务乡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着眼强化乡村全面振兴要素保障,提出了一些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在人才方面,提出实施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等。在用地方面,提出稳妥有序开展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合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保障乡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用地。在投入方面,提出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创新投融资机制,确保投入与目标任务相适应。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91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6%。同时也要看到,持续促进农民增收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目的就是巩固农民持续增收势头,促进共同富裕。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产业经营增收力度。各地区各部门要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经营项目,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导向,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头大头,要做好农民工稳岗就业。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健全跨区域信息共享和有组织劳务输出机制,做好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等,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此外,要拓展转移性收入,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抓落实的行动优势,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力量。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明确主攻方向,扎实组织推动。要推动各级党政“一把手”把责任真正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特别是发挥县委书记“一线总指挥”作用,真正把“三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体现出来。要注重发挥督查考核“指挥棒”作用,既要突出实绩实效,推动各类涉农督查检查考核能整合的整合、能简化的简化,减轻基层迎检迎考负担,又要通过督查考核推动真抓实干。我国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各不相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坚决反对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要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民权益,真正惠民生、暖民心,让广大农民在乡村全面振兴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2024/02/07 16:47
  • 【乡村振兴】五原县:资金支持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内蒙古农牧厅 2023年,五原县加大对农林水事务资金的支持力度,全年支出12.11亿元,同比增长71.59%,支出总量居八项民生支出首位。充足的资金支持,让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底气十足。2023年,五原县塔尔湖镇继光村设施农业高效种植园区的2500亩滴灌小麦喜获丰收。塔尔湖镇继光村提前谋划,以高标准农田改造建设为基础,号召党员干部带头流转土地,带动村内的32户村民进行规模化种植“永良四号”滴灌小麦。继光村党支部书记高永峰介绍说:“2023年,全县大力推广节水农业,继光村2000多亩滴灌小麦的管道从项目申请到项目开工建设再到小麦种植仅仅用了20天时间。改造后,每亩最高产量达到了1230斤。合作社也种植了1300亩小麦,年底收益达到了138万元,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促进了农民增收。"项目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引擎”,资金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撑。2023年,五原县塔尔湖镇继光村加大了项目资金的申请力度和项目工程的建设进度,先后投入1740万元,砌农渠、建机井、改闸口、铺管网,为农业种植、农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让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组织化、科技化等新技术得以推广、运用,也让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五原县塔尔湖镇继光村只是五原县资金支持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2023年,五原县积极争取上级农林水项目资金10.21亿元,较上年5.76亿元增长4.45亿元,同比增长率为77.26%,有力地保障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资金需求。五原县财政副局长周国强表示,五原县财政局2023年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统筹整合可用财力,保障涉农重大政策的贯彻落实。专户管理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玉米、大豆、马铃薯生产者补贴资金确保专款专用。集中财力全额兑现拨付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产油大县奖励资金等补贴补助资金,确保中央重大涉农项目落地落实。来源:五原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 2024/02/04 16:56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