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宣传
  • 多省出台“禁塑令”时间表 塑料包装用何替代?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8月25日消息(记者杨森)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从下个月开始,广东省发改委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意见》正式实施,其中提到,到今年底,广州、深圳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2年底,全省快递禁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到2025年,珠三角城市基本实现塑料垃圾零填埋。今年以来,海南、广西、江苏、陕西等多地陆续出台了“禁塑令”的时间表。  今年1月份,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曾提出了三步走的时间表:到2020年底,将率先在部分地区及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到2025年前,国内将逐渐限制、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宾馆和酒店一次性塑料制品和快递塑料袋等。  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能否带来可替代材料的应用变革?新的塑料可替代材料市场准备好了吗?  以塑料吸管为例,2021年1月1日起,在全国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浙江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是吸管制造行业的领军企业,董事长楼仲平表示,双童公司先前对这一政策已经做了准备,甚至可以说是等待“靴子落地”。楼仲平说:“2017年的时候,我们认为中国的禁塑是势在必行的。我们从2006年开始就研发可降解的吸管,甚至说我们是在等待这一天到来,十四五年的等待过程中,可降解吸管的销量并不大,到2017年欧盟开始限塑之后,可降解吸管的销量逐渐大起来了。”  楼仲平说,在技术上,可降解的聚乳酸吸管完全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10多年过来这个产品实际上是很成熟的,所有的企业只要拿得到这个材料按照2014年发布的标准,它完全在技术上是没有太大问题的。我觉得从技术角度来讲,它不应该成为一个瓶颈。”  不过,楼仲平也直言,聚乳酸吸管或纸质吸管在成本上仍然高于传统的塑料吸管,因为它们背后的资源效率比塑料吸管更低。他认为,环保的生活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可降解吸管也只是目前企业转型的一个方向,减少污染的根本还在于减少使用。在整个行业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洗牌。楼仲平说:“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必然会给产业带来一个短期剧烈的阵痛。这种阵痛我认为是市场给予行业的一种必然的治理,这种治理一定程度上会优化产业发展,推动行业进步。”  在谈到塑料制品的替代问题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强调,我们治理白色污染的过程中,并不是将所有的塑料制品替代掉,关键在于规范的管理,进一步减少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刘建国说:“从国家发改委的政策来看,是禁限一批、替代一批,然后规范管理,其实规范一批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其实是在区分不同的场景。这些东西确实要产生,但是产生以后,我们怎么让它回到循环利用渠道中去。如果实在回不去的,能否进入废物处理的系统中去,不至于泄露在环境中。所以我觉得对于产业的影响,其实是全面的,对所有产业来讲都是一个转型升级的机会。”  《新闻纵横》编辑梳理发现,目前市场上最受关注的替代产品主要是聚乳酸和PBAT。PBAT属于热塑性生物降解塑料。目前已有多家上市企业公开表示公司在可降解塑料领域有新的计划,并有多个相关项目落户各地产业园。  有分析指出,仅考虑快递、外卖等4大领域143万吨的替代需求量,如果按吨平均售价2.5万元计算,2025年我国可降解塑料市场规模将达到358亿元左右。未来两年,将迎来我国可降解塑料产能投放的高峰期,但由于可降解塑料生产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目前整个行业开工率还维持较低水平。行业主流观点认为,塑料污染治理并非一蹴而就,可降解塑料替代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020-08-25 07:34: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8月25日消息(记者杨森)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从下个月开始,广东省发改委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意见》正式实施,其中提到,到今年底,广州、深圳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2年底,全省快递禁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到2025年,珠三角城市基本实现塑料垃圾零填埋。今年以来,海南、广西、江苏、陕西等多地陆续出台了“禁塑令”的时间表。  今年1月份,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曾提出了三步走的时间表:到2020年底,将率先在部分地区及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到2025年前,国内将逐渐限制、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宾馆和酒店一次性塑料制品和快递塑料袋等。  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能否带来可替代材料的应用变革?新的塑料可替代材料市场准备好了吗?  以塑料吸管为例,2021年1月1日起,在全国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浙江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是吸管制造行业的领军企业,董事长楼仲平表示,双童公司先前对这一政策已经做了准备,甚至可以说是等待“靴子落地”。楼仲平说:“2017年的时候,我们认为中国的禁塑是势在必行的。我们从2006年开始就研发可降解的吸管,甚至说我们是在等待这一天到来,十四五年的等待过程中,可降解吸管的销量并不大,到2017年欧盟开始限塑之后,可降解吸管的销量逐渐大起来了。”  楼仲平说,在技术上,可降解的聚乳酸吸管完全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10多年过来这个产品实际上是很成熟的,所有的企业只要拿得到这个材料按照2014年发布的标准,它完全在技术上是没有太大问题的。我觉得从技术角度来讲,它不应该成为一个瓶颈。”  不过,楼仲平也直言,聚乳酸吸管或纸质吸管在成本上仍然高于传统的塑料吸管,因为它们背后的资源效率比塑料吸管更低。他认为,环保的生活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可降解吸管也只是目前企业转型的一个方向,减少污染的根本还在于减少使用。在整个行业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洗牌。楼仲平说:“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必然会给产业带来一个短期剧烈的阵痛。这种阵痛我认为是市场给予行业的一种必然的治理,这种治理一定程度上会优化产业发展,推动行业进步。”  在谈到塑料制品的替代问题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强调,我们治理白色污染的过程中,并不是将所有的塑料制品替代掉,关键在于规范的管理,进一步减少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刘建国说:“从国家发改委的政策来看,是禁限一批、替代一批,然后规范管理,其实规范一批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其实是在区分不同的场景。这些东西确实要产生,但是产生以后,我们怎么让它回到循环利用渠道中去。如果实在回不去的,能否进入废物处理的系统中去,不至于泄露在环境中。所以我觉得对于产业的影响,其实是全面的,对所有产业来讲都是一个转型升级的机会。”  《新闻纵横》编辑梳理发现,目前市场上最受关注的替代产品主要是聚乳酸和PBAT。PBAT属于热塑性生物降解塑料。目前已有多家上市企业公开表示公司在可降解塑料领域有新的计划,并有多个相关项目落户各地产业园。  有分析指出,仅考虑快递、外卖等4大领域143万吨的替代需求量,如果按吨平均售价2.5万元计算,2025年我国可降解塑料市场规模将达到358亿元左右。未来两年,将迎来我国可降解塑料产能投放的高峰期,但由于可降解塑料生产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目前整个行业开工率还维持较低水平。行业主流观点认为,塑料污染治理并非一蹴而就,可降解塑料替代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作者: 2020/08/25 09:08
  • 2020年内蒙古科技活动周暨全区第二十五届科普活动宣传周在我市启动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8月23日,以“科技战疫 创新强国”为主题,由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卫健委、自治区科协主办,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20年内蒙古科技活动周暨全区第二十五届科普活动宣传周在我市文博广场启动。自治区科技厅党组成员陈志谦,市领导赵子斌、郭占江出席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结束后,自治区科普小分队分赴市医院举办医学讲座,进社区、企业开展科普宣传等活动。  本届活动周于8月23日至29日在全区范围内同步进行。期间,全区各地、各部门将集中举办科技战疫成效展示、特色科普活动,还将开展科技助力脱贫攻坚活动,开放优质科技资源等。 作者: 2020/08/24 15:48
  • 9月22日我国将迎来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8月21日消息(记者朱敏 张棉棉)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农业农村部20日发布,9月22日农历秋分是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的主题为“庆丰收 迎小康”,主场活动将首次走出北京,安排在地处黄河流域的山西省运城市。      农业农村部表示,从今年开始,计划每年把农民丰收节的主场活动放到不同的地方。今年的农民丰收节首要意义就是喜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说,目前夏粮和早稻已经丰收到手。如果后期不发生大的灾害,全年还将是一个丰收年。  于康震:旱涝灾害没有逆转今年粮食生产稳中向好的态势。如果后期不发生大的灾害,今年还将是一个丰收年,加上当前粮食库存仍处于高位,我国的粮食安全完全有保障,价格也将保持基本稳定。 作者: 2020/08/21 15:45
  • 打造推动乡村振兴生力军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崔建军 广东省清远市是农业大市,长期以来,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短板。对农民群众来说,农产品增产了,却无法增收,时常会面临“丰产不丰收”的窘境。群众所呼就是工作方向。如何补短板、解难题?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突破口。2018年,清远市在全国首创“乡村新闻官”制度,取得明显成效。如今,由党员、村干部等组成的1000多人的“乡村新闻官”队伍,连接起全市1037个行政村(社区)、上百万计的人民群众,履行着“传思想、传文明、传文化、助农民致富”的职责与使命。“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改革成效如何,群众的表情会给出最真实的答案。2018年,清远市“乡村新闻官”首次亮相,就解了乡亲们的燃眉之急。那一年,不少村民种植的农产品增产了,却找不着好销路,只能烂在树上、埋在地里、屯在家里。我们迅速组织“乡村新闻官”集体上线播报,结果,各类滞销的农产品变成供不应求的抢手货,原本面带愁容的农户,转眼间笑容满面,直接受益的贫困户达3164户。“乡村新闻官”因此走红百里乡村。乡亲们说:农产品销路不用愁,“乡村新闻官”帮我来增收。今年初,全市乡村优质农产品因疫情原因堆积如山,“乡村新闻官”马上行动,仅在2月底就卖出500万斤砂糖橘、500万斤冬瓜、130万斤淮山药。“从群众中来”是创新的土壤,“到群众中去”是基层工作创新有效性的最终体现。线上,“乡村新闻官”卖特产、赞美景、讲村史、谈美事,让农产品走出大山,吸引了大量游客走进乡村,带动了农业产业发展。线下,他们奔走于农户家,收集农产品种养信息;走街串巷,化身服务员、调解员,解决乡亲们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闹心事;活跃在舞台,与乡亲们一同策划文化活动,传承传统文化。他们还是党的政策宣讲员、执行者,在田间地头、大榕树下、大喇叭里开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党的政策在乡村落地生根;在疫情防控期间,他们化身防疫宣传“轻骑兵”,发动村民守护好自己的家园……这些乡村治理、城乡互通的生动景象,折射出乡村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深刻诠释了“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的内涵。“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实干苦干、开拓进取,方能成就不凡。我们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和工作安排,定期组织技能培训,让“乡村新闻官”成为运用现代媒体的行家里手。我们与各类媒体合作,形成传播矩阵;与农业农村和司法部门,以及金融行业等合作,在产品认证、法律援助、免抵押贷款、产品快递、产业规划等方面进行赋能,既解决了发展瓶颈和难题,又给予“乡村新闻官”足够的空间施展才能。如今,“乡村新闻官”是市域范围内连接镇、村两级的“宣传平台”,是城乡互通的连接器,也是推动治理的有效载体,还是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创新永无止境,实干成就未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接好人民群众的需求,方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者为广东省清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作者: 2020/08/21 15:26
  • 中旗:让村集体有钱办事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德日素嘎查引进的戈壁短尾羊  近年来,中旗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坚持党建引领,依托各级财政扶持资金,灵活运用“资源、资产、资金”三要素,通过土地承包、盘活资产、特色产业、村办企业等10种形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实现质和量双提升,夯实村集体“家底子”,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因地制宜做大村集体经济  在海流图镇巴仁宝勒格村二组的温室大棚里,一株株绿油油的蔬菜长势旺盛,黄瓜、柿子挂满枝头,甚是喜人。  巴仁宝勒格村位于海流图镇东郊,辖区面积63平方公里,全村耕地2700亩,共有村民167户480人。该村“两委”成员4人,党员38人,设有3个党小组。近年来,巴仁宝勒格村通过发展日光温室、拱棚设施农业,种植葡萄、草莓、桃、甜瓜、玉米以及蔬菜,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同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壮大村集体经济,形成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局面。  为了增强发展后劲,巴仁宝勒格村整合扶贫、兴边富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等专项资金100万元,建成了集糯玉米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扶贫产业园区,采取“支部+集体经济+贫困户”的扶贫模式,为贫困户提供统一购置良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加工包装、统一回收产品的四统一模式,直接带动16户2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50户165人间接受益。建成了占地约400平方米的展厅,重点展示自产自销的糯玉米生产、加工、包装全过程。2019年,生产加工糯玉米20万棒,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销售,集体收入5万多元。  发展村集体经济,要选准路子、迈好步子,在“精、准”两字上下功夫。巴仁宝勒格村新一届“两委”班子还充分利用地处城乡接合部的优势,先后投资140多万元,种植温室红树莓、梨、苹果、杏等经济林,达到盛果期后,预计每年集体增收20万元。该村还计划投资670万元,新建拱棚100栋,智能越冬式日光温室5栋,为今后发展绿色、有机、智慧农业奠定基础,对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了相应的蓝图。  德日素嘎查:  特色养殖助力集体经济增长  甘其毛都镇德日素嘎查地处边境牧区,常年干旱少雨。近年来,该嘎查党支部始终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结合实施“振兴集体、产业富民”项目,开展集体经济多种经营模式,开辟了发展新道路,带领牧民增收致富。  以前的德日素嘎查集体经济收益主要是靠着租赁嘎查集体草场,收取租赁费来支撑,模式单一,经济效益十分有限。针对这样的情况,2019年甘其毛都镇党委政府申请自治区扶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125万元,自筹资金25万元,实施了戈壁短尾羊纯繁育种基地项目,购进350只纯种戈壁短尾羊。  戈壁短尾羊具有生长快、杂病少、不挑食的优点,每只羔羊出售比普通大尾羔羊多卖50到100元,一只成年纯种戈壁短尾母羊市场价能卖到2800元、种公羊卖到3500元。为了加快羔羊育成速度,提高出栏效率,嘎查建设1000平米的智能日光羊舍,并配备了现代化智能设备,可以实现远程调控通风情况,实时监测羊舍内部的湿度、温度、氨气等数据,实现了全智能化管理。  谋新路,创效益,嘎查里有了这群致富羊,收入大幅增加,集体经济步入发展壮大的快车道。“今年我们计划整嘎查推进智能日光羊舍和戈壁短尾羊改良技术,逐步把智能日光羊舍和戈壁短尾羊改良技术推广到每一户牧民家中,预计每年为嘎查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德日素嘎查第一书记江彩虹说。(通讯员 米德格玛 萨仁 巴德玛 文/图) 作者: 2020/08/20 10:28
  • 在巴彦淖尔,市民积极响应“光盘行动”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8月16日是周末,到中午饭点儿,临河区维多利商场五六楼各餐馆、小吃店门口的食客络绎不绝。记者转一圈儿看到,不少餐馆在门口、墙面上张贴了“我们是光盘族,对浪费说不”的宣传画报,画报中空盘上交叉摆放着一双红色的筷子,特别醒目。  记者在商场采访了几家餐饮企业和一些食客,了解他们对“光盘行动”的看法和措施。  记者在辣子辣麻辣香锅店里看到,肉食、豆制品、蔬菜等几十种食材摆放在冷鲜柜中供食客自行选择。“依人数点餐”“勤拿少取”是这家店遵循的点餐原则。餐馆负责人祝先生介绍说:“顾客点菜时,我们的服务人员会依据用餐人数推荐点菜份额,从源头上避免因‘多点餐’造成的浪费。同时我们还为顾客免费提供打包的餐盒,争取做到顿顿都‘光盘’、人人肯打包。”“作为餐饮行业的从业者,我们能更深切地体会到节约的重要性。人人节约一点儿,长此以往,聚少成多,就是在为社会作出贡献。”祝先生补充说。  一般来说,“串串香”打包难度较大,但是袁记串串香经营者张先生也为“光盘行动”制定了“独家”解决方式。“我们为顾客提供一次性底料,与串签一起打包,不让打包变成‘光盘’的阻碍。”张先生说,顾客大都按食量拿取串签,若拿取的量过多,服务员则会及时提醒。另外,不论素菜还是荤菜,顾客打包时都可以做到“一视同仁”,一点儿都不浪费。  由此可见,“光盘”思想逐渐深入到食客的就餐理念和消费习惯中。带孩子吃饭的高琳女士说:“到餐馆就餐时,我们尽量做到节约不浪费,比如吃自助餐时勤拿少取,比如按人数依需点餐,不够再加,再比如剩餐打包。节约粮食是美德,大人做到了,对孩子是潜移默化的示范教育。” 正在就餐的食客高先生也说:“外出吃饭,如果有吃不完的食物,我一定会选择打包。打包不丢人,浪费才丢人。”  记者注意到,用餐结束后,不论年龄和就餐人数,绝大多数食客会在临走前打包剩余食物。“吃剩打包”“光盘行动”逐渐成为巴彦淖尔市民就餐好习惯。 作者: 2020/08/18 10:12
  • 水利部:长江、黄河将迎来新一轮洪水过程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8月18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气象预报显示,未来3天,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西南中部南部、西北东南部、华北大部、东北北部和东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将有大到暴雨,其中四川中部、云南中西部及四川云南交界地区等地局部将有大暴雨。19日受热带低压影响,华南沿海将有大到暴雨,局部将有大暴雨。水利部预计,受降雨影响,长江上游、汉江上游,黄河中游,海河流域漳河上游,松辽流域嫩江上游、松花江、浑河,西江上游等河流将出现明显洪水过程。01:32 / 01:3水利部预计,受降雨影响,长江上游、汉江上游,黄河中游,海河流域漳河上游,松辽流域嫩江上游、松花江、浑河,西江上游等河流将出现明显洪水过程。 作者: 2020/08/18 09:54
  • 每亩多收入5000元背后,是一批新技术的运用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王延斌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八月下旬的午后,济南市商河县瓦西村党支书常延富出现在自家的葡萄园里。叶片浓绿,枝条粗壮的葡萄架子间,一串串着色均匀,外形丰满的葡萄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常延富随手摘下一串,递给科技日报记者。吃一颗,那种甘甜、多汁的味道迅速蔓延到整个口腔。常延富说,“我们葡萄售价是普通葡萄的5倍以上,大约每斤10元左右,每亩纯收入比普通葡萄至少增加5000元。”这让人满意。常延富的葡萄园挂着山东省果树研究所试验示范基地的牌子。这每亩多收入的5千元,与这块牌子有关,也与山东省农科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果树品牌团队首席专家、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副所长李勃有关。李勃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们将众多新技术“种”入了这片示范基地。八月下旬,科技日报记者在瓦西村采访时,发现了其与众不同:在这里,葡萄架上方覆盖着一个个类似于蔬菜拱棚的薄膜,但这些“拱棚”四周没有遮挡,似乎为葡萄架撑起的一把“雨伞”。为葡萄架撑“雨伞”,不得不说,李勃的点子好。从科学的角度,葡萄多数病害是通过雨水传播的。这把“雨伞”被称为避雨棚。有了它,葡萄枝叶便与雨水绝缘,也隔离了病虫害。这并不是其唯一的好处。有了这把“大雨伞”,冰雹袭击不了、隔绝了春寒侵袭;保花保果、裂果少了;果实上色好了、枝条不旺长了……一口吃下去,甘之如饴的葡萄让人回味无穷。李勃透露,葡萄甘甜,与其施用的“减肥术”有关。传统葡萄种植重量轻质,葡萄亩产达到6000斤,极端的甚至超过10000斤,但高产不意味着高效,果实品质差,商品率低成为弊端。李勃团队通过多年试验,对基地栽培的夏黑、巨玫瑰、阳光玫瑰、黑脆无核等品种都分别确定了最佳经济产量,高档果平均亩产限制在3000斤左右,同时采用标准化花果管理技术,适时疏除多余的幼果,对果穗整形,这样生产出来的葡萄果穗个头不大,但外形美观,着色均匀,香气浓郁,糖度一般为18-20度。在“撑雨伞”、“减肥术”之外,科技日报记者在基地还有更多发现。仔细看上去,常延富家的葡萄园,枝条粗壮,叶片浓绿,果实累累。在精细管理之外,李勃说,这里还采用了另一项新技术——限根栽培。事先,技术人员顺着一行行植株栽植的方向,挖一条定植沟,一般宽80厘米、深60厘米,底部和两边铺上一层农用薄膜或者无纺布,然后填上好土,栽上一棵棵幼苗。这样葡萄根系生长的土壤环境就与周围的土壤隔绝开来,同时限制了根系的下扎。李勃透露:限根栽培,葡萄根系集中,便于肥水管理和调控,通过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调节树势,促进葡萄果实提早上色、上糖。运用这种栽培模式,还可以减少肥水渗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在商河县等轻度盐碱和重度盐碱地区,还具有隔盐的作用,降低了土壤改良成本。依托山东省农科院创新工程果树品牌建设项目,包含着上述一系列新技术的“盐碱地葡萄绿色高效栽培及微咸水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效果显现出来。看得见的效益是:短短5年时间,原本不产葡萄的瓦西村,种植了200多亩葡萄,“瓦西葡萄”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同时,葡萄避雨栽培技术被列入山东省主推技术,面向全省葡萄产区推广。 作者: 2020/08/18 09:48
  • 中旗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今年以来,中旗继续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创新,推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示范小院+科技成果技术+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农技人员+乡土人才+科技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农技推广运行模式。  整合人才,组建技术团队。通过“三区人才”项目,引进高层次人才13名,重新选聘科技特派员20人,乡土人才10人,遴选基层农技推广人员72名,组建科技服务示范推广团队9个,引领9个科技示范基地,培育科技示范户230户,辐射带动农牧户2万多户。  加强试验示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小麦、玉米、葵花三大作物品种、特色经济作物品种等试验示范55个,开展新型肥料品种试验41个。示范推广农牧业优质绿色高效技术35项。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覆盖率、重点技术应用率、科技入户率分别达93%、95%、90%以上。  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各技术团队积极服务新型经营主体和科技示范主体,关键生产环节及时开展技术指导和现场培训,新建田间学校3所,截至目前,累计现场指导培训农牧民4952人次。  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围绕12个扶贫产业园,20个贫困嘎查村,遴选20名产业扶贫技术专家、35名产业扶贫指导员,采取技术专家包产业指导员、包产业户、包扶贫产业园、包新型经营主体“四包”,产业指导员包产业户,扶贫产业园带动产业户,新型经营主体引领产业户的工作机制,各类产业扶贫帮扶主体共同发力,提高产业户种养殖水平,稳定脱贫。(通讯员 杜霞 菊娜) 作者: 2020/08/10 09:27
  • 联合国发布预警:6.9亿人将面临饥饿 多个国家限制出口粮食作物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8月9日消息(记者朱敏)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粮食是人类的生存之本。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蝗灾和极端气候等多种因素叠加下,全球的粮食安全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联合国日前发布的一则报告预警,2020年会有25个国家面临严重的饥饿风险,世界或面临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目前哪些国家已经显现出粮食安全危机?  今年4月,在肯尼亚最大的贫民窟,成千上万的人为寻求食品援助,造成了短暂的踩踏事件。在印度,靠赚日薪生存的工人们排起长队领取食物,因疫情封锁而失业的数百万外来务工人员陷入为食物而挣扎的困境。印度务工人员拉贾斯坦表示,他们甚至要每天去农田找剩余粮食填肚子。拉贾斯坦说:“我们没有粮食了,我们从农田里收集垃圾,每天都去那里,以这种方式填饱肚子。”  美国阿肯色大学的最新研究显示,在美国部分州,近一半的受访者报告,新冠肺炎大流行威胁了食品安全。纽约市长比尔·德布拉西奥说:“有很多人在挨饿,有很多人在问我下一顿饭从哪里来。”  除疫情外,严重的蝗灾也威胁着非洲和南亚的一些国家。今年,东非经历了几十年来最严重的蝗灾。印度学者预测,蝗灾或许会导致粮食减产30%-50%,而对于已经在与粮食不安全作斗争的巴基斯坦,蝗灾的来袭更加致命。巴基斯坦一位农民表示,蝗虫二次来袭,令其多种农作物受损。巴基斯坦农民说:“这是蝗虫第二次袭击我们地区,我们大部分庄稼都受损了,棉花、谷物田和果园受到严重影响,我们依赖农业,但农业正在遭受破坏。”  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全球饥饿人数在2020年大幅增加。今年将新增1.3亿名饥饿人口,全世界将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世界粮食计划署首席经济学家阿里夫·侯赛因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流行病正在引发另一种流行病,那就是饥饿流行病。”  联合国的研究报告发出预警,今年共有25个国家面临严重饥饿风险,世界濒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  我国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国,也是第一大粮食进口国。目前,全球多个产粮大国限制或暂停粮食出口,对我国影响有多大?我国的粮食自给能力如何?能否应对这场可能会出现的粮食危机?  受疫情影响,一些粮食出口国为求自保,纷纷出台限制甚至禁止粮食出口政策。越南率先宣布停止大米出口;稻米出口国印度也因为“封国”而陷入停滞;小麦出口国俄罗斯也随后限制了出售。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粮食进口国。但农业农村部总经济师、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介绍,我国主要谷物基本自给自足,进口量很小。魏百刚说:“我们国家谷物年度进口数量不大,去年净进口1468万吨,相当于不到300亿斤,仅占我国谷物消费量的2%左右。我们进口的主要是强筋弱筋小麦、泰国大米等,主要目的是为了调剂需求结构,更好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2010年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过470公斤,远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的标准线。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除了人均粮食占有量安全,主粮库存也充足。韩长赋说:“两大口粮,也就是稻谷和小麦自给率达到百分之百,现在库存超过一年的产量,可以供全国人民吃一年。所以我们对粮食安全完全有信心和底气!”  我国对国外农产品的依赖主要在大豆、蔗糖、棉花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介绍,中国人对大豆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对肉蛋奶的需求。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2020年中国的大豆消费量将达到1.04亿吨,占全球消费需求的30%。2019年,中国进口大豆约占国内总消费量的84.86%。李国祥说:“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一部分我们农产品的主要进口国它们的疫情还比较严重,这个对中国的进口无疑会产生影响。我们对国际依赖最大的还是大豆。”  巴西、阿根廷、美国等国家是我国主要的大豆进口国,同时,也是疫情比较重的国家。为保障大豆供应,既要降低疫情对全球农产品供应的影响,又要提升国内产量。  经历疫情和洪灾旱灾多重挑战下,今年我国夏粮再获丰收,产量达到2856亿斤,增产24.2亿斤,比去年增长0.9%,创历史新高。韩长赋表示:“中国不会发生粮食危机。我用四句话给大家一个定心丸:粮食连年丰收,库存比较充裕,口粮绝对安全,饭碗端在手里。” 作者: 2020/08/10 09:08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