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宣传
  • 法国乡村复兴经验及其启示(一) —— 法国乡村振兴的基本特征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农科智库 编撰:王爱玲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二战以后法国针对不同阶段乡村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出台了相应的政策,逐步消除了城乡差别,实现了乡村振兴。乡村人口回流、乡村功能复兴、乡村文化复兴,共同构成了法国现代化乡村振兴的基本特征。(李明烨,2017)一、乡村人口回流法国乡村人口总量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衰退和停滞后,于1990年出现了回升。1990—1999年乡村地区居民年均增量不足0.8万人;2000—2007年年均增量则达到了7.51万人。人口的持续增长是乡村复兴的重要标志之一。二、乡村功能复兴1.多元的生产功能:依托生态农业的发展,法国乡村衍生出了一系列体验式的乡村休闲活动,如农场采摘、生态牧场参观、农产品就地销售等,有效地推动了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除了现代化的农业,法国乡村存在着大量对环境压力小的工业基地;同时,乡村产业呈现出明显的三产化趋势。包括零售商业、教育医疗服务等在内的服务业,提供了50%的乡村就业岗位。2.优越的居住功能: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用于度假休憩的“二套房”逐渐在法国乡村地区盛行。而得益于乡村产业功能的拓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更多就业机会,法国乡村的居住功能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提升。到1999年,已有18%的都市人口居住在乡村地区。中高层管理人员与非农业退休人员成为乡村人口增长最快的群体,非农业退休人员以29.6%的比重,成为法国乡村最大的居住群体。3.健康的休闲功能:法国乡村凭借其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设施条件和独特的人文情怀,成为法国民众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2000年,法国乡村地区占法国人旅游目的地的35%—40%。基于乡村特色的户外活动如徒步、山地自行车、农场采摘等尤其受到青睐。2005年,法国约有18%的农场实行就地农产品销售,其中17700个农场同时从事旅游业以及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4.多样的生态功能:法国36%的农业用地和41%的林地被划为生态动植物自然区,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对乡村环境进行管理,包括控制洪水多发地带的开发、控制林地的使用、保持水土等,以防御自然灾害。法国还确定了一系列保护区域,包括国家、区域自然公园,基于流域规划的保护区,基于欧盟协议的特殊保护区等。三、乡村文化复兴法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其农产品以良好的品质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因此,法国农民对于其从事的行业与自我身份有较高的认同感,尤为重视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品牌的塑造。法国乡村则尤为注重地方特色的传承与彰显,尊重地方内在的固有特征,包括物质空间的特色、象征性的元素、地方的声誉与传统。不同乡村地域依托当地的特征资源逐渐建立起独有的文化意象,如位于法国西南部的波尔多以及周边地区的葡萄种植与红酒文化,普罗旺斯地区的香草(薰衣草)文化等。法国乡村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彰显加速了乡村人口的回流和功能的复兴,而乡村功能的拓展又激发了乡村文化的复兴。(来源: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 作者: 2020/01/13 11:09
  • “天赋河套” 步履稳健走向世界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三胖蛋公司生产车间热火朝天   ■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共同组建“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质量标准检测管理中心,制定183项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标准。  ■加大线上线下营销力度,建成“天赋河套”总部基地和云仓中心,启动实施“百城千店万柜”工程。  ■“天赋河套”荣获2019中国农业最具影响力品牌、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中国区域农业品牌示范基地、中国农业品牌建设奖、第二十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等十项大奖。  ■授权的12家企业53款产品实现溢价20%以上,带动全市农畜产品整体溢价8%以上,极大地激发了全市农牧民和各类经营主体紧跟品牌战略、生产高品质农畜产品的积极性。  “天赋河套”频传佳音。  2019中国农业品牌百县大会上,“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案例荣获“中国农业品牌建设学府奖——十佳品牌案例奖”。  2019第五届中国农业品牌年度盛典上,“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又捧回2019中国农业最具影响力品牌和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两个奖项。  第二十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天赋河套”荣获金奖。  荣誉,是对“天赋河套”品牌建设成果的肯定。  产业空间布局持续优化  一年来,通过“天赋河套”品牌运营,我市确立了“一核三带五园六区多点全域”的六大产业空间布局。一核:六大产业一二三产融合亩均产值达到20000元的核心目标。三带:总干渠包兰铁路上游沿线优质小麦与地标果蔬药材产业带;京藏京新高速沿线绿色饲草料与乳肉产业农牧结合带;阴山脚下碱地食葵与肉绒产业生物质能循环利用带。五园:中以综合治沙示范园、中奥高效番茄示范园、中美金伯利果蔬示范园、国家级沙漠治理试验示范园、国家农业高新(园)区。六区:400万亩河套富硒小麦复种绿肥粮肥轮作耕地质量提升区;3000万只优质肉羊小规模大群体标准化养殖示范区;300万亩优质饲草料为养而种粪污循环示范区;200万亩河套向日葵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0万亩河套地标果蔬绿色生产示范区;100万亩仿野生蒙中药材特色经济示范区。多点:全区域全过程全产业建设各类“三园三区一体”试验示范点。全域:建成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  2019年,我市重点落实了以兆丰万亩有机小麦,天衡、王爷地30万亩蒙中药材仿野生种植,旭一、金草原15万头(只)绿色有机肉牛、肉羊养殖等为主的24个单品、60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绘制了“天赋河套”授权产品与巴彦淖尔优质农产绿色高端生产基地分布图。  品牌溢价能力明显提升  起草形成了《巴彦淖尔市推进“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9~2021年)建设实施方案》《“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办法(试行)》等基础性材料,坚持在同一类别中优选1~2家领军龙头企业,不以“装到篮子里都是菜”为目的,切实把好“天赋河套”授权企业准入关。  聘请国家、自治区、巴彦淖尔等评审专家70人,组织成立了“天赋河套”品牌授权评审专家委员会,健全了授权企业准入、监督、管理、退出长效机制,进一步严格了“天赋河套”品牌授权管理流程。  目前,共有12家企业53款产品获得“天赋河套”品牌授权,授权产品实现溢价20%以上,带动全市农畜产品整体溢价8%以上。  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  我市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合作,历经8稿修订完成以小麦、果蔬、牛羊肉、蒙中药材为主的38个类别、93个项次“天赋河套”团体标准技术规程,形成了生产、加工、产品“三位一体”的“天赋河套”团体标准白皮书,实现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有标可依、产品有标可检、执法有标可判的目标。  我市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投资1300万元建成8500平方米CNAS国家级标准化实验室。目前,实验室共获得CNAS认可项目158项,可检验691个参数。2019年8月23日,天赋河套联合质量管理中心正式揭牌。同时,我市与食药监所协商成立了“天赋河套”标准化检测检验三方服务机构,达到“以检养人、以检养检”的目标。此外,投资285万元建成了850平方米的“天赋河套”标准化成果展厅。展厅自2019年7月22日运营以来,共接待参观团104批次、3000多人。  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  为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的追溯总要求,我市投资360万元开发形成了“天赋河套”授权产品与巴彦淖尔优质农产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推行“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全程标准化管理。建立了授权企业、优质农产企业信息调度机制,按月或按季度完成企业生产、经营信息调度。优选兆丰、旭一、金草原等授权企业安装物联网实时监控设备,留存关键农时影像资料,完善生产管理档案,让“天赋河套”授权企业及产品在溯源平台上备案、追溯和溢价,实现“按产出码、一箱一码、一品一码”的全程可追溯。  项目工程建设扎实推进  建成“天赋河套”总部基地和云仓中心,引进仓储管理系统、高新科技设备,配备全自动分拣流水线、水平快递流水线等硬件设施,周发货量达8000单以上,满负荷日发件量可达30万单以上。截至目前,云仓中心累计入库894款46万件货品,可以满足各类电商仓储、生鲜食品冷仓的发展需求。  营销网络线上线下并进  “百城千店万柜”工程全面推进。先后建成投用多处“天赋河套”旗舰店、样板店、社区店,与京西宾馆、中央党校、辽宁舰队、中石化、中石油等达成了稳定的供应关系,建成运营店销售额达到1200万元以上。  成立“天赋河套”电子商务协会,吸纳会员单位53个,聘请全国知名电商从业大咖40余人组成协会顾问团;完成了天猫“天赋河套”旗舰店、巴彦绿业食品专营店及京东、苏宁易购、淘宝、阿里巴巴等130家店铺的创建工作,完成1832个渠道的对接工作,达成渠道合作558个。  河套白酒走出了国门,兆丰、恒丰面粉成为北上广市民的健康选择,河套巴美肉羊、向日葵、枸杞、西甜瓜、番茄、肉苁蓉……越来越多的河套优质绿色农畜产品在“天赋河套”品牌的引领下,步履稳健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记者 杨志利/文 高晓龙/图) 作者: 2020/01/10 11:30
  • 三大粮食作物制种纳入中央财政保险补贴 科普中国-智慧农民  作者:惠农新政为促进我国制种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稳定主要粮食作物种子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7月30日共同印发《关于将三大粮食作物制种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目录有关事项的通知》,将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制种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目录。通知明确,农户、种子生产合作社和种子企业等开展的符合规定的三大粮食作物制种,对其投保农业保险应缴纳的保费,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目录,补贴比例执行补贴管理办法关于种植业有关规定。符合规定的三大粮食作物制种,指符合《种子法》规定、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规定或经当地农业部门备案开展的水稻、玉米、小麦制种,包括扩繁和商品化生产等种子生产环节。通知要求,保险经办机构应使用保险监管部门统一发布的示范性条款,保险责任应涵盖制种面临的自然灾害、病虫害以及其他风险等导致的产量损失或质量损失,保险金额应为保险标的生长期内所发生的直接物化成本。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应为实际土地经营者,如实际土地经营者的制种生产风险已完全转移给种子生产组织的,种子生产组织也可作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不同于普通的大田作物种植,制种对自然条件、生产技术等要求较高,面临风险较大。开展制种保险,可以在农户遭受损失时,精准地将保险赔款支付到受灾农户手中,有的放矢、准确公平解决再生产资金需求,避免传统财政补贴可能存在的“吃大锅饭、撒胡椒面”等问题,逐步建立市场化的制种风险分散机制。据财政部金融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制种保险投保规模不断扩大,但总体参保率仍然较低、赔付率较高,在防范种业生产中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中央财政出台制种保险的支持政策,将推动建立市场化的种业生产风险分散机制。据悉,保险责任除普通的自然灾害、病虫害外,还包括其他可能导致质量损失的各类风险,如花期不遇、自交结实等。为保持政策统一,在省级财政至少补贴25%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补贴40%、对东部地区补贴35%,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直属垦区、中农发集团等中央单位补贴65%。 作者:王春明 作者: 2020/01/10 11:25
  • 新疆育出高含油量甘蓝型油菜新品种 科普中国-智慧农民  作者:农业创业近日,笔者从新疆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成功培育出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新油22号”并进行示范推广,其产油率达47%至48%,较新疆目前的主栽品种“新油17号”亩增产15%。今年,该品种在新疆自治区内外推广示范种植面积达2000亩。此甘蓝型春油菜新品种丰产性稳定,生长期为110天,亩产可达220公斤至230公斤。高产、优质、含油率高、抗逆性强一直是新疆油菜种植户需要的品种。目前新疆油菜的种植品种有10多个,但存在品种混杂、主栽品种含油率不高、品质较差等问题。因此,培育出高产和高含油量、综合性状优良的强优势杂交油菜新品种迫在眉睫。为解决这一问题,2013年1月,新疆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陈跃华带领其团队成员,申报并执行了自治区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新疆甘蓝型春油菜分子标记辅助杂交种培育技术应用”。研究团队首先将该所过去长期积累的油菜种质材料,以及从国内外引进的油菜亲本进行田间种植并观察,并借助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实验室分析、研究优良基因,筛选出上百种综合性状好的油菜育种材料,相互组配杂交,进一步选育性状较好的油菜品种,提高其杂种优势。科研人员在新疆农科院安宁渠试验场、塔城市和拜城县油料试验站以及昭苏县种子站进行大田对比试验,最终成功选育出了“新油22号”,并通过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 作者:朱彤 作者: 2020/01/08 10:58
  • 现代农业三夏的理想标配 科普中国-智慧农民  作者:惠农新政初夏的田野里,金色的麦浪翻滚,丰收的喜悦荡漾。“麦熟一晌,虎口夺粮”。全国各地,从南到北,一场紧张的“三夏会战”依次展开。与传统夏收、夏种、夏管模式不同的是,如今的三夏早已不见人海战术,田间垄上只见机器难见人。爸妈很少再“喊你回家收麦子”,由新型经营主体主导的大型农机装备作业,正在翻开“三夏会战”方式转变的农耕新篇。这才是当今现代农业三夏的理想标配。在河北邯郸,农机合作社社长马天强在手机客户端上忙麦收,被现代科技武装得愈发“智慧”的大型联合收割机,一边高效作业,一边自动记录下了作业亩数、运动轨迹、行进速度等,往年需要三个人管理的收割机,今年“智慧升级”后,只需一名机手,马天强更是只需在家点点手机,就能看到社员的全部作业情况;在山东东营市庞庄村,村民邢焕明悠哉地在家吹着冷气吃着西瓜,而离家不远的麦田里,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在紧张地收麦,原来,村里的麦收由家庭农场主庞增华“承包”了,村民们在家坐等麦子进仓,再也不用顶着烈日下地;在河南,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麦收“挑大梁”,全省大面积、大规模机收作业仅用12天时间,是历年来麦收期最短的一年,最高日收获面积超过1千万亩,创下历史纪录……科技应用是生产工具变革的推进器。我们看到,现代农业机械将农民从三夏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随着现代农业科技应用的深入,农业机械正向着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不仅大量替代人力劳动,甚至替代了部分脑力劳动,河北的“智慧农机”便是如此,机手提供作业服务不用再人为计算、测量,机器便能给出准确答案,更加高效便捷。农业机械化的广泛应用,离不开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迅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组织、农机服务组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成为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中流砥柱。他们推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他们替在外打工的农民种好地,解决了农村“谁来种地”的难题;近年的夏收中,很多合作社用上了麦茬粉碎机、秸秆打捆机,极大解决了秸秆处理问题,避免由于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从近年三夏的实效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效率的提升,更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多重价值。所有这些进步,正在改变着传统观念对农业的刻板印象,促使农业变成一项很酷的职业。 作者:毛晓雅 作者: 2020/01/06 16:46
  • 让我们吃饱穿暖,这些技术功不可没! 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  作者:Paul Teng  译者:蔡导  编辑:悲催的铊宝宝  审稿:Yuki  太长不看  1  植物遗传学等创新技术改变了农业  2  传感器和机器人技术等新应用将引领下一轮的农业变革  3  亚洲将从农业变革中受益,但不同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可能会扩大  自古以来,农业就依赖颠覆性发现和创新产生跨越式进步。  在20世纪,遗传学(育种技术)、机械化、化肥和农药四项技术给农业带来了变革。它们使得逐渐减少的土地上能够生产出更多的食物、饲料和纤维。这些变革打破了现状,给农民和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益处。  这正符合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1997年对“颠覆性技术”(Disruptive Technology)的描述:颠覆性取代现有技术并撼动整个行业的技术,或是创造全新行业的突破性产品。    创新给农业带来了巨大变化 | Mitr Phol / IBM Research,CC BY-ND 2.0。图像经过裁剪  随着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重新发现,现代植物育种拥有了科学和经验的基础。20世纪,人们开始生产具有更好潜在收成的新型作物品种。在美国,杂交种子成为了玉米产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实际上,借助杂交技术,玉米产量在1940年到2000年间增长了7倍,使得世界范围内,动物饲料量得到了增长,从而满足了人们,尤其是亚洲人对于动物蛋白不断增长的需求。杂交玉米技术可以被视为现代农业中最早的颠覆性技术之一。  创新带动绿色革命  亚洲农业面临诸多挑战,亟需技术性的解决方案。食物需求方面的挑战主要来源于人口增长、城镇化、人口结构变化和食谱变化。而食物供给方面的挑战则涉及劳动力(农民老龄化,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资本(不确定性增强,获取途径减少)、自然资源(淡水资源减少,耕地减少,气候变化等)和技术(适当使用,技术鸿沟)。  尽管政府和社会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专家们普遍认为,技术创新具有更大的解决问题的潜力。举一个完美的例子: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绿色革命”,许多亚洲大国通过应用新的水稻和小麦品种,以及增加在农业中的投入,提升了作物的产量。中国和印度因此避免了大规模饥饿。如果不是这些颠覆性创新的积极影响,亚洲就不会拥有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粮食安全保障。    20世纪60年代,许多亚洲大国通过应用新的水稻和小麦品种,以及增加在农业中的投入,提升了作物的产量 | Pixabay  诚然,在某些情况下,“绿色革命”技术的滥用导致了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并影响了作物生态系统,而我们的初衷本应是让生态系统从中受益。过度使用主要发生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杀虫剂的滥用导致了水稻害虫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大爆发。最终,由国际水稻研究所和粮食及农业组织领导的研究,通过基于生态的病虫害综合防治开发了解决方案。  第四次工业革命  如今,农业受到所谓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数字技术的强烈影响。这些数字技术从2010年左右开始展现威力。“农业技术”(“agtech”,“agricultural technology”)一词代表了包含无人机、传感器和智能机器人等振奋人心的新技术。金融技术也加入其中,帮助农民获得贷款和市场。  新的农业技术是一套强大的颠覆性技术,并已经对亚洲的小规模农业生产带来变革。这包括了:  农学和农业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创新性投入。如育种、害虫防治、转基因种子、微生物群系和动物健康  机械化、机器人技术和设备。如农用机械、自动化、GPS或地理信息系统(GIS)导航的无人机、环境传感器和生长设备  农场管理软件,具有传感和干预功能的物联网(IoT)系统,这包括了环境、农业数据收集设备、决策支持软件、大数据分析和小型便携式应用。  新型农场系统,如室内农场、环境可控的植物工厂、水产系统和昆虫、藻类、微生物的生长设施。  第一种颠覆性技术是指利用数字化农业技术设备,如传感器和无人机等。这些技术和设备能够协助完成小麦、玉米和水稻等作物种植过程中的营养管理和害虫防治。中国、印度和菲律宾等国已经开始使用它们。这其中的很多技术由年轻企业家提供给农民,作为咨询服务的一部分。这种模式不仅能盈利,还被冠以“智慧农业”(Smart Farming)之名。其中,作物和环境的实时数据与物联网系统相连接,从而产生及时的行动。这是所谓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具有积极影响的例子。  一般而言,灌溉系统完善、种植环境有利的水稻种植者首先受益;而地处边缘、依赖雨水灌溉地区的农民则较迟受益。    在农业中运用无人机 | Pixabay  第二种颠覆性技术则是借助生物技术,即通过包括转基因在内的生物科技开发农作物品种。2018年,亚洲种植了世界上11%的转基因作物,总面积约1900万公顷,分布在9个国家。作物包括棉花、木瓜、油菜、玉米、茄子和甘蔗,使数百万小农户受益。有些土地原本因为虫害原因而被放弃耕作,即使使用杀虫剂也无法治理。而在某些情况下,生物科技改良后的植物能够种植在这些低品质土地中。展望未来,新的生物技术——基因编辑,将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    转基因作物使数百万小农户受益 | Pixabay  尽管生物技术的优势已经见诸报端,但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仍然对转基因作物种植有所犹豫。但是这些国家进口大量用于食物、饲料和加工的转基因产品。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则只进口转基因产品,却未种植任何转基因作物。  室内农场的兴起  第三种颠覆性技术是为了回应城镇化、气候变化和消费者对蔬菜需求量的增加而应运而生的,即人工光植物工厂(PFALs)。人工光植物工厂是封闭的、环境控制的大棚,蔬菜种植在其中的分层托盘中。这些室内种植的植物一般不需要使用杀虫剂,并且由于使用LED灯,单位面积产量能够提高很多倍。    人工光植物工厂 | Pixabay  据报道,截止至2016年,在亚洲有超过450个人工光植物工厂,并且在中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人工光植物工厂的数量还在不断增长。这将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对城市地区食物产量的预测提高20%。  但是,人造光植物工厂需要大量投资才能建成,而且其产品比室外蔬菜更贵。未来人们的期望是随着技术规模的扩大,其效率能够提高,产品能够更便宜。  另两种可能成为颠覆性技术的是替代性蛋白质和区块链技术。替代性蛋白包括了植物蛋白、人造肉、昆虫蛋白等。区块链技术保护了从农场到消费者的食物供应链完整性,同时也催生了快速检测食物欺诈和保证食物身份技术的发展。    蟋蟀粉,一种昆虫蛋白 | Pixabay  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从颠覆性技术中受益。然而,还有更多的地方仍未开始使用这些技术。这意味着,在亚洲增加食物产量的农业创业大有可为。  需要注意的是,应当避免农民中因为无法承受技术的成本而出现的“技术鸿沟”。正如在绿色革命初期之时,贫瘠土地上的贫困农民因为无法负担新种子和化肥的价格而无法受益于技术进步。  排版:凝音  题图来源:Pixabay  原文链接:https://www.scidev.net/asia-pacific/agriculture/opinion/disruptive-technologies-transform-asian-agriculture.html(本文由storythings供稿) 作者: 2020/01/03 16:14
  • 三种方法改善农业生产中氮的利用方式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农科智库  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       如果没有氮,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就无法存活。玉米、小麦和大米离不开氮,就像鱼离不开水。每年,有超过一亿吨的氮以肥料的形式施用于农作物,让农作物更好地生长。但是,氮的流失也会带来很多问题,流失过程中会对空气、水和土地造成污染。根据估算,氮排放占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爱丁堡生态与水文学研究中心(Centrefor Ecology & Hydrology)的马克·萨顿(Mark Sutton)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合作研究氮污染科学,他说:“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很清楚,使用氮作为肥料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是氮流失到环境中也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隐患。如果我们全面地考虑氮的作用和影响,就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氮污染意味着珍贵的肥料和许多其他的营养资源被浪费掉了。但如果以一种更科学的方式利用氮,则有助于减少对水、空气、气候和人类健康的威胁,同时有益于改善农民生计。”我们有三种途径可以改善农业生产中氮的使用方式。 一是更精细地使用化肥。氮肥的浪费意味着氮污染、单产下降、农民负担更高成本。为了避免氮肥使用过量并限制空气和水中氮的排放量,农民可以采用精密技术来计算农作物旺盛生长所需的最佳施肥时间和需要的肥料数量。萨顿说:“有很多方法可以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氮损失、保留原本可能会浪费掉的氮肥。第一步是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我们可以精准控制施肥时间,或者找到每种农作物最适合的氮肥品种也可以达到减少氮肥使用量的目的。”精准施肥可以通过“叶片颜色图”或电子颜色感应技术来实现,如果叶子呈深绿色则意味着不需要肥料。或者,有些改良过的氮肥产品不易出现肥料流失,选用这些改良过的氮肥也是一种精准施肥的方式。 二是完全不使用化学肥料。有些农民或公司倾向于完全不使用氮肥。想要在不使用氮肥的情况下仍然让作物长得好,就需要寻找天然的氮来源以代替化学肥料。萨顿建议把大豆、小扁豆、豌豆等豆类植物和其他农作物相间种植,这是一种基于自然的方法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用的氮。这种方法提高了土壤中的氮含量,这样就无需再施用氮肥了。但这种方法也有局限性,尤其是在缺磷的土壤中可能不适用。因此很多研究人员都在探索如何提高自然固氮率。UNEP的麦海士·普拉丹(Mahesh Pradhan)评论说:“使用生物固氮技术的一个优点在于,生物固氮技术可以‘缓慢地释放’氮,通过自然的方式为农作物供应它们所需的氮。用这种方式,可以大大减少氮的浪费和污染。”然而,如果先种豆类再种其他作物,也会带来一个问题——氮污染会在某个时间点临时达到最高值。 三是更好地利用牲畜粪便。良好的牲畜粪便管理对于减少氮污染至关重要。如果用适当的方法浇灌牲畜粪便,粪便对土壤和植物是有益的,但如果出现粪便流失,也会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每3,786升肥料中有23千克氮、12千克钾、9千克磷和2千克硫。如果更加妥善细致地管理牲畜粪便,农民就可以保留其中有价值的营养成分,同时减少氮污染。例如,将尿液和粪便分开存放,或者用覆盖物将存放粪便的地方封闭起来,当然也可以将尿液、粪便混合在一起封闭起来。萨顿说:“如果你能闻到粪堆的味道,那说明一部分有价值的成分已经流失到大气中去了。”这种方式在减少空气污染的同时,使农民可以更多地利用粪便中有益的成分,从而减少了他们对昂贵的氮肥的需求。  来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编译: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 张晓静                             作者: 2020/01/02 16:12
  • 巴彦淖尔市职业农牧民协会成立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12月28日,巴彦淖尔市职业农牧民协会成立大会在临河召开。协会会长、秘书长及150多名新入会会员参加会议。  巴彦淖尔市职业农牧民协会是由全市各级农广校培育的新型职业农牧民自发成立的社会组织。协会业务范围包括宣传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农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协助我市完善农牧业行业管理,开展农牧业技术经验交流培训活动,组织开展各类型农产品展览展销活动等。目前全市各级农广校已培养农牧民10000多人次,下一步,协会将依托这一人才资源,广泛吸纳会员,建立辐射全市农牧区的网络化服务机构,通过协会组织体系培训、带动、引导,提升我市广大农牧民职业素质,汇聚更多职业农牧民力量,助力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和“天赋河套”品牌建设。(记者 黄景莲) 作者: 2019/12/30 15:34
  • 2019年我市争取上级科技资金3484.7万元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近日,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2019年,我市加大科技项目储备力度,积极向上级争取各类科技资金3484.7万元。  其中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37项,资金1540万元;技术转移交易后补助资金18项,资金116.7万元;自治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项目11项,资金790万元;自治区科技创新引导奖励资金项目32项,资金850万元;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资金26万元;自治区“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资金162万元。(记者 焦世聪) 作者: 2019/12/25 17:01
  • 搅活科技“春水” “创”出发展新空间 ——2019年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企业里,一项项科技成果诞生转化;农田里,一拨拨科技专家“传经送宝”;校园里,一个个科技创新活动激荡“头脑风暴”……近年来,我市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壮大创新主体,激发创新活力,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2019年,我市以创建国家农高区为引擎,以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实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人才平台载体建设“三大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各项科技创新工作扎实开展。  创建农高区   打造新高地  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设计总面积139.74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8.81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6.05平方公里。农高区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驱动、开放融合为发展导向,聚力建设现代农牧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北方农牧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今年以来,我市科学统筹、高位推动国家农高区申报创建工作,完成了农高区规划、方案的编写和专家评审,通过自治区专家现场考察,目前已将申报材料上报科技部。农高区办公楼和展厅进入设计施工阶段,组建成立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邀请科技部领导和专家对我市创建国家农高区进行实地指导……各项创建工作有条不紊推进。  培育好载体   激发原动力  今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培育建设力度,不断激发创新主体内生动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组织举办了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训班,通过政策引导、专家辅导、所得税减免等方式,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支持力度。年内培育企业35家,其中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17家,预计审核通过10家。对被首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0万元科研经费补助;对自治区科技创新挂牌企业给予20万元补助。  加强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年内认定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0家,自治区企业研发中心10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积极推进三瑞农科、太平矿业两个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拟认定博士科研工作站10家。推进双创载体建设,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围绕自身优势建设专业化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农创客,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创客深度融通。今年我市获批国家级“星创天地”2家,自治区级“星创天地”3家;获批自治区第二批科普示范基地2家,申报自治区第三批科普示范基地2家。  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交流,与中国农大合作在我市建立河套灌区农业高效用水与生态环境综合试验站,与江南大学合作在我市建设江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巴彦淖尔分中心。与南京白马农高区、山西太谷农高区、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兽医所等地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  保障政策优   成果转化快  今年以来,我市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进科研攻关与成果转化,让科技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2019年在市本级科技储备项目征集中,我市共征集储备项目165项,其中重大项目18项,成果转化类项目65项,技术攻关类项目82项。争取自治区科技专项资金3484.7万元,制定了《巴彦淖尔市科技创新驱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巴彦淖尔市科技专项资金后补助管理办法》。  大力推进关键技术攻关,立足地区资源禀赋和“六大产业”发展,组织申报了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1项,自治区科技创新奖励引导资金项目8项,自治区重点技术攻关项目50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  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征集技术交易后补助40项共计4.43亿元,获得技术交易后补助资金116.7万元,推荐上报自治区2019年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9项,争取自治区下拨我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1540万元。重点围绕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建设开展技术推广示范,支持节本提质、优质安全、绿色环保、智慧农牧业等先进实用技术转化应用。推荐上报自治区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5项。  科技服务多   惠民成果丰  今年以来,我市继续加大科技惠民力度,一项项科技成果进企业,一拨拨科技人员下农田,以科技为引领,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推进现代农牧业快速发展。今年我市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120多项。重新选聘科技特派员188名,选派三区科技人员82名,争取专项经费164万元。农牧业科技专家为建档立卡的农牧业经营主体提供科技服务1965人次。组织开展全市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业巡回科技培训各两轮共60场次,农牧业生产一线现场培训指导300余次,培训农牧民10000余人次。12396指挥中心(包括旗县区)累计接听咨询电话1753次、专家“出诊”782次。巴彦淖尔市科技信息移动服务平台(APP平台)推送信息5000余条,解决问题1600余个,挽回经济损失约1800万元。  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持续开展乌兰布和沙漠、乌拉特荒漠草原、乌梁素海湿地以及河套灌区盐碱地等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科技创新工程。  围绕人口健康与公共安全,加强新药品和医疗新技术的研发引进,加大生产安全、食品安全、防灾减灾、地方病等公共安全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  围绕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积极开展科技宣传普及工作,通过全市“强党建、促振兴、惠三农”百日行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河套春雨行动”、推进“天赋河套”品牌建设暨乌梁素海面源污染治理“惠三农”百日行动让群众受益。(记者 吕园) 作者: 2019/12/24 15:40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