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宣传
  • 在绿色崛起的新征程中阔步前行——巴彦淖尔全力建设 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综述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平畴沃野有机牧场枸杞晾晒盐碱地变良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绿色是巴彦淖尔的底色和价值,绿色发展是巴彦淖尔在新一轮竞争中实现绿色崛起的制胜法宝。今年召开的市委农村牧区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农牧业和农村牧区优先发展,以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为主攻方向,以深化农村牧区改革为根本动力,加快推进农牧业农牧区现代化,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开启了巴彦淖尔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的新路径,河套地域特色浓郁的绿色农畜产品不断被发现或唤醒,一条条农牧业产业链在希望的田野上延伸。肩负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巴彦淖尔向着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目标阔步前行。  抓好品牌建设 擦亮“绿色河套”金字招牌  巴彦淖尔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年产小麦、葵花、番茄、脱水菜、羊肉等优质农畜产品110多亿斤。近年来,我市围绕“绿色河套”金字招牌,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扶持和发展名牌产品,农畜产品美誉度和知名度不断提高,特色农畜产品借助品牌效应身价倍增。目前,全市有农副产品注册商标1996件,其中驰名商标7件、著名商标65件、知名商标131件;河套面粉、巴美肉羊、河套蜜瓜等优质产品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河套巴美肉羊”“河套番茄”“河套向日葵”“五原黄柿子”“五原灯笼红香瓜”等16个产品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下一步,我市将全力抓好河套地域品牌建设。编制河套农畜产品品牌发展计划,制定完善扶持政策,完成“河套”地理标志商标注册,让“河套”成为巴彦淖尔绿色农畜产品的代名词。建立河套产品全程质量标准体系,鼓励引导企业、合作组织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对符合标准的产品授权使用河套地域品牌,让“河套牌”产品进入高端市场。强化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争取将肉类、果蔬、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全部纳入追溯体系。加大品牌宣传营销推介力度,系统策划河套品牌对外宣传,线上线下加大品牌营销推介力度,提高河套地域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实施质量战略 书写科技兴农新诗篇  近年来,我市不断健全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通过组建专家团、开展科技培训等方式,全方位服务农牧业生产。全市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56个,各类新品种、新技术示范辐射带动面积达589万亩,全市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建成1个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7个旗县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和38个苏木乡镇农残速测室。着力建立农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帮助企业加强内部追溯管理,实现产品的编码销售、从生产端到销售端的全程监管。  下一步,我市将大力实施质量战略,以创新驱动推进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大与各级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推进农牧业新品种和地方特色品种选育,加快农牧业新技术的研究、集成和示范;加大农牧业技术推广力度,依托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大力推广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提升科技转化能力。推进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建设巴彦淖尔智慧农牧业平台,实施“互联网+现代农牧业”、智慧气象等工程,开展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感技术应用,推动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三产融合发展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市进一步统筹整合涉农涉牧资金,重点加大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和培育力度,充分发挥其支农带农作用,大力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园区建设,延长产业链,开发出更多附加值高的新产品。目前,全市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有280家,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  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同时,我市通过政策扶持、机制创新、典型带动等方式,积极推动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并制定下发推进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紧密联结机制实施方案,确定订单契约型、“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型、“企业+基地+农牧户”型等9种农企利益联结方式,促进农企联姻、利益联结,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带动了我市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极大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全市农企利益联结覆盖率已经达到80%以上,20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农牧民人均来自产业化的收入近万元,占总收入的70%以上。  此外,我市加大培育和引进在全国全区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的工作力度,推进乳肉、粮油、绒纺等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产业集中度和产业化水平;完善仓储、保鲜、烘干、清选分级等设施装备条件,促进农畜产品减损增效;壮大农村电商、订单直销等新业态,鼓励企业在大中城市设立农畜产品直销店,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营销平台;推进农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经济生态双赢  在巴彦淖尔,提升耕地质量、推广绿色集约生产模式,是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我市现有盐碱化耕地484万亩,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5%。为啃下这块“硬骨头”,我市委托清华大学编制了484万亩盐碱化耕地改盐增草兴牧示范工程规划,计划投资128.9亿元。工程全部实施后,耕地质量将普遍提高1~2个等级,新增优质牧草930万吨或粮食生产能力50亿斤,年新增效益38亿元以上;同时,有利于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并有效增加地表植物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增强水土保持能力。预计到“十三五”末,全市将完成315万亩盐碱地的治理工作。  我市还大力推广绿色集约安全生产模式:深入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广机械施肥、种肥同播、水肥一体、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在做好传统地膜回收基础上,引导农牧民使用高标准厚地膜,引进试验可降解地膜;规范限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减量使用兽用抗菌药;做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转化利用,通过秸秆粉碎还田、过腹还田、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方式,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减少畜禽粪污污染。(记者 王紫丁/文 高晓龙 邢皓/图) 作者: 2018/04/13 15:40
  • 倾力打造“绿富美” 我市农民“掘金”林业产业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造林绿化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去年以来,我市把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作为总抓手,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完成林业生态建设92万亩,发放草原生态补奖资金3.2亿元,乌兰布和沙区新增沙产业面积1.3万亩。  今年,我市将加强市级层面统筹协调,制定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治理规划,设立综合治理产业基金,统筹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完成林业生态建设90万亩,优化造林结构,加大经济林比重。  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我市积极发展绿色富民林业产业。眼下正是植树造林时节。提到造林绿化的经济效益,很多人认为,回报周期太长了。其实不然,我市农民正在通过林业产业“掘金”。  特色种植销路广 林业产业富乡村  杭后沙海镇被称为“中国枸杞第一乡”,这里的枸杞叫做“红溜溜” ,它是乡亲们发家致富的“金豆豆”。“去年摘的前几茬红溜溜,颗粒大、颜色好,价钱能上十几块钱,利润也不错。只要枸杞质量好,价钱也赖不了。”石润良说。  “沙海镇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种植枸杞,产业发展一路向好,枸杞面积已发展到1.8万亩,干果产量达4500多吨,年交易额近亿元。”沙海镇党委副书记王成伟说,近年来沙海镇枸杞名气越来越响,靠的是质量取胜,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自治区枸杞示范基地和绿色无公害农产品。  枸杞产业的一路走俏,也给沙海镇的劳务输转带来了商机。随着每年夏季枸杞进入成熟期,采摘工成为枸杞农户竞相争抢的“香饽饽”。每年输入枸杞采摘工达几千人,解决了当地采摘“用工荒”难题。  去年,前旗明安镇黄芪基地种植的2000亩有机黄芪顺利打入美国市场,年销售额有望达到1000万元。白彦花镇呼和嘎查查汗组牧民敖特根花算了算,一亩黄芪纯收入可以达到3000元左右,比以前种其他传统作物至少翻了一番。  杭锦后旗头道桥镇民建村村民房前屋后都种着苹果梨树。前些年村民又成功试种了黄元帅、铃铛果等小杂果,果树品种达十多种,面积达3000亩。致富能手王来生把果园变成了采摘园,果子也卖了好价钱。采摘季节过去、价格不乐观时,他把果子摘下来放到保鲜库里,待价格好时出售。“应季时5毛钱一斤的苹果梨,冬天卖1.5元;应季时3块钱一斤的铃铛果,冬天卖8块钱。”王来生说。  肉苁蓉是我市林业产业中的佼佼者。自2002年磴口县境内的乌兰布和沙区人工接种肉苁蓉试验成功后,我市多家肉苁蓉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与试验,逐渐形成了从基地种植、生产加工、技术研发、仓储物流、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到终端会员等资源整合一体化的产业链运营平台,积极构建了产学研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目前,我市有梭梭林125.1万亩,其中,天然林63.9万亩、人工林61.2万亩,人工梭梭林接种肉苁蓉面积约9.32万亩,年产量为200余吨,年产值可达8000余万元。肉苁蓉产品远销上海、北京、广州、无锡、银川、西安等地,销售网络覆盖11个省市自治区40多个地区;部分产品已出口到日本、德国等国家。  林业产业可做的文章实在太多。据市林业局产业科负责人李瑞介绍,目前,我市现存经济林30万亩,主要有鲜果类、木本药材类、饮品类、干果类、木本油料类。经济林产业已成为我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各类果品主要销往包头、呼市、河北、东北等地,还有很多地方和客商建立了长久的合作关系。如杭后沙海镇、前旗先锋镇的枸杞,磴口、后旗的肉苁蓉,杭后头道桥镇、临河干召庙镇的苹果梨等。去年,全市新栽植各类经济林4.6万亩,其中苹果类0.89万亩,枸杞0.62万亩(其中黑枸杞1085亩),梨类0.52万亩,接种肉苁蓉1.3万亩,杏0.43万亩,桃0.3万亩,李子0.17万亩,枣树0.13万亩,油用牡丹0.09万亩,葡萄、黑果花楸、沙棘、桑椹等0.15万亩。  有政策有补贴 林业产业前景广  “加快经济林产业发展,对优化全市林业产业布局,增加农民收入,维护食品安全,建设生态、美丽巴彦淖尔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仅能为农牧民提供果品收益,也能为观光、旅游业提供物质基础,从而提高农牧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李瑞说,我市气候条件适宜,具备生产梨、小杂果、酿酒葡萄、枸杞、肉苁蓉的良好条件;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可以开展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水利发达;栽培技术成熟,环境条件优越,具备高品质有机经济林产品的生产条件。  去年4月,临河和杭后梨花节成功举办,游客们春天赏花,秋天采摘。梨花节使我市的小杂果名声在外,采摘成了热门,梨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已经有人联系预订。沙海镇前进村9组村民刘西志既高兴又烦恼:“果子熟的时候,来采摘的客人很多,回的时候还要给朋友带点,都有点供不上超市了。”  好的产业前景离不开政策支持。“为更好地推进我市经济林产业发展,市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元,各旗县区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经济林产业补贴。”李瑞说。去年,市政府印发了《巴彦淖尔市经济林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关于加快推进全市经济林产业发展的十条意见》,全力推进我市经济林产业发展。到2022年全市经济林面积达到50万亩,其中新增20万亩。主要布局在乌兰布和沙区、河套灌区、山地丘陵区。其中,苹果梨、小杂果、枸杞、枣类重点在河套灌区;酿酒葡萄、肉苁蓉重点在沙区;油用牡丹、文冠果、扁桃重点在山地丘陵区。  市林业局算过一笔账:经济林一次种植,多年受益,以20年效益期计算,鲜果类年平均亩产1500公斤,14万亩总产量为2.1亿公斤,按每公斤3元计算,年产值为6.3亿元;木本药材类(枸杞和肉苁蓉)年平均亩产150公斤,30万亩总产量为0.45亿公斤,按每公斤40元计算,年产值为18亿元。从计算结果看,50万亩经济林进入盛果期后年平均产值为27亿元,即每亩产值为5400元。比对2016年统计年鉴资料记载,测算出每亩经济林收入是小麦收入的5倍,是番茄收入的2.4倍,是杨树收入的30倍。(记者 崔瑨) 作者: 2018/04/13 15:37
  • 储备玉米今日首拍 市场价应声回落40—60元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4月12日,备受关注的临储玉米拍卖启动首拍,与去年相比,今年拍卖时间提前了20天,拍卖数量也比去年高出两倍,高达700万吨。从拍卖底价看,比周边现货价格每吨低50元左右。  拍卖公告正式公布后,大家对于玉米市场的看空反映比较大,国内大部分地区玉米价格应声回落。  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孙立武:  4日,国家发布公告称,4月12日、13日启动国家临储玉米竞价销售,首次投放约700万吨,拍卖底价比去年同级提高40元/吨。因首次投放量较大,而且底价也低于市场前期预期,引起市场恐慌性出货,清明节之后全国玉米市场均价大幅回落40—60元/吨。  从拍卖底价看,吉林二等粮拍卖底价1440元/吨,加上合理溢价80元/吨、出库费及升贴水费80元/吨,出库成本价在1600元/吨左右,比周边现货价格低40—60元/吨。由于拍卖粮与市场粮价差较大,引起市场恐慌出货,基层余粮也纷纷出售,下游厂家到货较多持续压价。  当前临储玉米库存仍高达1.8亿吨,而且存放时间已达到3—4年,政策方面正在加快拍卖节奏。2014年临储玉米库存还有约5500万吨左右,这将是最近拍卖的主力,预计对近期市场供应冲击较大。  短期来看,临储拍卖对普通粮带来较强竞争压力。不过饲料用的优质粮仍然相对偏紧,最近价格下跌幅度也不大。预计4—6月份玉米货源充裕,拍卖粮与市场粮竞争出货,价格将在逐步波动下靠近拍卖低价。7月之后主要由拍卖粮供应,预计价格会触底小幅回升,而且优质粮相对偏紧,涨幅会相对大些,但考虑到玉米下游养殖行业利润欠佳,返回到前期高位难度较大,后期玉米因质量关系高低区间会比较大。  因2017年玉米整体价格较2016年有较为明显增幅,对农户种植积极性起到带动作用,尤其是对东北地区,加之大豆轮种因素影响,预计2018年春耕玉米种植面积较2017年将有4%—6%的增幅,其中主要为东北产区以及西北产区,东北地区以黑龙江增幅较为明显,华北地区种植面积波动幅度不大,预计与去年持平。2018年玉米年种植面积或将增加1500—2000万亩左右,产量预计增加1000—2000万吨。        来源:央广网[责任编辑:王肖军 孔明] 作者: 2018/04/12 16:46
  • 河套地域品牌 “河套黄河鲤鱼” 走上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化发展之路----系列十五 河套鲤鱼俗称鲤拐子、鲤子等。体侧鳞片金黄色,背部稍暗,腹部色淡而较白。臀鳍、尾柄、尾鳍下叶呈橙红色,胸鳍、腹鳍桔黄色。除位于体下部和腹部的鳞片外,其它鳞片的后部有由许多小黑点组成的新月形斑。其体梭形、侧扁而腹部圆。头背间呈缓缓上升的弧形,背部稍隆起。头较小。口端位,呈马蹄形。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前。背鳍、臀鳍各有一硬刺,硬刺后缘呈锯齿状。其适应性强,耐寒、耐碱、耐缺氧,能在低温及溶氧下生存,性活泼而善跳跃。巴彦淖尔,蒙古语意思是“富饶的湖泊”。位于举世闻名的河套平原和乌拉特草原上,被誉为“塞上江南,黄河明珠,北方新城,西部热土”。 在远古时期,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巴彦淖尔市水资源富足,黄河自西向东横贯巴彦淖尔全市,流经磴口县、杭锦后旗、临河区、五原县、乌拉特前旗,境内全长345千米,多年平均过境水流量为315亿立方米,年引黄河水量约50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达18亿立方米。境内湖泊资源丰富,水库密布,这里有大小湖泊300多个,面积约47千公顷,多数分布于河套灌区,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湖泊就有10个,位于后套平原东端的乌梁素海面积3万公顷,是地球同一纬度最大湿地,系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明末清初,河套水草繁茂,有的是大片的草滩,其中兔子、沙鸡、野鸡等野生动物很多。黄河鲤鱼进入河岔和渠道的水湾中,得之甚易。那时候,生态环境非常美:天上,大雁高飞;地上,野花盛开;水中藏着鱼儿。有河套串话:“棒打兔子瓢舀鱼,灶火圪崂捉沙鸡”。巴彦淖尔市的渔业属于淡水渔业,也称内陆渔业,全市水面资源丰富,光热条件较好,为发展渔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河套灌区水体水温大于15℃的时间有5个月,透明度在30~80厘米之间,PH值变化幅度在7.4~10.4之间,总碱度低于20.0毫克当量/升的水体全市占到90%以上。河套灌区水体这种特有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非常适宜河套鲤鱼生长。河套鲤鱼是灌区渔业的名贵品种。河套鲤鱼主要品种有黄河鲤、福瑞鲤等,其中尤以黄河鲤最为著名。巴彦淖尔黄河河段常年有打鱼人家,飘荡于滚滚波涛之上。从黄河水捞出的鲤鱼外观与众不同,鳞片金黄,世称“美鲤“,肉质鲜嫩,食之纯香。如果用黄河水清炖,则更是“原汁原味”。河套人有吃开河鱼的习俗,每年春汛季节,黄河渔村车水马龙,一饱口福的人络绎不绝。此外河套鲤鱼其他品种也已成为巴彦淖尔地区各类水体中的主要养殖对象。由于历史上土著蒙古族和大多数汉族人有不吃鱼的习性,只有少数沿黄河、湖泊居住的人们进行渔猎,自捕自食等个体活动,不能形成规模。建国前巴彦淖尔市没有渔业养殖生产的记载。50年代初期,从河北省著名水乡白洋淀来了一批渔民到乌梁素海、牧羊海捕鱼为生,春来冬去逐年增多,其中一部分定居下来,成立了捕鱼组。1956年,发展成乌梁素海渔场、牧羊海渔场。50年代到60年代,巴彦淖尔市各水体鱼类维持着原始的生态平衡,每一条沟渠,每一个海子都是鱼的“王国”,鱼产量逐年上升。到1960年,全市产鱼达6000吨,乌梁素海出产的黄河鲤鱼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名。1958年,盟行署针对河套地区海子多,水体大这一特点,做出发展养鱼的决定。为了解决鱼苗、鱼种,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组成三个鲤鱼捕捞队,在6、7月份从河套各条渠中捕出7000万尾鲤鱼种投放到较大的海子里。二是在9月份配合自治区水产局从江苏省镇江市运进一节火车皮约2000万尾鲢、鳙鱼鱼苗,分别投入到五原县、杭锦后旗、临河区各较大海子中,从此南方鱼在巴彦淖尔市安家落户。1959年,五原县进行黄河鲤鱼人工繁殖,得鱼苗110万尾。之后,磴口县、临河区等地相继开展鲤鱼人工繁殖。1982年在自治区水产局指导下,盟水产研究所成功地进行了南鱼人工繁殖。从此,巴盟的南鱼苗种开始走上了自繁、自育、自养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巴盟渔业生产迅速发展,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四五”计划的0.1%上升到90年代的0.5%。1995~今,巴彦淖尔政府职能部门加快转变渔业增长方式,努力推进渔业科技创新,继续深化渔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以发展生态、绿色、健康渔业为目标,提升水产品质量和品牌。巴彦淖尔市纳林湖农林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和杭锦后旗金沙湾渔业有限公司获得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称号,2017年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被农业部认定为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现全市共有16家生产单位的河套鲤鱼获得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新的世纪,河套鲤鱼养殖将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在改革中寻求发展,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保护水资源环境,保持水生生物多样性,为河套鲤鱼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通过营养和饲料的研究,大大加速河套鲤鱼的生长,缩短养殖周期,提高产品品质,培育出大批优质的绿色、有机食品。打造休闲渔业,以乌梁素海、纳林湖等“国家水利风景区”为重点,深度挖掘河套鲤鱼文化,配套完善设施设备,将河套鲤鱼养殖发展为集旅游、观赏、游钓、娱乐、美食、度假为一体的新兴产业。                      来源: 巴彦淖尔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作者: 2018/04/12 16:27
  • 大数据和种地有啥关系?普通农民能用大数据做点啥   (记者李伟民)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对于熟悉互联网的人来说,“大数据”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了。可对于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讲,大数据能帮上什么忙?新闻里总说,大数据能让种地变轻松,成本变更少,这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大数据是一个数据分析工具,是利用新技术、新算法处理海量数据,并从中分析出有价值的信息。目前,大数据已经在农业、物流、电商、服务业等领域广泛应用。  预测未来情况,帮助农民做出抉择  大数据在农业中应用最普遍的领域之一就是精准农业。在精准农业中,控制中心实时收集并处理数据,来帮助农民在播种、施肥和收割作物等方面做出最明智的决策。遍布田间的传感器用于测量土壤和周围空气的温度与湿度。  此外,卫星图像和无人机会被用来拍摄田地的照片。随着时间的推移,图像会显示作物成熟度,加上对未来48小时的精准天气预测模型,就可以建立模型并进行模拟,从而预测未来的情况,并帮助农民做出决策。  几年前,我国部分行业巨头纷纷开始试水农业大数据,联想佳沃集团打造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现代农业服务生态圈,在2015年成功实现扭亏为盈;新希望实施战略转型,打造开放式养殖云服务平台;江淮动力收购上农信更名智慧农业后,股价表现不俗......各种宏观的农业大数据平台也层出不穷。  农业机械化+大数据,从种到收全掌握  大数据服务还很适合我国农业机械化推行较好的地区,例如新疆、东北、山东等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农业大数据服务已取得一定进展。在新疆兵团卫星导航技术、小型植保无人机、变量施肥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都已逐渐投入使用,通过大数据育种、进行土壤营养分析、养殖环境分析、农产品市场分析、农业风险预测、可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使农产品种植更轻松,销售更便捷,个性更鲜明。  作为农业大国,发展大数据不仅能够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最后的红利也会惠及普通的农民群众,而为农业提供大数据,本身也是一个商机。去年记者在山东采访时,曾有不少棉花贸易企业希望拥有大数据平台,掌握行情,减少损失。  但是,我国的大数据技术与国外的先进技术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不仅需要更大力的投入,更需要有热爱农业的人们把目光聚焦到农业生产当中,用技术助力广大农民丰收增收,这同样是一种耕耘。  总之,无论你有没有准备好,愿不愿意投入大数据的浪潮,咱们国家农业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了!    来源:央广网[责任编辑:孔明 王肖军] 作者: 2018/04/11 16:09
  • 新季马铃薯陆续上市 价格创五年来新低   (记者刘璐 遵义台陈姗姗)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4、5月份,新季马铃薯就将陆续上市。记者了解到,目前马铃薯的市场价格持续下降,已创近五年新低,不少种植户的亏损已经很严重。  每逢新货上市,库存货品价格下跌是必然。目前,北方马铃薯的库存余量仍然很大,种植户销售的意愿强烈。今年马铃薯的市场行情如何?种植户又应该怎样顺势出货?  记者在贵州省遵义老城协台坝农贸市场了解到,新马铃薯刚刚上市,由于其个头大、表面光滑,在市场备受青睐。商贩陈模会告诉记者,新马铃薯来自云南,但由于有大批量的这种货主都拉货到市场批发,市场马铃薯日吞货量基本饱和,导致价格持续下降。  陈模会:以前是2.5元/斤,现在卖2元/斤。新马铃薯进来了,价格就要下跌,天气热了老马铃薯就要发芽。  随后,记者到宜家购物超市了解到,新马铃薯大量上市导致库存马铃薯销量大减、价格下跌,甚至出现滞销情况。宜家超市蔬菜区销售员夏晶晶:  夏晶晶:现在搞活动,马铃薯是0.89元/斤,这个价格和之前相比跌了不少。马铃薯价格从过完年就一直往下跌,因为新马铃薯大量上市了,价格短时间内不会上涨。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新马铃薯来自云南,库存马铃薯主要来自河北、河南和内蒙古。卓创资讯市场分析师张洪瑞表示,库存货源进入尾期和新薯逐步上市导致近期马铃薯价格逐步走低。  张洪瑞:近期全国马铃薯市场价格不断下滑,当前已跌至近五年价格“冰点”。其中山东冷库马铃薯3两以上“荷兰十五”均价为0.32元/斤,较去年同期价差为0.68元/斤,跌幅为68.00%;华北窖内马铃薯3两以上“荷兰十五”均价为0.28元/斤,较去年同期价差为0.50元/斤,跌幅为64.10%。  在马铃薯新旧交替时期,库存货源价格必将以跌为主,但为什么今年老马铃薯的跌幅如此之大?卓创资讯市场分析师张洪瑞分析:今年库存马铃薯优质货源较少,进入四月份,河北、河南和内蒙古等地的马铃薯均已经进入尾期,卖家以清库存为主。  张洪瑞:今年全国马铃薯的整体库存量偏大,并且质量较往年偏低,库内好货存量较低,货源供应以中低端货源为主,市场行情整体低迷,让价出货现象明显,部分储户选择低价清库。  此价格远远不是库存马铃薯的最低点。据预测,4月底5月初时,山东、河南和河北三个地区的新马铃薯将会大量上市,受短期内马铃薯大量上市影响,市面上新老马铃薯的价格将会明显下跌。一亩田市场分析师杜鹃:  杜鹃:例如,在2017年5月,在良好天气的影响下,山东、河南和河北马铃薯产区没有拉开上市时间,因在短时间内集中上市,且产量较高,马铃薯价格从1元/斤开始直线下滑,部分地区价格跌破成本线。  在马铃薯市场价格不乐观的背景下,卓创资讯市场分析师张洪瑞建议:  张洪瑞:根据春耕的数据显示,今年新马铃薯的播种面积减少了很多,特别是在一些小产区。例如,今年山东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约为116.78万亩,较去年减少16.22万亩,降幅12.19%。5月初至5月中旬,新马铃薯的上市供应量会相对较少,部分大棚种植户可选择此阶段出售货源,价格或较为理想;针对地膜种植户,近年储存风险持续较高,且今年地膜货入市价格或相对理想,建议种植户合理价位下,随行销售货源,切莫过度捂货惜售。          来源:央广网[责任编辑:王肖军 孔明] 作者: 2018/04/11 16:05
  • 河套地域品牌 “河套西瓜” 走上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化发展之路----系列十四 人们在巴彦淖尔地区生衍繁息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巴彦淖尔河套文化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刀耕火种,历尽沧桑,孕育了巴彦淖尔河套地区精深的农耕文化。西瓜是葫芦科南瓜族西瓜属的一年生蔓生藤本,茎、枝粗壮,具明显的棱。国内外均有分布,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是河套地区广泛种植的一种水果。现在西瓜已成为河套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由于我市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条件,充足的光照有利于各种营养成分的积累,优良的土壤和洁净的黄河水、无污染的空气使得巴彦淖尔河套西瓜的营养品质越来越优渥,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河套西瓜”。在1941年到1945年抗战期间,由于日军战线长,兵力不足,只能与傅部形成对峙局面,河套战局形势稍缓。一天,傅作义将军一时闲暇,领着几个随从到乡下看看。一行几人信马由缰走着,边走边看,不觉快到中午时分,天气炎热,走的众人口焦舌燥。正在这时,路边的瓜茅庵引起了将军的注意。众人心中欢喜,策马直奔瓜地。傅作义将军向种瓜的老农说明了来意,老瓜农说道:河套这个地方,到了瓜地,不要钱,管饱吃,这是老习惯了,拿走才用给钱了。老农去瓜地摘了几颗瓜,切开西瓜,只见这瓜,瓜瓤鲜红,鲜红里看得见沙瓤,瓜子漆黑,熟得饱满。傅作义将军不由赞叹道:“好瓜。”傅作义将军拿起一牙西瓜,咬了一口,更是连连称赞。这瓜吃到嘴里犹如流霞入口,蜜水润喉,沙甜爽美,妙不可言呀。傅作义将军停了下来,问道:“老人家,你的瓜为什么这么好吃?”老人家向将军详细的介绍了当地米仓县种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傅作义是一个有心人,事后,他考虑到士兵的需要和省府的需求。回去后安排军队的屯垦队在原米仓县梅林庙附近划拨了一百多亩土地专门为军队种植西瓜,并聘请种瓜老瓜农做技术指导。由于河套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管理得当,农牧皆宜,部队和老百姓的农副业生产不断获得大丰收。巴彦淖尔有了种植西瓜的传统,河套西瓜也慢慢出了名,成了当地的名优农产品。河套西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的种植历史悠久,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说“中国初无西瓜,洪忠宣使金,贬递阴山,得食之,其大如斗,绝甘冷,可治暑疾”。由此可知,河套地区那时就开始种植西瓜。抗日战争时期,美国人带来一种名叫“地克森皇后”的西瓜,和当地的自留种混合种植,人们笼统的称之为“混蔓瓜”,农民开始在农村的屋前屋后、地边地堰零星种植这种“混蔓瓜”。据当地的老农技推广员吴志祥回忆,自他记事起,本地老户广大喜就种植西瓜,当时就在自家的周边种植当地的土品种三、四亩,主要以物换物的方式出售。1952年土改时期,史来增在喇嘛渠(和平渠)附近种植四、五亩西瓜,一直延续到1954年互助组时期,都以个人小面积种植当地自留种为主,栽培方式为整枝压蔓,期间张成功因种植技术突出,曾获农业部的奖。1953年河套地区在农业合作化道路上出现了八面大旗,其中就有原米仓县和平乡张成功的“和平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合作社成立后,种植规模扩大,每个社种植8~10亩,但产量很低,所以就按人头分给社员。70年代初,随着游走商人的增多,引入了泰国瓜、三白瓜,其瓜个大,产量高、品质好、耐贮运,很受当地农民的欢迎。由于受运输条件的限制,河套西瓜生产基本上以自食为主。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才把西瓜作为商品作物安排种植,真正成为了消暑佳品。也从80年代开始,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及西瓜杂交品种的引进,河套西瓜生产得到迅猛发展,西瓜品种由原来的泰国瓜、三白瓜、红优发展到今天的早冠龙、沙漠风暴等。种植模式也由单种发展到间种,由陆地直播发展到覆膜穴播,又由陆地覆膜发展到大中小拱棚种植。再加上当地光能丰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少而集中的气候特点,主要耕作土壤是沙壤土,耕作性好,含钾量高,特别适合西瓜的生长。现在还流传着一句农谚“走水葫芦湿水麻,留下一水浇西瓜”,部分地区现今还在延续这种种植方法,在西瓜的整个生育期里不浇一滴水,只是在秋天灌一次水。而生产出的西瓜果肉红色,肉质沙脆、汁多,纤维少,籽少;口感细腻、爽口、脆甜,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当地人称“暑天一颗瓜,药剂不用抓”,这些谚语的流传充分说明了人们对西瓜这一水果的喜爱。河套平原是全国十大商品粮基地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自流灌溉区,自古就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美誉。这里地势平坦,沃野千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被誉为“塞外粮川”。河套平原盛产的优质西瓜,不仅水分多,其他营养物质也很丰富,如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钙、铁、钾的含量也高。经专家鉴定,品味居全国之首,因此“河套西瓜”在同类产品中具有一定优势。近年来河套西瓜因为口感细腻、爽口、脆甜、耐储运等得到外地客商的认可,加上当地政府对地域特色经济的重视,科技人员的技术推广,我市经济作物的种植得到了快速发展,西瓜的种植形式不断优化,农民也从西瓜种植中得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从一村一品逐渐发展为一镇一品,形成了可观的规模,种植面积现已达4900.00公顷,年产西瓜14803.00吨;销售方式从以前的零散销售发展为集中销售,到现在的规模销售;产品供应从4月份至11月份货源不断,畅销区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2015年我市成立了千企联营商贸组织,宗旨是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协调和管理河套西瓜生产、营销、科研等活动,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信息交流,推进广泛协作,提高河套西瓜的整体效益。巴彦淖尔河套西瓜的栽植已形成了几个大的基地,以乌拉特前旗先锋乡、大佘太和杭锦后旗三道桥镇、临河区的干召庙镇、磴口县的沙海镇等种植面积最大。遵循“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原则,以“服务三农、共同发展”为宗旨,构筑联盟,合作共赢;突出西瓜绿色、有机生态效应和河套品牌效应,调优种植、壮大基地、科技领先、规范管理、强化标准、搞活流通、推进增值、做强品牌、合作发展、带动致富、将河套西瓜全力打造成一流的绿色、有机高端品牌。目前,我市有4家企业的西瓜申请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证,分别是内蒙古民隆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市浩彤现代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杭锦后旗塞上春光绿色食品专业合作社、五原县隆兴昌镇绿色有机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河套西瓜”着力打造“双色品牌”,即绿色和特色,成为我市极具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巴彦淖尔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建设了美丽富饶的巴彦淖尔,共同创造了河套文明。随着农民种植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加上便利的交通,河套西瓜已成为广大种植户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和我市的特色农产品。为了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河套西瓜品牌,在政府的重视下,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成立了河套西瓜合作社,统一运作这一品牌。为扩大我市河套西瓜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我们将力争“河套西瓜”品牌推向全国。               来源: 巴彦淖尔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作者: 2018/04/11 15:32
  • 后旗科技工作全市排名第一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日前,市科技局发文通报了2017年度全市科技系统实绩考核结果,后旗科技局摘得全市第一。  近年来,后旗科技局以“服务全旗经济发展”为目标,努力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企业提质增效,农牧民增收致富。截至目前,该旗拥有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5个,院士和博士专家工作站2个,高新技术企业3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自治区众创空间和技术研究院2个,各类创新平台载体共14个,引进技术专家100多人。在科技部门的帮助下,后旗为企业争取到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资金支持1300万元,填补了后旗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的空白。全旗企业与各大科研院所开展的产学研合作共有17项,专利申请65项。后旗成功引入以区域公共品牌为核心的“大数据+智慧农牧业”发展模式,推广了乌拉特后山羊的品牌,解决了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农牧民来自羊的收入实现了翻番。 作者: 2018/04/11 15:29
  • 解读|乡村旅游如何打造精品、打造品牌   央广网北京4月7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近日,农业农村部启动了2018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春季)推介活动。农业农村部要求,立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加强品牌培育和宣传推介。  对此,北京正奇辰苑规划设计院院长侯满平认为,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势头火爆,但是称得上精品的却不多。打造精品能够提升旅游的收益,在这个过程中,规划、技术、人才,都不可或缺。  侯满平:乡村旅游实际上是以乡村风光和田园风光为主的一种旅游方式。做成精品,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出来,需要一个长期的竞争,经营过程也是一种摸索。  浙江长兴县荷花休闲旅游做的比较好。好在哪里?它做荷花产业,做到8万块钱一亩。它能够把荷花做成盆景,一个盆景能卖到好几千甚至上万。  具体怎么来做精品,通过什么方式,没有特定的东西,它要靠结合当地的环境景观、理念,还有经营人或者投资方管理各方面。  一定要有自己的技术含量,才能做出精品。要经过专业人员,以刚才的例子来说,做荷花也有专业人员,必须有专家告诉他怎么做,把普通荷花培育成特定品种,这是要技术的。  总体来说,有特色,做成一个长期的,跟社会、跟周边人群形成比较好的互动,让别人认可,促成有别于他人的东西,那么就形成精品。  侯满平认为,打造精品、树立品牌,除了企业自身要提升经营能力以外,更需要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与帮扶。  侯满平:品牌不光是卖资源,还卖文化。品牌是综合效应,溢出效应。  品牌经营是个综合的策略,它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一个长期经营的过程。要有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特点。  江西婺源乡村旅游,已经是一个品牌。它为什么能形成品牌?它有独特的东西,文化遗产保护的比较好,有好的山水环境,有古村,又打了油菜花的品牌。  品牌不是一成不变的,品牌也得往前走。好多老产品,百年品牌,它是人们需求,社会需求,甚至国家需求。得到大家需求,得到社会认可就形成品牌。  当然没有政策利好,想做这个事情也很难。国家这几年一直在不停地在推进这个事情,包括一号文件,相关部委都在联合或者单独发文,这就是国家助力,当然还有企业自己进行实际经营管理投资。品牌跟国家和地方支持也是有关的。      来源:央广网[责任编辑:孔明 王肖军] 作者: 2018/04/10 15:19
  • 中旗农牧民科技培训助力春耕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近日,中旗科技局、农牧业局、科协联合举办了全旗农牧民春季科技培训会。  为了使培训收到实效,培训单位邀请了河套学院教授和旗电商产业园讲师,深入德岭山镇、牧羊海牧场、乌加河镇、呼勒斯太苏木等地开展科技培训指导。培训主要从新时代河套农业发展及其技术创新需求、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如何预防病虫害等内容,以及农牧民朋友们如何利用互联网和“互联网+”,实现自己农畜产品销售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进行了讲授。据了解,本次培训农牧民人数达350多人,发放实用技术读本、农牧民生产生活实用手册、星火科技12396彩图及农牧业技术资料680多份(册)。 作者: 2018/04/10 15:13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