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家用AI翻译动物对话,发现人类语言并不独特 郭瑞东 科普中国 人类一直期盼能与动物进行交流,如今 AI 正在帮助我们完成这一愿望。从鲸类的复杂社交语言到家畜的情绪表达,在破译动物语言上,以大模型为代表的 AI 正凸显其作用。随着对动物的研究更加深入,我们也发现人类语言并非那样独特。更具实际意义的是,这类研究并没有过高的门槛——或许在未来,与宠物直接对话,用的就是你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电影《飞屋环游记》中,一只名叫逗逗(Dug)的狗戴着一个神奇项圈,它能将狗狗的叫声翻译成流利的人类语言。在现实世界中,非常训练有素的狗可以被教会按按钮,以回应人类语言来执行简单的命令,如“出去”、“散步”和“玩儿”。与动物进行交流,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1973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劳伦兹(Konrad Lorenz)曾就该问题撰写《所罗门王的指环》一书,后成为领域内经典科普书,很值得一读。近年来,已有不少用生成式 AI 破解动物语言的尝试。本文将先讲述是哪些技术因素促成了这些进展,之后介绍几项相关研究成果,并以对未来的展望结尾。对动物语言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引导野生动物的行为,还能对畜牧业生产有所助力。对于爱宠人士,动物“语言”的研究或许能够让我们更深入了解爱宠的诉求,从而得以“换位思考”,更体贴地关爱宠物。而从满足好奇心的角度,这项研究有可能从进化和生理机制方面,为人类语言的产生提供新的视角。从更科幻一些的角度,破解动物语言过程中所积累的技术,也将可能用在识别外星生物的语言上。更多的数据让 AI 破解动物语言成为可能2024 年出版的一本关于动物语言的优秀科普读物《听不见的大自然——博物学家的自然聆听笔记》,详述了近期科学家如何使用数字技术去理解自然,还谈到了过去人类在理解动物语言中走过的弯路。20 世纪中期,人们曾多次尝试教非人灵长动物使用人类语言,当时的愿望是通过教它们“说人话”来评估它们的智力。这一努力失败后,人们发现这种做法有些过于人类中心主义了。正如 1974 年美国哲学家 Thomas Nagel 在一篇著名的论文中问道:“成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感觉?”他得出的结论是,试图根据人类心智和身体的框架去理解动物注定会失败。为了去掉人类的视角,他表示,研究人员必须把自己放在动物的“umwelt”(环境),但人类永远无法以蝙蝠的身体体验世界。前文的“umwelt”是生物学家创立的一个术语,用以描述生物体的生活经历或世界观。如果我们关注某种生物的 umwelt,比如蜜蜂的,我们当然不会期望蜜蜂说人类语言,但我们会对蜜蜂的迷人“语言”非常感兴趣——这是一种基于翅膀振动发声和三维空间位置的语言,蜜蜂能用身体传达非常细微的差异,比如阳光的变化。因此在理解动物语言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考虑动物如何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身体,在自己的世界观中进行复杂交流的能力。而在没有任何先验知识中学习到规律,正是大语言模型擅长的。大模型通过处理大量现有的语言内容来学习哪些单词应该组合在一起,以及以什么顺序组合。例如,“他喜欢加牛奶和两块糖的咖啡”,大模型学会了“咖啡”、“牛奶”和“糖”这些词经常一起使用。换句话说,大模型并不是通过被教授语法规则来学习一种新语言;也不是通过首先掌握英语,然后通过处理大量翻译内容来学习西班牙语。考虑到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存在潜在的相似性,比如几乎所有人类语言和动物的发声都是由音节长度和音高的停顿和变化构成的,这就为基于大模型破解动物语言奠定了哲学上的可行性。用《听不见的大自然》一书作者在 FT Tech Tonic 播客中说的,“你和我无法像蝙蝠一样回声定位,像大象一样吹喇叭,像蜜蜂一样嗡嗡作响。但我们的计算机可以。”计算机能处理人耳听不到的声音。人类能听到的声音范围是 20-20,000 赫兹,而海豚能探测的频率高达 160,000 赫兹;并且人工智能在识别细微差别方面更为擅长。下面的视频是抹香鲸之间的对话。我们的大脑无法区分是哪头鲸鱼在说话,但是(理论上)可以通过训练模型来识别不同抹香鲸的声音。,时长02:26视频来源:The Sound of Sperm Whales | WHALEZONE.TV考虑到群居动物交流的时候,往往发声的动物不止一个,因此按来源分离重叠的声音,是利用 AI 解读动物语言的第一步。之后要做的是收集大量的数据。这是目前的主要问题之一。因为即使经过几十年的手工录音和拍摄,科学家也只捕捉到了所需数据的一小部分。近年来,随着设备小型化、通信技术的进步,研究者可以让动物带上摄像头、录音设备或通过无人机持续记录数据,从而得以获得足够多的数据。AI 模型的训练过程,还是熟悉的配方:例如向机器输入所拥有数据的 80%,训练后的模型可以预测剩余 20%,即动物接下来将发出什么音节。这就像语言模型基于训练数据,预测句子中的下一个单词一样。复杂的鲸类语言在介绍基于 AI 解析动物语言的具体案例之前,读者可以想想科学界为什么对鲸鱼感兴趣。从历史文化角度来说,鲸歌在民间传说中反复出现,人们一直怀疑鲸鱼有着自己的语言。而从生理特性上,抹香鲸拥有所有动物中最大的大脑,且以家庭为单位生存。根据“社会复杂性”假说,有着复杂社交生活的动物需要演化出复杂的语言系统来应对社交需求。事实上,人们观察到抹香鲸可通过类似摩尔斯电码的“点击”声进行交流。例如多米尼加海岸附近的一群抹香鲸使用 1+1+3 的声音来自我识别。前面两个是均匀间隔的“点击”,之后是三个快速连续的“点击”。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鲸类的交流不是随机的、偶发的、简单的,而是遵循复杂逻辑构建,这就为首先研究鲸鱼语言提供了必要性论证。鲸类翻译倡议(Project CETI)是一项 TED 资助的研究项目,该研究专注于抹香鲸间的交流,计划用人工智能将鲸鱼发出的每个声音与特定的背景联系起来。CETI 项目的示意图丨图源:Project CETI / Alex Boersma考虑到鲸鱼的叫声可以在很远的距离内被听到——最远可达 6000 公里,了解哪头鲸说了什么以及什么情况下说的,对于人们理解“鲸语”潜在的含义至关重要。研究者还要考虑鲸类的声纳定位。所有有齿鲸类都有一个类似声纳发射的器官,它能用声音创建一个超出其眼睛所能看到的世界的 3D 视图,可类比智能驾驶中的激光测距雷达。因此当鲸鱼向特定方向发声时,研究者需要研究与特定声音关联的局部环境信息。2024 年 5 月 7 日,来自麻省理工学院(MIT)及 CETI 的研究者在 Nature Communication 上合作发表的论文可视为该项目的初步成果。该研究使用机器学习对抹香鲸录音做分析并可视化,证实了抹香鲸发出的声音是前后有关联性的,且像人类的发音那样,由不同特征组合形成。研究人员收集了来自东加勒比氏族抹香鲸的 8719 个尾声数据,构建了抹香鲸的“拼音字母表”。类似人类语言,抹香鲸发出的声音组合也不是均匀出现的,某些组合比其他组合更频繁;不同类型的尾声依次组合在一起,产生了一个更大的不同发声家族,这让人想起人类语音产生的二级组合结构(可类比拼音中的声母和韵母)。研究还发现,抹香鲸可以发出不同的尾声模式,而其他鲸鱼则能识别出不同鲸鱼发声的细微变化,表明它们有音色判别的能力。研究发现的抹香鲸字母表示意图。丨图源:参考文献[1]CETI 是一个预期持续五年的项目,如能完全成功,其结果也不会是将鲸鱼所说翻译成人类语言。AI 可能学会说“鲸语”,但不是对人类说的,人类只能依据 AI 的结果综合分析出鲸类在表达什么。目前已有基于声音检测的程序,识别出生病或受伤的逆戟鲸。如果让 AI 学会鲸类在搁浅之前发出的声音,则可提前预警,为此准备预防措施。船舶撞击对许多种类的鲸鱼构成严重威胁,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听到”一头鲸鱼或其群体在碰撞后呼叫声,得到的位置记录相关数据,必然会对未来的鲸鱼保护措施提供帮助。(尽管这些数据会让热爱动物的我心碎。)类似的项目还有地球物种项目(ESP),该项目试图使用AI工具来解码、标记甚至回应包括白鲸、夜莺、乌鸦和座头鲸等各种动物的叫声。该研究的成果之一是“动物声音基线”BEANS(the BEnchmark of ANimal Sounds),这是一个包括 12 个物种声音的数据集,涵盖鸟类、陆地和海洋哺乳动物、无尾两栖动物和昆虫,可用于检测相关分类算法的性能。BEANS的概述。丨图源:参考文献[2]地球物种项目还在尝试合成动物声音。如同人类的声音可以被深度伪造一样,鸟鸣声也可以。让 AI 读懂动物的情绪不论是猪、牛或者鸡,这些畜牧业中最重要的动物,正在由于工业化的圈养,而受到越来越不人道的待遇。工业化养殖不止伤害了饲养的动物,更不利于我们自身的生活环境。随着对动物权益的关注,人们想要了解诸如猪、牛等动物的情绪。这么做不止是为了符合(某些国家的)监管,更有可能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华为、网易等大厂都推出智能养猪项目,获得了很多关注。要想养好猪,首先要了解猪。近年已有多项研究,基于 AI 通过猪、牛、鸡等动物的脸部图片、视频和叫声,识别其情绪。研究人员通过多个摄像机持续记录动物行为,然后由兽医等专业人士根据场景进行人工标注:例如猪在吃东西时是开心的,在被人拖走时是紧张的。研究人员将其作为训练AI模型的标签,然后训练卷积(对图像)或循环(对声音)神经网络模型,给动物行为进行分类;最后用专家标注的标签当作金标准,用以评估模型的准确率。这也是这类研究的一贯套路。用于猪情绪识别的视频数据收集装置丨图源:参考文献[5]分别处在开心、中性、恐惧和愤怒状态下猪的图片示例。图源:参考文献[5]一项基于猪的 45 秒短视频进行情绪分类的研究,准确度达到 89.4%。另一项专注于猪和牛的研究(使用来自 6 个农场的 3780 张图片),通过识别动物耳朵动作和眼白区域的变化,研究人员构建了这两种动物情绪的实时分类模型。该模型将猪的情绪分为 6 种,牛的分为 3 种,准确率达到了 85%。根据耳朵对猪和牛进行情绪分类的示例丨图源:参考文献[7]同样,家畜声音也被收集训练以理解它们的情绪。一项基于 411 头猪,一生中的 7414 叫声及对应背景数据,研究人员开发出分类模型,区分正向和负向情绪,准确率可达到 91.4%。而一项预印本研究使用了 80 只鸡的样本,细致地记录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鸣叫。为了确保系统解读的准确性,研究者与一个由八位动物心理学家和兽医组成的团队合作,建立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该系统可识别多种情绪,包括饥饿、恐惧、愤怒、满足、兴奋和痛苦。人工智能应用于动物研究不只是改善动物福利,更实际的是帮助检测动物疾病。剑桥大学研究者开发的 AI 系统能够检测羊的疼痛水平,这有助于对常见但严重的动物病症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这项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类型的动物。相关技术完善后,可以在动物饮用的水槽放置摄像头,系统就能够识别出疼痛的动物,从而及时治疗,减少损失。更贴近生活的研究,来自对宠物情绪的识别,例如文献[10]展示了对宠物狗情绪的分类模型。研究人员根据狗的面部图像建模,可识别不同品种宠物狗的情绪。当前市面上也有不少以“翻译宠物语言”为卖点的 APP 产品,然而根据当前研究水平,AI 只能够对情绪进行粗略地划分,并不支持想象中的与动物进行多轮复杂对话,这些 APP 也都是娱乐式的。事实上,由于动物和人的生活环境截然不同,与动物无障碍的交流,或许永远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不同表情的宠物狗示例丨图源:参考文献[10]除了影像和声音,理解动物还可以基于脑电数据。2022 年的一项研究便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RP),使用非侵入的方式,发现狗能够对人的声音迅速进行反应,能将人类富有情绪的发声与其面部表情相匹配。这项研究虽然与解读动物语言无关,但有了动物的脑电数据,将更准确、更直接地帮人类了解动物的所思所想。培养下一代公民科学家从巴甫洛夫的狗到珍妮·古道尔的黑猩猩,人们对动物语言和行为的研究,不断改变着我们认识自身的方式。我们在动物中找到人性共有的部分,再反观自身,找到人性中独特的与崇高的部分。从动物语言研究获得的新知越多,越让我们意识到和我们共享地球的生灵的复杂性。例如前述的关于抹香鲸的研究,抹香鲸能够通过节奏、语速、装饰音的组合产生复杂的语言,是除人类语言外第一个具有组合排列特征的语言系统。自从哥白尼原理将人类从宇宙的中心驱逐以来,我们又一次发现自身并没有那么特殊,这能教会我们要在未知面前保持谦卑。然而人类可能永远无法破译动物的语言。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对动物的情绪进行简单分类,是基于人类专家按照自身 umwelt 的先入之见进行的判断。除了优点,我们也不该忘记技术存在被滥用的可能,以及新技术对生物伦理提出的新问题。识别鲸鱼的语言后,或许会让某些不择手段的公司跟随鲸鱼,前往未知的渔场捕鱼;即使算法能够生成足以以假乱真的抹香鲸的叫声(通过了抹香鲸版的“图灵测试”),贸然将合成的声音引入自然界已有的交流系统,也有可能改变鲸鱼之间正常的交流,或引发鲸鱼的焦虑,导致对野生动物的伤害。不过,尽管这类研究在哲学上存在争议,但其应用是具有实际的经济意义的,值得持续关注。随着智能家居的普及,自家宠物的一举一动都将被记录,为宠物开发的智能硬件,将会不仅跟踪宠物的饮食饮水、运动状况,还可能记录宠物的心跳血氧等数据。拥有了这些数据,意味着我们能够对动物开展之前受限于技术条件的研究。同时,这也意味着可以让更多普通人有机会成为“公民科学家”,通过贡献数据,进行干预性实验,以及参与数据分析,切身参与到第一线的科研活动。例如在很多轶事中出现的有超强学习天赋的狗,但如果只是特例的一两只,无法视作严谨的科学研究。2023 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通过普通人参与数据收集,有 41 只被认定为能根据主人指令拿起特定的玩具;基于收集到的数据,研究者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了这些“天赋异禀”的狗的共性,甚至它们可被视为一个全新的品种。类似的研究,可以在众筹网站上由爱好者自行开放讨论,完善实验设计,募集所需资金,之后招募志愿者完成实际数据分析,最终合作撰写研究报告。例如笔者构想,可以让狗狗带上类似 GoPro 这样的相机,去记录遛狗时狗与其它动物间的互动:当遇见体型明显比自己大的狗,与体型比自己小的狗的时候,发出的叫声(或遇见同一性别或不同性别)有何差异。人们可以构建基于类似的动物互动的 AI 预测模型,搭建站在宠物视角的“翻译应用”。而非当下站在人类视角,将狗叫声翻译成如何想要与人互动这种“讨好型”的应用。这样的经历,对参与者来说会是一次有切身体验感的科普活动,会让他们懂得科学方法,提升批判性思维。类似的科研活动,比如记录鸟类的叫声和影像,门槛低、趣味性高,是大多数人都可参与的,尤其适合亲子互动。参考文献[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7221-8[2] https://blog.google/technology/ai/protecting-orcas/[3] https://arxiv.org/abs/2210.12300[4] 菲利普·林伯里 (Philip Lymbery),失控的农业,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4-51755-8.pdf[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2-07174-8#Ack1[7] DOI: 10.1101/2021.04.09.439122[8] https://www.researchsquare.com/article/rs-3034567/v1[9] http://www.cl.cam.ac.uk/~pr10/publications/fg17.pdf[1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3-30442-0[11]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full/10.1098/rsos.211769[1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3-47864-5策划制作来源丨返朴(ID:fanpu2019)责编丨何通审校丨徐来、林林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作者: 2024/11/08 16:12
  • 【政策解读】2024年奶业振兴奶牛“两病”防控专项补助项目政策解读 内蒙古农牧厅 一、实施范围全区12个盟市、2个计划单列市。二、补贴对象(一)自愿申请“两病”净化场(无疫小区)创建奖补的奶畜养殖场,需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2024年1月1日以来,通过布病、牛结核病等自治区级净化创建场评估;2.2024年1月1日以来,通过布病、牛结核病等国家级净化创建场或无疫小区评估;(二)自愿申请奶牛结核病检测补助的奶牛规模养殖场,需符合以下条件:1.奶牛养殖场为自治区内依法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拥有合法养殖许可。2.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具有畜牧兽医主管部门颁发的《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3.完成奶牛结核病检测并拥有不少于5%存栏量的第三方兽医实验室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三、补贴标准(一)对通过布病、牛结核病等自治区级净化创建场评估的奶畜养殖场一次性补贴50万元;(二)对通过布病、牛结核病等国家级净化创建场或无疫小区评估的奶畜养殖场一次性补贴100万元;(三)对完成结核病检测的奶牛规模养殖场每检测一头补贴15元。四、补贴方式补贴采取“先建后补”和“先检后补”的方式,即奶畜规模养殖场完成布病、牛结核病等净化场或无疫小区创建评估后自愿申报;奶牛规模养殖场完成结核病检测后自愿申报。五、实施流程(一)1.符合“两病”净化场或无疫小区创建奖补条件的奶畜养殖场需在9月30日前自愿向所在地旗县农牧部门提出申请,按要求填写奶畜两病净化场(无疫小区)创建奖补资金申请表并提供以下证明材料(盖章):(1)通过奶畜“两病”净化场(无疫小区)创建或评估的证明材料;(2)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3)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等;2.符合奶牛结核病检测补助补贴条件的奶牛规模养殖场需在9月30日前自愿向所在地旗县农牧部门提出申请,按要求填写奶牛结核病检测补助经费审批表并提供以下证明材料(盖章):(1)结核病防控技术方案;(2)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3)第三方检测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出具的结核病检测报告(不少于存栏数5%)(二)旗县农牧部门会同当地财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书面审查和实地核验工作,并将审查意见报盟市农牧、财政部门审核。(三)盟市农牧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旗县提交的审查意见做出审核,并由盟市农牧部门负责公示,无异议后上报自治区农牧厅备案。(四)自治区农牧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各盟市报送的申报材料进行汇总后,盟市直接将资金发放至养殖场。 作者: 2024/11/08 16:10
  • 九曲黄河万象新 巴彦淖尔市水利局 九曲黄河万象新新华社记者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黄河,5464公里水流泱泱,全流域79.5万平方公里千折百转。她是横亘在神州大地上九曲十八弯的大写意,是奔腾在华夏文明中壮阔无垠的大历史。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乘火车一路向西,追溯中华文明的根脉,看母亲河的浇灌与丰收,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2019年郑州、2021年济南、2024年兰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的保护与治理,3次主持召开座谈会,30多次到黄河流域各省区考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航掌舵。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能源粮食安全基础不断巩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站到了更高起点上,一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黄河大合唱”正在神州大地奏响。  “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2019年9月17日,河南郑州,黄河博物馆的“千秋治河”展厅。习近平总书记久久凝视着一幅黄河改道图——决溢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水之所至,“城郭坏沮,稸积漂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  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曾几何时,黄河“多淤、多决、多徙”,“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在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  黄河宁,天下平。历史上,为了把黄河治好,从大禹治水到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时期“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时期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一部艰辛的治黄史,浓缩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奋斗史、治国史。由于种种原因,黄河屡治屡决的局面在新中国成立前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黄河安澜的美好愿望一直难以实现。  历史将治黄重任交到中国共产党人手中。  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了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翻开了人民治黄的新篇章。  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离京视察,来到他日夜牵挂的黄河边。从济南泺口大坝到徐州黄河故道,从兰考东坝头到开封柳园口,从郑州邙山之顶到新乡引黄渠畔,毛泽东同志察看防洪形势,询问治黄方略,展望大河前景。面对这条母亲河,他心潮澎湃,也忧思难平,千叮咛万嘱咐:“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不然,我是睡不好觉的”。甘肃省兰州市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军事要塞和商贸重镇,也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近年来,兰州市通过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黑臭水体治理整改等举措,让入河水体重归清澈,黄河兰州段实现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体,2023年出境断面水质跃升至Ⅰ类,黄河两岸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图为2024年9月23日拍摄的黄河兰州段两岸景色。 新华社记者 陈斌/摄  1955年,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第一部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规划,黄河进入有计划有步骤治理的新阶段。根据黄河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国家不断调整完善治理开发规划、优化治黄整体布局。  1980年7月,邓小平同志来到河南花园口视察黄河大堤,详细询问黄河的汛期流量和防洪措施。邓小平同志指出:“维持黄河的现状,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地区和人口在特大洪水出现时有危险,因此,还是要搞小浪底水库,解决黄河中下游的汛期防洪问题。”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指示,为小浪底工程的上马定下了基调。  75年来,我国先后开展多次大规模堤防建设,兴建了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实现了从被动治理到主动调控黄河水沙的重大突破。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思接千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思考着治黄与治国的关系。  黄河,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分量很重。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最后一弯——位于河南兰考东坝头的黄河岸边,细细询问黄河防汛和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2016年7月,在宁夏,强调要加强黄河保护,“让母亲河永远健康”;8月,在青海,嘱托要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2017年6月,在山西,寻访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渡过黄河驻扎于此的足迹。2019年8月,在甘肃,深入了解黄河治理和生态保护情况;9月,在河南,亲临黄河博物馆、黄河国家地质公园,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治黄历史,实地察看黄河的生态保护和堤防建设。2020年6月,在宁夏,强调“要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2021年10月,来到山东黄河入海口,察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坦言“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了”。2024年9月,在甘肃,嘱托“让母亲河永续惠泽子孙后代”。步履所至,尽是关切。  从“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到“让母亲河永续惠泽子孙后代”,黄河岁岁安澜,这一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变成了生动现实!  “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真正实现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黄河三年两决口的惨痛状况。”习近平总书记感慨系之。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今天把这么多人召集到这里,就是为了黄河的永续发展,可见党中央多么重视。这件事要久久为功,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地抓下去。”2024年9月12日,一场牵动黄河沿岸9省区的会议——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兰州召开。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字字千钧。  5年前的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甘肃考察时明确提出:“我曾经讲过,‘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今天我要说,黄河一直以来也是体弱多病,水患频繁。”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河南考察,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然而,多年来累积的问题让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在全国主要流域中,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土地面积比例最大;上中下游生态易退化,恢复难度极大且过程缓慢;部分地区污染排放强度较高。  “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的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统筹上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习近平总书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定下调子——“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各地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万里黄河正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多彩新画卷。  ——在黄河上游,涵养水源,守护“中华水塔”。  2024年6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也十分脆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是这一区域的主要任务。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守护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如今,青海省水资源总量明显增加,每年向中下游稳定输送600亿立方米Ⅱ类以上的优质水,湿地面积跃居全国首位,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日益提升,“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  ——在黄河中游,治水治沙,绿意点染黄土高原。  陕西北部的延安、榆林两市,大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拥有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每年春秋候鸟迁徙季节,数百万只鸟在这里觅食、栖息、翱翔。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山东东营黄河口等5处提名地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为2024年10月17日,野生鸟类在东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内飞翔。 新华社发 周广学/摄  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一条小山沟。从前是“山上光秃秃、年年遭灾荒”,如今已经“层层梯田盘山头、片片林草盖坡洼”,村民种植的山地苹果成了致富的“金蛋蛋”。村民自豪地说:“现在黄河的水里再也没有高西沟的泥沙。”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调研时指出,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你们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路子走得是对的。  ——在黄河下游,构筑生态廊道,推动沿河生态不断向好。  黄河三角洲,万千泥沙沉积带来的年轻土地,孕育着无限生机与希望。600多种植物构成了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每年有超过600万只鸟类在此迁徙、越冬,40多种鱼类在此产卵繁殖……  2021年10月,黄河入海口,习近平总书记沿着木栈道步入湿地深处,实地察看这片动植物的乐园,殷殷叮嘱:“要管理好,不能让湿地受到污染,也不能打猎、设网捕鸟。”  2024年7月26日,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山东东营黄河口等5处提名地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黄河上中游7省区是发展不充分的地区,同东部地区及长江流域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滞后……”面对黄河沿线发展之困,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  发展水平不均衡、内生动力不足、生态环境脆弱……长久以来,黄河流域的发展一直面临着诸多短板。诸多问题,既有先天不足的客观制约,也有后天失养的人为因素。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有多少汤泡多少馍”。  水是发展的命根子。然而,中国的国情之一是缺水,黄河流域更缺水。  有组数据:黄河途经9省区入海,以占全国2%的水资源量,支撑着全国12%的人口、17%的耕地、13%的粮食产量、14%的国内生产总值。  “黄河水资源量就这么多,搞生态建设要用水,发展经济、吃饭过日子也离不开水,不能把水当作无限供给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明,“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要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让水资源用在最该用的地方”。  建立水资源承载力分区管控体系,限制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城市发展规模、高耗水项目建设和大规模种树,建立覆盖全流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体系……近年来,全黄河流域行动起来,“有多少汤泡多少馍”的理念深入到各行各业的发展当中。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天下黄河,唯富一套。”从古至今,河套灌区的建设与发展,保障着当地农业繁荣不息。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仔细端详7级灌排体系。当地负责同志介绍说,现在,多泥沙状态下自流测水的难题,他们已经解决了,“下一步还要进行现代化改造”。  “看到灌渠建设,我很感慨,一个是我们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再一个是几千年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创造,非常可贵。”习近平总书记由衷感叹。  今天,河套灌区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灌区完全依赖人工传递记录水情信息的时代一去不返,实现了水情联合、实时、精确监测调度。  何止是河套!青海塔拉滩,绵延的光伏板助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山东渤海之滨,多项自动化技术助力码头运营效率显著提升……上中下游,内陆沿海,科技创新赋能黄河沿线高质量发展的案例数不胜数。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要求三江源、祁连山等地区“创造更多生态产品”,嘱咐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指示区域中心城市等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站在全局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精准谋划沿黄各省区发展定位,指导黄河沿岸地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  山东、青海两省签署协议,深化在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智慧生态黄河、生态环保产业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山西、陕西两省签订协议,合力推进晋陕大峡谷、汾渭平原等生态环境保护,共同推动左右两岸“一泓清水入黄河”。玛尔挡水电站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交界处的黄河干流上,项目所在地平均海拔3300米,总装机容量232万千瓦,是黄河流域在建海拔最高、装机最大的水电工程,属于国家和青海省重点能源项目,也是国家实施“西电东送”和“青电入豫”的骨干电源点。2024年4月1日,玛尔挡水电站首台5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图为当天拍摄的玛尔挡水电站。 新华社记者 张龙/摄  河南、山东两省达成合作,以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黄河沿岸的发展一定要有大局意识,站在国家的、全局的角度考虑,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早在上古时期,炎黄二帝的传说就产生于此。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流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据统计,黄河流域9省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0余万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约9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多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300多处。长期以来,这些文化遗产相对分散独立,跨地区、多部门参与保护开发的体制机制不健全,黄河文化统一阐释难、系统保护难、综合利用难,迫切需要一张“大蓝图”。  酝酿、探索、起草、审议、通过……2023年4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施行。保护法设置“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章,形成了有效保护黄河文化的法律制度。  2023年7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正式出台。规划提出构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一廊引领、七区联动、八带支撑”总体空间布局,分类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等4类重点功能区;提出全面推进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化黄河文化研究发掘、提升环境配套服务设施、促进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加强数字黄河智慧展现等重点任务。  建好用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文化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  沿黄各省区和有关部门加快制定实施具体规划、实施方案和政策体系,深入开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青海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打造重大标志性文化项目;加快推动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要素集聚,以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为目标,支撑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四川沿黄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有效建立,若尔盖、莲宝叶则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有序实施,推出了“长征丰碑”红色游、红原雅克音乐季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线路和目的地。  甘肃明确三级展示体系:依托黄河风情线、黄河首曲等突出资源打造11个核心展示园;依托黄河干支流沿线文化景观与古道线路等打造黄河母亲、黄河楼等11个集中展示带;依托肃王墓、石佛沟、大墩峡等遗址遗迹和景区打造21个特色展示点。  宁夏谋划储备24个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其中9个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5个项目已建成;对黄河流域11类4129处文化遗产、2968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调查与评估。  内蒙古大力推动包头市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乌海市黄河文化博物馆建设等一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讲好内蒙古黄河故事,打造北疆文化品牌。  陕西结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求,构建黄河文化保护展示传承廊道,打造关中文化高地、红色文化高地,构筑渭河文化遗产带、红色文化带、秦岭生态文化带、边塞文化带,建设各具特色的黄河文化展示园。  山西构建“两廊三带多片”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总体空间布局,打造山西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两条廊道,构筑以“两河一山”即汾河文化遗产带、沁河文化遗产带、太行文化关联带为牵引的文化空间纽带,建设13个主题片区。  河南着力构建“一核三极引领、一廊九带联动、十大标识支撑”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总体空间布局,加快建设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实证地、体验地。  山东构建“一廊一带四区多点”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格局,即建设黄河下游中华文明主廊道,大汶河文化遗产带,生态入海文化、儒家文化、东夷文化、革命文化四大特色主题展示区,以及多点联动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载体。  承载着华夏文明的集体记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与力量之源,黄河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新征程上,沿黄各省区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凝心聚力、奋发进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必将不断优化,黄河流域的好生态、好家园、好生活必将呈现更新的面貌。(执笔:袁军宝 邵琨 高敬)审核:王民哲编辑:冯浩永   来源:黄河网 作者: 2024/11/08 16:09
  • 市水利局参加全区取用水管理工作视频会议 巴彦淖尔市水利局11月7日上午,自治区水利厅召开取用水管理工作视频会议,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李彬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通报黄河流域审计、环保督察、生态环境警示片反馈问题整改情况及取用水管理巩固提升和计量监测体系建设工作情况,巴彦淖尔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阿拉善盟、赤峰市围绕环保督察、审计、警示片反馈问题整改和取用水管理巩固提升进展情况进行汇报。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市水文中心主任张义强针对我市水利方面整改的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汇报,并表态尽快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和有关要求,持续加快推进环保督察、审计、生态环境警示片等反馈问题整改任务落实和2024年取用水管理重点工作开展,确保按照时序要求完成各项工作。审核:王民哲编辑:冯浩永   来源:市局水资源科  孙木林 作者: 2024/11/08 16:08
  • 2024年11月7日天气预报 作者: 2024/11/07 17:52
  • 巴彦淖尔水利知识点(126)南一支分干渠 巴彦淖尔市水利局 南一支分干渠位于河套灌区解放闸灌域,是河套灌区48条分干渠之一。从总干一闸上提水灌溉,全长6.8公里,口部最大引水能力3—4立方米/秒,分干渠上共有6条公管直口渠(农渠),社管支渠一条。节制闸3座,生产桥4座。年引水量864万立方米,年行水时间为70天。控制面积为27448亩,黄灌面积为8913亩,井灌面积18535亩注:解放闸灌域是内蒙古河套灌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灌域位于内蒙古河套灌区西部,南临黄河,北靠阴山,东与永济灌域毗邻,西与乌兰布和沙漠接壤,灌域控制面积323.4万亩,现有灌溉面积213万亩,排域面积250万亩,涉及杭锦后旗、临河区、磴口县、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共15个镇和1个国营农场的农牧业生产区域。审核:王民哲编辑:冯浩永   来源:市局农牧科 作者: 2024/11/07 17:06
  • 市水科所一项目顺利通过市级科技计划项目验收 巴彦淖尔市水利局 近日,市科技局组织开展了社会发展领域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工作,市水科所“黄河水滴灌协同土壤调理关键技术应用研究”项目顺利通过验收。由市水科所主持开展的“黄河水滴灌协同土壤调理关键技术应用研究”项目,实施年限为2020年—2023年。该项目通过资料的收集、野外调查、田间试验等研究,确定出不同滴灌技术条件下采用土壤理化调控的适宜技术参数,提出了滴灌与土壤调理协同作用下的节水控盐改良技术模式。验收会上,市水科所对项目的最终完成情况、研究成果、资金使用情况等作了汇报。验收专家听取报告并认真审阅了项目有关资料,经过质疑和充分讨论后,提出了综合绩效评价意见,作出了评价结论,该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市水科所将以此次验收为契机,认真听取验收专家的悉心指导和建议意见,深入总结经验,在后续的项目实施工作中,秉持尽善尽美的工作理念,以更加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扎实推进每一个环节,确保科研项目高质量完成。审核:王民哲编辑:冯浩永   来源:市水科所  王培蓉 作者: 2024/11/07 17:05
  • 【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每周一学】各民族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27日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各民族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和谐共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留下了许多历史佳话。特别是在抵御外侮、防止分裂、维护统一的进程中,各族人民空前团结、同仇敌忾,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历史充分证明,情感上相互亲近是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强纽带,各族人民都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人心基础。来源:道中华(选段)提供:政策法规处编辑:文化宣传处 作者: 2024/11/07 17:04
  • “秋天的10度”为什么比“春天的10度”更冷? 万物杂志 科普中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体验:明明是同样的气温,在春天和秋天的感受却大为不同。春天,早上出门时气温 10 度,我们穿着单衣走在太阳下,额头很快就冒出一层汗珠;但在秋天,同样是 10 度的清晨,我们披着外套,风一吹立马开始瑟瑟发抖。有网友分析,这是因为秋天之前是夏天,人们习惯了炎热,10 度和酷暑比是低温;反之,春天时身体已经习惯了寒冷,10 度与严寒比反倒成了高温。虽然这种说法略显“感性”,但科学界却展现出某种认同:没错,身体对气温确实有这样的适应过程。深入探究“同温不同感”前,不妨先了解一下人体对冷作出反应的过程。气温下降时,我们皮肤上的温度感受器最先捕捉到变化,并将信号传递给下丘脑。下丘脑位于大脑腹面,丘脑下方,虽然重量仅 4 克,占全脑体积的 0.3%,却对人体的体温、摄食、生殖和内分泌活动有着极强的调节能力。红色的部分就是下丘脑收到寒冷信号,下丘脑一般会指挥身体做出两种应对措施:首先就是血管收缩,尤其是皮肤等外周血管的收缩。血管收缩可以减少皮肤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热交换,从而帮身体减少热量流失;其次,我们还会通过颤抖肌肉增加热能,这就是为什么人会在冬天忍不住“打寒颤”。得知人体面对寒冷的两种常规反应后,我们便可以通过监测血管收缩和打寒颤的程度,观察人体会不会因为长期处在寒冷中而变得更耐寒。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幸运的是,科学界已经有大量实验给出了肯定答案。研究人员发现,和住在热带地区的人比,北极原住民面对寒冷时,血管收缩和打寒颤的程度更小。这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低温环境。一些需要经常将手放在冷水中的渔民,同样对冷产生了“免疫”。有实验发现,让渔民和普通人把手泡在同样温度的冰水中,渔民手部的温度会略高一些,这也是身体为适应寒冷做出的反应。春天时,我们经历了漫长寒冬,变得像北极居民一样,对冷更加包容,因此当气温略微回升,立刻显得燥热起来。而秋天的我们刚度过漫漫长夏,像热带居民一样没有对冷产生“免疫”,因此气温一降,就被冻得不行了。这类对寒冷的适应一般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实现的。不过,如果挨冻足够多,人体甚至会出现与“棕色脂肪”有关的生理变化,变得更耐寒按照颜色,人体内的脂肪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橙色椭圆为脂滴,粉色椭圆线粒体,蓝色椭圆为细胞核|图源:Everyday Health白色脂肪约等于俗称的“肥肉”,就像中学生物课本说的那样,它的主要作用是储存能量。只有当其他“能量物质”消耗殆尽时,身体才会动用白色脂肪细胞。这也就是为什么减肥难如登天,需要进行大量有氧运动才见效的原因。棕色脂肪的细胞要比白色脂肪细胞小,而且在细胞内部还存在很多“能量制造机”线粒体。所以,当我们感到寒冷时,棕色脂肪能够迅速释放热量,是比白色脂肪效率高得多的“好燃料”。这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体内的棕色脂肪越多,他越能适应寒冷,并在严寒中快速达到较高体温。科学家们发现,当人体长期处在低温环境中,体内更容易产生棕色脂肪;当人体长期暴露在炎热环境中,则更不容易产生棕色脂肪。所以和秋天比,春天时我们的身体里有更多的棕色脂肪,也就是有更多“好燃料”。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同样是10度,我们在春天会觉得更暖和。研究人员让男子每晚在不同温度中入睡,A 第一个月 24 度,B 第二个月 19 度,C 第三个月 24 度,D 第四个月 27 度,发现棕色脂肪数量(红色阴影)发生变化|图源:参考资料 4当然了,影响体感的因素还有很多:地理学家认为春天太阳直射点更靠近北半球,太阳辐射强,所以感觉更暖和;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在春天和秋天对相同气温的不同感受,也可能是受到了“心理暗示”的作用。不过,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更好地克服换季中的不适感,比如运动。秋天气温由热转冷时,运动可以促使白色脂肪转换成棕色脂肪。春天气温由冷转热时,运动可以让我们的汗腺更加灵敏,及时释放掉过多热量。所以说运动总是正确的,何不走出家门迈开腿,让春天的10度无限接近秋天的 10 度?参考文献[1]Why kids don’t get as cold as adults do?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pcI_g_zrpk[2]Why a 65-Degree Day Feels Cold in Fall but Warm in Spring?https://www.michiganmedicine.org/health-lab/why-65-degree-day-feels-cold-fall-warm-spring[3]Here’s Why a 50-Degree Day Feels Colder in Fall Than in Springhttps://www.nytimes.com/2018/10/24/science/human-bodies-cold-weather-adjustment.html[4]Lee P, Smith S, Linderman J, Courville AB, Brychta RJ, Dieckmann W, Werner CD, Chen KY, Celi FS. Temperature-acclimated brown adipose tissue modulates insulin sensitivity in humans. Diabetes. 2014 Nov;63(11):3686-98. doi: 10.2337/db14-0513. Epub 2014 Jun 22. PMID: 24954193; PMCID: PMC4207391.策划制作来源丨把科学带回家(ID:steamforkids)作者丨刘六七责编丨何通审校丨徐来 林林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作者: 2024/11/07 17:03
  • 城乡基层这三件事,总书记格外关注 巴彦淖尔党建 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进村入户听民声、访民情。  乡村、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调研的聚焦点。半个多月前考察福建,去了东山县的澳角村;一个多月前考察甘肃,来到兰州市的枣林西社区;4个多月前考察宁夏,走进银川市的长城花园社区。  乡村和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也是服务群众第一线、政策实施最前沿。城乡基层面向千家万户、工作内容千头万绪,但有三件事儿,在总书记心中有特别的分量。  一看“一老一小”服务保障。  在四邑村,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养老服务驿站食堂和卫生室考察调研。  11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北考察。这是5日上午,习近平在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养老服务驿站食堂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四邑村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700多人。2024年1月起,村里建起了养老服务驿站,提供医疗、助餐、娱乐、临时托护等服务,广受欢迎。  农村老年人年龄结构、空巢率等指标较城镇更严峻,在经济收入水平和养老服务费用承受能力等方面也与城镇有差距。半个多月前考察安徽,总书记要求推动养老等服务向农村覆盖。这次四邑村考察调研,重点之一就是农村养老问题,释放的正是进一步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的鲜明信号。  “一老一小”一头连着“夕阳”,一头连着“朝阳”,是大多数家庭的重要关切。可以说,解决“一老一小”的民生难题,就抓住了解决家家户户急难愁盼的重点问题。  关心老人吃饭问题,习近平同志20多年前主政浙江时就考察过杭州翠苑一区老年食堂。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更是一次次走进社区乡村食堂,询菜价、问运营,叮嘱“一定要可持续”。总书记特别关心老年人就医保障,考察调研总是详细询问“药费贵不贵”“看病方不方便”,仔细了解村里卫生室配置。农村校舍修建、学生体育锻炼场所、孩子放学后有没有人接得住……这些事总书记都念兹在兹。  二看基层减负成效几何。  此次在四邑村考察调研,总书记仍旧十分关注基层减负问题。  11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北考察。这是5日上午,习近平在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村民熊成龙家,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拉家常。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  从印发通知提出一条条硬杠杠、实举措,到启动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从确定“基层减负年”,到通报曝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案例……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下,一系列举措硬碰硬、实打实,彰显驰而不息破除顽瘴痼疾的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  为基层减负成效好不好,基层干部最有发言权。这也是总书记同基层干部交流时总谈及减负问题的深意所在。  “我们村部最多的时候有38块牌子,现在只有12块了。”这是湖南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党支部书记段德喜向总书记汇报的切身感受;  “之前我们一年要报上百张表,现在只需要报12张表。”这是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工作人员向总书记介绍的减负成效;  “村里负责的公共服务事项从64项减少到24项,要开的证明少了,对接上级部门的权责更清晰了,让我们有更多时间、精力走村串户,为群众服务。”这是四邑村驻村第一书记骆晓丽的真切心声。  这些质朴的表达,正是基层减负效果的鲜明体现,也是持之以恒把这项工作抓下去的动力所在。  中国式现代化,实干为要。为基层减负,既是让基层干部放开手脚、轻装上阵,干好有用的事,少做无用之功,更体现的是重实干、做实功、求实效的价值导向。  三看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发挥。  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重点。总书记曾这样道明背后深意,“一个社区像一个大家庭一样”“社区党组织建好建强了,社区工作就有了主心骨”。这次在四邑村,总书记又一次走进村党群服务中心考察调研。  11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北考察。这是5日上午,习近平在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党群服务中心考察。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党的宗旨使命是否鲜明,要看基层党员践行得如何;党的大政方针能否落地,要看基层党组织推进得如何;党群关系是否融洽,要看基层党员群众相处得如何。  40多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邑村所在的咸宁,一位农村基层干部总结出的党的政策“十个好”广为流传。如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四邑村唱起村歌《十谢共产党》。从十“好”到十“谢”,是党的政策落地见效的过程,也是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见证。  中国式现代化,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党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的独特组织优势才能鲜明彰显。  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城乡基层这些事儿,“一老一小”关系的是基层民意,为基层减负关系的是基层活力,党建引领关系的是基层组织。桩桩件件,看似是基层小事,却关乎“国之大者”。  “把基层的工作做好,这样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建强基层组织、激发基层活力、凝聚基层群众,做好这些,无论是抓稳定还是谋发展,都会有潜力、有后劲、有力量。来源: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 作者: 2024/11/07 17:02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