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洲猪瘟是什么样的疫病?
1.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严重危害着全球养猪业。我国将非洲猪瘟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是烈性外来疫病,其强毒力毒株对生猪致病率高,致死率100%。感染后高热、出血、高致死性。
2. 非洲猪瘟已发生近百年,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不会感染人,也不会感染除猪以外的其他动物。
3. 目前国内外均没有非洲猪瘟疫苗,也无治疗药物,不能进行疫苗免疫和药物治疗。一旦发病,只能采取扑杀、无害化处理措施。
二.当前非洲猪瘟流行情况
1.全球发病情况
本病自1921年在肯尼亚首次报道,一直存在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1957年先后流传至西欧和拉美国家,多数被及时扑灭,但在葡萄牙,西班牙西南部和意大利的撒丁岛仍有流行。
2007年以来,非洲猪瘟在全球多个国家发生、扩散、流行,特别是俄罗斯及其周边地区。2017年3月,俄罗斯远东地区伊尔库茨克州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疫情发生地距离我国较近,仅为1000km左右;另外,我国是养猪及猪肉消费大国,生猪出栏量、存栏量以及猪肉消费量均位于全球首位,每年种猪及猪肉制品进口总量巨大,与多个国家贸易频繁;而且,我国与其它国家的旅客往来频繁,旅客携带的商品数量多、种类杂。因此,非洲猪瘟传入我国的风险日益加大,一旦传入,其带来的直接以及间接损失将不可估量。对此,2017 年 4 月 12 日,我国农业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洲猪瘟风险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
2.我国发病情况
2018年8月2日下午17时,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诊断,沈阳市沈北新区沈北街道(新城子)五五社区发生疑似非洲猪瘟疫情,并于8月3日上午11时确诊。截至8月3日15时,疫点内913头生猪已经全部扑杀和无害化。
2019年3月20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19日表示,目前我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疫情发生势头趋缓,已有105起疫情解除了疫区封锁,占疫情总数的九成以上。21个省份的疫区已全部解除封锁。
三、非洲瘟病原是什么样的?
1.是病毒不是细菌。非洲猪瘟病原一类DNA病毒,变异性强,网状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内复制,通过感染猪的血液、组织液、内脏及其他排泄物排毒,对环境耐受力强。
2.非洲猪瘟病毒怕热不怕冷。60℃ 20分钟可灭活;4 ℃可存活150天以上,25-37℃可存活数周,-20℃以下可存活数年;在病猪粪便中可存活数周;在未经熟制的带骨肉、香肠、烟熏肉制品中可存活3-6个月甚至更长;在冷冻肉中可存活数年;在餐厨垃圾中可长时间存活。
3.钝缘软蜱是非洲猪瘟病毒的自然宿主和传播媒介。健康猪与病猪或污染物直接接触是非洲猪瘟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猪被带毒的钝缘软蜱叮咬也可感染非洲猪瘟。
四、非洲猪瘟是怎样传播的?
通过对每一起疫情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目前已查明疫源的百余起家猪疫情,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
1.生猪及其产品跨区域调运。因异地调运引发疫情的,占全部疫情约16.67%。
2.是餐厨剩余物喂猪。因餐厨剩余物喂猪引发疫情的,占全部疫情约43.75%。
3.人员与车辆等机械带毒传播。生猪调运车辆和贩运人员携带病毒后,不经彻底消毒进入其他猪场,也可传播疫情。这是当前疫情扩散的最主要方式,占全部疫情约39.58%。
五.患有非洲猪瘟会有什么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1、临床症状
非洲猪瘟病毒(ASFV)分强毒力、中等毒力和低毒力等三类型。
最急性型和急性型(强毒力)发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困难,皮肤充血变红或变蓝色,可发生腹泻、呕吐、血便,偶见便秘,体温达41~42℃;出现症状后1~4天内死亡或者未出现症状就死亡。发病仔猪的耳、鼻、唇和腿皮肤发红,可见神经症状,数小时内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
亚急性型(中等毒力)病猪出现中度发热,食欲下降。亚急性猪瘟表现出血和水肿,比急性型更为强烈。感染后7~20天死亡,死亡率为30%~70%。耐过猪约3~4周后康复,但成为带毒猪。
慢性型(低毒力)无出血性变化,耳部、腹部和大腿内侧等部位常见皮肤坏死、红斑、凸起。感染猪可出现呼吸道症状或者出现血清阳性。病毒的持续感染导致康复猪成为病毒携带者。
2. 病理变化
血管和淋巴器官为变化主体。脾充血性肿大,体积是正常的3~6倍,边缘为圆型,质地易碎,为黑紫色;淋巴结出血、肿大、质地变脆(胃、肝和肾等部位),呈现大理石花斑;肾盂、肾脏皮质出现瘀血点。病猪主要的死亡原因是严重肺水肿导致;胃底部淤血,胆囊充盈。膀胱、心内膜、心外膜和胸膜有出血点。腹泻或血便的病猪可出现血性肠炎。
六.如何确诊为非洲猪瘟疫病?
1.临诊诊断
非洲猪瘟与猪瘟的其他出血性疾病的症状和病变都很相似,他们的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在生产现场实际上是不能区别的,因而必须用实验室方法才能鉴别。现场如果发现尸体解剖的猪出现脾和淋巴结严重充血,形如血肿,则可怀疑为猪瘟。
2.实验室诊断
红细胞吸附试验,直接免疫荧光试验,动物接种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电泳试验,间接酶联免疫蚀斑试验
七、发生了疑似非洲猪瘟应该怎么办?
发现非洲猪瘟可疑疫情,要按照《非洲猪瘟疫情应急预案》,迅速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严防疫情扩散蔓延。
一是做好隔离。对发病场点实施严格的隔离措施,严密开展临床监视,禁止易感动物、动物产品、饲料、垫料、粪便及有关物品移动。
二是严格环境消毒。对发病场点内外环境进行严格消毒。每天消毒3~5次,直至疫情被排除,或确诊疫情解除封锁。
三是规范采样送检。按照《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试行)》要求规范采集病死猪的脾脏和淋巴结等组织样品,及时送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进行确诊。
四是开展监测排查。按农业农村部制定的《非洲猪瘟紧急排查工作方案》要求,加大监测排查力度,对符合采样要求的场点要进行采样送检。
五是果断应急处置。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判定为非洲猪瘟疑似疫情后,应立即封锁疫区,扑杀疫点病猪和疑似感染的猪群,无害化处理病死猪、扑杀动物和被污染的饲料、粪污等,对疫点的所有场所、车辆、设备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疫情确诊后,立即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封锁疫区,做好动物强制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工作,对疫情发生前30天内疫点输入输出的易感动物及产品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评估疫病流行风险。
九、养殖户该如何防控非洲瘟?
防控非洲瘟,重点是做好猪群词养管理;做到“五要四不要”
“五要”
一要减少场外人员和车辆进入猪场;(车辆是传染非洲猪瘟的重要途径,因为谁也不知道车辆上是否有粪便当中带有非洲猪瘟,对于运猪车,一定要严格的清洗,再消毒,最好在野外暴露两天,在进行拉猪,无关车辆严禁进入养殖场50米以内。)
二要做好消毒工作。要实行严格的消毒制度,对于猪场内大小设施,要做到一个星期一消毒,一个月整体大规模消毒,这样基本上就不会传染。
三要对猪群实施全进全出管理。对同一批次、同一场区的生猪,同时进场、同时出栏的管理制度
四要对新引进生猪实施隔离。后备猪引入后应该隔离饲养45天。前30天认真观察种猪的静态、食态及动态,30天以后进行猪瘟苗和原有猪群免疫接种的其他疫苗接种。
五要按规定申报检疫。及时到当地兽医站申报检疫。
“四不要”
不要使用餐馆、食堂的泔水和餐余垃圾喂猪;
不要散放饲养,避免家猪与野猪接触;
不要从疫区调运生猪;
不要对出现的可疑病例隐不报。
十.养殖户应如何落实主体责任。
落实养殖场(户)防控主体责任,需做到 “七要”、“九必追”、“五不补”。
“七要”
一要健全动物防疫责任制度
二要履行疫情报告义务。发现生猪异常死亡的,特别对已经免疫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的猪群出现异常死亡的、从高风险区调入生猪15天内出现异常死亡的要高度关注;不得瞒报、迟报、漏报、谎报疫情,不得阻碍他人上报疫情等。
三要落实好消毒制度。对猪场入口、栏舍、环境要消毒,运输工具卸载前后要及时消毒。
四要做好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对病死或死因不明的动物坚持四不准原则: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要采取深埋,焚烧等处理。
五要遵守检疫申报制度
六要遵守引种制度
七要建立养殖档案
“九必追”
一是发现动物出现群体发病或者死亡不报告,明知饲养生猪发生疫情仍非法销售发病朱同群猪的。
二是对不遵守有关控制、扑灭动物疫病规定,非法使用命令禁止的泔水等餐厨剩余物饲喂生猪的。
三是藏匿、转移、盗掘已被依法隔离、封存、处理的动物和动物产品的。
四是逃避检疫监管、私自收购、屠宰病死猪或出售病死猪肉的。
五是不如实提供与动物防疫活动有关资料的,阻挠干扰疫情处置、隐匿毁灭调查证据的、妨碍防控工作正常开展的。
六是拒绝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进行监督检查的、拒绝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动物疫病监测、检测的。
七是非法采集病料、开展病毒分离鉴定等实验活动或制备“自家苗”的。
八是违反动物防疫规定,引起重大动物疫情,或者有引起重大动物疫情危险的。
九是未经行政许可设立生猪屠宰厂(场),从事生猪屠宰及生猪产品销售等经营活动的。
“五不补”
一是调出或调入生猪不按规定主动报检的。
二是谎报、瞒报、迟报疫情等不按规定报告疫情的。
三是违规使用餐厨剩余物饲喂生猪的。
四是故意出售、转移以及采用其他方式私自处理发病猪的。
五是不配合落实防疫、检疫、隔离、扑杀等防控措施的。
消息来源:包头市农牧局网站
下一篇:娃娃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全部评论(0)
莲藕常规贮藏技术
生姜虫害的防治方法
蔬菜棚膜滴水怎么办
怎样确保大棚蔬菜冬季不得病
蔬菜如何安全越冬不早衰
怎样解决蔬菜棚膜滴水问题
如何鉴别“瘦肉精”猪肉
马铃薯枯萎病
生产绿色食品使用农药准则
© 2014 内蒙古科学技术厅 | 呼和浩特市新城西街141号科技大厦二楼
技术支持: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呼和浩特市山丹街2号科技大厦501
Copyright © 2024 内蒙古农牧业科技服务云平台 版权所有 蒙ICP备17002470号-1
Visitor:7065400 | 技术支持:0471-5262056 | 移动信息服务管理平台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