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赵璐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需以制度创新为引领,助力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有效保障国家科技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完善资源优化配置长效机制,用好政府与市场“两只手”,实现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的充分流动和统筹配置,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和治理效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科技创新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并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体现了按科学规律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内涵,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效结合形成合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同时,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的历史交汇期,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需以制度创新为引领,助力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有效保障国家科技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
完善长效机制设计,将新型举国体制转化为综合国力
以实现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为最高目标,以创新发展的制度安排为核心,完善资源优化配置长效机制,用好政府与市场“两只手”,实现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的充分流动与统筹配置,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和治理效能。
一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引导,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从国家整体利益和国家战略需求出发,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新型举国体制科学问题凝练机制。加强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战略研判,全局考量和优化新型举国体制科技重大项目选题。平衡好国家战略紧迫性与科学研究规律的关系,从实际需要和国情国力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制定阶段性与长远性相结合的新型举国体制攻关路径,连点成线,由点带面,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
二是坚持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形成合力,建立政产学研用同频共振联合攻关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强化跨部门、跨学科、跨军民、跨区域力量整合,建立明确目标导向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创新要素流动与集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用好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提高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竞争力。同时,在关键核心技术等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政府要“补好位”,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三是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开展制度集成创新,构建科技、产业、金融、人才、知识产权等统筹衔接的举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立新型举国体制顶层设计和底层实施之间的联动机制,以资源配置、利益分配、效益评价等制度创新和机制改革作为突破口,充分释放位于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统筹创新链和区域分布等,一体化配置项目、基地、人才、资金等,避免重复布局、封闭低效、碎片分散等不利局面。加快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建立中央、地方与企业在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上的有效融资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技术攻关。
建立多元融合创新体系,实现创新要素举国动员
全方位持续推进多元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依托国家实验室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产业创新体系强化产业源头技术创新和产学研协同攻关,依托服务现代化强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供给能力。
一是完善推动创新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国家实验室体系。明确国家实验室充分体现国家意志、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功能定位。兼顾国家实验室内部组织网络和外部组织网络的构建及二者有效连接,明确国家实验室行为主体、研发分工、绩效评价等要素的组织模式,建立国家实验室与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等外部机构之间的功能补充、成果共享、人才流动等有效连接机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由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大学和科研院所等有效参与的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产业前沿技术创新活动。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依托创新型企业布局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明晰企业创新联合体的管理认定办法,引导联合体内部探索科学可行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有效对接深度融合。
三是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增强行业协会在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中的引领作用。高等教育要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优化学科设置和课程设置,推动科学课程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等实际问题之间的有机融合。加强建设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着力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组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开展领域内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中的引导者、服务者、参与者作用。
构建网络化的创新组织模式,开展集中集聚集成创新
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创新呈现非地域集聚式集群化、跨行业交叉式融合化等特征。网络化创新组织模式能够更加系统、科学地明确新型举国体制下跨主体、跨领域、跨区域协同创新的多尺度、多维度、多形态等关键特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动态性、联系性、层次性、开放性等关键属性。
一是推进创新集群建设,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链群交融的集群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要素跨主体、跨领域、跨区域聚合共享。充分发挥产学研联盟等网络化协作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有效串联政产学研金介用等协同攻关创新主体,强化技术、产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建立有效促进集群内部、集群之间跨主体、跨领域、跨区域多维网络化合作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集群内部、集群之间创新链、产业链、生态链等链式网络化连接,链群交融构建形成集群创新网络。
二是推进平台网络化和网络化平台建设,以开放性创新平台网络体系将有限的创新资源有效整合到国家创新体系的运作中。从贯通创新链、技术链、产业链的角度,探索将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研发转化平台、行业技术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化平台等进行网络化建设和组织管理。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和数字化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建设,形成资源要素流通、科技设施联通的创新平台网络,促进跨越区域与时空的技术转移和创新合作,继而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实现有限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
三是统筹国家创新体系空间布局,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都市圈的创新资源集聚效应,完善推动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的体制机制。依托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国家创新发展核心引擎,紧扣国家发展和民生急需,立足区域优势,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建立适应各类创新要素流动和协同创新的区域空间一体化发展治理体系,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网络化城市体系结构为创新动力释放提供路径,形成创新动力梯次接续的国家创新体系空间布局。
上一篇:怎么吃更香?不妨关注怎么吃更好
下一篇:一批好药新药正向我们走来
试论巴彦淖尔人文精神特质
致敬“最可爱的人”刘光子!
河套二十风味
巴彦淖尔旅游十大景点
巴彦淖尔市全民国家安全教育视频
9.4亿亩!农业农村部:确保粮食耕种面积只增不减
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获批
玉米供需持续改善 价格逐步回归合理区间
我市两家企业入选第七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 2014 内蒙古科学技术厅 | 呼和浩特市新城西街141号科技大厦二楼
技术支持: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呼和浩特市山丹街2号科技大厦501
Copyright © 2024 内蒙古农牧业科技服务云平台 版权所有 蒙ICP备17002470号-1
Visitor:7065400 | 技术支持:0471-5262056 | 移动信息服务管理平台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