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青枯病、立枯病、枯萎病三种病害都是比较顽固且难治的病害,特别是对枯萎病的“治疗”更是难于立枯病和青枯病。“三枯”病害的共性(相同)之处:都是属于土传性病害,首先发病的部位都是在作物的根基部。其中青枯病、枯萎病属于典型的维管束(通俗点说就是植株茎部中间,输送养份和水份的管道)病害。
一、病原菌的不同。
1.立枯病属于真菌性病害,病菌在土壤中能够存活2年到3年的时间。
2.枯萎病多为真菌性病害,病菌在土壤当中的成活的时间更长可达到5年以上,最长的可达到10年之久。
3.青枯病属于细菌性病害。
二、外在表现症状不同。
1.立枯病属于苗期病害,主要危害幼苗的茎基部,或者是幼苗的根部。发病初期呈椭圆形或是不规则暗褐色的病斑,病部逐渐凹陷、溢缩,逐渐的变为黑褐色,3到5天“立”着枯亡而不倒伏,故称其为立枯病。
2.青枯病主要症状:植株表现感病后地下部分的细根部先发现变成褐色,不久开始腐烂。切开病株接近地面的茎基部中间呈现有褐色,并且从该部位分泌出白色混浊的污汁,地上部分迅速萎蔫枯死,但茎叶仍保持绿色,故叫做青枯病。
3.枯萎病以西瓜枯萎病为例,发病初期病株表现为叶片从下向上逐渐的萎蔫,似缺水状,中午严重早晚恢复正常,数天后整株的叶片枯萎下垂,早晚也不再恢复,茎基部稍缢缩,根部呈褐色腐烂。茎基部纵裂,将茎基部切开后里呈黑褐色。
三、适宜发病的环境不同。
1.立枯病在低温多湿的条件下极易发生立枯病。当环境气温在12摄氏度到18摄氏度,排水不良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发病也会较重。
2.青枯病一般环境气温达到20摄氏度以上即开始发病,该病害多发生于连作的地块,以及地下水位高湿度大的田块。
3.枯萎病适合发生的温度一般在30摄氏度到32摄氏度。地势低洼、土壤过酸、偏施氮肥,或是施用了未腐熟的有机肥、农家肥等,使植株的根系发育不良,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四.防治方法不同。
1.立枯病一般防治的方法:严格选用无菌的新土配营养土育苗,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或者是种子包衣。发病初期可选用甲托等杀菌剂兑水进行均匀喷雾,或者是施用枯草芽孢杆菌等微生物菌剂来改善根部环境。
2.青枯病在播种前用种子重量的3%左右的可菌丹进行拌种。发病后可选用氯溴异氰脲酸、络氦铜、噻菌铜等进行灌根。
3.枯萎病重点要选用抗病性强,亲和性好的嫁接砧木进行嫁接换根(目前在瓜果上的应用比较普遍),在发生病害比较严重的地区,建议进行水早轮作,是解决枯萎病的有效方法。发病后可选择甲霜噁霉灵、络氨铜等灌根防治,并且将已经发病的植株带出地块进行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