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乡村振兴 | 临河区:发展特色产业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作者: 2024/09/04 09:11

巴彦淖尔党建 

·图片

火红辣椒成为红火产业,小小番茄成为农民增收产业,庭院经济多点开花,让农村“方寸闲地”增绿又增收……近年来,临河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让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
辣椒产业红红火火
时下,正值辣椒蓬勃生长的季节。在辣椒小镇临河区白脑包镇,一个个朝天椒缀满枝头,色泽饱满,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鲜艳夺目。
近年来,白脑包镇深耕“辣椒小镇”,将“红色”辣椒培育成特色主导富民产业,依托区委、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科技支撑,推动辣椒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让更多人通过辣椒产业上致富增收。“根据政府种植鼓励政策,种植户凡连片集中种植订单辣椒300亩及以上,将优先享受耕地轮作、社会化服务和深松深翻补贴。”白脑包镇镇长董海瑞说,“今年,白脑包镇已为26家企业落实2.1万亩辣椒订单,种植总面积达3.5万亩左右。”
临河区日照充足且日光质量较好,昼夜温差大,所产辣椒色泽鲜艳、肉厚,辣红素含量相较其他地区高5%~10%,干物质积累高于全国水平,品质居全国之首,深受国内外市场青睐。
据了解,今年,临河区辣椒种植面积增至10.5万亩,酱用椒6.3万亩、朝天椒4.2万亩,借助“订单辣椒”模式,为农民开辟了一条通往富裕的“红火之路”。
走进临河区干召庙镇东风村,扑面而来的也是辣椒的辛香气味。
从2021年开始,干召庙镇大力发展辣椒种植产业,在东风村开辟了示范田,精心挑选一百多个辣椒品种试种,在不断改进培优下,选择了最适宜本土种植的品种,并逐步形成村集体种植、企业收购、农户参与的“订单式”产业链条,以稳妥可靠的订单农业实现“集体有收入、群众得实惠”的互利共赢新局面。
今年,东风村在村集体经济增收上持续做文章,结合实际“量体裁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筑旧巢引新凤,盘活村内闲置旧校园资源,通过镇党委、政府的不断努力,成功引进内蒙古海澄农业有限公司建设辣椒酱厂。辣椒酱厂的建成让东风村及周边的辣椒有了好销路,产业链得到了进一步延伸。
近年来,临河区坚持全产业链谋篇布局、全方位精准推进、全要素强化保障,努力构建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于一体的辣椒产业发展格局,不断提升辣椒产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促进临河区辣椒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区现有辣椒加工企业18家,各企业清选、剪把、色选、烘干等设计加工能力每日在30吨~300吨不等,鲜椒产品主要销往四川、贵州、河北、山东、安徽等地。辣椒产量产值高,鲜食椒和酱用辣椒亩均产量5000斤~7000斤,收购价1.2元/斤,亩产值6000元~8000元,亩纯收入2800元~4800元。干椒(朝天椒)亩产干椒1000斤~1200斤,收购价5元/斤,亩产值5000元~6000元左右,亩纯收入2500元~3500元,是大田特色种植效益最高的作物之一。
番茄撑起富民产业
近日,在临河区狼山镇富强村种植户汪金良的番茄地里,累累硕果挂满枝头,番茄采收机在田间来回穿梭、隆隆作响,火红的番茄被卷进采收机,滑落到同步而行的拉运车上,一辆辆载满番茄的机车驶出田间开赴加工厂,现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今年,汪金良流转土地种植了近3000亩的订单番茄,从选种到覆膜再到栽苗,全程都实现了机械化,还配套建设了节水滴灌设施。汪金良说:“今年番茄亩产8吨左右,扣除各种费用,每亩纯收入能达到500元~600元。”
眼下,临河区11.1万余亩番茄陆续成熟进入采摘期,广大番茄种植户忙碌在田间地头,确保番茄采收、拉运和交售有序进行。
临河区土地肥沃、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少、气候干燥,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造就了河套番茄果实饱满、酸甜可口、汁水丰盈、红色素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等优点,备受市场青睐。近年来,临河区番茄产品远销美国、意大利、德国、英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日,走进干召庙镇旭光村四八组,一串串红彤彤的番茄挂在长势旺盛的藤蔓上。今年,旭光村23000亩土地全部实现了高标准农田改造,除去农户个人经营外,流转土地6000亩。全村集中连片种植番茄2400亩、玉米8000亩、葵花3500亩。
“咱们这的番茄因形状好、皮肉厚、色艳、味鲜,销路特别好。种植前期我们就与巴彦淖尔市维美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种植没有后顾之忧。”种植大户吕海龙满脸兴奋地说道,“我们现在都是集中连片种植,采用水肥一体化设施,十分方便。”
为了提高番茄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干召庙镇农业服务中心牵头成立了专业技术服务团队,组织开展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培训,定期开展现场技术指导,为农户番茄种植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指导。同样看好番茄市场的还有种植户陈亮。今年,他家种了1100亩番茄,本土优越的光热条件和现代化种植管理技术,让他家番茄的亩产量得到了显著提高,预计每亩保守产量能达到6吨至7吨。
“近年来,干召庙镇旭光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借助高标准农田整改项目,促进土地流转,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使特色产业成为富民强村的新引擎。”旭光村党支部书记石强说。
特色产业发展是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临河区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积极探索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打响“番茄”金字招牌,鼓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钱袋子,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
庭院经济多点开花
“这片果园我种了快50年了,村里提倡发展庭院经济,我就在房前屋后拓荒地,现在除了种杏树,还有西梅树、李子树、梨树,一年下来也能有六七万的收入。”对于临河区干召庙镇民主村四组的果农段生亮来说,果树就是他们家的“摇钱树”。
走进民主村四组,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果园,果园里种植着杏树、李子、西梅、早酥梨、苹果梨等多个品种的小杂果,每年从6月中旬到10月,各种水果陆续成熟,吸引不少市民前来采摘。近年来,民主村坚持“党建+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发展模式,依托梨果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庭院经济+采摘园+农家乐”,开辟了一条“庭院种林、林下生金、生态富民”的新路子,真正让果树成为果农增收的“摇钱树”,以发展庭院小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初秋,走进临河区八一乡联丰村村民王跃兵家,最吸引人的是房屋东侧的温室大棚,棚内一根根黄瓜挂满了藤架。“建大棚政府给补贴,大棚一年能种两茬黄瓜,纯收入13万多元。”庭院经济的发展让王跃兵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八一乡宣传委员赵晔说:“以前没有庭院经济的时候,好多农户家的院子里的环境脏乱差,而现在的农家小院变了样,每到夏秋季节,走到哪里都是绿意盎然、瓜果飘香,鸡、猪、羊、牛等圈舍整齐划一。”
近年来,临河区各乡镇因地制宜,把发展庭院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促进村民增收结合起来,积极盘活房前屋后“沉睡”的闲置资源,打造适宜的庭院小经济,让小庭院成为村民增收的“聚宝盆”。今年,临河区实施庭院经济“百乡千村万院”示范创建行动,激发脱贫人口内生动力,针对脱贫户、监测户发展产业给予奖补:特色种植奖补方面,改造房前屋后空地,种植蔬菜、瓜类、脱水菜、花卉等,每户奖补900元(0.5亩以上);特色养殖奖补方面,购买肉牛育肥出栏每头奖补3000元,购买羊育肥出栏每只奖补500元(6只为上限),购买猪出栏每头奖补800元,养殖鸡、鸭、鹅、鸿雁、兔每只奖补30元。

房前绿树满眼、院落瓜菜满园、屋后畜禽满圈。如今,庭院经济已成为临河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景莲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 最新资讯
  • 【聚智荟才】杭锦后旗:党建引领聚合力 人才振兴促发展
  • 磴口县:椒农喜算“丰收账” 辣椒红出“致富经”
  • 乌拉特前旗:党建引领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 新华社聚焦 | 内蒙古巴彦淖尔:现代肉羊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 党建+乡村振兴 | 临河区双河镇“一地两种”促增收
  • 贺伟华调研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 党建+乡村振兴 |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村民集体都增收
  • 国庆有约!第一届内蒙古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优质农畜产品市集要开集啦!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