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惧在心口难开?孩子很可能得了“选择性缄默症”
 作者: 2018/01/08 10:21 0收藏

每个家长都很关注自己孩子的身体健康,却很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例如,一些原本活泼好动的孩子,到了陌生的环境,遇到陌生的人,却变得一言不发,甚至有害怕恐惧的情绪出现。很多家长将这种现象归结为孩子“太难管”“太胆小”,其实不然,对孩子本身而言,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一种精神问题,孩子极可能是患上了选择性缄默症。

独自玩玩具的儿童(图片来源:东方IC)

什么是选择性缄默症

据中国网报道,缄默症是指患者没有任何言语活动,任人询问但始终一言不发,部分患者可用书写、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意思。言语器官无器质性病变,智力发育也并无障碍。但是,选择性缄默症并非故意不说话,据《广州日报》了解到,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罕见的儿童焦虑障碍,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终生患病率为7%~8%,患者在某些场合或者面对某些人时无法讲出话来,给人很害羞或者很没礼貌的印象。紧张时,他们还可能出现笨拙、僵硬的身体动作,而且面无表情,特别是不爱笑。很多时候患者不是故意不说话,而是很希望说却说不出来,一些孩子表示自己的声带好像“僵住了”。

为何会患选择性缄默症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孩子患选择性缄默症通常会有以下几点原因:

1、患儿病前往往具有敏感、胆小、害羞、孤僻、脆弱、依赖等性格特征;

2、患儿的父母常有人格异常和精神障碍;

3、患儿发育成熟延迟,虽已获得语言功能,但开始说话的时间比正常儿童要明显延迟,且常常伴有其他语言问题,还常伴有功能性遗尿、功能性遗粪等其他发育性障碍。

4、或是患儿早年常有情感创伤的经历,如家庭矛盾冲突、父母关系不和、父母分居离异、父母虐待儿童、家庭环境突变等,其中环境改变适应不良往往是诱发选择性缄默的主因。

如何应对选择性缄默症

据华声在线报道,这种病症起病时间通常在3岁~5岁期间,尤其是在孩子刚上幼儿园时,家长需要特别留意。首先,如果孩子在外面表现得特别沉默,家长不要用“快叫人”“这孩子不懂事”等带指责性的语言,逼迫孩子开口;其次,家长应正确、耐心地引导、鼓励孩子进行语言交流;同时,在孩子表现出交往动作后,家长要适时鼓励;另外,对于患有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需要个体、家庭及整个环境参与治疗,在环境改变时,家长应重视孩子在语言上的变化。而病情严重的患儿,家长则需要及时带患儿去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且在平时照顾的过程中也要采取合适的态度。(赵晨龙)

本文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医学心理学博士、中华医学会心理健康分会秘书 聂聪进行科学性把关。

(来源:人民网科普)

全部评论

  • 最新资讯
  • 疫情防控科普|教你读懂传染病防治法
  • 七步洗手法,大家跟我学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科普知识
  • 家里消毒怎么搞?这份权威指南来了!
  • 疫情防控科普|世卫组织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发布新一批“问与答”
  • 疫情防控科普|【蒙文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手册
  • 【看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治愈需要多长时间?答案来了!
  • 疫情防控科普|中国疾控中心提示:流行期间公众就医临时指南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